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_顾鉴塘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_顾鉴塘

2013-07-07 10页 pdf 388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238

暂无简介

举报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_顾鉴塘 2000 年第 6 期 第 37 卷 (总 202 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 Hum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6, 2000 General No. 202 Vol. 37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 顾鉴 塘 (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 北京 100871) 摘 要: 在中国, 有关人口问题的研究思想并非肇始于民国 ( 1912) 1949) ;确切说来, 民国期 间已初步形成了具现代社会科学特征...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_顾鉴塘
2000 年第 6 期 第 37 卷 (总 202 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 Hum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6, 2000 General No. 202 Vol. 37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 顾鉴 塘 (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 北京 100871) 摘 要: 在中国, 有关人口问题的研究思想并非肇始于民国 ( 1912) 1949) ;确切说来, 民国期 间已初步形成了具现代社会科学特征的现代中国人口学研究的若干基础。换言之, 民国时期的人 口研究以其学术思想的活跃、研究手段的进步和涉猎问题的广泛而对现代中国人口学的研究产生 了至为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专业门类提出的人口观和人口政策主张, 以及 他们所采用的人口研究和调查方法, 丰富了中国人口研究的理论库藏, 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 迪和贡献。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人口研究; 人口问题; 生育节制; 移民实边 中图分类号: C92 ) 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919( 2000) 06-0127-10 收稿日期: 2000-04-15 作者简介:顾鉴塘( 1942 ) ) , 男,江苏无锡人,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人口思想的萌生与发展可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春秋。主张人口众多以富国强兵 ,以增加社 会财富,以承续后嗣, 是三千年来中国社会人口观的主流。一直到清中后期, 洪亮吉( 1746 ) 1809)的5意言6问 世,提出/治平说0、/ 民数论0及/ 天地0、/君相0调剂之法, 才标志着中国的思想家在面临社会人口增加的压力 下,从实情出发, 跳出了主张人口增殖的中国传统人口思想的窠臼, 将人口问题研究引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和 高度。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 甚或比较系统的人口思想, 从来就未曾形成过一种独立的学术研究潮流, 除了手段和方法的不足外,理论底蕴也欠丰厚 ,与具现代社会科学特征的人口学研究其实是同源而异辙,并不 能够完全相提并论。中国人口思想研究的滞后,一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才开始发生了一种质的改变, 而 导致改变的原因,从内因上看, 显然与国势衰败、内忧外患加重、/人满之患0弊端日见暴露相关; 外因上看, 则 与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人口学说在中国的传播直接相联系。客观地说, 马氏的人口论,自 1880 年首 次在中国面世,其后数十年间, 几经重译再版,影响不断扩大,既是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情势研究的需要 , 也为中国思想界解释中国人口问题、构筑人口研究的理论框架铺垫下了基础。民国时代关于/人满之患0的论 争、节育问题的讨论, 并由此而引发的中国思想界首次人口问题研究热潮, 大体上竟都与马氏的人口学说以及 随后传入的新马尔萨斯主义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空前活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还在于随着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 学术思想界涌现出了一批学贯中西、思想开通、进步、既具专业知识又富社会实践精神的知识分子。这些中国 知识界的精英,怀抱一颗富国强民的爱国之心 ,在民国社会所特有的新旧、古今、中西思想相对立、撞击、并存、 互通的学术气氛下,以人口问题为突破点, 纷纷著书立说, 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人口观和政策主张,一时 间可谓观点纷呈,创见迭起, 在中国人口研究史上留下了诸多值得后人思考、探究和学习的篇章。 本文根据掌握的资料,对民国时期刊行的人口类著作和文章作了数量上的统计和领域方面的归类,并着 127 重就当时所争论的中心议题 ) ) ) 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及相关对策以及人口所论及的其他问题作了探讨和 评述,其意在于为民国时期的人口研究勾绘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有助于推动此项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受 资料和水平所限,文中的不当和疏误处, 尚祈有识者不吝指正。 一 民国成立之初,南京临时政府在颁布的临时约法中曾规定: /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 由。0当时全国范围内曾出现过一个短期的办报高潮, 1912 年前后全国报刊总数达到 495 种, 为 1901 年的 4 倍。