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

2019-11-13 6页 pdf 1MB 6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德玛西亚队长

多年规划设计工作经验

举报
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目录前言...........................................................11总则........................................................21.1指导思想.............................................21.2适用范围.............................................21.3工作目标...................
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
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目录前言...........................................................11总则........................................................21.1指导思想.............................................21.2适用范围.............................................21.3工作目标.............................................21.4规划依据.............................................21.5基本原则.............................................31.5.1尊重村民意愿,实现多方协作.....................31.5.2强化多规协调,落实两线三区.....................31.5.3注重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引导.....................31.5.4保护传统风貌,传承村庄文化.....................31.5.5集约节约资源,落实统筹减量.....................41.5.6激发村庄活力,切实指导实施.....................41.5.7试点先行先试,统筹有序推进.....................42引导与要求..................................................42.1市域分区引导.........................................42.2村庄分类引导..........................................62.2.1城镇化村庄.....................................62.2.2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72.2.3特色保留村庄...................................82.2.4提升改造村庄...................................92.2.5其他要求......................................102.3规划内容要求.........................................102.3.1村庄规划简本..................................112.3.2村庄规划完整本................................112.4规划成果要求........................................132.4.1村庄规划简本..................................132.4.2村庄规划完整本................................143目标与指引.................................................153.1绿色低碳田园美......................................153.1.1优质的生态环境................................153.1.2明晰的土地利用................................151全域规划.....................................152五线划定.....................................163三区管控.....................................173.1.3适宜的建设规模................................171人口规模.....................................172建设用地规模.................................183.2生态宜居村庄美......................................193.2.1宜人的景观环境................................191街巷环境.....................................192公共空间.....................................203绿化景观.....................................203.2.2可靠的安全保障................................211消防安全.....................................222防洪排涝.....................................223地震灾害防治.................................224地质灾害防治.................................223.3健康舒适生活美......................................223.3.1繁荣的乡村经济................................231产业发展方向.................................232用地布局及发展策略...........................233.3.2完备的生活设施................................241区域配套设施.................................242公共服务设施.................................243道路交通设施.................................264市政基础设施.................................273.3.3舒适的村民住宅................................301院落设计.....................................312居住建筑设计.................................313.4和谐淳朴人文美......................................313.4.1浓郁的乡土文化................................311地域环境.....................................312空间格局.....................................323传统建筑.....................................324历史环境要素.................................325乡土文化.....................................323.4.2淳朴的风貌特色................................321建筑体量.....................................332建筑高度.....................................333建筑风貌.....