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

2017-11-13 28页 doc 59KB 1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 第一讲 绪论 歌剧的诞生和佛罗伦萨乐派 第一章 歌剧的诞生 第一节 歌剧诞生的社会背景 一 欧洲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歌剧诞生于1597年至1600年间,这一时期也是音乐的巴洛克时期的开始(1600—1750) 二 这一时期也正处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约1350年—约1550年) 1,“文艺复兴”不只是学术和文化史上的一个时代,而且一种无与伦比的“文艺复兴精神”改变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思想和艺术,也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 2,为什么“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A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先...
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
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 第一讲 绪论 歌剧的诞生和佛罗伦萨乐派 第一章 歌剧的诞生 第一节 歌剧诞生的社会背景 一 欧洲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歌剧诞生于1597年至1600年间,这一时期也是音乐的巴洛克时期的开始(1600—1750) 二 这一时期也正处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约1350年—约1550年) 1,“文艺复兴”不只是学术和文化史上的一个时代,而且一种无与伦比的“文艺复兴精神”改变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思想和艺术,也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 2,为什么“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A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先进的城市社会 B该地区对古典有着强烈的感情联系 C 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国家 第二节 歌剧诞生前的戏剧和音乐 1 古希腊的戏剧 带简单乐器伴奏、有合唱、独唱和道白的悲喜剧 2 牧歌套曲或牧歌剧 人们也把这种戏剧称为“Madrigale dialogato O Commedia madrigalistica”(用对 话达的牧情歌或牧歌喜剧)。牧歌剧是用牧歌和复调音乐的形式进行写作的。这种 剧不进行表演,因为舞台上没有布景道具和服装,仅仅是歌唱者用合唱的形式加上乐 器的伴奏来叙述故事的内容,合唱交替地表达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任何独唱, 要表现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时,合唱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两个人物,有时也用 方言演唱。当时经常演唱的是艺术性喜剧,演员用戴上假面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和性格特点, 3 田园剧 这是当时盛行于意大利宫廷社会的一种戏剧,剧作采取优美动人的诗句写成, 表演时穿插伴有优美高雅的音乐。田园戏剧的特点是:人物角色很少,一般都是牧人、 仙女、林神等角色,布景都是以树林为景,制作精致考究,内容主要以爱为题材,伴 随着痛苦和悲伤。 4(宗教剧 第三节 关于古希腊戏剧的研究和复调音乐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15、16世纪,也恰恰是复调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复调音乐的技巧已日渐成熟,尼德兰作曲家沃克汉姆曾写过36个声部的卡农曲,足以说明复调音乐技巧在当时已发展到怎样一种复杂程度,但同时也表明在一部分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对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于音乐艺术表现力的追求。复调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充分显示出人类音乐思维无比丰富的创造力,但是,随着这种艺术不断地成熟并作为一种主导风格主宰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创作,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突出地表现为:一些作品由于声部过于繁复而难以为人的听觉所把握,其结构上的严密精细极大地满足了作曲 家智力上的需要,但却超出了接受者感性体验上的自然选择。特别是当人们力图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活动以及包含在这些情感活动中的各种观念和思想时,这种技艺性、逻辑性过强的复调音乐作品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音乐来准确、清晰而有效地表现和打动人的情感成了当时一些音乐家的审美追求。 他们坚信这种审美理想在古希腊音乐文化中曾经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从一些古代文献中得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史诗、悲剧都是在乐器的伴奏下以歌唱的方式进行表演,诗、歌、 舞、乐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这种艺术形式对于迫切要求用音乐来表达人类情感生活的文艺复 兴时期的音乐家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可供效法的榜样。