袁世凯掌权期间,许多进步报刊遭封禁, 袁死,中国报刊和出版业始得复苏。民国时期学者们的人口著述 就是在这样一种刊行背景下问世的。 据已故学者孙沐寒所撰5中国近代人口史料编目6[ 1]统计, 民国年间( 1912- 1949)各类报刊所发表的各 类人口方面的文章约在七百五十余篇,其中 1919 年新文化运动前后至 1929 年 11 年间刊发约二百九十余篇, 占所刊人口类文章总数的约 39% , 1930 年至 1936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刊发的人口类文章为三百九十篇左 右,约占总数的 52%。两项合计, 1919 ) 1936 年间刊发各类人口文章约计六百八十余篇, 占到民国年间此类 文章总数的 91%。这一情况表明,二三十年代, 特别是在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中两次大战的相对平静期间, 中国学者通过自己的目光观察、调查、认识、分析、研究现实中国人口问题而形成的数以百篇计的著述, 在国人 面前集中昭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的同时, 从学术角度讲,确实构成了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次人口 研究的高潮期。 民国期间,刊登各类人口文章的报刊的面分布十分广泛,前后曾多达二百余种, 其中 20 年代之前, 文章集 中在5东方杂志6 ( 1901 年创刊)、5新青年6、5地学杂志6和5时事新报#副刊6等少数几种报刊上, 20 年代之后, 政论、社会、财经、金融、工商、农林、史地、卫生、妇女等类期刊及一些报纸的副刊都刊印过人口类的文章, 其中 重要者如5东方杂志6、5统计月报6 ( 1929 年创刊)、5社会学刊6、5清华学报6、5农林新报6、5食货半月刊6、5地 理学报6、5北平晨报#人口副刊6等等, 共约五十余种。 除了报刊上发表的各类零星文章,民国年间还陆续出版了(由 1914年起)一批人口学图书。按5民国时期 总书目#社会科学(总类部分 )6 [ 2]统计, 其数共计 194 种, 约占民国年间全部图书出版总数(十余万种 )的 012%弱,但倘若考虑到在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图书中事实上也有专门章节论及人口的各项研究, 则民国 年间出版的涉及人口研究的图书便增加到三百五十余种, 占在此期间全部图书出版总数的 0. 4%弱。所出版 的 194种人口学图书, 1919 ) 1929 年间出版的 39 种, 1930) 1936 年间出版的有 55 种, 分别占载明出版日期 图书计 174种的 22%和 32%。与报刊类人口文章不同的是, 在 1937) 194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仍出 版了 48 种人口类图书, 在 1946 ) 1948 年间也有 17种出版(其中大部分系人口 ) 户口统计资料类书籍及户政 管理类书籍) , 共计占 37%。此外, 1914) 1918年间出版人口类书籍 15 种,占相应比例的近 9%。 商务印书馆(上海、重庆、长沙)是出版人口类图书最多的一个出版社, 民国年间共计出版人口学术著作 20 种,占了全部人口类学术著作出版数的 27%。其他如上海的世界书局、中华书局, 南京和重庆的正中书局、 以及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等也都出版过一定数量较有影响的人口学术著作。 二 按照欧美的学科体系,人口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后, 随着学科的发展,才从社会学中派生出来 ,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民国时期,我国社会科学受欧美影响较大,各类社会学著作中一般均设有人口的 独立章节。研究人口还必然涉及到统计。民国年间出版的各类统计学著作中也有许多专论人口统计的章节 以及有关人口统计与调查的表式、步骤和方法。据笔者粗略统计,民国年间出版的统计学书籍中, 涉及到人口 方面的内容则以全国及相关地区人口 ) 户口统计资料为最多, 这些资料是了解民国时代社会经济状况及其 变迁的基本数据。引起我们兴趣的是,民国年间印行的统计资料,有一些的统计纲目涉及面之广, 资料搜集之 完备,并不逊于今天我们的统计出版物。以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年) 11 月出版的5上海市统计6 ( Statistics of Shanghai ) [ 3]为例,该统计全部表式均中英文对照, 343 页, 统计内容包括土地、人口、行政、司法、财政、金融、 128 商业、工业、劳工、农业、交通、公用事业、文化事业、教育、社会、卫生共 16 项,每项之下, 罗列的细目少则 12 条 (财政) , 多则 61 条(农业)。人口纲目计 17 条,分设 17 个表式详列。17 个表式为: ( 1)上海全市人口统计表 (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 ( 2)上海全市人口密度统计表(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 ( 3)上海市各区人口统计表(十九年 至二十一年) ; ( 4)上海市市民年龄统计表(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 ( 5)上海市市民籍贯统计表(十九年至二十一 年) ; ( 6)上海市市民职业统计表(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 ( 7)上海市市民迁入徙出人数月计表(十九年至二十一 年) ; ( 8)上海市市民男婚女嫁人数月计表(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 ( 9)上海市学龄儿童分区统计表; ( 10)上海公 共租界中国居民籍贯统计表(九年至十九年) ; ( 11)上海公共租界外国居民国籍统计表(九年至十九年) ; ( 12) 上海公共租界中国居民成人及儿童比较表(九年至十九年) ; ( 13)上海公共租界中国成人居民性别统计表(九 年至十九年) ; ( 14)上海公共租界外国成人居民及儿童比较表(九年至十九年) ; ( 15)上海公共租界外国成人居 民及儿童性别人数统计表(九年至十九年) ; ( 16)上海法租界居民性别分析统计表(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 ( 17) 上海法租界外国居民国籍统计表(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另外,与人口相关的内容在工业、劳工、农业、教育、社 会、卫生诸项目中也有相当充分的反映。以该5统计6中农业项的农村人口统计为例, 所列细目包括分区分性 别的农家户数与人口统计、男女壮丁人数统计、学龄儿童统计、村民识字人数统计、村民职业户数类别统计、分 区人口密度、村民死亡与出生统计、男女村民最高年寿人数及平均最高年寿统计、男女村民平均婚嫁年龄统计 等。