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试论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软弱者形象

试论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软弱者形象

2013-04-17 17页 pdf 1MB 9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5970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软弱者形象 裁箫巴全中长篇小锐中的勒弱者形象 李 今 在巴金小说纷纭浩繁的人物群像中 , 有两组突出的形象系列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组以觉慧为代表 , 他们是旧 一世界的反 叛者 、 革命者 � 一组以觉新为代表 , 他们是生活中的软弱者 、 牺 牲者。 这两组形象以其各具的特点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 强烈反响。 从整个形象系列的角度来看 , 在以往的研究中 , 人们 对于前者给予了较充分的肯定 。 由于种种原因 , 对于后者的意义 却未能给以应有的重视 。 我认为 , 无论从认识价值还是从美学价 值上看 , 正是这后一...
试论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软弱者形象
裁箫巴全中长篇小锐中的勒弱者形象 李 今 在巴金小说纷纭浩繁的人物群像中 , 有两组突出的形象系列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组以觉慧为代表 , 他们是旧 一世界的反 叛者 、 革命者 � 一组以觉新为代表 , 他们是生活中的软弱者 、 牺 牲者。 这两组形象以其各具的特点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 强烈反响。 从整个形象系列的角度来看 , 在以往的研究中 , 人们 对于前者给予了较充分的肯定 。 由于种种原因 , 对于后者的意义 却未能给以应有的重视 。 我认为 , 无论从认识价值还是从美学价 值上看 , 正是这后一组形象反映了巴金创作的最高水平。 在反叛 者 、 革命者身上 , 一泻无余地倾尽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激情 , 更多 地寄托着他的理想和信念 , 除个别形象 �如觉慧 � 外 , 大都热情 有余而厚度不够 , 形象本身比较单薄 、 轻飘。 而在软弱者身上 , 穷竭了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和体验 , 生动细腻地表达 出他的现实主 义识力。 虽然 , 这些人物本身有许多致命弱点 , 作者对于他们的 塑造也并非尽善尽美 ,但他们却与中国的厉史 、 文化及现代社会 , 与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 这些特点使巴金 的软弱者形象显示出永久性的价值。 巴金所描写的软弱者的范围是很宽的 。 既有被压在社会最底 层 的 ‘�头 、仆人 , 也有生活在上层社会豪门大户中的小姐 、少爷 , 既有接受了“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新一代 , 也有执迷于封建礼教 、 一 � � �一 伦常 , 至死不悟的守旧青年。 总之 , 大凡不敢或无力掌握 自己命 运的人都可视为软弱者。 这类形象的塑造贯穿于巴金民主革命时 期二十年的小说创作 , 他这一时期的中长篇小说几乎每部都有一 个甚至几个软弱者形象出现。 几 可以说 , 在现代 文 学 史 上 , 象巴 金那样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软弱者形象的作家 , 难以 找 出 第 二 个。 在软弱者形象中 , 觉新是作者刻画得最充分 、最生动的一个。 长期以来 , 评论界对于这个形象一值持有异议 , 争论不休。 一般 认为作者对他给予了过多的同情和原谅 。 实际上 , 恰恰就在作者 的 “体谅 ” 和 “解释 ” 之处 , 我们可以看到 “五四 ” 前后新旧时 代相互交错 、 斗争 的历史特征 , 看到新旧人生的衰亡与生长 , 以 及在这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 , 欢乐与艰辛 。 觉新的思想性格是比较复杂的 , 这复杂就在于他体现了新旧 两个时代 、两种思想 、两条人生道路的矛盾和斗争。 觉新与觉民 、 觉慧不同 , “在这一房里是长子 , 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长孙。 就因为这个缘故 , 在他 出世的时候 , 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 ”� � 中国的旧式大家庭 , 靠的是祖先的一份财产 , 过的是寄生的 生活 , 它残害着青年 , 又把青年牢牢地束缚在这个“狭的笼 ”里 , 觉新就是它的一个牺牲品 , 他 已深深陷于其 中。 从小耳濡 目染的 光宗耀祖的教育 , 使他自觉地实行着两辈人振兴家业的愿望 。 