因此,他们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 造出一种集文学、诗歌、音乐乃至戏剧众家艺术之妙于一身的艺术形式。 第二章 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Camerata意文)社团; 第一节 成员; 巴尔迪伯爵(G.. Brdi ) 柯尔西伯爵( J Corsi)艺术赞助人(或艺术保护人) 伽利略( V Gallilei )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琉特琴演奏家 佩里(J Peri )作曲家兼歌唱家 卡契尼(G Caccini )职业歌唱家兼作曲家 里努契尼 (O Rinuccini )诗人和剧本作家 卡瓦列利( E de Cavalieri )是多面手作曲家、舞蹈设计家、行政管理、外交家也教授声乐 第二节 作品 《达芙妮》(Dafne )是由里努契尼的长诗改编的剧本,佩里谱曲,于约1597年在佛罗伦萨演出。被称作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但是它的乐谱大部分已遗失。 《尤丽狄茜》(Euridice)由里努契尼根据希腊神话创作的诗篇改编的剧本,由佩里,卡契尼谱曲,于约1600年演出。这部歌剧就是西方音乐史上得已保存至今的第一部歌剧。 第三节 歌剧的概念 歌剧是一种包括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美术、建筑等内容的综合艺术形式。 第二讲 威尼斯歌剧乐派 第一章 奠基人和代表人物 第一节 蒙特威尔蒂( Monteverdi ) 1, 1567年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纳,1643年卒于威尼斯。 2, 主要作品; 《奥菲欧》(La Favola di Orfeo)1607年2月在曼多瓦首演 《阿利亚娜》( Ariianna)1608年 总谱遗失。 《阿多奈》(L Adone)1639年 《于里斯还乡记》(Ilˊ Ritorno dˊ Ulisse in Patria )1640年2月 《波佩阿的加冕》(Lˊ Incoronazione di Poppea )1642年2月 第二节 蒙特威尔蒂的创作风格特点; 蒙特威尔蒂为了配合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和表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他首先使用了减七和弦,属九和弦,大胆的转调和半音音阶,扩大了乐队的规模。他又是歌剧音乐主导动机的创始人。他还首创了激情风格,首创使用了弦乐震音和拨弦等演奏手法。此外在曲式上,他又首先确立ABA三段体式的咏叹调。 第二章 威尼斯乐派其他作曲家及作品 第一节 卡瓦利 (Francesco Cavalli )1602---1676 蒙特威尔蒂的学生。 1, 作有42部歌剧。最著名的;《泰蒂和贝莱奥的婚礼》(Le Nozze di Teti e Peleo )《狄朵》(Dido)《伊阿宋》又名《吉阿索内》(Jason giasone ) 等 2, 其创作风格特点; 是一个多产的歌剧作曲家。他继承了蒙特威尔蒂的优秀传统,以旋律为主,强调歌唱性民族风格的咏叹调,宣叙调富有表情,但不如蒙特威尔蒂的和声丰富,表情细 致,而是更接近于朗诵调,伴奏也较为简单。“歌剧”(Opera) 一词就是他用此称呼 自己的歌剧作品之后才正式使用的,在这以前都称做抒情性音乐剧。(Drama per Musica) 第二节 切斯蒂( Antonio Cesti )1623---1669 一生创作了许多的歌剧作品,但 只留下14部。 1, 最著名作品; 《金苹果》( Il pomo d oro )1667年演出于维也纳 其他作品 《奥隆泰阿》1649年 2, 创作风格 与卡瓦利的风格不同,切斯蒂更着意追求抒情性,装饰性。他试图恢复和发展意 大利固有的纯音乐因素,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对作品精雕细刻,擅长创作抒情咏叹 调和二重唱,而戏剧性稍有减弱,作品不那么有气魄和力度。他的歌剧舞台布景与装 置十分豪华,乐队编制庞大。 第三章 威尼斯歌剧乐派的主要特点 到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在以后的200年中,歌剧形 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1,把独唱作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2,咏叹调 和宣叙调彻底的分离;3,在咏叹调中引用各种不同风格和模式。4,新的美声唱法在 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5,音乐与歌词的关系,由最初佛罗伦萨的音乐 从属于歌词,逐渐发生了倒转,开始出现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的倾向。 第三讲 罗马歌剧乐派 清唱剧 康塔塔 第一章 罗马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卡瓦利埃里(E Cavalieri )兰迪(S Landi) 马佐基(D Mazocchi ) 罗 西(L Rossi ) 罗斯皮里奥西,剧本作家。 第一节 卡瓦利埃里(E Cavalieri )1550---1602 是佛罗伦萨Camerata 成员之一 1, 主要作品 《灵魂与肉体的表现》 (La Rapresentazione dell Anima e del Corpo )1600年在罗马演出,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 2,创作特点;《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一部以宗教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剧。剧 中的人物情节是抽象的灵魂和肉体在对话。