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研究生英语读写译教程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读写译教程课文翻译

2020-10-14 2页 doc 71KB 384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精品文库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举报
研究生英语读写译教程课文翻译Unit3亚洲开发银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规划[1]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创意,它最初由五个国家和一个省份组成-他们分别是柬埔寨王国,缅甸联邦,泰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云南省。[2]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拥有巨大经济潜力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区域。七千多万的人民生活在湄公河盆地,整个次区域地区有将近两亿六千万人口。同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贫穷、环境的恶化和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治理结构阻碍了可持续和公平发展。自六个成员国于1992年开...
研究生英语读写译教程课文翻译
Unit3亚洲开发银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规划[1]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创意,它最初由五个国家和一个省份组成-他们分别是柬埔寨王国,缅甸联邦,泰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云南省。[2]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拥有巨大经济潜力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区域。七千多万的人民生活在湄公河盆地,整个次区域地区有将近两亿六千万人口。同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贫穷、环境的恶化和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治理结构阻碍了可持续和公平发展。自六个成员国于1992年开始合作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空前的整合进程。通过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投资的多边合作和资金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经济的迅速繁荣。然而,至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整合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尤其是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政府的资金从外部驱动的。为了在六个成员国之间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和合作,在最初建立的15年后创立新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增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公民对该区域的认同感将为这个历史上麻烦不断的区域提供长期的和平以及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大湄公河次区域资源[3]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他们都是上天的馈赠。陆地上出产木材、矿产品、煤和石油,众多河流的水资源支撑着农业和渔业并为水利发电提供能源。该区域煤的储量也极为丰富,还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缅甸,泰国和越南。这些丰富的能源相对来说还未被开发利用。该区域的大多数人民仍然过着自给自足或近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4]大约有三亿人居住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其间蜿蜒穿行4200公里的巨大的湄公河是他们共同的联系纽带。其中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仍然过着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例如,超过75%的老挝人口是农村人口。即便是在湄公河流域所有国家中都市化程度最高的泰国仍然保留有大型农业社区,尤其是在它的北部和东北部。[5]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平时代的来临,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迅速地改变和提高。他们正经历着向现代化和工业化转型的过程。湄公河流域国家逐渐从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转向了更多元化的经济方式,转向更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以此同时,六个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商贸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在跨境贸易、投资和劳动力移动方面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自然资源,特别是水电资源,开始在次区域(而非在国家)基础上开发和利用。湄公河区域具有潜力成为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然而,尽管经济增长显著,平穷仍然很普遍。在该区域的大多数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天只有一个美元。[6]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减少城乡社区的差别;缩小贫富之间日渐增长的差距;关注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重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加强普及基本医疗条件和基础教育;保护人们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环境。大湄公河次区域规划[7]自1992年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启动经济合作规划,旨在通过密切的经济联系促进发展。在亚行和其他捐赠者的资助下,大湄公河次区域规划帮助实施该次区域高优先级项目:交通、能源、通讯、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私营部门投资、农业。[8]在过去12年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项目的进程中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到2006年6月底为止,26个次区域项目共花费大约65亿美元,其中亚行放款达18亿美元、为这些投资项目联合融资26亿美元;调动了总额达一亿四千八百万美元的下拨资源,其中亚行提供陆千玖百万美元资助124项以人力资源、旅游、环境、贸易和投资为重心的技术援助。大湄公河次区域行动计划[9]为了与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论坛上进一步强调的“注重结果”这一整体目标保持一致,第十三次该区域的部长级会议于2004年12月14-16日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此次会议引入了创新,即为部长级会议制定了一个新标准。此次会议产生了一个行动计划以指导该区域的中期规划活动,是首次大湄公河次区域部长级会议。[10]此次会议使得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以一贯的、及时的态度对实施该行动计划产生了一个清晰的约定。