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一部分专题对点训练(五)文言文阅读

2019-06-12 2页 doc 101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小草

暂无简介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一部分专题对点训练(五)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 语文素养文体研读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专题对点训练(五)第1讲 文体微课——文言传记的阅读技巧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周法尚,字德迈,汝南安成人也。法尚少果劲有风概,好读兵书。高祖受禅,拜巴州刺史,破三鸦叛蛮于铁山,复从柱国王谊击走陈寇。迁衡州总管、四州诸军事,改封谯郡公,邑二千户。后上幸洛阳,召之,及引见,赐金钿酒钟一双,彩五百段,良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给鼓吹一部。法尚固辞,上曰:“公有大功于国,特给鼓吹者,欲令公乡人知朕之宠公也。”固与之。岁馀,转黄州总管...
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一部分专题对点训练(五)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 语文素养文体研读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专题对点训练(五)第1讲 文体微课——文言传记的阅读技巧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周法尚,字德迈,汝南安成人也。法尚少果劲有风概,好读兵书。高祖受禅,拜巴州刺史,破三鸦叛蛮于铁山,复从柱国王谊击走陈寇。迁衡州总管、四州诸军事,改封谯郡公,邑二千户。后上幸洛阳,召之,及引见,赐金钿酒钟一双,彩五百段,良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给鼓吹一部。法尚固辞,上曰:“公有大功于国,特给鼓吹者,欲令公乡人知朕之宠公也。”固与之。岁馀,转黄州总管。上降密诏,使经略江南,伺候动静。及伐陈之役,以行军总管隶秦孝王,率舟师三万出于樊口。陈城州刺史熊门超出师拒战,击破之,擒超于阵。转鄂州刺史,寻迁永州总管,安集岭南,赐缣五百段,良马五匹,仍给黄州兵三千五百人为帐内。陈定州刺史吕子廓据山洞反,法尚引兵逾岭,子廓兵众日散,与千馀人走保岩险,其左右斩之而降。炀帝嗣位,转云州刺史。后三岁,转定襄太守,进位金紫光禄大夫。明年,黔安夷向思多反,杀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法尚与将军李景分路讨之。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辽东之役,以舟师指朝鲜道,会杨玄感反,与将军宇文述、来护儿等破之。以功进右光禄大夫,赐物九百段。时有齐郡人王薄、孟让等举兵为盗,众十馀万,保长白山。频战,每挫其锐。明年,复临沧海,在军疾甚,谓长史崔君肃曰:“吾再临沧海,未能利涉,时不我与,将辞人世。立志不果,命也如何!”言毕而终,时年五十九。赠武卫大将军,谥曰僖。(节选自《隋书·周法尚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B.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C.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D.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解析:“清江”是地名,双方交战的地点,断开,“破之”是结果,也断开。“道”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时的府,不能理解为道路,故跟前不跟后。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解析: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法尚小时就果敢勇毅,有气概,自幼就好读兵书,这为后来他在征战中,运用兵法屡立战功奠定了基础。B.皇上巡幸洛阳时赐给周法尚财宝、马匹和奴婢,他坚决推辞,皇上认为他对国家有大功,坚持要奖赏给他。C.周法尚跟随隋文帝和隋炀帝两朝皇帝,南征北战,遇到发生叛乱,皇帝就委以重任,出征平叛,都能取胜。D.隋征讨辽东时,周法尚率水军直指朝鲜道。可是遇上杨玄感造反,回兵平定,第二年又到沧海,却因病重去世。解析:A项“运用兵法屡立战功”有误,文中没有提供这个信息。答案:A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岁馀,转黄州总管。上降密诏,使经略江南,伺候动静。(2)吾再临沧海,未能利涉,时不我与,将辞人世。立志不果,命也如何!解析:“使”,派,派遣;“经略”,筹划治理;“伺候”,守候观望;“临”,到;“利”,与愿望相符合,“时不我与”,宾语前置。答案:(1)过了一年多,转任黄州总管。皇上降下密诏,派他筹划治理江南,守候观望动静。(2)我再次来到沧海,不能完成渡海征战的愿望,上天不给我时间,我将辞别人世了。我的大志未能实现,这是我的命,我又能怎么办啊!【参考译文】周法尚字德迈,汝南安成人。周法尚小时就果敢勇毅,有气概,好读兵书。高祖受北周禅让后,授法尚巴州刺史,在铁山击破三鸦叛蛮,又随柱国王谊打走陈国的进犯。他升任衡州总管、四州诸军事,改封为谯郡公,食邑二千户。后来皇上巡幸洛阳,召他,到引见皇上时,皇上赐他金钿酒钟一双,彩缣五百段,良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给鼓吹一部。法尚坚决推辞,皇上说:“你对国家有大功,特别给你一部鼓吹,是想让你的乡亲们知道我很宠爱你。”一定要给他。