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山西运城垣曲县城市规划垣曲总规说明1.9

山西运城垣曲县城市规划垣曲总规说明1.9

2023-03-24 8页 doc 407KB 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177944

20余年电工实际工作经验,目前在国企担任电工工程师

举报
山西运城垣曲县城市规划垣曲总规说明1.9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说明PAGEPAGE31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章总论一、规划编制目的垣曲县上版县城总体规划于1998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垣曲县城城市建设活动。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垣曲县城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环境、绿化、空间、交通、资源利用等方面,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编...
山西运城垣曲县城市规划垣曲总规说明1.9
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说明PAGEPAGE31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章总论一、规划编制目的垣曲县上版县城总体规划于1998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垣曲县城城市建设活动。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垣曲县城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如经济、环境、绿化、空间、交通、资源利用等方面,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编制《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二、规划编制背景垣曲县上版县城总体规划于1995年编制完成,1998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垣曲县城市建设,促进了垣曲县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上一轮总体规划已经接近规划期末,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继续指导未来垣曲县城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垣曲县城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通过总体规划修编加以引导和协调。(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给垣曲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大的发展空间,垣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部崛起战略带来了三方面的机遇,一是东部的产业转移为中部发展带来机遇;二是进一步扩大的区域合作为中部带来发展机遇;三是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为中部带来发展机遇。垣曲县作为全国五大铜基地之一以及山西第一、全国第三的铜储量,可以利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进行大规模的有色冶金等开采生产。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以及未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国家制定大量的优惠政策并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接替区,垣曲县作为中西部交叉地带资源大县,必须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1.依托东济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和城市发展,垣曲县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凸现和提升,极大地提高中原与华北地区的联系通道,成为黄河两岸经济联系的又一重要桥梁;2.中原与华北复合区域的经济合作,为加快垣曲县资源优势的转换提供了市场需求,垣曲县与东部发达区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三)山西省新的发展战略的提出1.在《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垣曲县属于晋南一级经济区的侯马二级经济区。侯马经济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基地,全国重要的机电、纺织、食品综合性工业基地,商品性粮棉基地。垣曲县迄今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达46种之多,列山西之冠,其中铜的储量达270万t,居全国第三,是全国五大铜基地之一。可以说垣曲县是侯马经济区全国有色冶金基地的最核心承载地带与重要支撑,对垣曲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山西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建设,在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支持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煤化工等行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全面改进机械设备、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垣曲县以煤、焦、铁、铜等矿产品深加工为工业主导产业,必须在未来发展中充分考虑循环经济发展。(四)垣曲县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垣曲县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农业上“畜、桑、烟、果、椒、蜂”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涌现出了梅花牌“白厂丝”、圣女果脯、“康源”蜂业、“银杏茶”等一系列省内外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尤其是畜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和全省秸杆养牛示范县;工业上培育了五龙公司、晋海集团、鑫源焦化、宝鑫铁业、刚玉陶粒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焦、铁、铜等矿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三产上以旅游业为龙头,重点开发了“望仙三潭瀑布”、“历山舜王坪”、“黄河小浪底水库古城游览区”三大景区,全县商贸、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求城市建设在功能服务上不断完善,适应形势发展。三、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一)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合理有序地利用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控制与发展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2.