该行动计划确定了重要的项目和需要重视、优先、协调的活动,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该行动计划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九个优先领域中期合作行动的精确蓝图,在2005年七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昆明市举行的第二次大湄公河次区域峰会上审视和签署了该行动计划。的确,该行动计划中的一些行动和新举措形成了第二次峰会的可交付成果,并在此次会上被采纳和签署。此次以结果定位的行动计划所取得的进展是由其他大湄公河次区域论坛的运作机构(包括该区域各工作小组及高级官员会议)定期审查,使用包括每个项目或者新举措状况在内的监测模式以及,如果需要的话,采用进一步相应的必要行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领导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11]运输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领导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加速实施“跨境运输协定”;提升该区域三个经济走廊的主要运输联系;将运输走廊转变为全方位的经济走廊;研究和实施该区域运输领域的战略。[12]能源领域。加速对区域能源贸易运作协议的准备、商谈和采用;为能源领域的战略做准备;为区域能源贸易协调委员会构思/采纳工作计划以促进区域能源贸易;构建必要的水电站(物理动力)交互式连接点以及加强农村电气化的合作。[13]电信领域。执行针对具体国家的电信领域改革议程;作为电子政务新举措的一部分,加速对省,农村和边远地区信息及通信技术服务的通道建设。建立该区域的信息高速路。[14]农业领域。推进农业生物技术;在农村地区合作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在线信息网络以便利信息共享并促进该区域各国间的农业贸易;在该区域强调家畜贸易的动物健康限制。[15]环保领域。实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和机构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的新举措以及战略性环境框架。[16]旅游领域。准备和实施该区域旅游领域的战略和行动计划。希望在该区域实行一个签证旅游制,促进该区域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同时,实施不间断的湄公河旅游开发项目。[17]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控制和减缓传染性疾病在该区域传播;加强教育和培训合作;解决该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合作的主要横向问题:如人口拐卖、性别歧视,平穷和少数名族。[18]贸易促进领域。加强次区域贸易便利机制;构建该区域贸易便利和贸易投资行动战略框架;研究贸贸易往来和物流;使贸易文件和贸易手续统一化和标准化;加强公众和私营部门使用贸易信息的建设。[19]投资领域。建设该区域的投资宣传和投资便捷机构能力;促进该区域投资便利的信息建设;支持该区域的商业论坛。亚行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规划中的角色[20]作为金融家,亚行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次区域优先项目的实施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规划的秘书处和协调者,亚行促进政治和运作层面上的、以及该区域规划大股东之间的持续对话。亚行也提供该规划下许多活动的技术和咨询支持。很重要的一点,亚行还扮演着催化剂和“诚实经纪人”的作用,将规划的不同参与者聚在一起,帮助他们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Further Reading   参考译文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与东盟(ASEAN)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杨恩•迪瓦尔 [1]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初创的五个国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同时还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下的《曼谷宣言》。之后,文莱于1984年1月8日、越南于1995年7月28日、老挝和缅甸于1997年7月23日,柬埔寨于1999年4月30日分别加入到该组织中,组成了今天的东盟十国。 [2]东盟的面积为四百四十六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五亿八千万,占世界人口的8.7%。2009年它的GDP总量已超过1.5万亿美元。如果把东盟看作是一个单一的国家,根据它的当年的 GDP总量,它的世界排名为第九。 [3]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有着同样的初衷,即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和行政管理等领域促进增长、发展和合作,维护区域的和平与稳定。[4]1997年由泰铢贬值而引发的货币危机蔓延到印度尼西和马来西亚。其他东盟国家也受到较小程度的影响,最终导致亚洲经济危机。东南亚经济一体化、一系列抗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动和结构问题使货币危机转化成严重的金融危机,波及整个亚洲。[5]该危机使这些国家加强金融和货币合作以避免另外的危机。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目标是一致的。双方都把追求合作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共同寻求培育一个好的氛围,为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6]到2015年,东盟十国将进一步朝着一体化的目标迈进,因此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仅仅要认同自己的国家,而且要认同整个东盟。(1)人们应该感激这种需要,即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东南亚面临的许多挑战都要求我们共同去解决。 [7]首先是政治差异。东盟的框架提供的政策内容比大湄公河次区域大,使得商业活动效率更高、更具成效和更有利益。 [8]其次是互补性差异。东盟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之间不是竞争关系,其目标和战略没有冲突。事实上,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都具有高度互补性,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只是在一些计划和安排上有些许的不同。 [9]再次是战略和目标差异。东盟在提高生活水平以及缩短最初的成员国与较新加入(相对较平穷)的成员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方面有着清晰的目标。东盟的框架设定了合作的目标和原则,也划分出了优先发展的领域:基础设施、贸易和投资活动、农业、林业和矿产、工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科学和技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领域是运输、电信、能源,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便利、投资和农业。[10]正如在《东盟宣言》中规定的东盟的目标和目的是:(2)本着平等和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加速该区域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为东南亚国家拥有一个繁荣、和平的大家庭而夯实基础。 [11]该区域的国家遵循联合国宪章章程,持久地遵守司法的公正和法律规定以促进区域的和平与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科学和行政领域内的共同利益而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在教育、职业、技术和行政领域以提供培训和研究设备的方式相互援助;为更大地利用他们的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包括对国际商品贸易问题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更有效地合作;加强东南亚研究、对拥有相同目标和目的的现有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密切和有利的合作,并在他们中寻求所有进一步密切合作的途径。 [12]到201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将要发展五个战略目标:加强基础设施联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和旅游;增加私营部门的参与和竞争;发展人力资源和技能;保护环境、促进对共享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13](3)到2012年要达到四个目标:加速可持续性经济的增长;减少贫困和收入的悬殊;提升生活的质量;加强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远景是一个更加一体化、繁荣和和谐的湄公河次区域。 [14]如今,东盟制定了一个更大的区域框架以便大湄公河次区域也可以在此框架内开展工作。许多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东盟大项目中的一部分。许多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活动都有交叉。东盟有意引导它的四个最新成员国(碰巧也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成员国)参与东盟的一些活动,尤其是那些人力资源开发的活动。(4)事实上东盟一直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作为一个框架来坚定地推进它的四个新成员国更进一步、更快地融合到东盟的其他成员国里。[15]以此同时,东盟的很多规划(尤其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环境领域的规划),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这样较小的范围和环境之中可能会以更集中的力度和更快的速度完成。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次区域的先头部队,这些东盟的规划也许能够更快地向前推进。 [16]作为东盟的成员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都是受“东盟协定”约束的一方。例如通用有效的、导致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的优惠关税,东盟投资区域协定和东盟服务框架协定。东盟也有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所有的东盟经济协定。这一切意味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已完全整合到东盟有规则的贸易和投资体系中。如东盟的每个国家都被要求通过立法的方式将该国绑定到具体的关税减让标准中以完成其在关税减让报税单中的义务,该报税单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关税减让”系统一致。加入东盟协定帮助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商业和投资建立一个可预测的、透明的法律环境。这样的环境最受商人和投资者欢迎,而他们最害怕的是政府突然改变的政策会影响到他们。 [17](5)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都有同样的目的,只是他们使用不同的策略和行动计划来发展该区域。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有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但是东盟跟大湄公河次区域相比拥有更重要的资金和政治支持。 [18]双方的相互影响带来了经济优势和机会。但是次区域的整合是不完全的,似乎只有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更多地依赖于临近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其他国家似乎更多地依赖于东盟和/或者非区域贸易伙伴。没有宏观层面上的迹象表明次区域的合作及一体化进程(相对于其它此类进程,如东盟)有巨大的发展影响。 [19]在一些国家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协调宏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的互相依赖将会减少这些发展上的差距。Unit5婚姻何以失败安·洛芙 [1]如今,以离婚告终的婚姻如此之多,我们最神圣的誓约听上去都不再真实了。“从此永远幸福地生活着”和“直到死神将我们分开”这类话语似乎快过时了。夫妻长相守何以变得如此困难?哪儿出了问题?竟然有差不多半数的婚姻注定要以离婚法庭为终点,我们到底怎么了?有42%的儿童将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我们怎么把社会弄成这样了呢?如果统计数字能测量出孤独、懊悔、痛苦、失去自信和对未来恐惧的程度,这些数字会大得惊人。[2]虽然破裂的婚姻各有其独特的情况,但我们还是能找到致使婚姻无法维持下去的共同因素,即常见的危险。凡婚姻都有其危机点,都要考验持久力,考验既能亲密相处又善应对变化的能力。外部压力,如失业、疾病、不育、抚育孩子、赡养年迈的父母,以及生活中其他种种烦恼,都会如飓风横扫海岸那样对婚姻带来打击。有些婚姻经受住了这些风暴,有些则不然。但婚姻失败并不是简单地由外部气候造成的,而是由于内部天气变得过热或过冷,变得过于狂暴或过于麻木造成的。[3]如果我们来看一下自己如何挑选配偶,看一下在爱情最初的温柔阶段有着怎样的期待,婚姻触礁的一些原因便显而易见了。无意中我们都精确地选中了能和我们一起重建我们第一个家庭的情感模式的伴侣。婚姻心理治疗专家、威斯康星大学精神病学荣誉退休教授卡尔·A·威塔科尔解释说:“从幼年起,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就对婚姻、女性气质、男性气质、为人母、为人父,以及其他各种家庭角色有了自己的模式。”我们每一个人都爱上具有自己父母气质的伴侣,能帮助我们在心理上重温以往生活中的欢乐与苦难的伴侣。我们或许会以为自己找的男人与爸爸不同,可是到头来,就像爸爸那样,他酗酒,或者吸毒,或者一次又一次失业,或者就像爸爸那样一言不发地坐在电视机前。男人或许会选择一个像自己母亲一样不喜欢孩子的女人,或者一个像自己母亲一样把家里的积蓄全都赌光的女人。或者他会选择一个苗条的妻子,与体态臃肿的母亲看上去似乎不一样,可结果发现那女子有其他的嗜好,这就毁了双方的幸福。[4] 男女双方都把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对父母共同生活的混杂记忆带上婚床。人类总会不由自主地去重复并再现过去的生活模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入木三分地描述了我们许多人所陷入的自设的不幸罗网:童年时期未能满足的欲望,多年前的挫折留下的愤怒情绪,信任的极限以及旧日恐惧的重现。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陷入这样的困境,就可能渴望逃脱,其结果可能是婚姻破裂、分崩离析。[5] 当然,人们能够改变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看法。我们都有潜在的优势,都有令人惊叹的能力使自己成长以及创造性地改变自己。然而,变化需要有所行动---如观察自己在失败模式中的作用,公开遇到的难处---而行动却有悖于关于婚姻的神话:“若我与此人结了婚,我所有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到了那时我算是获得成功了,我将成为此人生活的中心,此人也将成为我生活的中心,我们将永远视对方为自己生活的全部。”这一维系所有婚姻的神话不久就被打破。孩子降生了,需要有人爱、需要有人花时间照料,这些拖累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那个说什么视对方为自己生活之全部,或者说什么夫妇融为一体解决生活中所有问题的神话。[6]对金钱的关心以及由金钱造成的紧张关系使夫妻产生隔阂。对苛求的父母或仍需赡养的父母应尽的责任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关系。如今,夫妻双方还必须应对近几年来妇女解放运动和性革命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变革。角色的改变、责任的变更对婚姻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7]就像沙尘暴侵蚀岩石、海浪蚕食沙丘,这一切以及生活中其他现实问题逐渐毁灭对幸福婚姻的幻想。