过了一年多,转任黄州总管。皇上降下密诏,派他筹划治理江南,守候观望动静。到了伐陈战争打响,他以行军总管身份,隶属于秦孝王,率水军三万出于樊口。陈国城州刺史熊门超出兵拒战,法尚打败他们,在阵前活捉了熊门超。转任鄂州刺史,不久升任永州总管,安抚岭南,赐他彩缣五百段,良马五匹,仍给黄州兵三千五百人为其帐内近侍。陈国的定州刺史吕子廓占据山洞谋反,法尚率兵到岭南,吕子廓的兵众一天天散去,只和一千多人逃走据守险要,其左右杀了他而投降。炀帝继位后,法尚转任云州刺史。三年后,转任定襄太守,升任金紫光禄大夫。次年,黔安夷向思多造反,杀了将军鹿愿,包围了太守萧造。法尚与将军李景分路讨敌。法尚在清江打破向思多军,斩首三千多级。还京后,跟从隋炀帝征讨吐谷浑。法尚另出松州道,追捕逃亡者,一直追到青海。隋征讨辽东的战争爆发后,他率水军直指朝鲜道。正遇上杨玄感造反,法尚与将军宇文述、来护儿等打败叛军。他因功升任右光禄大夫,赐物九百段。当时,齐郡人王薄、孟让等举兵为盗,有十几万人,依保长白山。法尚屡与其战,屡挫其锐。次年,再临沧海,在军中病重,对长史崔君肃说:“我再次来到沧海,不能完成渡海征战的愿望,上天不给我时间,我将辞别人世了。我的大志未能实现,这是我的命,我又能怎么办啊!”言毕而终,时年五十九岁。追赠他为武卫大将军,谥号叫“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李岘,吴王恪孙也。折节下士,长吏治。天宝时,累迁京兆尹。杨国忠使客骞昂、何盈擿安禄山阴事,讽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缢杀之。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寻徙长沙。永王为江陵大都督,假岘为长史。乾元二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用权,制诏或不出中书,百司莫敢覆。岘顿首帝前,极言其恶,帝悟,稍加检制,辅国由是让行军司马,然深衔岘。凤翔七马坊押官盗掠人,天兴令谢夷甫杀之。辅国讽其妻使诉枉,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直夷甫。其妻又诉,诏三司讯之,无异辞。妻不承,辅国助之,乃令侍御史毛若虚覆按。若虚委罪夷甫,言御史用法不端。逐李晔岭南,流蓥播州。岘谓责太重,入言于帝曰:“若虚希旨用刑,乱国法。陛下信为重轻,是无御史台。”帝怒,乃出岘为蜀州刺史。时右散骑常侍韩择木入对,曰:“岘言直,不敢专权,陛下宽之,只益盛德耳。”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乘舆在陕由商山走帝所还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东京平,陈希烈等数百人待罪,议者将悉抵死,帝意亦欲惩天下。岘时为三司,独曰:“法有首有从,情有重有轻,若一切论死,尚为仁恕哉?况河北残孽劫服官吏,其人尚多,今不开自新之路而尽诛之,是坚叛者心,使为贼致死。困兽犹斗,况数万人乎?”衣冠蒙更生,贼亦不能使人归怨天子,岘力也。永泰二年卒,年五十八。(节选自《新唐书·卷五十六》)5.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乘舆/在陕由商山走帝所还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B.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乘舆在陕/由商山走帝所/还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C.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乘舆在陕/由商山走帝所/还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D.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乘舆/在陕/由商山走帝所/还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解析:“代宗立”是一个完整的语句,意思是代宗即位;“乘舆”是皇帝的代名词,“乘舆在陕”中间不能断开。答案: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叩头下拜,顿地即举起。在古代是比稽首更重的拜礼。也用于重大事情请求或谢罪。B.三司,唐代主管刑狱的三个机构,当出现重大案件时,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C.东京,指洛阳。唐朝时设都于长安,称为西京,又因洛阳在京城的东面,故称东京或东都。D.衣冠,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又以衣冠来代指缙绅、士大夫,文中即是此意。解析:A项“在古代是比稽首更重的拜礼”错,古代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答案:A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岘长于吏治,为政深得民心。他曾任京兆尹,后被皇帝贬为零陵太守,京城米价飞涨,百姓用歌谣“想使米粟贱,莫过追回李岘”表达对他的肯定。B.李岘为人忠耿,敢言佞臣罪恶。李辅国乱政专权,私自让中书省拟制诏书,百官不敢违其意,李岘向皇帝直言其罪,让皇帝醒悟,对李辅国加以约束。C.李岘直言进谏,言辞触怒皇帝。他认为对李晔、孙蓥等处罚太重,轻信毛若虚,是眼中没有御史台的做法。皇帝对李岘的话很生气,贬其为蜀州刺史。D.李岘执法公正,处事仁爱宽容。对于如何处置叛贼陈希烈等人的问题,他认为凡事有首恶有从犯,不能一概处死。此举最终使很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解析:B项“私自让中书省拟制诏书”错。应为“不由中书省制定诏书”。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辅国讽其妻使诉枉,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直夷甫。