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生活_唐代科举与文学_研究之一_傅璇琮

唐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生活_唐代科举与文学_研究之一_傅璇琮

2013-04-21 10页 pdf 1MB 2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6493

暂无简介

举报
唐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生活_唐代科举与文学_研究之一_傅璇琮 枣 庄 师 专 学 报 � � � � 。 � 。 唐 代 科 举 制 度下 的 文 人 生 活 “唐代科举与文学” 研究之一 傅 漩 琼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唐代 。 作为封建时 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之一 , 它比起两汉的察举 制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 有很大 的进 步性 。 科举制的施行 , 使得封建国家把选用 权集中于中央 , 以适应于大唐帝国统一的政 治局面的需要 。 科举制又是采取一整套考试 的办法 � 订立一定的文化标准 , 面向地主阶 级的整体 , 招徕人才 , 这说明中国古代封建 地主阶级 , 发展到唐...
唐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生活_唐代科举与文学_研究之一_傅璇琮
枣 庄 师 专 学 报 � � � � 。 � 。 唐 代 科 举 制 度下 的 文 人 生 活 “唐代科举与文学” 研究之一 傅 漩 琼 科举正式确立于唐代 。 作为封建时 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之一 , 它比起两汉的察举 制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 有很大 的进 步性 。 科举制的施行 , 使得封建国家把选用 权集中于中央 , 以适应于大唐帝国统一的政 治局面的需要 。 科举制又是采取一整套考试 的办法 � 订立一定的文化标准 , 面向地主阶 级的整体 , 招徕人才 , 这说明中国古代封建 地主阶级 , 发展到唐代 , 对政体构成人员的 文化水平较过去时代有更高的要求 , 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文 化较过 去更有所发展 和提 高 。 科举制对唐代的政治无疑起 了积极的作 用 � 当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 , 同时也给予 文学和文人生活以显著 的影响 。 这些都是为 学术界所公认的 。 研究唐代的科举与文学 , 研究二者的关系 , 这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史 研究都是新课题 , 同时这也是一个大题 目, 远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概括得了的 。 笔者有 一篇题为 《唐代的 进士 放榜与宴集 》 的 文 章 , 发于 《文史 》第二十三辑 �中华局 编辑出版 � , 乃是试图研究科举试与文人生 活的关系 , 从而想探索科举试给予文学风气 的影响 。 那篇文章叙述的 , 是已经登第的读 书人的各种喜庆活动 , 唐人诗文中关于这些 活动的记载 , 在欢乐气氛的描叙中带有浓厚 的浪漫主义想象的成份 。 但及第者只占应试 举子极小的部分 , 及第者的欢乐 , 同时也意 味着落第者的失意与悲哀 。 唐代毕竟是封建 社会 , 科举制度毕竞 是封建 社会 的上层 建 筑 , 这种考试制度根本不是向广大劳动者开 门的 , 即使对地主阶级来说 , 能受到科举制 实行的好处的也只是这个阶级中极少的一部 分 , 因此应试举子 的大部 分即落 第者 的生 活 , 也应受到我们的注意 。 即使一部分落第 者在以后的考试中及第了 , 但他们在落第时 所作的诗文 , 仍可作为落第举子思想感情的 写照供我们研究。 本文的重点 , 就是写科举 制下落第者的生活及其坎坷不平的道路 , 说 明即使象唐代那样 处于鼎 盛时期 的中古社 会 , 即使科举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建筑还 起着进步的作用 , 但应试举子的大部分 , 还 仍然不 免有落拓困 顿和漂 泊流 离的辛 酸遭 遇 。 在唐代 , 每年集中于京师的贡士 , 约一 千余至三四千不 等。 