在 封建社会崩溃期 , 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 , 本身就给他罩上 了一层阴暗的悲剧 色彩 。 父亲死后 , 他又过早地背上了维持孤儿 寡母 、 一家老小生活的沉重担子 , 使他活着只是 “为了维持父亲 遗留下的这个家庭” , 这是觉新走上新的人生道路的卸不掉的包袱 和不可逾越的障碍 。 另一方面 , 由于封建礼教的长期熏陶 , 在觉新身上已形成了 � 巴金 � 《家》, 一 ���一 那种懦弱 、顺从的思想性格 , 失去了自己的意志。 甚至他的结婚 、 生子都不是为了自己 , 而是因为祖父 “希望有一个重孙” , 父亲“希 望早 日抱孙” , 他像一个傀儡 , 做人家要他做的事 。 他没有快乐 , 只是在为老一辈尽义务。 因此 , 当他的前程断迭 , 他的美妙的幻 梦破灭了时 , 只能关上门 , 用铺盖蒙住头 , 偷偷地绝望地痛哭。 在他看来 , 顺从长辈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 , 他根本想不到反抗 。 这就是中国旧式青年的惨痛的悲剧和寂寞的 、 死灰般的人生 � 上述这一切 , 使觉新不能像觉慧 、 觉民那样 , “只消挺 起 身 子向前走就行了” , 正像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一样 , 一个 被历史限定的人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 自己的人生道路 。 觉新的 地位和思想基础 , 使他注定要在旧的人生道路上苦苦地挣扎。 但觉新毕竟生活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 他看到了 旧式家庭腐化堕落、 分崩离析 , 自己振兴家业的希望已经破灭的 现状 。 同时 , 他也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现实生活的深 刻教训 , 封建势力对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 , 使他信服新的 理论 , 向往着新的生活 。 在他身上增长的这些新的因素 , 又使他 不甘于死心塌地做垂死阶级的孝子及帮 ��� 。 正是觉新的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 , 这种双重的人格 , 使他在 觉民抗婚 、 觉慧 、 淑英出走 的一系列事情上 , 开始 , 往往屈从干 长辈的意志 , 对青年一代的叛逆行为进行劝阻 , 但在受到觉慧或 觉民的严厉批评 后 , 在他们的那种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信念鼓舞 下 , 当矛盾激化到非此即彼时 , 最终他还是站到代表着新生力量 的一面 。 斗争胜利后 , 他也 “感到一阵复了仇似的痛快” 。 从觉新 来说 , 他对于弟妹的支持与资助 , 包含着一种兄长 的牺牲精神 , 但若把这 一行为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 他在帮助新一代冲破封 建大家庭的束缚 , 踏上新的人生道路方面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的。 觉新对青年一代的所为 , 类似鲁迅所说的“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 一 �� 吐一 担, 肩住 了黑暗的闸门 ,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 的地方去 ” � 。 当然 , 这段话用到觉新身上 , 也许并不合适 , 因为他还不能算是一个完全 产觉醒的人” 。他拜非自觉地担起这项任务 , 而是经过极其矛盾和痛 �苦的斗争后 , 才被迫做了这项工作的 。应该说觉新这一形象的认识 价值恰恰就在于此 , 巴金笔下的软弱者形象的意义也 大 多 在 于 此。 法国学者明兴礼认为 � “巴金小说的价植 , 不只是在现时代 , 而特别在将来的时候要保留着 , 因为他的小说是代表一个时代的 转变 。 ” � 我认为 , 这个时代的转变集中地体现在以觉新为代表的 软弱者身上 。 在觉新的这种矛盾和痛苦中 , 我们既可以看到新旧 时代间的擅递 、 连续及转变 , 又能体会到这 种擅递 、 连续与转变 确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 作者对觉新 所采取的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基本是正确的 。 觉新作为软弱者形象之一 , 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 意义 , 就形象本身看 , 他也是最完整的一个 。 作者通过他不仅表 现了软弱者的过去 �不懂得反抗 , 也不知道反抗 � , 也描写了软弱 者的现在 �在历史转折关头左右摇摆 , 无所适从 � , 还勾画出软弱 者的未来 �随着大家庭的解体 , 自己也得到一种解脱 , 即 � “做点 无害于人的事 , 享点清福 , 不作孽而已 ,’� 。 觉新在巴金笔下的软 弱者群象中就像一个中心枢纽 , 其他的软弱者形象围绕着他形成 大小不同的脉络 、 分支 , 从各自的角度对他起着映衬补充作用 , 从而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软弱者形象系列 。 