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旅游环境问题

旅游环境问题

2013-10-12 19页 doc 114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0740

暂无简介

举报
旅游环境问题探索景区环境问题根源及其解决方案 ——经管学院陶思竞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684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GDP的5.02%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2003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49万,间接从业人员3244万,从业总人数为3893万,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但在这发展趋势良好的背后却隐藏着旅游景区过渡开发,环境污染严重,景区开发者、管理者与当地居民矛盾激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和冲突。总归起来就是旅游环境问题。桂林的龙脊梯田,当地村民为加强环境保护,竟自发地在...
旅游环境问题
探索景区环境问题根源及其解决 ——经管学院陶思竞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684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GDP的5.02%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2003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49万,间接从业人员3244万,从业总人数为3893万,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但在这发展趋势良好的背后却隐藏着旅游景区过渡开发,环境污染严重,景区开发者、管理者与当地居民矛盾激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和冲突。总归起来就是旅游环境问题。桂林的龙脊梯田,当地村民为加强环境保护,竟自发地在主要景点、路口设立了垃圾筐;奥地利南部第二大城市林茨市,虽然有许多大型工业企业,但生态环境却仍然保护的很好。中西对比让人感慨万千。本文以旁观者的视角,侦探的精神,旅游专家的思考,全面探索近几年来旅游业所面临的旅游环境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分析缘由,最后得出解决方案。 导读: 本论: 1、 环境问题分类 <一>、游人带来的环境问题 1、乱扔废物:如废罐公害问题,日本每年有10亿个废罐头瓶被抛到旅游区一带。仅国立公园废罐处理费用,一年就用去3亿日元以上。全国各地用于废罐处理的费用则是一个天文数字。 2、游人过量,加强了土壤板结化,造成古树古木死亡。如北京、苏州园林中,古树名花生长状况不佳和死亡,据北京大公园调查,共有百年以上古松柏15214株,大多植于辽、金、元、明、清等朝代,被人们誉为“活文物”。但是由于公园土地被游人踏实,造成板结状态,致使古木根部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3、攀木折花,驱散益鸟,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杂纂》中曾列举了六个“煞风景”的例子,其中有些现在仍十分严重。如“清泉濯足”、“花上晒裤”、“松下喝道”等现象在公园内屡有发生。至于折木损花,狩猎禽兽、随地吐痰,遍地便溺等更是习见。黄山始信峰一棵黄山松,常被游人顺手抚摸,竟将树皮磨光而死,行人多的路边只好为树木穿上竹片“甲胄”。 4、在风景区和古建筑物上乱涂乱刻或公开破坏文物。如北京八达岭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脚踏手推,出现严重的凹陷松动。“×××到此一游”的公害,凡游人能及之处无一幸免。这种野蛮行径既有损长城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形象,也对游人心理引起不良反应。 5、建筑物因承载游人过多而被损毁。如苏州在游览旺季,每天平均接待20万人次,超过了可容量的3倍,其中拙政园超过可容量的5倍,狮子林超过11倍。因游人过多,而桥台沉陷倒塌;鸳鸯馆的曲桥因负载过重而发生裂缝。园内的代表性建筑香洲也地基下沉,发生倾斜。 <二>、工业方面带来的环境问题 1、三废污染,造成旅游环境恶化。许多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景区生态平衡已经遭受破坏。例如墨西哥南部的阿卡普尔科海滨,原是山青水秀、沙被细软的度假、消暑、沐浴的旅游胜地。但是近年来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污染,美丽迷人的海滩变成龌龊邋遢的陷井。 三废不仅污染风景水,而且使大气增加了CO2、SO2以及酸类化合物质,通过空气这一媒介,间接地侵蚀各种文物古迹。例如希腊圣山卫城山巅的雅典女神庙(距今2400多年),历经地震和战争都未倒坍。但现代的化学云、酸性雨侵蚀,却使它发生剥落。耸立在美国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原为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近百年来,塑像表面也遭受空气污染的侵蚀。 2、工业和企业部门,抢占风景区面积,采石伐木,乱建房舍,破坏了景观及其环境。如湖北省鄂城市人民,看到该市西山风景区遭受破坏后,非常气愤地发出了“抢救”的呼吁。西山风景区原有4522亩,目前被26家厂矿蚕食得只剩下2495亩。几年内已有75000多株风景林被砍伐掉。 <三>、旅游管理部门带来的环境问题 1、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无人管理,不少珍贵文物被少数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坏或盗窃。导致景区环境的美感和价值急剧下降。如景区建筑材料被拆走,墓地被偷盗,文物被倒卖,遗址被改建,林木被砍伐。陕西宝鸡市,从1984年10月至1987年初,共查获文物走私集团20多个,截获走私文物9500多件。华县查获一件一级甲等文物秦代铜质半斗量,是研究我国古代度量衡的珍品。西安市和临潼县1986年整顿文物市场,取缔非法经营的文物商店64家,文物摊点130多个,查获文物2.4万多件。 2、一些文化单位,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任意践踏文物管理规定,使许多珍贵文物受到破坏。如北京电影制片厂与国外合拍故事片《马可·波罗》时,进入明十三陵棱恩殿,向木柱上砸钉子,把地面大青砖掀开;拍摄《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时,曾动用文物原件作道具,利用古文物陈列室作摄影棚,使室内长时间受高温照射,许多文物遭受损伤。 3、城市基础建设,不重视文物和旅游环境保护,兴建了不少与古建筑不协调、破坏景观的建筑物。