该剧上演时曾采用了华丽的布景和服 装,剧中还穿插了舞蹈,使用了精心设计的舞台装置,把舞台分成天堂、人间、地 狱三层。 第二节 兰迪(S Landi)1587---1639生于罗马,是一位歌唱家兼作曲家。 1, 主要作品; 《圣阿莱希奥》(S Alessio )1632在罗马演出 《奥菲欧之死》(La morte di Orfeo)1619年罗马 2,创作风格特点; 兰迪在他的歌剧中采用了慢---快---慢的歌剧序曲形式,对后来的法国式的序曲产生了影响。在他的歌剧《圣阿莱希奥》中把所有的声部都写得很华丽,宣叙调保持了某种宗教风格,但很多宣叙调结尾的华彩乐段则用了许多的装饰音。咏叹调经常较为短小,偶尔饰以装饰音。他的创作极富独创性,为了描写一个恶魔,他破格使用了男低音,取得了特殊效果。此外他还是最早在歌剧中使用二重唱的作曲家,他始创的三度六度音的二重唱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第三节 马佐基(D Mazocchi )1592---1665 卒于罗马,作曲家。 主要作品; 《阿多内的锁链》(La catena d Adone)1662年 第四节, 罗西(L Rossi )1598----1653卒于罗马,管风琴手,歌唱家,作曲 家。 1,主要作品;《奥菲欧》(Orfeo )1647年在巴黎演出 2,创作特点;他的《奥菲欧》实际上是一系列优美动听的咏叹调和重唱曲,安 排的如此巧妙足以使听众原谅戏剧方面的缺陷。 第二章 罗马歌剧乐派的主要特点 罗马乐派和佛罗伦萨乐派的歌剧在表演风格上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追求的是一种“田园式”的优美、幽雅的情调。前者则追求奢侈浮华的场面,常常在歌剧中穿插一些热闹的舞蹈和大合唱,舞台布景也十分富丽堂皇。音乐方面,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更鲜明。宣叙调更语言化,咏叹调旋律性更强,在两者之间出现一种中间形式,这就是在《阿多内的锁链》中被马佐基称之为半咏叹调(mezz ˊarie),它是宣叙调内的短小的曲调动听的间唱曲。 第三章 清唱剧 康塔塔 第一节 清唱剧诞生的背景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罗马神父菲利普,奈里( F .Neri )在罗马 圣基罗拉莫教堂召集信徒聚会。 第二节 十七世纪中叶意大利有两种清唱剧; 1 拉丁语清唱剧 2 意大利语清唱剧 第三节 清唱剧的概念 1 清唱剧;意大利文(Oratorio)是教堂中祈祷室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一种 宗教内容的多乐章的由独唱、重唱及合唱组成,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声乐演出形式。 2 第一部清唱剧是卡瓦列利( E de Cavalieri )1600年2月在罗马演出的 《灵魂和肉体的表现》。实际上它是宗教题材的歌剧。1619年阿奈里奥G Anerio 创 作的《灵魂和谐的戏剧》或《精神和谐的戏剧》被称为真正的清唱剧。 3 十七世纪清唱剧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作曲家 卡里西米 (Carissimi1605生于罗马---1674卒于罗马) 作品;现存35部清唱剧 著名作品;《耶夫塔》 《所罗门的审判》 4 卡里西米以后著名的清唱剧作曲家; 许茨的《基督复活的历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七个词》1645 斯卡拉蒂的 《玛丽亚的痛苦》1693 亨德尔德《弥赛亚》1741 海顿的《创世纪》1798 《四季》1801 贝多芬的《基督在橄榄山》1803 门德尔松的《保罗》《埃利亚》1846 柏辽兹的《基督的儿童时代》1854 李斯特的《基督》1866 第四节 康塔塔 1, 初期的康塔塔脱胎于单声部分节歌变体,后来发展为若干短小的多声部 歌曲的组合。十七世纪终于定型具有了明显的特征;即通奏低音伴奏, 若干咏叹调,宣叙调交替出现。台本一般为爱情内容,全曲演出10至15 分钟的声乐套曲。 2, 康塔塔与歌剧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室内音乐,后者是舞台艺术,有些题 材同歌剧相似,但因为室内演唱没有布景、道具、服装,像是独幕歌剧。 作为室内声乐更为精致,听众人数比歌剧少,鉴赏水平却更高,也更容 易营造出亲切舒适的演出环境。 3, 康塔塔分为室内康塔塔(Cantata da camera)和教堂康塔塔(Cantata da Chiasa )。到十八世纪德国分成宗教康塔塔和世俗康塔塔。 4, 主要作曲家;十七世纪意大利格兰迪1577—1630 是第一个正式以康塔塔 称其作品的人。 第四讲 那波里歌剧乐派 第一章 那波里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第一节 那波里乐派的奠基人; 普罗文扎勒(F Provenzal 1627---1704)生卒 于那波里。曾任那波里音乐学院教授,担任过指挥。他师承威尼斯 歌剧乐派,发展了活泼灵巧的抒情风格,有12部歌剧《奴隶的妻子》 最著名。 第二节 那波里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是斯卡拉蒂(A Scarlatti 1660---1725)作 品115部歌剧绝大部分是正歌剧,现存70余部,100部清唱剧600 部康塔塔等。代表作品;《万应解毒药》1707《米特利达特,尤帕托》 《光荣的凯旋》1718。 第二章 斯卡拉蒂歌剧的风格特点 1, 强调用音乐表现戏剧,人物的感情发展完全可以用音乐加以概括,形成音乐 形象。与音乐相比歌词只不过是一种提示,并不起关键作用。 2, 创造了清宣叙调也称“白话宣叙调”,这种宣叙调接近对白,用简单的乐器 伴奏(secco)和带伴奏宣叙调(accompanato)前者用于大段的对话,独白。 后者用于紧张的戏剧场面或富于表情的段落。 3, 采用了ABA的返始咏叹调 4, 发展和固定了歌剧的序曲形式 快—慢---快这种意大利序曲的是交响乐 的先驱。 5, 完善了乐队的配制;以弦乐四部为基础,完善木管和铜管组,这种配制和配 器方法亦是巴罗克和早期古典主义的典型。 第三章 其他那破里作曲家; 杜兰特(F, Durante)波尔波拉(N, Porpora)芬奇(L,Vinci)约梅利(N,Jommeili)佩尔戈莱西(Perglesi)等 第四章 正歌剧 意大利趣歌剧或喜歌剧 第一节 1, 正歌剧(严肃歌剧opera serie)概念;以严肃的悲剧和历史剧和神话中 的英雄事迹为主要题材,常常有六,七个角色,三个主要人物,有女高音, 男高音和男中音,有时在加上一个第二女高音。