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03_2004年岷县_卓尼地震与甘肃东部地区水化异常的关系探讨

2018-11-08 21页 doc 136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2003_2004年岷县_卓尼地震与甘肃东部地区水化异常的关系探讨2003_2004年岷县_卓尼地震与甘肃东部地区水化异常的关系探讨 SE ISMOLOG Y AND GEOLO GY do i: 10. 3969 / . j issn. 0253 - 4967. 2010. 01. 007 2003 —2008 年新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高国英聂晓红龙海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乌鲁木齐 8 30011 给出了 2003 —2008年新疆 74次 M ?41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摘 要 S 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 ,并结合 1990—200...
2003_2004年岷县_卓尼地震与甘肃东部地区水化异常的关系探讨
2003_2004年岷县_卓尼地震与甘肃东部地区水化异常的关系探讨 SE ISMOLOG Y AND GEOLO GY do i: 10. 3969 / . j issn. 0253 - 4967. 2010. 01. 007 2003 —2008 年新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高国英聂晓红龙海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乌鲁木齐 8 30011 给出了 2003 —2008年新疆 74次 M ?41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摘 要 S 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 ,并结合 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 。结果 认为 : 1990 —2003年与 2004 —2008年新疆 M ?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 震源机 S 制得到的主压应力 P轴方位为 NNW 向 ,与新疆近 SN 向的背景应力场和作者前期给出的 NN E向结果 略有差异 ,反映出不同时期新疆大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点 ; 中强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 P 轴仰角的 大小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相关性明显 。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 区域应力场 P轴仰角 关键词 ( ) 文章编号 : 0253 - 4967 2010 01 - 0070 - 10 中图分类号 : P315. 2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言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开展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工作以来 ,求解震源机制的方法由最初单一 的 P 波初动符号法 ,发展到现今以矩心矩张量震源机制解为代表的多种震源机制求解方法 ,获 取了大量的震源机制数据 。以往有不少学者利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 (() 的基本特征 许忠淮等 , 1989; 汪素云等 , 1993 ,以及中国部分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 阚 ) 荣举等 , 1977 。依据应力性状和力源特征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应力分区划分 () 为 4 个级别 谢富仁等 , 2004 。新疆基本包含了 4 个级别的各级应力分区 。 我们曾依据新疆 M ?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新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 S () 特征 王盛泽等 , 1992 ; 结合不同时期的新疆强震活动特点及中强地震震源机制对 1991 —2002 () 年期间的新疆区域应力特点进行了分析 高国英等 , 2005 ; 对局部地区的伽师及周围构造应力 () 场特征进行了探讨 高国英等 , 2007 。地震震源机制解不仅包含了地震目录中的地震 “时 、空 、 ( )强 ”参数 ,也有发震应力场 P 轴 、T轴和 B 轴参数 ,以及发震断层 2 个界面 参数 ,这些信息给利 用地震活动性定量描述地质构造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地震活动性 、发震应 () 力场研究较多 ,取得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成果 马文涛等 , 2008 。 2003 年以来新疆发生了一系列 的中强地震 ,这些地震分布在新疆不同的构造单元内 ,构造运动特征和局部应力特点都有很大 的差异 。因此有必要对 2003年以来新疆中强地震震源机制反映出的应力场特征与前期研究结 果进行对比分析 。为新疆地震科研和地震预报探索积累基础资料 ,也可为新疆地震安全性 〔收稿日期 〕 2009 - 05 - 04收稿 , 2010 - 01 - 22改回 。 () 〔基金项目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A08059资助 。 