《激流三部曲》中的枚少爷是对于觉新过去的一种补充 , 如果 觉新未受到 “五四 ” 新思潮的影响 , 那么他的精神状态就会象枚 少爷一样麻木呆板 , 难怪连觉新本人都因从枚少爷身 ��看到了 自 己的影子 , 而感到震惊 , 不寒而傈。 淑贞 、 梅 、 蕙 、 瑞任等代表 � 鲁迅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明兴礼 � 《巴金的生活和著作》。 一 �了�一 了女性软弱者的过去 , 她们 “羔羊般温顺地迭到虎狼底口 里” , 忍 辱负重 , 任凭蹂蹄 , 她们的不幸和痛苦浸饱了几千年来中国妇女 的眼泪和鲜血 。 剑云的胆怯 、 懦弱则是软弱者处于生活下层时的 又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些旧式青年身上集中地反映出我们民族的 一种传统性格 。 《爱情的三部曲》中的周如水 、 《春天里的秋天 》中 的郑佩珍 , 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软弱者在现代社会的矛盾状况 , 它既说明了西方个性解放思潮对于中国传统的道 德 、 礼 教 的 冲 击 , 对人们的思想觉悟所起的启蒙作用 , 也说明了几千年的封建 统治虽然已腐朽衰败 , 但还在人们的心理和灵魂上留下浓重的阴 影 , 顽固的传统惯性还以极大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行动 。 不仅像 觉新这种还没有从旧式青年中脱胎 出来的人无法摆脱 , 即使像已 经上了大学 , 留洋出国的周如水 、 已经冲出封建家庭 、 闺房秀门 的郑佩玲这样的新派人物也不能最后冲决封建礼教伦常的罗网 。 另外 , 《雨》中熊智君的死 、 郑玉雯的自杀 , 《火》中谢质君的依附 于人 , 这些曾经一度成为新女性的最后结局 , 反映出软弱的女性 在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 走上社会之后 , 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的压 迫下的必然归宿 。 《寒夜》中汪文宣的挣扎与死亡 , 可以看成是觉 新的又一种结局 。 可以设想 , 在大家庭解体之后 , 觉新如果不能 靠先人的遗产过活 , 他也逃股不了汪文宣的命运 。 在现代作家中 , 再也没有谁像巴金那样 , 在自己的作品里倾 进那么多的眼泪了 。 而这眼泪绝大部分是为了他的软弱者。 虽然 巴金对于软弱者的这种 “爱怜而痛苦 ” 的强烈感情是一贯的 , 但 如果我们楷干巴金洒在书上的泪痕就会发现 , 他的立足点与态度 前后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 这昭示了巴金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轨 迹。 巴金的成长与觉醒 , 有 自己的特点 。 前期他 “看书多”� , 但 � 沈从文 � 《给某作家 》。 一 �了�一 “看事少地 , 他 “熟读法国史”� 了’熟读许多俄国民粹派革命者 、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传记 , 对于掀起一次次惊天动地大革命运动的 “法国民众 ” , 对于反抗沙皇暴政的那些 “勇猛坚强” 的人 物 及 其表现 出的高贵的牺牲精神和英勇气慨 , 由衷地敬佩与向往 , 但 “对于中国近百年史未必发生兴味 ”� , 不能深深地了解 中华民族 处于今 日之状态的根由。 这样 , 他对于信仰的追求 , 感情大于户粤 索 � 他对于生活的态度 , 幻想多于现实 � 他对于人格的追求 , 则 更崇尚那种如雷如电般震耳眩目的性格行为。 他希望 “法国革命 大流血 , 那种热闹的历史场面还会搬到中国来重演一次”� , 希望 中国国民能够像法国民众和俄国革命党人一样。 正是基于这样的 思想状况 , 使他对中国国民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和文化熏 陶所形 成的一种带有普温性的柔顺 、 软弱性格 , 感到一种无法忍 受的激愤。 如果说 , 鲁迅前期认为中国国民劣根性表现在 “快弱 、 懒惰 、 而又巧滑 ” 上 , 巴金所深恶痛绝的就是集中在 “懦弱”这一 点上 。 他在《灭亡》中的《女人》这一章里 , 通过杜大心在梦境中的 吃语怒斥道 � “你们做了无数年代的奴隶 , 然而可替有一个时候 , 你们想站起来做一个自由的人吗 � 无数的年代过去了 , 你们竟没 有反抗的念头 �” “羔羊温顺地攀到虎狼底 口里 , 而美 其 名 日 牺 牲 �” “这种奴性的懦弱的牺牲 , 只有使人类堕落 � ”这种激愤使巴 金把批评的锋芒更多的指向软弱者本人及其性格 。 当然 , 巴金的 批判也有其特点 , 决不像鲁迅那样 , 带着只有医生所特有的冷静 , 把病疾解剖给人们看 , 也不像老舍那样 , � 于幽默诙谐之中裹挟着 否定 。 巴金仿佛就是 当事者一样 , 病疾就在他的身上 , 他痛苦地 哀号着 , 以 自己身上的血泪告诫着人们 。 应当指 出 , 巴金对于 自己塑造的软弱者的态度有着明显的不 � � � � 沈从文 � 《给某作家 》。 