韩 愈 《送 权秀才 序 》 说 � 余常观于皇都 , 每年贡士至千余人 。 � 《韩昌黎文集校注 》卷四 � 这是中唐时的情况 , 晚唐时也大致保持 此数 , 如康骄 《剧谈录 》 卷下 《元相国褐李 贺 》 条说 � 自大中、 咸通之后 , 每 岁试春官者 千余人 。 当然也有多的时候 , 如韩愈在德宗贞元 末说 � “今京师之人不营百万 , 都计举者不 过五七千人 , 并其憧仆畜马 , 不当京师百分 之一 。 ” � 《论今年权停选举状 》 , 《韩昌 黎文集校注 》卷八 � 韩愈所说举者及其憧仆 畜马 , 竟将近长安人口 的百分之一 , 比例已 经不算小了, 当然这里所谓的举者 , 既包括 进士 、 明经等贡士 , 也包括已及第及已入仕 至京师等候调选的人 。 但能及第的却是极少数 , 进士及第的比 例更小 ,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 临 就 说 过 “唐进士取人颇少”的话 � 见 《文献通考 》 卷 三十五 《选举考 》八 � 。 《 宋史 》卷一五五 《选举志 》引北宋人王硅的话 , 说 � “唐自 贞观讫开元 , 文章最盛 , 较艺者锥千余人 , 而所收无几 � 咸亨 、 上元增其数 , 亦不及百 人 。 ” 这所谓百人 , 是包括进士 、 明经等科 在内的 。 开元以后 , 进士科所取人数有所增 加 , 但大体稳定在三十人上下 , 占应试者总 数的百分之二至三 。 在这百分之二 、 三中 , 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官僚大族出身的子弟 , 他 们依仗政治权势及采取行贿等手段 , 买通关 节, 取得及第 , 则一般中小地主出身或家境 较为清贫的士人 , 及第的比例就更加小了 。 虽然因文献记载的缺乏 , 我们还不能统计出 一般地主出身的士人登第与落第 的 比 例 数 字 , 但可以想见他们 中绝大多数是不免落第 或者是久试才得一第的 。 春日长安的曲江宴 集 , 他们是向隅者 , 传为美谈的唐代科举盛 事 , 对大多数应试者来说是落第的悲叹和奔 波于道途的辛酸。 譬如所谓 “行 市罗列” 、 “车马填塞” 的曲江宴 , 最初本是慰藉落第举人而设的 , 因此筵席就极其简单粗率 , 后来逐渐被新科 进士所据 , 这些落第者只好黯然而退了 �见 《唐撅言》卷三 � 。据 《云仙杂记 》卷二记 , 唐代 “进士不第者 , 亲知供酒肉钱 , 号买春 钱” 。 这买春钱的名称 , 对于落第举子也是 够凄凉的了 。 唐末孙巢 《北里志 》 中的 《杨 妙儿 》 条也说 � “京师 以宴下第者 , 谓之打 爵蚝 。 ” “打既疑” 一词又见于 中 唐 李 肇 《 国史补 》卷下 � “不捷而醉饱 , 谓之打能 藏 。 ” 所谓爵耗 , 就是失意、 烦闷的意思 。 可见中唐至唐末 , 亲友宴请落第举人 , 以消 除其失意的愁闷 , 大约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习 俗 。 落第举子还有一种 习俗 , 就是乞取及第 进士的衣裳 , 以为吉利 。 张籍 《送李涂及第 后归蜀 》中说 � “归去唯将新浩碟 , 后来争 取旧衣裳 。 ” � 《 张籍诗集 》 卷四 �所以争 取旧衣裳者 , 乃为 的是图吉利 , 宋人程大 昌 《 演繁露》卷十二 《社日停针线取进士衣裳 以为吉利 》 条即引张籍的这两句诗 , 并加解 释道 � “知新进士衣物 , 人取之以为吉兆 , 唐俗亦既有之 。 ” 这种举动 , 对于落第者来 说 , 实际上也是很可怜的 , 明代的唐诗学者 胡震亨称 “当时下第举子丐利市 , 狠习可悯 笑者” � 《 唐音癸签 》 卷十八 《 进 士 科 故 实》 � , 是有一定见地的 。 落第的举子 , 也有出家修道 , 或入市井 鸽于贾的 , 这也可从一个侧面窥见当时社会的 面影 。 如 《 太平广记 》卷二十四载 � 兰陵萧静之 , 举进士不第 。 性颇好 道 , 委书策 , 绝粒练气 , 结庐漳水之上 , 十余年而颜貌枯瘁 , 齿发凋落 。 一旦引 镜而怒 , 因迁居邺下 , 逐市人求什一之 利, 数年而资用丰足 , 乃资地茸居 。 象萧静之那样 , 考进士不中 , 结庐修道 , 又出来经商 , 遂以致富 , 这也是一条出路 , 在 当时社会有其一定的代表性 。另外是走河北 、 山东 , 在藩镇的幕府谋得一个职务 , 逐步求 得升迁 , 尤其是在中晚唐 , 这更是士人的仕 进之途 。 这点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 《论 唐代的进士出身及寒门与子弟之争 》 、 《 中 华文史论丛 》 , �� � 年第 � 辑 , 上海古籍出版 社编辑出版 � , 本文不再详论 。 唐代进士落第者的种种艰辛遭遇 , 在诗 文和笔记 、 杂史中 , 有不少记述 , 这些记述 可以使我们具体地了解那一时代相当一部分 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 , 这对于我们 进而了解唐代的社会和文学 , 都会有确切的 帮助 。 