提供参考依据 。 1 中强地震活动背景异常 构造运动的图像显示 ,不同级别的构造受控于不同的动力源 。在不同的时期 ,随着动力源 ( ) 的改变 ,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梅世蓉先生 2009 在对汶川 8 级大 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特征进行时指出 ,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 差异性很大 ,巨大地震前数年 ,形成规模巨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 新疆中强地震主要分布在天山 、西昆仑 、阿勒泰及阿尔金构造带 。地震一般由西昆仑与南 天山西段交会区沿天山至阿勒泰呈 N E 向分布 ,强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步减弱 ,这与强震活动的 动力条件有关 。不同时期 ,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是我们探讨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基础 。 在分析新疆 2003年以来震源机制反映出的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同时 ,首先分析了这一时段新疆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 。在研究中发现 , 1990 —2003 年和 2004 —2008 年新疆 M ?5 地震的 S 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为了进行对比分析 ,地震空间分布图像分析所选取的时间与震源 () 机制解的研究时段并不完全一致 有 1年的差别 ,不影响资料分析 。由图 1 a和 1 b可以看出 , 2个时段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像完全不同 。 1990 —2003 年新疆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形成了一条 NNW 向约 1 500 km 长的巨型地震活动带 。除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外 ,中强地震较集中地 分布在阿勒泰 、天山东部地区和阿尔金至西昆仑构造带上 。这种分布图像打破了新疆地震活动 呈 N E向或沿构造走向分布的基本特点 。NNW 向的地震条带分布图像起始于 1990年 6 月阿勒 泰地震带上的斋桑 713级地震 ,结束于 2003年中俄蒙边界的 719 级地震 ,此期间在该 NNW 向 地震条带的东南端部发生了 1997 年玛尼 718 级和 2001 年昆仑山口西 811 级强震 。同期天山 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跃 。 由图 1 b可以看出 ,自 2004年开始新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前期相比有了明显的差 异 。在上述较为显著的 NNW 向的地震分布区域没有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而地震向西部地区集 图 1 新疆 1990年以来 M ?5地震的空间分布 S F ig. 1 The sp a tia l d istribu tion of ea rthquake s w ith M ?5 in X in jiang since 1990. S 地 震 地 质32卷72 中 。特别是天山地区 5级地震明显向西迁移 ,在前期形成空段的伊犁盆地周围 2007 年以来已 连续发生了 3次 5级地震 。从近几年新疆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分析 ,中强地震活动有逐步形成 N E或近 SN 向条带的趋势 。在条带南部地区已发生 1996 年 11 月喀喇昆仑山口 711 级和 2008 年 3 月于田 714 级地震 ,若按照前一时段 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特点分析 ,正在发展的近 SN 向地 震分布条带北端的北天山西段或天山中部地区可能是新疆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区域 。中强以 上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像打破了正常状态下地震分布的规律 ,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变化 特点 。 1990 —2003年与 2004 —2008年新疆 M ?5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 S 不同时期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 ,可能说明影响这一时期或这一区域地震活动的地球动力学 和运动学状态发生了某种变化 。同时也反映出一组 7级以上强震的孕育 、发生涉及到很大的空 间范围 ,持续的时间很长 ,一组强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异常特征与中强地震有很大的差异 。在大震孕育区 ,当区域应力增强到一定的程度时 ,由于破裂的相互作用将促成整个过程加速 。在这 一期间 ,未破裂的强闭锁区一旦出现非弹性变形 ,将会引起块体运动特征的改变和区域应力的 () 重新分布 ,可能会使地震呈带状分布 刘蒲雄等 , 1997 。 2 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震源机制解是研究现代构造应力场 ,以及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形变特征的基础数据资料 。