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

2018-02-05 50页 doc 132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最终成果(1234SS08052)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 赛后利用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欧阳静仁 副教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课题组成员: 王 进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 顾伟农 教 授 广州体育学院 周 毅 教 授 广州体育学院 黄继珍 副教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饶舒扬 副教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陈 华 副教授 广州体育学院 2009年6月18日 摘 要 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最终成果(1234SS08052)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 赛后利用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欧阳静仁 副教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课题组成员: 王 进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 顾伟农 教 授 广州体育学院 周 毅 教 授 广州体育学院 黄继珍 副教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饶舒扬 副教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陈 华 副教授 广州体育学院 2009年6月18日 摘 要 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为研究对象,从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国外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一些实际经验,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提供参考。 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投资带来的问题增加了赛后场馆运营风险;场馆布局存在的矛盾导致赛后经营困难;设施功能的单一致使赛后场馆功能转换不利;经营管理体制缺陷难以适应赛后市场化运作的需要;专门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制约赛后场馆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推动奥运会“瘦身运动”;注重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开发;建立奥林匹克基金会;把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开发跟职业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新型产业园区;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采取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阶段划分为准备阶段、试运转阶段、亚运会阶段和全面拓展阶段四个阶段。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原则包括厉行节约原则;多中心、多功能原则;“场馆建设—地区发展”联动原则;场馆及配套设施与城市公共配套结合原则;场馆与大众健身相结合原则。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经营目标定位为: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方式定位为统一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营销策略定位为改善营销手段,建立营销网络;功能设置定位为以体为本,进行多元化功能开发。需要处理好赛事短期使用与赛后长期运营的关系、场馆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旧馆利用和新馆建设的关系、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关系、政府定位与市场定位的关系。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对策建议为:拓宽融资渠道,减轻政府负担;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转变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树立营销观念,进行营销创新;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开发场馆无形资产;建立健全规章,加强内部管理。 关键词:建设规划 赛后利用 广州亚运会场馆 2 目 录 1 前言 ............................................................................................................................................. 5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 2.1 研究对象 ........................................................................................................... 5 2.2 研究方法 ........................................................................................................... 5 3. 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存在问题 ........................................................................... 6 3.1 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存在问题概述 ..................................................... 6 3.2 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存在问题个案分析——以天河体育馆为例 ....... 8 4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及启示.............................................................. 12 4.1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发展历程与利用模式 ................................................... 12 4.2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4.3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启示 ................................................... 16 5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概况 .......................................................................... 18 5.1 “亚运城市”及“亚运城”建设规划 .......................................................... 18 5.2 亚运会场馆数量、分布及投资 ...................................................................... 19 6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 .......................................... 20 6.1 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20 6.2 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预测分析 .............................................................. 24 7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 ............................................................ 31 7.1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阶段划分 ....................................... 31 7.2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原则确立 ....................................... 33 7.3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定位分析 ....................................... 33 7.4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关系处理 ....................................... 36 7.5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对策建议 ....................................... 37 3 8 结论 ........................................................................................................................................... 42 9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个案分析——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为 例 ............................................................................................................................................. 43 9.1 广州高校体育场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43 9.2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的建设规划 .................................................................. 44 9.3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的赛后利用 .................................................................. 47 10 参考文献 ............................................................................................................................... 54 4 1 前言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设42个比赛项目,比赛场馆、训练场馆共需82个,为此,广州除了要将已有的70个比赛和训练场馆按亚运会需求翻新或改造之外,还需要新建12个比赛场馆,这些场馆普遍规格高、设备先进,配套齐全,将为广州留下一笔丰厚的场馆遗产。但从以往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情况来看,大量体育场馆在赛后往往成为主办城市的负担。如1998年日本长野耗费200亿美元为冬奥会修建各种设施,加之赛后高额的维护费,致使长野经济下滑至二战后最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新建场馆的欠债历经数十年才勉强还清;就连被世人誉为典范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其主体育场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在赛后也难避“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惨淡。因此,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从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和利用利用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国外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一些实际经验,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大型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做较为详细、全面的论述。实践价值在于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为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提供实际指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逻辑演绎、经验借鉴和实例分析这三条技术路线进行。逻辑演绎主要是在宏观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经验借鉴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借鉴西方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取得的经验;实例分析主要是在对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预测及赛后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提出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与赛后利用策略。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访谈和个案研究等。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查阅国内外大型场馆建设规划与利用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资料;重点访谈了亚组委部分官员、亚运会场馆部分领导、场馆方面的专家学者这三类人员;选择天河体育馆和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为个案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5 3 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存在问题 经过六运会和九运会,广州市已经拥有各类体育场馆6800多个,其中公共体育场馆240 个,居全国之首,可提供的比赛场馆50多个,训练场馆20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核心,各区(县级市)大型体育场馆为重点的全市体 [1]育场馆设施的主体网络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2010年广州亚运会有70个体育场馆需要改扩建,其中包括天河体育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在内的一大批一流场馆和设施。虽然广州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已经具备承担大型体育赛事的条件,但这些场馆经过六运会、九运会的实际运转,也暴露出一些规划设计上的缺陷,同时,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存在问题概述 3.1.1 布局不合理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城市建设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东进”,使得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等成为广州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体育场馆集中地,但个别区的体育设施仍为空白。如越秀区、白云区还没有自己区属的体育 [2]场馆;另一方面,大型体育场馆的日常经营主要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主要消费群体是其周围的社区居民。而调查表明,体育场馆的消费者多是体育场馆周围20分钟行程以内的居民,由于部分场馆的周边人口有限,场馆即使对外开放也人气不足,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3.1.2 规模小、功能单一 广州市目前的体育场馆除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和广州新体育馆规模相对较大外,其他的场馆规模都较小,所以大部分的场馆远不能满足亚运会的要求。而且,现有的体育场馆在设计兴建时,只考虑到大型运动会的功能和用途,特别是考虑全运会的功能,而没有充分考虑全运会后场馆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空间问题,造成了赛后场馆利用率低,除了出租场地、开放一些设施,其余大量的场地、设施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 3.1.3 配套落后 现有的体育场馆提供的服务条件很不够 ,比如运动员休息室大都空间狭小、设备简陋 ,而为媒体记者和观众提供服务的咖啡厅、餐厅几乎都没有。以广东奥体中心为例 ,它是一个综合型的场馆群,目前在广州来说各方面的条件还是比较 6 先进的。但也因配套设施不全 ,如没有配套运动员公寓,没有为运动员服务的科研教学设施 ,形不成竞、训、研服务一条龙。所以在九运会后,作为综合性的场馆群,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造成资源上的一定浪费,给财政增加一定的负担。 3.1.4 缺乏科技含量和环保理念 一方面,广州现有的场馆在高科技应用上,与悉尼奥运会和韩日足球世界杯的体育场馆无法相比,在电视转播,计时、计分、大屏幕同步显示,网络通讯,保安监控、防密控制等方面,都与现代亚运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 广州现有的体育场馆能源大都以人工能源为主,并且建筑围护结构如外门窗、外墙等节能技术措施较低。体育场馆具有大跨度、超尺度的特点 ,因此它的能源消耗也较其他建筑物大,天河体育中心、奥体中心能源费用的支出逐年增多,经营成本提高。 