在具体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之前 , 让 我们先来看看两则有关举子与其家庭的悲剧 性的描写 。 其一是 《 唐撩言 》卷八 《 忧中有 喜 》条 � 公乘亿 , 魏人也 , 以辞赋著名。 咸 通十三年 , 垂三十举矣 。 尝大病 , 乡人 误传已死 , 其妻自河北来迎丧。 会亿送 客至坡下 , 遇其妻。 始 , 夫妻阔别积十 余岁 , 亿时在马上见一妇人 , 粗编跨驴 , 依稀与妻类 , 因晚之不已� 妻亦如是 。 乃令人洁之 , 果亿也 。 亿与之相持而泣 , 路人皆异之 。 后旬日 , 登第矣 。 楚 , 也是可以想见的 。 公乘亿在送客途中 , 遇其妻而不敢认 , 可见阔别之久 � 后来终于 认出 , 却又看到妻子穿着丧服 , 悟出其中的 缘由 , 则长久积郁的悲恨与愁怨顿时倾泻而 出 , 乃在道路上与妻子 “相持而泣” 。 这样 的遭遇 , 、这样的情感 , 在那一时代贫寒士人 中一定有相当的代表性 , 故其事迹广为流传 , 生于唐末五代时人的王定保得以于他的 书中。 另一则故事见于 《太平广记 》 卷七十四 《陈季卿 》篇 , 说 � “陈季卿者 ,家于江南 ,藻家十年 , 举进士 , 志不能无成归 , 羁栖晕 下 , 餐书判给衣食” 。 一个江南的士人 , 为 应进士试 , 千里迢迢来到长安 , 却是十年不 第 , 十年不得返家 , 流落在长安市上 , 靠为 人抄写书判为衣食之费 , 这十年陈季卿是怎 么过来的 , 他的有家归不得的心情是怎样久 积于心的 , 都不难想见 。 因此 , 他在一个偶 然的机会 , 游长安南郊青龙寺 , 遇一终南山 翁 , 山翁问他何所求 , 他一开头就诉说想要 回家而不可得 , 于是山翁乃施异术 , 使陈乘 一竹叶小舟 , 忽地得返故乡 。 阔别十年 , 与 妻子兄弟相见 , 悲欢异常 。 但却不能久住 � 公乘亿于豁宗咸通十三年 � � � �� 登第 , 《唐撅言 》作者王定保记此事时加了 “忧中 有喜” 的标题 , 虽然写了团圆的结局 , 但并 不能冲淡公乘亿与他妻子凄惨遭遇的悲剧色 彩 。 在登第前 , 他已考了将近三十次 , 也就是 三十个年头 , 这长时期的失望与愁苦的郁积 是可想而知的 。 其妻听人误传 , 以为公乘亿 已死 , 以当时的交通条件 , 一个妇人自河北 孤单只身来到长安 , 路途之艰辛 , 心情之哀 此夕谓其妻曰 � “吾试期近 , 不可 久留 , 即当进掉 。 ”乃吟一章别其妻日 � “月斜寒露白, 此夕去留心 。 酒至添愁 饭 , 诗成和泪吟 。 离歌栖凤管 , 别鹤怨 瑶琴。 明夜相思处 , 秋风吹半袅 。 ” 将 登舟 , 又留一章别诸兄弟云 � “谋身非 不早 , 其奈命来迟 。 旧友皆霄汉 , 此身犹 路歧 。北风微雪后 , 晚景有云时 。 � 惆怅清 江上 , 区区趁试期 。 ” 一更后 , 复登叶舟 , 泛江而逝 。 兄弟妻属 , 拗哭于滨 , 谓其 鬼物矣 。 陈季卿的诗并不出色 , 但感情是真挚的 。 这则故事写一个贫寒的士人 , 为了博得一个 进士出身 , 滞留长安 , 十年不得归家 , 即使 因有一个机缘回家与妻子兄弟相会 , 但又因 试期迫近 , 只得匆匆离家 , 以至于全家痛哭 送别时 , 以为他已不在人世 , 只是鬼魂返回 而已 。 这样的描写 , 已颇接近于蒲松龄在他 的不朽名著 《聊斋志异 》中揭露科举考试黑 暗的某些篇章了 。 困于科场 、 久举不第的 , 大多是朝中无 奥援 、家中无厚积的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 如 《金石续编 》卷九 《大唐故宣州司功参军 魏府君墓志铬 》记魏邀 � “少履文字 , 贞元 初以乡举射策 , 上省者五六 , 以贿援兼无 , 竟不登第 。 ” 虽然 “称屈者众矣” , 但因魏 遨既无财行贿 , 又无路攀援 , 终于未能登第。 又如李翱 《送冯定序 》中说 � 月 , 执文章一通渴右补网梁君 �肃 � 。 十一月 , 梁君遴疾没 。 ⋯⋯梁君段于兹 五年 , 每岁试于礼部 , 连以文章罢默 。 � 同上卷一 � 冯生自负其气 , 上无援 , 下无交 , 名声未大耀于京师 。 ⋯⋯是以再举京师 皆不如 。 � 《李文公集 》卷五 � 文宗大和九年 � � � � � 十二月 , 中书门下奏中 也说 � “又闻每年贡士尝仅千人 , 据格所取 , 其数绝少 , 强学待用 , 国年不试 , 孤贞介士 , 老而无成 。 ” � 《册府元龟 》卷六四一 《贡 举部 ·条制 》三 �当时一定有不少孤立无援而 有真才实学的人被排斥于及第者行列之外 , 终老而未能成名的 , 中书门下才有这样的议 ‘ 论 。 据现在所知的文献记载 , 唐朝不少第一 、 二流的文学家 , 大都有过科场挫折或累举不 第的经历 , 如著名的散文家李翱在 《谢杨郎 中书 》中说 � 翱自属文 , 求举有司 , 不获者三 , 栖逞往来 , 困苦饥寒 , 踏而未能奋飞者 , 诚有说也 。 � 《李文公集》卷七 � 另外他在 《感知 已赋 》的序中说 � 负元九年 , 翱始就州序之贡。 其九 李翱于贞元十四年�� � �� 进士及第 , 在此 之前 , 五年中考了三次 , 都失败了 , 所以说 “栖逞往来 , 困苦饥寒 , 踏而未能奋飞 ” 。 与此相类的有中唐时散文家兼传奇小说家沈 亚之 , 也是考了五年 � 《沈亚之文集 》卷七 《与李给事荐士书 》说 “昔在五年 , 亚之以 进士入贡” , 按沈亚之于元和十年及第 , 此 五年指元和五年 � , 三黔于礼部 � 同上卷七 《 上寿州李大夫书 》 � 。 与李翱同时的古文 名家皇甫提 , 也在文中感叹其不遇 � “提求 , 闻来京师三年矣 , 一年以未成颠撅 , 二年以 不试狼狈 , 及今三年而不遇有司 。 ” � 《 皇 甫持正文集 》卷四 《答刘敦质书 》 � 又如李 商隐于文宗大和六年 � � �� �始应进士举 , 开 成二年 � � � � � 及第 , 关于这几年的遭遇 , 他 在文中有好几处提到 , 如 � 凡为进士者五年 , 始为 故 贾 相 国 �妹 � 所僧 。 明年 , 病不成 。 又明年, 复为今崔宣州所不 取 。 � 《上 崔 华 州 书》 、 《樊南文集详注 》卷八 � 若某者幼常刻苦 , 长实流离 。 乡举 三年 , 才占下第 , 宦游十载 , 未过上农 。 � 《献相国京兆公启 》 , 《樊南文集补 编 》卷八 � 藐念流离 , 莫或逞息 , 乔木空在 , 敝庐已般 。 遂与时人 , 俱为岁贡 。 三试 于宗伯 , 始泰一名 � 三选于天官 , 方阶 九品 。 � 《献舍人彭城公启 》 , 同上卷 八 � 其实 , 象李翱、 沈亚之 、 皇甫提 、 李商 隐那样考了三 、 五年后及第的 , 年份并不算 长 , 晚唐几位诗人 , 象韩握 、 吴融 、 郑谷 , 竟考了一 、 二十年 。 韩握 《与吴子华侍郎同 年玉堂伴直怀昔叙恳因成长句兼呈诸同年 》 诗 , 有 “二纪计 偕劳笔 砚” 之 句 , 自 注谓 “予与子华 , 俱久困名场” , 则韩惺与吴融 困于科场者竟有 “二纪” � 二十四年 � ‘ 至 于郑谷 , 《唐诗记事协 � 卷七� � 说他 “游 举场十六年” , 则比李翱应试时间多三倍 。 韩愈于贞元二年 � � � � � 、 年 二十 五岁 登进士第 , 又应博学宏词试数年 , 一直未能 考中 , 不得已 , 到贞元十一年只好离开京都 。 离京前夕 , 他有《上宰相书 》, 说 �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 , 三选于吏部卒 无成 � 九品之位其可望 , 一亩之宫其可 怀 。 逞逞乎四海无所归 , 恤恤乎饥不得 食 , 寒不得衣 , 滨于死而益困 , 得其所 者争笑之 , 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 , 求老 农老圃而为师 , 悼本志之变化 , 中夜涕 测交颐 。 � 《韩昌黎文集校注 》卷三 � 句子的急促变化 , 充分表达了急于求仕 而又累次失望的心情 。 他说 � 求老农老圃而 为师 , 只不过一 时失意而 聊为 慰藉 的话 , 本是不准备实行的 , 但那时的读书人 , 仕途 上的失意往往会使他们向往于归隐田园 , 如 被誉为大历诗人之冠的钱起 , 在 《长安落第 作 》’诗中就说 � 钱起于天宝九载 � �� � � 登进士第 , 这两 首写下第的诗当然是作于天宝九载之前 , 也 就是作于开元 、 天宝的所谓盛世 。 盛世之音 也是有凄苦之声的 。 晚唐时的几位诗人 , 象徐黄考了十七年 � 《赠垂光同年 》 � “丹桂攀来十七春 , 如 今始见茜袍新 。” 见 《全唐诗 》卷七 � 九 � , 黄滔考了二十三年 � 《黄御史公集 》后附编 年考 � “滔以咸通壬辰登荐 , 年三十三 , 又 越二十三年乃登第 。 ” 又 《成名后呈同年 》 诗 � “业 诗 攻赋 荐乡书 , 二纪 如 鸿 历 九 衙 。 ” � 。 而孟集竟考了三十多年 , 如 《唐 撅言 》记载说 � “孟巢年长于小魏公 。 放榜 日, 栗出行曲谢 。 沉泣 日 � ‘先 辈 , 吾 师 也 。 ’ 沉 泣 , 繁亦泣 。 娶出入场籍三十 余 年 。 ” � 卷四 《与恩地旧交 》 � 又如诗人顾 况的儿子顾非熊 , 也考了三十年 , 项斯 《送 顾非熊及第归茅山 》诗说 � “吟诗三十载、 成此一名难 。 ” � 《全唐诗 》卷五五四 � 又 如写过 “凭君莫话封侯事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的诗人曹松 , 考了一辈子 , 到七十多岁了 , 还算是 因为照顾年老而特放及第的 , 怪不得 曹松在及第后献给座主的诗中说 � “得召丘 墙泪却频。 ” � 《唐诗纪事 》卷六十五 � 这 七个字凝聚了曹松一生的辛酸和血泪 。 