坚持“五个统筹”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区位、交通地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区域、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4.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技术路线1.加强多层面的研究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总体规划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前瞻性的研究作为规划的基础性支撑。本规划在实事求是地总结94版总规实施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综合确定城市发展策略和规划重点,落实城市空间、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并注重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2.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并重是规划可操作性的基本条件。对于国家有关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做到定空间、定规模、定发展时序;对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变化的规划内容,则以指导性原则予以提出,保持规划的适应性。3.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本规划过程将广泛听取和吸纳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广大市民的意见,强化公众的规划意识,充分体现规划的协调作用。四、垣曲县县城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与评价建国以来,垣曲县县城共进行过4次总体规划,分别为1956年、1959年、1982年、1994年版总体规划。1956年垣曲县首次对县城进行了总体规划;1959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1982年运城地区城市规划队对县城作了第3次总体规划;1994年县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进行了第4次总体规划。四十余年来,每版总体规划都在相应规划阶段对县城建设进行了很好的指导,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实践证明各个时期制定的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内容基本都是正确的。本次规划主要对现运行的总体规划的规划与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述,好的方面继续保留发扬,与时代不符的方面进行修正,目的是保证垣曲县城在良性发展轨道上日新月异。垣曲县第四轮《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1994-2010)》(以下简称《94总规》)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95年完成,1998年10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94总规》简要回顾1.城市性质垣曲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冶金工业为主,轻纺工业为辅的工矿型小城市。垣曲县城市性质的确定符合当时垣曲县城实际。2.县城发展规模规划县城人口规模近期(2000年)为7.5-8.5万人,远期(2010年)为10-12万人。规划县城近期(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7.8km2,人均建设用地97.5m2;远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10.9m2,人均建设用地99.1m2。其中人均居住用地28.9m2,人均工业用地16.0m2,人均道路用地13.6m2,人均公共绿地10.9m2。3.城市发展方向河西区向南发展;新城区向西、向南发展。4.城市规划区新城镇行政辖区全部,面积为98km2。5.规划结构由新城区、河西区、工矿区三部分组成。规划县城为一主二次三中心的布局结构,道路为双环方格网结构。6.工业布局工业用地规划分为两区,古堆工业区和崖底工业区。对新城旧工业用地进行合理调整。古堆工业区:以有色冶金工业为主导、机械加工和建材工业为辅的工业区。崖底工业区:黄河路以北形成轻型洁净和技术密集型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小区;黄河路以南工业小区规划工业项目为焦化厂及铁厂等。对94《总规》的评价1.《94总规》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城市发展蓝图,适应了垣曲县城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对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结合垣曲县城特有的地形和用地条件,规划提出的“三区”结构,促进了各区的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干道为城市拓展提供了空间;3.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垣曲县的发展面临外部环境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94总规》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垣曲县城的新的发展要求;城市用地布局等方面已明显滞后;4.《94总规》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从现状来看范围较小,而且不全面。现在县城向南发展,下一步必然与皋落镇在空间上密切联系,规划区范围必须考虑与皋落镇的空间关系,同时后河水库作为未来城市生活供水重要水源地应该划入规划区范围;5.《94总规》确定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偏大。规划2010年人口规模为11万人,用地规模为10.9km2。现状2005年人口规模为8.5万人,用地规模为7.5km2,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要达到2010年规划期末的指标,存在一定的难度;6.《94总规》确定的道路骨架基本合理,但是路网密度较低,同时与铜矿峪的道路联系不够顺畅;7.《94总规》在市政公用设施规划中深度或广度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抗震、消防、人防、环卫等方面;8.《94总规》中没有将垣曲县良好的山水自然环境进行高度重视,没有提出发展山水假日经济的旅游品牌。五、规划修编重点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全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势推动和大区域交通布局优化条件下,垣曲县经济的发展潜力日趋凸显。原有生产力布局已不能适应今后的经济发展,亟待作出调整和重新布局。应该在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下,三线并进,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第二方面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化园区发展,第三方面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山水优势与潜在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山水假日经济。