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013-03-17 46页 pdf 6MB 24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6555

暂无简介

举报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蠡县留史 蠡县留史、大百尺一带,为蠡县、高阳、肃宁三县交界的中心点,依潴龙河北岸,历史上有直下天津的水运码头,陆地、水路交通均较方便,故很早以前即形成重要集市,以物资交流种类多、范围广、客流量大著称。 明末清初,县境河水泛滥,堤防决口,屡次成灾,“禾稼荡尽”、“遍地田园变泽国”、乃十年九遇,造成房屋坍毁,村落迁徙,片片荒地,沙滩、盐碱窝。灾难使农民不能单纯依靠土里刨食维持生活,人们利用当地盐碱土丰富,刮盐碱,熬土硝,或外出经商,或靠购销毛皮,土法熟皮,加工成品(称皮毛)出售谋生,皮货交易与加工行业逐渐形成。 一、皮货商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蠡县留史 蠡县留史、大百尺一带,为蠡县、高阳、肃宁三县交界的中心点,依潴龙河北岸,历史上有直下天津的水运码头,陆地、水路交通均较方便,故很早以前即形成重要集市,以物资交流种类多、范围广、客流量大著称。 明末清初,县境河水泛滥,堤防决口,屡次成灾,“禾稼荡尽”、“遍地田园变泽国”、乃十年九遇,造成房屋坍毁,村落迁徙,片片荒地,沙滩、盐碱窝。灾难使农民不能单纯依靠土里刨食维持生活,人们利用当地盐碱土丰富,刮盐碱,熬土硝,或外出经商,或靠购销毛皮,土法熟皮,加工成品(称皮毛)出售谋生,皮货交易与加工行业逐渐形成。 一、皮货商 明末,皮货商只是在各地采购皮毛后销往天津、辛集等地。交通上一方面靠潴龙河水运,一方面靠地方特有的独轮小推车陆运,这些独轮车常年奔波在北国大地,皮货商付出了蚂蚁搬山的功夫,从而也招来了很多外地客商,在留史一带经商,曾传有“小车一转,香油白面”之说。同时,不少皮毛商贩看到经营皮毛业本薄利大,便争相效仿,在留史和附近的百尺村一带掀起了一股“皮毛热”,资金少者办小加工作坊,资金多者开大皮店,有技术者搞加工,无技术者搞倒手买卖,形成皮毛原始的专业分工。 二、皮店作坊 清雍正十二年(1743年),李家佐村孙宗汉开设“福昌厚皮店”,缪家营村晋海峰开设“广太兴皮店”,北白楼村张老亚开设“通泰裕皮店”,东莲子口村刘培绪开设“聚兴皮店”。至此,大百尺、留史一带,已相继建起皮店、皮毛作坊10家。道光初年,大百尺、留史一带的皮毛店越办越多,经营规模亦越来越大、生产经营者不断扩大再生产。 三、土法制革、制裘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留史村西侧李家佐村民刘老寿、施老者从辛集学来熟皮、制革、拉皮条、拧鞭头技术,自家开设小作坊,并将此技术授于左邻右舍及乡里之后,两人又在大百尺村开设“聚兴皮摊”,收集各类毛皮、皮子、加工成皮条或鞭头,鞭鞘,分拣出鬃、尾、毛,运至天津,安平等地销售,部分皮毛制成裘服出售。时,皮毛业生产加工极其落后,生产者采用几个大瓦缸、几个水池子,以黍子面、皮硝、玉米面等沤制毛皮、土法熟制皮毛、制革、拉皮条,编制车马挽具、鞭头、鞭鞘等。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百尺、留史一带已有“万通”、“泰昌”、“仁和”、“源昌”、“瑞盛”、“义兴”、“德源”、“泰和”、“玉泰”、“聚兴”、“丰泰”、“万兴”、“万隆”13家大皮店。其经营方式多为店主自筹资金,放出债款,定期让农民外出采购所需毛皮,回来交给皮店。皮店把毛皮售给外地商贩,或运至外地销售,或自行加工成品,从中获利。民国6年(1917年)大水灾,大百尺村交通被阻,皮毛内运外调困难,皮毛业开始向留史村集中,且有山西、山东、河南及本省辛集、无极等地一些有技艺者亦来此经商、开店或搞加工。