其他,如有关上海市民出生与死亡等的详细数据则在卫生项目中尽数列出。 民国年间的社会学书籍,以人口调查的方法学著作和对人口实地调查与分析的著作数量居多, 还另有一 些论述人口原理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口问题的著作。社会学研究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以其方法和技术, 深 入一个地区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调查, 然后对其获得的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方面予以研究分 析。民国年间中国社会学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其中既有大量的农村乡土社会概况的调查,也有 专门的关于居民家庭状况、家计, 乃至关于昼民(水上居民)及对有关民族地区的调查。这类调查一般都要涉 及人口状况的分析,其中在社会学界和人口学界影响较大者如 1933 年由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李景汉编 的5定县社会概况调查6 [ 4] , 该书第四章人口,分有 6 节, 依次为:人口总数与分布、人口年龄与性别之分配、家 庭之大小与亲属关系、婚姻状况、职业、宗族。即或以今天的眼光看,该书不仅仅为我们提供、积累了宝贵的历 史人口研究资料,而且其调查、研究和分析的手段也仍然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至于民国年间出版的各类人口学专门书籍, 其所涉及领域有如下表: 人口论与 人口问题 人口思想史 历史人口 人口统计 生命统计 人口/户口 调查方法 户籍管理、 登记与行政 19( 9. 8) 基中译著 5( 31. 3) 4( 2. 1) 9( 4. 6) 其中译著 1( 6. 3) 14( 7. 2) 39( 20. 1) 人口地理 节育研究 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研究 人口/户口统计与 调查(资料与个案) 世界人口 总计 4( 2. 1) 其中译著 2( 12. 5) 8( 4. 1) 其中译者 4( 25. 0) 16( 8. 2) 其中译著 1( 6. 3) 74( 38. 1) 7( 3. 6) 其中译著 4( 25. 0) 194( 100. 0) 其中译著 16( 100. 0) 资料来源:北京图书馆1 民国时期总书目#社会科学(总类部分) [ Z] 1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民国时期报刊上刊发的文章,则涉及到人口问题及其调查与研究、节制生育、移民实边、人口统计与调查 及有关的人口资料、户籍行政、马尔萨斯人口论及其评述、人口与地理、健康与优生, 以及历史人口、人口思想、 外国人口研究等诸多方面。于此,我们作如下分析。 三 民国时期,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和提倡节育的新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进一步获得传播、且影响日益扩大的 129 一个时期。特别是 20 年代初和 30年代中,随着节制生育的积极倡导者、美国人 M#桑格夫人的两度访华, 节 制生育( Birth Contr ol)或曰/ 产儿制限0一词愈加为中国思想界所熟知。围绕节制生育, 报刊对中国人口问题 的讨论数度形成热潮。参加讨论的不仅有社会学界、人口学界的知名学者,也有文化新闻界、卫生界的代表人 物。讨论也得到了妇女知识界的响应。从所出版的书籍和报刊所刊发的文章看, 则大体可归为三类。一类是 对马氏人口论和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介绍和评述,如上海世界书局 1933 年出版的马氏5人口论6译本(郭大力 译)及其他几种于 20年代末至 40 年代初出版的译介著作,传播较广者如柯克斯( H . Cox )的5人口问题6(武 干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 年 2 月初版)、河上肇的5人口问题批评6 (丁振一译, 上海南强书局, 1929 年 4 月) 等,以及报刊所刊发的十多篇有关新老马尔萨斯主义的评述与批评文章,如5驳马尔萨斯人口论6( 5法政学报6 第 1 卷第 3 期, 1918 年 5 月)、5马尔萨斯人口论之盛衰与资本主义6( 5学艺6第 3 卷第 1 号, 1921 年 5 月)、5我 国人口问题与新马尔萨斯主义6( 5银行月刊6第 7 卷第 6 期, 1927 年)、5马尔萨斯的中国人口观察6 (5学生杂 志6第 17卷第 3 期, 1930 年)等等。各篇文章中最有影响者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所写的5马尔塞斯 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6 (5新青年6第 7 卷第 4 号, 1920 年)一文。该文分析了马氏人口论产生的背景,驳斥 了马氏关于人口增殖常有超过食物范围以上的倾向的论点, 认为/ 中国人口问题, 也不曾是马尔塞斯底学说可 以解决的0 , / 中国人口过多底现象, 不是和土地比例的人口过多, 乃是不生产而消费的游惰人口过多0, /照现 在增加生活资料底方法和-游惰神圣. 的社会,若不改造,就照现在的人口减去一半, 恐怕仍然免不掉贫困 的现象0。他认为, 要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应当发展生产事业、发展交通事业、发达科学、发达生产技术、增加劳 动底数量、分配平均、限制人口并举,且人口/ 限制底方面应该注重在游惰的上流社会,不限于贫苦的劳动者0 [ 5] ( P18- 20)。 二类是侧重讨论生育节制及其方法问题的, 图书如安部矶雄的5产儿制限论6 (李达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年 10 月)、M.桑格夫人的5节育主义6 (陈海澄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 年 7 月)、5节制生育问题6 (程 浩,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5 年 6 月)、5产儿调节之理论与实际6 (缪端生, 上海新亚书店, 1933 年)等; 文章中较 有影响者如5避妊问题之研究6 (邵飘萍, 5妇女杂志6第 6 卷第 5 号, 1920年 5 月 )、5婚姻问题与人口问题6 (陈 望道,上海5民国日报6副刊/ 妇女评论0第 8 期, 1921 年 9 月 21 日)、5产儿制限说6 (周建人, 5东方杂志6第 19 卷第 7 号, 1922 年 4 月)、5生育节制问题6 (晓风, 上海5民国日报6副刊/ 妇女评论0 第 39 期, 1922 年 5 月 3 日)、5生育节制释疑6 (邵力子, 上海5民国日报6副刊/妇女评论0第39 期, 1922 年 5 月3 日)、5生育节制的先锋 运动6 (赵夔 ,5社会科学杂志6第 1 卷第 4 号, 1930 年)、5妇女与节制生育6 (刘王立明,5东方杂志6第 32 卷第 1 号, 1935 年 1 月)、5关于生育节制6(克士,5东方杂志6第 32 卷第 5 号, 1935 年 3 月)、5生育节制的理论和实 际6 (董平美,5东方杂志6第 33 卷第 7号 , 1936 年 4 月)等。 