(2)岘言直,不敢专权,陛下宽之,只益盛德耳。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讽”,暗示;“鞫”,审理;第一句中的“直”,认为……对;第二句中的“直”,直率;“宽”,宽恕;“益”,增加。注意语句翻译通畅。答案:(1)李辅国暗示押官的妻子让她(为夫)申冤。下诏监察御史孙蓥审理这个案子。孙蓥判决谢夷甫无罪。(2)李岘说话直率,不敢专权。陛下宽恕他,只会增加圣上您高尚的品德。【参考译文】李岘是吴王李恪的曾孙。他乐于结交地位低下的贤士,有政治才干。天宝年间,多次迁官后做了京兆尹。杨国忠派门客骞昂、何盈揭发安禄山造反的阴谋,指使京城的官捕搜查他的府邸,搜到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谋反的证据,将他们勒死。安禄山发怒,上书为自己辩解,皇帝害怕发生事变,将李岘贬出京为零陵太守。他理政时深得人心,当时京城的粮食价格飞涨,百姓们都说:“想使米粟贱,莫过追回李岘。”后来去了长沙。永王当时任江陵大都督,暂时让李岘做长史。乾元二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当权,不由中书省制定诏书,百官没有敢违抗的。李岘在皇帝面前磕头,竭力陈说李辅国的罪恶,皇帝于是醒悟,对其稍加约束。李辅国因此辞去行军司马,从此十分怨恨李岘。凤翔七马坊的押官,行盗贼举动抢劫平民,被天兴县令谢夷甫擒获处决。李辅国暗示押官的妻子让她(为夫)申冤。下诏监察御史孙蓥审理这个案子。孙蓥判决谢夷甫无罪。押官的妻子又上诉,下诏让三司审问,三司审讯的结果与孙蓥相同。押官的妻子不接受,李辅国帮助她。于是下诏令侍御史毛若虚再次审问,若虚判谢夷甫有罪,又说御史执法不端。李晔被贬到岭南,孙蓥被流放播州。李岘认为处罚太重,于是上奏:“如果毛若虚奉迎权贵意旨滥用刑罚,违犯国家法律,陛下相信他的判决,是不相信御史台。”皇帝很生气,贬李岘出京做蜀州刺史。当时右散骑常侍韩择木入宫应对,说:“李岘说话直率,不敢专权。陛下宽恕他,只会增加圣上的德行。”唐代宗即位,召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时逢皇帝驾临陕州,李岘从商州山路赶赴皇帝所在。回到京师,拜李岘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刚收复东京时,叛贼陈希烈等数百人等待定罪,大臣们认为应该将他们全部处死,皇帝也意欲严惩以警戒天下。当时李岘为三司使,唯独他说:“凡事有首恶有从犯,情节有轻重,如果一概处死,恐怕违背仁爱宽容。何况河北残余的叛贼尚未平定,官吏多被贼人拘限,如果能宽大处理免除死罪,正好开启悔过自新的道路;如果全部处死,这反而坚定了叛逆党羽的决心,谁还敢改过自新归顺国家?困兽尚且斗争,何况数万人呢!”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贼人也不能让百姓怨恨天子,都是李岘的功劳啊。永泰二年逝世,时年五十八岁。第2讲 重难突破——文言文断句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繇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1.(对点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B.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D.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解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键词判断。标点如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B.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C.中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D.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解析:D项“多以散文写成”错误。应是多以韵文写成。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B.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C.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D.张琇死后,深受士民哀怜。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琇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答案:(1)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2)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参考译文】张琇,是蒲州解县人。父亲张审素,任巂州都督,在边塞多年。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当着杨汪面杀掉告发者,胁迫杨汪,命令他上奏昭雪张审素的罪名。不久州人反过来杀掉张审素的党羽,杨汪才得以回去。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张琇和哥哥张瑝,因为年幼被判流放到岭外。不久各自逃回,隐姓埋名了多年。杨汪多次升官后调任为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张瑝、张琇在都城等候杨万顷,拔刀杀了他。张瑝虽然年长,但发起谋划和亲手杀人,都是张琇干的。杀掉杨万顷后,他们把表文系在斧刃上,自述报仇的情况。然后逃跑了,将要去江南,杀掉和杨万顷同谋给父亲编造罪名的人。走到汜水,被追捕他们的人抓获。