我国建筑艺术的特点之一是讲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特别是以群体效果体现其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群,更有其严密的逻辑性,破坏其某些局部,就损坏了其群体价值。例如北京旧城区内私自修建了一些超标高的高层建筑物后,古城特色和观景视线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许多古建筑周围,形成一个不和谐的“人工盆形”之状。有些旅游城市,干线公路横贯中心,飞沙扑面,喇叭轰鸣,旅游环境完全失去幽静气氛。 4、由于监管不力,让某些人偷猎珍贵的野生动物,使许多景观动物濒于灭绝地步。如1985年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珍贵野生动物遭杀的调查中,发现近年内,该州共有12头大象被打死。其中仅1985年一年内,就发生猎杀大象8头、打伤一头,猎杀野牛6头,虎2只。如不能制止偷猎,在我国国内唯一固定生存的几群大象将很快灭绝。 5、年久失修是古建筑塌毁的重要原因。古建筑经历自然和人为破坏和部分破坏后,如不及时修葺和修复,它就会失去历史遗存的价值。为了使它们成为千秋万代的传家宝,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其保护和维修,同时也要注意运用保护古建筑的现代技术手段。目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保护古建筑的许多技术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也就是说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性损毁和风化。加之有些古建文物管理部门,由于缺乏古建保护知识,随心所欲地改造、翻拆某些古建筑物的形貌,有的还添加许多现代建筑设施,结果降低或完全丧失了它的历史价值。 2、 景区环境问题根源探索 本节我们将从影响主体的细分上探索产生景区环境问题的原因。由于景区面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所以我们选择以与景区联系密切的人员分类来细分环境问题的根源。 <一>、游客及当地居民探寻 游客破坏环境主要体现在: 1、 游客随意破坏景区景物、乱扔垃圾、用语不文明等方面。 2、 景区居民不懂文物价值,只看重短期切身利益滥用景区物品。 难以相信这一条条的新闻竟是在百度上输入“游人景区环境”后就轻易得到得数据,说明游人和当地居民破坏景区的行为已经非常普遍。为什么游人和当地居民如此不顾景区大体破坏景区环境呢?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两条: 1、游客、居民自身素质太低。不懂保护环境对自身和社会的意义 2、社会引导力度不够,以及景区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各大网站所报道的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新闻: <二>、投资者(开发者)分析 景区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风景。而很多风景在没有开发的时候,是无序、危险的。只有通过人们的改造后才能安全地,舒适地供游人观赏,游玩。这个改造过程就是旅游景区的开发。现在我国旅游景区开发还处于一种低级状态,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非常少。即使是已有的旅游开发公司其职员组成也缺乏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这种状况导致现在很多景区开发出现无序,混乱,定位不准,短期过渡开发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环境,破坏了景区景致,开发后反而降低了景区的品质。 目前风景名胜内无序开发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管理失控。景区内大兴土木,搞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景区被蚕食,稀有资源遭到破坏、流失。典型的就是在景区内兴建别墅,搞房地产。二是规划设计不和谐。甚至盲目地引进所谓国际规划师、设计师,把中国特色异域化,不伦不类。三是经营权转让。四是门票大幅涨价。五是大建现代人文景观。 总结这些开发出现地问题,我们发现开发者之所以出现上述开发问题在于一下几个方面: 1、 开发者总是为自身利益着想,不顾景区的实际,怀着为自己能够一次获得最多的利益的想法去开发景区。 2、 还没有确立专门为旅游景区开发编写的相关法律来保障景区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 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强,甚至出现猫鼠一家的情况。严重违背景区开发要保护景区环境的开发宗旨。 4、 景区开发人才紧缺。 <三>景区管理部门分析 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还是不很成熟,管理部门在处理景区的一些问题就不是很完善,目前出现的许多景区环境问题和景区管理者还是有很大关联。在许多景区开发之后,管理者们太注重景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就忽视了景区的环境问题,没有注意保护,给景区的长远利益带来了损害,概括来说就是没有重视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并不是很高,参差不齐,带来管理上的许多问题。 2.管理者的理念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很多人滥用职权,为自己牟取利益,同时损害了景区的利益。 3.管理条例没有完善,许多发生的事故都没有明确的处理条例可以对照,就不能做到有法可依。 4.管理部门和相关景区联系不紧密,很多管理部门和景区之间间隔很远,事情发生后很难及时赶到去处理。 <四>政府部门分析 政府作为景区的上级部门,对于景区的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可以干涉到景区的开发制度,开放条件。政府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他对景区的资源配置对景区产生很大影响。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方面,政府的规划、计划、事先审批以及许可证等行政管理方法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美国法律确认,应当对某些特殊性质的地域、特殊种类的动植物提供特别保护。 1.政府部门的相关措施很多时候存在很大的漏洞,这样会对景区产生较大的影响。 2.政府通过市场机制来开发景区的时候有人为错误的产生,许多时候会由人情世故来左右。 3.直接行政控制有种种不足,而且和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之间的配合会有差错。 4.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重点源治理,轻区域治理,重浓度控制,轻总量控制,重末端控制,轻全过程控制。 <五>法律方面的分析 法律条文是景区管理的直接依据。