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_傅璇琮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_傅璇琮

2013-04-21 11页 pdf 827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6493

暂无简介

举报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_傅璇琮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 傅漩琼 内容提要 唐代 文人 的就仕之途 , 主要有三 , 即科举 、 方镇幕府 、 翰林学士 。 翰林学士是唐朝中期以后文士参预政治的最高层次 , 对其生活 、 思想及 文学创 作 , 都有较大影响 。 目前对这方面 的研 究还很不够 。 本文拟 以翰林学士 的起始 阶段 , 即玄宗 、 肃宗两朝的翰林学士作一 个案分析 , 并与当时的中书舍人 等作 比较研究 , 探讨这一 时期翰林学士 的政治环境及相应的社会 作用 。 关键词 翰林学士 翰林供奉 中书舍人 年冬 , 我撰成《唐代科举 ...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_傅璇琮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 傅漩琼 内容提要 唐代 文人 的就仕之途 , 主要有三 , 即科举 、 方镇幕府 、 翰林学士 。 翰林学士是唐朝中期以后文士参预政治的最高层次 , 对其生活 、 思想及 文学创 作 , 都有较大影响 。 目前对这方面 的研 究还很不够 。 本文拟 以翰林学士 的起始 阶段 , 即玄宗 、 肃宗两朝的翰林学士作一 个案分析 , 并与当时的中书舍人 等作 比较研究 , 探讨这一 时期翰林学士 的政治环境及相应的社会 作用 。 关键词 翰林学士 翰林供奉 中书舍人 年冬 , 我撰成《唐代科举 与文学 》 一 书 , 在 自序中曾说及 , 我想从不 同的角度 , 探 讨有唐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 并由此研究唐代社会特有的文化风貌 , 于是 就先选择科举制度 , 想从科举入手 , ‘ 掌握科举与文学 的关系 , 以便从较 为广 ‘ 阔的社 会背景 来认 识这 一时期的文学 。 序言 中还写道 “ 如果可能 , 还可 以从事这样两个专题的研究 , 一 是唐代士人是怎样在地方节镇 内做幕僚的 , 二是唐代的翰林 院和翰林学士 。 这两项专题 的内容 , 其重点也是知识分子 的生 活 。 ” ① 在这之后 , 一直在扬州师院和扬 州大学任教 的 戴伟华先生 , 即专注于唐代方镇幕府与文学的研究 , 撰写有《唐方镇幕僚文职考 》 、《唐代使 府 与文学研究 》等书 , 在这方面极有开拓之功 。 我 曾遵 嘱于 年为 《唐方镇幕僚文职 考 》作序 , 序言中再次提及唐代的翰林学士与方镇幕僚 , 对 前者 , 我较 《唐代科举与文 学 》自序多说 了几句 , 谓 “ 翰林学士 , 那是接近于朝政核心的一部分 , 他们宠荣有加 , 但随之而来的则是险境丛生 , 不时有降职 、 贬滴 , 甚至丧生的遭遇 。 他们的人数虽然不 多 , 但看看这一类知识分 子 , 儿经奋斗 , 历尽艰 辛 , 得 以升高位 , 享殊荣 , 而一旦败 亡 , 则丧身破家 。 这是虽 以文采名世而实为政治型的知识分子 。 ” ② 我始终认为 , 研究唐代的翰林学士 , 其重点仍然在 于那一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 活道路 , 从这一点着眼 , 可能收获会较多 。 但这些年来 , 有些论著从史学角度 , 又以宏 观手法 , 对唐代翰林学士的政治作用 , 作过高的估价 , 认为翰林学士设置以后 , 特别是 中唐以后 , “ 内廷外朝便有 了两个并行 的决策机构 ” ③ , “ 其设置 目的在于排斥 中书门下 《唐代科举 与文 ‘ 学》, 陕西人民 出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戴伟华 截唐方镇文职幕僚考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袁刚 《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 台北文津出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①②③ 文学遗产 · 年第四期 决策体制 , 削弱宰相职权 ” , 并认为 “ 外朝 中书门下则 由于丧失决策权而逐渐蜕化为行 政机关 ” ①。 有些论著不加分析地沿袭唐代文献 中所谓 “ 内相 ” 的 比喻说法 , 把翰林学 士的权力凌驾于宰相之上 。 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从材料本身出发 , 与事实不合 。 唐代的知 识分子 , 固然有通过翰林学士的途径 , 表示 自己 的政见 , 施展 自己的谋略 , 但在朝中并 没有形成独立的中枢机构作用 。 