三类是对现实一系列人口理论与实际问题, 包括节育问题在内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是民国时期人口研究 的主流,当然其对后人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现对有关学者及其代表论著进行简要介绍与评述。 陈长蘅为现代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先行者, 其代表作5中国人口论6 (上海商务印书馆) ,自 1918 年初版, 至 1928 年连续八版,以其问世早、影响大而被推崇为中国现代人口学研究的开端。陈长蘅并另著有5三民主义 与人口政策6 (上海商务, 1930 年)一书,提出了适度人口及/ 生育革命和淑种运动0的政策主张, 是为人口品质 方面政策的先导。陈长蘅还在其多篇颇具影响的中鼓吹/ 强种之道0 ,为此, / 限制生育殆为必要之一举0 ( 5中国劳动问题讨论6 ,5清华学报63 卷 1 期, 1926 年) [ 6] ( P68、69) ,而为/ 调剂人口过度之, ,根本政策, 莫 如实行相当之迟婚节育以提高国民程度0( 5中国近百八十余年人口增加之徐速及民势之变迁6, 5东方杂志6 24 卷 18 号, 1927年) [ 6] ( P88)。陈长蘅认识到/ 近世的战争已大半资本化和科学化0 , 主张/ 改良民族的品质, 在 积极方面应鼓励优良品质的传播, 在消极方面应取缔低能分子的繁衍0 (5我国人口的三种压迫与其解救方 法6 ,5申报月刊61 卷 4 号, 1932 年) [ 6] ( P129、130)。 民国时期另一部重要人口著作是陈达所著的5人口问题6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年 8 月初版, 1935 年 3 月再版)。全书分人口理论、人口数量、人口品质、人口与国际关系四编共 22 章。该书出版之后,以其理论认 识水准和政策主张受到学术界高度推崇。作者在该书第十七章分析了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的关系, 提出了 / 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成反比例, 人口数量与人口品质处于反对地位0的理论假设。他说: / 如果一人的精力, 130 须为衣食住与安全等问题消磨净尽,那么成绩竞争便谈不到;因此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成反比例, 要文化有进 步,必须减少生存竞争的苦痛, 增加成绩竞争的机会。0/生存竞争的减少,其方法当然甚多, 但人口数量的减少 是最重要的。不论人民的职业是农业或工商业,人口数量减少之后,各人谋生的机会必增多, 生命的危险必减 少;因此才智之士可以匀出适当的时间来努力于文化事业。0在第二十二章中, 作者列举了中国采用人口限制 政策的五点理由,即: 人口数量、人口品质、生活程度、社会环境、国家患难。难能可贵的是, 陈达在书中明确提 出了/ 限制人口的数量, 改善人口的品质0这一政策主张,而且认为人口品质不仅仅是优生, 更重要在于教育, 显然比陈长蘅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陈达说: / , ,我国有高生育率与高死亡率, 其结果则自然增加率减低, 因此于人口的数量实际并未有大量的增加。多生则多死, 于个人家庭及社会俱有损而无益, ,, 我国如欲保 存现在的自然增加率,同时要减少上述的损失,其最简捷的方法是生育率与死亡率的减低;要想贯彻这种主 张,节育是必要的。0在论及人口品质与教育的关系时, 陈达断言: / 教育愈普遍, 品质当然愈优。0在比较了中国 与美英两国学生入学情况的差别,分析了中国学生的来源后, 陈达强调: / 我们必须推广教育于农界及工界0, / 我国的工人与农人占人口重要部分,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是改善人口品质的急务0, 同时,他也认识到, 在当 时的社会条件下, / 农界与工界,其大多数不能供给儿女们的教育费;这是改良人口品质一个困难问题0。陈达 并强调,在/ 国土日蹙,外患日急0的内外环境下, / 人口的数量务求减少, 人民的知识务求提高,人民的体力务 求强健。易辞言之,我国立国的基础, 要建设在有职业、有教育、有爱国心的民众之上, 即必须要改良人口的品 质0 [ 6] ( P158、157、167、159、160、163、164、165、167)。陈达的上述人口思想及其理论依据, 是他对我国人口研 究和人口控制思想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顺便还可提及,陈达在抗战期间曾于云南呈贡主持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负责进行人口实地调查与 研究;尔后, 陈达据调查材料写成5现代中国人口6 (英文)一书,先由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杂志于 1946 年 7 月用 专题报告形式发表,再由芝加哥大学印成专书在美国和欧洲发行。我国社会学和人口学恢复研究后,鉴于此 书的学术和资料价值,又将其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发行[ 7]。 关于人口数量与人口品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许仕廉的论著中也有充分的表述。许仕廉认为, / 且中国危 险,不在人口数目减少之可能, 而在与西洋民族品质比较之相形见绌。质言之, 中国人口,不是数的问题, 而是 质的问题。在今日人口分配未均,生产效率低微时代, 必须节制生产, 以减少生存竞争,使已生育的幼孩, 有较 好的发展机会0(5民族主义下的人口问题6 ,5东方杂志6第 23 卷, 第 16 号, 1926 年 8 月) [ 6] ( P76)。1930 年, 许仕廉又在5中国人口问题6(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 年)一书中, 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治标和治本办 法,并将/ 提倡迟婚运动0、/ 提倡平民教育0、/ 提倡全世界的生产节制运动0等归为治理人口的/ 治本办法0 [ 6] ( P105)。 吴景超人口研究的着眼点也是力主控制人口。他的一篇颇有影响的论文5中国人口问题6( 5独立评论6第 225 期, 1936 年)在一开始就鲜明地指出 : /关于节制人口的需要, ,国内人士, ,同情的固然不少,但是反对 的也很多。