戏剧结构常是全剧三至五 幕,每幕可分数场。音乐基本上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组成。台本采用意 大利文。不用芭蕾舞。重唱主要是二重唱。每个人物都有咏叹调,重要角 色常由阉人歌唱家演唱。采用返始咏叹调。乐队除了演奏序曲外,也演奏 进行曲类的插曲,但乐队的主要功能是为咏叹调伴奏,并演奏过门。 2 主要剧本作家 泽诺1668---1750后继者梅塔斯塔斯奥1698—1782共 写了27部正歌剧台本。 第二节 意大利趣歌剧或喜歌剧(opera buffa) 这种规模很小,通常只有两个角色,小型室内乐队伴奏,包括一首序 曲,五首咏叹调和两首二重唱,中间穿插着代替对白的清宣叙调,音乐非 常幽默,常用近似急口令似的反复。终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 合唱造成高潮。 第五讲 法、英、德歌剧的发展,作品及代表人物 第一章 法国歌剧 第一节 1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的传播 2 法国原有的表演形式 第二节 法国歌剧的奠基者 吕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 1 生平 1632年生于佛罗伦萨 1687年卒于巴黎 2 作品 20部歌剧9部喜剧和其他器乐曲,著名作品;《卡特姆斯与哈莫尼亚》1673年《阿尔切斯特》1676 《阿尔米德》1686 《罗兰》1685 等 3 他的歌剧的风格特点; A依据法语特点和法国悲剧朗诵风格设计歌剧音乐,努力使宣叙调适应法语的节奏与韵律。B对咏叹调和宣叙调进行了“法国式”的 融合,使宣叙调更富歌唱性,咏叹调则带朗诵性。C歌剧序曲具有结构完整的三段式,慢 ---快---慢。 第三节 法国歌剧的另一位著名音乐家 拉莫 1生平及作品1683生于第戎1733卒于巴黎。25或30部歌剧和芭蕾舞作品。著名作品;《伊伯利特和阿里茜》1733《四个高尚的人》或《壮丽的印度群岛》1736首演 2 他的歌剧作品被称洛可可风格,复杂、金碧辉煌、贵族情趣,典雅与优美纤细、精致不同于巴洛克风格,为此曾引起法国歌剧的争论。 第二章 英国歌剧 第一节 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传播 第二节 英国本土的戏剧和其他表演形式;假面剧,民谣歌剧 1,假面剧;十七世纪初,在英国宫廷和社交场合盛行,源自意大利,法国的一种宫廷娱乐形式。它综合诗歌舞蹈声乐于器乐 ,承袭十六世纪上半叶唱诗班歌童音乐剧的传统。 代表作品;劳斯1634 的《克莫斯》 和1653 年上演的《丘比特与死亡》1684 约翰 布洛的《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2,民谣歌剧 它如法国喜剧一样用对白把歌曲串联起来。所用民歌都是民间流行曲调填词。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丑恶现象。最早最著名的民谣歌剧是1728年在伦敦上演的《乞丐歌剧》由约 盖伊,佩普什编曲 第三节 英国歌剧的代表人物 亨利 珀塞尔(1659---1695)歌剧6部,清唱剧9部, 音乐剧40套。最著名歌剧 《狄朵与埃涅阿斯》。他的音乐特点是既接受了 意大利,法国歌剧音乐的影响,更采用英国民间曲调,从而形成了独创性 的英国歌剧风格。序曲是法国式的,咏叹调借鉴意大利的创作手法。 第四章 德国歌剧 第一节 意大利歌剧在德国的传播 1627年《达夫尼》译成德语本由许茨编曲(后遗失)被认为是第一部德国歌剧。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作品 1678年汉堡歌剧院上演泰勒的用德语演唱的亚当和夏娃。亨德尔为该院写 过4部歌剧。凯泽尔(1674—1739) 的歌剧《斯图特贝格》最为著名。 第三节 当时德国歌剧的主要特点; 题材上多译自意大利,音乐主要以意, 法两国为。本国歌剧的主要影响来自校园剧,和德国歌曲。 第六讲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和维瓦尔第的歌剧 第一章 格鲁克的生平 格鲁克(Gluck1714---1787)出生在波希米亚的德国作曲家。12岁开始学习音 乐。大约有25部歌剧。主要作品;第一部歌剧《阿尔塔塞斯》1741年在米兰完成, 是一部意大利式的歌剧,受到欢迎。第一部改革歌剧《奥菲欧》1762年在维也纳 上演。《阿尔切斯特》,《帕里得与爱莱娜》1767年 《伊菲姬尼与奥利德》(Iphigenie en Aulide1774),《伊菲姬尼与陶利德》(Iphigenie en Tauride1778) 第二章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第一节 歌剧改革的背景 1 十八世纪中下叶,意大利歌剧已完全定型并日趋僵化。主要表现在题 材和剧本的程式化,被多次反复使用 2 音乐的目标不在是音乐和戏剧的统一,而是炫技。 3对明星的崇拜 第二节 歌剧改革的要点; 1, 音乐要从属于戏剧,要压制歌手的不顾内容的炫技或做娱乐性的表演。要除 去与剧情或台词无关的多余的装饰性花腔表演和无故穿插的音乐。 2, 要使序曲反映全局的气氛和情节发展。他说;“在歌剧里主要的是戏和富于 诗意的歌词,音乐只是加强戏剧和歌词的表现力而已,他要求音乐尽量自然, 朴素真实地表现戏剧内容。” 第三章 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1678—1741威尼斯人。一生40多部歌剧。写歌剧的速度惊人,5天 一部。主要作品;《乡下铜管乐队》1713 《忠实的少女》1732 《奥林匹亚》 1734 维瓦尔第1678年3月4日生于威尼斯,(也有的资料或说是出生于1675年)。父亲是一名专业小提琴手,任职于当地的圣马可教堂。从童年起,维瓦尔迪随父亲学习演奏小提琴。15岁受戒,25岁时被授予神职 (两年后因故去职),因他的头发红色而被称为“红发神父”。 1703-1740年,数次在威尼斯救济院所属著名的女子音乐学校任职,开始教授小提琴。1711年起领导乐队及合唱队,1737年任乐长。维瓦尔迪除担任上述职务和举行演奏会外,还从事宗教音乐创作。写了近500部协奏曲、大量宗教音乐以及49部歌剧--这使他成为第一个意大利歌剧的高产作曲家。1718-1720年,任哈布斯堡王朝曼图亚总督菲利浦的乐长,此职称在维瓦尔迪离开曼图亚后,仍然保留了一段时间。