当时都城的男男女女,都怜悯张琇兄弟年纪幼小,孝顺刚烈,能报父仇,大多数人都说他们应当受到怜悯和宽恕。中书令张九龄也想让他们活下来。裴耀卿、李林甫坚持说:“国家法律不能纵容报仇。”皇上认为他们说得对,于是对张九龄等人说:“报仇虽然是礼法所允许的,而杀人抵罪也是法律条令规定的。孝子的心情,为了道义而不顾惜生命,但是国家设立法律,怎能容许这样做?杀了他们可以成全他们的报仇之志,赦免了他们有损法律条令。然而人们议论纷纷,所以必须告示百姓。”于是下令说:“张瑝兄弟一同杀人,经过审问已经服罪。法律有正式条文,两人都应该被处死。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甚至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但国家设立法律,目的在于能长久执行,用法律来帮助人,以期阻止杀戮。假如每个人都强调做儿子(为父报仇)的志向,可谁不是舍身求孝的人,那么辗转反复,互相杀戮还有什么尽头?咎繇作法官时,法令存在就一定执行;曾参杀了人,也不可宽恕。不宜加以刑戮,陈尸在集市上,应当交付河南府告示百姓后处死。”张瑝、张琇死后,士人百姓都哀怜他们,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张贴在大道旁。市民们凑钱,在他们死去的地方建造义井,把张瑝、张琇一起安葬在北邙,又恐怕杨万顷家人发掘,同时修建了几座疑冢。他们被当时人哀怜到这等地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石珤,字邦彦,藁城人。珤与兄玠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数谢病居家。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读学士。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三年五月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献帝,珤抗疏言其非礼。及廷臣伏阙泣争,珤与毛纪助之。无何,“大礼”议定,纪去位。珤复谏,帝得奏不悦,戒勿复言。明年建世庙于太庙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珤乃上疏,奏入,帝大愠。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宽大,毋急近效为帝言。帝见为迂阔,弗善也。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归装幞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自珤及杨廷和、蒋冕、毛纪以强谏罢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介。(选自《明史·石珤传》,有删改)5.(对点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B.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C.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D.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解析: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的正误。比如“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从名词“世庙”分析,其谓语是“成”,后面没有倒置的状语,“成”后要停顿;从专有名词“帝”分析,其动词谓语有“奉”“谒见”,由此判断“见”后要停顿。再如“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从专有名词“礼官刘龙”分析,动词谓语是“争”,补语是“不得”,由此判断“得”后要停顿。最后使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答案:C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明清时期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B.改元,帝王即位或在位改变年号,如新君即位不用旧君纪年之数而以即位当年为元年。C.阙里,地名,相传为孔子授徒之所,位于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D.太庙,皇帝的宗庙,夏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时称为明堂,秦汉时始称太庙。解析:B项,古代一般在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亦称“改元”。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珤坚持己见,惹恼皇帝。武宗南巡时石珤上书险些遭遇不测;嘉靖帝想让他在“大礼”问题上与自己意见保持一致,但石珤据理力争,大失皇帝所望。B.石珤性情刚正,谢绝请托。世宗时,小人当道,朝政混乱,石珤担任吏部尚书后,拒绝任何的请求和托付,违法乱纪者多被罢黜,威信大增。C.石珤忠心为国,被认迂阔。石珤多次力行王道,以淡泊的心境处理政事,明辨忠恶,敦厚大度,从不急功近利向皇上进言,被皇上认为迂阔,不以为好。D.石珤弃官归养,身无长物。奸恶之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陷石珤是奸党,石珤于是请求辞职归家,所带的行囊仅仅装了一辆车,京城百姓都感到惊叹。解析:A项“武宗南巡时石珤上书险些遭遇不测”表述错误,原文有“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险些遭遇不测的是廷臣不是石珤,且珤上疏救之。