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叔本华美学随笔 

2017-09-30 14页 doc 32KB 1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目,但在各个时代仍然是相同的。 有形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载体,就是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则是最高级别的现象。 如果没有某中国深邃的形而上学可提供更高的视角,那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表面现象之间最直接狭隘的关系。 音乐中的四个声部互相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的无机体、植物、动物和人其实是平行的关系。 坏得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大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哪怕是大型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目,但在各个时代仍然是相同的。 有形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载体,就是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则是最高级别的现象。 如果没有某中国深邃的形而上学可提供更高的视角,那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表面现象之间最直接狭隘的关系。 音乐中的四个声部互相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的无机体、植物、动物和人其实是平行的关系。 坏得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大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哪怕是大型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不不如一个收藏不多、但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价值也远逊于数量更少、但经过头脑反复了解的知识。只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互相比较,融会贯通之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条弹簧上面。我们所度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残余剩饭,通过阅读获得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就像东凑西凑而成的怪异零件组装而成的机器人,而独立自为的思想却恰似一个活人。 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代替品。这就解释了为何当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想转入阅读的时候,会明显感到轻松。如果一个人大量的阅读,空闲的时候则是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会失去走路的能力。这对精神思想的摧残甚至更甚于持续的手工劳作,因为在从事手工劳作时,我们毕竟还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之中。 正如大多的食物会搞坏我们的肠胃并因此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太多的精神食物会塞满和窒息我们的头脑。总的来说,精神营养和身体营养并没有两样,我们咽下的东西真正被我们吸收的不及五十分之一,其余的经由蒸发、呼吸和其他方式消耗掉了。 许多本书的唯一用处只在于向我们表明错误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所以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枯的时候才去阅读。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本书里轻而易举地现成找到自己缓慢的思考才得以发现的某一见解,但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所获得的才是价值百倍。