那些伴随着浪漫爱情而来的欣喜若狂的美妙感觉实际上都是自我欺骗、自我催眠的梦幻,而这种自欺、这种梦幻使我们得以缔结良缘。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失败、失望、劳累、体臭、重感冒以及艰难时世都会打破幻想,使我们与配偶间的关系陷入困境,使我们面对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左右我们的儿时模式时毫无办法,使我们面对无法实现的种种期望时一筹莫展。[8]维系婚姻的努力要求有适应能力、灵活性、真挚的爱和亲切和善,还要有足够强的想象力,去感受对方的感情。许多婚姻破裂是因为男女双方都不能想像对方需要什么,也无法交流彼此的需要和感情。于是怒气越积越多,最后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其灰烬终将婚姻埋葬。[9]因此,不难看出,婚姻要美满,交流是多么重要。不管是丈夫还是妻子,必须能告诉对方他/她的感受,以及他/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不然的话,他们就会把导致进一步不幸的角色和行为强加给对方。有时候,儿时的交流模式——不讲话、讲得太多、不听对方讲话、不信任、生气、退避等——会注入婚姻关系,阻止健康的思想和感情交流。解决的办法是建立新的交流和亲近模式。[10]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把对方看作是独立的个人。“在亲与疏之间取得平衡是所有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遇到的主要心理任务之一,”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巴特尔博士如是说。[11] 如果我们意识到配偶要求过多的亲密,我们往往会将他/她推开,担心自己会在融为一体的婚姻中失去自己的个性。夫妻一方孩子般地依赖对方会使对方感到透不过气来。[12]理想的婚姻意味着不但夫妻情感与日俱增,而且各自要作为独立的个人同时发展。这不是件容易事。理查德放弃了对木工活的兴趣,因为妻子海伦对他撇下自己心生嫉妒。凯伦不去歌唱队了,因为她丈夫不喜欢她在歌唱队里的那些朋友。每对夫妻都朝朝暮暮守在一起,当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封闭时,就迁怒于对方。当夫妻中任何一个不打算继续厮守时,这种婚姻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紧接着便是离婚。[13]有时自以为找个新伴侣就能解决老问题。婚外性关系常常破坏婚姻,因为它使好与坏人为地分裂开来——好的记在新人名下,坏的倒在旧人头上。不诚实、隐瞒、欺骗等行为在夫妻之间筑起屏障。不忠乃婚姻出现问题的症状,象征着抗议,是复仇的武器,也是拆散亲密关系的工具。不忠就是谚语中常说的把骆驼压垮的那最后一根稻草。[14]确实——婚姻从来就很难处理。那为什么偏偏当今会发生如此之多的离婚呢?没错,我们现代的社会结构相当薄弱;没错,社会的宽容放任使人们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使家庭陷入混乱。但离婚如此普遍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愿意自我约束,而那正是婚姻所需的。他们希望不花力气就能过上悠闲愉快的日子,就像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就像参加精彩晚会的兴奋。[15]婚姻需要某种牺牲,不是那种可怕的灵魂上的自我牺牲,而是某种程度上的妥协。为了婚姻本身的价值,一个人不得不放弃某些幻想、某些合理的欲望。“每对夫妻都会时不时地感到婚姻的束缚,但恰恰正是他们自己决定把男婚女嫁变成束缚人的羁绊或相互扶持的纽带,”威塔科尔博士说。婚姻需要夫妻双方在性、经济、情感等方面自律。夫妻都不能一味凭冲动行事,不能听任自己停滞不前或不思改变。[16]离婚并非邪恶的行动。有时离婚能解救那些已经没有希望重归于好的夫妻,解救那些深深陷入痛苦和不幸之中的夫妻。如同外科医生动的第一刀,离婚最初固然带有破坏性,但那可能就是走向健康、走向美好生活的必要一步。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夫妻双方能共同度过那些爱情神话破灭的危机,进而培养真正的爱情与发展亲密关系,他们就完成了一项与世界上最宏伟的大教堂一样神奇的伟业。没有破裂而是改善了的婚姻,不尽完美却长久维持着的婚姻,如今不仅弥足珍贵,而且构筑成一个绝妙的庇护所,在其间我们可以安全地展示共同人性的面容。Further Reading   参考译文背叛的本质 苏姗•谢泼德[1](1)我曾经在一个很有名的网站上看到260条两性评论关于“原谅还是忘记背叛”的帖子。我逐条读过后发现:除一外,其他所有的帖子都传达了一个观点,认为其中一方是另一方红杏出墙或沾花惹草的受害者。似乎每个人都认为性越轨是引起婚姻冲突的罪魁祸首。我个人认为,几乎无一例外地所有的越轨,不忠,或者婚外恋都是长期婚姻问题的体现。或许在婚姻誓言说出之前,根源就已经埋下。 [2]让我们回到恋爱关系开始的时候。在两人决定结婚之前,是怎样的一个情形?他们一直在约会,经常一块出去。大家都知道:通常女方做决定,男方回应女方发出的信号,恋情以女方的喜欢的步伐向前迈进。那么,为什么彼此深爱、相互托付终身的双方会以一段婚外恋造成的危境而告终? [3]我认为,危境是对婚姻的期望和普遍一致的看法而导致的。(2)我所看到的所有这些帖子似乎都认为“结婚”必然以“忠诚”为先决条件,“忠诚”是婚姻最宝贵的因素。似乎任何犯错都可以容忍,唯独背叛不可原谅。我本人并不支持容忍不忠。我只是想知道人们结婚的真正理由。他们是因为相爱而结婚吗?还是出于性需求?或是想独自占有对方?还是想获得感情、物质、性方面的安全感?还是想要孩子?就像是到了年龄该做的事?或者他们结婚是因为发现对方在事业上相容、经济上匹配、有性吸引力、智力上完全相当、文化上志趣相投、宗教信仰上一致、疯狂相爱、根据相互间一致的标准想要与之生儿育女?难道所有人结婚的理由都是一样的吗?我看不是! [4]我相信有人为爱情、有人为性欲、有人为地位、有人为金钱、有人为安全感、有人为便利结婚。也有人为想要孩子、为做家长而结婚,有人为事业的缘故而结婚,原因很多。(3)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为什么每个结婚的人都期待坚守同样的标准——忠诚呢?这种期待似乎是人人为浪漫而轰轰烈烈的爱情而结婚,忠诚是婚姻的最高价值。 [5]我并不想当然能得到一切答案,但是,就不忠的起因来说,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建议。让我们从一对宣布相恋,想彼此托付终身的情侣说起。他们眼里满是憧憬,特别是当其中的一方似乎近乎完美地拥有另一方认定将与之结婚的人身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价值标准的话,“相爱”的状况便产生一种盲目,看不到现实。于是他对你说谎、对你食言,或者做了违反你道德标准的事情,但你爱他/她,除了这些,他/她在其它方面如此完美。这只是小事一桩,你当然可以容忍这样的小事。毕竟,你们正迈向婚姻的殿堂,那意味着你们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爱情可以战胜一切,但问题是爱情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双方达成协议或协商界限,接着决定在一起,因为他们想在一起。他们选择婚姻。我认为每对夫妇赖以生活的婚姻规则和界限必须协商。显然,事先不可能讨论每一个以及所有的事态发展状况,但每个婚姻中双方的个人标准必须在结婚誓言说出之前就决定。当女/男子决定(包括妥协、容忍、背叛)对她/他很重要的价值标准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妥协了。无论这种关系是什么,它总是一再地被妥协。 [6]据我订阅的“男人/女人策略”杂志:女性在男女关系中握有主动权,她们的工作就是施展魅力,让爱她的男人做决定。只要女人把他当作决定者加以信任和尊重,这个想取悦她的男人就会做出决定。在这个可爱的小套装里,性是另外一个因素。男人会为性做任何事情,实际上,女人对性的渴望也和男人一样,只是出于世俗的原因而难于启齿。男人从女人的愉悦中得到愉悦,然而“大多数女性不向男人承认她们的满足感”,这导致男女对“婚姻就是轰轰烈烈、浪漫的爱情,忠诚是最高价值标准”这一假定的巨大分歧。总的来说,女性不可能保持同一水平的精力和必需的自尊来向男人证实什么能使她们满足。因此性交流被扭曲。男人,除非有人指导,也不可能知道女人身体的性敏感部位。每个女人(男人也一样)的这些部位是不同的。于是其结果就是女人怀孕了。怀孕极大地改变了女人的身心,有时使她对性毫无兴趣。女人变成母亲。为人父母,特别是为人母是全天24小时、大量睡眠被剥夺的工作,是使最有准备为人母的女性筋疲力尽的天性。一般讲,夫妻双方都有工作,工作占据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而女人还要操理家务,虽然男人也会做一些家务事,但不管怎么说,5000年女性操持家务的历史已经变成女人的天性。因此,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4)这意味着生活成为夫妻关系的障碍。