................................333.4.3和谐的人文环境................................341村规民约.....................................342公众参与.....................................344实施与保障.................................................344.1规划管理............................................344.1.1规划编制......................................354.1.2规划审批......................................354.1.3规划许可......................................354.1.4规划修改......................................354.1.5成果管理......................................354.2保障机制............................................354.2.1建立协调机制..................................354.2.2建立动态管理机制..............................364.2.3建立奖惩机制..................................364.2.4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信息化建设....................364.2.5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36附件A相关名词解释.......................................1附件B村庄规划完整本的规划文本内容要求...................3附件C村庄规划完整本的内容要求.....................4附件D规划图纸要求.......................................6附件E电子图纸制图要求...................................71前言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和市政府《关于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年)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7]8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在全市农村地区开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要求,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有效促进全市村庄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示范性,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制定本导则。各区应对本区范围内村庄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对已经编制、审批村庄规划的村庄,应对既有规划进行分析,若认为既有规划能够满足村庄发展需求,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可执行既有规划。若认为既有规划已经不适用,则需要参照本导则要求,编制村庄规划。21总则1.1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按照“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总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落实改善人居环境、留住乡愁记忆等新要求,牢牢把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用地减量、功能疏解、生态保护等新目标,并与相关上位规划相衔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资源的集约节约统筹利用,有效推动北京乡村地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1.2适用范围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北京市农村地区所有村庄,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1.3工作目标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通过村庄规划制定整治及管控,引导全市村庄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传统村落和生态文明,发挥自然山水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凸显村庄秩序与山水格局、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在疏解和整治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完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全面增加农民收入、全面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升农村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1.4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市规发[2010]1137号)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新城规划、乡镇域规划等上位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村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等1.5基本原则1.5.1尊重村民意愿,实现多方协作建立以村民为主体,规划师、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作式规划编制方法。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建立村民的文化自信,引导村民在观念上形成共识。1.5.2强化多规协调,落实两线三区以多规协调促进乡村建设空间的优化调整、特色资源要素整合、生态空间的保护利用。落实两线三区管控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生活改善相协调,与山区乡镇生态化发展相促进。1.5.3注重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引导充分考虑村庄生态环境、资源条件、建设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位规划要求等现实情况,编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村庄规划。结合村庄在发展规模、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着重针对村庄功能定位、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差异化引导策略,做到规划切实响应村庄自身的发展诉求。1.5.4保护传统风貌,传承村庄文化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修复乡村特色风貌,处理好村庄与环境的关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承村庄历史文化遗存,实现村庄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活动民俗化、饮食本地化,促进乡村文化、传统文化繁荣。