他们往往屈从于掌握实权的宰相和宦官 , 如果与这两者 有所冲突 , 则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 这是古代文人参与政治的根本弱点和带有一定普遍性 的惨痛教 训 。 如大家知道 , 白居易于宪宗元和十年 巧 贬为江州 司马 , 史书上记载 是因为宰臣武元衡为盗所杀 , 白居易第一个上书 , 于是为人奏为越位 , 而实际上 白居易 自己则 以为 , 此事乃起祸于前几年即元和二年至六年任翰林学士时 , 那时 “ 不识时之至 讳 ” , “ 直奏密启 ” , 这样一来 , “ 握兵于外者 , 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 秉权于内者 , 以仆 介独不附己 而忌 其徐附丽之者 , 恶仆独异 , 又信信信吠声 , 唯恐 中伤之不获 。 以此得 罪 , 可不悲乎 “ 这是 白居易贬至江州后 的第二年写 给亲友杨虞卿 的 ②。 这是很有代表 性 的例子 , 而却为人所忽视 。 白居易是一个很有见解 、 很有个性的人 , 他的 《新乐府 》 、 《秦中吟 》也即作于翰林学士时 。 而正因如此 , 得罪了 “ 握兵于外者 ” 、 “ 秉权于 内者 ” , 以及 “ 附丽之者 ” , 终于被贬 , 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类似者还有 , 甚至 比白居易更 惨 的 。 我们不应从某种观念 、 设想 出发 , 作一种看似概括性强而实为虚拟的推想 。 遗憾的是 , 这些年来 的有关论文 , 还往往 出现一些常识性 的错误 。 如把李 白 、 杜 甫 , 一 与宋朝的苏轼 、 欧阳修 、 王安石 、 司 马光同样列人翰林学士之列 ③ 事实上李 白只 是翰林供奉 , 未 曾作过学士 , 杜甫则根本与翰林学士院无关 。 又如说翰林院设立于唐 初 , 唐高祖 、 太宗时的大臣如魏征 、 李百药 、 岑文本 、 褚遂 良 , 高宗初期的许敬宗 、 上 官仪 , 都曾在翰林院内待 沼 ④。 实则唐代史籍明确记载 , 翰林院是唐玄宗 即位后才设立 的 , 这距唐高祖 、 太宗时 已有八九十年 。 有的更对过去的材料不加鉴别 , 以讹传讹 。 如 《新唐书 · 百官志 》一 , 记翰林学士 , “ 人院一岁 , 则近知制浩 , 未知制浩者不作文书 ” 。 宋朝叶梦得 《避暑录话 》 卷下 所 载同 , 费衷 《梁黔漫志 》亦载 , 并加上一句 “ 但备顾 问 、 参侍行而 已 ” 卷二 。 前些 年凡论述唐翰林学士者 , 均本此说 。 而实际 上 , 仅根据两 《唐书 》列传所载 , 即可证明 此说不确 。 如李德裕于元和十五年 正月穆宗即位后 , 即召为翰林学士 , “ 禁 中书 诏 , 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 ” , 后长庆元年 才为知制浩 , 二年二月转 中书舍 人 ⑤。 又杜元颖 , 元和 中召人为翰林学士 , “ 手笔敏速 , 宪宗称之 。 吴元济平 , , 以 书诏之勤 , 赐维鱼袋 , 转司勋员外郎 、 知制浩 ” 《旧 唐 书 》表一六三本传 , 页 。 类似 的情 况 , 又见 日唐书 》卷一六七 段文 昌传 》, 卷 一六八 《钱徽传 》 、 《高钱传 》, 卷一七二 ① 袁刚 《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 第 页 、 第 页 。 ② 《白居易集校笺 》表四 四 《与杨虞卿书 》, 上海 占籍出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③ 见杨果 《古代翰林制度及其对封建文化的影响 》, 《光明 日报 · 史林 》第 期 , 年 。 ④ 见杨友庭 《唐代翰林学 士略论 》, 《厦门大学学报 》 年第 期 , 第 页 。 ⑤ 《旧唐书 》卷一 七 四 《李德裕传 》, 中华书局 点 校本 , 第 页 。 按 , 以 下 儿两 《唐 书 》 、 《资治通鉴 》, 皆用中华书局点校本 , 在文内仅注明页数 , 不另 出注 。 又 , 李德裕此事 , 又参见傅瑛琼 《李德裕年谱 》, 齐鲁书社 , 年 月 。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 《萧挽传 》, 卷一 七三 《陈夷行传 》, 都是入为翰林学士 , 即 已草诏 , 然后再知制浩 。 由 此可见 , 我们应对过去的材料作细心的考察 , 对有关的记载作全面的清理 , 这样才能对 翰林学士的职责 、 作用等等 , 作出准确 、 客观的评析和判断 。 据上所述 唐代翰林学士确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 而要研究翰林学士 , 则必须注意两 点 , 一是应把重点放在 当时文人参与政治的方式及其心态 , 从而以较广的社会角度来探 讨唐代的文人生活及文学创作 二是应着重于个案研究 , 避免笼统而又不适当的所谓宏 观概括 。 就第二点而言 , 我以为 , 应先从不同的时代段 , 来看 一看这翰林学士群体在不 同时期所处的政治环境与文化世态 , 并对有代表性的人物作某种典型性的剖析 , 然后可 以作 出总体性的 、 有学术价值的结论 。 这几年来 , 我 已积累了一定的材料 , 拟仿照 《唐代科举与文学 》, 撰写 一部 《唐代 翰林 与文学 》。 