除非将夫妻关系作为一个实体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否则人们赖以结婚的“相爱”的状态将会被一点点磨灭掉。 [7]通常,大多数夫妻在结婚后并不打算欺骗对方,也不想追逐婚外恋,但也有例外。婚外恋这样开始的: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出于某种原因未能满足他/她的要求。他/她在工作中、或一次聚会上、或者邻里偶遇某个人,某个注意到他/她并被他/她吸引的人。当时并没有发生调情以找回自信之类的事情。最初已婚者抗拒但享受这种注意。之后,此人回家暗示他/她的配偶他/她需要更多的注意。家中的配偶自以为他们已经结婚,一切都很好,将来总是有时间去关心自己的配偶,就忽略了这种暗示。我的朋友,这就是婚外恋的开始。当配偶的一方寻求婚姻之外某个异性的感情、身体或智力上的支持时,婚外恋的种子已经埋下了。 [8]婚姻是想当然的。万能的婚戒据说能将婚姻双方自动地紧紧拴牢在他们的誓言上。这种错误的假想导致了无可救药的统计数字:80%的婚姻受到不忠的影响。婚姻不会自我维系。它需要两个人关注相互间的需要。它需要两个人相互信任和认可。它需要两个人相互爱恋、相互不断地支持,允许必要的脆弱来坦言各自的需要。Unit11有时候做女人或男人,或者做人都很难TimLott我们对自己期望的太多,一旦我们失败我们就情绪低落,简单的生活让人更加开心。[1]许多取得极大成功的女性不久前才坦言自己精神崩溃了,紧接着《每日邮报》的首席专栏作家阿利森·皮尔森在一次急性抑郁症发作之后又艰难地做出了离职的决定。[2]斯蒂芬妮•梅里特,玛丽安•基斯和萨莉•汉普顿这些知名作家都公开向社会承认了她们工作能力严重丧失的问题。其他一些知名人士——比如演员艾玛•汤普森和《加冕街》剧中明星贝弗利•卡拉尔——最近也承认她们不时地遭受急性精神抑郁症的折磨。[3]上周《卫报》中的一篇文章问道—女性们都怎么了?在她们取得所有这些成就的同时,为什么她们患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的三倍之多?为什么女性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不断攀升?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因为男性不常做家务活,有的认为是由于现在女性很晚才生养孩子。[4]然而,考虑到女性患抑郁症的高发率,比起男性,女性真的处境更糟糕的吗?也许—--尽管不一定是因为她们自己认为的那些理由。女性和男性由于不同的原因,不快乐的方式不同。对于女性来说,这些原因不那么直接。这也就是女性抑郁症更加严重也更难治疗的原因之一。[5]作为一个一生遭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同时也是个男人——顺便说一下,男性自杀的概率是女性的三倍。我知道抑郁的根源除了那些明显的压力因素和遗传因素外,还有不确定性和迷惘两个原因。[6]如果人们清楚地知道她们忧愁的根源,知道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他们就能摆脱掉很大部分的不快乐。当内心的冲突——或者说矛盾——不停的在脑海里翻腾,因不确定而陷入精神混乱的危险产生了,不快乐就演变为抑郁症。[7]矛盾和不确定是当代女性的命运。当代女性一直以来被灌输她们能够“拥有一切”的神话(卫报的作家基拉·科克伦把它称为“完美生活的疯狂追求”),而她们发现自己面对的却是一对接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些是未察觉到的、有些是拒绝接受的。[8]当代女性理所当然地想拥有成功、满意的事业,成为好母亲、好朋友以及当地社区的重要成员。同时她们还想保持性感,或许还要时髦。谁不想这样呢?[9]然而要把这一切付诸实践实在是太难了,如果你努力成就事业,你就不能和你的孩子们有很多时间相处。反之,把孩子放在首位吧,你可能觉得自己又回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个女性备受压迫、职场上弱势的时代。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足以使任何一个渴望事业的女性产生很多焦虑和心痛。[10]很多女性既想成为家庭的照料者又想拥有自己的事业。虽然没完全成为时尚的奴隶,但还是希望自己漂亮而时髦。无论胖瘦她们都热爱自己身体原来的样子,但同时希望自己有魅力。她们不想自己“只是”个家庭妇女,但又继续承担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11]再加上她们期望现代男性拥有一些不现实的美德——强壮而又敏感,成功却不物质至上,会关心人而又很阳刚——仅仅是存在的问题就已经令人难以应付了。随着性别角色的转变,每件事情都要“谈判”,或者说“争执”。[12]通常如果一个男人赚得比女人多,是否就意味着他的事业可以处于更优先的位置?谁来选择窗帘呢?除了“什么是所期待的现实”这样的困扰外,还有直截了当的实际问题。皮尔森提出了“三明治母亲”一说,即,过晚地生养孩子,同时发现自己还得照顾年老的父母。晚育还会带来生育问题的苦恼。于是就有了女性弱势的历史形式——薪金的差距以及被排除在权力位置之外。有很多让人郁闷的事。[13]在某些方面男性的情况的确要好一些,这是由于他们的欲望和需求更加直接。我认识的大多数男性即使只在晚上或者周末才能见到自己孩子,也不觉得愧疚,可以安心地去上班。大多数男性都不太关注时尚,也不太担心自己的身体形象。然而最总要的一点是,我怀疑男性就不会过分担心自己“好不好”。心理学家多萝西·罗在《卫报》发表文章时专门提到这个问题,她评论道:“大多数女孩从小被培养成优秀的人,而一个优秀的人常常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她还补充道:“我们接受的养育原则就是如果一个工作值得去做,就值得做好。但事实上,女性应该学习的是如果一个工作值得去做,就值得做差——只要做了就行。”[14]那又是什么事情让男性不开心呢?能想到的有几点。比起女性来,男性经受更多的孤独,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网不太丰富且相互间的支持较少。同时,他们的身份感与工作上的成功和失败密切相关。他们也会陷入“家庭供养者”这一传统角色的困境中。这就意味着在失业男性中的抑郁症患者很多。[15]也许有些过时,很多男性把作为一个成功的丈夫与他们能够成功地为自己的配偶创造一个满意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但因为上述的原因,他们的配偶也许并不快乐。部分原因是女性内心深处、古老或不愿承认的需要:男性就应该能够让她们快乐,很多女性并不十分感激、欣赏自己的丈夫。[16]很多女性把做好朋友,好母亲,社区的好成员,或者工作上的能手放在第一位,但很少有女性真正认为感激、欣赏丈夫(或者你愿意的话,做个“好妻子”)应该列在首位。毕竟,这不过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家庭主妇的向往,而现代女性决心再也不回到那个可怕的“监狱”里去。[17]相反,现在的很多男性仍然担心自己不能做个好丈夫,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受压迫的历史来禁止他们拥有这种感觉。根据很多人的经验,如果他们的妻子感到不快乐,那就是他们的失败。[18]女性的情况总是糟糕一些:她们在智力上和男性是平等的,但是她们更本能地倾向于照顾孩子(40年的社会变革似乎没有太大地改变这种强烈的需求),世界上所有慷慨的儿童照管机制也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女性在职业晋升上还是处于弱势。尽管影响工作业绩的结构性障碍可能被进一步排除,但那本身并不是一个解决办法。[19]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呢?首先,正如多萝西·罗建议的那样:女性应该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在过去的30年男性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女性已经帮助我们许多人看清我们没什么了不起的。但事实是:大多数女性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缺点、通常不怎么明智,长相普通、智力一般、尽力与人和睦相处、跌跌撞撞地朝着通常既模糊、又说不清或者矛盾的目标靠近。[20]对于如何增强男女两性的幸福感我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建议:不要把工作、朋友和孩子放在第一位,男女双方都应该把彼此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观念,但一直以来迫于其它职责的压力而不受重视。其它的事情都应该排在它之后。[21]为个人的成功而奋斗是令人钦佩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期望是不现实的或者是矛盾的,就注定要失败,不快乐必然紧接而至。我们也不应该希望时时刻刻、在任何情形下都开心:不快乐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正常部分,期望没有忧愁就是不快乐的根源。