才能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系统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和某一活的肢节。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就能呼之即来。 伪劣书籍抢夺了读者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为此再也没有其他目的。作者、出版商、评论家强强联手、狼狈为奸。所成功使用的一个又一个的招数,效果显著。尤其是那些文艺杂志和日报就更是别有用心,消磨了平庸之人的时间。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作品。原因就在于相同的羽毛的鸟聚在一起。这样,对于读者大众来说,当今那些乏味、肤浅的人所写出的沉闷、唠叨的废话,比起伟大思想家的思想更加亲切有吸引力。各个平庸的头脑总是那么的千遍一律,简直就是被社会塑造的一个模式。同一个场合让他们产生同一样的想法~ 每年他们都会发千万本作品送进市场,但用不了几年,人们就会发问,这些作品现在呢, 文字写作的历史其大部分的内容不外乎陈列和记录了众多早产、流产的文字怪胎。 1 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明白开头,原因之二是我们的心境、情绪在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情形就好比在不同光线之下审视同一样的物体,或者拍照。 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却不可以随时坐下来思考。也就是说,思想就像客人一样:我们并不可以随心所欲传唤他们,而只能静候他们的光临。我们不应该太多地越多,这样才不会跟随别人的思路而导致疏远和偏离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最不应该只是为了阅读而完全逃离现实世界的景象,因为在观赏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有着更多引发自己独立思考的外在机会,适宜这些思考的情绪远比在阅读的时候更加频繁的出现。 最精妙的思想如如果不是写下来的话,也可能从此无法挽回。 有些人只是想表现出油思想的样子,并希望以这幅样子从别人那里获得利益。从一个人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方法,我们马上就可以知道他属不属于善于思考的人。 人的思想视野也并非向人们普遍认为娥那样远远超出了动物。人被称为思想的生物,那只是从广泛意义而言,这样,我们就不会惊讶于人们头脑简单的特性。 人就像其他生物一样,其实只是可怜的动物,人的能力配备也只是刚好能维持生存而设。 我们必须留下热汗,才能重新拥有父亲留下的遗产。 有钱无知无识的人多数生活在感官色彩之中,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司空见惯的情形。财富和闲暇在他们手里不曾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使他们得到升华产生更大的价值。 大自然只有物种才是真实的,物类只是抽象而已,在人类中也只有个人及其生活的过程才是真实的,民族及其生活则是抽象概念。 每一微观世界里面都有着完整的宏观世界,而宏观世界所包含的也不外乎就是微观世界。多样性是属于现象的,外在事件只是现象世界的造型,因此并不曾直接具备了现实性和含义,而只是间接由这些外在事件与个体意欲的关系才具有了现实性和含义。历史讲述的,事实上不过就是人类漫长、沉重和混乱不清的大梦而已。 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得到可怜巴巴的世俗幸福。而这种世俗幸福尽管得到了人们苦心的经历,外加命运的垂青,也不过就是某种空壳、凄凉和不堪一击的东西。 你只是大自然批发生产品,也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员。 文学之于哲学就犹如生活历练之于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科学。生活历练让我们了解到个体的现象,并且是以实例的方式,但科学则涵括整体的现象,采用的是普遍的概念。 平平无奇的思想也可经由韵律和韵脚的作用而似乎获得某种深长得意味,就跟平凡的女子穿上华丽服饰以后就会吸引人们的眼睛。就像音乐中的歌词。 作者的思考方式,会精确反应在它的文体当中。而不知疲倦的长篇大论以掩盖作者缺乏思想的哭况,就像风车一样转个不停。 2 对事情有过真正思考和了解的人出来的话经常是更加易懂,也更加清楚,一个人越是没有本事,说出的话就越是模糊,仿佛想通过别人的不理解和揣测在与自己交流来理解。正如作用过度通常会造成与本意相反的效果,同理,虽然运用字词可以让别人领会我们的思想,但这只是在某种限度之内。每一个多余的都会产生与其目的相反的效果。伏尔泰说过:形容词是名词的死敌。我们必须照顾读者的时间、精力和耐性。 