(二)确定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下,结合新的生产力布局要求,并综合考虑县域环境资源配置条件,确立新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化目标。(三)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结合城镇体系发展要求、区域资源开发程度、生产力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专项保护等情况,明确划定各级城乡空间管制区域,并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和策略,引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合理的城市规模通过垣曲县的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科学确定县城的城市性质和职能;结合县城产业发展及城镇化途径分析,确定合理的县城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五)确定县城的空间布局型态及功能区划分,明确城市特色由于垣曲县城规模的扩大,规划重新研究县城的空间结构与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布局形态,并充分结合县城发展环境条件重新研究功能分区,进一步发挥县城的城市特色,创造特色风貌城市。(六)合理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确定垣曲县未来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实施策略;确定重要的交通走廊、结点,各种交通网络及衔接方式;在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问题中充分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可建设和利用的情况,明确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的规划要求。六、规划原则与依据(一)规划原则1.合理定位,从区域分析入手,分析垣曲县所处的区域关系和发展条件,合理确定垣曲县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2.根据垣曲县实际情况和未来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制定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有关措施和要求,促进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3.正确处理县城与乡村的关系,加强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立足以人为本,创造优美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5.充分吸收上版规划中的合理内容,注重规划的延续性;6.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垣曲县耕地少、山多平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十分珍惜爱护土地资源,坚决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走具有山区特色的城镇建设道路。(二)规划依据1.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颁布)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3)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审批办法》;(4)国家、山西省有关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和垣曲县城的城市建设管理相关规定。2.各级政府部门对垣曲县城发展的相关文件(1)《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规划基本思路》;(2)《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3)《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1994-2010)》;(4)《垣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垣曲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七、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为了合理引导垣曲县全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县城三个层次。1.县域为垣曲县行政辖区范围,简称全县。总面积1620km2。2.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其范围为新城镇镇域范围、皋落乡西河村以西范围。总面积为180km2。3.县城是县域内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市政公用设施和其它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其范围为东济公路以西1km,东环路以东1km,亳清河与东济公路交叉口,礼垣铁路以北1km。总面积为30km2。(二)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层次:基期2005年;期限2006-2020年,其中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基本概况一、自然概况(一)位置境域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端,运城市东北隅,县境三面环山,一侧傍水,是典型的山区县。地处中条山南麓,黄河北畔,地理位置为东经111°30′至112°05′,北纬34°59′至35°26′之间。县境西接夏县,闻喜县,北靠绛县,东邻河南济源市,南同河南渑池县、新安县隔河相望,东西长约63km,南北长约58km,全县总面积1620km2。(二)地形地貌境内形态是以基岩山区占首位,黄土丘陵沟壑区次之。东北部历山为县内最高峰,海拔2321m。由于长期受内外力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导致全县山峦重叠,地形复杂,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河谷密布,有大小沟道3000余条。全县按形态分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气候特征垣曲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温多年平均13.2℃,最高气温41.5℃,最低气温—14.5℃。无霜期最长267天,最短191天,多年平均230天。多年平均日照2217.2h。多年平均绝对湿度10.7毫巴,相对湿度58%。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四)水文垣曲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369.9万m3/a,是山西省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河流众多,县域境内有大小河流30余条,均属黄河水系,多为常流河。黄河自夏县瓮口入境,流经本县南缘46km,向东至马湾流入河南省。境内属黄河水系的河流有亳清河、沇河、西阳河、板涧河、五福涧河等,均自北向南注入黄河。亳清河发源于绛县横岭关,经闻喜县流入本县,全长48km,垣曲境内40km。沇河发源于翼城县大河村,全长68km,垣曲境内44km。西阳河发源于沁水县下川,全长53km,垣曲境内46km。板涧河发源于闻喜县石门乡上阴,全长69km,境内长43km。