(出处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习总书记的讲话:“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41.5.5集约节约资源,落实统筹减量保护耕地、林地、水系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源,积极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设施联建。加强设施、资金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本着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鼓励村庄建设用地减量。村庄规划编制要以乡镇的资源、任务统筹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落实相关内容。1.5.6激发村庄活力,切实指导实施防止大拆大建,严禁房地产开发。通过统筹村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优势,凭借村庄优美环境、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激发村庄活力,增强“造血”功能,促进村庄整体提升。在落实规划刚性约束条件基础上,通过规划管理和村庄治理两种方式,切实指导规划实施。1.5.7试点先行先试,统筹有序推进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地区。鼓励各区选择不同特色的规划保留村庄开展规划试点,按照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各区应优先选择浅山区、传统村落等重点村庄,探索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方式,并对村庄的实施建设进行及时总结评估,为后续全市村庄的规划建设积累经验。坚持打造典型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实现2020年全市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基本建成美丽乡村。2引导与要求2.1市域分区引导根据市域村庄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以及村庄组团与规划城市集中建设区、重大建设项目和发展廊道的关系,结合村庄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包括生态限制要素(生态风险性要素和生态资源性要素)、历史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人口规模等,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引导,分类施策”的原则,对村庄进行分区分类引导。5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两线三区”的市域空间分区管控要求,按照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对村庄进行控制引导。(1)集中建设区集中建设区是城市发展刚性约束红线,城市各类建设项目都应在集中建设区内进行布局和建设。是全市严控发展边界、优化功能结构、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的重点地区。村庄发展控制引导。积极稳步推进纳入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的村庄城市化,同步提升建设和环境质量,提高公共服务、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是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实现人口疏解、用地减量、功能优化、城乡融合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地区。村庄发展控制引导。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占全市的比重较大,要严格控制建设强度。村庄整治、改造应以集体产业用地腾退、整理、集约优化布局为重点,大力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减量腾退,确保腾退后集体建设用地优先还绿,并同步实施。鼓励集约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向城市集中建设区和产业功能区集中布局,提高产业层级,加强与城市功能对接,实现城乡联动。(3)生态控制区对生态控制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严控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确保生态控制区面积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生态功能不断提升。村庄发展控制引导。统筹考虑村庄长远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村庄的发展建设要坚持生态保育的大原则,通过加强管理、完善设施、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方便、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62.2村庄分类引导全市行政村庄划分为城镇化、局部或整体迁建、特色保留、提升改造四大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应因村施策、分类指导。2.2.1城镇化村庄纳入城市开发边界内的村庄,具体包括纳入中心城区、新城、镇规划建设区内、有重大项目带动、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范围内(规划实现100%城镇化)的村庄,这部分村庄未来将随城市建设进入城市建设区,实现城镇化。引导策略:村庄在近期或远期随城乡规划的实施推进,以增减挂钩、减量提质为原则,在城市集中建设区内实施集中安置,实现城镇化。村庄在实施城镇化之前要着重解决好村庄发展近期与远期衔接的问题。村庄在实施城镇化之前以环境整治、村庄危房维护修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拆除控7制村庄违法建设、集体产业用地集中整治为重点。针对发展条件受限,实施带动力弱的乡镇地区,若规划城镇建设区内村庄实施城镇化存在困难,村庄可保留原形态,但应以用地增减挂钩为原则,保证全镇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位于城镇建设区的村庄,其规划建设应纳入城镇建设区统筹安排,对村庄未来的发展目标、用地规模、产业发展、设施完善等内容进行合理规划。2.2.2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迁建村庄是指受生态保护要素限制以及受安全威胁的村庄,按影响要素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生态涵养迁建型全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等环境保护要求下,必须局部或整村实施搬迁以确保生态安全的村庄,主要包括村庄居住用地与全市8生态保护红线存在矛盾的村庄。(2)安居威胁迁建型受高压线廊道、污水厂、垃圾处理厂、地质灾害等影响,村民的安居、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必须局部或整村实施搬迁以确保生产生活安全的村庄。具体包括位于500KV、220KV高压走廊内的村庄、位于污水厂、垃圾处理场影响范围内的村庄以及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等。(3)受其他环境影响应实施搬迁的村庄以上各类型村庄,按受影响程度不同,可以采取局部迁建、整村迁建等多种方式。