他一生主要的活动是在威尼斯,但也曾去罗马、维也纳、布拉格、阿姆斯特丹等地旅行演出 1713年,维瓦尔第根据多梅尼科?拉里的脚本写了第一部歌剧《乡下铜管乐队》。 不久,接连出台了其它歌剧,其中有《奥兰多装疯》、《阿吉坡》、《阿尔维达》和《蒙特祖玛》等作品。 而今的人们虽然几乎一点不知道了,但维瓦尔第作为歌剧作曲家的名气在当时无人可以匹敌。1713年至1739年间,他积极地为舞台写作,威尼斯上演的他的歌剧比其它任何作曲家都多。他创作的歌剧,他每年创作歌剧两部歌剧,速度之快无人能比。他创作歌剧《蒂托?曼利奥》只用了5天--也可能在吹牛皮。到后来,他开始走捷径了。末期的一些歌剧里有亨德尔、佩尔戈莱西及其它作曲家写的咏叹调,或许是维瓦尔第写烦了。 维瓦尔第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火热的性格,娴熟的技巧,清新的构思,和他特有的纯洁成功地创作了49部作品,很好地表现了歌剧的特点。为此他想成为歌剧院的经理。他希望拥有很好的有器乐演奏家和乐队,以便能够在巨大的弦乐器演奏中加入一些长笛、双簧管、小号或圆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但是,在他去世后,他的作品逐渐被人遗忘,沉默了200多年,到20世纪中叶人们才对他的音乐重新感到兴趣。 第七讲 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受难曲和清唱剧 亨德尔的歌剧 第一章 巴赫的受难曲和清唱剧 第一节 巴赫的生平1685年生于的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卒于莱比锡 作曲家,管风琴家。主要声乐作品;5部受难曲3部清唱剧300部康塔塔 弥撒曲 144首合唱曲等。 5部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约翰》《马可》《路加》另一部编录不祥。以《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最著名。3部清唱剧;《圣诞节》《复活节》《升天节》。 第二节 巴赫音乐的风格特点;在其音乐中吸收了18世纪初流行的众多题材,风格和形式。并使他们各自的潜力得到空前发挥。他的音乐中和声与对位,旋律与复调的常常互相冲突的要求,在他的音乐中保持着紧张却令人满意的平衡。凝练而个性鲜明的主题,不断的音乐创新,和声与对位力量的平衡,节奏强劲,形式清晰,规模宏伟,描绘性、象征性音型的富有想象力的应用。 第二章 亨德尔的歌剧 第一节 亨德尔的生平1685年生于德国中部的哈雷1759年卒于伦敦。主要作品;40 部歌剧,26部清唱剧,近百首康塔塔。40首器乐作品。主要歌剧作品;《阿 尔米拉》《阿格丽皮娜》《里纳尔多》清唱剧《扫罗》《弥赛亚》。 第二节 创作风格特点;他的歌剧大多是正歌剧。其咏叹调类型丰富。从华丽的花腔到悲戚的歌唱。严谨的复调织体的咏叹调,常和弦乐重复人声的民歌性歌曲或节奏鲜明的舞蹈歌曲互相映衬。宣叙调多采用带伴奏的。为戏剧表现的要求,清宣叙调、带伴奏的宣叙调、咏叹调自由结合在一起。歌剧序曲采用法国式。 清唱剧为迎合英国观众的习惯,用英语写。音乐更为明快,富于戏剧效果。音乐语言移向旋律和声,风格向主调音乐转移。音乐由宣叙调、独唱或重唱的咏叹调,合唱和管弦乐组成。结构更接近歌剧。这些清唱剧在音乐厅演出,题材也有神话寓言,合唱也展开情节描写,称为合唱宣叙调,用双合唱队。 第八讲 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歌剧 第一章 海顿的歌剧创作 第一节 海顿的生平;1732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接壤的罗劳村,1809卒于维也 纳。奥地利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器乐作品。被称作交响乐之父。 第二节 主要声乐作品;20余部歌剧(主要是德国歌剧和意大利趣歌剧),10余 部清唱剧。最著名的正歌剧《阿尔米德》。其他《善有善报》,《月亮世界》等歌 剧。两部最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第二章 莫扎特的歌剧创作 第一节 莫扎特生平;1756-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791卒于维也纳。奥地利音 乐家。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的大量作品。其中最高成就 是歌剧、交响乐和协奏曲。 第二节 24部歌剧作品,可分成三种类型;1,德国民族喜歌剧;《后宫诱逃》1782《剧 院经理》1786《魔笛》1791和少年时作品《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1768。2, 意大利正歌剧;《伊多梅内奥》1781《梯托的仁慈》3,意大利喜歌剧 ;《费加 罗的婚礼》1786《假园丁》1775《女人心》。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 《唐乔万尼》和《魔笛》被称为四大歌剧杰作。 第三节 莫扎特的歌剧音乐特点;1,赋予每个人物以不同的音乐特性。此外,还根据 剧情的发展使得每个人物在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情绪和 心情反映。2,发展了重唱;以重唱来展开戏剧情节和作为音乐戏剧结构的基 础。3,使歌剧更带有民族特点。4,创造性地发展了喜歌剧形式,使之扩大 了题材范围,可以表现更广泛、更丰富的题材内容。5,扩大了某些声部的表 现。(用男中音、低男音担任主角) 第三章 贝多芬的歌剧创作 第一节 贝多芬的生平1770生于波恩1827年卒于维也纳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第二节 唯一的歌剧;《菲岱里奥》。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 第三节 歌剧作品的特点;歌剧经过反复修改,乐队部分从单纯伴奏提高到交响 化是有贡献。声乐部分太乐器化,音乐和德语结合紧密,妨碍了普及。 不是每个人物都有声有色。 第九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代表人物和作品 第一章 浪漫主义乐派 第一节 浪漫主义乐派的分期。