五福涧河发源于夏县曹家庄乡平洼沟,全长63km,垣曲境内18.8km。此外较大的河流还有韩家河、干涧河、沙金河、绛道沟河、白家河、柴家河、滋峪河等。垣曲县泉水资源也很丰富,大小泉眼千余处,为农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垣曲县地下水总补给量多年平均为11252.5万m3/a。(五)植被全县森林覆盖率43%,林木覆盖率33.9%。绿地分布在三河(西阳河、亳清河、沇河)两垣(东垣、西垣)。森林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其中北部多天然次生林。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环境,使各种野生动植物适宜生长,植被种类丰富,享有“山西天然植物基因库”之称。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黄河中游地区唯一的斑块状落叶阔叶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为85%,呈复层林状。全县山地草原、森林面积约为人均居住面积的5-6倍,形成5种植被类型:亚高山草甸-山地温性针叶常绿林-暖温性夏绿阔叶林-灌木草原农垦带-河漫滩植被。(六)土地垣曲县土地总面积1620km2(243万亩),居运城市所辖县(市)之首。山地丘陵面积大,原地与川地比例小。二、资源(一)土地资源全县共有农用地1652154.6亩,占县土地总面积的68.3%,其中耕地面积377953.2亩。县内地类面积为173638.05亩,占县土地总面积的7.2%。到目前为止,全县水利设施用地80407.65亩,农村居民占用地61539.9亩,工矿用地16035.6亩,交通用地6577.5亩,未利用土地有592486.05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4.5%。(二)水资源垣曲县发展小水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水资源相当丰富,且落差大。垣曲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53.6mm,西阳河、五福涧河、板涧河、亳清河、沇河五大河流常年有清水流量,河床坡陡流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好的水电开发条件。全县水能理论储量2.4万KW,可开发利用1.6万KW,目前开发利用投产的电站有3处,总装机2500KW,仅占可开发利用水能的10%。(三)矿产资源垣曲县矿产资源丰富,迄今探明矿藏46种。金属矿产有铜、铁、金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英岩、石灰岩、重晶石、磷、铝土矿、板石、滑石、花岗岩、石榴石、孔雀石、麦饭石、水晶、玛瑙、汉白玉等。1.铜资源丰富,储量居山西省第一位,全国第三位。主要分布于胡家峪、老宝滩、桐木沟、篦子沟、铜矿峪、洛家河等地,呈蛇形延脉80km。有辉铜、黄铜、斑铜等,全县铜资源工业储量加远景储量3.7亿t,铜金属储量270.98万t,平均品位0.73%,其中A+B+C级175.60万t。2.铁储量丰富,分布在毛家湾、皋落、长直、解峪、窑头、同善等区域。矿产种类有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菱铁矿等,总储量约1800万t。3.金分为砂金矿和伴生金矿。分布于望仙河、淘金河、文堂、沙金河、胡家峪等地。伴生金矿主要伴生于铜矿、铁矿中,胡家峪、铜矿峪篦子沟等铜矿床中均含金。沙金河矿点位于皋落乡,砂砾层自上而下均含金,主要富集在下部砂砾层中。4.煤分布广泛,东起窑头西阳河两侧,西至长直乡,南至黄河北岸板涧河,北至华峰乡。东西30km,南北10km,面积300km2,储量约2.8亿t,可采量为1.4亿t。煤种主要有泥炭、褐煤、烟煤、焦煤、无烟煤。赋存煤系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迭系等含煤构造。5.石灰石蕴藏丰富,主要分布于长直乡交斜、王茅镇寺台、解峪乡峪里、安窝乡法家山、古城镇赵家岭、英言乡阎家河等地。一般地段面积数平方公里,储量约1亿t。6.石英砂岩分布于长直乡虎狼山。石英砂岩平均含氧化硅98.46%,面积32万m2,体积912万m2,储量2280万t。7.大理石分布于皋落乡黑峪、石窑等地。8.重晶石主要有差沟、小西沟、五福涧等矿点。9.磷矿主要分布于毛家湾镇朱家庄、担山石、十八河等地。(三)旅游资源历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包括舜王坪景区、皇姑幔风景区、后河水库景区、大河峡谷景区、红崖河景区、三滩瀑布景区、云蒙山景区、负夏城景区。该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奇峰怪石,幽谷异洞不计其数,不同季节的瀑布景观更为壮观。垣曲县同善镇和古城镇为人文景观集中区,其中同善镇是华夏上古五帝之一舜初始都城--负夏城,尚有遗址舜井祠、瞽冢、呜条岭、尧王庄等。云蒙山以道教文化著称,同时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小浪底水库垣曲库区,水面广大,水质清澈,两岸景观密集优美。王茅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建制沿革商、周为“亘方”侯国。春秋为赤狄东山皋落氏地,属晋国。战国属魏,曰王垣。秦置垣县,隶河东郡,西汉因之。东汉、三国、西晋均称东垣,属河东郡。北魏皇兴四年(470),改为白水县,属邵上郡。孝昌年间(525-527)撤邵上郡,于阳壶建邵郡,白水县分设为白水、青廉二县。西魏大统三年(537),改邵郡为邵州,改白水县为亳城县,与青廉县同属邵州。北周另置蒲原县。隋大业初,废邵州,亳城、青廉和蒲原合为垣县,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在今古城镇置邵原郡,垣县分设为垣县、青廉、亳城三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属邵州。武德五年(622),省亳城入垣县。贞观元年(627),撤青廉入垣县。龙朔二年(662),改属洛州。乾封二年(667),还属绛州。天授二年(691),又属洛州。长安二年(702),还属绛州。贞元三年(787),改属陕州。元和三年(808),复属绛州。五代称垣县,属绛州。北宋年间,取“周围皆山,如垣之曲”之意,改名垣曲县,仍属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属翼州。元复属绛州。至元三年(1266),撤垣曲并入绛县。至元十六年(1279)复置。明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属解州。雍正七年(1729),改属绛州。民国3年(1914),属河东道,后废道直属于省。民国26年(1937),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72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底,运城地区撤地设市,垣曲县属运城市。垣曲古属冀州,战国时称“王垣”,秦、汉时称“垣县”。北宋年间,取“周围皆山,如垣之曲”之意,改名垣曲县,县治在今古城镇。此后,垣曲虽频易隶属,而治所至1959年未迁,以古城为县治长达1409年。四、基础设施(一)交通公路交通网不发育,县域干道公路为省道东济公路,此外县乡道路等外路多,尽端路较多,没有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路网密度技术等级低,全县县级公路都是四级,乡道与村道大多都是等外路,且路沉差,弯多坡陡,配套设施不完善,事故多发地段多;道路不畅,直接制约了垣曲县山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垣曲山老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铁路为礼垣铁路,通达垣曲县城,但基本上作为货运线路,缺乏客运铁路交通。(二)水利县内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李家河水库及梯级电站建设工程、沇河综合开发工程等。五、经济社会(一)经济到2005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245亿元,比2000年增长37.4%,年均递增6.6%;财政收入完成1.3047亿元,比2000年增长100.3%,年均递增14.9%。