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谈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

“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谈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

2019-04-15 8页 doc 36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谈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青岛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课  题  名  称_“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 ——谈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 团  队  名  称 _____半夏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 负 责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年  级________—————————— xx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013年3月 一、基本情况 课 题 组 成 员 本人签字           ...
“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谈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
青岛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课研究 课  题  名  称_“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 ——谈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 团  队  名  称 _____半夏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 负 责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年  级________—————————— xx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013年3月 一、基本情况 课 题 组 成 员 本人签字                         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讨论儒家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创新为适应日益变化的全球文化 意义: 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是也有许多对创新文化有阻碍作用的弊端。杨振宁曾说过“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抗拒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缺乏创新文化的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大作为的缘由。”文化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这值得我们深思。   三、课题报告正文 “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谈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方针、战略基点和总体目标。面对这样的历史潮流,培育创新精神确实时不我待了。然而,在培育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常常会在潜意识中遇到来自传统文化内在的阻力。传统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负作用?我们是否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传承,为培育创新精神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自古以来我们都有这样的意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2)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巨型的跨国超大型企业,靠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因此,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品精华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体现其价值,展示其风采,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于是什么是创新,如何去创新就成了中国先贤圣哲和当代人名们致力研究的课题。 在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旧瓶新酒”和“新瓶旧酒”两种主要的观点。何谓“旧瓶新酒”和“新瓶旧酒”?汉语字典是这样解释的:旧瓶新酒比喻旧形式,新内容的意思。而新瓶旧酒则正好相反是用新的形式去表现旧的内容。哪一种装法好?不好说。饮酒的人,管你什么包装,除非拎两瓶去孝敬什么人以外,绝不会问津。善饮者呢?关注的是内容,包装再好,也无法转移他们的视线。唯有能饮并不善饮的人,才有可能惑于酒的包装。由此可得出无论外在的形式是怎样的,重要的还是里面的内容。而酒呢,自然是陈年佳酿好。从文化意义上说,“酒”仍然是不怕“旧”的,因为,“瓶”尽可以常变常新,而“酒”则总是人们爱喝的“酒”。 所以我们认为旧瓶也好,新瓶也罢,无论形式怎样变化,重点要关注的还是文化的内涵所在。南怀瑾先生曾点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同时他生动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可见,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自身的修养和作为是多么的必不可少的。我们在旧酒的基础上不断的改革、创新,让它愈久弥香,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血液中。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对于社会实践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于其以文化特有的性质和功能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充当时代前进的号角和旗帜;在于它能够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激发人们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于它能够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继承不是简单地积累和复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文化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这样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和漆艺尤为代表。 没有一种戏剧艺术,像京剧那样有这么多争论;没有一种戏剧艺术,能取代京剧成为中国戏曲的首席代表。京剧是在北京出生的,但它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地方戏进了北京,经过新的综合提高之后,由北京走向全国以至影响到世界剧坛的一种民族戏曲。 在京剧最为兴盛的一百多年中,它既是民族艺术又是流行艺术。到了最近30年,由于中国的开放,民族艺术与流行艺术深刻分裂,京剧已经不属于流行艺术了,市场萎缩,风光不在。传统的好戏大多丢失了,留下来能演得到位的极少;新的好戏又难以创造出来--不是一点没有,而是太少。好戏是演员与观众的连接点。好戏太少,连接点单薄,既不利于培养演员、锻炼出新的名角来,也不利于培养观众、扩大观众面。而在好戏的打造上,障碍甚多。迄今还没有一种机制,能有力地推动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加工,使之高水平地保存在中青年演员身上。市场危机隐藏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而它的缓解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然而,京剧并未"老朽"。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它仍然是中国戏曲的首席代表,也是我们国家想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这一战略目标首先要抓住的"龙头剧种"。把京剧的生存、发展问题解决好了,在民族戏曲范围内,可以起到"扶老携幼"的作用。 京剧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已经耗尽了生命,只能等待"完美地死去"。然其生命状态充满变数,究竟如何,取决于京剧工作者的数量与质量。简单地说,决定于它的智力投入状况。艺术形式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智力竞争。人才是根本。扶持工作从治标向治本深化,第一要义,就是看人才培养、人才成长的条件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不光指学校,也包括剧院团。现在学校生源很成问题,国家应有特殊政策加以确保,要像培养、奖励体育人才那样来培养、奖励京剧人才。 中国,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漆艺发展几经磨难,如今获得很大的市场空间。在"漆艺传统工艺保护研究基地"厦门,人们播种希望-- 七千年漆艺能否熠熠生辉。漆艺在公共环境的美化上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漆艺作品表现力丰富,表现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很多高档宾馆、饭店对漆画、漆屏风、漆古典家具等有很大的需求,并且漆器材料的天然性,也符合当今人们追求环保、回归自然的需求。既然漆艺发展依然有如此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目前仍旧举步维艰? 这其间很大原因还在于很多地方漆艺发展还一直固守传统市场,没有紧跟时代潮流,开拓新的市场阵地。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要想得到人们的注目、欢心,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必须要有新意、要有新的美感。因此,漆艺产品无论在造型、规格、色彩、文饰、包装等方面,都应努力进行创新。 厦门漆线雕重新振兴的过程,也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漆艺发展,要注重市场转换和市场开拓。厦门漆线雕早期民间艺人主要将这一工艺局限于制作佛像。如今,厦门漆线雕打破了陈旧观念,在吸取闽南民间艺人雕琢绣饰做法的基础上,将中国民俗艺术、宗教艺术、宫廷艺术中的礼器、祭器、贡品兼收并蓄,镏金饰银,使漆艺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同时,推陈出新,开发了漆线雕、金漆雕、漆塑、脱胎漆线雕等多项品种,赋予了漆线雕艺术新的生命,使古老的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琛的明珠.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风风雨雨走过几千年,无时不在变化着.虽然它到了19世纪已经变得苍白无力,但它还有一些优秀之处,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一方面要积极吸收西方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批判与吸取中不断创新。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大潮流的发展变化。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化群体之间,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才会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四、 主要参考文献(书籍、论文和网站) 1、《于丹论语》 2、《梁启超、章太炎解说国学精要》 3、新浪新闻网 4、腾讯新闻网 5、百度文库等   5、学生自我评价 在此次共同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我们整个小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小组合作期间大家都认真、积极主动、团队意识强,大家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  
/
本文档为【“旧瓶新酒”还是“新瓶旧酒”——谈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