现在这篇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 》, 就是其中之一 , 拟 以文和史相结 合 , 对唐代翰林学士起始阶段作一番考察 。 关于唐玄宗时设翰林学士的过程 , 《新唐书 · 百官志 》一 , 有较概括的记述 玄宗初 , 置 “ 翰林待诏 ” , 以张说 、 陆坚 、 张九龄等为之 , 掌 四 方表疏批答 、 应和文章 既而又 以中书务剧 , 文书多雍滞 , 乃选 文学之 士 , 号 “ 翰林供奉 ” , 与 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 书救 。 开元 二十六年 , 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 , 别置学士院 , 专 掌内命 。 页 这 一段大致是概括中唐时李肇 《翰林志 》及 《旧唐书 · 职官志 》而成的 。 李肇 《翰 林志 》记述 , 唐朝开国初 , 依据前朝典制 , 在 中央设有 中书舍人六员 , 专掌朝 中重要官 令 即 “ 诏浩 ,’ 的起草 , 但从太宗起 , 历高宗 、 武后 、 睿宗 , 其间又选取有文名才气 的官员 , 召人宫中 , 为帝王撰草文书 , 但未有正式名号 。 《翰林志 》接着说 “ 玄宗初 , 改为翰林待诏 , 张说 、 陆坚 、 张九龄 、 徐安贞相继 为之 , 改为翰林供奉 。 开元二十六 年 , 刘光谦 谨 、 张泊乃为学士 , 始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 。 ” ① 关于翰林供奉与集 贤院学士之合与分 , 《翰林志 》也有记载 “ 至玄宗置丽正殿学士 , 名儒大 臣 , 皆在其 中 。 后改为集贤殿 , 亦草书诏 , 至翰林置学士 , 集贤书诏乃罢 。 ’, ② 《旧唐书 》卷 四三 职官志 》二 , 在记述翰林院时 , 也说及 “ 玄宗 即位 , 张说 、 陆 坚 、 张九龄 、 徐安贞 、 张泊等 , 召人禁中 , 谓之翰林待诏 ” 页 。 但没有如 《翰 林志 》所说 , 张说等人为翰林待诏 , 又改为翰林供奉 。 事实上 , 在 当时 , 所谓翰林待 诏 、 翰林供奉 , 实为同一职名 , 即在皇帝左右 , 待皇帝吩咐 , 替皇帝办事 。 这方面 , 司 马光的 《资治通鉴 》卷二一七天宝十三载正月所记 , 较为清晰 “ 上即位 , 始置翰林院 , 密迩禁廷 , 延文章之士 , 下 至僧 、 道 、 书 、 画 、 琴 、 棋 、 数术之工 皆处之 , 谓之待诏 。 ① 唐李肇 《翰林志 》, 百川学海本第 页 。 ② 《翰林志 》第 页 。 按文中 “ 后改为集贤殿 ” , 原于 “ 贤 ” 后 尚有 “ 仙 ” 字 , 衍 。 集仙殿之名 在前 , 后改集仙为集贤 。 文学遗产 · 几 年第四期 刑部尚书张均及 弟太常卿泊皆翰林供奉 。 ” 页 清顾 炎 武 《日知录 》卷 二四有 《翰林 》 一 条 , 即据两 《唐书 》, 记唐代历朝工 艺书画之徒 , 及僧人 、 道士 、 医官 、 占星 等 , 均人 “ 待诏翰林 ” 之列 , 而这些人又称之为翰林供奉 。 唐代的 “ 供奉 ” 一词 , 甚为复杂 , 有称僧道为 内道场供奉 的 , 也有称某些朝官的 , 如中 书舍人内供奉 、 殿中侍御史 内供奉 、 左补 阀内供奉等 , 这可 专文探讨 , 此处不赘 。 而在有关唐代墓碑 的署名 中 , 更可见 出翰林待制与翰林供奉实 为 一 事 。 如清王爬所辑 《金石萃编 》卷八 又《大唐赠东平郡太守章仇府君神道之碑 》, 书碑者为玄宗时著名书法 家 , 其所署之衔为 “ 翰林院学士 内供奉 ” 同书卷一 七 《分卜国公 梁守谦 功德碑并 序 》, 所署为 “ 朝议郎权知抚州长史上柱 国赐紫金鱼袋翰林待诏 陆那篆额 ” 、 类似者还 有 宋陈思 《宝刻丛编 》卷六 《唐何进滔德政碑 “ 翰林待诏梁 王府 司马唐玄度篆额 ” 卷 七 《唐赠司徒马磷新庙碑 》 “ 太子中允翰林待诏韩 秀皇分 书题额 。 ” 明都穆 《金燕琳 琅 》卷十 《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减公神道碑铭并序 》 “ 翰林 待诏光禄卿李秀岩篆额 ” 。 —从这 一侧面 , 确可见 出 , 当时在宫 中任翰林待诏 、 翰林 供奉的 , 不少是有才艺之士 , 并非像现在有些文章所说 的 , 他们是 品位极低的滥竿之 徒 。 翰林学士与韩林供奉 、 待诏等相聚在 一起 , 应是组成 个有较高层次 的文化群体 。 这 也可作为一个唐代的文化专题进行研究 。 李肇 《翰林志 》及新 旧 《唐书 》, 都提及 中书舍人 、 集贤院学 士与翰林学 士的关系 。 这对我们研究玄 、 肃两朝翰林学士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氛 围 , 是必须注意的 , 特别是中书 舍人 , 在整个唐代 , 其作用不可忽视 , 不能像有些论著所说 , 自有 了翰林学士 , 中书舍 人的职权被大大削弱 , 甚至变成可有可无 , 或形成与翰林学士相敌对的官僚机体 。 事实 上 , 在玄 、 肃两朝 , 中书舍人 , 其政治声望与文学声誉 , 是大大超过这 一 时期的翰林学 士的 , 这可能也为现在一些研究者所忽略 。 