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积微居金文说》研究

《积微居金文说》研究

2014-02-22 35页 pdf 1M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9139

暂无简介

举报
《积微居金文说》研究 ● ● p椤乙弓o/7晾靛鬲榭’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在口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 硕士团论文《(积微居金 文说)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 硕 士团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 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 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刘复钮 日期:b肚,、了J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积微居金文说》研究
● ● p椤乙弓o/7晾靛鬲榭’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在口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 硕士团论文《(积微居金 文说)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 硕 士团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 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 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刘复钮 日期:b肚,、了J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在口划“√") 《(积微居金文说)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 士团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 硕士团学位论文。本论文 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 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刘怠红 刷稚辄祸去易f弋婷} 日期:功/D、j.了J 日期:矽fD.j-引 ● ● 摘 要 《积微居金文说》是杨树达先生考释金文的一部著作,全书收文381篇,说解了314 器的铭文。由于杨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诸学科,熟悉古代文献,所以他在考释 字词时思路开阔,考证精细准确,常常能超越前人。对《积微居金文说》一书进行总结与 挖掘,不仅可以凸显此书的学术成就,也对考释古文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积微居金文说》对金文的考释,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 所运用的考释金文的方法,立足于材料与理据,成效突出。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金文说》 中主要运用了据形考释、据音考释、据义考释三种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具体地说,据形考 释分为形体分析法、比较法;据音考释分为利用古音破通假释字、利用韵脚释字;据义考 释分为依据古代文献释字、依据文法句读释字。 《积微居金文说》文字学理论部分,主要探讨了关于文字发展和文字繁简的问题。杨 树达先生对象形、会意字的分析,以及对文字发展规律的说明,都是通过研究《说文》及 大量古文字材料总结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文字研究的经典论述。尤其是他对于加 旁字的分析,对于后人学习与研究文字构形及六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在文字繁简问题上,杨树达先生认为,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既有简化现象,也有繁 化现象,这是对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科学认识。与文字繁简密切相关的是文字省写现象, 杨树达先生在具体的文字考释过程中,经常用“××之省"来说明文字形体的变化,认为 有一定形体差异的文字实为一字,结论令人信服。 《积微居金文说》一书对铭文的研究,材料翔实而丰富,论说科学而深入,同时兼及 先生自己诸多文字学思想的阐释,其成就是巨大的,总结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弥补前 人之缺释,纠正前人之误释;订正《说文》;据铭文考史;据铭文证文献之误;字义考释 成就显著。当然,此书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释例。总之,《积微居金文说》在汉字研究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成果对于后来的古文字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积微居金文说;文字考释;文字理论 ● ■ ◆ Abstract 历weijufinwerlshuoisabookofprovinginscriptionsonbronzes,whichincludes381 articlesandexplains314bronzes.MrYangmasterphonology,philology,criticalinterpretationof ancienttextsandgrammar,indddition,heisfamiliarwithancientliterature,SOheisbroad—minded andtheresultiscorrectwhenheprovesinscriptions. Themainbodyofthepaperisdividedintotwoparts:thestudyofthewayinwhichMrY觚g proVesmscnp010nsonbronzesinJ/weijujinwellshuoandthediscussionofphonologytheory