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朴,所造成的印象就越深刻,听者的精神不会受到其他枝节思想的扰乱,也不会担心受到表达着巧妙用词的迷惑。 只要概念出自把握事物中相似的地方和忽视不相似之处。进一步而言,真正理解事物归根到底就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越能在彼此差别很大的情形里和在各自完全不同的事物当中,发现事物中的同一关联,那我们对它的认识就越清晰直观。 当那些有奶便是娘的家伙为了从出版商那里获得一点点喝酒的钱,不惜向读者颂扬某一本伪劣书本的时候,这种做法就能够为这种推荐者遮丑。又有什么欺骗的手段是他们不敢使用的呢,摇唇鼓舌者的放肆行为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收敛。 动物的声音只用于受到刺激意欲极其活动,但人的声音帮助表达认知。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不仅只是把书上的文字语言,而且还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通过这一外语表达出来,这样,在直接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并不失去个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外国听众能够领会、欣赏他的话语,就像它的同胞听他讲母语一样,他才算是掌握了这门外语。欠缺理解的人,虽然他们能够学到这门外语的字词表达,但在运用这些外语的时候,他们想到的始终只是与之大概对应的母语词的结构和习惯用法。而无法领会和吸收这一外语的精神,而这究其实又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本身并非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展开。他们多数思维并没有超越字词的范围之外,也就是鹦鹉学舌罢了。 在掌握一们外语时,也就是学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随着了解到概念的多个方面和细微差别,我们队事物的掼蛋也就得到了完善。这也是直接培养智力的另一种手段。 作者可以分为流星、行星和恒星。流星能够制造短暂的轰动。瞧~它在那里。过后,流星就逝去永远不返了。行星和行星一类的彗星则要维持长得多的时间,他们照耀得比恒星还要明亮。并且容易被不识货者误认为是恒星。尽管如此,这类星星很快就得让出位置。此外,这些星星发出的亮光也只是借来的,它们作用的范围只是局限在和它们同一轨道的其他星星。只有恒星才可以持续不变运转,它自身发出光芒,观看他们是没有视觉差的。这类恒星并不像其他星星一样只属于一个星系,而是属于整个世界。往往由于恒星高高在上,它们发出的光线通常需很久才能被地球人所看见。 伟大的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贺拉斯说休谟五十岁以前是默默无闻。康德虽然一辈子都在发表作品和讲授哲学,但他还是等到六十岁以后才开始有了名气。莫扎特和贝多芬在生之时,大众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当时是怎样看待但丁,甚至莎士比亚的,起码他也该留下个肖像 欣赏是需要心灵的,理解是需要头脑。 3 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焰火,现在满腔热情为观众表演,结果搞错了对象,因为观众都是盲人院出来的。 每个人都喜欢比自己相仿的人,也只能接触到同类。所以庸俗之辈更愿意接触与此同类的。平庸之辈秘密非正式地联合在一起,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心意就是嫉妒,这种同心协力遍布各个行业,到处可见踪影。共同对抗个别出类拔萃的人。庸俗得极为到家。 所有的鸟儿对孔雀的美丽忿忿不平,只要我们对阻止那该死的孔雀,它还有什么美可言, 就像鸦雀看到了孔雀开屏,那些受到了屈辱的竞争者不约而同的陷入了沉默。嫉妒者的沉默。 庸俗之辈的赞语就和街边妓女没有两样,她已受尽成千上百娥下流家伙的沾污,谁还会对它们产生反应呢,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英雄们终于倒下了。 与之相对应的虚假、肤浅、乏味的东西始终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而这些东西却与大众更加切合。还有他们的喝彩方式无不让我想起猴戏。 如享有当世的名声,他的崇敬者与他就在空间分隔,如享有后世名声,那他的崇敬者则与他在时间上分开。虚假的东西之所以当时就取得威望,只是因为暂时还没有人懂得如何指出虚。时间自会雄辩,所需时间的长短,当然取决于所认识的难度和虚假程度。 苍蝇可被视为狂妄无知的象征,因为所有动物都惧怕人类甚于一切。唯独苍蝇却可以坐在人的鼻子上。 