答案:A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2)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解析:(1)句中,关键词是“竣(结束)”“乞(请求)”“言官(谏官)”“交章(纷纷上奏)”等;(2)句中,关键词是“驰驿(乘坐驿车)”“归怨(怨恨)”“谊(行为或道德)”“予”等。答案:(1)事情结束后回家,多次乞请辞官。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于是起用任职。(2)皇帝允许费宏乘驿车归乡,却责备石珤怨恨朝廷,违背大臣的道德,任何恩赐都不给予。【参考译文】石珤(bǎo),字邦彦,藁城(今属河北省)人。石珤和哥哥石玠兄弟二人成化末年一并考中进士,石珤改任庶吉士,多次称病不去就职。正德改元,升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武宗准备巡视北部边境要地宣府(今河北宣化),石珤上疏极力谏阻,不批复。明武宗又想南巡南京,朝廷诤臣极力谏阻,险些招致贬官之祸,石珤赶紧上疏求情。世宗即位,石珤替代王琼担任吏部尚书。自从朝中小人窃权,吏治混乱。石珤刚正不阿,谢绝请求托付,违法乱纪者多被罢黜,声望大振,却引起内阁杨廷和不愉快。仅仅两个月即卸任,重掌詹事府,掌管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嘉靖元年(1522),奉旨祭祀阙里及泰山。事情结束后回家,多次乞请辞官。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于是起用任职。三年五月,任命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朝参与机要事务。嘉靖皇帝准备在奉先殿旁边另外盖一座大殿祭祀恭献皇帝,石珤上书直言其不合礼法。等到朝廷大臣拜伏于宫阙下抗争,石珤和毛纪参与相助。不久,“大礼”议定,毛纪去职。石珤又上书劝谏,嘉靖皇帝看见了石珤的奏章很是不悦,告诫石珤不要再提这件事情了。次年,嘉靖皇帝决定在太庙东侧建世庙,想听从何渊的建议,毁掉神宫监,砍伐林木,使辇道通畅。石珤又向皇帝上奏章,极言不可,皇帝不听。等到世庙修建成了之后,皇帝准备侍奉章圣皇太后亲自前往拜谒,张璁等极力主张如此。礼官刘龙等人力争而无果,诸位内阁大臣也说了话,皇帝不答复,只是催促礼官安排准备晋见的仪式。石珤于是上疏,奏章到了嘉靖皇帝手里,嘉靖皇帝十分恼怒。石珤为人清正耿直,端正诚实,为国献身,勤勉不懈怠。多次力行王道,心境清静,政事简省,辨别忠邪,敦厚大度,从不急功近利向皇上进言。被皇上认为迂阔,对待他不好。争议“大礼”时,嘉靖皇帝本来想让石珤站在自己的这一边帮助自己,可是石珤却按照礼法和皇帝争辩,立论坚定,嘉靖皇帝很失望。到第二年春天,奸恶之人王邦奇攻讦杨廷和,诬陷石珤与辅政大臣费宏为奸党,二人被迫去职还乡。皇帝允许费宏乘驿车归乡,却斥责石珤怨恨朝廷,违背大臣的道德,任何恩赐都不给予。石珤回归藁城故里,所有行装只有一辆车而已。京师父老无不惊叹,自古以来,宰相大臣离开京城,没有像石珤这样清廉的人。自从石珤、杨廷和、蒋冕、毛纪因为极力诤谏被免除职务,直到嘉靖末年,参与密议的大臣再也没有人像石珤等人那样敢于犯颜强谏了。后来石珤加官太子太保至少保。嘉靖七年(1528)冬病逝,谥号文隐。隆庆初年改谥文介。第3讲 重难突破——文言文的概括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任环,字应乾,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知黄平、沙河、滑县,并有能名,迁苏州同知。倭患起,长吏不娴兵革。环性慷慨,独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闰三月御贼宝山洋,小校张治战死。环奋前搏贼,相持数日,贼遁去。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已而复至,裹疮出海击之。怒涛作,操舟者失色。环意气弥厉,竟败贼,俘斩百余。夏连战阴沙、宝山、南沙,皆捷。擢按察佥事,整饬苏、松二府兵备。倭剽掠厌,悉归,惟南沙三百人舟坏不能去,环与总兵官汤克宽列兵守之。数月,贼大至,与旧倭合,掠华亭、上海。环等被劾,得宥。逾年,贼犯苏州。城闭,乡民绕城号。环尽纳之,全活数万计。副将解明道击退贼,论前后功,进环右参政。贼掠常熟,环率知县王铗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几,贼掠陆泾坝,都督周于德败绩。环偕总兵官俞大猷击败之,焚舟三十余。贼犯吴江,环、大猷击败之莺胫湖,贼奔嘉兴。顷之,三板沙[注]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其别部屯嘉定者,火爇之,尽死。论功,荫一子副千户。母忧夺哀。贼屯新场,环与都司李经等率永顺、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彭翅等皆死,环停俸戴罪。贼平,乞终制,许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给事中徐师曾颂其功,诏赠光禄卿,再荫一子副千户,建祠苏州,春秋致祭。环在行间,与士卒同寝食,所得赐予悉分给之。军事急,终夜露宿,或数日绝餐。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将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选自《明史·任环传》,有删节)[注] 三板沙:明代地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B.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C.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D.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解析:这段文字,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断开。