一 �� �一 同 , 他笔下的软弱者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 一类如《激流》三部 曲中的淑贞、梅 、蕙 、 瑞压 、 婉儿 , 《春天里的秋天》中的郑佩珍 , 《雨》中的熊智君等 , 这些人仅是一种气力小 、 势力差的柔弱 , 属 于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人 , 作者对于他们完全是同情 � 宇 另一类如觉新 、 剑云 、 《爱情的三部曲》中的周如水等 , 他们的性 格是懦弱的 , 更带有主观因素 , 往往不全是无力 , 主要是不敢反 抗自己的命运和社会 。 巴金对于国民懦弱性格的批判就集中在他 们身上。 巴金在塑造后一类形象时 , 由于大都立足于性格的批判 , 因 而他把这些人的悲剧命运主要归咎于自身的懦弱 , 认 为 他 们 是 “不必要的牺牲品” 。 如周如水 , 当他为了忠于对父母的“孝 ”心 , 为 “一个自己不爱的妻 , 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儿子 ” 尽义务 , 而忍 痛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时 , 实际上 , 他们之间的障碍早已不存在 了 , 周如水的妻子已于两年前就患病身故了 。 作者在塑造觉新性 格时 , 以具有反抗精神的觉民 、 觉慧最终为自己争来幸福与解放 的前途与之相对 。 这都使人容易产生错觉 , 好像周如水只要能果 敢一些 , 不那么犹豫 , 就会有一个幸福美满 的结局 。 觉新只要自 己坚强起来 , 不那么懦弱 , 就不会再受人欺负 , 不会失去梅 , 不 会丢掉瑞压 。 长期以来 , 人们一直认为巴金对于觉新同情原谅太 多了 , 而与作者对觉新的态度产生分歧 , 原因之一就在于从作者 的主观上来说 , 他把重点放在了对其性格的批判上 , 这种性格批 判的强度超过了 , 或者说是削弱了 �并非是没有 � 作者对于这种 软弱性格的形成所做出的有关经济 、 社会 、 历史等方面的认识 。 这样就容易使读者感到觉新的那些维护旧的封建礼教道德的行为 好像都是他的懦弱性格所致 , 他的悲剧命运也是咎由自取 , 这就 与作者对觉新 �也包含着他对自己大哥 � 的同情 、 谅解态度发生 、 分离 , 实际上 , 并非是这样 , 只是由于批判未切中要害 , 才显得 同情太多了 。 一 �了� 一 到后期 , 虽然软弱者形象仍是巴金作品里时常出现的人物 , 但他却由侧重于批判性格的懦弱 , 转为更多地批判制造这种懦弱 性格的社会 。 《寒夜》中汪文宣这 一 形象的塑造集巾地反映了这一 变化。 关于这个变化 , 作者本人也曾说 � “我写《寒夜》和写《激 流》 有点不同 , 不是为了鞭挞汪文宣或者别的人 , 是 控 诉 那 个 不合理的社会 , 那个一天天腐烂下去的使善良人 受 苦 的 制 度 。 ”� 到这时 , 由于巴金投身到抗 日民族解放斗争之中 , 并进一 步接近了中国共产党 。 同时 , 颠沛流离的生活 , 也使他在现实生 活中沉得深了 。 因而 , 他再来看像汪文宣这些软弱者的命运时 , 态度就变了 。 他认识到 � “汪文宣有过他的黄金时代 , 也有过崇高 的理想 。 然而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 , 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 活毁掉了 。 ” � 在《寒夜》里 , 汪文宣这个软弱者形象已不是觉新那 样的大家庭中的少爷 , 而是一个到处受轻视 、遭白眼的小公务员 。 他已不像巴金以前所描写的软弱者那样 , 仅仅承受着精神 � � 的压 抑之苦 , 他更要忍受生活上的拮据之难 。 “终 日终年辛辛苦 苦 地 认真工作 , 却无法让一家人得到温饱 。 ”在生活的重压下 , 他的救 人济世的宏愿 已成了做为动物也要有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要活” 。 为了那点仅够维持家里生活的一半费用的工资 �另外一 半还 要靠做 “花瓶 ” 的妻子贴补 � , 他不能不忍气吞声 、 小心谨镇 。可 即使这样 , 仍未能免遭肺病 、 失业 、 最终痛苦地死去的命运 。 尽 管在小说中作者也描写了婆媳不和 、 吵架给汪文宣带来的痛苦 , 可归权结底 , 这仍是 “生活苦环境不好带来的 ” , “每个人都有满 肚皮的牢骚 , 一碰就发 , 发的次数愈多 , 愈不能控制 自 己 。 ”同 时 , 作者还通过躲轰炸 、 闹霍乱 、 工厂搬迁 , 人心惶惶 , 到处怨 声载道的一幅幅骚动不安的画面 , 通过张太太 、 柏青 、 钟老等一 � � 巴金 � 《关于 �寒夜� 》。 群小人物形象的衬托 , 使汪文宣一家的悲剧有了广阔 的 社 会 背 景 , 让人看到汪文宣的悲剧仅仅是那个社会的一段短暂的擂曲 , 他的命运不过是当时千百万人的山个微小的缩影 。 因此 , 在 《寒 夜》 里 , 作者虽然也对汪文宣安分守己 、 忍辱苟安的性格进行了 批判 , 但其锌芒主要对着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 , 对着好人不 得好报 , 坏人得志的腐败制度 。 巴金塑造的软弱者形象 , 使我们不能不为之震动和警醒 , 从 而不知不觉地把感情溶入这些软弱者的命运之 中 , 或一掬同情 、 怜悯 、 夹杂着愤恨的眼泪 , 或为巴金锋利的笔触深深地刺痛 , 从 而悟到更深一层的东西。 