了解 这些情况 , 对于我们阅读下列的诗句 , 会增 加一些真切的感受 � 始愿今如此 , 前途复若何。 无媒献 词赋 , 生事日磋跄 。 ⋯⋯故山归梦远 , 新岁客愁多 。 � 《钱考功集 》卷六 � 钱起还有一首 《下第题长安客舍 》 , 也 写得很真切 � 不遂青云望 , 愁看黄鸟飞 。 梨花度 寒食 , 客子未春衣 。 此事随时变 , 交情 与我违 。 空余主人柳 , 相见却依依 。 落第逢人劫哭初 , 平生志业欲何如 。 鬓毛洒尽一枝 桂 , 泪 血滴来千里 兮 。 �赵暇 《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 》 , 《全 唐诗 》卷五四九 � 玄发侵愁忽似翁 , 暖尘寒袖共东风 。 公卿门户不知 处 , 立 马九衙 春影 中。 �赵假 《下第后归永乐里 自题 》 , 《全 唐诗 》卷五五� � 年年春色独 怀羞 , 强 向东 风懒举 �� 头 。 莫道还家便 容易 , 人 间多 少事堪 愁 。 � 罗邺 《 落第东归》 , 《全唐诗 》 卷六五四 � 古人有遗言 , 天地如掌阔 。 我行三 十载 , 青云路未达 。 ⋯⋯谁知失意时 , 痛于刃伤骨 。 身如石上 草 , 根蒂 浅难 活 。 人人 皆爱 春 , 我独 愁花 发 。 ⋯⋯ �召卜渴 《下第有感 》 , 《金唐诗 》卷六 � 五 � 十载长安迹 未安 , 杏 花还 是 看人 看 。 �张殡 《下第述怀 》 , 《全唐诗 》 卷七� 二 � 因暮夜, 愁惋而坐 , 忽觉形魂相离 , 其 身飘飘 , 如云气而游 。 ⋯⋯ �卷一五七 《李敏求 》 � 以上介绍的多是一些 名人 , 而且其中大 部分人到后来还是登了第的 , 至于那更大多 数既无 名气 、 最终也未登第的读书人 , 其景 况则更为凄凉 , 我们这里举三个例子 。 一是 赵磷 《因话录 》所记 � 这里写的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 但 这一片断却也写得极为传神 , 把李敏求孤单 一身、 终生不遇 、 前途无望 、 四顾茫然的精 神面貌刻划出来了 。 这一段的描写 , 如放在 《聊斋志异 》中 , 也是上乘之作 。 第三个例子是白居易的一篇文章 � 《送 侯权秀才序 》 � 《 白居易集 》卷四十三 � 。 侯权与白居易都是贞元 十五 年� � � �� 秋由宣 州奔赴长 安应试 的 , 第二 年 , 白居 易考取 了 , 登了第 , 后来又做了官 。 虽然也经历过 一些波折 , 但在写作此文时 , 白居易已经担 任知制浩 � 为 皇帝 起草 文告 � 的要职 了 。 这时 , 侯权也在长安 � 进士陈存能为古歌诗 , 而命赛 。 主 司每欲与第 , 临时皆有故 , 不果 。 许尚书 孟容旧相知 , 知举 日, 万方欲为申屈 。 将试前夕 , 宿宗人家 。 宗人为具入试衣 物 , 兼备晨食 , 请存堰息以候时 。 五更 后 , 怪不起 , 就 寝呼之 , 不应 。 前际 之 , 已中风不能言也 。 �卷六羽部 � 这位陈存 , 考了大半辈子 , 没有考取 , 时子尚为京师旅人 , 见除书 , 走来 贺予 。 因从容问其宦名 , 则日无得矣 , 问其生业 , 则日无 加矣 � 问 其仆 乘囊 瑙 , 则日 日消月胺矣 � 问别来几何时 , 则曰二十有三年矣 。 噬呼 , 侯生 � 当宣 礴别时 , 才文志气 , 我尔不相下 , 今予 犹得小遇 , 子卒无成 。 最后 , 知举者总算是熟人 , 可以想办法提携 他了 , 却不料就在考试 的前 一夜 , 中风而 死 。 一辈子想要的 , 眼看就可到手 , 却又那 样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 这短短的几行文字 , 写一个小人物之死 , 是很传神的 。 另一个例子是 《太平广记 》所载 � 贞元十五年由宣州启程赴长安时 , 白居 易二十八岁 , 侯权之年岁大约也相接近 。 写 这篇文章的长庆元年 � � � � � , 白居 易已经 五十岁 。 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多年 , 白居易已 经历仕中外 , 昔日同途应举的友人 , 却仍是 长安市上的一介旅人 , 二人的差距有多么远 , 其间的变化又是多么的大 。 文章最后说 � 李敏求应进士举 , 凡十有余上 , 不 得第 。 海内无家 , 终鲜兄弟姻属 , 栖栖 旅食 , 殆无生意 。 大和初 , 长安旅舍中 , 言未竟 , 又有行色 , 月曰 � “欲渴 东诸侯 , 恐不我知者多 , 请 一 言 以 宠 别 。 ” 予方直阁 , 慨然窃书命笔以序之 尔 。 普日 “才文志气” 不相上下的侯秀才 , 经过生活风霜的磨炼 , 其精神状态竟显得如 此的卑微了 。 这篇序是送行的文章 , 也是一 封推荐书 , 当然无从预 卜侯权此后的命运 , 但从除了白居易的这篇文章外再无别的记载 来看 , 可以推知这位侯秀才大约也就此默默 过了一生 , 在车尘马足中消失自己的身影 。 