(1)局部迁建。针对只有局部少部分村庄居住用地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村庄、局部少部分村庄居住用地位于高压走廊内的村庄、局部少部分村庄居住用地位于污水厂、垃圾处理场影响范围内的村庄,以及通过评估,明确可通过局部若干户搬迁解决地质灾害隐患的村庄,可以采取局部若干户搬迁,在本村域内统筹安置的方式。(2)实施整村搬迁的村庄应以地质灾害评估、洪水评估、水土保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为依据,进行科学选址。明确村庄的迁建方案、实施时序和安置标准。(3)村庄在实施局部或整村搬迁之前要着重解决好村庄近远期衔接的问题。村庄在实施搬迁之前应以环境保护、生态保育为目标,以村庄危房维护整修、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护、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庄违法建设拆除控制、集体产业用地集中整治为重点。(4)应以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为原则,对实施搬迁后的旧村应限期进行拆除复垦。2.2.3特色保留村庄(1)全市在录的各类特色保留村庄。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全部为传统村落)和传统村落(44个),中国美丽宜居乡村,位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世界文化遗产周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的村庄。应以“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为原则,加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村庄整体风貌引导、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9(2)生态保育村庄。在生态红线控制范围之外,具备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例如位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周边区域)的村庄。应重点结合村庄的自然生态要素,制定生态保护策略、提出村庄人口、规模的控制要求、生态化建设标准策略、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对策。(3)其他经各区、镇梳理、申报的,在村庄产业、文化、风貌等方面具有特色,具有保留价值的村庄。应重点结合村庄的特色要素,集约节约发展,控制村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有序引导村庄特色化发展。2.2.4提升改造村庄除以上三种类型外,在全市域内广泛分布,需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对村庄进行提升改造的村庄。(1)集体产业整理型。位于限制建设区内且毗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村庄,处于城市周边的机遇区,未来可能受三城一区等重大项目辐射带动,应以城市功能疏解、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减量提质为大原则,落实所在区域规划减量要求,采取集中集约的改造方式,提升产业,完善服务功能。通过集体产业用地的腾退、集约、减量、优化布局,结合集体建设用地政策,实现产业升级,同步为城市组团提供服务配套设施(如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为周边城市组团提供就业平衡)。村庄宅基地保留原状,原地更新改造,提升村民居住条件。通过村庄整治,提高村庄的环境品质。(2)集中上楼型。在明确落实全区建设用地减量指标,并落实本区拆占比和拆建比的条件下,对发展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有自发改造诉求的村庄,经村民同意,在村民自愿放弃原宅基地的前提下,可启动村庄集中上楼改造。改造应结合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村集体产业发展方向,采用多种模式。可单个村庄原地集中上楼,也可临近几个村庄就近集中上楼。村庄改造方案应注意严控建设强度,严格禁止房地产开发,应根据村庄发展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建控要求,对建设强度、建筑风格有所控制和引导,尤其位于生态控制区内的村庄,要严格控制建设强度,村民住宅楼建设应充分考虑周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与村庄原本的山水格局、文化氛围、村容风貌相协调。改造要同步整理村庄的集体产业用地,以增减挂钩、减量提质为原则,落10实所在区域规划减量要求,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宅基地、集体产业用地、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腾退,集中集约,在布局一定村庄产业用地的基础上,实现整村改造后集体建设用地减量、村庄用地布局优化、产业水平提升、环境品质提高。(3)原地微循环整理型。以原地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渐进微循环改造方式为主的村庄。可结合宅基地整理、集体产业用地集约腾退升级,实现村庄的环境品质提升、产业升级更新。村庄以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为重点。结合村庄自身发展条件,鼓励村民利用宅基地,在村集体统一安排下以微循环改建完善的方式,实现村庄的原址更新。民宅更新要与村庄产业发展特色相结合,改建方案应根据村庄发展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建控要求,对建设强度、建筑风格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以增减挂钩、减量提质为原则,严格控制村庄集体产业用地规模。2.2.5其他要求(1)全市村庄的引导要求,要分别落实村庄的分类引导对策,结合村庄在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三区中的具体位置,落实每个区域的管控要求,同时,若市域范围内未来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区的发展要求,对应区域内的村庄也应同步落实(例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浅山区等)。(2)村庄规划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在村民自愿的原则下积极盘活闲置农民住房,用于度假民宿等经营项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闲置农民住房盘活利用要坚决杜绝违规违章建筑和“小产权房”。对闲置农民住房的盘活利用及改造要符合相关制度和要求,符合村庄规划的建设规模及建设风貌要求。2.3规划内容要求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结合全市两线三区的整体管控要求,结合村庄的具体类型,按照“集约高效、减量提质”的总原则,提出村庄统筹发展策略、乡村建设用地规划的控制要求。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需求,村庄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也各有侧重。针对11将要实施城镇化、迁建的村庄,以及以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为重点的提升改造村庄,可编制村庄规划简本。规划简本的内容以村庄近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核心,着重解决农房危房改造、迁建前的防灾减灾、环境保护、设施改善等问题。