这些呼之欲 出的软弱者形象以其独特的 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感染启迪着昨天 、 今天乃至明天的广大读 者 。 巴金在自己的作品中 , 用许多篇幅 , 塑造 出许多软弱者形象 , 决非出于偶然。 首先这与巴金的经历和他处理 、 评价生活的特有 角度是分不开的 。 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诞生 , 离不开作者亲身的体验和他对 所熟悉的人物的观察 。 巴金对于软弱者形象的塑造 , 都是在 “饱 尝经验 ” 的推动下进行的 。 巴金的一生简值与软弱者结下了不解 之缘。 他的大哥就是这样的人物 , 巴金曾说 � 《激流三部曲》中觉 新的遭遇“正是大哥的事情 , 并且差不多全是真事”。 巴金与他朝 夕相处 , 看着他怎样 “含着眼泪忍受一切不义的行为” , 怎样一步 步被逼进深渊 , 最后用毒药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 《寒夜》中的 汪文宣也是巴金 “极熟的朋友 ” , 他说 � “汪文宣的思想 , 他看事 物的眼光对我并不是陌生的 , 这里有我那几位亲友 , 也有我自己 ” 。 “象这样的人我的确看得太多 , 也认识不少 ”。 可以说 , 在巴金笔 下的软弱者身上 � 都能找到生活在他周围的亲友们的影子 , 这样 一 �� ��一 的人物都是巴金知道得最清楚的 。这不仅成为他创作的强大动力 , 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经验 , 使巴金的艺术才华 灿烂生辉 , 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 巴金对于软弱者形象的塑造 , 不是在不自觉的状 态 下 进 行 的 , 而有着自己的明确目的 。在封建地主大家庭里的十九年生活 , 使巴金深切体会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 旧的传统观念对于青年 、 对于民族发展的束缚 、 摧残与栽害 。 他感到中国成了一个 “寂寞 的沙漠 ” , 成了一个 “充满着意志薄弱和没有意志的人的世界 ” , 他曾在 《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 一文中写道 � “现在中国 的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 一般的青年人处在这种势力下面 , 被他弄 得全无生气 , 力量薄弱的只能顺世堕落 , 不敢稍有反抗 , ‘稍有血 气的也只有忍气吞声 , 听命于天 , 即或有时实在受不得了 , 也只 有往 自杀那条路走 �从没人敢反抗的 。 因此 , 一天一天的弄下去 , 竟成一个麻木不仁的中国 。 ”一个曾以龙的雄姿飞腾于世界 的 东 方民族正在“沉落” 。 为此 , 他曾立志做一个社会运动者 , 唤醒民 众 , 使之明白 , “与其蜷伏于淫威之下 , 荀延残喘而幸 蛋, 何 若 磊磊落落 , 赌一点 自由新血与魔王破釜沉舟一战而亡 。 ”� 要 “把 这个正在 ‘沉落 ’的途中挣扎的民族拉起来”� 。 同时 , 十九年的生 活也给他以血泪的教训 , 巴金曾经总结说 � “不顾忌 , 不害怕 , 不 妥协 , 这九个字在那种环境里却意外地收到了效果 , 它们帮助我 得到了你所不曾得着的东西—解放 ”。 “而 ‘作揖主义 ’和 ‘无抵抗主义 ’ 却把年轻有为的觉新活生生地断送了 。 ”� 纵观巴金的创 作 , 始终有一种基本精神在时时振发着他的活力 , 虽然他的生命 之船也曾屡次驶行在悲剧里 , 然而 , 他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抵挡一 巴枯宁语 。 见成都《警群》月刊第 一号 � �� 峨年 � 月 � , 巴金在 《爱国主 义与中 国人 到幸福的路》一文中引用。 巴金 � 《沉落 , 。 巴金 � 袱家卜�一 版代序》。 ��� 一 � � 一 切苦痛 , 没有为巾途所遇的突变而覆船 。 这种精神就是他所一再 强调的 � “斗争就是生活 , 人生只有前进 ”� , “生活在这世界上 , 是为的来征服生活 ”� 的 。 巴金正是出于自己对生活这个独有的认 识和质朴的经验 , 才在作品里带着血泪与焦急 , 以软弱者的悲惨 命运告诫着人们 。 他所塑造的软弱者形象虽然都是善良的好人 , 却又都是“好到了无用的人 ” , 虽然从不敢触犯任何人 , 却摆脱不了 “牺牲品”的命运 。 他希望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 , 能使像他大哥那 样的人 “看见自己已经走到深渊的边缘 , 身上的疮开始溃烂 。 ”� “让旁人不要学他们的榜样 。 ”� 过去 , 人们常常以没有为读者指明一条 出路来批评巴金的作 品 , 可巴金却说 � “我的确给人指出了一条趋向自由的路” 。 这条 路决不仅仅是觉慧的弃家而走 , 更重要的是反抗的精神和强者的 性格 。 巴金在自己的作品里 , 不仅为人们树立了革命者 、 反叛者 这样的榜样 , 同时又以软弱者的命运作为人们借鉴的镜子 。 一正 一反 , 以浓重的笔墨 , 反复地描绘着这条路 � “在那黑暗如漆的时 代里 , 除了反抗而外 , 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使人类得救 。 ”� 其次 , 巴金的软弱者形象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 它与制造这 些形象的我国封建社会密不可分。 在我国 , “儒者三纲之说 , 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 为 臣 纲 , 则民于君为附属品 , 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 父为子纲 , 则 子于父为附属品 , 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 , 则妻于夫 为附属品 , 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率天下之男女 , 为臣 , 为子 , 为妻 , 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 , 三纲之说为之也 。 缘此而生 � 《巴金在瑞士答记者问》 , 见《文学报卜一九 八四年七月二十六 日。 � 巴金 � 《激流总序》。 � 巴金 � 《关于《激流 》》。 � 巴金 � 《关于‘寒夜 , ,� � 巴金 � 《海行》。 一 �� �一 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 , 日忠 , 日孝 , 日节 , 告非推己及人之主人 道德 , 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 ”� 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社 会, 一值承袭着这一奴隶之义 , 使专制之威愈演愈烈 , 使国民之 性愈来愈弱 。 因此 , 从广义上说中国人 “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人 ’ 的价格 ” 。 就连高老太爷 、 冯乐山之辈也不过是封建势力的工具 , 充其量只是高一等 的奴才 , 一般的下层人民就更不用说了 。 他们 或者是大人物间互相赠迭的礼品 , 高老太爷为讨冯乐 山喜欢 , 拿 丫头进贡 , 逼死了鸣凤不算 , 又把婉儿推进了火坑 。 或者是父母 任性的出气筒 , 沈氏只要在丈夫那儿受了气 , 便加倍发泄到女儿 淑贞身上 , 把 自己的案骨肉竟逼得投井自尽。 或者是任人蹂踊 , “没有反抗 , 也不懂得反抗 ”的傀儡。 在这方面 , 中华民族的性格 深深地打上了孔学的烙印 , 孔学儒教同把人的情感 、 观念 、 仪式 ��� 句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的宗教不同 , 它把这三者引导和 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 , 人 人为臣 、 为子 、 为妻 , 人人都必须俯首贴耳于君 、 于父 、 于夫 , 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可悲之处 , 不在于强力所致弱者的地位 , 可悲 的是人人心甘情愿地处于弱者 、 奴隶的地位� 所以鲁迅曾痛切地 感到 , 我们民族的最大弱点是缺乏“反抗挑战之力” 。 巴金通过软 弱者形象的塑造 , 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 在巴金小说中 , 软弱者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 , 作者是把他 们做为国民的一种普温性格来批判的 。 他们有的是被等级森严的 社会制度麻木了渴望发展的灵魂。 如剑云 , 只因为自己的家境贫 寒 , 就 “永远以为自己太渺小 , 太无能了 , 跟任何人都比不上 ” , 他虽爱上了琴 , 却 自认是 “非分的爱” , “太不 自量” , 不敢泄露练 毫。 有的是被家长的专制统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 的 。 如 枚 少爷 � 陈独秀 � 卜一九 一 六年》。 � 参阅 李泽厚 � 《美的历程 》。 一 �吕�一 “从小听惯了爹的话” , 勺匝从地忍受着一个顽固 的人的任性” , 爹 说他身体不好 , 需要静养 , 他不敢迈出家门一步, 爹说他身体好 了 , 他到了口吐鲜血的地步 , 不敢说请医生看病 , 至死未有半点 件逆 , 怪的只是自己的“福薄 ” 。 封建礼教道德的吃人 , 吃的不仅 是身 , � 更可怕的是使人心死 , 成为像枚少爷这样的“活尸” 。 还有 的是像觉新 、 周如水这样的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 他们一方面信服 新的理论 , 向往新的生活 , 却又依然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 , 不能 自拔 , 犹犹豫豫无所适从 , 白白地浪费了青春与生命 。 巴金通过众多软弱者形象的塑造 , 剖析了制造 “失了人形的 人 ” 这一社会现实 , 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 、 道德 、 专制制度的罪 恶 。 