原句是“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答案: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解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答案:B3.(对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环一向精明能干。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知县时就很闻名,后来率领士兵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也多次因功而升职。B.任环勇于担当,敢于冲锋陷阵。倭寇进犯江南沿海,苏州府长吏不熟兵事,任环甘愿承担抗倭大任,在宝山洋与倭贼短兵相接,身负重伤。C.任环虽作战勇敢,也曾因犯错而受罚。先因同总兵官汤克宽未敢攻击滞留的三百旧倭寇而遭弹劾,后因攻击倭贼时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禄。D.任环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励部属的斗志。他常与士兵同寝共食,所得朝廷赏赐悉数分给下属;军事紧急,彻夜露宿,有时绝食好几天。解析:B项错位嫁接,“在宝山洋与倭贼短兵相接,身负重伤”有误,“与倭贼短兵相接,身负重伤”是在太仓。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顷之,三板沙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2)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答案:(1)不久,三板沙的倭寇抢夺民船出海,任环、俞大猷在马迹山打败了他们。(2)(任环)曾将自己的姓名写在肢体上,并说:“战场战死,是军人本分。(不过)父母给的身体,将来或许(要靠这来辨认)收殓。”【参考译文】任环,字应乾,今山西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曾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知县,在任期间皆以精明能干闻名,因而升调苏州同知。倭寇进犯江南沿海,苏州府长吏不熟兵事。任环性情慷慨,甘愿承担抗倭大任。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任环率兵阻击倭寇于宝山洋,其小校张治战死。任环率兵奋力向前与敌拼杀,相持数日,倭寇逃走。不久倭寇侵犯太仓,任环率兵乘快马疾驰前线,与贼相遇,短兵接战,身负三处重伤几近死去,其随行宰夫(指行军厨师)保护任环突出敌围而自身战死,倭寇见状亦引众散去。没多久倭寇复来,任环包扎过伤口便率兵出海迎敌。此时海涛狂作,船工心存恐惧。任环执意前行且声色俱厉,结果大败倭寇,俘获、斩首百余级。紧接着任环又率兵在阴沙、宝山、南沙阻击倭寇,皆获全胜。故被提拔为按察佥事,专管整饬苏州、松州二府兵备。倭寇劫掠满足,全部退去,唯独南沙岛三百倭寇因战船坏损不能离去,而任环同总兵官汤克宽却陈兵固守营地未敢出击。数月后,海上倭寇复来,与南沙岛三百旧倭寇合兵,抢劫掠夺华亭、上海。任环等因此遭弹劾降罪,但不久被赦免。次年,倭寇侵犯苏州城。城门紧闭,城外的百姓绕城哭号。任环随即开城纳入百姓,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下几万人。彼时其副将解明道出城击溃倭寇,此役结束,明朝廷论议近年任环抗倭功绩,遂升迁任环为右参政。倭寇攻掠常熟县,任环率常熟知县王铗袭击倭寇老巢,焚毁战船二十七艘。数日后,倭寇攻袭陆泾坝,守军都督周于德战败。任环同总兵官俞大猷率军击败敌军,焚毁战船三十余艘。倭寇进犯吴江,任环与大猷大败倭寇于莺胫湖,倭寇逃往嘉兴。不久,三板沙倭寇抢夺民船出海,任环、俞大猷在马迹山打败倭贼。另有屯驻在嘉定的倭寇,放火烧杀,将他们全部烧死。此役论功,授任环一子为副千户。任环之母病故,其服丧期限未满(明廷规定,当官者为父母守丧须满三年限期,此间不得居官到任),明廷即命任环离乡奔赴前线迎敌。此时倭寇驻兵新场,任环与都司李经等率永顺、保靖二县官兵攻击倭贼,不想中了埋伏,保靖县彭翅等纷纷战死,任环被停俸以期戴罪立功。新场倭寇最终被任环剿平后,其上疏请求继续为母守孝服丧,明廷准其请求。两年后,任环病故,享年四十。给事中徐师曾向明廷赞颂任环的抗倭功绩,朝廷遂下诏追赠任环为“光禄卿”,再授其另一子为副千户,并于苏州府建造祠堂,春、秋祭享。任环于行伍期间,常与士兵同寝共食,所得朝廷赏赐悉数分给下属。军事紧急,彻夜露宿,有时绝食好几天。他曾将姓名写在肢体上,并对士兵说:“战场战死,乃军人本分。(不过)父母给的身体,将来或许(要靠这来辨认)收殓。”将士听罢都非常感激,因而其部属在战场上拼杀屡建战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柳敏字白泽,河东解县人。父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敏九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性好学,涉猎经史,阴阳卜筮之术,靡不习焉。年未弱冠,起家员外散骑侍郎。累迁河东郡丞。朝议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敏虽统御乡里,而处物平允,甚得时誉。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爰及吉凶礼仪,亦令监综。又与苏绰等修撰新制,为朝廷政典。迁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帅都督,领本乡兵。俄进大都督。遭母忧,居丧旬日之间,鬓发半白。寻起为吏部郎中。毁瘠过礼,杖而后起。文帝见而叹异之,特加廪赐。及尉迟迥伐蜀,以敏为行军司马。军中筹略,并以委之。益州平,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迁尚书,赐姓宇文氏。