[22]也许,男女两性都一样,不应该为在各领域出人头地而奋斗,应该只努力做到谦逊而感恩:感激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尤其感激我们相互拥有、亲密无间。这听起来很简单——或许快乐的就是简单。不管怎么说,看看复杂都把我们折磨成什么样了。Further Reading   参考译文为什么完美主义不总是最好梅莉莎·杰克逊 BBC News Online health staff [1]常言道:“我们不可能总是完美”。心理学家建议:这也许并不是件坏事 [2]据说由于压力和焦虑,完美主义者不仅仅危害他们自己的健康,他们也会使别人的生活陷入痛苦。 [3] 比如大厨戈登·拉姆齐在电视现场秀中,对前来学习烹饪诀窍的社会名流大发雷霆,因为他们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他让很多“学生”泪流满面或者无法继续,同时也可能导致他自己血压飙升。 [4]一些科学家认为完美主义应该列为一种病态,与其他行为问题类似,比如强迫症。 [5](1)一位加拿大心理学教授已经鉴定出三类完美主义者: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者(要求自己达到完美),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者(要求别人达到完美)和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者(认为别人要求他们达到完美)。 [6]戈登·弗莱特教授已经用一个问卷调查表设计出一种计量表,用来测量完美主义的程度和类型。(2)他说完美主义者不仅怀有不现实的高标准,而且把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断定为无法达到这些被拔高了的期望。 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弗莱特教授说:“完美主义就是成为或者表现为完美的需要。完美主义者是固执、认真而且很有组织性的成功人士。 [7]“完美主义者在行为上有所不同:有的尽力掩饰自己的不完美,有的试图打造一个完美的形象。 [8]“但是所有的完美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己或他人有着极其高的标准。” [9]以英格兰橄榄球明星乔尼·威尔金森为例,即便他承认自己在橄榄球世界杯期间需要好好休息,他却在一年中每一天都要进行训练。 自杀倾向 [10](3)Flett教授认为某些形式的完美主义可能与众多的情绪、身体和情感问题有关,包括抑郁症、饮食紊乱、婚姻不和谐甚至自杀。 [11]他说:“完美主义还没有被官方认定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疾病”。 [12]“然而,完美主义的极端形式,应该被认为是类似自恋、强迫症、依赖性人格障碍和其他人格障碍的一种疾病,因为它与压抑和机能障碍相关联。” [13]他表示,完美主义在四岁大的孩子身上就有明显表现。 [14]在1994年的一个实验中,30个4至5岁的孩子被问及一些测试完美主义等级的问题,其中包括“你想要如何使自己完美?” [15]他们还被安排去完成一个被设定为不能完成的计算机任务。 [16]高度完美主义的孩子表现出了更多极端苦恼的征兆,比如极大的愤怒和焦虑,弗莱特教授解释到。 [17]他说完美主义者有三个方面的明显表现:第一,“自我升级”类。这类人试图通过自夸或者表现自身的完美来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这类人比较容易辨别,因为他们常常惹怒别人);第二,避免表现出他们不完美方面的情况(在孩子中也常见);第三,把问题留给自己的倾向(包括无法向别人承认自己的失败)。 完美主义老板 [18]英国心理学家佩内洛普·约翰逊博士认为完美主义源于不现实的生活观。(4)她说:“我认为它是总体压力问题的一部分。完美主义者是压力极大的人。我更愿意从整体的压力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从完美主义本身的角度来考虑。” [19]约翰逊博士认为,为完美主义老板工作很难,因为他们对雇员有不现实且不可理喻的期望。 [20]她建议对付完美主义老板的方法是要质疑他们的要求是否真的合理,同时不慌不忙的和老板们进行交涉。 [21]伦敦城市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帕尔默认为完美主义者是可以治疗的。 [22]他说:“我让他们看到他们行为的好处和坏处。他们必须去认识自己的想法并且意识到错在哪里了。” [23]“我们帮助他们去修正他们的态度,从而使这些态度更加容易驾驭。” [24]同时他不赞成因完美主义自身表现出的问题而将其归类为一种疾病。 [25]他说:“一旦你把它当成一种病或者性格方面的问题,人们就会认为‘我不能改变我的性格’。” [26](5)“我更愿意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他们的性格。改变他们的思维就能改变他们的行为。”Unit13娱乐业时代尼尔•波斯特曼[1]我认识的一位研究生,他很用功。一次重要考试的前夜,他回到了自己的小公寓准备再复习一下时,结果却发现,他惟一的一盏电灯坏了,修也修不好。片刻惊慌之后,他恢复了平静。他打开电视,关掉声音,背对着电视机,借助电视机屏幕的光亮复习第二天要测试的材料,为取得满意的成绩赢得了可能性。这是电视机的一个用途——成为照亮书页的光源。[2]我举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例子,是要嘲笑一些人所抱有的希望:电视机能用来支持读写传统。这种希望完全代表了马歇尔·麦克卢汉过去称为“后视镜”的思想:假定新媒体只是旧媒体的延伸或扩大;比如汽车,只是一匹快马;电灯,只是一盏明亮的蜡烛。上述观点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完全误解了电视是如何重新界定公共话语的意义。电视既没有延伸也没有扩展读写文化。电视是对读写文化的一种攻击。[3]电视是什么?它允许怎样的交流?鼓励怎样的理智趋向?创造怎样的文化?[4]为了尽量清楚地弄明白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媒体。大家或许会认为,技术对于媒体,如同大脑对于思想。正如大脑是人体的器官一样,技术是个物理仪器。如同思想,媒体是物理仪器的一种用途。技术采用特定的符号代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渗入经济、政治背景之后,技术就成为了媒体。换句话说,技术只是一台机器,而媒体是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智力环境。[5]当然,像大脑一样,每种技术都有其固有的偏见。在技术的外壳下,有着对技术具体用途(用于和不用于哪些方面)的先入为主。只有那些不了解技术史的人才会相信,技术是完全中性的。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事日程。电视这种技术也有偏见。电视机用作台灯、放课本的台子、书柜、甚至是收音机都是可以想象的。但是电视机至少在美国从未、将来也不会这样使用。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必须明白这里的电视指的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媒体。[6]全球有许多地方,虽拥有与美国相同的电视技术,但电视却是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一种媒体。我指的是那些地方:多数人家只有一台电视机;只有一个电视台;电视并非24小时不停播放;大多电视节目就是为了直接推行政府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没有商业广告,电视上尽是讲话的人头;电视机的功能更像是台收音机。基于上述种种和更多的原因,这些地方的电视没有美国电视具有的意义或影响力;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技术的潜能无法挖掘,其社会影响被控制在最小范围。[7]美国的情形就不同了。在自由民主、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有了培育的土壤,图像技术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地开发。好处之一就是美国的电视节目在全球大受欢迎。之所以如此并非是说美国受人爱戴,而是美国的电视人人都喜欢。[8]此中缘由不难理解。观看美国的电视节目,会使人想起乔治·萧伯纳第一次见到夜间百老汇大街和42街闪烁的霓虹灯时讲过的话。他说,如果你不识字,一定会非常漂亮。美国的电视每天连续不断地播出成千上万张图像,的确,是美丽的奇观,视觉的盛宴。网络电视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长只有3.5秒,这么算下来,观众的眼睛从不休息,总有新的内容来观看。另外,美国的电视节目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几乎不需要任何本领就可以看懂,它主要针对的是观众的情感满足。