假如你不是荒芜凄凉的沙漠,那我就不是绿洲了,你就只是我的一小部分。 做气球上空中的人,并不会看到自己在上升,而只会看到大地从脚下下沉。这是怎么一回事,只有那些在这方面有同感的人才会明白这一神秘。在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各用彼此相反的不同定律:身体的大小由于距离加大而缩小,精神上的伟大则因距离加大而加大。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为了避免冻僵,一群箭猪相拥在一起取暖。但它们很快就被彼此的硬刺扎痛了。这样,它们被迫分开。但为了取暖,它们的身体又再度靠近,身上又再次扎伤。这些箭猪就这些被两种苦处反复折磨,直到它们终于找到一段恰好能够容忍对方的距离为止。所以,由于人的内在空虚和单调而产生出来的社交需要把人们赶到了一块,但各人许多令人厌烦的缺点又把人分开了。人们最后找到了可以让大家在一起而有能互相容忍的适中距离就是礼貌文雅。要是自身拥有足够的热量,那他就宁愿对社会敬而远之,不给别人自己麻烦。 知识只是帮助我们获得某一深入认识的工具而已,而本身并没有很大的价值。就像一个好的厨师用一只鞋底就能烧出一道好菜,同样,一个优秀的作者能把最枯燥的话讨论得引人入胜。从未经消化的排泄物中人们是得不到养分的,而只有经血液分离出来的奶汁才营业我们。 数量可观的假头发刚好遮盖了缺少头发的脑壳,正如学者的广泛知识只不过是以大量属于别人的思想装潢了自己的头脑。真正懂得认真研究学问的人是没有多余时间向学生讲课。 一流的思想从来都不会成为一流的专家。 4 所有和音的四个声部,低音、次中音、中音和高音或者说根音、三度音、五度音和八度音都对应这存在物的四个级别:矿物、植物、动物和人。音乐的这整个基本规则不是人随意制定出来的,而是有其乐音系统的自然根源。高音部当然同时也是和音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和音里面,这一高音甚至与最深沉的低音相连。在人的机体里,支撑起人的理念的同一样物质。音乐是所有艺术最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意欲和情绪。对于音乐来说,甚至人的声音根本不是别的,而是经调效的音声,与乐器所弹奏出来的音声无异。字词对于音乐来说始终是一种陌生的附加物,只具有次一级的价值,因为音声所造成的效果比字词更有力得多。 音乐对我们的意欲本身的激动表达了最直接的方式;字词对我们间接的活动则表达了概念思想。附加字词后,我们就另外获得了意欲的对象物、引起意欲活动的动因。 音乐的谱写考虑到了这戏剧,这音乐也就仿佛是这戏剧的灵魂,因为音乐把事件、人物、言词结合一道,表达了所有这些事件的内在寒意。朦胧的感觉就是观众感受德奥乐趣的基础。 贝多芬的交响乐虽然向我们展现了极为混乱的乐音,但这混乱的乐音,却有着最完美的条理和次序基础,这是世界不和谐之中的和谐,这世界本质的忠实和完美写照;这种和谐一致就在这夹杂着无数形态的无边混乱之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破坏维持自身。这一交响曲倾诉着人的激情和感受:爱、恨、欢乐、悲哀、恐惧、希望等,及其无数细微的差别。仿佛是在抽象中进行,并没有任何个体化和具体化;这些也只是徒具形式而没有内容,就像只是一个精神的世界而没有物质一样。当然,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会喜欢把这音乐现实化。在想象里给音乐以骨头、血肉,并在音乐里看到生活和大自然的种种画面。 低音每移动一步,都受到固定规则的指引。低音因此就是无机的自然王国的天然代表。低音本来就是永远不可演奏旋律的。不像高音那样给我们带来纯净、不含杂质的享受。 曲调是由节奏与和音组成。节奏可被形容为数量的特性,而和音则是质量的特质,因为节奏涉及音的持续,而和音则关乎音的高低。在记谱时,节奏属于垂直线,和音则用水平线。这两者的基础是纯粹算术的关系,时间的关系。对于节奏来说,是音的相对持续时间;对于和音而言,则是音的相对频率。节奏要素是最关键的,因为节奏可以纯粹依靠自身,在没有其他要素的情况下表现出某种旋律。完美的旋律是需要节奏与和音兼而有之。两者交替着的不和与和解所构成。节奏之于时间就犹如对称之于空间。 建筑和音乐构成了艺术系列的两端。因为建筑唯独只存在于空间,与时间并没有关联娥,而音乐则唯独存在于时间,与空间并没有联系。一座建筑物的最小组成部分就是完全一样的石块,同样,一段音乐的最小组成部分就是完全一样的拍子。一部协奏曲经常是由三个乐章,交响曲是由四个乐章,弥散曲由五个乐章组成一样。建筑艺术所弥漫的情调,与音乐所产生的效果很接近。 我们所看到的旋律两个基本成分之间不断出现的不和与和解,从形而上的角度看,就是对欲望产生与愿望得到满足的写照。 一处美丽的风景可以帮助我们过滤和纯净我们的思想,正如音乐对我们的感情发挥作用一样。花草植物从容不迫、自然而然的风韵,及其优雅的布置和编排,显示出这些东西并不是在人们膨胀自我的严厉监管下长成,而是听从了大自然的自由调遣。不带认识力的生存意及其朴实、天真地展现自身。 5 音乐就是两种和弦的不停交替:一种是或多或少的扰乱、不安,刺激需求的和弦,另一种是或多或少给予安慰、满足的和弦。