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单位:万元指标名称2005年2004年2005年比2004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1524501256995.7第一产业1197613055-9.4第二产业1017407570510.4第三产业38734369393.81.农业全县初步形成了“畜、桑、烟、果、椒、蜂”六大农业支柱产业。2.工业垣曲县处于中条山南麓,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多年来依靠本地优势,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建材、机械加工、医药、化工、轻纺、食品等企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以制药产品、精细化工产品、铜精粉产品、缫丝产品、陶粒砂产品、植物蛋白产品为主要开拓方向。3.旅游全县旅游形成以历山和黄河沿岸为主的两大旅游区。(二)社会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20元,比2000年增长54.1%,年均递增9%,比上年增长5.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55元,同比增长6.49%;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元,比2000年减少30.7%,比上年增长0.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1‰。垣曲县属于国家贫困山区县,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包括75个村4.1万人。六、人口(一)概况人口持续低速增长。2005年末,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县总人口226201人,人口密度为139.6人/km2。其中城镇人口70055人,乡村人口156146人,城镇人口比重30.97%。总人口中男性115721人,女性110480人,男女性别比105:100。人口出生率11.76‰,死亡率8.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7‰。2005年,山西省人口密度为214.7人/km2,城镇化水平为42.1%。(二)人口结构1.年龄构成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垣曲县总人口219366人,其中0-5岁19836人;6-14岁40969人;15-64岁146008人;65岁以上12553人。2.民族构成垣曲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兼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维吾尔族、布依族、锡伯族12个少数民族。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族218028人,占总人口99.4%;其他民族1309人,占总人口0.6%,多分布在矿区、新城、皋落、古城等区域。3.文化构成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6岁以上人口19953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878人,高中、中专27341人,初中105524人,小学51876人,扫盲1343人,6岁以上未上学7568人。4.职业构成1999年,全县在业人口156418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87169人,占在业人口55.73%;从事商业服务31493人,占在业人口20.13%;从事文教卫生业2855人,占在业人口1.83%;从事工业5580人,占在业人口3.57%;从事地质勘探业612人,占在业人口0.39%;从事金融保险业947人,占在业人口061%;从事交通邮电业612为,占在业人口0.39;从事建筑业2954人,占在业人口1.89%;其他劳动者24196人,占在业人口15.47%。第二节区域环境分析一、上层规划定位(一)《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定位1.垣曲县城镇规模:10-20万人;城市职能:工矿主导型;现状:贫困山区农业县,属于晋南经济区中的侯马经济区。2.运城市职能分工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盐化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工贸旅游城市。鼓励发展产业包括盐化工业、精细化工、商贸、旅游、食品工业。3.侯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基地,全省重要的机电、纺织、食品综合性工业基地、商品性粮棉基地和商贸开发、交通建设重点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垣曲县在侯马经济区中的定位是区域水资源调配的重点地区,属于黄河风光旅游带。(二)94版规划中的战略目标适应山西省和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层次化。强化国家重要有色冶金基地的建设,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县域发展环境分析2005年,垣曲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运城市12个区县中位居第8位,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第一产业位居第12位,第二产业位居第9位,第三产业位居第10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第一产业出现负增长,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2004200520042005200420052004200520042005盐湖区24709830023611734116221569441937807842094834829210129临猗县3419473797331381671470519188710193611189313074661986834万荣县16355918068739000418765302163358715387545337564134闻喜县470117546067280413014836684443015675232857631214814020稷山县1880472106332369325167107563122248567916321856506270新绛县192255214213320543585192187103877680147448560536728绛县1868982006962112124592115571121713502065439167237173垣曲县12569914236313055122647570590281369393981855926310夏县894929297026379266022913630144339773622425422645平陆县871529596615754143233933746083320613556035403904芮城县22891224721348404556009048797250900219436359966429永济市3203533633255141259742184014206695849279688874008333三、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一)优势1.垣曲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属于侯马经济区的最南部,东部与河南济源市接壤,南部与河南渑池县毗邻,是山西省向南通道上的重要门户;2.水资源丰富,是山西省南部重要的水资源调配中心;3.旅游资源丰富;4.生态环境优越;5.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二)劣势1.