ofJiweijujiwenshuo. √Zweijufinwenshuohasnotonlyachievedfruitfulresultsintheinscriptionsoftheresearch area,butalsoaccumulatedrichexperience.Themethodofprovinginscriptionsonbronzesbased onthematerialsandargumentsresultshighlighted.Summarizedandexcavated,theacademic achievementsofthebookarehighlighted,italso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forproving ancmntcharacters.ThemethodofprovinginscriptionsofthebookCanbedividedinto慨e aspects:provingbyfont,provingbyphonologyandprovingbymeaning.Specificallyspeaking, provingbyfontisdividedintothewayofanalysingbodyandthewayofcomparing:provingby phonologyisdividedintothewayofinterchangeabilityofwordsandthewayofusingfeet: provingbymeaningisdividedintothewayofmakinguseofliteratureandthewayofmakjng useofpauseandgramlnar. Thepartofphonologytheorymainlydiscussesthedevelopmentofcharacters.Theanalysisof pictographiccharactersandassociativecharactersandinstructionofcharactersdevelopmentlaw byYangshudaisgenerizedbystudyingshuowenfieziandalargen啪berofancient characters-Thisisaclassicstatementaboutphonologycombinedtheorywithpractice.Especially theanalysisofpictographiccharactersplussideandassociativeplusnexttOthewordh嬲 Importantreferencevalueforfuturestudy.Whenit comestocomplexandsimpli6ed characters,Yangshudabelievesthatduringthecourseofcharactersdevelopment,simplified锄d complexphenomenonexisttogether,andthisisscientificcognitiontocharactersstructure development·Closelyrelatedwithsimplifiedandcomplexphenomenonisomittedphenomenon ofcharacters-Inspecificprovingprocess,Yangshudaoftenexplainchangesincharacter structurebywordssuchassomethingomitted.Hebelievescharactersthathassomef.0nn differencesareactuallythesameone,andhisconclusionisconvincing. J/weijufinwenshuohasdetailedandrichmaterials,scitificandin.depthdiscourse.Atthe sametime,itincludesYangshudaowninterpretationofmanywords.Itsachievements副-e enormous·Overviewingthewholebook, wecansummarizefivemainachievements: compensatingthedeletionofpredecessorsandcorrectingerrorsofpredecesSOrs,rectifying ll ● ● Shuowenjiezi,researchingonhistorybyinscriptionsonbronzesandamendinghandedliterature byinscriptionsonbronzes.Inaddition,theachievementofprovingwordmeaningis obvious·0f course,thisbookalsoincludessomeexamplesworthdicussing。Tosumup,thebook坍weijufi wP甩sJl2甜Disveryimportantinthehistoryofstudiesonchinesecharacters,and itsresearchresults forthesubsequentstudyofancientwritinghasapositivereference andguide· Keywords:J/weijujinwenshuo,waysofprovingcharacters,phonologytheory ● ● ◆ 目 录 一、《积微居金文说》作者生平及其成书背景⋯⋯⋯⋯⋯⋯⋯⋯⋯⋯⋯⋯⋯⋯⋯1 (一)《积微居金文说》作者生平⋯⋯⋯⋯⋯⋯⋯⋯⋯⋯⋯⋯⋯⋯⋯⋯⋯⋯⋯⋯⋯⋯l (二)《积微居金文说》的成书背景⋯⋯⋯⋯⋯⋯⋯⋯⋯⋯⋯⋯⋯⋯⋯⋯⋯⋯⋯⋯⋯3 二、《积微居金文说》的文字考释方法⋯⋯⋯⋯⋯⋯⋯⋯⋯⋯⋯⋯⋯⋯⋯⋯⋯·4 (一)据形考释⋯⋯⋯⋯⋯⋯⋯⋯⋯⋯⋯⋯⋯⋯⋯⋯⋯⋯⋯⋯⋯⋯⋯⋯⋯⋯⋯⋯⋯⋯5 1.形体分析法⋯⋯⋯⋯⋯⋯⋯⋯⋯⋯⋯⋯⋯⋯⋯⋯⋯⋯⋯⋯⋯⋯⋯⋯⋯⋯⋯5 2.比较法⋯⋯⋯⋯⋯⋯⋯⋯⋯⋯⋯⋯⋯⋯⋯⋯⋯⋯⋯⋯⋯⋯⋯⋯⋯⋯⋯⋯⋯8 (二)据音考释⋯⋯⋯⋯⋯⋯⋯⋯⋯⋯⋯⋯⋯⋯⋯⋯⋯⋯⋯⋯⋯⋯⋯⋯⋯⋯⋯⋯⋯10 1.利用古音破通假释字⋯⋯⋯⋯⋯⋯⋯⋯⋯⋯⋯⋯⋯⋯⋯⋯⋯⋯⋯⋯⋯⋯⋯10 2.利用韵脚释字⋯⋯⋯⋯⋯⋯⋯⋯⋯⋯⋯⋯⋯⋯⋯⋯⋯⋯⋯⋯⋯⋯⋯⋯⋯⋯13 (三)据义考释⋯⋯⋯⋯⋯⋯⋯⋯⋯⋯⋯⋯⋯⋯⋯⋯⋯⋯⋯⋯⋯⋯⋯⋯⋯⋯⋯⋯⋯13 1.依据古代文献释字⋯⋯⋯⋯⋯⋯⋯⋯⋯⋯⋯⋯⋯⋯⋯⋯⋯⋯⋯⋯⋯⋯⋯⋯13 2.