针对特色保留型村庄和涉及用地整理、优化布局的提升改造村庄,应编制村庄规划完整本。2.3.1村庄规划简本村庄规划简本的内容应包括村庄发展现状分析、对已有规划的实施评估,结合村庄具体情况,在以下内容中可各有侧重:(1)村庄农房危房改造,要明确地块位置、建筑层数、建筑高度等,符合建筑安全规定。(2)村庄防灾减灾和安全防护措施。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在实施局部或整村搬迁前,应结合本村具体的地质情况和灾害特点,制定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受高压线、污水厂和垃圾场影响的村庄,在实施局部或整村搬迁前,应提出具体的安全防护措施。(3)村庄基础设施改造。包括河道、坑塘沟渠的清理、垃圾清运、清洁能源实施等。(4)村庄公共空间优化。(5)村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涵养迁建型村庄,在迁建前,应提出村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6)村庄发展时序。城镇化村庄和迁建村庄,应明确村庄安置与拆迁的时序,处理好村庄搬迁前后的发展衔接问题。(7)其他村庄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3.2村庄规划完整本村庄规划完整本的内容应包括村庄发展现状分析、对已有规划的实施评估、规划定位、村域规划、村庄组团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村庄发展现状分析。从村庄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村庄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现状分析应各有侧重,如特色保留村庄应对村庄的特色禀赋资源进行分析。12(2)相关上位规划要求。明确与相关上位规划衔接的关系。(3)已有规划的实施评估。结合已有村庄规划的编制情况,对村庄的规划实施进行总结。结合村庄的不同类型,总结村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典型问题。(4)规划目标与定位。根据村庄所处的不同分区,充分落实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生态控制区的管控要求,落实上位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村庄的具体类型,提出规划目标与定位。(5)划定村庄发展的空间管控范围,包括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等。针对有特别建控要求的村庄,如长城、运河、西山文化带、十三陵周边的特色保留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应结合具体要求,划定相应的建设控制线、风貌协调区等。(6)村庄的规模与减量发展策略。在分区分类引导的基础上,以“集约高效、减量提质”为原则,充分落实全区建设用地减量指标,提出村庄建设用地管控目标、规模总量。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以集体建设用地减量为总原则,规划应明确提出村庄建设用地减量控制目标。针对保留村庄,明确提出村庄集体产业用地的减量控制目标。位于生态控制区内的村庄,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扩张,原则不增加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规模,在原有建设用地规模内进行整理、更新、提升,明确与生态红线冲突的用地减量,同步落实低效集体产业用地的整理集约。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减量提质”的总要求,在上位规划的约束下,全面梳理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包括宅基地、集体产业用地和集体公共服务与管理用地,分析村庄的用地空间,腾退违法建设用地和低端低效集体产业用地,镇、区统筹实现村庄集体产业升级和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应明确村庄减量对全区减量任务以及对全区拆占比和拆建比的落实情况。根据村庄不同发展类型,结合村庄实际,针对条件成熟的村庄,提出近期可实施、可操作的集约减量对策。特色保留村庄和提升改造村庄重点结合村庄集体产业用地的腾退、集约、优化布局,落实减量。针对条件成熟可同步结合宅基地的腾退上楼落实减量的村庄,规划中要明确新宅建设与旧宅拆除的挂钩减量要求。(7)村庄布局、形态控制。在明确村庄用地规模管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腾退集体产业用地、对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优化布局。村庄形态控制要结合村13庄具体分类,落实各分区的管控要求,整体形态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突出特色,传承文化。针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要提出村庄整体风貌的控制引导要求,其他特色保留村,应结合村庄的具体特色禀赋条件提出形态控制要求,统筹考虑村庄风貌特点,与周边环境协调。(8)村庄配套设施。结合村庄的人口规模和发展实际,从方便使用、有利建设的角度提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目标和布局方案。配套设施的规划应重点考虑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之间的差异。对于临近集中建设区的提升改造村庄,应适当考虑外来人口集聚的配套设施需求。对于以旅游为特色的保留村庄,应重点考虑旅游人口对配套设施的需求,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与村庄风貌协调、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基础设施规划要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能源供应、环卫、通信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9)产业发展引导。结合全镇产业发展策略及村庄的特色资源,以宜农、生态、绿色、低碳为原则,制定村庄产业发展引导策略。(10)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历史文化资源较丰富的村庄,如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应提出村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策略。(11)生态环境保护。对村域内的山水格局、河湖水系、绿色植被等资源进行梳理,提出村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对策,针对具有自然资源的特色保留村庄,应明确重点和特色自然资源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提出资源周边村庄的建设控制范围和要求。(12)防灾减灾等内容。城镇化型、局部或整体迁建型村庄,在实施搬迁安置前应结合村庄现状条件提出明确的防灾减灾的具体要求;特色保留型村庄,应结合历史文化保护、风貌传承制定具体的防灾减灾要求;提升改造型村庄,结合具体的改造方式,明确防灾减灾措施。(13)其他需要列入规划的相关内容。2.4规划成果要求2.4.1村庄规划简本村庄规划简本结合村庄具体需要,包括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内容,文字内14容以村庄近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核心,着重解决农房危房改造、迁建前的防灾减灾、环境保护、设施改善等问题。图纸应结合村庄的建设、改造重点进行表达,图纸的电子化表达应标准,具体参见附件E。简本应有针对性,能够指导实施,可操作。