3.1.5 使用不广泛 广州市的公共体育场馆并没有成为市民锻炼的主要场所,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二是大多数体育场馆离家较远,不方便锻炼,而居民最缺少的是身边的场地设施;二是现阶段居民的体育消费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多数人还没有形成体育场馆的消费能力;三是某些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没有树立营销意识,坐等顾客上门,不愿主动开拓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缺乏创新,营销创新能力差,这直接影响到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效果;四是在体育场馆经营的众多项目中,最多的是桌球,其次是保龄球、网球、健美和游泳。由此可看出,竞技体育项目与大众体育娱乐休闲项目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1.6 经营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广州市体育场馆仍然普遍实行事业单位管理,经费采取财政核补的#管理办法#。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有“等、靠、要”思想观念,大部分场馆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效率不能令人满意,体育场馆自主经营创收的能力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租赁收入比例很高,过分依赖“吃地皮”和“吃场租”,其他有意识的自主性经营收入较少,整个经营档次和水平处于较低状态;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服务等条件与其它经营实体有较大差距,造成体育场馆本身的资源长期处于空置状态,体育场馆客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样,长此以往,体育场馆的功能势必逐步被其它经营实体所取代。 3.1.7 资金匮乏,经营负担过重 一是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投资结构单一,缺乏 7 社会资金的参与。近年来,虽然某些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中也曾尝试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但是由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产权分割、利益协调等多方面的原因,效果并不理想;二是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大型体育场馆的拨款逐年减少,即便是那些经营效果比较好的场馆,也很难完全依靠其经营利润盈余来支付高昂的维修成本,更何况那些场馆设施、设备老化严重,又无力引进和开发新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的场馆;三是名目繁多的各种税费支出,如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教育附加费、治安费、防疫检测费、门前三包费、物价管理费、绿化费等给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到其经营开发的积极性和效果。 3.1.8“以体为本”不够突出 尽管广州一些新建的体育场馆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按照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集体育、娱乐、饮食、商业等功能于一体,“以副养体,以副助体”,以其附属配套设施的利用和经营收入来养护体育设施,以多功能的健身娱乐项目来满足大众需求。但是,广州市大部分体育场馆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它非体育项目的收入,体育本体产业收入比例明显偏低。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甚至有些场馆6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物业租赁的收入。而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活动和体育培训的收入所占比例很低,这与体育场馆以体为主的基本功能是相偏离的。 3.1.9 人员经费支出过大 广州市体育场馆人员经费支出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有些大型场馆人员经费直接、间接支出甚至达到70%以上。在这样的场馆管理维护中,人员经费比重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项目开发、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资金。以天河体育中心为例,该中心可以说是广州市民公认效益很好的场馆之一,但同样存在人员臃肿、人员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问题。2003年,体育中心各场馆共有453人,其中正式员工390人(81%),临时工63人(13%),离退休人员27人(6%)。近些年来,庞大的人员开支年均达到了1537.89万元,以及与人员数量密切相关的公用费用开支年均为1994.12万元,仅此两项合计为3532.01万元。因此,各场馆普遍存在“吃财政饭” [3]问题。 3.2 广州市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存在问题个案分析——以天河体育馆为例 天河体育馆占地面积25600平方米,是广州市政府为了承办六运会投资三千万元兴建的,于1987年8月落成使用。该馆主馆建筑面积17159平方米,外形呈六 8 角形,屋顶跨度126米,是一座综合性多功能体育馆,能容纳观众8000人,可进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室内网球、五人足球、排球、体操、摔跤、举重、拳击、毽球、柔道等十多种室内体育项目比赛,还可举行文艺演出、会议、展览展销等活动。 3.2.1 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如图1所示,天河体育馆现有的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设置比较凌乱,分工不够明确,责、权利不清晰。首先,75%的部门既有经营创收任务,又有服务保障职能,分工不够专业细化;其次,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仓库,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漏洞;最后,馆长管理太宽泛,统得过死,压制了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馆长 书记 副馆长 副馆长 大型场地广告物业 办公室 租赁 物 广业财人工退安清车采仓 告出务事会休保洁辆购库 租 设备部 竞赛群体部 出 租计场群体 设时地体育仓网彩空水舞音灯仓票 备计保开培库络屏调电台响光库务 器分养放训 材 图1 天河体育馆管理架构 3.2.2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如表1所示,天河体育馆落成使用已有23年,90%的员工是伴随着体育馆成长的,因此退休人员占了员工总数的30%。员工中一大部分是上级硬性摊派而来 9 的退役运动员、退伍军人等,文化水平不高;另一部分是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培训。因此体育馆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既懂经济、又懂法律,更具市场营销能力的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从客观上限制了体育馆的发展。同时,体育馆人员严重超编,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员过剩,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体育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表1 天河体育馆人员结构情况 在编在职人员学历结构 编制 在编在 临工 40岁 退休 人数 职人数 人数 以上 人数 本科 大专 中专 高中 中技 初中 数量 55 50 10 19 6 10 3 2 4 46 15 占在职 20% 38% 12% 20% 6% 4% 81% 30% 比例 3.2.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突出 我国的国有体育场馆作为混合性的准公共产品,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经营性,因此在使用效益方面,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任一方面,都会削弱国有体育场馆的功能,造成社会价值的损失。如表2所示,天河体育馆用于群体健身、竞赛和培训的时间基本占到50%左右,但其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左右,说明取得社会效益的群体开放时间越长,体育馆的经营收入越差。而文艺演出使用的时间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即文艺演出使用的时间越长,其经济效益越好。其他经营项目如广告、房屋出租等也是体育馆的主要经营收入。由此可见,天河体育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比较突出。 表2 2004—2007年各项活动天数与全年时间比例及活动收入与总收入比例(单位:万元) 年份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全年总收入 1118.15 951.31 1003.56 1117.79 群体、竞赛、培训开放天数 170 193 198 215 群体、竞赛、培训开放天数占全年时间46.58% 54.21% 54.25% 58.90% 比率 群体、竞赛、培训收入 22.70 26.50 23.18 21.05 占全年总收入 2% 2.8% 2.3% 1.9% 10 文艺演出、会议展览等租场天数 142 102 85 105 文艺演出、会议展览等占全年时间 38.90% 27.95% 23.29% 28.77% 文艺演出、会议展览等收入 453.36 334.39 312.13 395.37 占全年总收入 40.55% 35.15% 31.1% 35.37% 出租房屋收入 185.49 186.76 196.12 219.15 广告收入 130.96 142.74 85.01 156.84 325.63 260.92 388.11 324.88 其他收入 占全年总收入 57.42% 62.06% 66.59% 62.75% 3.2.4 场馆资源利用不充分 如表3所示,天河体育馆的空置天数比率最高为22.47%,最低为14.52%,空间资源使用最高为80%,最低为10%。 表3 2004—2007年本体产业、其它活动与场地空置比率 使用场地情况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本体产业用场天数 170天 193天 198天 215天 文艺演出及其他活动用场天数 142天 102天 85天 105天 场地空置率 14.52% 19.17% 22.47% 15.07% 如表4所示,除主场和副场使用率较高外,其余空间使用率都较低。由此可见,天河体育馆资源利用并不充分。其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的经营理念落后,如缺乏资产经营观念,服务项目和营销手段单一,如大型活动只是出租场地,而没有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销手段主要还是坐等顾客上门。 表4 空间资源使用情况 二层平台首层功 二层平 主场 副场 公 能房 台房间 共活动区 面积 1700 450 400 5000 280 使用情况 80% 80% 20% 10% 50% 3.2.5 经营收入没有实现良性增长 11 如表5所示,2003—2007年间,天河体育馆年收入为1000万元左右,收入节余最高为186.98万,最低为22.29万,虽然收略大于支,但没有实现良性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缴纳税费过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表5 2003—2007年天河体育馆收支情况(单位:万元) 项目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总收入 1046.16 1118.15 951.31 1003.55 1117.79 总支出 859.18 1115.92 789.13 948.42 1003.55 结余 186.98 22.29 162.18 55.14 114.24 如表6所示,天河体育馆上缴的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堤围防护费、房产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每年上缴的税费占到总收入的10%左右。而政府对体育场馆在税收方面和企业同等对待,没有给予政策优惠。 表6 天河体育馆历年上缴税收情况(单位:万元)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上缴税收 101.60 95.32 118.25 134.71 153.69 占全年总收入比9.7% 8.5% 12.4% 13.42% 9.0% 例 4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及启示 4.1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发展历程与利用模式 4.1.1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发展历程 现代奥运会是从1896年开始举行的,奥运场馆由开始仅供田径比赛,到现在形成奥林匹克公园区,场馆建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初期的奥运会运动场地没有统一的,也没有为运动员专门准备的奥运村; 第二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即1920年至1936年期间):这一时期的运动场功能单一,没有在设计上采取任何有利于赛后利用的措施;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奥林匹克场馆已经成为举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显示出三个方面的特征:?奥林匹克建筑逐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一致;?新技术运用于体育建筑,奥运场馆设计力求新颖;?奥运场馆开始注意 12 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场馆注重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开发,显示出以下特征:?引进外资,创造奥运经济是这一时期场馆建设的显著特征;?奥运场馆采取“集中与分散”的空间分布模式;?在奥运规划中注重可持续性开发,用奥运项目拉动城市建设,并在开发中注意保留原有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性开发;?为了使场馆在奥运会后继续发挥重要价值,主办者开始研究场馆的多功能性,以利于赛后利用;?充分利用可拆卸式场馆和临时设施。 4.1.2现代奥运会场馆投资与赛后利用模式 现代奥运会场馆按投资与赛后利用模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社会公益型的奥运场馆、混合投资型的奥运场馆和营利型的奥运场馆。 (1)社会公益型的奥运场馆 这类奥运场馆一般规模较大,投资额也较高,由政府投资建设,并在赛后负责经营管理。场馆的赛后主要是做为大型的国际、国内比赛和国家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场所。为了保证场馆的硬件质量和维护专业竞技体育氛围,一般向社会的开放率低,除用于赛事项目、专业训练的租用收入和部分社会群体的资助以外,很少有社会盈利。因此,国家统一投资的奥运场馆在长期的运营中存在较大的日常维护的经济负担。如1976年蒙特利尔主体育馆全部由国家投资建设,由于该场馆建设费用昂贵,赛后用于体育赛事,但日常维护费用非常高,结果后来不得不将其用作“生态博物馆”。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大兴土木,大型体育场馆数量猛增,耗资空前,一共花费90亿美元。奥运赛后莫斯科市体育场馆提供量远远超过需求量,致使大多数的场馆闲置。2004年雅典奥运会预算严重超支,仅场馆建设额外开支总计达到5亿多欧元,该届奥运会有可能造成政府的财政赤字超过欧盟3%的警戒线标准,并进而可能造成希腊的经济危机。 (2)混合投资型的奥运场馆 这种类型的奥运场馆多为中小型体育场馆,由国家与某一企业联合开发建设的运动场所,产权属于国家,由联合开发的公司在一定期限内管理,公司自负盈亏。这类场馆服务于大中院校或某些固定的俱乐部公司,系统内部使用费用较低,其中有一部分向社会开放,但受到系统内部使用的限制,开放时间和空间都有约束。从而造成场馆的收益性较差,影响到场馆维修与更新。英国的曼彻斯特Nynex体育场就是由国家奥委会、市政府、Interciy投资公司、大英铁路公司合作开发的维多利亚车站地区系列项目之一。由于参与开发的各方能从中获利,自然形成 13 一种团队精神有助于项目的进展和完成,带来了令人称道的效益,体育馆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好,已经被视为当地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举办前,巴塞罗那市政府就成立一个负责体育设施的设计、施工、赛时组织、赛后经营管理的公司,在奥运会期间该公司与奥运会组委会共同负责比赛的组织工作,所有体育设施归市政府所有,但管理经营权归公司所有。该公司不仅负责场馆的费用,向国家付经营税,还要向市政府上缴一定比例的收益,管理公司近年来在该馆经营上非常成功。 (3)营利型的奥运场馆 这种类型的体育场馆是经过社会招投标,由专业的公司进行场馆投资、建设和赛后运营管理,其场馆设施完备,经营服务完善、灵活,市场竞争力强,但收费较高,相对缩小了社会使用群体。而且这种类型场馆投资额不定,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开放,自负盈亏,开发公司有一定风险,但对于服务社会大众则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如个人出资新建的悉尼超级大穹顶和特拉斯达球场就是这种模式的实例,前者是一个巨大的室内运动和娱乐竞技场,后者主要是一个足球场。这两个场馆目前也是被私营公司经营着,30年后,政府将收归国有。它们的经营状况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对于政府和纳税人来说没有承担风险,是这种模式的优势。还有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主赛场,赛后成为该市“勇敢者”棒球队的主场,通过运营职业联赛提高了该场馆的赛后价值。 综上所述,公益型都带有国家的福利色彩,非盈利性质,这就造成了场馆运营中资金来源的局限,为场馆长期使用造成了负担。而赢利型太过于偏重经济效益,有时候造成了体育场馆违背为大众体育服务的现象,违背了国家的总体利益。因此,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体育场馆,在满足国家竞技体育和校园社区体育服务的基础上,体育场馆的经营主体应该使公益型与营利型相融合,既发挥国有优势,又能够实现经济利益,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4.2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建设规模日趋扩大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多数主办城市都力求将奥运会办成奥运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求大求全,场馆建设规格普遍较高。