依据文法句读释字⋯⋯⋯⋯⋯⋯⋯⋯⋯⋯⋯⋯⋯⋯⋯⋯⋯⋯⋯⋯⋯⋯⋯⋯15 三、《积微居金文说》文字理论探讨⋯⋯⋯⋯⋯⋯⋯⋯⋯⋯⋯⋯⋯⋯⋯⋯⋯⋯⋯17 (一)关于文字发展⋯⋯⋯⋯⋯⋯⋯⋯⋯⋯⋯⋯⋯⋯⋯⋯⋯⋯⋯⋯⋯⋯⋯⋯⋯⋯⋯17 (二)关于文字繁简⋯⋯⋯⋯⋯⋯⋯⋯⋯⋯⋯⋯⋯⋯⋯⋯⋯⋯⋯⋯⋯⋯⋯⋯⋯⋯22 四、《积微居金文说》的成就与不足⋯⋯⋯⋯⋯⋯⋯⋯⋯⋯⋯⋯⋯⋯⋯⋯⋯⋯⋯23 参考文献⋯⋯⋯⋯⋯⋯⋯⋯⋯⋯⋯⋯⋯⋯⋯⋯⋯⋯⋯⋯⋯⋯⋯⋯⋯⋯⋯⋯⋯⋯⋯⋯27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8 致{射⋯⋯⋯⋯⋯⋯⋯⋯⋯⋯⋯⋯⋯⋯⋯⋯⋯⋯⋯⋯⋯⋯⋯⋯⋯⋯⋯⋯⋯⋯⋯⋯⋯⋯29 ● ● ● 《积微居金文说》研究 一、《积微居金文说》作者生平及其成书背景 (一)《积微居金文说》作者生平 《积微居金文说》的作者是杨树达先生。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 湖南省长沙市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五岁从父读书,对训诂和史书 颇有兴致。十二岁时与伯兄一同考入湖南时务学堂,从梁启超习《孟子》、《公羊传》诸书。 十五岁受业于叶德辉、胡元仪,学问日益精进,遂矢志于训诂之学。十七岁治《周易》, 辑成《周易古义》一书。1905年,派往日本留学,受同县友人杨怀中的影响,决心系统地 学习“欧洲语言及诸杂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湖南省立 第-N范学校任教。1920年到北京,先后任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 文教授、中国大学国文教授。1937年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1953年改任湖南师范学 院教授,直至逝世。曾担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 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 科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① 杨树达一生著作颇多,在语法学、修辞学、训诂学、文字学、语源学、文献学、 考古学等方面均卓有建树,其著作多被奉为经典之作。下面分别简要介绍。 1.语法学方面 著有《高等国文法》《词诠》《马氏文通刊误》《中国语法纲要》。《高等国文法》建立了 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独特的语法体系,是继《马氏文通》之后关于古汉语语法的最重要的 著作。《词诠》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文言虚词,把文言虚词的研究从清代训诂学提高到较 为科学的语法研究的高度,受到学术界较高的评价,又因其收录了大量的常用文言虚词, 列举了丰富的书证,便于检索,方便实用,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马氏文通刊误》意 在修正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以拉丁语法组织规律硬套汉语的错误。《中国语法纲 要》旨在分析白话文的语法结构,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在语法学 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修辞学方面 其著作《中国修辞学》,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修辞学著作。杨树达把修辞学从传统经 学附庸的地位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f]独立的学科,这是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之一。该书 力求结合古汉语的语言特色,找出其独具的修辞手段。此书材料丰富,举例贴切,尤其是 注重将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紧密地联系起来。 ①参阅‘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P1601 ● ● 3.文字学方面 其研究以《说文解字》为中心,吸收西方语源学的理论。文字训诂学著作有《积微居 金石论丛》和《积微居小学述林》,这两部书是其治语源学、训诂学、文字学的代表 作。曾运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序》中评价说:“迹其功力所至,大率纳绎许书,广综 经典,稽诸金石以究其源,推之声韵以尽其变,于许氏一家之学,不敢率为异说,亦不敢 苟为雷同。每树一义,按之字例而合,验之声韵而准,证之经典旧文而无乎不洽,六通四 辟,周币旁皇,直令读者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之乐。”陈寅恪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续稿·序》中称赞道:“寅恪尝闻当世学者称先生为今日赤县神州训诂学第一人。今读是 篇,益信其言之不诬也。"文字学理论著作有《中国文字学概要》和《文字形义学》。《文 字形义学》是在《中国文字学概要》的基础上写成的,概括了他几十年间研究文字学、训 诂学、音韵学的成果。 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有《积微居甲文说》、《耐林癫甲文说》、《卜辞琐记》、《卜 辞求义》以及《积微居金文说》。《积微居甲文说》收1940年以后的论文五十三篇,“说字 之文"三十三篇,“考史之文”二十篇。《卜辞琐记》是历年读诸家甲骨文著作所做的笔记, 质疑补缺,多具卓见。《耐林癫甲文说》收论文六篇,与《积微居甲文说》性质相同,“说 字之文"一篇,“考史之文”五篇。《t-辞求义》是历年读甲骨文诸家之书,对其中“说义 善者"所做的笔记。杨树达在甲骨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学界的普遍称赞。胡 厚宣在《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中说:“杨树达以六十几岁的老先生,最后写文章最多, 不失为五十年来甲骨学研究中最努力的一人。"杨树达先生研究金文始于1940年,至1951 年,将所撰金文研究的论文近四百篇简择二百八十二篇辑为《积微居金文说》,被中国科 学院列为考古学刊甲种第一号,受到当世学人的高度重视。1953年,又将1951年后的新 作辑为《积微居金文余说》,收论文七十三篇。 4.