为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和。发达国家环境公害泛滥,促使各国相继制定了大量以污染控制为主的法律法规,确立了“命令和控制”行政管理模式,要求工矿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排放限额标准(普遍实行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同时还要求政府机构在作出决定的过程中考虑其决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法律和经济两种手段结合,间接或直接控制景区的环境问题。 景区环境问题根源分析 通过分析游客、投资商、景区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和法律方面的因素,我们发现一下规律。 我们发现各个要素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四类: 1、要素自身素质不够 2、无法可依或者法律不健全 3、景区管理者管理不够 4、政府监督力度不够 参看下面表格: 要素/原因 自身素质 不够 法律不健全或无法可依 景区管理监督不够 政府监督力度不够 游客 ☆☆ ☆ ☆☆☆☆ ☆ 投资者 ☆ ☆☆ ☆☆☆☆ ☆☆☆☆ 景区管理部门 ☆☆ ☆☆☆ 无 ☆☆☆☆ 政府及法律方面 ☆ ☆☆☆☆ 无 ☆☆☆☆ 总计 6 10 8 13 上面的表格当中,我们把造成景区环境问题的要素和前面分析的各要素为什么导致景区环境问题的原因归纳到一起,通过调查问卷,根据各个原因占要素破坏环境行为的比重分配☆。也就是说,比如游客要素,它造成景区环境问题的原因在四个原因当中比较,自身素质不够只占到两个☆,而景区管理不够占四个☆,说明景区管理不够是导致游客产生破坏景区环境的首要因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综合四个要素的原因权重景区环境问题的根源也就浮出水面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总计当中政府监督力度不够总权数达到13个居四个原因当中的首要位置,其次是法律不健全占10权数,然后才依次是景区管理和自身素质。数字是说明问题的最有力论据。景区环境问题的根源首先是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然后是法律不健全,至于景区管理监督不够和个要素自身素质不够只算是造成景区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是问题的根源。 3、 作为景区管理者为什么应重视环境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环境问题 <一>、为什么应该重视环境 1、旅游环境及其重要性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尤其是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对外产生的形象品牌都与环境直接挂钩。而当拥有了较好的环境以后,也将带来更好的社会舆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 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 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 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 A环保开端 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 C持续保护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3、 案例]开发长城旅游资源应注重可持续发展(有删减) 来 源: 中国长城网 作 者:孙玲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都修筑过长城。为保护好这项重要的文化遗产,1961年国务院将北京八达岭长城等重要的长城段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举行了颁证仪式。 但是在发展经济的热潮中,过度开发长城资源,使一部分长城段遭受建设性、开发性破坏的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从已发生的长城损坏情况看,大体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 交通便利、保存状况好的长城被大规模的开发,造成环境风貌的破坏 近十年来,保存状况好的长城周边被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多,北京地区长城所经过的六个区县除门头沟区以外,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等区县都通过合作开发的形式,利用长城的知名度开辟出一些新的旅游景点或度假村。如北京某县的乡政府通过引资开发了一段长城,这段长城地势险峻,蜿蜒曲折,雄伟壮丽,但是乡里开发了这段长城后,为了解决当地农民脱贫的问题,给当地农民每家分一个摊位,这些摊点分布在城墙两侧,与城墙仅有几米的距离,各摊点出售着低质、低价没有特色的小商品。为了吸引游人,这段长城上还修了滑道,小滑车一天到晚轰轰隆隆,摊点叫卖此起彼伏,整个长城景区像个闹市,完全没有了长城应有的历史沧桑感和重要军事防御工程的既险又奇的环境风貌。 北京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是明代北京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1984年向社会开放后,成为北京知名度最高的长城游览景区。为了扩大旅游,前些年在景区里兴建了一大批服务设施,架设了空中缆车,还架设了大型广告牌。近几年当地政府和管理使用单位对这段长城的环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但许多人仍认为这里体现不出古老军事防御工事的韵味。 一些地处自然风光优美的长城段,近年来不断被开发为长城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的投资者有的是贷款、有的是集资,为了尽快赢利,他们在建设长城景区的同时,就在长城的附近修建商店、饭馆、宾馆及度假村,并把着眼点放在日后收益上,结果是每建成一个长城景区,长城的原始风貌就损失一些,开发的越多,长城风貌损失的越多,有的长城景区几乎看不出长城的原有风貌。一些行政机关也热衷于在风景秀丽的长城景区内建各式各样的培训中心、教育基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长城景观的影响。对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整治长城景点的环境风貌。一些新闻媒体也对长城周边环境差的情况做了长篇报道。但是见效甚微。 