2.4.2村庄规划完整本完整本规划成果应包括文本、说明书、规划图纸和附件4部分,每部分应有纸质文件和标准的电子化文件。(1)规划文本规划文本主要表达村庄规划各项内容的规定性要求,具体包括定位、目标、用地规模、结构布局、管控要求、设施规划、发展时序等。(2)规划说明规划说明是对应规划文本各项条文的具体说明,可以包括分析过程、案例参考等,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分析,要求详实、准确、清晰。(3)规划图纸规划图纸是对规划内容的详细表达。图纸上应详细标注项目名称、图名、比例尺、图例、规划时间、规划设计单位名称、规划设计人员等信息。图纸比例尺根据实际表达灵活确定。电子版图纸要对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电子化要求进行绘制。图纸目录包括:村域现状图、村域用地规划图(应包括村庄规划道路、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村域空间管控分区图。结合村庄实际需要,可选择性绘制景观规划图、消防防灾规划图、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图等。(4)附件可选择性提交图文并茂的ppt文件,增强理解。包括村民意见征集材料、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的相关材料等,其他内容可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村庄规划完整本规划成果的具体格式要求见附件B、C、D、E。153目标与指引3.1绿色低碳田园美通过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治理、土地利用的明晰管控、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确定,实现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集约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3.1.1优质的生态环境应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和保护村域内原有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森林植被、动物栖息地等山水格局与自然景观,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对遭到破坏的进行本土原貌修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建设活动需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空间布局应尊重山形水势,契合地貌,禁止随意进行生硬的人工干预。规划应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提出对村域内生态要素的保护控制与整治利用内容,避免对田园景观破坏性开发和过度改造,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保育村庄还应明确重点和特色自然资源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提出资源周边村庄的建设控制范围和要求,明确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制定生态保护策略和生态化建设策略。3.1.2明晰的土地利用应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的范围和规模,划定五类控制线的管控范围及三类空间管制区域。1全域规划规划应按照“两规合一”的原则,在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的同时,合理安排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落实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加强生态用地保护。(1)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16规划应根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管制措施。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2)其他农业用地规划应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合理确定用于农业生产的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设施农用地等其他农业用地规模和布局,明确管制规则,限制其他农业用地转为村庄建设用地。(3)生态用地规划应确定生态用地布局和规模,明确管制规则,对生态用地中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如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重要区域,应提出保护措施;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应严禁任意改变用地性质,提出生态恢复措施;对生态用地中一般生态功能的区域,应限制开发利用。2五线划定(1)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划定村庄建设用地的控制界线,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划定村域内永久基本农田的控制界线,明确用地规模,落实到地块,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3)蓝线划定江、河、湖、库、渠、湿地等在村域内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4)紫线划定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等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等的保护范围界线,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5)黄线(基础设施)划定村域内必须落实的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173三区管控规划应根据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公共安全等基础条件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类村域空间管制区域,明确村域空间限制要素,提出相关保护与利用要求。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还应明确限制要素对村庄的影响范围及程度,提出搬迁实施前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等方面的对策措施。3.1.3适宜的建设规模1人口规模(1)人口分级村庄规模应按常住人口数量划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级(详见表1)。表1村庄规模分级(单位:人)规划人口规模等级村庄小型≤200中型201~600大型601~1000特大型≥1001(2)人口统计村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详见表2)。户籍人口是确定村庄用地规模的主要依据,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适度考虑常住人口的比例的影响。常住人口是配置各项配套设施的主要依据。表2村庄人口构成人口类别统计范围户籍人口户籍在本村庄的人口常住人口连续居住本村庄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3)人口规模核定规划期内,村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规模应由公安、民政、流动人口管理办18公室等部门共同提出,并结合上位规划的要求,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确定。