文献学方面 杨树达一生可谓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着手校勘、注释或考证的古书非常多,如《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战国策》、《周易》、《尚书》、《论语》、《老子》、《庄 子》、《荀子》、《晏子春秋》、《楚辞》、《商君书》、《吕氏春秋》、《说苑》、《新序》、《史记》、 《前汉书》、《后汉书》、《淮南子》、《盐铁论》等,除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单篇论文外,正式 以著作形式公开出版的有《周易古义》、《老子古义》、《论语古义》和《论语疏证》、《春秋 大义述》、《汉书补注补正》和《汉书窥管》、《淮南子证闻》、《盐铁论要释》、《汉代婚丧礼 俗考》等。此外,还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古书句读释例》。 《汉书窥管》是杨树达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在《汉书补注补正》的基础上增订 扩充而成的。杨氏一生对《汉书》下过很大的功夫,被当世学者称为“汉圣"。《汉代婚丧 礼俗考》不但是研究汉代文化史的必读书,同时对考古学、民俗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的 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仿清末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并补充其所未及,目的是为读 ● ● ● 者提供阅读古书的方便,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古书句读释例》是杨树达先生在清华大 学任教时编写的讲义,此书针对古书断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误读的类型、贻害、原因、 特例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举例、评述。作者对误读的类型剖析尤详,将经典例句的多种 注疏逐一进行列举、对比,最后判明是非、取之以理,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古书句读 的基本原理。书中例旬全都来自《诗经》、《礼记》、《尚书》等古代经典,立论精深,条理 清晰。 (二)《积微居金文说》的成书背景 《积微居金文说》是杨树达先生考释金文的一部著作,全书收文381篇,说解了314 器的铭文。①杨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诸学科,熟悉古代文献,考释字词时思路 开阔,考证精细准确,常常能超越前人。他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和他的学术背景以及时代 影响是分不开的。 1.乾嘉学派的影响 乾嘉学派是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被视为清代的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因其在 乾隆、嘉庆两朝达到极盛,故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 表人物,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以惠栋为首,皖派以戴震为首。⋯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 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 严谨,不尚空谈。古音学是乾嘉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 后明经,为其共同的学术主张。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 校勘、辑失、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的考究。长于考据, 是清代汉学家的优良传统。 杨树达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王力先生就指出:“杨氏继承了乾嘉的朴学,各 方面的造诣都颇深。川21杨氏治金文,尤其是受了王念孙的影响。他在《积微居金文说·自 序》中写到:“平生喜为经史诸子校勘之学,私独好高邮王氏所著书,叹为绝业⋯⋯彝铭 之学,用在考史,不惟文字,然字有不识,义有不究,而矜言考史,有如筑层台于大漠, 几何其不败也@OOlli欲用王氏校书之法治彝铭,每释一器,首求字形之无牾,终期文义之大 安,初因字以求义,继复因义而定字。义有不合,则活用其字形,借助于文法,乞灵于声 韵,以假读通之”。杨树达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他利用王念孙校勘古书的方法来考铭文的 经验,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如在《全盂鼎跋》中,他引《尚书-费誓》“徂 兹,1,19《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毛传:“子兮者,嗟兹乎",《管子·小称》“嗟兹乎", 《秦策》“嗟兹乎”,《尚书大传》“嗟子乎”,扬雄《青州牧箴》“嗟兹”,《诗·小雅·巧言》 “日父母且",《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等,证《盂鼎》“趣”为叹词,典籍作“嗟” 或“且"。足见其实证之风。 2.湖湘学风的影响 ①此数据包含‘积微居金文余说》 ● ◆ ● 湘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域学术思想。n1杨树达出生于“湘学"形成的中心,其学术 思想自然受其影响。张舜徽就说:“湖南人的治学精神与江浙一带不同,走的是博通的路。 近三百年间,如王夫之、王先谦、王闻运,是清代湘学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问极其广 大,远非江浙所能及。杨先生少时承湘学余绪,有志昌大,在前人治学的基础上,更加精 进不己。’’‘钉 湘学形成于两宋时期,是宋代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胡安国、胡宏、张拭、王船山、 魏源、曾国藩是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湘学涉及政治、哲学、宗教、艺术、史学、文学 等意识形态,理学为宗,兼收并蓄,博采众家,维新求变。湘学向来奉理学为正宗,以通 经致用为要务,晒1“博通”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杨树达早年就曾直接受业于经学名家胡元 仪、文献及版本学家叶德辉。