二、擅自举办的活动,对长城本体造成破坏 近年来,随着长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单位举办活动都想依附长城开展,如飞越长城,万人登城活动,有的还要在长城上搞庆功宴会,这些活动客观上使长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近两年随着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登山探险的越来越多,到未开放的长城上探险近年逐渐成为探险者的活动重点,当地一些村民为招引更多的游人,擅自在残长城上搭梯、开路,乱设路标,然后设卡收费,近年到未开放的长城段探险的人与日俱增。有的长城段年久失修,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随时都会因攀登发生险情。有些游人在野游时还擅自在长城墙上挖洞栽杆支帐篷,乱扔生活垃圾,不仅造成长城周边环境脏乱,而且因为搭帐篷在长城墙上留下的洞,使雨水直接灌入城墙体内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坏。 造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 l、对长城保护工作督查不严。 2、长期以来,长城没有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内建设影响长城景观的建筑缺少处罚依据,造成长城环境保护不利的局面。 3、领导对保护长城重视不够,法人违法对长城造成的损失极大。 为使长城得到保护,使长城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今后在发展旅游事业中重点解决好以下的问题: l、制定长城保护规划,按照规划建设长城景区,使长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针对长城景区内无序开发造成长城的景观风貌被破坏的情况,确定本辖区内长城保护原则,制定保护规划,使长城尽快进入有序开发的程序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当务之急。任何开发项目都不能以短期见利为出发点,不能为发展旅游在长城遗址上修建新的长城,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就不可能保存长城历史的真实感,保存长城历经沧桑岁月形成的“历史痕迹”。现在北京人参观“野长城”的越来越多,许多人认为险峻挺拔,断壁残垣的野长城才能充分显示古长城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大面积地“整旧如新”的长城没有历史文化的韵味。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长城原状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当前国家经济还不很强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建设性地破坏,应尽量减少对真实而又有历史面貌的古老长城进行改造。对处于深山之中没有险情的长城,应尽可能原状保存,不要轻言开发,对险情严重的采取加固的方式排除险情,不要推倒重建。开辟长城新的景区,除了修缮长城本体外,还要保护长城周边历史形成的自然环境。今后,应对背离长城原状保护原则,以新建为主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控制;没有规划,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盲目开发原生态环境好,长城防御系统基本完整的长城段(点)的项目要受到严格限制。 2、明确各级政府保护长城的职责。 长城作为一个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延绵近万里,经过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虽然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规定了管理使用单位负有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抢险的责任,但在具体执行中,地处偏远,人迹稀少,交通不便的长城段(点)基本上没有人具体管理和修缮。对交通便利地区的长城,不按照文物修缮的原则进行修缮,造成建设性破坏。为了使长城得到全面保护,应当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护长城的职责,应明确规定凡是没有管理使用单位的长城段(点),长城所在区、县人民政府要负责日常巡视检查和日常维护、修缮、抢险等保护工作。对经济落后地区,长城残破严重濒临倒塌的,当地政府确实拿不出长城抢险经费的,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避免因确实无经费的地区,放任长城自生自灭,使这一伟大历史遗迹不断消亡的状况继续存在。 3、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前,必须有临时保护区,防止长城环境风貌继续遭受破坏。 由于长城战线长,情况复杂,有别于一般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群组成的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在强调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因为长城没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就对其周边严重影响长城景观的行为放任不管。另一方面也不能以言代法在缺少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自行决定处罚形式和标准。为了妥善处理此事,在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前,各地方人民政府所属的文物部门、规划部门应按照保护长城整体风貌、保留完整体系、急需保护的段(点)优先划定的原则,尽快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短时间内难以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长城段,各地方政府应当划定临时保护区,并对临时保护区的管理应参照有关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管理。 4、对造成危及长城安全、影响长城环境风貌后果的,进行严肃处罚。 保护长城是全社会的一项任务。在当前长城保护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法人违法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要加大对造成危及长城安全、影响长城环境风貌行为的处罚力度,否则保护长城难以落实。为了使保护长城得到落实,必须及早通过立法,对长城开发加强审批和程序上的管理,避免个别领导以言代法、以权代法造成长城无可挽回的损失。要对破坏长城及其环境风貌的各种行为做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从根本上改变破坏长城,有人说无人罚的现状,使破坏长城的人感到法的震慑力。 <二>、应该怎样解决景区已有环境问题 随着景区的不断开发,景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总是已经存在了。