南京王应麟 《玉海 》卷一二一 《官制 · 台省 》记 中书舍人 , 曾谓 “ 自永淳以来 , 天 下文章道盛 , 台阁髦彦 , 无不 以 文章达 , 故 中书舍 人 为文 士之极任 , 翰廷 之盛选 。 ” ① 永淳为唐高宗年号 , 自后即武则天实际掌权 。 此处对中 书舍人的称誉 , 简直如同 中晚唐时翰林学士的赞词 。 至唐玄宗开元时 , 中书舍人 以文词见称者更多 , 前后成为接 续不断的群体 。 如 《旧唐书 》卷一九 中 《文苑 中 · 许景先传 》 “ 俄转 中书舍人 。 自开 元初 , 景先与中书舍人 齐淤 、 王 丘 、 韩休 、 张九 龄掌知制 浩 , 以 文 韩 见称 。 ” 又 同卷 《席豫传 》 “ 开元中 , ⋯⋯三迁 中书舍人 , 与韩休 、 许景先 、 徐安贞 、 孙逛相次掌制浩 , 皆有能名 。 ” 天宝时 , 玄宗还特赞赏其诗 “ 览卿所进 , 实诗人之 首出 , 作者之冠冕也 。 ” 同卷 《孙遨传 》, 载孙遨于开元后期任中书舍人 , “ 掌浩 八年 , 制救所 出 , 为时流叹服 。 议者以为 自开元以来 , 苏迎 、 齐淤 、 苏晋 、 贾 曾 、 韩休 、 许景先及遨 , 为王 言之最 。 ” 肃宗接替玄宗之初 , 也极重视 中书舍人 。 大家知道 , 玄宗受位于睿宗 , 册文是中书 舍人贾 曾撰写的 , 后玄宗在成都将传位 的册文送往灵武 的肃宗 , 其诏文又为贾 曾之子 、 时任中书舍人的贾至所撰 , 当时传为美谈 见 《旧 唐书 · 文苑中 · 贾曾传 》。 而肃宗即位 ① 《玉海 》, 台北大化书局影印本 , 第 页 。 此据 日本京都建仁 寺两足院所藏元至正 十二年 重刊本影印 。 唐 玄肃两朝翰林学 七考论 后 , 即召见徐浩 , 任为中书舍人 “ 时天下事殷 , 诏令多 出于浩 , 浩属词赡给 , 又工楷 隶 ” , 徐浩 “ 参两宫文朝 , 宠遇罕 与为 比 ” 《旧 唐 书 》卷一 三七 《徐浩传 》, 页 。 可见 , 玄 、 肃之际 , 凡传帝位 、 发要令 , 也多出于中 书舍 人之手 。 而且 当时 一些诗人也多 与中书舍人交往 。 如苑咸于天宝前期为 中书舍人 , 有文名 , 《唐诗纪事 》卷一 七曾记云 “ 颜真卿序孙遨文集 , 曰 ‘ 公之除庶事 也 , 苑咸草诏 曰 西掖掌纶 , 朝推无对 。 议者 以 为知 言 。 ’ 唐人咸推 咸 为 文浩之最 。 ’, ① 王 维 曾作诗称之 为 “ 名儒待诏满公车 , 才子为郎典石渠 。 ” ② 又李 白十天宝后期有 《书情赠蔡舍人雄 》, 中云 “ 夫子王佐才 , 而今复谁论 曾飘振六朝 , 不 日思腾鸯 。 ” ③ 把 中书舍人赞为王佐 之才 , 并抒发 自身还想 飞腾之念 。 至于肃宗至德三载 , 王 纠 、 贾至均 为 中书舍 人 , 杜甫时任左拾遗 , 岑参任右补网 , 由贾至首唱 , 撰 《早朝大明宫 ’愁两省僚友 》七律 一首 , 王维等印有 《和贾舍人早朝大 明宫之作 》④ 。 贾诗有 “ 共沐恩波风池 里 , 朝朝染 翰侍君王 ” , 杜诗有 “ 欲知世掌丝纶美 , 池上 于今有凤毛 ” 、 虽对当时还处 乱世的景况 仍不免有虚饰之辞 , 但 由此也可 见当时文人对 中书舍人之看重 。 这样 的相互吟咏 、 共抒 友情 , 在同时的翰林学士 中则是未见的 。 自唐玄宗后 , 记载历朝翰林学 士姓名最多 的 , 要算丁 一 居 晦于文宗开成二年 所作的 《重修承 旨学士壁记 》 收于南宋洪迈 《翰苑群书 》卷上 。 不过对这一篇名 , 近 世学者岑仲勉先生有所辨正 , 他在 《翰林学士壁记注补 》中说 “ 余按元棋之 《承 旨学 士壁记 》, 系专记承 旨学 士 , 此壁记兼及学士 、 侍讲学士 、 侍书学士等 , 而命名 曰 《承 旨学士壁记 》, 殊嫌名实不符 , 直应 曰重修学士院壁记也 。 ” ⑤ 岑先生的意见是对 的 , 南 宋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卷六职官类 , 即记其为 《重修翰林壁 一 记 》一卷 。 据丁居晦所记 , 玄宗朝 的翰林学士共八人 吕向 、 尹惜 、 刘光谦 、 张泊 、 张椒 、 张 渐 、 窦华 、 裴士淹 肃宗朝共五人 董 晋 、 于可封 、 苏源明 、 潘炎 、 赵昂 。 我们不妨对 此略作考索 , 以见出这一时期翰林学士的情况 。 吕向 , 《新唐书 》卷 二 二 《文艺传 》中有传 , 称 “ 玄宗 开元 十年 , 召人翰林 , 兼 集贤院校理 , 侍太子及诸王 为文章 ” 。 又 《新唐 书 》卷 二 《儒学下 · 赵冬 曦传 》, 载赵于开元初 由监察御史坐事贬岳州 , 后 召还复官 , 与秘 书少监 贺知章等为集 贤院修 撰 , 而这时 “ 翰林供奉吕向 、 东方颖为 集贤 校理 ” 。 据岑仲勉 《翰林学士壁记注补 》 所考 , 时亦为开元 十年 。 又据 《新唐书 · 艺文志 》四著录 的 《五 臣 注文选 》三十卷 , 此 书于开元六年进上 , 作为五 臣之一的吕向 , 此事 尚为 “ 处士 ” 。 这也可证明 , 唐玄宗设 ① 按 《唐诗纪事 》所载颜真卿语 , 亦 见 《颜鲁公文集 》卷五 《孙逛文公集序 》, 四部丛刊本 。 ② ①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 》, 清赵殿成 《王右丛集笺注 》卷十 。 本文 引王维诗均见此书 。 ③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 詹镁主编 卷九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③ 载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 十五本 , 年 。 文学遗产 · 年第四期 置翰林院确在开元初 , 开元十年以前 已有 “ 翰林供奉 ” 之职 , 而人翰林供奉以 前 , 可 以 是毫无官职的处士 , —这对 于李 白于天宝初 , 由一个 白衣之 士应召 至长安为翰林供 奉 , 也是 一个佐证 。 吕向在翰林供奉时 , 所任官职有集贤院校理 、 左拾遗 、 起居舍人 , 所作之事 , 初为 “ 侍太子及诸工 为 文章 ” , 又 曾为皇帝 书碑刻石 , 传 中称 “ 帝 自为文 , 勒石 西岳 , 沼 吕 向为镌勒使 ” 。 据王祀 《金石萃编 》卷七五 《述圣颂并序 》所考 , 当在开元 十三年 。 吕向赴行时 , 孙遨曾有诗送之 , 其 《春初送 吕补闽往西岳勒碑得云字 》, 首四句 云 “ 刻石记天文 , 朝推谷子云 。 筐 中缄圣札 , 岩下揖神君 。 ” 时任中书舍 人的徐安贞也 有 《送 吕向补阅西岳勒碑 》 “ 圣作 西山颂 , 君其出使年 。 勒碑具 日月 , 驱传接云烟 。 ” ① 由此可见 , 这完全是为帝王个人服役的文职差吏 。 又清胡聘之 《山右石刻丛编 》卷六载 《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之铭 》, 为开元 十七年九月建 , 碑阴有 吕向署衔 , 文字甚长 , 中 有 “ 救建造模勒龙角山纪圣碑使 ⋯⋯集贤院学士 ⋯⋯翰林 院供奉 ⋯ ⋯” ② 、 又 《旧唐书 》 卷 一 九四 上 《突厥传 》上 , 开元二十年 , 突厥 网特勤死 , “ 诏金 吾将军张去逸 、 都官郎 中吕向贵玺书人蕃 吊祭 , 并为立碑 ” 页 。 杜甫有一诗 , 题为 《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 见 《钱注杜诗 》卷 十 , 于 “ 司马 ” 下注云 “ 一作学士 ” , 题下注 “ 相 国制文 ” 。 此张某 为谁 , 尚末能确考 , 诗当为杜 甫于天 宝时在长安作 。 由此可 见在翰林 院 中任职者 , 为帝王 、 宰 臣 书碑刻石 , 是 一项经常职 务 。 《新唐书 》本传最后 记 吕向 “ 再迁 中书舍 人 , 改工部侍郎 , 卒 ” , 未提 为翰林学士 事 。 一 一 居晦 《重修翰林学士壁记 》谓 吕向由中书舍人充翰林学 丁 , 后 出院为 一 部侍郎 , 未载年月 。 岑仲勉 《注补 》推 沦当卒 于天 宝初 。 可能 玄宗 于开元 二十六年建翰林学 十 时 , 吕向为第一批人选 。 但无论是官修的两 《唐书 》, 或 同时人诗 文 , 都 一 字未提及 吕 向曾为翰林学士 , 这 一现象是值得思考的 。 其次我们再看两位学士 尹惜 、 刘光谦 。 这两位与吕向可组为一类 , 即只顾本身的 职务 , 而不参预 当时已相 当复杂 、 矛盾 的朝政 。 《重修翰林学士 壁记 》记尹惜仅一句 “谏议大夫充 ” 记刘光谦 , 也只二句 “ 起居舍人充 , 累迁 司封郎中 ” 。 今按 《新唐书 》 卷二 《儒学传 》下 , 有尹惜传 , 称为秦州天水人 , 全部事迹 为 “ 初为道士 , 玄宗 尚玄言 , 有荐惜者 , 召对 , 喜甚 , 厚 礼之 , 拜谏议大夫 、 集贤院学士 , 兼修国史 , 固辞 不起 。 有诏 以道士服视事 , 乃就职 , 敞领集贤 、 史馆图书 。 开元末卒 , 赠左散骑常侍 。 ” 页 看来尹 倍是一个颇有个性 的人 。 他本是 一名道 士 , 《太平广 记 》卷三三 《申 元之 》篇 , 记开元中著名道士数人 , 就有尹惜 。 《全唐文 》卷九二七载尹惜 《五厨经气 法序 》, 文末印署为 “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 日 , 京肃明观道士臣尹惜士 ” 。 可见此时 仅为道士 。 《旧唐书 · 玄宗记 》下 , 开元二 十五年正月癸卯 , 即记 “ 道士尹惜为谏议大 夫 、 集贤学士兼知 史馆事 ” 页 。 可见玄宗信服老庄之学 , 可以迁就让尹惜穿道士 之服以就官职 , 怪不得 《新唐书 · 五行志 》一称之为 “ 服妖 ” “ 开元 二十 ‘ 五年正月 , 道 ① 分别见 《全唐诗 》卷一八 、 一二 四 , 中华书局 年 月点校本 , 第 、 第 页 。 ② 见严耕望编 《石刻史料丛书 》甲编 , 台北艺文印书馆 。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 考论 士尹惜为谏议大夫 , 衣道士服视事 , 亦服妖也 。 ” 《新唐书 》本传只记尹惜开元末卒 。 今查到宋佚名 《宝刻类编 》卷三 “ 名臣 · 唐 ” 于 韩择木名下有 《左散骑 常侍 尹 惜 碑 》, 下 云 “ 吴巩撰 , 八分 书 , 开元二 十八年 , 京 兆 。 ” ① 此条材料 , 过去末有人发现 , 由此 可以确定尹惜卒于开元二十八年 或稍 前 。 他也当为开元二十六年设立翰林学士时第一批人充的 。 刘光谦的材料更少 ,《新唐书 · 艺文志 》一经录礼类著录《御刊定礼记月令 》一卷 , 下云 “ 集贤院学士李林甫 、陈希烈 、徐安 贞 、直学士刘光谦 、齐光又 、陆善经 、修撰官史玄晏 、 待制 官梁令攒等注解 。 ” 页 据清徐松《登科记考 》卷九 , 此书当上 于天宝五载 。 李 林甫有《进御刊定礼记月令表 》《全唐文 》卷三四 五 , 所署刘 光谦官职为 “ 直学士 、起居舍 人 ” 。 刘光谦既以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 , 其时间当在天宝初期 。 从 以上 吕向 、 尹惜 、 刘光谦三人的材料 , 无 论官修正史两 《唐书 》, 各类典籍 , 及 石刻文献等 , 都未有一字提及他们人为翰林学士事 , 这是很值得令人思考的 。 以下 四人 , 即张拍 、 张椒 、张渐 、窦华 , 与上述三人不 同 , 即直接参预政治纷争 , 而结果 则是身败名裂 , 这是有唐 一代翰林学士因卷人政治斗争而终致遭到惨败的一个开头 。 张泊 、 张椒与兄 张均 , 皆为开 元时名相 张说之子 , 有传附见 《旧 唐 书 》卷 九 一七 、 《新唐 书 》卷 一 二五 《张说传 》。 张说于开元中居相位时 , 张均兄弟最为得势 。 张说为中 书令 , 张均即任中书舍人 又 见唐陈翱 《卓异记 》, 及 《南部新 书 》戊卷 、 《太平广记 》 卷 一 八六 《张说 》篇 , 而张拍又尚玄宗女宁亲公 主 , 为附马 , 因此人为翰林学 士 。 中 唐时李肇 《国史补 》卷 仁曾记 “ 张均 、 张泊兄弟俱在翰林 , 士自以 尚主 , 独赐珍玩 , 以 夸于均 。 均笑 日 ‘此乃妇翁与女婿 , 固非天赐学士也 ”’② 《新唐书 》张泊所载同 , 当 据此采人 。 据两 《唐书 》本传 , 张均 、 张泊倒也是很想谋居 高位 的 。 张均于天宝九载 迁 为刑部 尚书时 , “ 自以才名 当为宰辅 , 常为李林甫所抑 。 及林甫卒 , 依附权臣陈希烈 , 期 于必取 既而杨国忠用事 , 心颇恶之 , 罢希烈知政事 ” , 同时也压抑张均 , “ 均大失 望 , 意常郁郁 ” 《旧 唐书 》本传 。 张泊也相类似 , 天宝中 , 玄宗曾面许张拍代替陈希 烈为相 , 但 “ 杨国忠闻而恶之 ” 《新唐 书 》本传 。 终于在天宝十三载 出了大 事 。 那年正月 , 安禄山 以范阳节度使身份人朝 , 因立有军功 , 请求带平章事 即加宰相 虚衔 。 《安禄山事迹 》卷中 , 曾记唐玄宗是 同意给予的 , 因此 “命太常卿 、 翰林学士张 泊草诏 ” 。 但此事因杨 国忠反对而作罢 。 安禄 山返 回时 , 玄宗命高力士送之于长乐坡 后玄宗问高力士 安禄山心情如何 高力士答 “ 恨不得宰相 , 颇快快 。 ” 杨国忠就说 “ 此张泊也 。 ” 就因杨国忠这一句话 , 就使得张家兄弟均被贬出 张均出为建安太守 , 张 泊为卢溪郡司马 , 张椒为宜春郡司马 《旧 唐 书 》本传 。 虽然不到一年 , 他们还是召 回 , 但从此不能再有迁升的机会 。 这样 , 安禄山乱起 , 唐玄宗匆忙逃往 四川 , 张均 、 张咱为安史军队所掳 , 在洛阳受 伪职 。 后肃宗收复两京 , 严惩叛逆者 , 这时张泊已死 , 而张均总算得到肃宗的庇护 肃 ① 《宝刻类编 》卷三 , 第 页 , 粤稚堂丛书本 。 ② 李肇 《国史补 》, 卷上 , 第 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 月 。 文学遗产 · 二 年第四期 宗 与宁亲公 主为兄妹 , 免死 , 长流合浦郡 ①。 张椒未见记载 。 杜甫有《赠翰林张四学士 》诗 《钱注杜诗 》卷九 , 张 四 即张怕 。 这是唐天宝年间以翰 林学士 为题的最早一诗 , 云 “ 翰林逼华盖 , 鲸力破沧溟 。 天 张公子 , 宫 中汉客星 。 赋诗 拾翠微 , 佐酒望云亭 。 ⋯⋯”诗中着重所写的 , 不过“ 赋诗 ” 、 “佐酒 ” , 确如晚唐时陈翱《卓异 记 》所云 “ 按玄宗初置翰林待诏 , 寻改为学士 , 以备顾 问 、 抵对而 已 。 ” 张渐 、 窦华则是另一种政治投 向 , 即依 附于宰相杨 国忠 。 张 、 窦二人 , 新 旧 《唐 书 》皆无传 。 据唐郑处诲 《明皇杂录 》, 窦华于天宝中己任 中书舍人 ②。 《旧唐书 》卷 一 六 《杨国忠传 》载 , 天宝十一载 杨 国忠继李林甫为相 , 曾主持官吏考选 , “ 国 忠使青吏于私第暗定官员 , 集百僚于 尚书省对注唱 , 一 日令毕 , 以 夸神速 , 资格差谬 , 无复伦序 ” 。 但即使处于此种混乱之中 , “ 其所昵京兆尹鲜于仲通 、 中书舍人窦华 、 侍御 史郑昂讽选人于省 门立碑 , 以颂 国忠锉综之能 ” 页 。 由此可见窦华其人的政治 品质 。 至于张渐 , 据 《新唐书 》卷二 六 《杨 国忠传 》, 天宝 十载 , 杨 国忠 为剑南节度 使 , 就召张渐人其幕府 。 张渐 、 窦华都是天宝后期 , 杨 国忠得势时 , 由中书舍人人充为翰林学士的 , 而他们 的结局 , 也与杨国忠是同样 的命运 。 《旧唐书 》卷 一 六 《杨 国忠传 》 “ 国忠之党翰林 学士张渐 、 窦华 、 中书舍人宋里 、 吏部郎 中郑 昂等 , 惩 国忠之势 , 招来赂遗 , 车马盈 门 , 财货山积 及 国忠败 , 皆坐诛灭 。 ” 页 《新唐书 》卷二 六 《杨 国忠传 》 “ 其党翰林学士张渐 、 窦华 、 中书舍 人宋星 、 吏部郎中郑 昂 , 俱走 山谷 , 民争其货 , 富 坪 国忠 。 