评定巴金软弱者形象对于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贡献 , 和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 , 离不开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所蕴含的新意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 软弱者形象并非巴金的独创 。 在二十 年代文坛上 , 确切地说 , 在 � � � �年以后至五册运动之前 , 即所谓 “五四 ” 的落潮期 , 软弱者形象曾大量出现 。 鲁迅 《在酒楼上》中 的吕纬甫 、 《孤独者》中的魏连受 、 《伤浙》中的子君和涓生 , 郁达 夫 《沉沦 》 、 《南迁》中的主人公 , 庐隐《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 , 及 叶圣陶一些作品中的主人公等等 。 但这些形象与巴金笔下的软弱 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在今天看来 , 从新文化运动兴起至 “五四 ” 高潮期 , 文坛上 是以值言无忌地 “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 的 “狂人 ” 和要 吞吐宇宙 、 飞奔狂吟的 “天狗” 形象为其代表的 。 因为他们身上 所独有的那种不可抵挡之势 、 “暴躁凌厉之气”能够体现 “五四 ” 的战斗精神和高昂的情绪。 以后 , “五四”曾一度落潮 , 苦闷仿徨 的空气笼罩了很多青年的心灵 , 也“支配了整个文坛 ” 。 于是这类 一 � � �一 形象消失了 , 而软弱者形象多起来 , 他们的出现也正体现了这一 时期的苦闷仿徨的情绪。 如鲁迅所塑造的软弱者形象 , 他们都曾 是先觉者 , 吕纬甫和魏连受在辛亥革命前就接受了进步思想 � 子 君和涓生在 “五四 ” 热潮中 , 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 自由 , 迈出 了坚决的一步。 这些人都有过一段革命经历 , 但在并不为他们的 口号和主张所动的社会面前 , 在不同流合污就只能做个孤独者和 异样的人的现实面前 , 他们消沉了 , 败下阵来 , “敷敷 衍 衍 、 模 模糊糊地过 日子 ” , 有的甚至当了军阀的幕僚 , 躬行自己 “先前所 憎恶 , 所反对的一切” 。 鲁迅通过这些软弱者形象的塑造 , 从社会制度 、 经济基础的 角度提 出问 , 阐发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个性解放的追求不能 脱离争取社会解放和改变经济制度的斗争的重大主题 , 它的深刻 性是无与伦比的 。 而巴金笔下的软弱者 , 却多是受传统的礼教道德影响较深的 未觉悟者或是在新与旧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人 。 他们是旧家庭的 值接受害者 , 是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者 。 这 些人在中国是芸芸众生 , 但也正因为如此 , 巴金通过对他们命运 的描写 , 揭露传统的礼教道德对于青年的束缚 、对于人性的扼杀 , 批判由 “老一代支配下一代的身体 、 精神 、 财产 , 幸福和不幸” 的家族制度 , 就带有极其广泛的普遍性 。 他呼出了一代青年的心 声 , 反映出一代青年最迫切 、 最急待解决的问题 , 因而当时的青 年人把巴金做为知心朋友 , 认为“巴金认识我们 ” 。 也许 , 人们会说巴金的观点并不新鲜 。 是的 , 早在 � � ��年鲁 迅的《狂人日记》就通过被迫害致疯的精神病者狂人的描写 , 揭露 出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 “吃人 ” 的罪恶 。 但巴金小说中的软弱者 形象 , 仍有着无可替代的普遍意义 。 这首先在于 , 因为五四运动发展得十分迅猛 , 使先觉者在提 出批判统治 一户 户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的间题后 , 还来不及细细咀 一芝� �一 嚼 、消化 , 就转向新的月标去了 。 在文艺上并未获得充分的表现 , 手法简单且开掘不深。 而巴金通过软弱者形象对封建伦理观念的 批判 , 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 , 对 “五四 ” 初期所提出的口 号的反思 。 这样 , 他就与二十年代初期作家仅仅是提出问题 , 呼 喊口 号 , 渲泄热情的表现不同 , 他以中长篇小说的形式 , 给我们 具休细致地描绘了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画 , 展现出仁义道德 的观念 如何凭借 “家 ” 能够吃人的过程 , 青年人如何在旧礼教道德的束 缚下苦苦挣扎 、 憔悴以至死亡的悲惨命运 。 在这方面 , 还没有谁 能够像巴金那样揭露得如此之大胆 , 批判得如此之强烈 , 表现得 如此之具体 。 其次还在于 , 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畸形的 。 中国没有西方 资产阶级革命那样历经数百年的经济准备和思想准备 。 而且�中国 的封建经济体系及其封建思想世袭领地 的庞大而坚固 , 在 一世界上 也是罕见的 。 