比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办报告中提出将奥运会的预算控制在1.24亿美元之内,然而体育场馆建设却失去控制,组委会先是大兴土木,一切都 14 要新的好的,在城北地区开辟奥林匹克中心,无论大型主体育场还是游泳馆、自行车场、奥运村等都很豪华,最终的支出超过了15亿美元,造成了债台高筑。蒙特利尔奥运会的火炬在31年前就熄灭了,但是一个脱离现实的财务预算和计划使蒙特利尔人今天还在为场馆继续负债。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当时日本政府花费了190亿美元,而奥运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导致了长野经济的衰退。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以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业宣布破产,下降速度创造了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其场馆建设的规格均已超过了国际奥委会规定的2012年奥运会的场馆建设规格。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奥运会运营和其它相关支出达120亿美元,超过了除北京奥运会以外历届奥运会的经费投入。2004年希腊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其中一半以上的财政赤字与奥运会场馆的规划不周有关。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规模将比这两届奥运会更大,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奥运会。 4.2.2赛后利用设计不足 奥运会的比赛场馆的建设投入与后期维护费用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奥运会场馆主要为竞赛服务,大多数奥运场馆在建设的前期论证和规划中,对实际需要和赛后利用考虑不足,功能比较单一,给主办城市在奥运会比赛后场馆的运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新建了一个超级棒球场和一个能够容纳1.5万人的跆拳道场馆,但这个耗资2.3亿欧元的奥运公园赛后冷冷清清,因为希腊人不喜欢棒球,对跆拳道更是陌生。再如举重中心,政府在尼凯亚建造了场馆,但却没有建造通到那里的公路。在希腊北部的沃罗斯,一座能容纳2.2万人的足球场在奥运会时拔地而起,但这里的居民却只有8.5万人,平常的时候,这里的球队比赛时只能吸引不足2000名观众。所以,比赛期间对场馆规模的最大化、专业化要求与比赛过后对场馆规模的最小化、多功能化要求成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一对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必将给举办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是带来负面影响,形成“后奥运时期”的经济衰退。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建设伊始就对场馆的赛后利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适应功能要求的转变和赛后所进行改造的方式,以适应赛后需求。 4.2.3经营管理困难,赛后长期亏损 很多奥运场馆对赛后利用计划不周导致赛后运营长期亏损,巨额投资难以回 15 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结束后,每年的运营维护费用平均达到3000万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尽管规模较小,但奥运会结束以后每年的维护费用也超过800万美元。在奥运会场馆维护方面,亏损最为严重的是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尽管奥运会前和奥运会结束以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都制定了奥林匹克公园的长远发展规划,但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在运营管理方面仍然面临相当大的困难。2003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运营支出为1.39亿澳元,收入仅为5443万澳元,亏损达到8539万澳元。到2004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冠名权售给澳大利亚著名的电信公司(Telstra),运营状况有所好转,2004年6月之前运营支出为1.08亿澳元,收入为9150万澳元,仍亏损1687万澳元(表3-2-2)。不过可喜的是,由于一直坚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悉尼奥运公园地区逐渐被人们认可,这一地区经济也持续快速增长,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其发展前景逐渐趋向乐观,有望于2010年后实现盈利。 4.3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启示 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场馆的投资主体、场馆的前期建设规划、场馆赛后的管理主体和场馆赛后的经营内容。考虑这些因素,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4.3.1 推动奥运会“瘦身运动” 长期以来,国际奥委会积极推动以削减奥运会规模为目标的“瘦身运动”,内容包括:奥运会主办城市应尽可能使用现有场馆,只有具有遗产价值才能建设新的场馆,没有遗产价值应尽可能利用临时场馆;进一步合理评估和规划场馆的坐席数;根据比赛与训练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场馆数量,降低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在技术和比赛规程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共用比赛场馆;国际奥委会必须与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联合制定奥运会场馆的标准,包括使用现有设施的标准、建设临时设施的标准和主办城市所需场馆数量的标准。国际奥委会就奥运会场馆的建设理念应引起我国体育部门认真思考。 4.3.2 注重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开发 奥运会场地建设从初期没有统一标准,功能单一,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注重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开发,显示出以下特征:?用奥运项目拉动城市建设,创造奥运经济;?采取“集中与分散”的空间分布模式;?在开发中注意保留原有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性开发;?开始研究场馆的多功能性,以利于赛后利用; 16 ?充分利用可拆卸式场馆和临时设施。 4.3.3 建立奥林匹克基金会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大多数奥运会主办城市都利用奥运会的盈利资金建立奥林匹克基金会,其中用奥林匹克基金资助奥运会场馆的运营管理是普遍的做法,尤其在奥运会结束后奥运会场馆的初始运营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奥运会刚刚结束,奥运会相关投资已经停止,同时奥运会场馆的服务产品尚处于摸索和成长阶段,因此通过奥林匹克基金会对奥运会场馆进行适当的扶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4.3.4把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开发跟职业体育紧密结合起来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的经验表明,将奥运会场馆的运营管理与职业体育赛事相结合是奥运会场馆成功运营的基本规律。如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主赛场在奥运会结束以后成为慕尼黑主体育场;洛杉矶奥运会纪念体育场和玫瑰碗体育场两个主体育场馆,成为职业运动队的主场;蒙特利尔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结束后成为一家美国职业棒球俱乐部(Montreal Expos)的主场和一家加拿大橄榄球联盟俱乐部的决赛场地;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在赛后则成为澳大利亚一个著名橄榄球俱乐部的主场。 4.3.5建立新型产业园区 奥运会以后,几乎每个主办城市,都把体育场馆跟其他行业,其他产业结合到一起,构筑一个新型的产业园区。慕尼黑奥运会以后,它把奥林匹克公园跟职业体育、演艺、商贸、休闲构成新的文化园区。汉城奥运会以后,它构筑了包括旅游、会展、体育、艺术等综合性的产业文化园区,成为韩国的最大的新闻娱乐中心。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后,构建了奥林匹克公园跟会展中心以及CNN广播电视中心,把旅游、商贸、休闲、娱乐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新兴产业园区。 4.3.6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 根据现代奥运会场馆的运营经验,奥运会场馆的运营主要以组织大型体育、文化、商贸、政治、宗教活动为主。汉城奥运会结束以后,汉城奥林匹克公园成为一个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休闲 娱乐中心。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在建设阶段就被定位为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集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商贸、科教为一体的大型活动中心,仅在2002年举办了1092次大型活动。奥林匹克公园每年吸引550万人游客,这一数量与大堡礁游客数量大体相同。显然,奥运会场馆在运营中必 17 须积极吸引和承接各类大型体育、文化、商贸、娱乐活动,使奥运会场馆区域成为多功能的大型活动中心,这是奥运会场馆运营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4.3.7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 奥运会无形资产开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项目中,以体育场馆冠名权、豪华包厢等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开发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如1973年美国布法罗里奇体育场将其冠名权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期为25年。2000年,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体育场馆冠名权以3亿美元的价格,被美国万金能源集团收购,合同期为30年。美国著名的Staples体育馆在2001年从豪华包厢和俱乐部坐席的经营中获得3500万美元的收入,远远高于冠名权的收入(580万美元)。 4.3.8 采取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现代奥运会场馆的投资模式又可分为公益型、混合型和营利型三种,事实证明,采取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混合型建设与运营模式使体育场馆的发展前景更好,带来了令人称道的效益。政府与企业协作的模式可以细分为: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BTO模式(建造- 移交- 运营)、BT模式(建造- 移交)、TOT模式(移交- 运营- 移交)、BOL 模式(建造- 运营- 出租) 和DBFO 模式(设计- 建造- 融资- 运营)模式。目前国内外奥运会场馆及大型场馆的设计、建设和赛后运营多采用PPP模式,这种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奥运会场馆的建设和运营,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风险,尤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奥运会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悉尼奥运会场馆建设就成功地采用了PPP 模式。 5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概况 5.1“亚运城市”及“亚运城”建设规划 面向2010年亚运会的广州城市发展将构筑“一主三副”和“两心四城”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品质。“一主”即中心主城区,重点建设珠江新城、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铁路新客站周边地区、广州新城等地区;“三副”指在中心主城区南、东、北各发展一个副城区,即南沙、萝岗-新塘、花都副城区。“两心”主要是指天河新城中心、广州新城中心;“四城”主要是指奥体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 亚运城选址番禺中东部,占地面积约2(73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99平方公里,其中建筑密度12.2%。绿地率55.9%,是规划的广州新城建设启动区, 18 主要包括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亚运公园六大部分,赛时容纳44800人进驻。亚运会结束后,亚运城将转换为商品房住宅小区,成为娱乐、购物、餐饮、医疗、中小学等各项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的高品质生活社区,进一步推进广州“南拓”,带动广州新城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 5.2 亚运会场馆数量、分布及投资 广州市体育场馆经筛选,经维修改造能基本符合亚运会比赛、训练要求的场馆只有66个,加上周边城市的场馆,有70个场馆可用于承担亚运会比赛任务,而亚运会计划使用82个体育场馆,包括1个开闭幕式专业场馆、56个比赛场馆和25个训练场馆,因此,12个场馆需要新建(见表7),70个场馆需要改扩建。上述82个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遍布广州市10个区2个县级市和佛山、东莞、汕尾3个分赛区城市,形成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大学城、亚运城及花园酒店(总部酒店)周边场馆等五大亚运会场馆群。全部场馆遵从距亚运地30分钟车程路程的原则来安排。其中,广东省新建4个场馆和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配套设施、改扩建13个场馆,广州市新建4个场馆和亚运城、改扩建24个场馆,东莞、佛山、顺德分赛区共改扩建4个场馆,广州市区(县级市)新建4个场馆、改扩建10个场馆,大学城内高校改扩建17个场馆,此外部队院校、私营企业各有1个场馆需要改扩建。 表7 广州市新建亚运会场馆一览 建筑面积 所在 名称 功能 2(m) 位置 1 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 45000 天河区 游泳、现代五项游泳 2 广东奥林匹克网球中心 30000 天河区 网球 3 广东竞技综合馆 -- 天河区 摔跤、柔道 4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 17000 天河区 篮球 5 广州新城亚运体育综合馆 20000 番禺区 体操(艺术体操、蹦床、体 操)、台球、壁球 6 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 20000 大学城中心区 自行车、轮滑 7 广州飞碟训练中心 7000 增城市 飞碟 8 广州棋院 2000 白云区 围棋、国际象棋 9 南沙体育馆 12000 南沙区 武术、体育舞蹈 19 10 萝岗区体育馆 8000 萝岗区 排球 11 花都新体育馆(暂定名) -- 花都区 篮球 12 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暂定名) -- 黄埔区 篮球 在广州申亚之时,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签署了承诺给予广州亚运会财政支持的保证书,承办亚运会的各项财政来源是有实际保障的。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和亚运村投资共约527694万元人民币,其中新建场馆投资约175928.36万元、改扩建场馆投入约147565.64万元,全部由政府投入。亚运村则通过社会融资约20.42亿元解决,依照房地产开发项目组织实施,由项目中标单位负责亚运村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经营等(见8)。 表8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投资情况(单位:RMB) 新建场馆 改扩建场馆 总投资 单位 投资 投资 (万元) 数量 数量 (万元) (万元) 广东省 4 54127.10 13 25675.63 79802.73 广州市 4 37637.26 24 83886.23 121523.49 外市 4 1600.00 1600.00 广州市区(县级市) 4 79164.00 10 20403.78 99567.78 高校 — — 17 8900.00 8900.0 其它业主 — — 2 — — 备用场馆 1 5000.00 2 7100.00 12100.00 合计 13 175928.36 72 147565.64 323494.00 注:因场馆布局变化及经济核算的口径有所调整,亚运村体育设施和广州马术比赛场的建设投资另外安排,未计入亚运会场馆建设总体投资。 6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 6.1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6.1.1过度投资带来的问题增加了赛后场馆运营风险 由于大型体育赛事规模庞大,又基本都是由政府投资,为满足建设规划目标,一般的前期资金预算都偏大,赛后很难达到原有规模而导致实际上的过度投资。 20 这种过度投资不仅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资金管理上的混乱,还会严重阻碍赛事举行后场馆的持续经营。一是过度投入的大量资金难以在预定的回收期内回收;二是前期资金的大量投入使得资金被大量占用,导致赛后持续经营中场馆设施的改造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三是大量闲置的土地及活动场所在赛后的功能转化中未必能被有效改造,阻碍其他设施功能的有效转化。四是场馆资源面临巨大的后续维护费用的威胁,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政府不得不每年拿出4600万澳元(约合20万美元)维护悉尼的奥运会场馆。按照初步估算,广州市为亚运会将共投入约70多亿元用于体育场馆的维修、扩建和新建,这对广州地方财政的压力不大。但是,广州市为迎接亚运会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的投资共有2200多亿元之巨,而同期政府负担的其它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不在少数。