呈恋货产 , 窃人都 , 为乱兵所 杀 徐 坐诛 。 ” 页 此处 所谓 的 “ 坐诛 灭 ” , 含义不大清楚 , 可能最初他们因安史军队入长安 , 逃入终南山 , 后又随官军西走 , 至凤翔 , 即因杨 国忠被杀而同时被诛 。 玄宗时最后一位翰林学士裴士淹 , 天宝后期 曾为给事 中 、 知制浩 , 后 随 玄宗至 四 川 , 此后 又曾任礼部侍郎知贡举 , 因与翰林学士之事无关 , 就不 多讲 〔 四 玄宗朝 的八位翰林学士 , 前已提及 , 大致可分 两类 , 一是并未直接参预当时政治或 政事纠纷 , 如 吕向 、 尹惜 、 刘光谦 、 裴士淹 , 他们倒 一 也平平安安地做了几年学士 , 但确 没有像过去一些关于翰林学士的记载所说的那样 , 替皇帝 出主意 、 谋略 , 或起草重要政 令 , 他们所作的 , 只是依从皇帝个人之所好 , 做些文职方面的差使 另一类 , 则是直接 插足朝政 , 而他们所关心 的 , 还仅是个人 的仕途 , 这就牵涉到当时掌握朝政的实权者 。 玄宗在后期 , 已无心十政治作为 , 朝 中大政先后 由李林甫和杨 国忠把持 。 《旧 唐书 》卷 一 六 《李林 甫传 即谓 “ 卜在位 多年 , 倦 于万机 , 恒 以大 臣接对拘检 , 难询私欲 , 自得林甫 , 一 以委成 。 ” 页 晚唐时范捻 《云溪友议 》 一 也称 “ 李相 国林 甫当开元 ① 张怕的结屁 , 史记载有异 , 两 《唐书 》本传都说张泊死安 史军中 , 但 《旧 唐书 》的 《肃宗 纪 》《刑法志 》 、 《郭子仪传 》, 《通鉴 》卷二二 肃宗至德二载 , 都谓张均仍受到惩处 。 ② 郑处 海 《明皇杂录 · 补遗 》, 上海 占籍出版社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 第 页 。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 之际 , 与巷陌交通 , 权等人主 , 天下 之能名须 出其 门也 , 如不称意 , 必遭宽逐之祸 。 ” 天宝五六载间 , 李林甫即调动 一批酷吏 , 杀害李 岂 、 裴敦复等 , 是当时轰动朝野的一场 大冤狱 , 李 白后来在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中抒发感慨 “ 君不见李北海 , 英风豪 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 尚书 , 土坟三尺篙棘居 。 ” ① 这就是张均 、张泊等受李林甫 、杨国忠排挤 、压制 , 张渐等依附杨国忠而谋取个人财势 的社会政治环境 。所谓翰林学士之建立 , 成为皇帝的私人秘 书机构 , 影 响 中枢三省 的行政 运转 , 削弱宰相的权力 , 这在 玄宗朝是根本不存在的 , 而且在肃宗朝也未能如此 。 肃宗李亨于天宝十五载六月即位于灵武 , 随即改元为至德 , 后 于宝应元年 四月 卒 , 在帝位实际不过六年 , 时间并不长 。 《旧唐书 · 职官志 》二 , 却把这 一时期 当作翰林学 士 职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 至德已后 , 天下用兵 , 军 国多务 , 深谋密诏 , 皆从 中出 。 ” 页 此恐本于李肇《翰林志 》所引陆蛰于贞元三年 所上之疏 , 中有云 “ 肃宗在灵武 、凤 翔 , 事多草创 , 权宜济急 , 遂破 旧章 , 翰林之 中 , 始掌书诏 。 ” 实际上 , 肃宗朝的翰林学士 , 其职能 与地位并无多大改 变 。 丁 一 居晦 《重修翰林壁 记 》所列只 四人 董晋 、 于可封 、 苏源明 、 潘炎 , 岑仲勉先生 《注补 》据韦执谊 《翰林 院故事 》, 补赵 昂 ‘ 人 。 值得注意 的是 , 这五人 中 , 两 《唐书 》立有专传的 , 只董晋 、 苏源明二人 , 而传中 一字也未提及他们曾任为翰林学士 。 韩愈于贞元 中曾在董晋的汁州 节度幕府做过事 , 他后来所写的董晋行状 , 提及董晋曾去彭原进见肃宗 , 时 “ 宰相 以公 善为文 ” , “ 人翰林为学 士 ” ②。 可 见董晋之能入翰林 为学 士 , 是 因为宰相 的推荐 由宰 相推荐得人为翰林的 , 中晚唐甚多 , 这也为 当前有些论著所忽略的 , 当另文论述 。 但 董晋在任职期间未有所作为 , 韩愈所撰的行状对此也只一笔带过 , 董晋后来反而出朝去 作汾州司马 , 这也很有意思 , 可见时人对翰林学士一职还并不十分看重 。 苏源明在这几人中是最有文名的 , 《新唐书 》把他列人 《文艺传 》中 。 他先 一 与杜甫 、 郑虔有过交往 , 后又称赏元结 、 梁肃之文 。 但值得研究 的是 , 《新唐书 》传中记苏源明 的仕历 , 在朝 中只记为国子司业 、 考功郎中 、 知制浩 、 秘 书少监 , 未言其为翰林学士 。 杜 一 甫所作 《八哀诗 》, , 中有追忆苏源明一诗 , 题为 《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 》, 述及 苏氏 生 , 也未 一 记其为翰林学士 。 赵 昂 , 两《唐 一 书》及其他笔记等文献著作 , 都未曾提及 。 现在所能见到 的是清陆增祥 《八琼室金石补正 》中的一篇墓志 《刘府君 奉芝 墓志铭 》, 署有 “ 宣义郎行左金吾卫仓曹 参军翰林院学士 赐绊鱼袋赵 昂撰 ” 。 