湘潭叶德辉(1864--1927),号郎园,学术上是皖派。叶氏学 术上主张乾嘉时代的考据学,亦以考据见长。杨树达先生一生主治小学,走的是朴学的路 子,他思路开阔,“一切皆取之做我的材料",这与湘学的“博通”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不仅如此,他还继承了湘人的性格基因:湘人于战刚坚,杨氏为学勤苦,一生手不释卷, 著述不辍;湘人倔强独立,不为古学所囿,杨氏则不墨守段王许君,为学自辟蹊径。因此, 杨氏治学,表现出的全然是湘人气慨:“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1 3.近代甲金学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大出,同时也带动了金文的研究。新发现带来新学问,当 时甲骨文的发现j无疑为传统学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王国维“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 之遗文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为当时的文史文献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宝。当时 的学术界对甲骨文这一新材料有人持否定态度,如章炳麟,有人持观望保留态度,如钱穆。 杨树达积极研究甲金文字。杨氏1925年开始接触古文字,“读孙仲容《古籀拾遗》,心颇 嗜之。"n3其金石之学的研究实始自1931年,“余近日因考汉俗,涉猎汉碑,时有新获, 治金石之学实始于此。"咖自1934年发表第一篇甲文研究论文以来的20余年,杨氏著有考 释甲金文字之文数百篇,专著4种。陈寅恪在《陈垣墩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杨氏依 据《说文》而不拘泥于《说文》,广泛考察甲金文字,参验《说文》,其考证结果往往令 人信服。 二、《积微居金文说》的文字考释方法 《积微居金文说》是一部考释金文的著作,对金文的考释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所运用的考释金文的方法,立足于资料与理据,成效突出。对其进 行总结与挖掘,不仅可以凸显《积微居金文说》一书的学术成就,也对考释古文字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文字考释方法,前贤多有论述。罗振玉在《殷虚书契考释》中提出“由许书以溯 4 ● ● ■ 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的方法。归1王国维在《毛公鼎考释序》中说:“顾自周初迄今垂三 千年,其讫秦汉亦且千年。此千年中,文字之变化脉络不尽可寻,故古器文字有不可尽识 者势也。古代文字假借至多,自周至汉,音亦屡变。假借之字,不能一一求其本字,故古 器文义有不可强通者亦势也,自来释古器者,欲求无一字之不识,无一义之不通,而穿凿 附会之说以生。穿凿附会者非也,谓其字之不可识,义之不可通而遂置之者亦非也。文无 古今,未有不文从字顺者,今日通行文字,从前读之,能解之。《诗》《书》彝器亦古之通 行文字,今日所以难读者,由今人之知古代不如知现代之深故也。苟考之史事与制度文物, 以知其时代之情状;本之《诗》《书》,以求其文之义例;考之古音,以通其义之假借;参 之彝器,以验其文字之变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则于字之不可释,义之不可通者, 必间有获焉。然后阙其不可知者,以俟后之君子,则庶乎其近之矣。"n∞简明扼要地为古 文字考释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一个系统提出文字考释方法的是唐兰先生,他在《古文字学 导论》中提出四种方法:“一、对照法或比较法;二、推勘法;三、偏旁分析法;四、历 史考证法。”⋯1论述具体而详尽,为后来众多的研究者所采用。高明先生在《中国古文字 学通论》里也提到因袭比较法、辞例推勘法、偏旁分析法、据礼俗制度释字,n21和此密切 相关。 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金文说·新识字之由来》一文中叙述了认识金文的途径与方法, 分为十四条:一日据说文释字,二日据甲文释字,三日据甲文定偏旁释字,四日据铭文释 字,五日据形体释字,六日据文义释字,七日据古礼俗释字,八日义近形旁任作,九日音 近声旁任作,十日古文形繁,十一日古文形简,十二日古文象形会意字加声旁,十三日古 文位置与篆文不同,十四日二字形近混用。在这十四个条目中,“古文象形会意字加声旁"、 “古文形繁”、“古文形简”等实际上体现了杨树达先生的文字观。因此,本文想把《积微 居金文说》一书所用的考释文字的方法系统地整理一下,并对里面重要的思想进行专门讨 论,分析一部分材料、例子,以理清杨树达先生考释金文的思路。 (一)据形考释 1.形体分析法 (1)偏旁分析 利用字中的偏旁来考释古文字,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自 东汉许慎开始,就采用分析偏旁的方法来说解文字。如“先,前进也,从儿从之。”n31“社, 地主也,从示土。"n钉但是,把这种方法提高到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研究手段,是从清末 孙诒让开始的。他是先把已经认识的古文字,按照偏旁分析为一个个单体,然后把各个单 体偏旁的不同形式收集起来,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在认识偏旁的基础上,最后再来认识 每个文字。n51杨树达在《积微居金文说》中也大量运用了偏旁分析的方法考释金文。 ①以偏旁释单字 以偏旁释单字,就是根据已经识别的文字的偏旁来考释整个单字。如: ((怊斋集古录》载《父辛觯》,铭文云:“介乍父辛.”介字吴大澄无释,《缀遗斋 ● ● ● 彝器考释》亦载此器,题为屋形父辛觯,释介字为屋形.余谓甲文家字作俞,向字作 俞,金文从^之字多作介,则此铭之介乃一.字也。((<一觯跋》,《积微居金文说》。276 页) 此条杨树达根据已经识别的甲骨文“家"、“向’’的部件^以及金文从^之字,推断出 介即^字,是非常正确的。 《惰斋集古录》载《@作且丁尊》,铭文云:“亚@乍且丁尊彝。”@字吴释为听, 方溶益疑为耳字,余按字象人耳形,方说是,吴说非也.《聋鼎》聋字作7巴,所从耳 字形与此同,可证也.以耳为名,与老子同,今改题为耳尊云.(《耳尊跋》,《积微 居金文说》146页) 杨氏据金文“聋”字之偏旁判断出匿即为耳字,肯定了方氏的说法。 再如, 顷从中山大学书库假得《颂斋吉金图录》,今日无事,取而读之。《考释》载(<曲岳 父丁爵》,于品字无释。余按甲文有宣洹诸字,所从之亘皆作此形,则此为亘字也。