最不幸的就是反对中国现在采取节制人口政策的人,在社会上还握有很大的势力与威权,他们的 态度, 是使中国现在不能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一个最大阻碍。0接着, 他对/从战争的立场0、 / 从生产的立场0、/ 从土地利用方面0、/ 从工业化方面0反对节制人口的主张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 随之提出 了为何应当采取节制人口的政策理由: / 第一,中国人口的庞大,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0, / 第二,中国人口的庞 大,是中国大多数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0 , / 第三,为救济一般产妇、婴儿、及在经济压迫下的家长等起见,我们 主张节制人口0, / 第四, , ,有两种新的势力,使中国的人口膨胀, ,工业化的结果,可使人的享受增加, 早夭 等不幸事业减少。卫生事业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减少死亡率, ,假如在死亡率减低的现状之下, 不设法使生 育率也同样或更快的下降,那么不久就可由四亿五千万的人口到五亿或六亿以上0。[ 6] ( P202- 207)吴景超 还在另一篇文章中,从国力强弱的角度, 指出/一个国家要这样多的人口, 有何用处? 打仗么? 现在国际的战 争,其胜负不以人的多寡而定。, ,生产么? 现在生产力, 大部分已不靠人的力量, 而是靠煤、油及水等等天 然的力量。, ,人力在世界各国所有的生产力中,不过占八分之一, , ,中国的财富本是有限的, 现在却要供 给这许多人的衣食, 安能不走上贫困衰弱的路上去0。(5第四种国家的出路6 ,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 [ 6] ( P208)吴景超 60 年前的上述观点,现在看来, 也是深刻和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 131 乔启明主张节育更多的是基于其对中国人口现状的分析和与世界相关国家对比的基础之上, 他分析了 中国的人均耕地状况,研究了中国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以及年龄结构和平均预期寿命, 得出结论认 为: / 中国目前重大之问题,莫如人口问题, 而人口问题之重心,端在人民之早婚繁育。0/ 今日中国如欲解决人 口问题,首应采取人口限制政策, 效法英美各国调节与限制生育。0乔启明并依据调查资料, 提出男子结婚年龄 至少为 25 岁,女子为 20 岁,同时要/ 厉行节育,以期改良人口品质0 , / 注意医药设备, 灌输医药知识,降低婴儿 及普通死亡率,而增长希望寿数, 使人口现象日趋健全0。针对一些人自诩中国地大物博, 赞成人口膨胀的政 策,乔启明甚至警告说: /而限制人口之方法, 莫如迟婚节育最为和平, 最为安全,最为经济。在今日情形之下, 若中国盲从少数与中国情形不同之国家,奖励生育,采行人口膨胀政策, 则中国必为马尔萨斯所谓天然限制实 验之场。0( 5中国今日应采之人口政策之商榷6, 5农村新报6 ,第 14 卷,第 5 期, 1937 年) [ 5] ( P353- 355) 经济学家马寅初研究人口的文章最早见于5新青年6第 7 卷第 4 期( 1920年 4 月)的5计算人口的数学6一 文,文中演算了用数学的级数和几何的级数计算人口的法则和校正的方法[ 8] ( P9- 14、22- 24)。1928 年 3 月,马寅初又在/ 现代之新经济政策0的演说中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四种办法:节制生育, 减少 人口;移民; 教育;增加需求。[ 8] ( P15- 16)马寅初还对中国农村经济和家庭、家族观念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作 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 /中国农村破产的根本原因, 实在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厚, 民族思想太薄0。/ 因为家 庭思想太重,便喜欢生儿子, 子女愈多, 人口愈加, 农村经济必愈破产。0 [ 8] ( P22)马寅初还提到了由于/中国 人固守-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之古训, 常以多子多孙, 传为美谈。生育漫无节制 ,人口因以大增, 且过于常度, 结果人口过多0 ,导致田地分散, 经济破产的教训。[ 8] ( P24)后来, 他又在5经济学概论6 (商务印书馆, 1947 年)一书中对人类进化的两个主要动因: 生殖、生产作了分析,深刻指出: / 从人类生殖的活动上, 我们可以确立 人类递嬗进化的程序;从人类生产的活动上, 我们可以把握人类生活水准发展的动向。但生产之为物, 至少必 须求其与生殖平衡地发展。生产超出生殖,固可以促人类文化向上开展; 反之, 生殖超过生产,则社会快乐的 生活绝望,兵祸连结, 永无宁日。0 [ 6] ( P211- 212)应当说, 正是上述人口思想,为他 1957 年发表著名的5新人 口论6形成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民国时期的其他一些学者,也在各自的著述中表达了节制人口的主张。较有代表性的如易家钺认为的 / 中国, ,如果要进为文明国, 只有 ) ) ) 把高生产率与高死亡率降到低生产率与低死亡率之一法0。而为/ 能 得着低生产率0 , / 最好的方法, 莫如避妊0 , / 即所谓产儿制限 ( Birth Control)0 ( 5中国人口问题6 ,5民铎64 卷 2 号, 1923 年) [ 6] ( P56- 57、59- 60)。董时进认为, /经济问题与人口问题为一物之两面, 食料问题为经济与人 口两问题之症结0。/ 地面虽大,早晚必有人满之一日。故人口终须受土地之支配,不能尽其孳生。0 (5民食困 难之解释与解决6,5东方杂志6 , 23卷 17 号, 1926年 9 月) [ 6] ( P77- 78)在另一篇文章中, 董时进针对节制生 育的怀疑论者,尖锐地指出, /在中国节制生育的问题, 本不是-何以必须. , 乃是-如何实行. 0 , 并说, /我们也主 张荒地应开发,农业应改良, 水利应振兴,但是我们同时主张人口要限制0。(5在中国何以须节制生育6 ,5东方 杂志6 33 卷 5 号, 1936 年 3 月) [ 5] ( P312)。罗宏顺则在分析了中国高生殖率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之后说: / 高 生殖率既不适于民族的进步,我们第一着, 自然要把高生殖率引到低生殖率那条路上去, 换言之, 我们现世应 提倡和实行-生育限制. 。0 (5高生殖率的中国人口问题与民族前途6 ,5东方杂志6 23 卷 23 号, 1926 年 12 月) [ 6] ( P87)社会学家孙本文也在5人口论 ABC6( ABC 丛书社, 1928 年)一书中, 专辟一章/生育限制0 , 从历史和 一些国家的背景上予以说明,并确认生育限制是/ 一种限制人口增加的有效方法0 [ 5] ( P142- 147)。