交通不便;2.经济基础薄弱;3.基础设施配备不够完善。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一、战略定位舜帝故里,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基地,区域水资源调配的重点地区,以冶金、旅游、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制药为主导产业,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山水假日之都。二、战略思路以城镇化动力机制构建为目标,依托地方经济实际,结合区域经济战略定位,确定垣曲县未来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以体制创新与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空间集中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社会服务现代化与城镇化互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战略重点(一)构建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完善区域基础设施配置结构(二)提高山地立体农业比重调整农业结构,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提高经济作物种植业、经济林和养殖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结合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城镇重点加大具有旅游功能的农业综合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三)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首先,确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明确支柱产业,强化垣曲县在山西的重要的工矿地位。其次,推动工业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实现重污染工业以独立工矿区模式远离城镇布置。(四)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和发展轴带的构建兼顾均衡发展和重点培育,确定网络中不同级别和类型的重点发展区域(包括发展轴带和增长极),采取点轴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五)重要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区域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是县域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石,包括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县域发展要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资源的合理调配。四、发展模式一心一轴振经济,两带景观塑形象;三河绿化为生态,五镇共建争辉煌。县域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是建立集中型的地域开发模式,通过集中式的非均衡性的发展,实现县域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创造良好发展载体。垣曲县经济实力较弱,但地方特色显著。县域发展规划重点在于为县域经济发展寻求适宜的空间布局模式,使空间结构的优化对县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来说,必须突破固有的发展模式,以最优势条件的利用带动极点快速成长,进一步施行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具体到垣曲县县域发展战略模式上就是:“一心一轴,两带两圈,三河五镇,点式发展,逐步推进”。即以县城为县域中心,东济公路为经济发展轴带,两带为景观通道,两圈为经济辐射圈,三河为绿化走廊,五镇为重点建设镇。一心是指作为县域中心的县城。县城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规划健全城镇职能结构,强化经济实力,加强工业发展,组建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工业小区,强化文化、教育职能和市场服务能力,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活跃第三产业发展。一轴指沿东济公路为轴线的经济发展轴带。是县域经济、城镇发展的主要通道,串联着垣曲县几个主要城镇,形成全县经济发展的核心承载地带,两带指以县城-历山公路和以黄河沿线形成的县域境内的两条景观道。聚集着县域最为集中的人文及自然景观资源,是代表垣曲县形象的重要符号。两圈指以县城、古城镇为核心构建的两个经济辐射圈。作为县域内发展较好的两个城镇,承担着县域极核的职能。以县城为核心的为一级辐射圈,以古城镇为核心的为二级辐射圈。三河指沿亳清河、沇河、西阳河三条主干河流形成的三条绿化走廊。生态环境的构建主要是建立在这三条走廊的基础上的。五镇指重点发展的五个城镇,分别为王茅镇(农业)、毛家湾镇(工矿)、历山镇(旅游)、古城镇(综合)、蒲掌镇(交通工矿),集中分布在发展轴上。分别担当不同的职能分工,是县域重点发展的城镇。第四节产业布局规划规划对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战略定位,确定三产开发模式,并对产业布局进行引导,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非均衡发展,构建山水假日经济的脉络框架。一、农业布局规划规划确定农业发展的主导目标是形成以烟叶、三樱椒、蚕桑种植、渔业、畜牧养殖为主导的山区农业经济。(一)农业发展模式:以山区立体农业、庭院经济、生态林业建设为主。农业种植业:开发模式以山区立体为主。林业:以林区、林带、林网三种开发模式为主。畜牧业:以圈养养殖小区开发模式为主,重点建设圈舍养殖小区和林区风景区绿色放养小区。渔业:以蓄水工程、人工鱼塘两种养殖模式为主。(二)农业布局种植业:新城、英言、蒲掌;渔业:古城、解峪、王茅、英言、蒲掌;畜牧业:古城、新城、毛家湾、历山、蒲掌;林业:新城、长直、王茅、古城、历山、蒲掌;二、工业布局规划(一)工业发展方向依托县域资源,强化工业经济,优化主导产品,突出优势产业,理顺产业布局,形成以有色冶金、医药、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二)工业开发模式规划确定垣曲县工业发展以独立工业据点、独立工业小区和近城工业区3种集中地域式开发模式为主。(三)工业空间布局本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定垣曲县工业布局的总体构思:依据工业项目“近城近路近站、避风避景避水”和“重污染工业远城、轻污染工业近城”两大布局原则,对县域工业进行重组。1.有色冶金垣曲县矿业包括铜和铁。全球精铜持续供应不足,国内铜供应短缺,2004年全国铜(包括阳极铜,精炼铜和铜合金)进口总量为138万t,而铜矿进口总量为288万t,铜精矿将长期依赖进口。垣曲县的铜储量也在不断的减少,靠单一的原始开采无法保证铜基地的建设。规划在中条山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资金,关闭小型矿业,建设规模企业。产业链逐步从单纯的采选矿、冶炼向下游的铜材综合加工延伸。此外,还应加强稀有金属、贵金属、宝石等有色金属的开采加工。铜主要布局在新城、毛家湾、历山、蒲掌。铁主要布局在新城、历山、解峪、英言、长直。2.医药享有“山西天然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垣曲县,植物种类多,可以作为药用的药材丰富。医药行业属于山西省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一。主要布局在新城、历山。3.农副产品加工4.