民国16年(1927年)留史村西侧戴家庄村戴景贤为首在留史村开办“万顺和”皮店,原在大百尺村的七家皮毛店先后迁至留史村,至此,留史村内已有较大皮毛店13家。至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留史一带的皮毛店已发展到24家,各种皮毛加工作坊271家,规模较小的季节性加工副业遍及家家户户。其经营的皮毛主要有牛、马、驴、猪、羊、兔、狗等土杂皮及狐狸皮、黄狼(黄鼬)、猞猁、貉等细毛皮。加工和生产的产品主要有革皮、皮条、鞭头、鞭鞘、车马挽具、裘皮、裘服、皮褥、皮帽、皮带、皮毡、毡鞋、皮胶、皮硝、硝盐等。日军侵占蠡县后,保定、蠡县及留史村周围据点的日伪军经常抢劫,砸皮店。民国31年(1942年)5月,留史村的宜兴、复兴厚、裕和、义隆、聚源、通泰、德源等大皮店遭到严重摧残,各种皮货被掠空, 多数皮店、加工作坊难以维护经营而被迫停业,私营商贩及皮货亦所剩无几,皮毛业一度萧条。 四、留史皮都的形成发展 清道光初年(1821年),大百尺村传统的农历一、六集与留史村的二、七集日已有皮革交易,上市品种主要为牛、马、驴、猪、羊、兔、狗、猫等土杂及猪鬃、马鬃、马尾等,狐狸、黄狼等细毛皮偶有上市,数量有限,且因当时为“露水集”(即早上时间较短的集市),故皮毛上市量不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天津皮货商沿潴泷河逆流而上,在大百尺村设点收购土杂皮,附近各大皮店均为其代购,并带动附近村民经营皮毛业,尤以界河村、魏家佐村民经营者为多,皮货商队伍越来越大。后因河水泛滥,大百尺村地势低洼,交通不便,而留史村靠近潴泷河,有水运码头,周围不少村庄从事皮毛购销与加工者甚多,故客商多集于留史村设点收购,贩运皮货,留史村皮毛集散市场初步形成。 民国期间,内战外患连年不断,皮毛业屡遭摧残,加之日军侵占蠡县后经常抢掠驱散集市,皮货贸易极度箫条。蠡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积极扶持皮毛业,民国37年(1948年)留史国营皮店“义聚兴”专营皮毛货物,带动附近6个村529户农民搞起梳猪鬃的家庭副业,县推进社亦在留史村设立“和记皮店”,帮助336辆皮货车复业。私营皮店行由民国34年(1945年)的5户发展到8户,鞭头业由120户发展到170户,鞭鞘业由7户发展到24户,裘皮业由24户发展到27户,皮货车发展到1600辆,另有坐商273户,私营“永太洋”银号亦常年在此兼营皮毛。 建国初,曾关闭几年的“福昌”、“通泰裕”、“德源”等十几家大皮店开始复业;原河南、山东、山西及省内各地曾在留史村经营皮毛的几家坐商亦陆续恢复营业;附近村庄的加工作坊和皮货车更加活跃;留史村原旬二“露水集”逐渐发展为农历二、五、七、十的旬四半快日集,其产品各自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皮毛制品专业村,流传有“南白楼的皮袄,大王村的鞘,李家佐的皮条,朱家佐的胶”之说。 1952年,蠡县手工业联社组织几户较大的皮毛店和加工作坊,在留史村成立县内第一皮毛合作社,率先走上合作化、集体化道路。翌年,皮毛业被列入国家统购统销物资,对皮毛的集市交易开始限制。1954年,建立县属公有制皮毛制革厂,促进了留史一带集体皮毛加工业的发展。1956年,经过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统购统销政策影响下,留史皮毛业由多家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土产公司,后改留史畜产组,负责统一收购上市皮毛。手工业联社在留史成立“留史皮毛加工厂”,并开始取缔私有制皮毛店铺、商行、银号、作坊等,实行公有制“独家经营”。