很明显,单靠广州市政府的财政支出来保证亚运会场馆的顺利完工,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广州市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由于亚运会场馆的整体开发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利润收益难以预测也增添了场馆的投资风险。例如,政府投资10亿元建造的广东奥林匹克中心排球体育馆及其附属设施建成后面临的风险,就是要等10至20年政府才可能全部收回投资,且资金回收的前提是场馆盈利,而目前整个广东奥林匹克中心乃至广州市的多数体育场馆实际上已经处于亏损状态,需要政府拨款支持。因此,亚运会场馆建设规模大、资金密集、如果只依赖政府投资将导致风险聚集。如何转移或分散场馆投资风险是广州市政府应该重视的问题。 6.1.2 场馆布局存在的矛盾导致赛后经营困难 大型体育场馆的布局对其赛后利用至关重要。体育场馆布局是指体育场馆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某个地区体育场馆的分布状况与当地自然、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各体育场馆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 社会经济等因素。从自然因素来看,场馆在选址时应考虑保证一定的建筑面积,远离污染,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绿化较好,能充分利用城市水利、电力等市政设施及道路交通条件;从社会经济因素看,大型体育场馆赛后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人口数量和密度、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是场馆选址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它们影响着体育场馆的供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体育场馆的市场供给能力,人口数量、密度和消费能力决定了体育场馆的市场需求,因此,将大型体育场馆建在市区、人口稠密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区是最合理的选择。从现实情况,有的城市可能会把体育场馆的地址选在城市较偏僻之处,希望借助举办大型赛事活动的契机带动区域的全面发展,使该区域 21 整体发展水平上一个台阶,这种想法是积极的,但场馆周边的不旺的“人气”将会影响场馆的赛后利用。如尽管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在最初设计比赛场馆时都考虑到了赛后利用,但由于一些场馆位于比较偏远的郊区,周围人烟稀少,设计者缺乏对这些地区整体发展的考虑,所以悉尼和雅典的场馆在奥运会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闲置。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布局也存在矛盾,一是大多数改扩建场馆虽然位于城市中心的闹市区,但普遍存在交通繁忙, 空气污浊,声音嘈杂,用地不足、配套服务不健全等问题。如调查表明:广州市体育场馆中停车场不足的占 40%以上,根本就无停车场的达15%。由此, 很多车辆不得不沿街停放或停在较远的地方,这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安全,还不利于城市交通。二是远离市中心,尚未发展的广州新城可能给亚运村的赛后功能转换带来不利的发展环境,亚运村赛后利用的基础是拥有足够的社区人口,而广州新城现有的主要人口聚集地为石楼镇和石基镇,其人口规模和消费水平不足以支持亚运村设施的后续利用。三是亚运会场馆设施主要集中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大学城、亚运城等区域,场馆相对集中为亚运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了便利,但对赛后经营却提出了挑战。 6.1.3 设施功能的单一致使赛后场馆功能转换不利 大型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是其日后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多功能设计能够为赛后多元化经营提供足够的空间。目前,国内大多数体育场馆经营时遇到的困难,都是由于设计上的欠缺引起的,这些场馆往往只考虑“赛时”的要求,而没有考虑“闲时”多功能转换要求,以致影响场馆赛后多样化经营。由于每个场馆的地理位置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市场需求也不尽相同,消费水平不同,其前期的规划设计也有所不同。但不论哪种设计,都需要在工程建设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就进行可行性研究及经济技术论证,并提出建筑设计要求,争取施工时一步到位,避免二次施工改造。这样既可以节省建设投资,也可以早日发挥投资效益。多功能设计首先体现在“一馆顶几馆用”上,虽然对单个场馆来说,投资会增加一些,但是从节约总投资方面来看,还是非常有利的,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竞技场在造价上比预算的9亿元人民币高出2.74亿元人民币,但其多功能性大大提高。又如香港体育馆——红馆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及灵活的市场推广方式外,场馆的多功能设计是又一重要因素,高出地面的场地可以变成溜冰场、游泳池,舞台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组合方式。多功能设计还体现在商务开发理念上,如南京奥体中心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赛后商业使用的可能性,除必须的竞赛用 22 房外,尽可能将场馆建成商业用房,除了可以进行品牌专卖、展览、文娱演出等活动外,还可经营餐厅、咖啡厅、酒吧、桑拿等服务项目,赛后可以成立俱乐部,吸收会员。预留的空地将来还可建成超市、汽车站或旅游集散中心、成为集健身、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场所。体育科技中心则按照宾馆的结构标准设计,赛时作为新闻中心和官员办公室,平时可作为宾馆经营。多功能设计为提高南京奥体中心的利用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赛后全部对外开放,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但是对于改扩建场馆而言,其多功能转化就比较困难,因为改扩建场馆的功能转化是在己建好的场馆基础上考虑的,其功能变化弹性较小,与赛后目标市场的特定需求不一定协调,因而可能会导致场馆的具体功能转化有相当大的操作难度,甚至会导致部分场馆设施因未得到合理转化而闲置浪费。广州亚运会的82个体育场馆中有70个改扩建场馆,其中的许多场馆是专门为了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设计建造的,受当时设计思想和资金的限制,在设计和兴建初始,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型赛事结束后的经营开发问题,因此,对这些场馆进行多功能转化存在相当的难度。 6.1.4经营管理体制缺陷难以适应赛后市场化运作的需要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计划经济,缺乏足够的市场机制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和软件,政府职能定位还未完全从计划、半计划模式上转变到市场模式上来,政府行为也未完全从“管制型”转向“服务型”上来。目前,我国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大多数采用经济责任制和承包责任制,但经济责任制和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指标都缺乏科学依据和客观标准,不利于体育场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阶段,而仍有少数场馆采用封闭式管理,统收、统支、统管,主要承担上级机关分配的体育训练比赛任务,造成大量国有资产闲置。采取股份制等资本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以突破单纯靠自身创收增资的运行模式,这样的场馆还较少,如长春的五环休闲城,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的股份制形式运作,收效显著。当前,广州市大型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经营不活、管理不善的现象,具体表现为:(1)资产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2)经营条件有限,市场开发无力;(3)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方式落后;(4)内部机制运转不灵,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上不去;(5)缺乏较高的经营意识,创新不足,潜力不大。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营管理体制。目前,广州市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体制多达八种,包括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营包干责任制、全额管理、差额管理、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委托经营责任制、租赁制、 23 自收自支责任制等。其中差额管理、经营承包责任制占有较大份额,极少数场馆采用委托经营责任制和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模式。尽管上述多种体制并存是改革的结果,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有些体制仍然是从计划经济中沿袭下来的陈旧模式,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模式”的色彩;有些体制虽然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但也只能作为场馆改革过程中的过渡形式。要使体育场馆真正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这些体制仍需深化改革。改革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根本问题是产权归属问题和政策法规问题。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推动综合性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法规。各综合性体育场馆也应按照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6.1.5专门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制约赛后场馆经营管理水平 专业人才缺乏是导致广州市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导致体育场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可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长期以来,广州市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主要由退役运动员以及设备维护人员构成,缺少通体育、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二是各体育场馆在运营中盈利者很少,经济状况不容乐观,所以很难吸引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近年来,随着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主体逐步向社会多元化转变以及经营管理方式逐步市场化转变,大型体育场馆普遍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尤其是缺懂经营、善管理、精法律、通体育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都直接导致广州市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体育市场经济政策和理论研究不够,使得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力度,经营管理办法滞后,不完善、不先进,有些经营管理制度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实施细则,加上管理者的思路和模式不尽相同,使得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参差不齐,经营管理与经营开发不能协调发展,致使场馆经营无法趋向更合理的市场化运作,往往是等任务,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操作,严重影响了场馆的经营。从国内高等教育这方面培养的人才来看,目前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体育类院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还只是一门课程,而没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专业,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很大。 6.2 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预测分析 做好赛后需求预测对赛后场馆利用尤其重要,如果能按照赛后需求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场馆资源,将会使亚运会场馆成为独特的遗产,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反之则会使广州背负沉重的财政负担。 24 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居民的休闲健身需求和体育竞赛表演及体育训练组成的体育产业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二是演唱会、音乐会、居民文化活动等组成的文化产业和事业对场馆设施的需求;三是会展业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另外可能还有其他一些零散的商业或社会需求(见图1)。这里主要对健身娱乐业需求、竞赛表演业需求、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业需求、会展业需求做具体分析。 健身娱乐业 体育产业 竞赛表演业 亚 运 会展业 场 馆 商业文化活动 及 设 文化产业及事业 施 社区文化活动 其他 图1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需求 6.2.1健身娱乐业需求分析 健身娱乐业需求主要受人口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城市化水平和居民健身休闲意识、社会体育环境、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及布局等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健身娱乐业需求做出分析。 (1)人口数量和质量 较多的人口数量和较高的人口素质将有力拉动体育场馆的消费需求。统计数据表明,广州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变动主要来源于外来迁入人口。2002—2007年期间,外来人口每年平均增加64.58万人,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05万万人,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市人口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预计到2010 ,5,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090万人。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广州市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2008年广州社会发展蓝皮书》显示,按每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量评价,广州的人口文化素质在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 ,6,北京、南京、上海,在广东省位居第一。而“十一五”期间,广州市政府会 25 继续加大投入,每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五个亿左右来支持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将会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 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居民就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消费结构也相对优化,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会增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州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广州市人均GDP达到5630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51元,分别比上年和2002年增长8.5%和48.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788元,分别比上年和2002年增长10.0%和32.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5445元,增长6.8%。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5546元,增长9.4%,占消费性支出的35.9%,恩格尔系数为37.0%,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29元,增长4.3%,恩格尔系数为42.6%,下降0.6个百分点。2001年到2006年,广州市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13.22%增加到16.39%,增长了3.17个百分点。2006年,广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20.16%和11.34%。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 ,7,都排在北京上海的前面,位居第二位。预计“十一五”期间,广州市年人均GDP将达到10000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年人均可 ,8,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达到7%,率先实现现代化。 (3)城市化水平和居民健身休闲意识 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休闲、健康需求要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城市化水平也影响了体育场馆的消费。