六官建,拜礼部中大夫。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公,又除河东郡守,寻复征拜礼部。出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及将还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并赍酒肴及土产候之于路。敏乃从他道而还。复拜礼部。后改礼部为司宗,仍以敏为之。敏操履方正,性又恭勤,每日将朝,必夙兴待旦。又久处台阁[注],明练故事,近仪或乖先典者,皆按据旧章,刊正取中。迁小宗伯,监修国史。转小司马,又监修律令。进位大将军,出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武帝平齐,进爵武德郡公。敏自建德以后,寝疾积年,武帝及宣帝并亲幸其第问疾焉。开皇元年,卒。临终诫其子等,丧事所须,务从简约。其子等并涕泣奉行。(选自《周书·柳敏传》,有删改)[注] 处台阁:担任尚书。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B.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C.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D.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解析:本题中,应先将选项分为A、D与B、C两组,然后分析。“克复”指攻战而收复,其宾语是“河东”,故在“河东”后断开。排除A、D两项。“今日”是时间状语,“不喜得河东”与“喜得卿也”语意完整,中间须断开。故选B。答案: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古代观测吉凶的两种方法,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B.郎中,本是官名,职位和职权在不同的朝代不尽相同,后又称医生为郎中。C.居丧,指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D.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也指大臣升官。解析:D项“也指大臣升官”错,践阼无大臣升官的意思。答案:D7.(对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敏出身名门,深得皇上宠信。他的父亲做过高官,他也很受文帝器重和依赖,先后担任一系列官职,并得到赐姓宇文氏的荣耀。B.柳敏博学多闻,讲究孝道。他广泛涉猎经书史籍,学习阴阳等道术;他孝敬母亲,曾因母亲去世而悲伤过度,十日之间一半鬓发变白。C.柳敏做事中规中矩,抱病工作。他长期担任尚书一职,凡是违背先朝典章的礼仪一律废止;他多年带病工作,皇帝亲自慰问他的病情。D.柳敏为人低调,严格要求自己。他卸任郢州刺史后,为了躲避当地人送行,另选道路回朝;他临终时告诫后人,丧事所需一定要简单节约。解析:C项以偏概全。“凡是违背先朝典章的礼仪一律废止”有误,原文说的是“近仪或乖先典者,皆按据旧章,刊正取中”。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敏虽统御乡里,而处物平允,甚得时誉。(2)敏操履方正,性又恭勤,每日将朝,必夙兴待旦。答案:(1)柳敏尽管是在治理家乡,但是他处理事情公平得当,非常得当时人的称誉。(关键点:“统御”“平允”“誉”)(2)柳敏操行公正平直,性格又很恭顺勤谨,每日将要上朝,必然早起等待天亮。(关键点:“方正”“夙兴”“待旦”)【参考译文】柳敏字白泽,是河东解县人。父亲柳懿,任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柳敏九岁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生性爱好学习,涉猎经书史籍,阴阳卜筮的道术,没有不学习的。年龄未到二十岁,由员外散骑侍郎起家。屡经升迁为河东郡丞。朝廷议论认为这是柳敏的家乡,所以有这样的任命。柳敏尽管是在治理家乡,但是他处理事情公平得当,非常得当时人的称誉。到文帝战胜敌人收复河东时,见到柳敏后格外器重他,就对他说:“今日不以得到河东为喜事,而以得到您为喜事。”立即授任(柳敏)丞相府参军事。不久调任户曹参军,兼任记室。每逢有四方宾客来到,通常命令他负责接待,连同吉凶礼仪,也命令他督察治理。又与苏绰等人修撰新制,作为朝廷政典。升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授帅都督,统领本乡士兵。不久升大都督。碰上母亲去世,守丧十日之间,一半鬓发变白。不久起用为吏部郎中。因哀伤过度而消瘦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需要扶着拐杖才能起来。文帝见到后为之惊叹,特地加以官府粮米的赏赐。等到尉迟迥讨伐蜀地,以柳敏为行军司马。军中的策划谋略,都交给他处理。益州平定,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授侍中,升为尚书,赐姓宇文氏。六官建立,任礼部中大夫。孝闵帝即位,晋为公爵,又任河东郡太守,不久又征用在礼部任职。出任郢州刺史,很得民心。到他将要回到朝廷,当地各族士人感激他的仁政,一起送上美酒佳肴及土产在路上等候。柳敏却从另外的道路回朝。又授礼部官职。后来改礼部为司宗,仍让柳敏担任官职。柳敏操行公正平直,性格又很恭顺勤谨,每日将要上朝,必然早起等待天亮。又久处尚书之位,明了熟悉旧例,新近礼仪有违背先朝典章的,都按照旧时规章,校正谬误择取适当的。升小宗伯,监督修撰国史。调任小司马,又监督修撰律令。晋为大将军,出任鄜州刺史,因为有病没到所管辖的地区去。武帝平定齐,晋爵为武德郡公。柳敏从建德年间以后,患病多年,武帝及宣帝都亲自到他的府第慰问病情。开皇元年去世。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等人,丧事所需,务必简单节约。他的儿子等人都流泪遵照实行。第4讲 重难突破——文言文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也。