此文后来 由清末 陆心源 收人《唐文拾遗 》卷二七 ①。 这里可以注意的是 , 赵昂所署衔称 “ 翰林院学士 ” , 则开元二 十六年设置学士后 , 仍可 称 “ 翰林院 ” , 非如现在有些论著 , 说开元 以后将学士院与翰林院分开 , 翰林院专称翰 林供奉等人 如 王琦注 《李太 白全集 》卷 一 九 、 必 马其爬 《韩昌黎文集校注 》卷八 , 第 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纽 见仇兆鳌 截杜诗详注 》卷十六 按清编《全唐文 》卷六二二载有赵昂《浮萍赋 》、《攻玉赋 》两文 , 小传云 “ 昂 , 冯诩都阳人 , ‘ 言司封郎 中 。 ”未知所据 据所列卷次 , 似为中唐德宗以后人 陆心源将其与作刘奉芝墓志之赵昂为同一人 , 误 。 文学遗 产 · 二 年第四期 还可注意的是 , 肃宗朝 的这几位学士 , 并没有受到皇帝的信重 , 他们在朝中的地位 与声望 , 也不如当时的几位中书舍人 。 如前面提及的 , 肃宗一即位 , 即召徐浩为中书舍 人 , “ 时天下事殷 , 诏令多出于浩 ” 《旧 传 》。 另一位文士萧听 , 《全唐诗 》卷一五八曾 载他两首诗 。 他先是 随玄 宗 人 蜀 , 后 又 奉传位册文 赴灵 武 , 肃宗 即授他 为 中书舍人 《新唐书 》卷一五九本传 。 又 日唐书 》卷十 《肃宗纪 》, 肃宗于天宝十五载 至德元 载 七月 甲子即位于灵武 , 同 日 , 即 “ 以朔方度 支副使 、 大理 司直杜鸿渐为兵部郎中 , 朔方节度判官崔漪为吏部郎中 , 并知 中书舍人 ” 。 按是年六月 , 玄宗西赴 四川 , 肃宗停 留平凉 , 未知所适 , 这时朔方留后杜鸿渐 、 魏少游 、 崔漪遣判官李涵奉笺迎奉 , 劝至灵 武 , 这是肃宗在西北立下根基的关键 , 由此也可见肃宗对杜鸿渐等之信任 , 面特命之为 中书舍人 , 可见当时 中书舍人在朝 中职位之重 。 所谓从至德开始 , 天下用兵 , 深谋密 诏 , 多出于翰林学士之手 , 就肃宗朝的这几位学士来看 , 是不合实际的 。 翰林学士真正 起政治作用 , 并作为文士的极为荣耀的出路 , 在文学创作上产生较大影响的 , 是从德宗 初期的陆蛰开始 ,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 本文只是唐代翰林学士篇章的开头 , 希望引起对 这一课题的关注 。 又 , 本文原还想论述李 白于天宝初期在长安任翰林供奉的一段生活 。 现在有关李 白 的论著 已经很多 , 但我觉得李 白的这一段事迹还可进一步探讨 。 限于篇幅 , 这里只能从 略 , 但我想可 以提几点 一 李 白此时确 只是翰林供奉 , 并非学士 , 所传李华所作的 墓志 , 刘全 白所作的墓竭 , 范传正 、 裴敬所作的墓碑 , 提及 “ 翰林学士 ” 字样 , 都是不 可靠的 。 二 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 一样 , 都是职称 , 不是官名 , 在一般情况下应 同时 带上正式的官称 , 如那时的翰林供奉蔡有邻 , 其官称为左卫兵曹参军 , 李秀岩 , 其官称 为光禄卿 , 穆宗时的陆那 , 还带有 “ 翰议部 、 权知抚州刺 史 ” 见 《金石 萃编 》卷一 七 《分吓国公 梁守谦 功德铭 》 , 这就使供奉 、 学士具有 一 定 的官 品和可 以落实的傣 钱 。 这是当时的社会实际 , 我们今天不应忽视 。 但李 白做 了三年供奉 , 什么官职都没 有 , 这是很奇怪的 , 在 当时极少见 。 三 李 白在宫 中所作 的 宫 中行乐词 》、 ‘清平调 词 》等 , 过去的一些记载 , 如宋代乐史 《李翰林别集序 》、 《杨太真外传 》等都说为杨 妃 、 太真妃而作 , 后高力士进谗言 , 也称太真妃 。 实际杨氏本为玄宗子寿王之妃 , 后为 玄宗所赏 , 遂想办法先把她度为女道士 , 衣道士之服 , 召人宫中 , 虽仪礼与妃等 , 但对 外来说还是一个女道士 。 直至天宝 四载 , 先是于七月册韦昭训女为寿王妃 , 后于八月 , 才正式册杨氏为贵妃 。 陈寅悟先生 《元 白诗笺证稿 》第一章 《长恨歌 》, 订正清人朱彝 尊 、 杭世骏等之失 , 定杨氏以女道士人宫为开元二十八年 ①。 这是可信的 。 可见李 白在 任翰林供奉时 , 有关记载 中凡称杨氏为贵妃 、 太真妃的 , 都不合实际 , 那时她的身份还 是女道士 。 这对十研究李 白那时的生活及所 以被逐的原因 , 都可 以提供新的思考 。 ① 《元白诗笺证稿 》第 一章 《长恨歌 》, 第 页 , 中华书局 海编辑所 , 年 月 。 英文 目录提要 明 , , ’ , 印 , 卯 , , 鳍 , 们 呈 中 书 舍 人 、 、 翰林学 士 , 翰林供奉 , 、 , 自 , 大历 、 , , , , 雌 鲍 防 , 颜 真 卿 , 即 垠 , , 吧 ’ “ 娱情 ” , , 溯 一 〕 联句 叉犯 唱和诗 吧 , , , , , 一 兀延 一 , 飞 一 , “ ” “ 帖括 ” , 、 , 阳 印 眼 ‘ ‘ 印 一 义犯 , 一 户祀 , “ 对 ” , , 多 题跋文
/
本文档为【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_傅璇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