广州市城市化水平比较高,2006年广州非农人口占常 ,9,住人口的75.98%,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各城市当中处于前三位。到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81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1090万人,其中中心城(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萝岗区)控制在 ,10,628万人以内,城市化率超过85%。城市居民的休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运动就在家门口”、“花钱买健康”、“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等标语和口号就是其真实反映。体育在广州市居民休闲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日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的有关调查表明,在广州市城镇居民21项“常做和想做的休闲活动”当中,有9项(打羽毛球、打保龄球、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玩滑板、游泳、登山、跳交谊舞)与体 26 育直接相关。全市一般(广义)体育人口比例为58.82,,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11]平。 (4)社会体育环境 “十五”期间,广州市提出“创建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的目标,即到2010年,全市广义体育人口占总人口59%以上,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率达到95%以上,建有标准篮球场的行政村达到95%以上,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9名/万人,国民体质监测整体合格率达到91%以[12]上”。围绕着这一发展目标,广州市体育局着力抓好“群众身边场地、群众身边组织、群众身边活动”的三边工程,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职工体育以系统为重点”四项重点工作,贯彻落实好“提高意识、健全组织、建好设施、开展活动、凸显成效”五个要素,大力扶持社会体育的开展。目前,广州市已经建起了1200多条健身路径,体育场馆10140个,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2.72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1.42平方米,以上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首。健身场所和晨晚体育锻炼点已从2000年的6666个发展到现在的19000个,全年进入体育场馆 [11]活动人数达644万人次。 (5)体育场馆数量及布局 广州亚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规划与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息息相关。面向2010年亚运会的广州城市发展将形成“一主三副”、“两心四城”的城市发展格局,“一主”即中心主城区,重点建设珠江新城、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铁路新客站周边地区、广州新城等地区;“三副”指在中心主城区南、东、北各发展一个副城区,即南沙、萝岗-新塘、花都副城区。“两心”主要是指天河新城中心、广州新城中心;“四城”主要是指奥体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亚运会计划使用82个体育场馆,其中12个场馆需要新建,70个要改扩建,地跨4个城市、广州10个区2个县级市,相对集中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大学城、亚运城、老城区5大片区,形成了以中心赛区为核心,以其他配套场馆为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场馆系统。 综上所述,在广州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健身休闲意识的增强、社会体育环境不断优化和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增加,布局合理等多项利好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居民的日常健身需求是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的最主要手段,加上由于亚运会的举办, 27 我们可以乐观的预测,亚运后广州市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将进一步膨胀,对亚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十分有利。 6.2.2竞赛表演业需求分析 竞技表演业是体育场馆消费的主要力量之一,体育场馆需求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竞技表演业的兴衰。 一个地区竞技表演业的发展状况与该地区申办国际、洲际和国内赛事的能力以及国内体育赛事发展的整体情况有关,申办体育赛事受该地区的体育设施、相关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水平、知名度、区内体育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地区体育竞技项目的发展则需要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充足的体育设施、较高水准的赛事运作能力等多项因素,另外项目的选择也要符合居民的体育消费偏好。 近年来,广州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2001年圆满完成了九运会广州赛区的各项竞赛工作,综合性运动会的组织能力显著提升。2002年至2005年,广州共举办了60多项国际性和全国性体育大赛,其中国际体育比 [13]赛达到37项,约为1978年至2001年14年总和的4倍。通过举办国际赛事,满足了市民观赏高水平体育竞赛的需求,强化了市民的体育意识,刺激了竞技体育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广州的国际知名度。 但总体看,竞技表演业发展长期在低谷徘徊,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诸如羽毛球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赛事,同时赛事组织和运作的经验较少,运作的方式比较传统,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广州自身职业队实力不强,难以形成主场。广州足球过去多次获得各种赛事的全国冠军,但近些年来却在保级圈挣扎,使得广州的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全国来看,整个国内赛事市场发展不成熟,成熟的项目较少。国内目前比较成熟的项目是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联赛。据统计甲A俱乐部的市场平均收入 [14]为每家2500万元;篮球排球联赛上座率都超过70%;半成熟项目和新兴项目如网球、羽毛球、自行车等在国内同样有巨大的消费群,但目前这部分体育市场尚处于发展的雏形阶段。 尽管目前广州的竞技表演业发展还不尽人意,但亚运会的举办将为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赛后,广州竞技表演业的前景十分可观,主要因为:(1)广州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广府文化对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吸引力。亚运会后会吸引更多的眼球,为大型国际赛事落脚广州创造了独特的外部环境;(2)赛后将有一大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育设施,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相 28 关配套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举办大型赛事的硬件设施有充足的保障;(3)举办奥运会无疑会刺激一些半成熟项目加速向成熟化转化,为竞技体育业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4)亚运会后广州举办和运作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将大大增强,为今后申办和举办其他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积累了良好的人力资本。 鉴于以上分析,亚运会后广州的竞技表演业将有望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举办国际赛事方面,国内赛事的个别项目也有望有所突破。亚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的利好因素居于上风。 6.2.3 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业需求分析 大多数体育场馆赛后仍然以体育休闲功能为主,但其承担文化娱乐活动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如香港体育馆“红馆”就成为了香港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香港体育馆位于香港的红磡区域,香港市民喜欢称它为“红馆”。1983年4月27日,耗资1.7亿多元的“红馆”正式落成启用。该馆可提供座位多达12500个,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一个室内场馆。该馆可以用作举办不同类型活动,包括文娱、体育、庆典、会议及集会的世界级室内体育馆。原设计为一座体育场馆的香港体育馆,正式启用后经过多年来的用途多样化的开发和积极有效的市场推广,其使用率已由启用年的55.7%提高到2004年的96.7%。 运作了22年的“红馆”虽然定位于多功能场馆,承接活动最多的是娱乐节目,特别是中文流行音乐会。在2004年举行的187项活动中,有近80%属娱乐性节目,体育性质的活动则只有5项,其余35项属演讲和聚会等其它性质的活动。目前,员工薪酬及经营开支是“红馆”的最大支出,而其收入来源除租金外,还包括广告、售卖物品、食物及饮品的特许专营权。“红馆”运营多年来均有盈余,在2004财政年度,支出约为3600万港币,收入则有7600万港币,其中近 [15]近80%的收入来自租金收益。 香港体育馆的成功运营,主要得益于的运营策略,如:高度重视场馆功能及用途的多样化开发;实施积极进取的市场推广策略;采取灵活的租金收费模式;积极响应租用人的诉求;灵活处理主办单位因故而提出的安排,配合主办单位的市场策略;设立一套公平及公开的租用政策;提供优质、高效的各种服务。 红馆的经营模式对广州亚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和运营很有借鉴意义。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一方面有着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文艺团体,一方面有着庞大的文化需求群体,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产业中与场馆利用 29 最为相关的是演出市场,包括各种音乐会、演唱会、联欢会、歌舞剧演出等,体育场馆是这些活动重要的载体之一。 目前广州市的演出市场十分红火,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的文艺演出都将广州作为重要目的地之一。据统计,2006年在全市主要演出场所中,共进行 [15]了约3000多场次的演出活动,涵盖了各种艺术表演门类。另外,随着广州居民收入增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文化需求将不断扩大,将为演出市场提供充足的观众群体,刺激更多的国内和国际演出来京举办。可以乐观的预测,亚运后广州的演出市场无论从演出种类、场次、规模、质量上都将更上一层楼,这将很好的分流赛后庞大的场馆设施的使用。 居民的文化活动也是赛后场馆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没有赛事和重大活动时场馆的日常使用对平衡收益支出十分必要。从其他主办城市赛后场馆利用的经验看,居民的文化活动都占据一定比重,如巴塞罗那,家庭活动占各类活动总量的11%。居民的文化活动,如婚庆典礼、社区文化活动等都可以在赛后租用体育场馆来进行。当然,在这方面体育场馆要发挥一定公益型设施的作用,在租用费用上要考虑到公共设施的一些特点。 6.2.4 会展业需求分析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拥有众多跨国企业、知名高校、国家机关,是国内最主要的信息和技术集散地,具备会展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会展的数量,展场使用面积,名展大展的规模和影响,都位居全国前茅,是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会展城市,其目标是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专业会展公司510家,有着很好的展览氛围。近年来广州地区每年举办大型的展览会350多个,各种展示展销会1100多场,会展业每年直接收入达13亿元,约占广东全省的41,。并以年均超过25%的速 [16]度高速发展着,大大超出了全国20%的平均增长水平。 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功能不断增强,集产品展销、经贸洽谈、信息交流、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二是举办单位多,既有由有关政府部门举办的会展,又有由政府部门与企业共同组织或完全由企业运作组织的会展;三是专业展占主导地位,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四是由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展览呈上升趋势;五是运作逐步走向规范。按照把广州建设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要求,广州会展业发展还存在四点明显不足。一是办展办会水平还不够高,会展场馆配套建设还不够完善;二是会展专业人才缺乏;三是会展市场 30 管理还不完善;四是行业协会自律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此外,会展业的服务水平与国际上差距还很大。 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曾发表报告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水平以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 [17]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该地区得以强势增长,并发挥积极作用。如果用以上条件作为参照,那么广州除暂时还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外,其它条件均已具备。广州及周边地区经济总量大,既是国内甚至国际的轻加工业制造基地,又是国内对外贸易的窗口,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巨大。据统计,2007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2.4,,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7.9,,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 [7]3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7.6,,为广州做强做大会展业提供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条件充分。 根据其他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经验,各主办城市会展业在奥运会后长期持续增长,很多主办城市都成为国家级和地区级的会展中心。广州在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会展业专门列入,并力求通过会展经济活动、会展论坛这些平台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国内著名企业和本地企业建立以广州为总部的跨区域经营体系,这将进一步整合广州市的展览资源,加快国际化步伐。亚运会后,随着广州市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会展业将进一步成为广州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亚运体育场馆和设施在容量、功能、设施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大多数不同规模和要求的会议展览对空间载体的要求,缓解会展业设施不足的状况。 7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 7.1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阶段划分 亚运会场馆的赛后经营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渐进过程,因此,从工程起步开始就必须同步规划,以开发总体方案为框架,按照创新原则、效益原则和发展原则,以体为本、全面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实践,既明确分阶段目标,又不断的进行分析、总结、提高,使运营方案更臻完美。运营方案的实施步骤可分四个阶段: 7.1.1准备阶段(项目中标至亚运会场馆竣工) 31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全面落实亚运会场馆、设施的前期工作和施工准备。与工程筹建同步,着手亚运会场馆经营管理公司的组建。工程指挥部与亚运会场馆公司(名称待定)双轨运行,互相协调;亚运会场馆公司中的经营管理架构先行搭建,可先成立经营开发部,在总经理领导下全面负责营运方案的实施;以原工程标书中运营方案为基本框架,进行目标细分化,确定各个单项目标实施的时间节点;所有牵涉到环境价值开发的硬件与整体工程同步完成,并完成招商准备工作;全面做好亚运会场馆公司开业准备。 7.1.2试运转阶段(亚运会场馆开业至亚运会准备前期)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以广州亚运会场馆竣工为契机,策划系列庆典,目的是从各个经营管理环节进行实际试运转;重点策划一至数场高等级的体育比赛或文艺演出,以检验经营运转能力;着重进行企业形象(CI)策划。推行CIS(企业识别系统)战略,在亚运前完成BI(企业行为识别)、VI(企业视觉识别)。 7.1.3亚运会阶段(亚运会举行前8个月至亚运会结束)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学习、了解、熟悉亚运会对场馆运行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划,使这一阶段的开发运转方案服从、服务融合于亚运规划之中;用足“亚运热”,围绕亚运,精心策划几台大型赛事和文艺演出以及以亚运为主题的各种广场活动,既增加经济效益,又扩大广州亚运会场馆的无形资产;围绕在亚运会场馆举行的亚运项目进行试运转,使运作机制达到健全完善。 