即使是讨人厌的商业广告,也是精心制作,配上激动人心的音乐,令人赏心悦目。毫无疑问,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是在电视商业广告中看到的。换句话说,美国的电视节目倾尽全力为观众提供娱乐。[9]我并不反对电视节目具有娱乐性,可问题是电视使得娱乐自身成为表现一切经验的自然方式。电视机虽然保持观众与世界之间不断进行交流,但观众看到的永远是张一成不变的笑脸。电视为观众提供娱乐节目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它把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变成了娱乐版,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10]关于电视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大家观看它,这就是为什么它叫电视。大家看的,喜欢看的,是活动的图片,是数百万张快速、动态变化的图片。正因为电视的本质是媒体,它必须压制节目的思想内容以满足视觉的需求;也就是说,迎合娱乐业的价值观。[11]电视是我们文化自我认识的主要手段。因此,电视如何呈现世界成为世界被正确展现的模式,这一点很关键。这不仅仅是娱乐成为电视屏幕上一切话语的隐喻。而是,离开屏幕,同样的隐喻依然存在。[12]这一切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已经改变了行业经营的方式,尤其针对重要的行业。娱乐业与非娱乐业之间的界限一天天变得更加模糊,文化中话语的性质也随之不断变化。我们的牧师和总统,医生和律师,教育家和播音员,需要担心的是他们有无娱乐观众的本领,而非满足他们专业的需要。若当初欧文·柏林改动他名曲题目中一个字,他就会像阿道司・赫骨黎一样变成预言家,尽管更精练。他只需写下:没有别的,只有娱乐业。Further Reading   参考译文虚拟现实 乔•卡茨[1]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鲍勃·赫伯特很是不安。他看了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60%的美国青年说不出当年下令向日本发动核攻击的总统是谁,另有35%不知道第一颗原子弹投在了日本广岛。赫伯特采用严肃报纸和广播惯用的、大家熟悉的学究腔调,怒声高呼,美利坚成了“一个傻瓜民族。” [2](1)大家都熟悉这种抱怨:再没人关心“真正的”新闻了。我们的读写水平、文化和品位已经下降到辨认不出的程度了。我们的孩子们心智不健全,随时会受到四处潜伏的捕食者的伤害。 [3]“我们被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愚昧所包围,” 赫伯特在他的专栏中写道„„ [4]20世纪90年代是惧怕媒体者的年代。 [5]惧怕媒体者是又怕又气。他的恐惧超越了传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界限。你不得不佩服恐惧所激发起的团结:民权活动家联合了右翼政客;以前的嬉皮士拿起武器同福音传教士站在一起;二战后出生的自由派总统与保守派反对者肩并肩作战。(2)一个在诸如枪支管制、医疗补助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的民族竟然可以在此事上统一口径,一致认为:新媒体、大众文化、现代信息技术—所有这一切危害着我们的年轻一代,腐蚀着我们的公民生活,摧毁了我们的一切文明果实。惧怕媒体者对媒体的界定过于狭隘。他们认为,只有刊登在一张张厚厚的、严肃的日报上,从前读到后,或是晚间新闻播报的,以故事的轻重顺序依次排列的才是新闻。“美国新闻内幕”、拉里•金的脱口秀、里基•莱克或史努皮狗狗都不是新闻,音乐电视新闻也不算。凡是电脑屏幕上播出的内容一概都不算。 [6]然而,不管传统媒体如何不满,美国人还是喜爱并接受新的文化设备。录像机、电脑和光盘都是美国史上最畅销的消费品之一,仅次于移动电话和微波炉,成为中产阶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设备。(3)计算机文化迅速从一个圈外人鲜为人知的边缘反主流文化运动演变成为数以百万民众使用的主流信息来源。这些使用者有老人,有宠物爱好者,宗教人士和年轻人,还有书呆子,网民和一些全球最大的公司。 [7]请注意这里明显的自相矛盾。 [8]惧怕媒体者的的确确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不是担心具体的问题,而是一种焦虑性障碍,经常感到无端的恐惧而越来越不理智。 [9]„„我们需要更加理智的方法来理解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搞清楚我们的真实感受。 [10]这种文化冲突,这种新旧媒体间无尽的争斗是没有意义的。新老媒体争吵不休,都不自觉地表现出傲慢气焰:每个阵营都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 [11]当然,我们并没有充足的理由在新旧媒体中分出优劣。二者皆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谁也不会就此消失。新媒体的出现、对文化更加宽泛的界定并不意味着报纸、图书出版或传统的电视新闻广播就会或是应该灭亡。但是我们正在摸索着对接收到的一切迷惑信号(有时是文字的)给出条理清楚的回答。 [12]读者,请注意:我并不相信媒体应为暴力或是文化的衰落承担责任。我认为我们的文化多姿多彩,令人振奋,时而精彩纷呈富有创造力,时而略显幼稚、粗俗。我们必须避免对善恶进行这么简单肤浅的文化定性。 [13]尽管新媒体带来的这些变化令我兴奋,但是我对新媒体并非深信不疑。新媒体体现的并不是一种优越的文明,但它的确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崭新强大的政治和社会观念,有为数不多的观念甚至是革命性的。新媒体是进行交流、创建关系和社区的新方法,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既有非凡、解放的可能性,也有不和谐、排他性、侵入性和混淆性。请大家再次注意:(4)我不相信我们正变成一个傻瓜民族,我们的孩子绝不比过去的我们更笨。相反,我接触到的孩子,不论是认识的、碰到的,还是每天互发电子邮件的都非常聪明,对于探索和操作复杂的机器很精通,而且一般比他们的父母要宽容,好奇心强和思想开明。数字革命是年轻人点燃的,现在仍由他们领导,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永远也不会放弃。对他们愚蠢、漫不经心的指责,其实用于我们身上更贴切。我们,不是他们,得改变。 [14]结果证明,新闻业针对青年人的文化发动的长期战争对双方都是毁灭性的。几十年来对漫画、摇滚、说唱、电视、卡通、电脑和电子游戏的攻击,使得传统的新闻业失去了年轻读者和年轻观众。孩子们无法从新闻业提供的有用的东西(包括信息、分析、语境、批评)中受益,这太糟了。同时,新闻界疏远年轻的读者和观众,只会对着持续低迷的统计数字搔头叹息,这简直是在慢性自杀、自毁前程。 [15]„„(5)媒体界的战争该停火了。我们将得接受这一事实:我们现在有更多的信息,传送得更迅速,形式也更多样化,这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想象不到的。我们得好好考虑考虑如何应对。 [16]因此,当心,你们这些自认为知道哪些是对你和家人道德的空谈家、虔诚的灵魂。不要再理会脱口秀中和报刊专栏上蹦出的文化危言耸听者的言论。镇静。深呼吸。此事既不困惑,也不像看上去那么危险。Unit15薄雾迷蒙的山谷(美)龙安志[1]离开丽江古城后,我徒步穿过一道山谷、爬上山岗。到达山顶后,我回头俯视山谷,它依偎在一条河旁。这条河在几处分流,形成小溪,像树木长出树杈,树杈又长出更小的树枝。当这些树枝上的叶子掉落时,它们会在空中打着旋儿,迅速地落入山谷。山谷是这样被人们理解的:谷中满是绿树,形成很多阴凉的树荫,而河水则滋养着绿树。在你完全穿过山谷之前,了解山谷是很重要的。[2]山谷中,有一处村庄。傍晚时分,村舍很安静。村里的纳西人已经回家。牲畜被赶进了窝棚准备过夜。寂静村舍的山谷给人以和谐、共生的感觉,并不疏离。居住在山谷里的村民是惬意、满足的。他们不知道我在穿过山谷的几分钟前,正坐在山顶,注视着他们的家园。从这幅画面,你能感受到居住在山谷里的满足感穿过傍晚绿色树林的层层树荫向上弥漫,等待着被橘黄色的落日遗忘。[3]我拖着疲倦的身体,沿着蜿蜒穿过山谷的路,坚持爬到路的顶端。时间应该已经不早了,到中甸的路还很长。我伸出手示意要搭便车,直到有一辆吉普车在我面前停了下来。司机是个藏族人,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留着长发,活像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脖子上的绿松石项链塞在旧毛衣下。他建议我穿上毛衣,因为当天色由橙绿色变成青色后,就会变凉。[4]我跳进他的吉普,坐在后排。我们爬行在山路上,天色渐渐由青色变成黑夜。山路旁边传来大河湍急的流水声,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听不见。这急流从一条崎岖山路下的雪山积雪中倾泻而下,流入绿色的山谷。