中 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应力场明显受周边板块作用的控制 ,大陆内部由于构造格局及其运动的差 () 异 ,应力状态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 谢富仁等 , 2004 。新疆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受力强 烈的区域 。由于复杂的受力环境和强烈的构造运动特征 ,使得这一地区具有复杂的区域应力场 特点 。作者曾对 1991 —2002年新疆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了研究 ,得到过一些与强震活动 () 伴随的应力变化特点 高国英等 , 2005 。为了客观地反映不同时期新疆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 特征 ,我们有必要对 2003年以来新疆 M ?415 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分析 ,探讨这一时期新疆区 S 域应力场的状态及变化特征 。 2 11 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 本文给出了 2003 —2008 年新疆及其周边地区 74 次 M ?415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包括余S ) 震 。 2003 年以来随着数字化台网的不断改造 ,新疆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因此 M ?415 地震平均有近 30个台站有较清晰的 P 波初动 ,基础资料可靠 。采用下半球 S 投影的计算方法求解其震源机制解 。其中新疆南部及天山西部 ,特别是西昆仑地震带附近由于 新疆台网分布的局限性 ,有 6次地震选取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结果 。经对比多数 M ?5 S 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哈佛大学的结果一致性较好 。 () 图 2给出了 64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分布 不包括余震 。震源断错性质较复杂 ,其中 50 %为走滑错动 , 31 %为逆冲 , 10 %为正断层 ,地震震源断错性质的区域性特征较明显 。在北天山 西段包括中天山地区主要构造为 NNW 走向 ,其断层性质为走滑兼逆冲 , 58 %的地震震源断错 为走滑错动 。在乌什 —库车的南天山东段 ,构造活动以逆冲为主 ,走向近 EW , 67 %的地震震源 机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逆冲性质 , 2005 年乌什 613 级地震代表了这一地区以逆冲为主的构造 运动特点 。南天山西段至乌恰交会区构造运动性质较复杂 ,但这一期间 63 %的地震震源断错 为走滑型 , 2008 年乌恰 619 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映出走滑错动的特点 。在和田南部区域 , 2005 ()图 2 新疆 2003—2008年 M ?415地震震源机制解 不含余震 S F ig. 2 The foca l m echan ism so lu tion s of ea rthquake s w ith M ?415 S ( ) in X in jiang from 2003 to 2008 exc lud ing afte rshock s. 年 10月巴基斯坦 718 级地震为走滑断层 , 2008年 3 月于田 714 级地震则是以拉张为主的正断 层错动 ,其他几次地震既有走滑错动 ,也有逆冲性质 。N E 走向的阿尔金断裂带 ,其构造运动特 征为走滑型 , 5次地震的震源断错基本为右旋走滑型 。各区域都存在少量的正断层错动 。多数 地震的震源断层面走向与发震构造走向和强震极震区烈度长轴走向基本一致 。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展布特征 。地震震源机制显示出的震源断层错动的复杂性 ,从某种 程度上可能反映了新疆在大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 ,区域内部不同构造 、块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差 异性 。通常由板块运动产生的作用力是控制区域大环境应力状态的主导因素 ,而板内块体间的 相互作用以及由于空间非均匀结构和岩石非均匀力学特性产生的影响 ,是造成次级和局部应力 () 变化的原因 谢富仁等 , 2004 。 74次地震中震源深度在 20,40 km 以内的有 39次 ,震源深度与 不同构造区域和震源机制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 图 3给出了地震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水平投影图 。可以看出 ,最大主压应力 P 轴方位 基本与新疆主要构造的走向垂直 , P 轴方位以 NNW 为主 ,但也存在 NN E方向的压应力 。在北 天山西段 —中天山以及南天山东段的库车周围主压应力多数沿 NNW 向分布 。 2003年巴楚 618级和 2008 年于田 714级地震余震 P 轴方位的一致性较差 ,可能是由于震后强震震源区处于应 ( )力的不断调整变化中 ,造成余震震源断错性质和 P 轴方位的多变 。刁桂苓等 2005 对伽师震 源区震源机制的研究发现 , 1997 年 3 月至 2003 年伽师强震群期间震区的应力场发生着变化 。 一次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可以大致代表一个时期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应力状态 。