(《曲 亘父丁爵跋》,《积微居金文说》244页) 此条杨树达据宣洹的部件“亘"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推定后即为亘字。 ②以单字释偏旁 与以偏旁释单字的方法正好相反,以单字释偏旁就是根据已经识别的单字来考释未识 字的偏旁,进而识别出整个文字。如: 铭首“师于’诋:降”,末字字左从水,右乃从垂,《说文》垂字从土,何以此字从中 形,初不可解.近悟铭文土字或作牵,《杜伯》杜字作崔t,是其例也.以彼例此,二 形实同,但铍填实书之,此则空白书之, 夷钟六跋》,《积微居金文说》80页) 杨树达从字形上推定清左边的偏旁是水, 土字的考证也相当精彩。 又中注一点为异耳,实则仍是淫字也。(《叔 右边为垂,组合起来即是淫字。其中,中为 《贞松堂集古遗文》载《灸大乍父辛爵》,罗氏释美为发,树达按此荧字也。 ((说 文·一篇下·舯部》云:芟,菜也,从舯,矢声.从舯之字古文多从*.矢字甲文作墨, 此所从与甲文同,其为芡字明也。(《芡大爵跋》,((积微居金文说》261页) 此条杨氏逐步分析字形,首先断定古文髯即今卅字,后据甲骨文断定里即矢字。这样, 两个偏旁组合起来,就是芡字。 又如: ((惰斋集古录》载《围形节形爵》,铭文一字,作摹.吴氏云:“上作口形,古围字, 下即弓形,古节字也,亦持节出使之义.口或人名.”今按吴氏云上从口,下从P,是 矣,合二文是邑字也.吴氏乃认为二字,何其疏也!(《邑爵跋》,《积微居金文说》 ①本文依据的是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积微居金文说》. 6 ● ● ■ 280页) 杨树达肯定了吴氏对此字偏旁的分析,与他不同的是,杨树达把这两个部件合为一字, 是很有道理的。 (2)义近形旁通用 义近形旁通用是利用偏旁分析研究古文字形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唐兰先生在《古 文字学导论》中提到:“凡义相近的字,在偏旁里可以通转。"并举衣和巾、土和阜为例, 说:“凡是研究语言音韵的人,都知道字音是有通转的,但字形也有通转,这是以前学者 所不知道的。通转和演变是不同的,演变是由时代不同而变化⋯⋯至于通转,却不是时间 关系,在文字的形式没有十分固定之前,同时的文字,会有好多样写法,既非特别摹古, 也不是有意创造新体,只是有许多通用的写法,是当时人所公认的。川161杨树达先生在《积 微居金文说》中称这种现象为“义近形旁任作"。书中提到了八组形旁通用的例子,下面 分别讨论。 ①:;:;与帅形旁通用 舯字形旁在Ep骨文中写作“l_I’",辩字写作“滞”。n力《说文·中部》:“舯,百卉也, 从二LfJ;*,众辨也,从四中’’。在古文字体中,髯与舯形旁通用。如“芥”与“葬":《说 文·帅部》:“芥,菜也,从卿介声。”段玉裁注:“籀文作葬。"可见,这两个形旁是可以 替换的。 ②人、女、儿、p形旁通用 《积微居金文说》中提到的是人与女、儿与女、女与p三组,在此并为一组分析。人 旁在甲骨文、金文中写作乍或发,n町《说文》云:“象臂胫之形。”女旁写作崔,n帕《说文》 云:“妇人也,象形。"二者都表示人的形体。由于意义相近,因此有些字的形旁既可以从 人,也可以从女。《说文-女部》:“婧,耦也。贿或从人。’’《说文·女部》:“奴,古文奴 从人。”儿实际上是人旁的一种形体,因为它常居于字体的下部,则隶写为“儿’’。甲骨文 中的光字写作老,金文中的先字作晔。《说文》:“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p 也是人旁的一种形体,《说文》从P2_字,古文皆作岂,即人形。古文字人旁和女旁通用, 儿、p是人旁的一种,因此,儿、P亦与女旁通用。 ③彳与止形旁通用 《说文·彳部》:“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从彳之字都与走有关。止的本义 是脚趾,凡从止之字皆与走有关。实际上,彳、止与定、足等意义相近的形旁也能够通用。 如《说文·彳部》:“往,之也,从彳幽庐,古文从走;後,迟也,从彳幺欠者后也, 古文後从是;篌,待也,从彳奚声,篌或从足。”《说文·是部》:“幽,往也,从是,且声, 陛战从彳;幽,正行也,从是正声,或从彳。" ④豕与冻形旁通用 《说文·豕部》云:“豕,彘也。"《说文·琼部》:“希,幅豪兽,一日河内名豕也。" 可见,二者的意义是相近的,可以相互替换。其实,豕与牛、羊、马、鹿、犬等兽旁也可 7 ● ● 以互相通用。它们都是早期出现的象形文字,分别代表一种兽,特征也非常鲜明,彼此从 不混淆。但是,作为汉字的形旁,在古文字中它们可以通用。在现行汉字中,这些用不同 兽旁组成的异体字已不多见,它们由一种形旁代替,如牡、牢、牧等字都用牛旁,逐字用 豕旁,这是后来逐渐的。 ⑤坟与孔形旁通用 《说文·躞部》云:“j必,竦手也,从垆从又。”《说文·钆部》云:“乱,持也,象手有 所据也。”二字都与手有关,因此在古文字中作偏旁时可以通用。 ⑥段与鼎形旁通用 殴同“簋”,啪1《说文·竹部》:“簋,黍稷方器也。"是用来盛食物的器皿,也是礼器。 《说文·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殷与鼎都是盛食物的器具,意义相近, 在古文字中作偏旁时可以通用。 2.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字考释方法,就是把不同类型的古文字放在一起考察,通过 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或差异性来辨识古文字。这种方法,古人很早就开始运用了。东汉许慎 的《说文解字》里就有小篆与古文、籀文的比较。后人将魏三体石经中的六国古文、小篆 和隶书相互比较,扩大了形体比较的范围。宋代金石学兴起,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有关文字 学的新资料。、到了清代,金石学复兴,人们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几乎囊括了古器物学的 所有领域。陋¨杨树达先生所处的时代较晚,在古文字比较方面,除了比较范围进一步扩大 之外,他的比较方法也趋于成熟。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里面收录了大量的篆文,这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宝 贵的资料。学者们在运用比较法考释古文字时,常把小篆作为比较的中间环节。由小篆向 前,则联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由小篆向后,则联系隶书以后的文字。小篆是沟通古 今文字的枢纽,因为该字体仍然保留着较多的图画性。与隶书、楷书相比,小篆与古文字 的相似点显然更多一些,但另一方面,小篆这种字体毕竟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之间存 在着较长的时间差距,再加上秦代的文字变革,打破了汉字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进一步 使汉字在形体构成上失去了理据性。