在欧洲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20—1850)代表人物;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中期(1850---1890)李斯特、瓦格纳、弗兰科、布鲁克纳、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后期(1890---1910)沃尔夫、马勒、施特劳斯。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特征是一致的,简单说来就是感情超过形式。如雨果所言;‘‘浪漫主义就是艺术中的自由主义’’。为充分表现这种精神自由,让感情奔放,作曲家们想出多种方法改进传统的技艺。他们扩展了和声,丰富了乐队音色,打破古典时代严格的形式格律。运用新的音乐语言和灵活的曲式写作。他们注重运用造型手段,使音乐的表现力变得个更加丰富多彩。与文学联姻,开辟了标题音乐的新纪元。作曲家们对咏叹调的多样化写作使这一体裁变得更为自由,宣叙调通过作曲家的处理,由乐队予以丰富的伴衬。19世纪后期出现把宣叙调和咏叹调熔于一炉的咏叙调。进一步形成了以无终进行为特征的歌剧体制。 第二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歌剧; 第一节 1,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韦伯(1786---1826)12 岁开始创作歌剧一生10 部 作品。其主要作品;《自由射手》1821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其他著名歌剧《阿丽安特》1823和《奥伯龙》1826。2,他的创作特征;其发展歌剧的目标就是要把诗歌、戏剧和音乐和为一体,也就是后来瓦格纳提出的歌剧主张艺术作品的“统一体”或称“整体艺术”。他的歌剧声乐部分具有德国民歌风格的朴素音调;用和声及管弦乐色彩,渲染戏剧情节,烘托舞台气氛。其歌剧大多不用说白,用音乐贯穿全剧;创作手法上音乐主体或反复出现,或变形出现,类似循环形式。这种通过反复出现音乐主题,音色和调性来达到音乐的连续和统一的方法,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道路。 第二节 其他德国作曲家;1,舒伯特作有;6 部歌剧和6部清唱剧。但大多数生前从未搬上舞台,也未产生影响。2,舒曼的浪漫主义歌剧《格诺费瓦》1850年虽因其音乐优美而获好评,但演出并未成功。3,另外马施耐、洛尔京、弗洛托、尼柯来等作曲家他们都受韦伯的影响,对瓦格纳又产生影响。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歌剧; 第一节 1,“大歌剧”;自从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传到法国后,法国结合本国的情况,逐 步发展,于19世纪前半叶逐步形成了盛行一时的“大歌剧”。其题材大都采用历史故事,演出则以宏伟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效果取胜。管弦乐队伴奏华丽,演出加入法国人喜爱的芭蕾舞表演。采用抒情歌剧的格式,一般都是代序幕的五幕歌剧。2,其始祖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斯蓬蒂尼(1774---1851)。代表作《贞节修女》。法国作 曲家奥柏(1782---1871)其作品《波尔蒂契的哑女》最终创立了“大歌剧”的形式。3,阿列维(1799---1862)《犹太女》;梅耶贝尔(1791—1864)其代表作;《恶魔罗伯》《新教徒》《非洲女》《先知》《十字军在埃及》。 第二节 1,法国喜歌剧;泛指19世纪包括有对白的法国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 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 现世俗题材。2,代表人物及作品;布瓦尔蒂约(1775—1834)的《巴格达酋长》《白衣夫人》 或《白衣圣母》。 第三节1,“轻歌剧”;所谓“轻歌剧”源于喜歌剧和歌唱剧,自由运用对白。剧本题材通俗,篇幅小,结构简单,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旋律流畅动听,配器色调鲜明,与正歌剧的严谨。风格形成对比。2,代表作曲家及作品;奥芬巴赫(1819---188)德 国人,长期在法国生活工作。《巴黎人的生活》《霍夫曼的故事《地狱中的奥菲欧》又名《地狱与天堂》《美丽的海伦》。苏佩(1819—1895)比利时血统奥地利作曲家。《轻骑兵》《美丽的加拉蒂亚》等。小约翰 施特劳斯的《蝙蝠》《吉普赛男爵》列哈尔(1870---1948)《快乐的寡妇》。 第四节 “抒情歌剧”;1,它采用浪漫主义文学题材,规模大于喜歌剧小于大歌剧, 主要以优美的旋律引人入胜,没有说白也不像大歌剧那样以豪华的布景场面。 它把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抒情旗帜,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瓦格纳丰富的配器 手法结合起来。常采用歌曲、舞曲、进行曲等通俗的音乐体裁,有较强的法 国特征。2,代表作曲家及作品;古诺(1818—1893)《浮士德》《罗密欧与朱 丽叶》等。托马斯(1811---1896)《米娘》《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马斯内 (1842---1912)《曼侬》《维特》《灰姑娘》。圣桑(1835---1921)《参孙与达利 拉》比才(1838---1875)《采珠人》《卡门》。 第十讲 十九世纪的歌剧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一章 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及作品; 第一节 罗西尼 1 生平;1792---1868。出生在意大利中部城市佩萨罗,卒于巴黎。 2、一生40余部歌剧作品。其主要作品;《婚约》 1810 《丝梯》1812 土耳其人在意大利》1813《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814 《奥泰罗》1816《灰姑娘》1817《摩西在埃及》《威廉退尔》1829 3 创作风格;(1) 用丰富多彩的管弦乐伴奏宣叙调,基本上不用干诵式宣叙调,加 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2) 把足以显示歌唱者技巧的“华彩乐段”全部写出来。