2建设用地规模(1)建设用地认定标准统筹规划、国土建设用地标准,按照“两规合一”的原则,摸清村域范围内的现状用地规模,在此基础上统筹用地减量,确定合理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各区及各乡镇应根据上位规划,明确本行政区划范围内不同类型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减量的规模,针对产业用地、宅基地、村民集中住宅用地,制定不同的减量政策。其中,产业用地减量应明确拆占比、拆建比等相关要求,宅基地减量不做硬性要求,村民集中住宅用地应提出集约后的建设标准。各区对村庄内现状低效、低端产业用地进行梳理腾退,可通过产业用地指标统一收回、对产业项目评估后再分配的方式,对产业用地指标进行统筹使用。城镇化村庄和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应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防止集体产业用地、违法建设用地的增长,在保留期内集体产业用地的改造应符合减量要求。异地新建的村庄应严格按照上位规划确定的集体建设用地减量规模执行。特色保留村庄和提升改造村庄应充分考虑上位及相关规划的要求,按照各区及各乡镇提出的减量目标,在现状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以及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产业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和村庄其他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并明确拆占比、拆建比等相关指标。村庄现状建设用地规模应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确定。(3)宅基地规划应考虑未来5年村庄新增宅基地需求,鼓励各区通过土地整治方式对村庄集中居民点内宅基地进行整合利用,新增宅基地规模应符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的有关要求。按照减量要求,原则上村庄集中居民点外不再新增宅基地。对于满足分户条件的村民,各区和乡镇可纳入北京市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考虑。(4)村民集中住宅19建设村民集中住宅应进行整村改造,并鼓励向城镇集中建设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集中,其用地指标及相关配套设施应按照城镇建设要求执行。在原有村址建设集中住宅的,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确保用地减量的基础上,结合村庄发展实际,确定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应提出对用地容积率、高度、风貌的控制要求,并参照《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设置相关配套设施。(5)国有建设用地村庄规划应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确定村域范围内的现状国有建设用地规模,判断现状用地使用是否和村庄环境、首都发展功能定位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参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规划国有建设用地规模。一致的,可按照现状用地规模保留,或按照各区及各乡镇提出的减量要求进行改造;不一致的,应按照各区及各乡镇的减量要求提出转型改造建议,或结合上位规划要求向集中建设区归并。3.2生态宜居村庄美通过治理街巷环境、塑造绿化景观、落实灾害防治,实现村容村貌的普遍改善,环境品质的有效提升,村庄安全的可靠保障,形成生态宜居的乡村空间。3.2.1宜人的景观环境1街巷环境规划应明确需拆除的侵街占道、私搭乱建等违章建筑及违章建设。街巷两侧禁止随意堆放物品,柴草、杂物、建筑材料等应移到自家庭院内或房屋背街面等不影响村庄环境景观的区域堆放整齐。村庄内院前屋后的边角地、闲置地宜由村委会统一管理使用,规划应明确其使用方式,鼓励用于各类设施、绿地景观、活动场所的建设。公告栏、文化墙、广告牌等宣传设施应在村庄入口、村社中心、活动广场等公共活动区域统一规范设置,规划应对废旧设施进行拆除,并提出对新建或改建设施在形式、尺寸、色彩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体现村庄特色。村庄应建立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202公共空间规划应通过增加休憩活动设施、完善绿化景观等方式对既有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并充分利用现状闲置场地、边角地等,新增活动广场、休憩绿地等公共空间。鼓励新增公共空间与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所、公共绿地等结合布局,提高使用效率。(1)活动广场活动广场应规模适度,考虑合适的硬地比例和绿化形式,不宜过度铺装,并设置一定的休憩设施,同时鼓励采取分时使用、分区开放等多种方式兼顾停车需求。(2)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应充分利用现状高大乔木、水系池塘等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应考虑设置人行步道及休憩设施,为村民交流、休闲提供场所。(3)滨水空间规划应保持河道水系的自然走向,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滨水坡岸应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并与绿化、建筑等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河岸景观。滨水驳岸应以自然式为主,因功能需要采用硬质驳岸时,应优先选用砖、石等乡土材料,避免线条过于生硬,长度不宜过长。在断面形式上宜避免直立式驳岸,可采用台阶式驳岸,并通过绿化等措施加强生态效果。有条件的村庄可设置水边步道及亲水平台。规划应合理设计步道线路,与河岸线型相呼应,并提出对步道及亲水平台在建设尺度、形式、材质、景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3绿化景观规划应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河、溪、塘等水面,以及外围山体植被,发挥其生态景观的功能作用。合理安排村庄绿化用地,明确集中公共绿地的位置、规模和建设要求。村庄绿化美化应遵循适度原则,整体风格应具有乡村特色,宜采用本地物种,选用具有地方特色、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21规划应将村庄入口、道路两侧、活动广场、公共绿地、宅旁空间、滨水空间等作为绿化的重点,提出绿化形式、植物配置等具体要求,并选择1-2处重要节点进行绿化景观详细设计。(1)村口绿化景观村口景观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并能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应避免采用牌坊、拱门等尺度夸张、比例失调的构筑物形式,可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等营造手段突出景观效果。(2)道路绿化景观道路两侧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为辅,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种植模式。行道树既可规则种植,也可不等距自然种植,行道树之间宜种植乡土花灌木。