近期新疆及周边 地震地质32卷74 图 3 地震震源机制压应力水平投影 F ig. 3 The ho rizon ta l p ro jec tion of P axis of ea rthquake foca l m echan ism s. 2008 年 33 次 7级左右地震的 P 轴方位分别为 : 2005年 10月巴基斯坦 718级地震 , P 轴 221 ?; 月于田 714级地震 , P 轴 350 ?; 2008年 10月乌恰 619级地震 , P 轴 188 ?。 图 4给出了 1991 —2002年和 2003 —2008 年 2 个时段新疆中强地震主压应力 P 轴的优势 ) ( 分布 。由图 4 a可以看出 , 1991 —2002 年 P 轴优势分布方向为 NN E 15 ?,30 ?; 而 图 4 b 中 , ) ( 2003 —2008年 P 轴优势分布方向为 NNW 340 ?,360 ?,其次也有 NN E 方向的分布 ,主压应力 方位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T 轴的优势分布为近 EW 向 , 2008 年于田 714 级地震就是在拉张作 用下产生的正断层错动 。结果显示出这一时期新疆主要受 NNW —近 SN 向的主压应力和近EW 向的张应力控制 。上述 3次 7 级左右强震的震源机制也反映出与这一作用力相关的构造 运动和震源破裂特征 。 图 4 1991 —2008年新疆中强地震 P轴方位的优势分布 F ig. 4 The sup e rio rity d istribu tion of the P axis azim u th of m id2strong ea rthquake s of X in jiang from 1991 to 2008. 2 12 应力场反演 () 选取 2003 —2008年新疆 M ?515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不含余震 ,使用多个断层面解的数S () 据 ,用滑动矢量反演新疆区域应力场 刁桂苓等 , 2005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构造区域的应力 (分布特点 ,选取不同的构造单元 ,结合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 ,取 M ?415 地震 可 S ) () 满足分区计算条件 ,分别对天山中部 北天山西段 —南天山库车周围 、南天山西部 —乌恰交 会区 , 以及和田周围地区进行应力场反演 。由于不是用单个断层面解作反演资料 ,因而能去除 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 ,突出一定范围内应力场的信息 ,较单个地震更能代表应力的分析结果 。 σσ反演结果如表 1。由表 1 可看出 ,新疆最大压应力主轴 方位 NNW ,最小压应力主轴 方位 1 3 σN E,中等压应力主轴 近 EW ,反演结果与整个新疆主压应力 P 轴的优势分布 NNW 向基本吻 2 σσ合 。天山中部地区最大压应力主轴 方位 NWW ,最小压应力主轴 方位 NN E, 中等压应力 1 3 σσ主轴 方位近 EW。南天山西部 —乌恰交会区与和田周围地区的 方位基本为 N E向 。整个 2 1 σσσ新疆和 3 个分区最大压应力主轴 和最小压应力主轴 仰角近于直立 ,中等压应力主轴 1 3 2 σ仰角接近水平 。反演结果显示出在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最大压应力主轴 方位存在一定的 1 分区特点 ,这种空间取向代表了这一时期应力场的基本状况 。 2 13 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从新疆 1944 —1990 年 M ?6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得到 ,新疆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S () 分布在 N 10 ?E左右 王盛泽等 , 1992 ,表现出强震活动主要受近 SN 向的应力场控制 。 1991 — () 2002年新疆 44 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P 轴优势分布约为 N 30 ?E 高国英等 , 2005 , 特别是 1997 —1998年伽师 —巴楚 11次 6级地震显示出较明显的受 NN E向作用力控制的结果 。 2003 —2008年 74次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 P 轴优势方向为 340 ?,360 ?。全新疆 M ?515 S 地震反演得到的最大主压应力为 339 ?,二者结果基本吻合 。这一结果与新疆近 SN 向的背景应 力场和作者前期给出的 NN E 向结果有差异 ,反映出不同时期新疆大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点 。 新疆及周边地区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区域应力作用保持均匀和稳定 ,基本受近 SN 向的应力场 控制 。但在基本应力场的作用下 ,由于不同时期由南向北的挤压作用的某种变化 ,以及受力的 动力环境或者应力强弱发生了改变 ,有可能造成不同时期应力场方向的偏转变化 。 ()3个分区应力场的反演结果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 。天山中部地区 包括北天山西段 表现 出较明显的 NNW 向作用力 。据 GPS观测结果 ,天山及邻近地区应变场的主压应变优势分布方 () 向为 NNW ,基本与天 山 山 体 的 走 向 正 交 王 晓 强 等 , 2007 , 与 北 天 山 西 段 应 力 场 反 演 结 果 ()NNW 向 龙海英等 , 2008 也基本一致 。南天山西段 —乌恰以及和田周围地区主压应力基本沿 地 震 地 质32卷76 N E向分布 ,展示出在新疆南部塔里木块体以南区域受 N E 向应力场控制 。尤其是发生在新疆 南部的 2005 年 巴 基 斯 坦 718 级 、2008 年 于 田 714 级 和 乌 恰 619 级 地 震 的 P 轴 方 位 分 布 在N10 ?W —N40 ?E 范围内 。