我们觉得对于景区的未来发展,应该是以防治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但是对于已经产生的环境破坏来说,还是要找到其解决方案的。 首先,可以先从教育入手。因势利导,把环境教育逐步转变成游客自觉的环境行为。 1、强化环境道德行为 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使游客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到保护环境,但游客毕竟是游客,很多时候都难以控制每个人的行为,“垃圾虫”还是存在的。为此,我们觉得强化环境道德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景区安排专门的这方面的管理者,无论什么时候,发现“垃圾虫”,都要进行教育,并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对这类游客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同样,对于在景区内部采摘花草,攀木折花,驱散益鸟,等破坏景区生态平衡的事件,也找专人负责,进行控制。 2、环境行为的内化, 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这一点,应该通过政府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还有通过社会的媒体,公益活动进行教育,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使人自发的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进行斗争。每个人都应该以这种思想影响周边的人,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人群。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法实例。 实例一、 山河巨变,沧海桑田,曾称霸于地球的庞然大物恐龙早已成为历史,但与恐龙同期,在距今两亿多年的地质史上中生代遗留下来的木本蕨类植物——桫椤树,却奇迹般地根植于乐山市五通桥石麟镇 。附近的沃土之中,吸引游人纷至沓来。9年前,那里空气清新,山岩嶙峋,灌木葱笼,桫椤成林成片覆盖沟坡岩坎,宛若起伏的浪涛。今年年初,那里横遭破坏、满目疮夷。伴随着小煤矿开采的隆隆炮声,伴随着煤的铺天盖地的粉尘,昔日美丽的桫椤沟空气被毒化,土壤被腐蚀,河道被淤塞,水源被污染,桫椤树横尸遍野、伤痕累累 。 原始美、自然美的生态资源是何等的宝贵,难道我们真是要发现一片破坏一片吗?混沌初开就挺立于大地的桫椤树竟这样无端地被那些目无法纪的“开发者”蹂躏,而且这决不是个别现象。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环境污染、生态遭破坏的问题确实相当严重,加之有些地方主管部门保护管理不力,严重损害了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资源基础。      据悉,日前在四川五通桥西坝镇吊岩沟又发现国内罕见的成片桫椤林,约2万株,分布有序,保存完整。我们应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对这些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与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大环保宣传,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确定承载力,继而进行科学开发。通过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健全、宣传和强有力的实施,从破坏生态的噩梦中醒来的人们将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努力地追寻回归自然的梦,去品赏桃花源的芬芳,伊甸园的甜美。 实例二。 华山景区资源破坏及环境污染的情况经本报首家披露后,引起广泛关注。省监察厅委托渭南市纪委、监察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华山污染情况,发现银河宾馆、气象招待所及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所属的饭店、招待所是华山的主要污染源。几个单位虽然积极筹措资金,逐步整改,但仍存在整改不力及个别单位、人员顶风违纪等问题,对华山景区资源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应承担主要责任。华山管理局和华阴市环保局虽存在体制不顺、难于监督管理等客观原因,但也存在监督管理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问题。 华阴市政府介绍了整顿情况,截至目前,山上所有宾馆、饭店已全部停业整顿;采石场已停止采石,镇岳宫的采石场正初步治理恢复,银河宾馆采石场正在清理;山上生活垃圾全部清运下山;直排式旱厕正施工改为沼气(环保)厕所;古树保护方案已通过专家初审。根据生态和环境容量,山上经营摊点正重新布局,划线定位。 实例三。 由于到云南省各地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景区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今年,加强旅游景区污染综合治理成为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此次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范围包括23个旅游景区:迪庆藏族自治州:碧塔海景区、纳帕海景区、属都湖景区;丽江地区: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泸沽湖风景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风景名胜区;昆明市: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民族村)、九乡风景名胜区、阳宗海片区、石林风景名胜区;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方山风景名胜区、武定狮子山风景名胜区;玉溪市:澄江抚仙湖——江川星云湖风景名胜区、通海秀山(杞麓湖)风景名胜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异龙湖风景名胜区、建水风景名胜区(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昭通市:大关黄连河风景名胜区;曲靖市:珠江源风景名胜区、罗平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名胜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普者黑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景洪市);保山市: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 污染综合治理内容包括:不在旅游景区里设置有污染的项目;对旅游景区内有碍观瞻和污染重的工业企业必须限期搬迁;对建在旅游景区内的工业企业、宾馆、饭店、规模养殖场的烟尘、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做到污染集中控制;增加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并逐步展开旅游景区内以饮食服务业为主的“禁煤”行动等。 