因此,把小篆作为字形比较的中间环节就会存在一些 缺陷,必须辅以其他的文字材料。 《积微居金文说》大量运用了比较法考释金文,包括金 文与《说文》的比较,金文与甲骨文的比较,也包括金文之间的比较。 (1)金文与《说文》比较 《十二家吉金图录》载《目作且乙爵》,铭文为“日乍且乙彝”五字,第一字原书 · 无释,余按《说文·五篇下·部》良字古文作日,此殆其字也.铭文上缺者,因此 器铭在内,故字之上截隐而不见,铭文第五字彝字下截亦隐而不见,可以证也.(《良 祖乙爵跋》,《积微居金文说》305页) · 此篇杨树达把铭文目与《说文》中良字古文目进行比较,将《目作且乙爵》铭文的首字 释为“良’’,并分析了二者字形不同的原因,是很有道理的。 ● ● ● 《贞松堂集古遗文》载《苊叔》,器与盖皆有铭,器铭云:卑叔乍旅。第一字盖 铭作簟,罗氏释为总.按此器《西清续铿·乙编》题为唯叔, 《宝蕴楼彝器图录》释 作隹叔。树达谓三书之释皆非也。 ((说文·四篇上·乌部》云:雏,祝鸠也,从乌, 隹声。或作隼,云雕或从隹一.此匝器铭字从隹一,其为隼字,较然明白,盖铭从一 稍下垂耳。 (《隼叔匝跋》,《积微居金文说》261页) 杨树达依据《说文》中“雕”的或体,就轻而易举地识别出铭器上的文字即为“隼” 字,足见其对《说文》的熟谙程度。 (2)金文与甲骨文比较 《奇觚室吉金文述》载《子尊》,铭文云:乍父乙,笔。末一字刘心源释为子, 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释为光。今按《奇觚室》之说是也.甲文有子字,作啦,铭文 字形与彼大同,故知其当为子字矣.作父乙子,即子作父乙,倒言之耳.刘氏不习甲 文,无说,今为申证之云.(《子尊跋》,((积微居金文说》291页) 此文将铭文中的譬与甲骨文中的谨进行对照,字形大同,就判断出其为“子”字,还利 用倒言对其说进行肯定,是非常正确的。 ((贞松堂集古遗文》载((蔡子匝》,铭文云:蔡子念自乍会△.念字罗振玉无释. 商承祚Ⅸ十二家吉金图录》上册有此器,商释为佗。树达按套为旅字,甲文旅作公,可 证也.此盖《春秋·蔡平公》之器.昭公十三年((春秋经》云:蔡侯庐归于蔡。二十 年《经》云: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庐与旅古同音,故彝铭作旅, ((春秋经》作 庐也.(《蔡子匝跋》,Ⅸ积微居金文说》259页) 杨氏不仅把铭文念字与甲文“旅"字进行了比较,还与文献《春秋经》进行了比较, 其结论可信。 (3)金文与金文比较 《善斋彝器图录》载《御正Ⅵ爵》,铭文云:隹四月既望丁亥,今大传商御正Ⅵ贝, 用乍父辛尊彝。Ⅵ字原书无释,余谓是良字也. 《寇良父壶》良字作叫,此铭形较 省耳。甲文作Ⅵ,与铭文形同.(《御正良爵跋》,((积微居金文说》304页) 此篇杨树达先把铭文中的H字与《寇良父壶》中的“良"字进行了比较,又把它与甲 骨文中的“良"字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恪斋集古录》载((杞伯敏父壶》,铭文有岁字.按杞伯每乃之器至多,今存者 有彀,有鼎,有匝,有壶,有卣.岁字或反文作q,其字不见于《说文》,故释者纷纷, 绝无定说.⋯⋯树达按((说文》记梁字从乃声,金文《梁伯戈》之粱,《曾伯莓簋》 ((叔朕簋》《史免簋》三器之粱字皆从办作,惟《陈公子瓤》粱字作咄,从水从岁, 所从与此铭岁字同,则岁乃办之别体也,铭文笔画有繁简之异耳.此与《△子每办鼎》 当是一人之器,由此可知彼文子字上当是杞字,其或称子或称伯,古人于爵本无定称 也.彼文云每乃,又足证此铭岁之确为办字矣.(《杞伯每办卣跋》,((积微居金文说》 269页) 9 ● ● ● 杨氏把该铭中的岁字与《梁伯戈》、 《曾伯每簋》、 《叔朕簋》、 《史免簋》、 《陈 公子庸瓦》中“梁”(粱)字的部件“办”进行对比,就辨认出了这个字实为“刃、”字,并 拿《△子每办鼎》作为旁证,考释非常严密。 杨树达利用这种方法考释出了一些前人没有识别或者识别错误的文字,可见,比较 法对于认识一些比较常见的古文字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 《积微居金文说》中金文与甲 骨文,金文与小篆,金文与古文、籀文等的比较几乎俯拾皆是。 (二)据音考释 考释文字,字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线索。据音考释的方法,前人很少提及,但这 一点在杨树达的《积微居金文说》一书中非常明显,这自然与他的学术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1.利用古音破通假释字 “假借读破”的方法是自乾嘉以来,广泛运用于训诂学中的方法。杨树达先生具有深 厚的“小学"功底,因此他能够把这种方法熟练地运用于金文的考释中。这类的例子有很 多,如: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载《尹卣》,铭文云:“隹十又二月,王初△旁,唯还,在 周。辰在庚中,王饮西宫,登,成麓。尹锡臣雀.⋯⋯”⋯⋯然雀为小鸟,无以之锡 臣下之理,此假雀为爵也.《诗·邶风·简兮篇》云:公言锡爵。《左传·庄公二十一 年》-Z-:虢公请器,王子之爵.《史兽鼎》云:易方鼎一,爵一,皆古人锡爵之事也. 《说文》雀读与爵同,爵字象雀形,故铭文通用.(《焚卣跋》,《积微居金文说》119 页) 雀和爵同在药部,语音相近,杨树达据此推断雀当是爵的通假字。此外,他还引用文 献中“锡爵”之事作为旁证,其说可信。 《缀遗斋彝器考释》载《震尊》,铭文云:“霞从王女南,攸贝,△△用乍公El辛宝 彝。一按《师艨尊》云:王女上侯,师赊从.孙仲容读女为如,是也。此女字亦当读 为如,与彼铭同。攸贝二字不可晓,攸疑假为休,金文用休字与锡赐义同,攸贝即锡 贝也.徐同柏、方溶益以攸贝二字为一字,误.(《震尊跋》,((积微居金文说》138页) 攸、休同属幽部,语音相近,杨树达推定攸为休的通假字,“休"字即赐予的意义,这 样,该铭文的意义就非常明确了。 再如, 《恪斋集古录》载《公违相鼎》,铭文-云--:“公违相,自东,在新邑。臣乡易(锡) 金,用作父乙宝彝.”自东,自字义不明,疑当读为遂,自与遂音近也。(《臣乡鼎跋》, 《积微居金文说》123页) “自"上古在从母质部,嘲1“遂”在邪母物部,乜目声母同为齿头音,韵母都是入声 字,语音相近,满足通假的基本条件,“遂东’’也符合上下文语义。 在利用古音破读通假字的时候,杨树达先生还非常注重谐声偏旁和一声之转的运用。 (1)谐声偏旁的运用 ● ● ● 谐声偏旁就是形声字的声符。利用形声字的声符的系统性即谐声系统,来考订上古的 声类韵部,在古音研究中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已经有人注意到形声字的声符 与古韵部之间的密切关系。