7.1.4全面拓展阶段(广州亚运会后)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原工程指挥部与亚运会场馆公司从双轨进行开始转向人员、体制、管理全面并轨,工程善后事务交由体育场馆公司办公室、物业、财务等部门协调解决。体育场馆公司在原有基础上着手完全企业化运作;经营机制迈上新的台阶,按照条件成熟先后,用一到二年时间成立体育经纪、文艺演出等子公司,完全面向市场经营运作;总结近二年运营的经验,在原运营方案的基础上,拟定经营运作全面拓展的具体规划;亚运后的一到二年内,完成原定经营运作方案中确定的商务租赁、环境价值开发、广告招商标的,形成体育场馆环商业圈,形成以体育、文艺为主业、全方位多元化经营运作的新局面;着手新项目新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亚运会场馆冠名权的出让,在亚运会一结束就进行实质性起步,使亚运会场馆的经营资源获得更大空间的拓深和开发。 32 7.2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原则确立 7.2.1 厉行节约原则 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要注重经济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对已有场馆进行改造利用,使其符合亚运会比赛要求,根据需要适当建设新场馆,同时考虑临时场馆,不为城市后续发展留下压力。 7.2.2 多中心、多功能原则 亚运会场馆设施规划将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多功能的赛区布局,多中心是指体育设施在空间上呈多中心布局,形成多个体育中心。多功能是指每个体育中心周边地区具有综合功能,除了体育运动外,还可在体育中心周边布局商业、文娱等公共设施。 7.2.3“场馆建设—地区发展”联动原则 坚持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相结合,坚持场馆布局与地区生活需求相协调,同时兼顾场馆相对紧凑集中布局,形成“场馆建设—地区发展”的联动建设开发模式,促进广州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整体形象的形成与提升。 7.2.4 场馆及配套设施与城市公共配套结合原则 亚运会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亚运会的举办,而且也为城市增加公共配套设施,提高城市的公共配套水平。因此,亚运会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要与地区公共配套统筹安排。 7.2.5 场馆与大众健身相结合原则 亚运会场馆应充分考虑赛后的大众健身等使用功能和对外经营需要,提高体育设施的赛后利用率,使亚运会场馆不仅能用于比赛、训练,而且能向广大群众开放,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7.3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定位分析 7.3.1经营目标定位: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 一方面,亚运会场馆是公共体育场馆。尽管公共体育场馆冠有“公共”的概念,但它所提供的体育服务,如运动竞赛的观赏、体育健身娱乐的参与、体育培训、场地租赁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准公共产品。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那么公共体育场馆产品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另一方面,亚运 33 会场馆是国有资产,而资产的经济性质是经营,资产经营的核心目标是效益(或利润),把公共体育场馆视作一级“事业单位”的做法就违背其经济性质的。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肩负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同时履行经营和服务双重职能。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亚运会场馆的经营目标应该是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3.2管理方式定位:统一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亚运会场馆的所有权在政府,统一管理指亚运会场馆的所有者政府可以在各部门出现矛盾时起统一指挥作用,分散经营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政府要积极地将权利下放下去。统一管理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1)统一调配资源。对亚运会场馆采取统一经营管理,有利于在各场馆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协调与沟通,进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体育场馆的经营布局、经营规模,以及经营价格等,最终消除竞争调节的时间滞后所产生的浪费,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出现的人员臃肿、设备重购、设施重建、经营状况低下等问题。(2)形成规模经济。在分析亚运会场馆长期经营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时, 必然涉及到经营规模与能力问题。按照体育经济学的观点,如果体育场馆的纯收益低于最低总成本点,就被称为“能力过剩”。如果体育场馆的纯收益超过最低平均总成本点,就称为“能力过度利用”。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一定会大大提高目前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率。(3)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场馆的经营目标是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经济效益。在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各经营单位很可能会只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收,擅自改变场地的使用用途,甚至违章建筑,其结果损害了社会效益,还会令体育场馆名誉受损,遭到社会各界的非议。 7.3.3营销策略定位:改善营销手段,建立营销网络 可利用赛前已形成的品牌优势及销售渠道,针对目标市场的特点, 改善营销手段,建立营销网络,最大化占有目标市场。(1)确立中长期发展战略。经营者要具有战略眼光,既不因近期的经营困难而动摇信心,又不为眼前的既得利益而目光短浅,真正下功夫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树立体育场馆的经营品牌和服务形象。(2)坚持顾客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场馆在制定经营策略时,无论是目标市场的确定,还是营销组合的设计,直至各个具体功能的开发,都应坚持以顾客需求、顾客满意为原则。(3)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是经营决策的基础。 34 对影响市场变化的各种主要因素都应列入调查范围,如果自身难以完成,建议选择较大的专业性市场调查公司来实施具体运作。(4)找准精确的市场定位。亚运会场馆一般规模较大、设施先进,所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庞大的市场,其市场定位应该是多元化经营。(5)推行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从产品策略看,每种功能产品有自己的设计、包装和推广,又有不同功能产品的组合搭配,互为补充。从价格策略看,亚运会场馆服务产品价格的确定应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从分销策略看,应面向社会广开分销渠道,逐步增大间接销售的比例。 7.3.4 功能设置定位:以体为本,进行多元化功能开发 在目前体育产业发展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多种经营、以副补体”成为多数公共体育场馆维持生存的现实选择。亚运会场馆可以开发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1)设立竞技运动基地。 将亚运会场馆交给相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管理,使它成为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心。(2)设立体育旅游中心。一些配套的比赛住宅区,如亚运村,赛后可作为国际旅游度假酒店使用,并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开发,使该区域成为旅游中心,成为未来当地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3)设立主题广场。 亚运体育场馆在举办亚运会期间的器材设备堆放区和车辆停放区赛后可修建成为带有体育主题特色的广场,通过绿化和改建,提供市民和游客休闲以及旅游文化集会活动场所。(4)设立俱乐部活动中心 。新闻媒体中心可改建为国际性俱乐部和集吃、住、游、娱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俱乐部基地。赛后,以一些颇具特色的项目,吸纳更多有志于这项运动的人来此相聚。 (5)设立大型会议中心。 主赛场赛后可以开发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会议中心,提供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商务会议、餐饮娱乐、旅客运送等的接待和“一条龙”配套服务、成为新的城市品牌及国际化进程的标志性建筑。(6)设立居民小区。 运动员中心赛后可按体育文化建筑群的配套公共建筑(文化、商业、旅游)考虑,可改为高档住宅出售。后勤保障与供应中心赛后可按原体育场馆建筑群的配套管理用房,也可按周围社区的商业、文化服务设施考虑,餐厅可改为居住区的休闲娱乐中心,地下储藏室可改为车库。(7)设立休闲康体中心 运动员休闲康体中心由室内外健身娱乐设施、体育馆、体育博物馆等组成,亚运会期间作为辅助设施服务于亚运会,赛后 其它时间这些设施将向社会开放,成为场馆周边中央商务区内的休闲康体中心,以便完善区域功能。 35 7.4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关系处理 7.4.1赛事短期使用与赛后长期运营的关系 “不能只注重短期赛事使用效果,而忽视赛后长期运营的持续生存能力”,这是悉尼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教训。当悉尼奥运会的闪光和荣耀过后,澳大利亚体育场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因为整个悉尼并没有11万个座位的需求,这使得政府只能再斥巨资拆掉8万个座位,增加125个公司套间,160个公司包厢及相关功能和组件设施。广州亚运会场馆开发建设工作,也应该着眼于长远,协调好赛事短期使用和赛后长期运营之间的关系,例如:场馆设备完善,席位分类设计,多采用临时席位等。 (2)场馆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 雅典市政府和奥组委一开始就明确了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带动城市协调发展,并在场瞎和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中始终贯彻这个原则,使得雅典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广州市亚运场馆开发也可以借鉴雅典奥运的相关经验,立足于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举办亚运的良好契机,进一步拉动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尤其是在设计规划亚运会场馆时应该秉承绿色、环保、灵活、便利的总体设计思想,避免盲目求大、求新、求洋。 (3)旧馆利用和新馆建设的关系 在雅典奥运会中,奥组委大量利用了原有的奥林匹克运动遗址和现有场馆,投资改造成为符合国际奥委会比赛要求的场馆,譬如射击比赛使用的“和平与友谊体育馆”、体操馆,一些场馆安排在大学中,大量采用临时性建筑等等,尽管资金投入不多,但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效果非常好。北京市政府也调整了2008奥运场馆开发计划,将原计划需新建的10个场馆,减少到5个,增加了改扩建和临时场馆的数量。在北京奥运会所需的60余处训练场馆中,除了包含在比赛场馆内的20余处,其余40余处全部利用现有场馆。广州市现有场馆数量较多,基础较好,在整体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广州市情和自身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按照亚运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造,再加上合理设计新建场馆规模,达到以最低的投入成本达成赛事使用需要的目标,力争把2010年亚运会举办成一届高效、节俭的亚运会。 (4)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关系 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是大型场馆开发建设资的主要来源,在处理 36 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可根据场馆经营性的不同,采用分类运作的方式进行协调。对非经营性项目场馆,如自行车赛馆、举重馆、射击馆等,可以实行政府为主的投资和运营管理模式,对准经营性项目场馆,如体育场、体育馆、跳水游泳馆等,以及经营性项目场馆,如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中心等,可以引进国际通用的PPP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建馆、营馆”,这样可大幅度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如悉尼奥运会中澳大利亚体育场的建设就采用了政府补贴、企业投资和发行债券的多元组合投资模式。这次广州亚运场馆开发计划投资60亿资金,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将会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压力,这就需要摆脱过去完全依赖政府的思路,采用多元化筹资手段,引入社会资本。 (5)政府定位与市场定位的关系 在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开发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至关重要,要着力避免政府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的“越位”问题,政府宏观、微观问题一把抓“错位”问题和政府丧失部分公共管理职能的“缺位”问题。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政府的准确定位应该是“服务型的政府”,即政府按照行政许可法正当使用权利,负责制度建设,制订运作规则、吸引社会资本、搞活体育市场。政府需要负责的主要工作为场馆规划、场馆PPP项目投资者招商、建设监管等。同时政府可通过土地捆绑、配套优惠政策、最低保障、特许经营权等措施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7.5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对策建议 7.5.1拓宽融资渠道,减轻政府负担 近年来,国外政府为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对大型体育场馆投资的积极性,制定了一些优惠的政策,如西班牙给予投资额的资助,德国提供优惠的土地价格,意大利赋予土地无偿使用权等,这些优惠政策,调动了社会资金参与亚运会场馆建设和经营的积极。我国亚运会场馆一般是国家一次性投资兴建,日后只是差额补助场馆的维护成本,场馆的二次开发资金只能靠积累,而由于二次开发所需的资金一般比较大,体育场馆自身特点决定了依靠自身资金积累是很难进行项目开发的,所以体育场馆要通过资源整合、资源置换、项目捆绑、场馆冠名等多种方式与社会上一些投资商进行长期的合作,这将有利于解决场馆二次开发所需资金问题,也有利于场馆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场馆经济效益的提高。大规模的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除了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之外,还面临赛后 37 大量场馆的开发利用问题。因此,建议广州市政府和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借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项目法人招标的市场化运作成功的经验,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亚运会场馆的建设和经营,减少政府的投资、经营风险,探索出一条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公益设施的融资新渠道。 7.5.2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科学规划主要指场馆的选址和布局。大型体育场馆选址对赛后运营、甚至对其周边地区的综合效益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场馆的规划设计,既要有利于体育比赛,又要充分考虑赛后利用,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与城市交通系统相结合;二是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三是与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结合。而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让场馆靠近居民生活区。而这一点,正是亚运会体育场馆在规划选址时忽略的。合理配置主要指场馆功能设计,即如何通过前期策划对体育场馆功能进行合理配置,以使其在大赛之后依然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是体育场馆设计应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亚运会场馆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树立结合赛后利用的整体设计观念。这就需要建筑师将体育建筑的设计建造和赛后利用结合起来考虑,,在对区位发展规划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看台的设计到看台下空间功能模式选择等各个方面,为赛后综合利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方便的使用空间。最好是赛后场馆的运营者能够参与前期的设计、建设工作,使场馆建设与赛后利用相统一。二是在功能设计时,要更多地将体育与休闲娱乐、商贸、旅游结合起来,这也是目前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发展趋势。三是尽量消除体育场馆的无效空间,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利用固定看台下的三角形空间,在满足观众视线的同时使看台下空间能够拥有足够的有效高度而加以利用。四是动态设计,实现空间功能转换。动态设计,实现空间功能转换,包括固定座席下空间的功能转换和临时、活动看台的功能转换,为场馆赛后利用预留条件。