实例四。 前些年,报纸上刊登了西湖水严重污染的报道,闻名天下的美丽的西湖风景区遭到了严重破坏。然而,这些年,西湖景区相关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湖的水清澈多了,景区污染改善了,市区每天截流污水两万吨。  由取水枢纽、输水系统、连接河道三部分组成的钱塘江引水工程,是改善城市水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西湖引水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天有40万立方米的水经2座沉淀池处理后进入西湖,处理后的水透明度达120厘米,保证了西湖水域良好的水质;河道整治工作也有一定进展;城区截污纳管工作也有了进展。市截污办运用先进的物探、测绘、环评手段,对市区10条河道、运河和新一轮10条河道两岸排污口、污染源分布及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探测、调查,基本摸清污染源底细,为截污纳管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实施依据。因此风景名胜区污染得到大大的改善。 由此种种实例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我们要全民对这问题在思想上进行重视。然后,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方法的解决。利用先进管理体制,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污染源的处理,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有各种处罚机制辅助,经过对症下药的处理,那些已经发生的问题一定可以处理好,我们的景区未来的发展也就有了保障。 <三>、景区开发预防大于补救 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文明大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由原来的只占国民经济冰山一角的地位上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头。但近几年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却也暴露出我国旅游业的许多漏洞,因对旅游市场缺乏预测,开发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国家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等等原因导致现在旅游景区环境恶化,直接影响旅游地形象,间接地却为我国旅游事业埋下了十年之后无可用之景百年过后无可用之地的恶种。如果我们依然对此置之不理,后果将关系我国旅游产业的存亡。 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全面开发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乐山市五通桥石麟镇曾以生长于其中的距今两亿年的桫椤树吸引游人纷至沓来。开发初期狭长的桫椤沟,空气清新,山岩嶙峋,灌木葱笼,桫椤成林成片覆盖沟坡岩坎,宛若起伏的浪涛。但如今游人步入桫椤沟,只会看到那横遭破坏、满目疮夷的惨景。伴随着小煤矿开采的隆隆炮声,伴随着煤矸铺天盖地的粉尘,昔日美丽的桫椤沟空气被毒化,土壤被腐蚀,河道被淤塞,水源被污染,桫椤树横尸遍野、伤痕累累选 我们决不能再走西方某些国家先开发再治理的老路,而应通过合理的规划,有效的预测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 作为景区开发者,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旅游开发活动应注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做好开发前的市场预测。作为景区的管理者,也应当顾及景区日后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观来管理景区,谋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预防景区环境问题应遵循一下两条原则 <一>、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古今中外名山、风景区和国家公园都是精神活动的场所而非经济场所。我国古代,五岳山下都设有"镇","镇"就是专门提供服务设施的。宋代规定泰山的外围7里内"禁樵采"。元代规定40里外的徂徕山禁止砍柴,都是为了保护泰山。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不仅禁猎、禁伐,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这些发挥功能区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借鉴。如将旅游设施建在山脚下,山上不修索道,这样游 人势必在山脚下的宾馆住宿,当地赚取住宿费和餐饮费肯定高于索道费,而且游人分散于各处,大大缓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顶过分拥挤。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二>、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合谐、有序,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对于开发商、景区管理者、政府部门他们分别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对于开发商 1、 景区开发者应有自然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全面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国理论界对自然环境资源存在价值持否定态度,其主要理论逻辑是:自然环境资源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没有价值和价格,可以随便用。这导致了众多不负责任的开发行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述论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如自然环境资源没有价值,但有价格表现,其主要理论根据是租金理论(姜百林 1990);污染物具有支付价值、支付价格(石坚荣 1985)。更有不少人认为自然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和价格。