几次强震的震源机制既反映了各自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受力状态 ,同时 也显示出较大区域范围内不同级别的构造受控于同一动力源的应力作用 。构造应力区受控于 () 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谢富仁等 , 2004 。塔里木块体两侧主压应力空间分布显示出的差异 ,可能体现了不同级别的构造受控于不同的动力 源 。通常由板块运动产生的作用力是控制区域大环境应力状态的主导因素 ,而板内块体间的相 互作用以及由于空间非均匀结构和岩石非均匀力学特性产生的影响 ,是造成次级和局部应力变 () 化的原因 谢富仁等 , 2004 。最新 GPS观测结果充分显示出印度板块的快速推挤作用在经过 () 昆仑山 、塔里木 、天山块体的多次碰撞挤压后 ,能量已被大量吸收 王晓强等 , 2007 。也许正是 由于由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动力源的改变 ,或者是塔里木块体本身的右旋转动 ,在天山中部形成 了 NNW 向的主压应力 ,也反映出新疆不同构造区域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 。 2 14 P 轴仰角的动态演化特征 众多研究者认为 ,新疆大区域主要受近 SN 向的水平挤压力作用 ,说明 P 轴仰角平缓 。图 5 (给出了去除余震后震源机制 P 轴仰角随时间的变化 图中标注的地震为新疆及周边地区 M ?6 S ) 地震 。可以看出 , P 轴仰角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点 ,这种变化伴随着新疆强震的活跃与平 静 。 2003 年新疆强震活跃 ,曾发生巴楚 618级以及中俄蒙边界 719 级等多次中强地震 ,该期间 P 轴仰角稳定性较差 ,在这 2次强震前 P 轴仰角变大 ,达 45 ?左右 。自 2003 年 9 月 719 级强震 后至 2005 年 , P 轴仰角呈逐步增大的趋势 ,这一期间新疆及周边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分别是 2005 年 2 月 15 日乌什 613 级和 10 月 8日巴基斯坦 718级强震 ,这 2 次地震前 P 轴仰角的变化 ( ) 也是较明显的 , 特 别 是 在 巴 基 斯 坦 718 级 强 震 前 , P 轴 仰 角 达 这 2 年 中 的 最 大 值 41 ?。 2006 —2007年新疆地震处于弱活动状态 ,无 6级以上地震发生 , 2 年发生 4次 5 级地震 , P 轴仰 角稳定在 20 ?以内 ,平均 13 ?。在这种背景下 ,自 2007 年年底开始 P 轴仰角明显增大 ,从 2008 年 3 月于田 714级地震开始新疆进入一组强震成组活动期 , 10 月又发生了乌恰 619级地震以及 多次 5级地震 。在地震活动增强的同时 , P 轴仰角平均为 33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于田 714 级 和乌恰 619级地震前 ,几次中等地震的 P 轴仰角分别增大至 60 ?和 69 ?,为 2003 年以来的最大 值 。 不同时段主压应力 P 轴仰角的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交替相关 。这一特点与 1991 — 图 5 P 轴仰角随时间的变化 F ig. 5 The change of the P axis e leva tion angle w ith tim e. 2002年新疆中强地震主压应力 P 轴仰角的变化一致 。 1991 —1995 年 4月新疆地震活动水平不 高 , P 轴仰角平均为 20 ?; 而 1995 年 5 月至 1999 年地震活跃 ,共发生 30 次中强地震 ,其中 15 次 P 轴仰角 > 40 ?,最大为 63 ?,平均仰角为 37 ?; 2000 —2002 年地震活动水平显著减弱 , 3 次地 () 震 P 轴仰角平均只有 13 ?高国英等 , 2005 。 根据作者对单台小震综合机制解的研究也发现 ,一些中强地震前 ,震中周围单台小震综合 机制解 P 轴仰角明显增大 。例如 1995年乌苏 518 级和 1996 年石河子 514 级地震前 ,精河 、新 源单台小震综合机制解 P 轴仰角达 50 ?, 55 ?,而单台平均仰角仅为 10 ?,乌苏 518 级地震前石场 ( ) 台 P 轴仰角几乎直立 70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了处于地震活跃状态或者中强地震前 主压应力 P 轴仰角增大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为地震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 新疆构造运 动的基本特点是以水平挤压为主的逆断层活动 ,出现主压应力 P 轴仰角明显 增大的现象 ,表明在不同时期张应力起控制作用 。形成主压应力 P 轴仰角增大现象的因素也 许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大区域应力增强的同时 ,其应力性状 ,包括受力方 向 、应力强度以及结构等都发生了改变 ,因此造成了受力状态的改变 。 3 结论与讨论 ( ) 1 1990 —2003 年与 2004 —2008 年新疆 M ?5 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存在较大的差异 S 性 。不同时期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 ,可能说明影响这一时期或这一区域地震活动的地球动 力学和运动学状态发生了某种变化 。同时也反映出一组强震孕育 、发生涉及到很大的空间范 围 ,持续的时间很长 。也表现出一组强震活动空间图像的异常特征与中强地震有很大的差异 。 ( )2 地震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 P 轴方位 NNW 与新疆近 SN 向的背景应力场和作者前 期给出的 NN E向结果略有差异 ,反映出不同时期新疆大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点 。