宋代邵伯温在 《邵氏闻见录 》 � 卷二 � 中有一则记载 , 说 � “本朝自祖宗以来 , 进 士过省赴殿试 , 尚有被黝者 。 远方寒士 , 殿 试下第 , 贫不能归 , 多至失所 , 有赴水而死 者 。 仁宗闻之侧然 , 自此殿试不黝落 。 ” 宋 代录取进士叽名额远较唐代为多 , 却尚有殿 试被黝而赴水 自尽的 , 唐代落第的举子是否 也有同样的情况, 缺乏直接的记载 , 不敢断 定 , 但 《 邵氏闻见录 》所记的情况仍可作为 参资。 薇与玻 。 无虑数尺躯 , 委作泉下骨 。 唯 愁揽清镜 , 不见昨日发 。 � 《下第寄知 己 》 , 《曹邺诗注 》 , 上海古藉出版社 出版 � 通济里在长安城南 �唐时一些贫寒的士 人 , 大约多住于城南 , 如张 籍 《过 贾 岛野 居 》也说 � “青门坊外住 , 行坐见南山 。 此 地去人远 , 知君终 日闲 。 蛙声篱落下 , 草色 户庭间 。 好是经过处 , 唯 愁 暮 独 还 。 ” 见 《张籍诗集 》卷二 � 。 曹邺从桂林 , 跋涉千 里 , 来到长安 , 累试不第 , 其居处寂寥 , 别 无长物 , 但见薇威 , 诗人生计的贫苦可想而 知 。 曹邺在及第后曾沈痛地诉说前此的境遇 说 � 唐宋人的记载 , 有说白居易年轻时至长 安应进士试 , 拜 褐名 士顾况 , 顾 况一 见白 居易的名字 , 开玩笑地说� “长安居 , 大不 易� ” 这一记载虽不可靠 �请参拙著 《唐代 诗人丛考 · 顾况考 》 � , 但“长安居大不易” 的话 , 确实道出一般读书人在长安生活的艰 辛 。 长安是大唐帝国的京都 , 固然是全国政 治 、 文化的中心 , 但由于集中居住着皇室、 贵戚 、 大官 、 豪族 、 富室 、 巨贾 , 生活的奢 侈是不容说的了 , 这也使得生活费用要比其 他城市为高 , 一般地主家庭或自耕农出身的 读书人来到京城应举 , 如果有几次考试落第 , 面对着昂贵的衣食费用 , 其景况是不容易处 的 。 有些士人就只好住在长安城的偏僻处 , 过着半饥寒的生活 。 如晚唐诗人曹邺在一首 诗中说 � 僻居城南隅 , 颜子须泣血 。 沉埋若 九泉 , 谁肯开 口说 。 ��� 成名后献恩门》� 与此同时 , 散文家孙樵对他寓居长 安的生活 , 则写得更为具体 、 真切 � 长安寓居 , 阖户讽书 。 悴如冻灰 , 瘦如搞柴 , 志枯气索 , 倪倪不乐 。 一旦 有曾识面者 , 排户入室 , 咤骇卿卿 , 且 日 � 惫耶饿耶 � 何自残耶� 对日� 樵天 付穷骨 , 宜安守拙 , 无何提笔入贡士列 , 拱文倒魄 , 读书烂舌 , 十试泽宫 , 十默 有司 , 知己日懈 , 朋徒分离 。 知远来关 东 , 秦装锁空 , 一入长安 , 十年屡穷 。 长日猛赤 , 饿肠火迫, 满眼花黑 , 哺西 方食 。 暮雪夜冽 , 入夜断骨 , 穴袅败褐 , 到晓方活 。 � 《寓居对 》 , 《孙椎集 》 卷七 � 举头望青天 , 白日头上没 。 归来通 济里 , 开户山鼠出。 中庭广寂寥, 但见 孙樵在这里写了他在长安十年间每下愈 况的境地 � 由于累次不第 , 友朋离散 , 钱囊 如洗 , 白天饿得头昏眼花 , 夜里冻得不能成 眠 , 以至 “悴如冻灰 , 瘤如搞柴” 。 这样的 情况并不是个别的 , 诗人杜荀鹤也有同样的 自况 � 近腊饶风雪 , 闲房冻坐时 。 书生教 到此 , 天意转难知 。 吟苦猿三叫 , 形枯 柏一枝 。 还应公道在 , 未 忍 与 山 期 。 � 《长安冬日 》 , 《唐风集 》卷上 � 杜荀鹤这时虽还有憧仆 , 但憧仆也瘦弱得可 以 , 他行走在长安道上 , 不禁发出 “回头不 想看赢憧 , 一路行人我最穷” 的感叹 � 《长 安道中有仆 》 , 《唐风集》卷中 � 。 而他之 所以还不能舍离长安 , 是因为对进士及第终 还抱着那么一种向往 , 所以说 “还应公道在 , 未忍与山期分 , 又说 “更 从 今 日望明年” � 《长安春城 》 , 《唐风集 》卷中 � 。 温庭 绮的儿子温宪也是屡试不第 , 他也有类似的 诗句 , 说 “十 口沟隆待一身 , 半年千里绝音 尘 。 鬓毛如雪心如死 , 犹作长安下第人 。 ” 见 《唐诗记事 》卷七� 。 至于因为没有考取 , 困居长安 , 抒写抑 郁困顿的情怀 , 申诉落拓失意的悲慨 , 则在 唐人诗篇中就更为多 见 , 这 里略举数首如 下 � 夜不归 。 龙钟易惆 怅 , 莫遣 寄 书稀 。 �项斯 《落第后寄江南亲友 》, 《全唐 诗 》卷五五四 � 进乏梯媒退又难 , 强随豪贵滞长安 。 风从昨夜吹银汉 , � 泪拟何门落玉盘 。 抛 掷红尘应有恨 , � 思量仙桂也无端 。‘ 锦鳞 额尾平生事, 却被闲人把钓竿。 �罗隐 《西京崇德里居 》 , 《甲乙集 》卷一 � 读了上面的这些诗 , 特别是罗隐的 “强 随豪贵滞长安” , 可以使我们进一步领会杜 甫旅食长安时的悲辛� “骑驴十三载 , 旅食 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 暮随肥马尘 。 