留史皮毛业因受计划经济的限制,被迫“车马归队、劳力归田”,加之“文革”冲击,导致只有较少数人暗中从事小量的皮革加工,或到“黑市”上买卖,一经发现即以“黑市交易”、“黑工厂”的罪名将其财产没收,人员驱散,当时闻名遐迩的留史皮毛业名存实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留史一带传统的皮毛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2367名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投入到跑皮毛、搞企业的行列。皮毛货栈、收购站、商行、客栈等发展到240家;制革厂、皮毛加工厂发展到117家,年加工产值1126万元。1981年,投资27.2万元,在留史建成建筑面积为6220平方米的皮毛专业市场。使皮毛交易由街道庭院迁至市场内,后几次对留史皮毛专业市场进行扩建和改建。1985年,留史改乡建镇,留史皮毛市场的传统集日亦由原来的旬四农历二、五、七、十半日集改为农历一、二、四、五、六、七、九、十的旬八全日集,其中逢二、五、七、十为大集,上市人员多,成交额大,上市皮毛既有马、牛、驴、猪、羊、兔、狗等一般粗毛皮及猪鬃、马鬃、马尾,又有貉子、紫貂、水貂、水獭、旱獭、猞猁、元皮、狐狸、黄狼、香鼠、水鼠、狸子等珍贵毛皮,还有皮革、裘皮、裘革服装以及马蹄毛、山羊尾、牛耳毛、羊绒、驼绒等绒毛,皮毛类品种120多个, 约占全国有皮毛大类的80%;此外,上市商品尚有日用百货、五金交电、家具、装饰、装潢、糖酒副食, 土特产品、家禽、家畜、肉类、蛋类、干鲜菜、鲜果品等。 1987年后,在留史皮毛市场交易逐渐萧条、疲软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及时对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和市场规模建设,使皮毛业由集散型向着集散加工一条龙转化,皮毛加工企业有较大发展,不但渡过了整顿低谷,而且迎来了皮毛皮革及其精深加工的发展高潮。1991年3月,国家商业部副部长何济海、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洪歧对留史皮毛市场进行实地实地考察,何济海考察后欣然命笔,题词:“神州一市、万商云集。”是年7月,经商业部、国家计委批准,在留史建立国家级皮毛批发专业市场,批准立项投资1200万元。1993年由地方投资3.5亿元,建设“中国留史皮毛城”。改扩新建的留史皮毛城,占地9.3万平方米,可容纳皮货摊位5000个,上市人员10万人,上市皮张10万余张,高峰时日上市原皮近20万张。在留史设点购销皮毛、皮革和出售原的有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山东、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云南、上海、北京、黑龙江及省内客商187家,其中有74家外贸出口单位从留史购买皮毛原料,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独联体、荷兰、英国及港、澳(门)、台胞、海外侨胞经常来留史镇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这里建厂、经商或寻觅合作伙伴。留史皮毛市场的兴盛,带动与促进了周围部分乡(镇)、村皮毛及专业市场形成与发展。且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如“驴皮大王”、“貉皮大王”、“黄狼皮大王”等许多独具慧眼、造诣颇深的专业人才。 1995年,留史镇及周边15个乡镇150多个村庄,生产加工皮革、皮件、皮手套、尾毛、羊绒的企业已达3665家,从业人员6.13万人,年产皮革1.5亿平方尺,皮件30万件,皮手套610万付,羊绒580吨,年产值25.04亿元。
/
本文档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