以研究 农村社会经济和人口问题著称的李景汉根据其亲身调查和体验, 认为/农村今日愚贫弱私的现象, 有的实在是 人口过庶的产物,有的为人口过庶所促成, 有的至少受人口过庶的影响0 , 而为/ 免除人口过庶之压迫,不外三 途: ( 1)增加田地之生产; ( 2)移民; ( 3)减低出生率0。他进而指出: / 实行节育, 移民, 增加生产, 这三样都是解 决农村人口过密的根本问题。若单独在一方面努力,而忽略其他方面,则效力较缓。若能双管齐下, 或三面并 进,则收效较速而彻底。只移民与增产而不节育, 终有不能移增之一日。可是若能节育,虽无地可移, 无产可 增,亦终有人地适可之一日。故三者之中以节育为最有把握。0( 5定县农村人口的分析与问题6 ,5民间6第 1 卷 第 2期, 1934 年 2 月) [ 6] ( P144- 145)然而,关于节制生育的讨论直到民国后期仍然是/ 归纳下来, 主张增加 人口者较多,主张少生少死维持过去我国的自然增加率者次之,主张人口减少的最少; 甚焉者且认为减少人口 132 论为大逆不道,荒谬绝伦的意见0 ,为此, 戴世光在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经济生产关系、与资源的关系后认为, 为 了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 仅主张工业化和社会改革是不够的, 何况工业化本身又受人口过剩的压力, 成为恶 性的循环。我们必须-釜底抽薪. 减少人口,我们的经济发展才有出路,人民生活程度才能真正的提高0。戴世 光提出,为着重减少人口工作的重要性, /不妨称之为-人口革命. ,与工业革命、社会革命并列为我国三种必须 变革的基本国策0。而/ 减少人口的原则如能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惟一的方法自然是节制生育。在节制生育 的原则和方法上,有两点须加以论列: 第一,我们希望我国人口按什么速率减低,和人口总数减低到什么理想 数量, ,第二,推进生育节制的, ,应该至少包括下列各点: (一)特别着重农村中的节育运动, ,(二) 实施教育、卫生、节育联合推进的制度, ,(三)国家对节育方案的执行须具有相当的强制性, ,(四)普遍的 实施老年恤金制度或设立老人院,庶免-养儿防老. 的顾虑,和解除老年无依的寂苦0。(5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 策6 ,5新路6第 1卷第 5期, 1948 年 6 月) [ 6] ( P219、225、226、230、227)戴世光 40 年代提出的上述主张的预见 性和重要性,已为今日我国实行的人口政策所充分证实。 受时代的局限,民国时期许多学者的人口思想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 就一些问题作出不合科学的理 解和解释,是不足为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接受马氏断言的人口增长有一种必然超过生活 资料增长的/ 自然趋势0的观点,如认为/ 人口之增加, 必远速于物力之增加,一速一徐, 则财恒不足。财不足, 则人民无衣食住以为养。无衣食住以为养,则民贫而国瘠。民贫则疾疫灾荒并做,国瘠则战争祸乱横行0 , / 是 以吾今日之黑暗现象多以贫字为其胚胎。我国同胞贫穷之原因甚多, 生育太繁乃其最大之一因。故迟婚减 育,实救贫最要之一术也0。[ 9]其二, 受马尔萨斯/ 道德的抑制0的思想的影响, 提出/ 生育节制是用理智的方 法来限制人口0, 一个家庭/儿女的多少是用理智来断定的0。(陈达 : / 5人口副刊6引言0, 5北平晨报#人口副 刊6 , 1932 年 4月 3日) [ 5] ( P188) / 生活宽裕之人, 可酌量多养子女, 生活困难之人, 可酌量少养子女0 (乔启 明:5中国乡村人口问题之研究6, 5东方杂志6 ,第 25 卷,第 21 号, 1928 年 11 月) [ 6] ( P95)。更甚者, 不少力主 节育的学者往往抛开了当时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谈人口问题, 以致将当时社会所发生的/两种恶果,即-穷. 与-愚. 0 ,都归因于/ 人口太多0。(陈达: / 5人口副刊6引言0 , 5北平晨报#人口副刊6, 1932 年 4 月 3 日) [ 5] ( P188)如说: / 中国的贫弱, ,各种内因之最大者莫如-无教无养的小孩子的哭声比别的国家独多. 。这种哭 声是比帝国主义的军舰在我们的领海内河所发出的炮声, 尤令人感觉不安。0 (陈长蘅: 5三民主义与人口政 策6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 [ 6] ( P119)又说: /社会上许多痛苦和罪恶,都是从人口太多出来的。人太多, 生活 太困难,大家备受生计的压迫, 常处于捉襟见肘,朝不保夕之情况中,怕穷、怕饿,已经成了天性。他们往往不 顾一切,以求维持生命的安全, 贪婪、盘剥、吝啬、欺诈以及许多残忍的事体,都从此发生, 礼义廉耻全管不着。0 (董时进:5在中国何以须节制生育6 ,5东方杂志6, 第 33 卷, 第 5 号, 1936 年 3 月) [ 5] ( P315) 四 除了研讨人口和节育问题的文章,民国年间报刊上还刊发了一百多篇关于移民实边的文章,数量之多,说 明讨论之热烈、关心之深切, 故在此也有必要予以简要评述。 主张移民实边,在民国成立之前, 就有人发文议论的。1906 年 6 月, 5东方杂志6第 3 卷第 5 号便载文论 述此事,题目就叫/ 论中国宜注意移民满洲主义0。1908 年 2 月 ,5东方杂志6第 5 卷第 1 号刊出影蓉文5徙民 实边私议6 , 提出了/ 募豪俊0、/ 来商旅0、/ 遣罪囚0的移民实边之策。到了民国,主张移民实边的文章几乎成了 一股文字潮流,自 1911年5地学杂志6载/ 调查东三省拓殖事宜之报告0起, 便有/移民垦殖足以弭乱固边说0 ( 5农林公报6第 2 卷第 14期, 1913 年 7 月)、/殖边救国0 (5社会学杂志6第 1卷第 5期, 1923 年 5 月)、/ 中国边 地之现况与移民0(5钱业月报6第 7 卷第 11 号, 1927 年 11 月)、/ 新中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 ) 国内殖 民0 (5中大半月刊6第 2 卷第 3、4 期, 1930 年)、/移民东北的理论及实施0 (5平等杂志6第 1 卷第 2 期, 1931年 4 月)、/ 怎样去开发西北0 (5民鸣6第 3 卷第 3、4 期, 1931 年 4 月)、/ 热察蒙之移民问题0 (5建设季刊6第 12 期, 1931年 9月)等等文章出现在各类报刊上; 不仅如此, 当时不少论及人口问题的文章 ,也多有主张殖边救急 的。如说: / 但中国人满之患,决不在中国地方太小, 而在人口分配不得法, 与经济生产的效率太低, ,一国内 人口分布之不平均,莫中国若。这是中国第一个人口问题。0/ , ,故目前救急方法, 是提倡殖边,发达交通; 改 133 良农业, 振兴工商;使人口渐就平均, 增加生产效率。0 (许仕廉:5民族主义下的人口问题6 , 5东方杂志6第 23 卷,第 16号, 1926 年 8 月) [ 6] ( P72、76)有的作者并把移民实边归入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标之法。