残杯与 冷炙 , 到处潜悲辛 。 ” � 《奉赠韦左承丈二 十二韵 》 � 虽然时代先后有所不同 , 但长期 困顿于长安, 使诗人们喷发出相同的控诉与 悲号 � “统垮不饿死 , 儒冠多误身 � ” �杜 甫 , 同上诗 � “早知世上长如此 , 自是孤寒 不合来� ” �罗隐 《 丁亥岁作 》 , 《 甲乙集 》 卷十 � 钱易的 《南部新 书 》 乙 卷还 有一则记 载 , 说 � 客里愁多不见春 , 闻莺始叹柳条新 。 年年下第东归去 , 羞 见 长安 旧主人 。 �豆卢复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 , 《全唐诗 》卷二� 三 � 八月更偏长 , 愁人起常早 。 闭门寂 无事 , 满院生秋草 。 昨宵西窗梦 , 梦入 荆南道 。 远客归去来 , 在 家 贫亦好。 �戎显 《长安秋夕 》 , 藏维熙校注 《戎 显诗注 》 � 一夕九起暖 ,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 安陌 , 空将泪见花。 �孟郊 《再下第 》 , 华忱之校点 《孟东野诗集 》卷三 � 古巷槐阴合 , 愁多昼掩扉 。 独存过 江马 , 强拂着花衣。 送客心先醉 , 寻僧 岁除日, 太常卿领官属乐吏 , 并护 憧派子千人 , 晚入内 , 至夜子寝殿前进 榷 , 然蜡炬 , 燎沈檀 , 荧煌如昼 , 上与 亲王 、 妃主已下观之 , 其夕赏赐最多 。 是 日衣冠家子弟 , 多 觅振 子之衣 , 着 而窃看宫中。 顷有进士藏童者 , 老矣 , 偶为人牵率 , 同入其间 , 更为乐吏所驱 , 时有一跌 , 不敢抬头视 , 执撵牛尾拂之 , 鞠躬宛转, 随队唱 《夜好 》 , 千匝于广 庭之中 。 及将旦得出 , 不胜困穷 , 扶异 而归 , 一病六十日, 而就试不得 。 这里写一个老秀才 , 大约也是一直考到 老而未中的 , 有一年除夕夜, 忽发奇想 , 也 想入宫中窥看进帷的情况 。 于是为人带进 , 却不料被乐吏所驱 , 跌跌踵踵 , 千匝百转 , 低着头也不敢看什么 , 就这么折腾了一夜 , 第二天早上 已经走不动路 , 只好让人抬着回 到住处 , 连病 了六十天 , 结果考期也没有赶 上 , 这样就又耽误了一年 。 写藏童那样的失 意士人境遇之悲惨 , 可与 《儒林外吏 》的笔 法相并比 。从这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遭遇 , 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所受 到的包括利几举制度在内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压 力 , 是何等的沉重。 从这种认识出发 , 我们 再来谈韩愈 《与李翱书 》 中那一段传诵的名 句 , 就更会感到字字都包含着血泪 � 集 》卷五 仆在京城八九年 , 无所取资, 日求 于人以度时 日。 当时行之不觉也 , 今而 思之 , 如痛定之人思 当痛之时 , 不知何 能自处也 。 � 《韩昌黎文集校注 》卷三 � 荆南距长安 , 比起岭南 、 江南 、 福建等 地来 , 还是不算远的 , 但刘蜕已经须用半年 的工夫化在来 回的路上 , 还要有两个月的时 间往外地 “乞假衣食” , 其奔走道路的艰辛 也是可想而知的 。 刘蜕的这一段话 , 说 出了 较下层读书人的共同处境 , 应当说是有代表 性的 。 中唐时家在吴兴的沈亚之 , 在他未曾 及第时 , 也说 自己是 “得黔辄归 , 自一月至 十一月 , 晨驰暮走 ,’� 《 上寿州李大夫书 》 � , 《沈亚之文集》卷七 � 。 后人往往把唐代读 书人的这种行旅漂泊称作漫游 , 唐代人有时 自己也叫做 “壮游” , 如果我们读读刘蜕和 沈亚之的这些篇章 , 对于唐代士人的生活当 会有深切的了解 。 晚唐诗人黄滔 , 他在下第 离开长安东归时 , 有这样的诗 � 落第举子既有困居长安之苦 , 又有行旅 漂泊之悲 。 唐时落第的举子 , 有的就在长安 过夏 , 读书修业 , 至新秋再谋取京兆府或附近 同 、 华等州的举送 , 另外也有不少人游历外 地州府 , 以取得地方大员或名公贵卿在经济 上的资助和政治上的荐引� 此外还有相当一 部分贫寒的士人 , 须在放榜后回家赡视父母 妻儿 。 荆南人刘蜕在一篇文章中曾具体地描 述这种行役的苦辛 � ⋯ ⋯绮声历历秦城晓 , 柳色依依溺 水春 。 明 日蓝田关外路 , 连天风雨一行 人 。 � 《下第东归留辞刑部郑郎中诚 》 , 《唐黄御史公集 》卷三 � 家在九江之南 , 去长安近四千里 。 膝下无怡怡之助 , 四海无强大之亲 。 