乜23徐蒇在为吴械《韵补》所作的序言中说:“殊不知音韵之正, 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貔’得声;‘浼’ 为每罪切,而当为美辨切者,由其以‘免’得声; ‘有’为云九切,而‘贿、疳、洧、鲔’ 皆以‘有’得声,则当为羽轨切矣; ‘皮’为蒲糜切,而‘波、坡、颇、跛’皆以‘皮’ 得声, 则当为蒲禾切矣:又如‘服’之为房六切,其见于《诗》者凡十有六,皆当为蒲 北切,而无与房六叶者; ‘友’之为云九切,其见于《诗》者凡十有一,皆当作羽轨切, 而无与云九叶者,以是类推之,虽毋所它书为证可也。"这里已经提出了用谐声考求古 韵的方法。 清代学者顾炎武、江永使用谐声偏旁来考求古音韵类,但是他们对谐声偏旁材料的利 用还是局部的,到了段玉裁才大量使用谐声材料,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法则。 ㈨他在《六书音均表》“古谐声说”一节中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明乎此, 而部分音变平人之相配、四声之今古不同皆可得矣。"在“古十七部谐声表"的开头部 分又说“六书之有谐声,文字之所以日滋也。考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 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许叔重作《说 文解字》时未有反语,但云某声某声,即以为韵书可也。自音有变转,同一声而分散于各 部各韵。如一‘某’声,而‘某’在厚韵, ‘媒、臊’在灰韵。一‘每’声,而‘悔、晦’ 在队韵, ‘敏’在轸韵, ‘晦、疼’在厚韵之类,参差不齐,承学多疑之。要其始则同谐 声必同部也,三百篇及周秦之文备矣。”这一法则确立和运用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杨树 达的学术研究继承了段、王之学的传统,他也非常注重运用谐声偏旁来释读铭文。 ①以“读为”释字例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载《席壶》,铭文有云:“公日:甬!甬!商(赏)之台(以) A司衣裘车马.力按甬当读为勇。坶攻门,有所俘而献于公,故公再言勇勇,以赞美之 也。(《席壶跋》,《积微居金文说》280页) 勇从甬得声,二字具有谐声关系,把“甬”读为“勇”,也符合上下文语义,其说正确。 《捃古录金文》载《彦鼎》,铭文云:“A卯,尹商彦贝三朋,用作父丁尊彝.”⋯⋯ 此铭尹字当读为君,尹君古字通作,铭文尹字多假为君。(《彦鼎跋》,《积微居金文说》 179页) 尹与君谐声关系明显,尹君同在文部,具备通假的前提条件。 《缀遗斋彝器考释》载《舍武编钟》,铭文云:“舍武于戎攻,宓昏⋯⋯。竹攻读为 功,彝铭多自赞之辞,此其一例也.(《舍武钟跋》,((积微居金文说》147页) 就“攻读为功”而论,杨说可信,因为攻与功有共同的声旁“工"。 此外,还有“兄当读为贶”(P123)、“箫箫当读为肃肃”(Pm57)、“史字当读为使”(P159)、 “立当读为泣’’(P65)、“受读为授"(P57)、“俗当读为裕"(Pso)、“遘读为觏’’(P192)、 ■ ● ● “降当读为尊”(P292)等等。 ②以“假”释字例 《商周彝器通考》载近年新出土((赵孟卉壶》,铭文云:“禺邗王于黄池,为赵孟脐, 邗王之邑佥,台(以)为祠器。按此即《春秋》哀公十三年吴晋会于黄池事。⋯⋯禺 假为遇,《国策·秦策》云:因退为逢泽之遇。《吕氏春秋·淫辞篇》云:空雄之遇。高 注并云:遇,会也.⋯⋯脐假为介,经传皆作介。愚假为赐。(《赵孟所壶跋》,《积微居 金文说》298页) 从语音条件看,禺与遇、疥与介、愚与赐,谐声关系明显,同时,也符合上下文语义, 其说能成立。 《历代彝器款识》载《仲驹父殷》,铭文云:“睾旁仲驹父乍中姜段,子子孙孙永宝 用享孝!”⋯⋯旁字盖假为方.((易·既济九三》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干宝注 云:方,国也.《诗·大雅·常武》云:徐方绎骚。5k-云:濯征徐国.徐方即徐国也。 甲文有孟方,即Ⅸ尚书·大传》所记文王受命两年伐邗之邗也。《太平御览》八十三引 《竹书纪年》云:河直甲征蓝夷,再征班方.鬼方、徐方、盂方、班方,皆国名下加 方也.铭文素旁,与彼诸名同,犹今言某国矣。《者减钟》云:其登于上下,△△闻于 四旁。用旁为方,与此器同也.(《仲驹父段跋》,《积微居金文说》143页) 旁与方具有谐声关系,具备通假的条件,再考之文义,自然是睾方更符合铭文语境。 此外,杨树达还列举了诸多文献例证,说服力更强。 中央研究院《田野考古》第一期载河南;蓍县辛村出土有隅尊,铭文云:“隹公 △于宗周,曝从.公△A洛于官,鬻置贝,用乍父乙宝尊彝。”按洛于官,洛字假为经 传通用之格,至也.官为官署,《竞卣》云:白辟父皇竞各于官,与此句例同。((竞卣》 用各,此用洛字者,洛从各声也。甲文各字作啦,象足有所至之形,此当为训至之本 字,《说文》训异词,非也.其后加形旁作,俗.经传之格,此文之洛,皆各之假字也. (《暇尊跋》,((积微居金文说》253页) 洛、格同谐各声,可互通。 另外,还有“铭文假匐为寅"(P17I)、“戈铭盖假吾为早"(P287)、“假人为年”(P246) 等等。 《积微居金文说》用“读为"、“假”的例子很多,多数都具有文字谐声背景。 (2)一声之转的运用 《善夫克鼎》铭文有:“易女叔市,参同,菩魍..竹孙仲容读叔为淑,云:叔市犹 《诗·大雅·韩奕》云淑旆,《毛传》云:淑,善也。方;蓄益说与孙氏同。余按铭文 言市者如朱市赤市,皆明其色,孙方二氏说与通例不合,殆非也。余疑叔当读为朱, 朱与叔一声之转.朱字古韵属侯部,叔字在觉部,音最近也.(《善夫克鼎三跋》,((积 微居金文说》99页) 寻‘‘朱、叔’’二字古音,朱属章母侯部,忸们叔属书母觉部,心"章、书二声母同属舌上 12 ■ ● ■ 音,符合“一声之转”的条件。 《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载《竞卣》,铭文云:“隹白辟父以成色即东命,伐南夷。 正月既生霸辛丑,在△。白辟父皇竞各于官⋯⋯”余谓皇字如字读之,文自难通。以 声求之,盖乎之假字也.呼召之字,金文皆作乎.古音皇在唐部,乎在模部,二部为 对转,故得相通。(((竞卣跋》,《积微居金文说》207页) 唐韵为阳声韵,模韵为阴声韵,二部构成对转,满足通假的语音条件,杨说可信。 2.利用韵脚释字 韵脚对文字的释读也有辅助作用。如: 《周金文存》载《曾伯笨簋》,铭文云:“隹王九月初吉庚午,曾伯霉愆圣元武,武 孔誓,克敌淮夷,印燮口汤,金衙锡行,具既卑方。余口其吉金黄瞻,余用自作旅匿, 以征以行,用盛稻粱,用口用富,于我皇祖文考,天锡之福,曾伯萼段不黄莴,万年眉 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富。”蚤字阮伯元释为业。孙仲容(<古籀拾遗》云:Ⅸ说文》、 《汗简》、《古文四声韵》及金刻业字无作此形者,其字与《宰辟父敦》黹纯黹字正同, 此当亦即黹字,其读当为希.树达按孙说是也。此字与颂鼎、
/
本文档为【《积微居金文说》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