(3)其他重点空间绿化景观村庄其他重点空间包括活动广场、公共绿地、宅旁空间等,应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乡情,采用自然、生态、简洁且尺度适宜的绿化形式。宜使用丛植和孤植乔木,或选择易于打理的花草木,也可选常绿藤本进行棚架式绿化,并考虑冬日采光和夏季遮阴,合理搭配落叶木和常绿树。(4)滨水绿化景观河道两侧植物相对较丰富的,可通过对现有植物群落的梳理、修剪、补植等措施,提升河岸绿化水平。现状绿化不足的,可结合原有的绿化习惯,沿河栽植观赏性较好的经济树种或果树。滨水绿化景观应注重保护自然水生植物,尽可能还原水岸原生植物群落,并考虑季节性,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亲水型植物为主,综合观叶观花的多种需求,采用自然生态的布置形式,形成乔灌草向水面自然铺展的绿化形式,营造自然式滨水植物景观。3.2.2可靠的安全保障规划应根据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各类灾害的影响,明确消防、防洪排涝、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的执行标准及防灾减灾措施。受灾害影响的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应将防灾减灾规划作为重点内容,详细制定搬迁实施前灾害防治的具体方案。221消防安全靠近城区、镇区的村庄可依托城区、镇区消防队,其他村庄应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组织扑救初起火灾。村庄应充分利用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因地制宜建设消防取水设施;天然水源不能满足火灾扑救需要的,应结合村庄配水管网安排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村庄应确定村庄消防要求和保障措施,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明确消防水源位置、容量,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2防洪排涝根据流域防洪、城镇防洪要求,确定防洪标准,因地制宜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明确防洪措施。结合农田水利设施要求,合理确定适宜的排涝标准、排涝工程设施及规模,并提出相应的防内涝措施。3地震灾害防治规划应提出村庄的地震设防标准,梳理现状危房情况,提出危房维护整修的策略与目标,并明确疏散通道、避震场所等规划措施和工程抗震设防措施。村庄新建、改建建筑物均应符合地震设防标准的安全规定。4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对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3.3健康舒适生活美通过引导产业发展、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农宅品质,实现集体产业的集约优化,村庄服务的齐全便捷,形成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233.3.1繁荣的乡村经济1产业发展方向村庄集体产业发展应符合首都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业特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按照适宜性原则,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保留村庄和提升改造村庄应在梳理集体产业现状情况、调查村民发展意愿的基础上,结合上位规划的要求,提出集体产业发展的类型、目标和路径。对于不符合首都功能和发展定位的现状低效、低端产业用地,应坚决予以腾退或转型。毗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特色保留村庄和提升改造村庄,应适度发展与城区、镇区产业相配套、适宜农村地区特点的产业。位于远郊平原区和山区的特色保留村庄和提升改造村庄,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宜农、宜绿”特色产业,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城镇化村庄和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应在梳理集体产业现状情况、调查村民发展意愿的基础上,结合上位规划对未来发展建设的相关安排,明确城镇化或迁建前集体产业的发展路径。2用地布局及发展策略村庄集体产业用地布局应符合“两线三区”要求,优先利用存量产业用地进行建设,鼓励结合产业特色适度集中,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乡村发展有机衔接。特色保留村庄和提升改造村庄的产业发展应以减量提质为原则,通过整理提升、增减挂钩等方法,实现集体产业用地的布局优化与集约减量。城镇化村庄和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应以集体产业用地集中整治为重点,严格控制集体产业用地的增长。规划应梳理明确需清理违法建设用地、待腾退低效产业用地及可利用存量用地的规模,提出新的产业用地布局及发展策略。243.3.2完备的生活设施1区域配套设施(1)道路交通设施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区域性道路、交通设施及相关防护要求,提出村域范围内的道路系统规划(含机耕路),明确村域范围内的公交场站、停车场等主要交通设施。对于现状和规划公路穿过的村庄,应在规划中按照相关防护要求设置防护,保证公路畅通和车行、人行安全。(2)市政基础设施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并明确村域范围内村庄供水、污水、电力、供气、电信、环卫等设施的位置、规模及线路走向、敷设方式等建设要求。2公共服务设施为节约集约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村民方便使用的地方,形成“村社中心”,“村社中心”可包含村委会、学校、文体活动中心(场地)、卫生服务中心(室)、养老院(托老所)、小商店(小超市)、公共浴室、旅社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突出地域乡土风貌特色。规划应梳理村庄现状缺少及配置不达标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根据配置标准进行补充完善,明确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特色保留村庄和提升改造村庄应根据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村民住宅布局等情况,在人均建筑面积满足要求的基础上,采用新建、扩建等多种方式灵活布局。城镇化村庄和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酌情降低设施的配置标准。(1)设施种类村庄公共设施项目应结合上位规划提出的人口规模,主要依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确定的村庄常住人口规模进行配置,具体内容应符合表3的规定。25表3北京村庄公共设施性质分类及项目基本配置表类别项目公共设施项目配置特大型村庄大型村庄中型村庄一、行政管理1村委会●●●2其他管理机构●●○二、教育机构3小学○○○4幼儿园○○○5托儿所○○○三、文化科技6文化站、点●●○7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四、体育设施8体育活动室●●○9健身场地●●●10运动场地○○○五、医疗卫生1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村卫生室○●●六、社会保障13村级养老院○○○七、商业服务14小卖部○○●15小型超市●●○16餐饮小吃店●○
/
本文档为【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