但在一种小咏叹调(cabaletta)中仍允许歌者即兴演唱(在反复时可自由发挥)(3) 为了积累力量酝酿高潮,常多次反复同一乐句,每次加强力度,提高音高,这种手法叫“罗西尼渐强”。 第二节 多尼采第1797---1848生于意大利贝加莫。70余部歌剧,其代表作;喜歌剧《爱的甘醇》1832《军中女郎》1840《唐帕斯瓜勒》1843。正歌剧 《拉美莫尔的露契亚》1835《宠姬》1840《夏莫尼的林达》1842《鲁克雷奇亚 波尔贾》1833。 其创作风格特点;他的作品,音乐很符合戏剧的要求,为人物增添的色彩及舞台效果,因他深知发挥声乐技巧的歌剧创作规律。他的旋律优美动人而又唱起来省力。 第三节 贝利尼 1801年生于卡塔尼亚,1835年卒于巴黎。短暂一生11部歌剧作品。 著名的有;《梦游女》1830《诺尔马》1831《清教徒》1835。 其创作风格特点;他的音乐以浪漫抒情为主,旋律十分优美洗练,表情丰富,善于表达温柔,哀伤的情感。但人物性格不突出,结构松散,全剧只是延绵不绝的优美旋律。(常常是一个接一个的动人咏叹调,如果演员功力不够很难受欢迎。) 第四节 威尔第 1 生平1813年生于帕尔马省的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2一生有26部歌剧作品,除了两部歌剧《一日之王》《法尔斯塔夫》是喜歌剧其余全是正歌剧;他的作品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853年以前,《纳布科》1842《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第二阶段 1871年前《 西西里的晚祈》1855《命运的力量》1862《唐卡洛斯》1865《阿依达》1871;第三阶段 《奥赛罗》 1887 《法尔斯塔夫》1893 3, 其创作风格特点;威尔第的歌剧有一个特点永恒不变;原始的纯朴的自然的 感情。不论细节多么洗练,总以坦陈真言为本相结合。他的气质上是古典派 而不是浪漫派,但他的古典主义不是通过征服浪漫主义而达到。他几乎无是 浪漫主义的存在,他的歌剧描写大自然背景时总是简洁,虚写,近乎形式主 义,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中的风景。他对大自然的态度是绝不动 情。他的兴趣全在人性,他只是利用大自然而不是崇拜大自然。 第二章 瓦格纳的歌剧作品 第一节 瓦格纳生平; 1813年出生在德国的莱比锡,1883年在威尼斯病逝。 其主要作品;《黎恩济》1842 《漂泊的荷兰人》1843 《罗恩格林》1850 《尼伯龙根的指环》1853—1874,包括《莱茵的黄金》《 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1868 《帕西法尔》1882 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和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告友人书》。 第二节 其创作风格特点;1 他大胆破除原来歌剧中各自独立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和芭蕾舞场面以他追求的“无终旋律”代之,并用这种无终旋律把各场次连接起来。2 提升了乐队在歌剧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编制,还把乐队看作是歌剧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已不仅是为声乐伴奏而且还承担了表现人物思想感情、连接剧情、描绘背景等功能。3 首创了“主导动机”。4,在曲式结构上常用AAB和ABA结构,使各幕之间形成统一性、连贯性;在使用半音阶和声方面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佳效 果。 第十一讲 十九世纪各民族歌剧及印象主义歌剧 第一章 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 第一节 普契尼1858生于意大利的鲁卡,1924卒于布鲁塞尔。十二部歌剧作品, 著名歌剧;《玛侬莱斯科》1893,《艺术家的生涯》1896又名《波西米亚人》,《托斯卡》1900,《蝴蝶夫人》1904,《西方女郎》1910,《图兰多特》1926 创作风格特点;1,他善于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感情和命运,揭露社会的阴暗面。2,歌剧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动人舞台效果突出,生活背景详实,地方色彩浓郁。3,坚持发展意大利歌剧传统,注重歌唱在歌剧中的地位,旋律优美动人,广为流传。4,与前人相比,合唱重唱的篇幅较少,但音乐语汇丰富,曲式结构灵活多变,和声与配器的技巧极为高明。 第二节 马斯卡尼1863年出生于里窝那,1945年卒于罗马。作有15部歌剧。最 著名的作品《乡村骑士》1889。 创作风格特点;他的作品强调旋律的叙事性以求更贴近生活,因此他喜欢咏叹调风 格,擅长戏剧性的效果,使幽静与躁动,炽烈与抒情有强烈的对比。他常让管弦乐 队独立与歌声并列,使它不仅仅只是从属的伴奏。 第三节 列昂卡法洛 1857年生于那不勒斯,1919卒于蒙特卡蒂尼。最著名歌剧。 《丑角》1892 第二章 民族乐派歌剧大师 第一节 俄罗斯 1,格林卡1804—1857,最著名歌剧。《伊凡 苏萨宁》(1834—1836),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37—1842)。 2,柴科夫斯基(1840---1893),一生11部歌剧作品。影响最大的是;《叶甫尼 奥涅金》和《黑桃皇后》。其创作风格是;他的歌剧充满交响乐的特性,音乐情绪起伏跌宕, 感染力强,旋律悠长,色彩鲜明。他的合唱常常只是烘托的背景。3,穆索尔斯基(1839—1881) 一生5部歌剧;其中《包里斯 戈东诺夫》,《霍万斯基党人之乱》最著名。4,鲍罗廷(1833—1887)两部歌剧;《勇士》(1867),《伊戈尔王》(1869—1887),其作品带有优美的东方风格的旋律,细腻的和声语言,色彩性的配置效果以及迷人的歌舞音乐均令人回味无穷。