其他煤加工产业是县域发展较好的产业类型,但是由于小浪底库区的建设,淹没了县域境内储藏量本就不多的煤田面积的85%,同时,垣曲县煤加工产业一直依赖从外部引进原料,缺乏比较优势,在产业规划中逐步减少煤加工的比例。三、第三产业布局规划山水假日经济主要是建立在发达的旅游产业基础上的,充分发挥垣曲县作为旅游大县的职能,培育为主要的支柱产业,是构建山水假日经济的关键一环。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县域的两条景观道,旅游区划分为北部历山自然风光旅游区和南部黄河风光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旅游服务城镇网络,垣曲的旅游服务城镇网络为两级:旅游服务城镇——旅游服务基地(一)县域旅游城镇—县城、历山、古城、王茅,是全县旅游业发展的组织中枢,承担较高等级的旅游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二)旅游服务基地—,望仙、后河、文堂、西滩、北坡是旅游服务的基地乡村,为旅游区提供一般服务职能。第五节城镇化水平预测一、总人口预测(一)现状2005年,全县总人口226201人,其中城镇人口70055人,乡村人口156146人,城镇人口比重30.97%。总人口中,男性115721人,女性110480人,性别比105(女=100)。人口出生率11.76‰,死亡率8.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7‰。1996-2005年全县人口统计表(公安局数据)年份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城镇化水平(%)非农人口∕总人口1996年214438607161537229.42.428.311997年217291626541546379.93.428.831998年218520644581540627.7-1.529.501999年219345671681521775.9-3.730.622000年221241679621532797.80.830.722001年221359680931532667.9-4.130.762002年221780686481531325.5-4.130.952003年222521687451537765.2-1.930.892004年22210969460152649-0.7-1.231.272005年220996692351517610.2-5.231.33分乡镇人口统计表(2005年)单位:人、%乡镇名称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驻地人口城镇化水平驻地人口/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总人口新城镇71761581401362181.02同善镇13072481125913.68古城镇13103117611927328925.108.98王茅镇101235209603168516.655.14毛家镇1190747137194226719.0439.58谭家乡1136627211094115010.122.39蒲掌乡148806811419913368.984.58英言乡170475231652410256.013.07华丰乡211627772038511135.263.67解峪乡6153260589375912.344.23长直乡14307116013147186113.018.11皋落乡1611553215583198412.313.30第六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城镇体系结构现状特征(一)现状结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现状表单位:万人、个等级规模2005年个数名称Ⅰ>5.01新城镇(7.0)Ⅱ0.2-0.53古城镇(0.3)、毛家湾(0.2)、历山(0.3)Ⅲ0.1-0.26王茅镇(0.1)、蒲掌乡(0.1)、长直乡(0.1)、华峰乡(0.1)、皋落乡(0.1)、英言乡(0.1)Ⅳ<0.11解峪乡(0.07)(二)现状特征1.首位度高达23.3,首位城镇与二级城镇规模差距较大;2.城镇规模普遍较小;3.大部分城镇集中分布在东济公路两侧;4.城镇职能各具特色,但经济实力较弱。二、乡镇调整建议撤去皋落乡,并入新城镇;撤去华峰乡,并入王茅镇;原古城镇西南角并入王茅镇;蒲掌乡西南角并入英言乡;撤去蒲掌乡,设置蒲掌镇。乡镇调整后,垣曲县共有6镇3乡共9个乡镇。三、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表职能等级职能类型城镇名称主导职能Ⅰ县域中心城镇综合型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商贸中心,有色冶金、精细化工、旅游业发展核心城镇。Ⅱ重要城镇工矿型毛家湾镇县域北部重要城镇,有色冶金等传统工业发展核心区。综合型古城镇县域南部重要城镇,二级辐射圈核心,以旅游业、水产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旅游型历山镇县域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城镇,以山地农业、旅游业、医药业和有色冶金业发展为主的城镇。农业型王茅镇以山地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水产业、林业为主的城镇。综合型蒲掌镇以山地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城镇。Ⅲ一般城镇农业型解愁乡以山地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铁矿采选为主的城镇。农业型英言乡以山地农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铁矿采选为主的城镇。农业型长直乡以山地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铁业加工为主的城镇。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东济公路为轴线的串珠状城镇带的城镇空间结构县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具有明显集聚型分布特征,从县域地貌特征、资源分布和经济布局趋势分析,规划期内城镇空间布局将有进一步走向非均衡发展的态势。根据现状分布特征、发展趋势和城镇化总体战略,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调整的总体构思:突出增长极核,引导空间集聚,加强中心地建设,协调城乡关系,形成“一心一轴二圈层五集镇”串珠状的城镇空间格局。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在遵从垣曲县自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城镇职能的合理调整,突出了城镇空间布局的中心,强化了城镇间联系,有利于集约化发展。第七节区域建设管制规划一、区域建设管制规划区域建设管制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要素相应协调发展的要求,划定承担不同区域经济与生态功能、具有不同开发利用方向与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域,并制定其开发标准和引导指施,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根据垣曲县区域条件和发展环境,将全县划分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3类空间开发管制地域,对经济发展和建设活动实行分类引导,三类区域管制强度递增,当同一地块同属多类管制区域管辖时,采取最高强度管制要求实行。(一)适建区适建区是以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主要包括县城、建制镇和乡政府驻地集镇由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用地组成的城镇建设区、独立布局的工业小区以及发展轴带两侧。管制要求:1.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和聚集效益,加快人口向城镇的聚集。