新疆及周边 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应力作用保持均匀和稳定 ,基本受近 SN 向应力场的控制 。但在基本应力 场的 作用下 ,由于不同时期由南向北挤压作用的某种变化 ,以及受力的动力环境或者应力强弱 发生了改变 ,有可能造成不同时期应力场方向的偏转变化 。 ( ) 3 3个分区 应力 场 的反 演结 果 在空 间上 存在 差 异 性 。天 山 中 部 地 区 表 现 出 较 明 显 的 NNW 向作用力 ; 南天山西段 —乌恰与和田周围地区主压应力以 N E 向分布为特点 。我们认为 块体与断裂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应力非均匀分布的主要原因 ,构造应力的非均匀分布具有层次性 和相关联性 ,它既反映了地壳动力作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统一性 ,同时也反映了区域构造作 用的差异 。 ( )4 中强地震的震源断层具有多样性 ,表明新疆构造运动的复杂性 。中强地震震源机制主 压应力 P 轴仰角大小的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相关性明显 。成组地震活动和强震前主压 应力 P 轴仰角明显增大 ,可能反映出在大区域应力增强的同时 ,受力方向 、应力强度以及结构 等都发生了变化 ,因此造成了受力状态的改变 。这种变化特点也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 参考文献 ( ) 刁桂苓 ,王海涛 ,高国英 ,等 . 2005. 伽师强震系列应力场的转向过程 [ J ]. 地球物理学报 , 48 5 : 1062 —1068. D IAO Gu i2ling, WAN G H a i2tao, GAO Guo2ying, et a l. 2005. A deflec tion p roce ss fo r the stre ss fie ld of the J ia sh i strong 地 震 地 质32卷78 ( ) ( ) ea rthquake sequence [ J ]. Ch ine se J Geop hys, 48 5: 1062 —1068 in Ch ine se. ( ) 高国英 ,王海涛 ,聂晓红 ,等 . 2007. 新疆伽师及周围构造应力场区域特征探讨 [ J ]. 地震地质 , 29 1: 77 —87. GAO Guo2ying, WAN G H a i2tao, N IE X iao2hong, et a l. 2007. The re sea rch on regiona l cha rac te ristic s of tec ton ic stre ss ( ) ( ) fie ld in J ia sh i, X in jiang and its su rround ing a rea s [ J ]. Se ismo logy and Geo logy, 29 1: 77 — 87 in Ch ine se. ( ) 高国英 ,温和平 ,聂晓红 . 2005. 1991—2002年新疆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 J ]. 地震 , 25 1 : 81 —87.GAO Guo2ying, W EN H e2p ing, N IE X iao2hong. 2005. A na lysis of foca l m echan ism so lu tion of mode ra te ly strong ea rth2 ( ) ( ) quake s in X in jiang from 1991 to 2002 [ J ]. Ea rthquake, 25 1: 81 — 87 in Ch ine se. 阚荣举 ,张四昌 ,晏凤桐 ,等 . 1977.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 J ]. 地球物理学 ( ) 报 , 20 2: 96—108. KAN Rong2ju, ZHAN G Si2chang, YAN Feng2tong, et a l. 1977. D iscu ssion of mode rn tec ton ic stre ss fie ld and tec ton ic ( ) ( ) ac tivity cha rac te ristic s in sou thwe st a rea of Ch ina [ J ]. Ch ine se J Geop hys, 20 2 : 96—108 in Ch ine se. ( ) 刘蒲雄 ,陈兆恩 . 1997. 大 震 前 地 震 活 动 图 像 演 变 及 中 期 向 短 期 过 渡 的 地 震 活 动 性 标 志 [ J ]. 地 震 , 17 2 : 113 —125. L IU Pu2xiong, CH EN Zhao2en. 1997. Ea rthquake ac tivity im age evo lvem en t and ea rthquake ac tivity sym bo l of the tran2 ( ) ( ) sition from m id2te rm to sho rt te rm befo re b ig ea rthquake s [ J ]. Ea rthquake, 17 2 : 113 —125 in Ch ine se. ( ) 龙海英 ,高国英 ,聂晓红 ,等 . 2008. 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 J ]. 中国地震 , 24 1 : 23—30.LON G H a i2ying, GAO Guo2ying, N IE X iao2hong, et a l. 2008. Foca l m echan ism so lu tion and stre ss fie ld inve rsion of ( ) mode ra te ly strong ea rthquake in the no rthe rn Tian shan a rea [ J ]. Ea rthquake R e sea rch in Ch ina, 24 1: 23 —30 ( ) in Ch ine se. ( ) 马文涛 ,徐锡伟 ,曹忠权 ,等 . 