5,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共做17部歌剧,著名的有;《五月之夜》(1878)《雪娘》(1881)《沙皇的新娘》(1899)《金鸡》(1909)等。他的歌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童话,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引用主导动机,打破分曲体制,场景描写用了管弦乐造型手法。 第二节 东欧 1,斯美塔那1824—1884 捷克音乐家,8部歌剧作品,著名的有; 《被出卖的新嫁娘》(1866)《达利波》(1867)《黎波谢》(1872)等。2, 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音乐家。11部歌剧作品,其中《水仙女》(1901) 最出色,她的咏叹调《月亮颂》脍炙人口。《雅各宾党人》(1889 )《阿尔 米达》(1904)也具代表性。3,雅那切克1854—1928捷克音乐家。12部 歌剧。《耶奴法》(1894—1903)《萨尔卡》(1888)《布鲁切克先生的远征》 (1920)《狡猾的雌狐》(1924)《马克罗波洛斯事件》(1926) 4,莫纽 什科(1819—1872)波兰音乐家20余部作品。其中《哈尔什》(1848)最 受欢迎 。5,柯达伊(1882—1967 )匈牙利作曲家 代表作品;《哈里 亚 诺什》(1926)《 斯柴凯列的纺织工场》(1932) 6, 巴托克(1881—1945) 匈牙利作曲家;最著名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7,埃奈斯库 (1881—1955) 罗马尼亚音乐家,其著名歌剧;《俄狄浦斯》(1936) 第三章 印象主义歌剧 印象派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境,表现他们心中以精致优雅的艺术效果体 现出来的美好世界。但事实上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那是什么,因此,印象主义的意境 总是神秘而又朦胧。他们的注意力在于事物的外部特征,在于他们的光色变幻形成 的氛围给与物我们的感受。 第一节 德彪西 (1862----1918)法国印象派代表。最主要歌剧《佩里阿斯与美利 桑德》(1892)开始创作(1902)年才公开演出。 第二节 拉威尔 1875—1937 法国音乐家 著名歌剧《西班牙时光》(1907 )《儿童 与巫师》(1924—1925 ) 第四章 现代民族歌剧 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歌剧创作,将民族风格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形成 歌剧音乐的个性化特征。“现代民族歌剧”系指那些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且运用了不 同于以往的音乐手段的新型现代民族歌剧。 第一节 巴托克 (从略) 第二节 格什温1898—1937 美国音乐家 最著名歌剧《波吉与贝斯》1935。他采用 传统歌剧的宏大结构,以娴熟的专业作曲技巧与黑人爵士音乐语汇相融 合,在美国民族歌剧创作上作了成功的探索。 第五章 表现主义歌剧 • 表现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表现主义的音乐强烈,只求欣赏者能受到艺术家强调作者的感情的感染,不求题材、歌词及舞台布景等细节的合理,常运用变形、夸张象征等手段表现戏剧内容以主观为出发点力求表达内心的感受。 第一节 浪漫主义后期代表人物;理查 施特劳斯1864—1949 德国作曲家,15部 歌剧作品。代表作;《沙乐美》,《玫瑰骑士》。 第二节 勋伯格1874—1951 奥地利音乐家。著名作品;《期待》(1909独幕独角), 《日复一日》(1930),《摩西与亚伦》(1957)。 第三节 贝尔格1885—1935奥地利音乐家。著名作品;《沃采克》(1925),《璐璐》 (1937)。 第六章 新古典主义歌剧 • 新古典主义是对后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反动。它厌弃夸张的主观情感表 现,认为音乐应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回到巴赫”甚至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即以古典的形式,表现现代音乐的创新意趣。这反映了艺术家企图从传统的形式结构中和音响中寻找新的音符秩序的愿望。 第一节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美籍俄国音乐家。著名作品;《俄狄普斯王》 《浪子的历程》(1951)。 第二节 法国“六人团”米约1892—1974 著名歌剧作品;《奥菲欧的不幸》(1926) 《大卫王》(1954) 第三节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 俄罗斯作曲家。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 (1941-1942)《 赌棍》(1916)《火天使》(1919—1927)。 第四节 欣德米特(1895—1963) 德国音乐家。10余部歌剧。代表作品;《画家马 蒂斯》(1935),《世界的和谐》(1957),《漫长的圣诞晚宴》(1960) 第五节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 )苏联作曲家,代表作品;《鼻子》(1930) 第七章;先锋派歌剧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崛起的序列音乐、偶然音乐、微音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镶帖音乐等名目繁多的反传统的新潮流派,统称为先锋派,这类作品更包含了对社会所持的激进的态度。 第一节 诺诺1924—意大利作曲家。代表作品;《褊狭的1960》(1961)。 第二节 达拉皮克拉1904—1975意大利作曲家。代表作品;《夜航》(1940),《囚 徒》(1941)等。 第三节 亨策 1926—德国作曲家。共有14部歌剧。代表作品;《孤寂的林荫道》 (1952),《情侣的挽歌》(1961)。
/
本文档为【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