如说: / (一) 在治标的方法中,可以调剂人口问题的, 有三件事情:第一就是移民问题, ,0(乔启明:5中国乡村人口问题之 研究6 ,5东方杂志6第 25 卷,第 21 号, 1928年 11 月) [ 6] ( P93)。/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 (一 )为治标的方 法; (二)为治本的方法。所谓治标的方法者不外移民垦荒。所谓治本的方法即在节育。前者为经济地理问 题,而后者乃为一社会问题。0 (张印堂:5中国人口问题之严重6, 5地理学报6创刊号, 1934 年 9 月) [ 6] ( P155) 也有作者对上述主张提出异议,认为/ 所以中国土地虽广, 但人口迫压已到世界少见的严重, 要减少这种迫压 似乎只有两条路。, ,第二条路是和平的,将人口太密地方的人,有地移殖于人口稀少的区域, 去开辟尚 未开辟的地方。中国土地面积既如此之大,人口分布又如此不平均,似乎这条路是应该走的大路。但可惜究 竟移民的可能限度占到若干,移民的方向应在哪里, 往往毫无研究。只是凭空冥想, 或是任意空谈, 如何能有 结果0 (翁文灏:5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6, 5独立评论6第 3 号, 1932年 6 月) [ 6] ( P139)。所以, 有的作者索 性得出结论: / , ,这正犹如江苏不能和新疆, ,比较, 否则江苏每方哩既可以养活八百余人, , ,新疆的人 口岂不还可以增加数百倍,这是不可能的。0(董时进:5在中国何以须节制生育6 ,5东方杂志6第 33卷, 第 5 号, 1936 年 3 月) [ 5] ( P314) 在百多篇讨论移民的文章中,还有若干篇颇具史料价值的、揭示和研究日本向我东北地区殖民侵略扩张 及关于朝鲜、苏俄等民族在该地区移居的文章。按文章刊发时间,依次为: / 日本之海上政策与殖民政策0 (5史 地学报6第 1 卷, 第3 期, 1922 年)、/向满洲里迁移的日本人和朝鲜人0 (5中国评论家6第2 卷, 1929 年 10 月 31 日)、/ 东三省人口及朝鲜日本苏俄白俄人所占之地位0 (5中东经济月刊6第 6 期, 1931 年 3 月)、/日人对韩民 移殖满蒙之史的观察0(译文,5新北方6第 1 卷第 4 期, 1931 年 4 月)、/ 满洲里的朝鲜移民0 (5中华民族6第 2 卷, 1931 年 7 月 22日)、/ 向满洲里移民的日本人0( 5中国经济杂志6第 9 卷, 1931 年 11 月)、/日本的人口压力 与移民0 (5北平晨报#人口副刊6 , 1932 年 4 月 3 日)、/ 东北日本移民的将来0 (5新亚细亚6第 9 卷第 5 期, 1935 年 5 月 1日)。对上述文献,不妨可联系抗战史作专门的深入研究与发掘。 民国时期的学者对乡村人口问题以及人口与土地、粮食等人口经济类问题也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重视, 留下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和。除上文已涉及到的外, 主要还有: 5中国农村的人口问题6(冯和 法,5中华农学会报6第 89- 90 期, 1931 年 6- 7 月)、5定县大王耨村人口调查6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5社会学 界6第 5 期, 1931 年 6 月)、5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研究6 (言心哲,5村治6第 2 卷第 9 期, 1932 年 5 月)、5中国农 业人口与耕地6 (汪馥泉5读书杂志6第 2 卷第 9 期, 1932 年 9 月)、5一个乡村的人口和土地的变迁6 (乔启明、 蒋杰,5农林新报6第 13 卷第 1 期, 1936 年 1 月)、5樊家寨村人口土地及经济调查6 (王联奎, 山东5乡村建设半 月刊6 ,第 5卷第 13、14 期, 1936 年 3 月)、5中国的土地与人口问题6 (萧铮,5地政月刊6第 4 卷第 4、5 期合刊, 1936 年 5 月)、5从定县人口总调查所发见之人口调查技术6 (李景汉, 清华大学5社会科学6第 2 卷第 3 期, 1937 年 4 月)等。 地理学家们则从迁移、分布、密度、容量的角度观察和研究人口问题, 计约二十余篇,最著者有5中国人口 分布与土地利用6(翁文灏5独立评论6第 3、4 号, 1932 年 6 月)和5中国人口之分布6 (胡焕庸,5地理学报6第 2 卷第 2 期, 1935 年 6 月) ,后一篇文章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 提出了著名的瑷珲(今爱辉 ) ) 腾冲分界 线,至今仍受到学术界的推崇。 民国时期有关优生的观念和学说也开始得到传播, 特别是一些讨论节育的文章都谈到了优生的问题。¹ 潘光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优生学家和社会学家,为宣传优生理论发表了许多著作和文章 º , 尽管其中许多认 识和观点多有片面和错误,在当时就受到节制生育的积极倡导者周建人的批评 » ,但他积极介绍优生、并促成 134 ¹ º » 周建人:5读3中国之优生问题46 ,5东方杂志61925 年 4 月第 22 卷第 8 号。 如5中国之优生问题6, 5东方杂志6 1924 年 11月第 21 卷第 22号、5二十年来世界之优生运动6 ,5东方杂志6 1925 年 11月第 22 卷第 22号, 等。 如: 邵飘萍:5避妊问题之研究6, 5妇女杂志6第 6 卷第 5 号, 1920 年 5 月; 夏丐尊: 5生殖的节制6, 上海 5民国日报6副刊/ 妇女评论0 , 1922 年 4 月 26 日; 源萍:5中国应否实行生育节制的商榷6 , 5清华周刊6 1935 年第 38 卷第 6 期,等。 在民众中日渐形成/优生0意识的影响方面所起的作用, 无疑都是应予肯定的。 民国时期已有对人口学核心问题) ) ) 出生、死亡、性别比、年龄结构的专门著作和研究文章, 如5华侨在美 国、小吕宋、檀香山三处死亡率之比较6 (葛成慧,5科学6第 9 卷, 1924 年 12 月)、5中国小孩生产时的性率6(译文) ( 5自然界6第 1卷第 9 期, 1926年 10 月)、5解释中国男多于女的几种假设6 (吴景超,5社会学刊6第 1卷第 4 期, 1929 年)、5中国北部人口的结构研究举例6(许仕廉,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出版, 1931 年 6 月)、5我国各种职业之差 别生育率6(陈华寅,5统计月报61931年 10、11 月)、5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及其增长6(乔启明,5东方杂志6第 32 卷 第 1期, 1935 年1 月)、5婴儿死亡率的研究6(日京,5北平晨报#人口副刊6第 41 期, 1935 年 8月 4 日)等。