2008. 震源机 制解分类与川滇及邻近 地区最新变形特征 [ J ]. 地震地质 , 30 4 : 926 —934. MA W en2tao, XU X i2we i, CAO Zhong2quan, et a l. 2008. C la ssifica tion of foca l m echan ism so lu tion s and cha rac te ristic s ( ) of la te st c ru sta l defo rm a tion of Sichuan2Yunnan region and its ad jacency [ J ]. Se ismo logy and Geo logy, 30 4 : ( ) 926 —934 in Ch ine se.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 2009. 汶川 810 级与昆仑山口西 811 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 征与启示 [ J ]. 地震 , 29 ( ) 1 : 1 —14. M E I Sh i2rong, XU E Yan, SON G Zh i2p ing. 2009. A nom a lou s se ism ic cha rac te ristic s befo re W enchuan M 810 and Kun2 ( ) ( ) lun shan M 811 ea rthquake s and the ir imp lica tion s [ J ]. Ea rthquake, 29 1: 1—14 in Ch ine se. ) ( : 612王盛泽 ,高国英 . 1992. 新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 [ J ]. 地震学报 , 14 增刊 —620.WAN G Sheng2ze, GAO Guo2ying. 1992. R egiona l cha rac te ristic s of mode rn tec ton ic stre ss fie ld in X in jiang and its su r2 ( ) ( ) round ing a rea s [ J ]. A c ta Se ismo logica Sin ica, 14 Supp l: 612 — 620 in Ch ine se. 汪素云 ,高阿甲 ,许忠淮 . 1993. 中国及邻区地震震源机制特征 [ A ]. 见 :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 . 中国地震区 划文集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0 —26. WAN G Su2yun, GAO A 2jia, XU Zhong2hua i. 1993. Cha rac te ristic s of foca l m echan ism s of ea rthquake s in Ch ina and its ( ) vic in ity [ A ]. In: D ep a rtm en t of Ea rthquake H aza rd P reven tion, SSB ed. A Co llec tion of Pap e rs on Se ism ic Zon2 ( ) ing of Ch ina. Se ismo logica l P re ss, B e ijing. 10—26 in Ch ine se. 王晓强 ,李杰 , Zubovich D A ,等 . 2007. 利用 GPS形变资料研究天山及邻近地区地壳水平位移与应变特征 [ J ]. ( ) 地震学报 , 29 1 : 32—36. WAN G X iao2q iang, L I J ie, Zubavich D A , et a l. 2007. Ho rizn ta l movem en t and stra in cha rac te ristic s in Tian shan and ( ) ( ) its ad jacen t region w ith GPS defo rm a tion da ta [ J ]. A c ta Se ismo logica Sin ica, 29 1: 32 —36 in Ch ine se. ( ) 谢富仁 ,崔效锋 ,赵建涛 ,等 . 2004.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 J ]. 地球物理学报 , 47 4: 654 —662.X IE Fu2ren, CU I X iao2feng, ZHAO J ian2tao, et a l. 2004. R egiona l d ivision of the recen t tec ton ic stre ss fie ld in Ch ina ( ) ( ) and its ad jacen t a rea s [ J ]. Ch ine se J Geophys, 47 4 : 654— 662 in Ch ine se. ( ) 许忠淮 ,汪素云 ,黄雨蕊 ,等 . 1989. 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 [ J ]. 