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形态和结构,统一规划城镇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强化和完善城镇的功能。加强城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高效利用建设用地;2.严格实施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规划,各项建设必须依法办理“一书两证”;3.集中或独立布局的工业区、工业点,应明确划定其用地界线、用地性质,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独立布置的工业区、工业点和养殖园区不能布局生活服务区,配套居住小区与生活服务设施应集中到城镇建成区统一布局;4.发展轴沿线的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应注重协调用地形态与对外交通干线的关系,避免城镇、产业沿区域性交通干线线状布局和跨越交通干线布局,交通干线两侧应留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二)限建区限建区主要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包括乡、村、农田、水网、林区等用地的地区,其中也包括部分小规模的新居聚居地,大部分是耕地。管制要求: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集约使用城镇建设用地;2.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3.对农耕田地进行规模开发,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用地方式;4.强凋水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做到“一分地,一分效益”;5.完善土地管理体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耕地,但可以逐渐开展土地流转的改革,使农用耕地可以在不同土地所有权人之间流转,但要确保土地的农业用途;6.对于农田部分,除建设看护房等临时建筑之外,严禁建设永久地上附着物。(三)禁建区本区域是指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水源地、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是指为城镇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水资源的水源地分布区,县域生活用水水源地为后河,工业用水主要取自黄河水。管制要求:1.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水源地保护区和排放环境污染物;2.鼓励在区内进行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3.严格控制水源地保护区的开发强度,禁止二、三类工业用地开发,禁止建设油库、墓地、垃圾场等;4.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矿产开采、搞地下建筑,以防其地质构造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区:是指为保护人文景观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而划定的区域,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区、重点旅游景区。管制要求:1.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规模;2.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降低开发建设强度,禁止建设与资源保护和风景旅游事业无关的项目;3.保护区内影响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建筑与用地应调整到其它适宜的区域,保护区周边的建设项目应与区内整体景观相协调。临近建筑应该与保护区内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4.对于国保、省保、市保文物建筑,严禁予以拆除,对于县保文物建筑,尽可能予以保留,在必须拆除时必须提供严格论证后的书面证明。第八节交通设施规划一、公路交通(一)现状概况干线公路为东济线(东镇至济源)。此外共有农村公路504.8km,密度为31.1km/百km2。其中县道139km,密度为8.6km/百km2;乡道153km,密度为9.5km/百km2;村道212.8km,密度为13km/百km2。总体上看,等级低,公路死角多,公路密度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公路交通规划全县的路网规划布局在已有的县域农村公路网规划的基础上形成树枝状延伸和主干路网格状布局的混合型公路网,建成与国民经济和城镇发展相适应,并超前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形成以公路为骨干,铁路为补充的现代综合运输网,成为促进区域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重要支撑。规划在连通网络的基础上重点对现有干线公路进行等级提升和路面改造,解决交通不畅的问题。1.通道型公路布局(一级公路)通道型公路是直通县外,联系省内外各主要经济中心的大动脉,由省道主干线和高速公路组成,技术等级为一级公路,主要功能是承担对外运输、过境运输等交通需求。干线公路为省道东济公路。高速公路:完成东济高速公路的建设。建议争取古城-渑池高速立项和建设。2.二级公路网络布局二级公路网络以新城镇为中心,沟通邻县、市、县域各乡镇及工业区。主要由县级公路组成,技术等级以二级为主,3.乡村公路路面等级建议为三级。二、铁路交通现状铁路干线基础上,须提高路线级别,建议争取开通客货交通服务。三、交通节点规划现状县城承担着主要客货运交通节点的作用,规划要求把县城建设成区域性交通节点,在对外交通联系中发挥一定的连接作用。蒲掌镇建设成片区性客运交通户节点,对县域东部各乡镇的客运交通联系起组织作用。规划要求县城扩大公路客运站场规模,充实完善客运线路。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一、规划策略(一)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规划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保障发展的需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城乡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及公共空间开发,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地位;确保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策略合理布局交通设施,以交通为导向,支撑和引导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三)集中紧凑发展策略城市用地要以紧凑的方式进行布局和发展。通过相对集中的综合土地利用,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促使人口和经济的集中,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四)更新与新区发展分类指导策略保留城市发展文脉,推陈出新,旧城注入发展活力,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新区拓展适时启动,城市新区或组团建设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使城市基础设施形成良好的投入产出循环,支撑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交通体系,吸引人口聚集,使城市运行成本实现最优化。城市空
/
本文档为【山西运城垣曲县城市规划垣曲总规说明1.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