这种情形恰似我们意欲的生活就是这两者永远不断的交替;由愿望或恐惧引起的或大或小的扰乱、不安,得到相应大小的满足。因此,乐音的和谐向前发展就在于不和谐音与和谐音以合乎艺术规则的方式交换。一连串纯粹和谐的和弦会让人腻烦、厌倦显得空洞,就像所有愿望得到满足以后都会产生的那种沉闷无聊。所以,虽然不和谐音扰乱人心、让人不安,并且几乎让人感受痛苦,但我们必须引入这些不和谐音,目的就是经过一番折腾以后,让这些不和谐音重又化为和谐音。在全部的音乐里也只有这两种根本和弦:不和谐的七和弦和和谐的三和弦。对于意欲来说,归根到底也就是只有满足和不满足。正如我们只有两种普遍的基本心绪,快活起码健康和烦恼甚至痛苦,同样音乐也有与此两种基本心绪相对应的两种调,大调和小调。音乐始终不是大调就是小调。痛苦标志既不造成身体上的痛苦,但它马上就让人感到兴趣和满足,这一痛苦标志我们马上可以知道是小调。由此可以让我们看音乐是如何深深扎根于我们人和事物的本质。居住在北方的民族,其生活受制于严酷的条件,尤其是俄国人,小调占据了主导的位置。小调在法国音乐也是特色。 想到我们之前还不曾存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不寒而栗。死亡以后的非存在与出生前的非存在不会有什么差别。这两者之间只是一场大梦。为我们将来不再存在而悲哀,就跟为以前我们不曾存在而悲哀同样地荒谬,因为我们不在的时间与我们在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前者到底是将来还是过去都是一样。认知并非原初就在生存意欲之中,而只是在存在意欲客体化为单个动物以后才出现的。这样当意欲通过认知的帮助看到了死亡就是现象的终结,意欲把自己与这一现象视为一体,就全全力抗拒。 死亡本身对于主题来说只是在于意识消失的瞬间。至于意识消失是怎么一回事,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睡眠中略知一二,意识消失的过程并不是逐渐的,视觉功能首先消失,然后就直接进入深度意识的无意识状态。正如睡眠是死亡的兄弟,昏睡是死亡的孪生兄弟。横死或暴死不会是痛苦的,因为甚至身体遭受重创一般来说也只是在稍后一点的时间才感觉得到,并经常只是在看到外部迹象以后才被发觉。如果这重创瞬间就已致命,那意识在发现受到重创之前就消失了;如果延迟一段时间才最终夺命,那就和其他疾病没有两样了。死亡看上去甚至是一件好事,是我们渴望已久的东西,是久违了的朋友。 我们的真实存在本质是通过无处不在和永恒存在的自然力体现出来,生物体并不因为死亡而遭受绝对的毁灭,而是继续存在于大自然、与它一并存在。 在没有生命之前就存在生命,在没有生命之后,生命会与自然继续诞生。 大自然是从来不撒谎的,她只是漫不经心对表达不多加解释而已。 动物、植物朝生暮死,生与死快速地变换,处于更低级的无机物则有着更长的维持时间。而只有绝对无形的物质才获得了无限长的持续时间。 头脑平庸的人,其思想格局限于只是认识个别的事物,就像动物的智力一样。相比之下,那些具备稍高一点能力、才刚刚开始在个别事物当中看到普遍事物的联系。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天体的运转一直到生物体的死生都是如此。 愚蠢的树叶你要到哪里去,别的树叶又从哪里来,你是那样害怕坠入深渊,那无又是在哪里,苍蝇在第二天早上再度出现;苍蝇同样在春天再度出现,冬天和夜晚并没有什么区别。所有的一切就是这样只逗留一会儿的时间,接着就得匆匆走向死亡。花草植物在夏天完结的时候死去,动物和人则在若干年以后结束生命。死亡不知疲倦的收割着。所有的一切照常在同样时间、同样地点,似乎事物就是永生不灭的。花草照样变绿、开花。昆虫照样翻飞。 6 今年春天的燕子是否完全有别于第一个春天的燕子,如果我很认真地向你保证:刚才在院子里玩耍的猫儿在三百年前做出同样跳跃动作的猫儿是相同的一只,那你们肯定认为我疯了。但我也知道,如果相信今天的猫儿完全、彻底有别于三百年前的那只猫,那将更加疯狂。这些深不可测的生物体,就总体而言,是不可能归于无的。 生存意欲显现在个体里面就是饥饿和恐惧死亡,显现在种属方面则是性欲和情不自禁地关注后代。 就像光线穿过狂风而不为狂风所动一样。 你无法理解在你的身体毁灭以后,你自身存在是否还有可能,但难道那种身死以后的存在,会比你陷在的存在以及你如何达到这一存在更加难以理解吗,你为什么怀疑那敞开的、让你通往现实的秘密通道,会在将来不是同样敞开着呢, 死亡所消除的只是在诞生之前所确立的东西,也就是说,死亡无法消除那首先让诞生成为可能的东西。受到生死的时间过程影响的只是现象,而不是造出这些现象的东西。这一现象的本质并不会因时间上的现象在时间上终止,是开始、持续等概念所无法适用的。认知作为脑髓的活动,因而作为机体的功能,属于纯粹的现象。所以是与这现象一道终结。唯独生命的本质是不可消亡的,而我们的身体就是生命本质的作品,也就是意欲的投影。把意欲和认知区分开来,以及认识到意欲是占主导地位。这一矛盾以各种形式反复在我们心理出现。 性行为显现为意欲最直接和最彻底的满足,感官的快乐。意欲是不具有任何认知的,一如我们经由对感官肉欲完全是迷幻的渴求而被引诱进入这一生存,我们也对死亡同等迷幻的恐惧牢牢束缚在这一生存。