只有在解决好固定座席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临时看台功能合理转换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体育建筑整体的多功能化。 7.5.3转变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继续实行和不断完善承包责任制和租赁制。承包责任制和租赁制都是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如场馆的条块化分割,不利于整体运营,只注重短期行为,核定指标不科学不准确,与场馆拥有的资产不成比例,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承包责任制和租赁制,发挥它们的优点,克服它们的不足。二是实现民营化和企业化经营。 38 民营化模式是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益的可尝试途径,“政府主导,民资营馆”是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可选择的模式。把国有体育场馆建成现代体育企业,从而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经营者的自主性,又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还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引入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具有丰富、科学的体育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制度及一整套手段和办法。他们能够根据场馆的资产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及市场定位,能够合理引进适合群众需求的体育健身项目,并通过市场商业运作,扩大场馆的创收范围,提高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长场馆设施的使用年限。四是建立场馆战略联盟,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可以合理地配置场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场馆优势,对于场馆多、项目全、且现采用独立经营的单位是较易操作又合理有效的方式。 7.5.4开展多元化经营 解决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问题,实际上也是解决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如何并行发展问题。大型体育场馆必须摒弃只搞体育的传统模式,必须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以提高其利用率,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将形成项目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体育场馆不仅要举办体育赛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等,还要进行非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如商务活动、娱乐、餐饮以及无形资产经营等。亚运会场馆在赛后利用过程中,其经营项目可以灵活多样:表演比赛、竞技训练、大众健身娱乐、大型汇演、展览会、餐饮、住宿、购物等,但都要围绕体育场馆拥有丰富的场馆资源,赛事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资源来开展和开发。例如,利用场馆的硬件设施进行场馆出租,组织承办各种赛事,承接广告,承办各种会展,商业汇演,文艺演出,出售、出租场地冠名权,发行场馆项目贵宾卡;利用城市名片的荣誉接待旅游开发,吸引社会赞助;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优势开发体育商城,形成餐饮、住宿、购物一体化经营,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各项资源投资或与社会其他行业合作开发新项目。体育场馆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只要积极创新,锐意进取,群策群力,全方位,多层次的对体育场馆进行开发,一定可以取得最大化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5.5树立营销观念,进行营销创新 树立营销观念,进行营销创新是成功经营管理亚运会场馆的关键因素之一。营销观念创新是大型体育场馆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大型体育场馆营销观念创 39 新,需要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既要满足顾客当前需要,又要不断创造顾客需求的新营销观念。同时,经营者要加强市场环境分析和市场调研工作,明确体育场馆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要从消费者的需要和价值出发,来开展经营活动,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体育项目,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合理制定体育场馆各项目的价格;要积极开展促销活动,改变坐等顾客上门的做法,主动出击和加强宣传,积极开拓市场;要拓宽经营思路,实行“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积极开展广告、旅游、餐饮、房屋租赁、房地产、宾馆、无形资产开发等多种业务,提高场馆资源利用率;要善于捕捉市场机会,敢于承担经营风险,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灵活运用各种竞争策略和方法,要创新营销策略和手段,积极开展体验营销、服务营销、主题营销、关系营销、会员制营销、文化营销、4C 营销、4R 营销、4V 营销等,并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组合。除了通过不同的广告媒体进行宣传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别单位、赞助商和观众以赠票、俱乐部、会员制等形式,还可以通过事件传播、形象造势、公益活动来宣传自我,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亲和力。还要和新闻媒体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媒体社会关系营销。 7.5.6 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可以借鉴类似于上海东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组建一个大型的政府控股的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对广州市国有体育设施进行有效的整合。该体育产业集团可以通过积极主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路,利用拥有的大型场馆设施,专业从事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商务场地租赁、会展运作等业务;同时还可衍生出室内外广告经营、周边地产开发、配套宾馆餐饮娱乐等多种附加产业。通过此娄市场运作措施,可使国有体育设施自身拥有造血功能和融资能力,从而可节约政府对体育设施管理、养护等方面的投入,并可优化广州体育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品牌是企业的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价值。特别是当今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因此,品牌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加强品牌建设,成了每个企业的首要目标。亚运会体育场馆也应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体育场馆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展销活动和群众健身娱乐活动,场馆和企业就可以相互合作,开展广告和赞助等活动,场馆也在合作中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体育场馆要不断开发出各种服务产品,以满足大众的各种需要,在服务和消费的过程中强化场馆品牌。 7.5.7开发场馆无形资产 40 体育无形资产是在体育领域内,为特定主体所具有的、无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在市场运营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包括冠名权、豪华包厢、场地广告、特许经营权等。目前体育场馆冠名权和豪华包厢已经成为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的一项最重要的收入渠道。对于亚运会场馆设施无形资产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转变经营观念,出台相应的场馆无形资产经营扶持政策。政府针对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应因势利导给予积极的支持,减少对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的干预。在充分给予场馆设施无形资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还应更多地给予支持,如提供政策服务平台等,放权给市场,提高其运行效率。二是设置行业标准,将场馆无形资产管理推向法制化。应根据专家意见设置场馆无形资产规划的实施方案和行业标准,对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的许可、市场准入、质量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将场馆无形资产的管理与经营推上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法制化管理轨道,以避免出现非法无序现象。三是无形资产经营开发需要专业化管理。借鉴国内外无形资产成功运作方式经营管理场馆的无形资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引进专业化开发人才、组建专业的管理实体。四是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走灵活之路。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场馆的无形资产开发也不一定非要采取单一的运作模式,可采取多种运作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发,即按照市场的需要将单独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三种模式自由组合、优势互补,实现场馆无形资产市场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7.5.8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各亚运会场馆应按照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大型体育场馆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完善、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场馆工作人员经营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人事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竞争上岗,进行必要的减员分流,以减少冗员,提高运营效率;积极进行场馆运营的民营化改革,采用服务外包和委托经营等方式在场馆运营中引入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提高场馆服务效率,减少冗员,降低场馆运营成本。如在用人机制上,要完善人才的进入与退出、选拔与聘用、晋升与降职、考核与评价、奖励与处罚等机制,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促使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促进竞争与合作,促使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效果的改善。 41 8 结论 8.1广州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营管理体制亟待转变;布局不合理;使用不广泛;功能单一,配套落后;资金匮乏,经营负担过重;体育本体产业收入比例偏低;人员经费支出成为重要负担。 8.2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建设规模日趋扩大;赛后利用设计不足;经营管理困难,赛后长期亏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推动奥运会“瘦身运动”;注重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开发;建立奥林匹克基金会;把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开发跟职业体育紧密结合起来;立新型产业园区;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采取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8(3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投资带来的问题增加了赛后场馆运营风险;场馆布局存在的矛盾导致赛后经营困难;设施功能的单一致使赛后场馆功能转换不利;经营管理体制缺陷难以适应赛后市场化运作的需要;专门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制约赛后场馆经营管理水平。 8.4对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的预测为:亚运会后,广州的健身娱乐业需求将进一步膨胀,竞技表演业将有望出现突破性的进展,演出市场无论从演出种类、场次、规模、质量上都将更上一层楼,会展业将进一步成为广州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 8.5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项目中标至亚运会场馆竣工)、试运转阶段(亚运会场馆开业至亚运会准备前期)、亚运会阶段(广州亚运会举行前8个月至亚运会结束)和全面拓展阶段(亚运会后)四个阶段。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原则包括厉行节约原则;多中心、多功能原则;“场馆建设—地区发展”联动原则;场馆及配套设施与城市公共配套结合原则;场馆与大众健身相结合原则。 8.6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定位如下:经营目标定位为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管理方式定位为统一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营销策略定位为改善营销手段,建立营销网络;功能设置定位为以体为本,进行多元化功能开发。需要处理的关系包括:赛事短期使用与赛后长期运营的关系;场馆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旧馆利用和新馆建设的关系;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关系;政府定位与市场定位的关系。 8.7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对策建议为:拓宽融资渠道,减轻政府负担;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转变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树 42 立营销观念,进行营销创新;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开发场馆无形资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9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个案分析—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为例 9.1广州高校体育场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现有各种体育场馆总数的60%以上建在学校,占据了有限体育场馆资源中大部分比例。然而长期以来的内向型管理使学校的资源很难为大众服务,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广州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一方面又存在着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闲置的矛盾。如何引导学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促进全民健身,达到双赢的局面,是值得探索的目标。广州高校体育场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9.1.1 学校领导认识不明确 部分高校领导认为体育部的主要职责是实施体育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体育专门人才,体育教师都应致力于体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只是为了满足实施体育教学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主导思想的支配下,才导致有些学校对开展有偿体育服务不抱积极态度,甚至是抵触,有偿体育服务始终缺乏学校的政策支持。另外,虽然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补充学校不足的体育经费,更新和维护体育场馆设施,但是,有偿体育服务的开展,势必会有社会人员的参与,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埋下了隐患。 9.1.2 缺乏系统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广州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将本校体育资源对外进行开放,适度经营,可以说,高校场馆的对外开放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对于这一顺应时代发展的行为,政府并没有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对高校场馆对外开放加以指导。在摸索阶段的高校场馆对外开放行为,需要系统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只有根据当地的实际 情况,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才能使高校的有偿体育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9.1.3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渠道来自政府拨款,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渠道单一、严重不足的局面,尽管近几年广东省政府逐渐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但经 43 费投入的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很少,用于高校体育教育的经费就更少了。