作为景区开发者,应该在开发景区自然、人文资源的时候认真考虑自然资源的价值,充分利用。这样才能保证其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如果在一般商品生产过程中利用了自然资源,应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投入,这样该种商品的完全价格公式为: 商品完全价格:不变资本(C)十可变资本(V)十剩余价值(M)=原料价值+原料价格中自然环境价格十人工成本十折旧、管理费等十利润=自然资源价格十自然资源开采成本及利润十自然环境价格+人工成本十折旧、管理费等十利润 2、 对景区客源地作出精确的调查和预测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旅游开发同样也是这样。这要求旅游开发人员具备旅游开发的专业知识,不是城市开发也不是乡镇开发而是专门的旅游开发。现在很多旅游开发公司的核心人员不是专门学习旅游的专家,大部分是从城市建设或者其他等等规划公司调集的精英。这部分人虽然在其他方面规划非常在行但旅游业毕竟有其独特的地方,只有旅游专门人才才能够拿捏得准。如中国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分析它就需要国家4a级旅游区(点)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和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区域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是其他地方抽调过来的人他们不一定清楚这些理论。也许他们做规划时就是凭着一种平常的经验,这直接导致景区开发到底应该投入多少资金,多少人力等等的核算,也直接导致景区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力度得不到精确的指示,开发的结果要么偏大要么就偏小 3、 以生态旅游为开发目标 生态旅游是在保护资源和环境基础上来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前题是保护。这里需要明白的是,保护区发展旅游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增加保护区收入、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的手段。不能为旅游而发展旅游,发展旅游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自然保护工作。因此,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是要科学规划,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活动只能在实验区进行,不能在核心区开展。保护区旅游规划所设计的项目要有利于保护目标和功能的实现,旅游线路、活动强度、游客人数等设计都应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二是按规划分步实施,保护区的开发应坚持条件成熟一点开发一点,不成熟就先保护起来,不盲目上马,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资源环境的破坏。三是要合理组织旅游活动,通过控制旅游的人数、分批安排游客进入景区,避免旅游超载、环境污染。 生态旅游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在景区开发时要尽量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项目选择应符合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避免将城市现代化建筑物移置到旅游区。而且建筑设计为与当地环境相和谐的建筑格调,道路建设也要尽量少砍树,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生态旅游活动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当地社区的密切参与,保护区生态旅的发展要同当地社区发展相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如果离开当地社区发展来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所需的支持就十分有限,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其项目就必须同村社的利益需求联系起来。一方面吸引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建设,旅游规划内容应包含社区旅游(农家住宿、民族文化、山乡风情等),景区建设让社区群众有偿投劳。另一方面,社区群众直接参与旅游活动,如提供向导、食宿、出售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等服务活动,从事民族歌舞表演等旅游活动。 采用生态旅游的观点建设出来的旅游景区才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经济环境双丰收。 四、两点建议 为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开发商还应注意从以下两点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 (一)严格按照环境管理法规的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执行环境法规虽然会对开发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但恰恰就是这些环境方面的限制保护了景区环境,保证了旅游资源的质量,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部门应该自觉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使污染防治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景区内的环境质量,包括水体、空气,噪声和固废控制都应该符合相应的环保法规。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一定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护。保护对象的栖息地也要实施严格的保护,减少游客的干扰。 (二)景区内新建的建筑物要与原有景观协调一致 如果新建筑物与原有景观不相协调,只会破坏原有的视觉美学。景区内的建筑物和旅游设施在外形、颜色等方面要和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对于景区管理者 一、要控制好景区的人流量 不可否认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景区的首要目标。景区的收入来源是游客,因此有些景区为了短期的利益,疯狂出售门票。导致景区空气质量下降,文物受损等等恶化景区环境的结果。