曾祖彦,临海eq\a\vs4\al(太守)。父绥,荥阳太守。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eq\a\vs4\al(弱冠),州三辟,不就。含父尝宰新淦,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引含为主簿,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而就焉。及羡去职,含送之到县。新淦人以含旧宰之子,咸致赂遗,含难违而受之。及归,悉封置而去,由是远近推服焉。后为郡功曹,刺史庾亮以为部江夏从事。太守谢尚与含为eq\a\vs4\al(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寻转州主簿。后桓温临州,又补征西参军。温尝使含诣尚,有所检劾。含至,不问郡事,与尚累日酣饮而还。温问所劾事,含曰:“公谓尚何如人?”温曰:“胜我也。”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邪!故一无所问。”温奇其意而不责焉。转州别驾。以廨舍喧扰,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为材,织苇为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温尝与僚属宴会,含后至。温问众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谓荆楚之材。”温曰:“此自eq\a\vs4\al(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征为尚书郎。温雅重其才,又表转征西户曹参军,俄迁宜都太守。及温封南郡公,引为郎中令。寻征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仍转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门施行马。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栖集堂宇,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于世。(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B.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C.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D.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解析:比较四个选项可分为两组,先排除A项和B项,因为“尝昼卧梦”不通;再比较C项和D项,“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是朱氏说的话,故“朱氏”前要停顿。故答案选C。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秦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B.“弱冠”,古时男子18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C.“方外之好”,古时指相互间没有利益关系却有某种共同爱好或共同语言的朋友。D.“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也可指东晋等朝统治的地区。解析:B项“18岁”错,应为20岁。古人男子20岁行冠礼。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含不恋权。州里三次授予官职,他都没有接受。杨羡请他来出任主簿,他先是不予理睬,后来才勉强上任。B.罗含不贪财。罗含对新淦百姓送他财物感到盛情难却,只好勉强收下。在离开新淦时,把财物封装起来带走。C.罗含生活简朴。他嫌官衙内太吵闹,就自己盖茅屋居住,伐木做床,编苇为席,吃穿简单,生活得有滋有味。D.罗含很有才。杨羡、庾亮都提拔过他。在桓温掌权时,他得到桓温器重,官职不断得到迁升,文章流行于世。解析:B项曲解文意,“把财物封装起来带走”错,并未带走。答案:B4.(对点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邪!故一无所问。”温奇其意而不责焉。(2)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胜”,超越;“行非”,做坏事;“一无所问”,一句也不过问;“奇其意”,对他的话感到惊奇。“致仕”,官员退休;“以为”认为;“感”,感应。注意语句通顺。答案:(1)罗含说:“岂有超过你却要做坏事的人呢?所以,我一句也没问他。”桓温对他的话感到惊奇,但没有责备他。(2)到退休回家,台阶前的庭院突然兰菊丛生,人们认为这是他美好德行的感应。【参考译文】罗含,字君章,是桂阳耒阳人。曾祖罗彦是临海太守,父亲罗绥是荥阳太守。罗含幼年成了孤儿,被叔母朱氏养大。罗含少年时有大志向,曾经白天睡觉时,梦见一只鸟毛色异常艳丽错杂,飞进自己口中,于是惊醒起来说起这事。叔母朱氏说:“鸟毛色艳丽错杂,预示你以后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从此以后,罗含做文章的才思一天比一天进步。20岁时,州官多次征召他,没有去就任。罗含的父亲曾在新淦县做官,新淦人杨羡后来担任罗含家乡的州将,引荐罗含任主簿,罗含高傲地不予理睬,杨羡不停地聘请他,罗含多次推辞不获批准只好勉强就任。到杨羡离职,罗含送杨羡到他任职的新淦县。新淦人因为罗含是原任主官之子,都用财物来送他,罗含感到盛情难却就接受了。到
/
本文档为【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一部分专题对点训练(五)文言文阅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