这一切都说朋 , 要想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 , 反封建 的任务极其艰亘而复杂 。 做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 , 也必须把 它列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使命 。 在这条战线上 , 巴金战斗得最持久 、最激烈 、也最卓有成效。 因为他抓住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特点 , 也抓住了批判的难点 。 中国反封建 的思想文化运动与西方不同之处在于 , 西方 “中 世纪的世界观主要是神学的 ” , 因而突出地表现在资产阶级 反 对 教会和宗教神学 的斗争中 , 而在中国 , 儒家依靠人伦天性 , “以孝 弟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 , 因此 , 巾国反 封建 的思想文化运动 , 首先掀起的是反孔运动的高潮 , 在批判封 建专制制度的同时 , 把矛头也指向维持它存在的基础—家族制度。 由于家族本身还有一层血缘的温情脉脉的血纱 , 加之孔子学 � 吴虞 �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很据论 》。 一 �� �一 说利用亲子之爱这种普温而又 日常的心理基础 , 以 “家 ” 的形式 把孝惮固定化 , 使吃人合法化 , 因而对于家族制度的认识和批判 也尤其困难 。 正如巴金所感觉的那样 , “现实的生活常常闷 得 我 透不过气来 。 我的手脚上戴着无形的镣铐 。 ” � 这无形的缭铐就是 巴金笔下的 “家 ” , 及其维持这个 “家 ” 的伦理道德 , 也就是中囚 封建统治的特点及其在批判时的难点 。 有形的镣铐能够杀人 , 但 也能刺激人起来奋斗 , 而这无形的缭铐 , 只使人苦闷 、 颓唐 、 象 陷于烂泥潭中 , 满心想挣扎 , 却无从着力。 因而 , 对于抨击专制 主义和封建道德有着卓越功绩的陈独秀曾经断言 � “伦理的觉悟 , 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 � 。 巴金正是在启发国民这“最后觉 悟之最后觉悟 ”上 , 使文学在反映“五四 ”反封建的思想运动方面 , 更深化了一步。 由于巴金笔下软弱者们的 一不幸 、 痛苫几乎都是父母与 长辈百 接造成的 , 因此他们有恨可不敢恨 , 有爱而不能爱 , 有苦又不好 诉, 只能拼命作践自己 , 或慢慢地憔悴以至死亡 , 或索性自杀而 结束悲惨的一生 。 即使那些已走出家庭的新式青年 , “家 ”的伦理 观念 , 仍像无形的网遥控着他们 。 如《雾》里的周如水 , 尽管他曾 出洋留学 , 在热烈的爱的面前 , 一想到 “他要是只顾自己的幸福 , 冒昧地做了这件事情 , 那么他对父母便成了不孝的儿子” , 就只好 以所谓 “良心上的安慰 ” , 来取代自己 的幸福 , 获得的只是 一次次 精神土的痛苦 , 青春的毁灭 。 《春天里的秋天��� �, 的郑佩璐 , 明知 回家的后果 , 可母爱又把她拉 了回去 , 去受 “更难堪的蹂踊和折 磨” , “一个正 在开花的年纪的女郎 ” , 被摧残 了 , 她把心给了爱 � 把身体给了死 。 巴金对于这些悲惨命运的描写 , 虽然饱含着眼泪 与优郁 , 却毫 下留情地把 他们 一个个地退 卜�死路 , 以震聋发耽 � 巴金 � 《 、长生塔 � 序 》 。 � 陈独秀 � 《再 人最后之觉忻》。 一 �� 了一� 的力量 , 使青年从软弱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看清了自己 “生 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 ” , 从而唤起了他们 “沦理的觉悟 ” , 坚决 地走上了与旧家庭决裂这必要而艰难的一步 。 虽然巴金在作品中并没有为他们指出一条具体的路 , 但这批 人是幸运的 。 虽然他们觉悟得比涓生 、 子君晚 , 但时代前进了 。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日盘深入人心 , 无产阶级的队伍不 断 发 展 壮 大 , 社会发展的方向 日趋明确。 他们走上社会后 , 有可能不被黑 暗社会的网所罩住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冲出家庭就意味着走上革 命的路 。 当时有很多青年 , 就是在巴金作品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 路的。 可以说 , 巴金是第二代 , 也是最广大的觉醒者的启蒙师之 〔本文作者 � 李今 , 女 , �� 岁。 一九八二年春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 。 现在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 。 曾发表过 � 《舞台气氛与戏剧艺术 的 完 整性》及有关戏剧方面的评论文章。〕 一 �� �一
/
本文档为【试论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软弱者形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