曾经因严重超负荷运转而受到诸多媒体批评的九寨沟,最近也宣布限员,每天最多只允许1.2万人进入风景区。为了解决“人满为患”等问题,美国黄石公园采取抓阄的方法,每天只限十几名“幸运者”乘一辆汽车进入栖息地。黄山风景区十分注重对现有景点的保护,对主要景点天都峰、莲花峰、丹霞峰等每隔3年轮流封山,一方面进行道路的维修,一方面让它们休养生息,尽可能使山体的自然生态得到好的恢复,这种让风景轮休的做法受到游客和环保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二、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进行考察时,都是把有没有保护措施,有没有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放在首位。2001年6月18日,黟县西递村以胡晖生为代表的179名老人组成的老年协会,庄重对外承诺: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誓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文明村落,遗产永存!以老年协会这种民间组织形式自发参与世界遗产保护,这在我国28处世界遗产地还是首次。此前,西递村民汤桂玉因修缮自家的老房子,擅自指使砖匠将房屋西、北两副墙体拆除,结果以故意损毁文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三、作好景区内景物的维护工作 景区管理者最大的管理任务就是保证景区内的景物保持活力,这在人文景观上体现非常明显。在国内,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或损害的报道层出不穷,其罪魁祸首当属把世界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常常听到“一把大火烧了一座大殿”、“几根索道损害了文化景观”、“一座宾馆使景区不伦不类”的议论。乃至有人说“新的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就是其遭受破坏的开始”,“申”来就“死”。商业化竟成为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在景物保护方面我们应向韩国看齐。韩国人在管理文物和景区方面井井有条。在韩国的历史文化景区,每件文物都同时有韩、英、中、日四种文字说明;你很少能看到小商小贩的叫卖,反而有许多年成年人在向孩子讲述那些陈列物的渊源;韩国城市几乎都有国立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韩国人将之建成了历史文化教育场所,你绝不可能看到这些地方被改作“家具展览会”或“房展会” ◆对于政府行政部门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令人瞩目,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旅游业发展中环境恶化,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以及旅游开发中的无序发展,非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旅游环境管理开始受到重视.其中,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作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微观管理活动,直接关系到景区利润的获取,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景区和景区所在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来看一个案例:《无极》剧组破坏天池环境一案: 据云南省建设厅风景名胜管理处处长马苏红所说,受省建设厅的委派到碧沽天池进行调查,《无极》破坏天池报告已交建设部,周边破坏虽然不大当地政府也做了恢复工作但被毁坏的部分杜鹃花丛完全恢复还需要3至5年,《无极》剧组大兴土木建造“海棠精舍”和几个临时工棚等设施,没有按照《世界文化风景遗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没有经过建设部审批。碧沽天池属于核心保护区,在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属于一级保护区,《无极》剧组在碧沽天池旁建“海棠精舍”属于破坏自然风景的工程。 此前国家环保总局也称,《无极》剧组在当地拍摄确实造成了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建造“海棠精舍”、铺设沙石路和砍伐数十平方米的杜鹃花丛等项目并未向环保部门申报,可能存在违法问题。马苏红告诉记者,目前省里正由省环保局牵头,和省林业局、省建设厅等部门一同协商,对给予《无极》剧组的处罚的细节作进一步研究。 北京澍铧律师事务所律师沈腾表示,即使剧组解散了,按法律规定,还可以追诉《无极》的投资人和受益者。 而又有报道说:环保总局对《无极》剧组做出了处罚,“责成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依法对《无极》剧组进行处罚,限期责任单位恢拍摄地生态植被,并及时向社会通报情况。”但这个处罚却实在无法能令人满意。 据调查,被损的植被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恢复。如果环保总局限期《无极》剧组五年内恢复植被,这绝对事轻饶。但要是限期半年,就完全事笑话,总不能让种花工天天“拔花助长”吧。因此,首先这个所谓的处罚根本不算处罚。 其次环保总局说,要依法限“责任单位”恢复拍摄地的生态植被。可按照法律,“《无极》剧组”根本不算法人。而且可以肯定的事,那损害植被的事情,陈凯歌夫妇一个指头都没沾过,陈凯歌夫妇完全可以对处罚置之不理。这样“依法”起来,这事最后会变成一个无头公案。 在没有“强势”部门拦阻的情况下,一向“弱势”的环保总局这次依然没有“硬”起来。对此,环保总局再次表现得很无奈。无法可依,自然做不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无极》这个无头公案再次显示出环保总局是多么的势单力薄。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骂环保总局,而是呼吁当局尽快完善环保立法,让环保局长不再到处喊苦叫屈。不过硬币是两面,立法时也需要注意,别让软弱惯了的环保官员得势后又变成了官老爷。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单说近年来黄山市拍摄完成的影视剧已超过一百部,该市的黄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屯溪老街等地风光出现再海内外各地的屏幕上。而这些剧组的到来都市打着为这里的旅游资源做宣传的大旗,但他们对这里的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又有多少人看见了的呢?环保总局之所以“硬”部起来也正是在这些方面无法可依而带来的问题。 而在国外,同样以影视剧组实景拍摄的电影《达芬奇密码》来说,这部电影的取景是在法国的巴黎卢浮宫和英国的林肯
/
本文档为【旅游环境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