地球物理学报 , 32 6 : 636 —647. XU Zhong2hua i, WAN G Su2yun, HUAN G Yu2ru i, et a l. 1989. The tec ton ic stre ss fie ld of Ch ine se con tinen t deduced ( ) ( ) from a grea t num be r of ea rthquake s [ J ]. Ch ine se J Geop hys, 32 6 : 636 — 647 in Ch ine se. D ISC USS IO N O N THE C HA RAC TER IST IC S O F REG IO NAL TEC TO N IC STRESS F IELD O F X INJ IA NG FROM 2003 TO 2008 GAO Guo2ying N IE X iao2hong LON G H a i2ying ( )Ea rthquake A dm in istra tion of X in jiang U ygu r A u tonom ous R eg ion, U rum qi 830011, Ch ina A b stra c t The p ap e r p re sen ts the foca l m echan ism so lu tion s of 74 ea rthquake s w ith M ?415 from 2003 to S 2008 in X in jiang and ana lyze s the regiona l stre ss fie ld cha rac te ristic s reflec ted by the se foca l m echa2 n ism so lu tion s in X in jiang in th is p e riod. Then, d iscu ssion ha s been m ade com b in ing w ith the se ism ic2 ity im age and regiona l stre ss fie ld from 1990 to 2008. The re su lt show s tha t, sp a tia l se ism ic ac tivity p a tte rn s of ea rthquake s w ith M ?5 in X in jiang a re qu ite d iffe ren t be tween 1990 - 2003 and 2004 - S 2008. The se ism ic ac tivity of m id2strong ea rthquake s o r la rge r from 1990 to 2003 concen tra ted in the A le ta i se ism ic be lt, the ea ste rn Tian shan moun ta in s and the A rjin2Kun lun moun ta in s tec ton ic be lt. D u ring th is p e riod, the re occu rred re sp ec tive ly the M 713 Za isang ea rthquake in June, 1990 , the S M 718 M an i ea rthquake in 1997 , the M 811 we st of Kun lun moun ta in p a ss ea rthquake in 2001 and the S S M 719 ea rthquake in the bo rde r a rea be tween Ch ina, R u ssia and Mongo lia in 2003. Since 2004 , the S se ism ic ac tivity of m id2strong ea rthquake s showed a trend of dec rea sing towa rd s we st in X in jiang. The azim u th of the p rinc ip a l comp re ssion stre ss P axis of foca l m echan ism so lu tion s is NNW , wh ich is sligh tly d iffe ren t from the background stre ss fie ld of nea r SN and the ea rlie r re su lt of NN E ob ta ined by the au tho r. It reflec ts the changing cha rac te ristic of the la rge2sca le regiona l stre ss fie ld in d iffe ren t tim e s in X in jiang. The inve rsion re su lt of th ree regiona l stre ss fie ld s revea ls som e d iffe rence in sp ace. The m idd le a rea of Tian shan moun ta in s is obviou sly unde r the stre ss fie ld of NNW d irec tion; In the we st of Sou th Tian shan moun ta in s2W uq ia and H e tian a rea and its su rround ings, the p rinc ip a l comp re s2 sion stre ss ha s the cha rac te ristic of N E. The change of e leva tion angle s of the p rinc ip a l comp re ssion stre ss P axis in the foca l m echan ism so lu tion s of m id2strong ea rthquake s is obviou sly re la ted w ith the strong and weak se ism ic ac tivitie s in X in jiang. Key word s foca l m echan ism so lu tion s, se ism ic ac tivity, regiona l stre ss fie ld, e leva tion angle of P axis 〔作者简介 〕 高国英 ,女 , 1953年生 , 197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 ,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震预报和构造 应力场研究 ,电话 : 0991 - 3837405 , E - m a il: gaoguoying@sina1com。
/
本文档为【2003_2004年岷县_卓尼地震与甘肃东部地区水化异常的关系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