我看不见这条河,只能听到流水奔腾的力量,它从白雪覆盖的山脊倾泻而下、流过已被磨平的圆圆石头。我一直倾听着流水的声音,它奔流进我记忆的深处。当藏族司机指着一栋藏民的大房子叫醒我的时候,我不知已睡了几个小时。那所房子坐落在清晨时分呈现出深紫色的山谷里。这是我要停留的地方,因为旅程已经结束了。[5]旅程结束了吗?出于某种原因,还不能这么讲。我住进了藏民两层楼房改造成的旅店。站在木质阳台上,注视着山谷外紫色的月光。我感到寒冷,抓紧杯子,贴近胸口,感受酥油茶的温暖,寒意在酥油茶散发的热气中消散。我同时观察到似乎是一座白塔从附近山坡的坡顶缓缓升起。现在,我已在中甸县境内,它还以“香格里拉”闻名于世。但我真的找到“香格里拉”了吗?早晨,当太阳升起,我又喝了些酥油茶后,登上了那座白塔。[6]在詹姆斯·希尔顿所著的《消失的地平线》里,他把香格里拉描绘成四面雪山怀抱的山谷,草原上牦牛、绵羊成群;各个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和睦相处;金色的庙宇可以触得到蓝天。斜靠着白塔,我向绿色山谷之外眺望。在远处还有几座塔,我身后寺院的屋顶高耸入天。寻找香格里拉的旅程最终把我带到了中甸。经过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他几个县(为了旅游收入,各县均称自己就是香格里拉)一番长期、激烈的争夺之后,中甸正式命名为香格里拉县。但在这儿,就在香格里拉,我思索了片刻:通过我自己寻找香格里拉的旅程,也许我已远离了对金钱的狂热迷恋。[7]我沿小溪而行。小溪依地势绕着小石头边缘流淌。这些小石头是被溪水带到这儿的,而溪水继续流下山坡。山坡是伐木人的家。他们是纯朴的山民,靠着山坡生活。他们砍伐木头,没有其他职业,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他们住在用自己砍下的木头搭成的小木屋里,自己织布缝衣,几乎没什么家产,也无求于他人。当我走进其中一个伐木人的家,他递给我一碗新鲜的热牛奶,很纯、也没有经过巴氏消毒。它不是用有玻璃纸包装的纸盒装着的奶,也不是配方奶。这奶很新鲜,也很暖。这位伐木人55岁,可看上去只有30岁。他背上背着孙子,两个孙女在地上玩。我在他的小木屋里靠着暖暖的簧火坐下,喝着用薄铝壶在火上烧滚的奶。两个女孩儿坐在我旁边,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我。她们看着我喝暖暖的牛奶。我问伐木人他听说过香格里拉没有。让我惊奇的是,他说听说过。“当然听说过,这儿就是香格里拉。”他说。“这里?”“是,这里。”[8]我四处打量着木屋,透过木板缝隙,我甚至能看得到外面。我知道冬天住在里面一定很冷,甚至春天和秋天也是如此。地板上有尘土,几乎没有任何家当。一条藏獒在外面狂吠,是被我的出现激怒了。孙子孙女们看着我喝奶。我意识到:这位伐木人身处贫穷,但他身在香格里拉。[9]“你不想住到城里吗?”我问那伐木人。“为什么住到城里。那里的条件不够。在这儿,我拥有这山,我以山为生。我的家当很少,但这里我拥有很多东西。看这山,冬天有雪,秋天有景,春夏有花,我可以伐木。如果我想变变环境,可以搬到另一座山。城市能给我什么?香格里拉就在这里,我脚下就是香格里拉。”[10]尼玛次仁的话像一声枪声从拉萨大昭寺的屋顶穿过我这几周以来跨过的高山、沙漠和平原回响在我耳边。它像谚语般回响在云南薄雾笼罩的山谷里。当我坐在这纯朴的伐木人面前时,这声音进入了我的内心深处。尼玛次仁说,“我有钱,有工厂,但我不幸福,甚至乞丐都比我自在。”我能看到在西藏高原炽烈的太阳下他穿着藏红花色长袍的身影,他的手指上指天,下指地,说道:“这就是寻找香格里拉。”Further Reading   参考译文摩梭人 艾琳·叶[1]摩梭人没有被中国政府正式认可为一种少数民族,而是被认为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尽管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上的相似性表明摩梭人和纳西族有着历史上的联系,但摩梭人认为他们和纳西族有明显的区别。他们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的宁蒗县泸沽湖地区,人口有3万左右。主要定居在湖畔平原地区。  [2]摩梭社会的核心结构是家和户。摩梭人的母系家庭(称“衣杜”)由具有同一母系血缘关系的后代组成。摩梭母系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和广为宣传的特征就是走婚。在这种制度下男子在夜间与他的情侣相会黎明之前又回到娘家。走婚关系生下的孩子由女方的亲戚在母亲家抚养成人。生父和他自己的孩子们是一种亲密关爱的关系,不过他们主要的责任是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走婚关系不产生经济的联合。 [3]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意味着可以淫乱。有一些规则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以保护诸如稳定和谐等重要价值观。(1)比如说,一个强有力的社会规范就是走婚关系随着孩子的出生就稳定下来;换言之,男女间建立一种稳定的配偶关系。另一个规范,或许是最严格的行为规范,就是反对乱伦关系的禁忌。  [4]正如母系家庭这个术语所示,从社会和文化上讲母系家庭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妇女的地位很高,承担着家庭事物和管理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男女在社会中的位置不是按等级划分而是互补的——是同一整体内不可或缺的两部分。没有妇女传宗接代,家庭就面临着摩梭人所说的“断根”的威胁。这种危机可以以两种方式解决:领养或婚配。摩梭人更倾向于领养一个近亲来承担此重要责任,不过如果有必要,一个家庭还是会支持自己家的一个儿子和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婚姻(这是产生婚姻的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是个人自由选择。) [5]户是摩梭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最小的也几乎是最大的重要的社会单位。(2)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包括生产、消费、财产所有权/共享、公社的对等互惠、法律责任、财政管理,以及社会发展都在这个主要的社会单位中进行。传统意义上讲,摩梭家庭是自给自足的。摩梭家庭依靠共同使用资产来缓解经济压力。在很多家庭衣物都放置于中心位置以便供大家取用。收入由家长(“达布”)来掌管,对家庭一切资源的分配有决定权。这样一来,生产、消费和积累的压力会大大减小。    [6]集体感可以延伸到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上。所有姨母和生母(“阿咪”)和舅舅( “阿乌”)一起照看孩子。大家的共识是生母们不会偏爱自己生的孩子,所有孩子都得到同等的关爱。甚至哺乳的责任也可以由成年妇女共同承担。总之,母亲身份这一概念被界定为分享而不是拥有。 [7]房屋的布局对摩梭人是有意义的。最重要的部分叫“母房”(“日米”),是家庭、宗教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母房中央的火塘是一个三脚圆环下燃烧着的永不熄灭的火。(3)火塘是母房中最重要的地方,因为这里是祭祖、做饭、吃饭和社交集会的场所。的确,火对于摩梭人而言是神,也是神圣的象征,在火塘上供奉着形形色色的祭坛——从色彩丰富的木刻到纸画——用于供奉祖先和灶神。 [8](4)现在摩梭社会的宗教是藏传佛教和传统摩梭宗教达巴教残余部分的混合体。 在元代蒙古人占领该地区后所有摩梭人都接受了藏传佛教。现在盛行的是格鲁派黄教。每家都有净坛(祭坛)。喇嘛们给出生的孩子取名,在重要场合时会被请去诵经。从社会上和心理上讲,宗教对摩梭人非常重要。 [9]在摩梭社会中有三个主要仪式标志着一个人的重要转折点。首先是出生。 当一个孩子满月时,这个家庭会举办满月酒来正式向社区宣布孩子降生的消息。第二个仪式是成丁礼,标志着一个13岁的女孩或男孩长大成人,从这一刻起她或他就可以完全承担成人的责任,参加大多数社会活动。第三个仪式是葬礼,或许是摩梭文化中最重要的仪式。对摩梭人而言,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人进入他/她祖先领地的快乐来生的旅程的延续。对摩梭人来说在家中去世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这样,大家都相信他就不能找到回到祖先那里的路。路途的中断不利于生命和死亡的延续。为了保护好这条神圣之路,精心准备的葬礼必须一丝不苟地进行。 [10](5)有关摩梭人的旅游广告把他们的母系社会和走婚习俗渲染为具有异国情调和有迷惑力的,而且把摩梭人描绘成“人类的活化石”。这类描述可以在地图、旅游手册、以及大多数涉及这一主题的书上找到。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
本文档为【研究生英语读写译教程课文翻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