有关生 命统计的著作和文章也渐次问世,如5生命表编制法6 (罗志如,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年 8 月)、5生命统计学概 论6 (1美2G#C#Whipple著,张世文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 1 月)等。以上著作和文章虽然数量不多, 却为我 们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人口研究动向及其学术发展提供了足资参考与可利用的资料。 民国期间关于人口/户口统计与调查资料及户政管理等类著作和文章论数量非常之多,其原因 ,显然与民 国政府强化对内统治、需加强户政管理、户口清查等直接相关。此类书籍中不少为训练教材和手册, 学术价值 不高,另有个别几种系由学术团体进行的实地人口调查,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中华书局 1937 年 7 月出版的 5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6 ) ; 另一部分统计与调查资料则可提供资料参考与查询, 有一定史料价值。 x x x 统观全文,恐已不难证明民国时期人口研究实为中国现代人口研究的开端这一事实。先是由于战争, 后 来又由于制度的更替,这一研究自 30 年代之后长期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 直到 50 年代中期, 有关节育和人口 问题的讨论才再度兴起,但很快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而夭折。以后,随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口学和社 会学在中国的复苏和发展,各项人口研究, 包括对民国时期人口研究的回顾与评述才逐渐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各项研究中,有关民国人口问题的探讨相对说来恐是最薄弱的,研究者为数寥寥, 而贡献最著者孙沐寒惜乎去 世太早,他所遗下的文字和资料因而也就弥足珍贵。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笔者脑海中不时浮起这样的念头 : 倘使民国时期学者的一些观点和论述能早早得到发掘、整理、研究和重视, 哪怕这些观点和论述中有许多非科 学的、片面的和错误的东西, 但我们倘能抱以历史的、时代的眼光,以宽容的、发展的态度去检阅、去验证, 则定 能学习到、吸收到其中许多有用的东西, 并因之而有益于我们的事业, 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最主要者, 关于人口数量的控制,关于以优生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口品质的改善,以及关于中国人口国情问题的认识, 包括对中国/ 地大物博0的理解 ¹ (直到 70- 80 年代, 不少人对此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 , 民国时期学者的研 究,其主流无疑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其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民国时期的人口和社会学者也留下了一些堪称 传世的经典之作, 80 年代之后一些人口和社会学者以这些著作作为比较基线再次调查和研究, º 便是对这 些著作所具的学术、资料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很好说明。 135 ¹ º 如戴世光、陈旭光所编著的51942- 1982 年昆明环湖县区人口的变动与发展6一书(云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 , 便利用了陈达所著5现代中国人口6的许多历史资料; 李景汉所撰5定县社会概况调查6也另有续编问世。 如陈长蘅在5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6一书第十章中说: / 只有我们-地大物博. 的中国学者大半还是因袭宗法社会的旧思想。但是如果问道:中国的地如何的大? 物如何的博? 土地与人口比例如何? 可耕之地约有若干? 如何使国富的增加速于人口的增加? 如何使各种的富源能够樽节利用? 以及人口已否超过最适宜的限度? 恐怕大家都莫明其妙。0 [ 6] ( P119)陈长蘅在另一篇文章中又指出: / 我们常听国人开口便说,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 , 实则对于所谓地大物博之真相, 究竟如何, 大都并不过问。殊不知我们中国的人口约占全世界四分之一,而领土则仅占地球面积十二分之一, 况有种种的天然限制,实难维持更大之人口。0( 5我国人口的三种压迫与其解救方法6 , 5申报月刊6第 1 卷第 4 号, 1932 年 10 月) [ 6] ( P125)。在上述同一篇文章中作者又引述了地理学家翁文灏在5中国地理区域与其人生意义6中的一段话 : /我们常常听说中国地大物博,地大地小是一个问题; 地好地坏又是一个问题。如果是石田, 虽大也没有用处。0[ 6] ( P126)又如董时进也说: / 我们再不要迷信中国地大物博的话, 中国的地虽大, , ,内地各省固然也有不少荒地, 但是大抵不外两种,一种是土质瘠薄, 不堪耕种, 一种是地势卑下, 易遭水淹。0( 5在中国何以须节制生育6 ,5东方杂志6第 33 卷第 5 号, 1936 年 3 月) [ 6] ( P194)。又如洪瑞坚在 5我国是否需要节制生育6( 5政问周刊6第 20- 21号合刊, 1936 年)中也明确指出: / 中国地大物博, 这只是大家一句口头话,到底地多少大, 物怎样博, 可以养活了多少人口, 还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何况有人说中国地大而物不博, 如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 他曾经说过: -我国包罗戈壁沙漠,囊括世界最高的高原, 西藏大部皆为不毛之地,而欧洲则为无雨量过少之区, 崇山峻岭, 占地亦不多, 故欧洲人口问题, 遂不若我国之严重。. 0 (见5东方杂志6第 23 卷第 1 号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 [ 6] ( P199)。 [参 考 文 献] [ 1 ] 孙沐寒1 中国近代人口史料编目( 1- 11) [ J] . 南方人口, 1992, ( 3) - 1995, ( 1) 1 [ 2 ] 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社会科学(总类部分) [ Z]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1
/
本文档为【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_顾鉴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