我们身上的意欲之所以惧怕死亡,认知只是向意欲呈现了意欲在个体现象中的本质,这样,就产生了这一迷惑意欲的假象,意欲会与这个现象一并消亡。 认知的主体是次要的,是从意欲客体化中产生的现象,认知主体肯定是随脑髓的消亡而消亡。在对自身的意识力,作为唯一有认知能力的认知主体,面对意欲就恰似一个置身局外的旁观者。正如意欲并不会认知,反过来,智力或者说认知主体也唯独只是发挥认知作用,而不能进行意欲活动。智力是脑髓发挥的作用。因此智力依赖机体,而机体依赖意欲,这一身体可被视为连接意欲和智力的中介,只是意欲本身在智力直观之下在空间的呈现。死亡和诞生是意欲不断对其意识的翻新,而意欲本身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意识是认知主体的生命,死亡则是意识的终结。因此,意识是有尽的,永远也是新的。只有意欲才是恒久的。 大脑本身时全然没有感觉,太阳他是黑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唯独看不见自己。我们的认知能力是完全向外作用的,因为认知能力是脑功能的产物,纯粹是为保存、维持自身,因而就是为寻找食物营养和扑捉猎物这一目的而设。 对死亡的恐惧大都是因为死亡造成了这样的假象,我从此就要消失了,而这一世界却依然存在。其实与此的看法相反才是真的。这一世界消失了,而我深处的内核将永存,它承载和产出主体。唯独意欲是真实的,而意欲对象物只是现象和泡沫。你将不是现在你现在的样子,如果当初你根本不曾成为你现在这样,那该多好。只要不曾否定那生存意欲,那死亡以后所留下来的,就是形成完全另一个存在的种子,在这另一个存在里,新的个体重又看到了一个新鲜、原初的自己。睡眠之于个体就等于死亡之于作为自在无的意欲。 死亡就是某一个体性接受另一个体性,因此死亡就是在自己意欲的专门指引下所进行的个性持续转换。这是因为那一永恒的力唯独只在意欲。 7 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力则得之于母亲,人身上的意欲本身就是个体的意欲,在死亡的时候就与其在受孕的时候从母亲出所获得的智力分离了。现在,性质、构成已经有所改动的意欲,就遵循着世事发展的必然进程,经由新的受孕获得与之相称的智力,对此之前的存在也就没有记忆了。在新生儿的诞生和去世者的死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在14世纪,在黑死病夺走了旧世界大部分人口以后,一个异乎寻常的生育高峰就出现了。并且双胞胎的出生变得相当频率。另外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生的孩子都没有长齐所有的牙齿。在某一特定的人口里,生育的数量对这一人口的人的寿命和死亡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这一人口的出育量是死亡数同步的,无论哪里和无论何时,死亡数和出生数是以相等的比率增加或减少。就像世界大战之后,高数量的女性生育率弥补了战死的男性。这也跟宇宙的阴阳平衡有关。 由于灵魂转生,现在与我们密切接触的人,在下一辈子与我们一道出生,与我们有着和现在同样地相似的关系。人们的彼此认出也只是局限于某一朦胧的感觉,一种无法通过认知察觉到的感觉。隐隐约约暗示着某一相当遥远的东西的回忆。只有佛陀本人是例外只有它才能清楚认出自己和他人的前生。 死亡把一个人取消了,从此,这个人的真正本质只存活于别的个体身上。而他的智力,这智力本身只属于现象,既只属于作为表象的世界,只是外在世界的形式。除了这些,死亡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让我们不再是我,当然这只是对能够把握这一机会的人而言。 在人的既定不变的性格基础上,人的行事由动因的链条所带动而必然地展开。 旅游最大的乐趣在于你能找到某种切合点来使自己成为那些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默契却是你永远不曾经历过的,甚至不曾想过的。 盐所发生的中和作用,这种偏缺如能从异性身上得到补偿就产生了中和作用。因此,越男性化的男人往往要追求越女性化的女人,反之没有须眉气得男人就寻刚健的女孩。 白并不是人类自然的肌肤颜色,我们的祖先原来与印度人一样是黑色或褐色的,所以说白种人不是从原始自然的怀抱孕育出来的。而是退了颜色的人。 不论肉体的任何部分,各个个体总是努力地矫正其缺点的损坏,某部分越重要,其所作的努力也就越强烈。所以狮子鼻的人一见鹦鹉鼻的人就感到一种无法言表的满足。躯体和四肢的构造过度瘦长的人,只有看到短身材的异性才以为美。一般都和自身相反的气质吸引。 在这纷乱无意义的人生中,我们仍看见情侣们彼此思慕的眼光,不过他们的眼色中,却为何总是显得那么隐秘,那么畏惧旁人,那么偷偷摸摸的,这是因为他们原是叛徒,他们使所有即将结束的穷困和悲惨又故意的传序下去。他们仍然沿袭着祖先的做法,揭开另一场人生戏。 8 9
/
本文档为【叔本华美学随笔 】,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