日 行六十里 , 用半岁为往来程 , 岁须三月 侍亲左右 , 又 留二月 为乞假衣 食于道 路 , 是一岁之中 , 独余一月在长安 , 王侯 听尊 , 媒灼声深 , 脱有疾病寒暑风雨之 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 � 是风雨生白 发 , 田园变荒芜 , 求抱关养亲亦不可期 也。 � 《上礼部 裴侍郎书 》 , 《刘蜕 这幅风雨行役图 , 包含着多少失意士人 的血和泪 � 据唐人的一些文献记载 , 不少士人在漂 泊的途中穷困潦倒 , 甚至就死于客舍或田野 间的 。 如 《酉阳杂姐 》 前 集卷二 记一 个秀 才 , 元和时落第 , “旅游苏 、 湖间” , 途中 生病 , 一文莫名, 没有别的办法 , 只得把身 上穿的一件脏衣服脱下来 , 叫人去典卖了 , 说 � “可以此办少酒肉 , 予将会村老 , 丐少 道路资也 。 ” 写下层知识分子贫窘的遭遇 , 象这样有强烈的现实性的描写 , 在中国古代 也还是不多见的 。 《酉 阳杂沮 》还有两则描 写士人不幸遭遇的故事 � 于襄阳顿在镇时 , 选人刘某入京 , 逢一举人 , 年二十许 , 言语明晤 。 同行 数里 , 意甚相得 , 因籍草 。 刘有酒 , 倾 数孟 。 日暮 , 举人指支径曰 � “某敝止 从此数里 , 能左顾乎 � ” 刘辞 以程期 。 举人因赋待 曰 � “流水涓涓芹努牙 , 织 鸟双飞客还家 。 荒村无人作寒食 , 殡宫 空对棠梨花 。 ” 至明旦 , 寻访举人 , 殡 宫存焉 。 � 前集卷十三 《 冥迹 》 � 枝江县令张汀 , 子名省躬 , 汀亡, 因住枝江 。 有张垂者 , 举秀才下第 , 客 于蜀 , 与省躬素未相识 。 大和八年 , 省 躬昼寝 , 忽梦一人 , 自言姓张名垂 , 因 与之接 , 欢押弥日。 将 去 , 留 赠 一 诗 曰 � “戚戚复戚戚 , 秋堂百年色 。 而我 独芒芒 , 荒郊遇寒食 。 ” 惊觉 , 遵录其 诗 , 数日卒 。 � 续集卷二 《支诺桌 》 � 年 � � � � � � , 江西信州的一个村庄 , 挖掘出 一个唐碑 , “乃妇人为夫所作 ” 。 碑文写得 很简单 , 一共不到一百来字 , 后半篇写道 � 惟公三举不第 , 居家以礼义自许 。 及卒于长安之道 , 朝廷公卿 , 乡邻看旧 , 无不太息。 这两则故事都托之于鬼魂 , 写举子在客 游期间死于途中 , 不得归亲于故里 。 段成式 在中晚唐间曾仕宦于荆襄 , 荆襄又为南方入 京的通道 , 当地关于士子流落至死的传说当 有不少 , 因此段成式择要扎录在他的这一部 笔记小说中。 人们不难通过这些看似离奇的 情节 , 看出作者对应试举子流离道路及其凄 凉结局所寄寓的深切的同情 。 南宋人洪迈在其 《容斋随笔 》的五笔卷 二 《唐曹因墓志铭 》中 , 记南宋宁宗庆元三 这位曹君 , 世居都阳 , 既非大族右姓 , 且又累举不第 , 可见在朝中是没有什么有力 者为之援引的 , 其死于长安之道 , 碑铭乃仅 出于妻子之手 , 身世之悲 , 可以想见 。 碑文 朴素无华 , 却相当真实地写出了一个读书人 为考科举而奔走至死的悲惨结局 , 死时还只 有二十几岁 , 由此也可见出上述《酉阳杂姐》 的两则鬼魂故事 , 确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 壤的 。 晚唐诗人刘沧在一首诗中说 � 旅途谁 见客 青眼 , 故国 几多人白 发 。 雾色满川明水骚 , 蝉声落日隐城楼 。 � 《秋日寓怀 》 , 《全唐诗 》卷五八六 � 唐代的读书人 , 有多少人就是辗转往返 于水骚 、 城楼之间 , 度过其青春 , 迎来了自 发。 我们通过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生活的这种 种影响 , 可以更好地来认识唐代的社会生活 和唐代的文学 。 � � 一一� 一、落 消 息 妻 刘宾雁同志应邀来我校作 中国作家协会秘书处书记 、 著名记者刘 宾雁同志 , 应邀于五月十三 日来我校作报告 。 刘宾雁同志主要讲了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形 势和进行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 如何重视 发挥知识分子在 “四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 � 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文化方面的现 状 。 刘宾雁同志还就新闻报道 、 文学艺术和 建国以来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 阐述了自己 的观点。
/
本文档为【唐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生活_唐代科举与文学_研究之一_傅璇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