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高校体育场馆经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阻碍了它的发展,使相当多的高校场馆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9.1.4体育场馆设施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高校体育场馆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是因为体育课是在大一开展普修课,提高身体素质;大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项课。到了大三、大四许多学校不开设体育课,仅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二是因为国家教育部要求在校学生每天锻炼应保证1小时,但实际情况令人担忧,多数学校都不能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三是因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学生课余时间开放的较少,而其运营和服务有待提高。 9.1.5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措施乏力 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型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的闲置。高校开展的有偿体育服务的收费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随意性大;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因此,在服务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馆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9.1.6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没有宣传,服务的效果多好,技术水平多高,都无法使场馆信息得到广泛的宣传。广州某些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借助高校的知名度已具有一定的名气,其有偿体育服务特别是体育馆的对外有偿开放已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如中山大学英东体育馆的开放,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那些名气不大的高校,在场馆对外开放中普遍采取“等、靠”的态度,而不是积极地走出去,去扩大自身场馆知名度,从而吸引大批体育爱好者,如此使得场馆在对外开放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9.2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的建设规划 体育场馆建设规划指根据体育场馆的性质、功能及特点,结合本地区的整体 44 发展需要,按照场馆建设规划的基本理念和思路,预先制定体育场馆建设计划和实施程序的过程。作为一项工程,前期建设规划对其投资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使用中功能的发挥,,是体育场馆追求各方面效益的基础。体育场馆建设规划至少应包括位置规划、布局规划、功能设计、负荷设计等几方面。 9.2.1位置规划 位置规划重点解决的是场馆的选址问题,它对场馆的功能发挥具有直接影响。合适的位置有利于比赛观众及参赛人员的进出,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还能减少比赛对学校教学环境的影响。同时,有利于赛后尽快疏散人群,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学校教学训练使用时,方便教师和学生;对外开放时,方便使用和管理。所以,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前期位置规划须体现以下思路:靠近学校边缘,交通便利,有规划的专门进出口,在举办大型活动、比赛及对外开放时,尽可能减少对学校的影响,并易于尽快疏散密集人群;周边环境优良,种植大型树木,既减少噪音辐射,又和学校其它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的景观,烘托学校的优美环境;靠近学生宿舍,方便学生参加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位于专门的区域,相对独立,就近规划一定容量的停车场,在举办活动、竞赛及对外开放时,方便使用人群,并易于加强管理。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选址于学校的西南角,紧邻林河东路和天河北路,交通快捷便利,附近没有教学楼,减少对学校教学环境的干扰,与周边大型居民社区隔路相望,有利于对外开放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使用;靠近学生宿舍,方便学生参加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紧邻学校网球馆、网球场、游泳馆和综合体育馆,体育场馆设施比较集中,有利于形成较浓的体育氛围。 9.2.2布局规划 布局规划是指体育场馆与周边环境、建筑等和谐规划,统一布局,促进场馆功能发挥和形成规模效应,并构筑优美景观。从规划的科学性角度出发,布局必须和位置同时考虑。根本目的同样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和益于赛后利用。从比赛角度出发,在竞技性体育场馆必须规划布局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为减少对学校教学环境的影响,体育场馆周围应种植大型树木;考虑景观效应,还应加以其它绿化布局;方便竞赛及运动队训练基地使用,可以配套布局建设宾馆、饭店;为体育教学训练及群体活动需要,可建设其它体育场地设施,达到以竞技性体育场馆为龙头,形成体育中心化布局。从效益角度考虑,布局规划直接影响到高校竞 45 技性体育场馆所能带来的规模效应,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是按照多功能场馆予以建设和布局的,除13000平方米的地上主体工程外,还有2800平方米的室外配套工程1500平方米的和地下室配套工程,包括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定规模以及奥运会后;为今后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基地等多功能使用提供方便。此外,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和学校整体规划布局协调,布置有大量的绿色景观,打造优美的学校环境,实现追求品牌形象和规模效应。 9.2.3 功能设计 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有三个使用周期,分别是大型竞技性体育比赛期、教学、训练、课外活动期和对外开放期。不同周期的功能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大型竞技性体育比赛期要求场馆的运转一切为体育比赛服务,除具备高标准的运动场地外,还有大规模观众区、场馆运营区、赛事管理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区、新闻媒体区、安全保卫区、贵宾区等。为求比赛安全及运营有序,要求各区相互独立。典型特征还表现在运动场地相对较小,一般仅占总建筑面积的10%稍好一点的占20%,而观众区规模宏大。教学、训练、群体活动期和对外开放期则与大型竞技性比赛期功能要求上恰恰相反,典型特征是需要更大、更多的运动场地,对其它各区的存在与否不做特别要求。所以,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的功能设计必须根据使用上的周期性特征,考虑使用人群的差异性需求,体现出灵活性、大隔断性、空间性、休闲性等设计理念,即灵活设置观众区、多活动坐席、活动地面、活动舞台及活动分隔,可根据不同使用目的,灵活分割区域;大隔断设计各区,赛时分割为相应的官员区、管理区、媒体区、贵宾区等,赛后可打开隔断,形成不同的运动项目区,以方便教学和对外开放;加强项目空间设计,根据不同项目利用空间的不同,使场馆容纳更多的运动项目;增添休闲功能,利用较小且不宜开展运动项目的区域,设计体育用品专卖和方便餐饮设施。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在功能设计上首先保证亚运会篮球比赛要求,设有30m×46m的比赛场地区、5000席的观众区、赛事管理区、场馆运营区、贵宾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区、新闻媒体区和安全保卫区。考虑赛后长期使用,功能设计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仅设置4200余个固定坐席,使赛后利用的有效场地可达到35.6 m×65.6 m,能布置10个篮球场,为今后体育教学、训练及开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它各区还可分别布置成健身房、更衣和淋浴室、小型超市和快餐厅,增添休闲服务功能。 46 9.2.4 负荷设计 根据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的3周期特点,在不同周期使用负荷大不相同,大型竞技体育比赛期使用人群为参加竞赛的运动员,配套设施的负荷量最小,教学、训练、课外活动期使用人群主要是学生,规模大于运动员,配套设施要承受较大负荷,对外开放期使用人群比较复杂,既有高校教职工、学生,也有周边社区居民,使用人群规模最大,配套设施必然要承受最大的负荷。所以,如果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负荷设计仅与大型竞技体育比赛匹配,必然满足不了其它使用周期的负荷要求,更衣、淋浴设施每天和每周的特定时段都在超负荷运转,也不会使使用人群满意。因此,教学、训练、课外活动期和对外开放期的使用人群规模,是决定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相关配套设施负荷设计的主要参考因素。对于负荷设计,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配套设施的服务定位首先是前来参赛的各国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对于教学、训练、课外活动期和对外开放期,它采用赛后改造志愿者休息区及其它比赛配套功能区的办法来增加配套服务设施的负荷承受能力。 9.3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的赛后利用 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指体育场馆在所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结束以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使用,使其能够通过合理的运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以发展办赛事”和“以赛事促发展”的理念。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至少应赛后利用的SWOT分析、原则、功能定位、对策及成效分析。 9.3.1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利用的SWOT分析 根据SWOT分析方法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利用过程中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便充分认识、掌握、利用和发挥其优势和外部有利条件,控制或化解外部不利因素和自身的不足,达到扬长避短从而促进其赛后利用。 (1)优势(Strength) ? 地理位置优势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繁华地带,毗邻中信大厦、市长大厦、时代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火车东站、地铁站、公交车站,是广州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中心,人员素质较高,交通便利,加之广州体育学院新建的地下停车场即将竣工,停车位充足。 ? 人才优势 47 广州体育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体育专业院校,体育锻炼氛围好 , 体育师资力量较强,可谓集教学、训练、科研为一体,具有无法比拟的人才优势。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具备健身专业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娴熟地运用科学锻炼方法来指导人们体育锻炼实践,并能提供健身咨询和开出运动处方,使人们真正地从体育锻炼中受益。 ? 校园资源优势 广州体育学院拥有较为完备的图书、资料和档案,能够获取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及体育动态,有利于今后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宣传与开展;学校总体上管理比较严,治安状况良好,教职员工素质高,学生自律能力强,给大众健身者很好的心理安全感;学校场馆设施完备、专业化水平高,并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校园体育活动场所,可以满足更多人群的体育需求。 (2)劣势(Weakness) ? 思想不够开放,不能与市场接轨 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市场取向动机不强。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使其得以充分利用,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 ? 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手段 目前,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市场经营管理者素质偏低,经营决策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差,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适应市场;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校园体育赞助还很不规范,资金流向缺少透明度。 (3)机遇(Opportunity) ? 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1995 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纳要》指出,各种国有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 , 加强管理 , 提高利用率。根据这一精, 高校应在不影响教学、训练和群体工作的情况下,向社会开放,为全民健身服务。1999 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 , 更加具体和明确 48 地对此提出了要求。2006年6月份出台的《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法》规定,全省所有学校的体育设施只要硬件达标,就要向社会开放,其中的室外体育设施更要免费开放。 ? 全民健身热潮及大众体育文化需求增强 城市人口增加、休闲时间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成功都使得广州市民的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健身活动将进一步蓬勃发展,体育消费人群也相应地增加,体育人口上升有很大的空间,体育人口的增长对体育场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并将带来体育社会化服务的持续繁荣。 ?承办及组织国际高水平大型体育赛事能力增强 近年来,广州市承办了一系列国际高水平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扩大了广州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同时也促进了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为体育设施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随着广州亚运会的举行,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场馆在广州应运而生,为赛后承办相应的大型国际赛事提供了完善的硬件保证。 (4)威胁(Treat) ? 周边体育设施的竞争 广州体育学院毗邻天河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环境优美,体育设施完备,能够提供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体育服务,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此外,近年来学校周边兴建了大量高档居住区,有些已配备了一定面积的健身会所,为小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场地,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因素均为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在赛后对外开放中增加了竞争,增加了其对外开放的难度。 ? 教学与开放的矛盾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作为学校体育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对场地的需求。因此,场馆对外开放应在满足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时间相对社会公共体育场馆的全天开放具有局限性,场馆只能选择在闲暇时间对外开放,为社会服务,从而使来此场馆参加锻炼的居民在运动时间的选择上受到一定限制,这是学校体育馆在对外开放中无法避免的难题。 ? 面临着养护压力和舆论压力 高校体育场馆是一个学校较大的投资项目,对社会开放以后将面临着更大的 49 养护压力,尤其是器械、场地的不当使用会大大缩短场馆器材的寿命,怎样规范、引导居民进行理性的体育消费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另外,许多人认为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会给学校教学和校园安宁带来干扰,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 会增加管理费用,怎样对待和处理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负面影响,也是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 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利用SWOT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市场化程度增高,政府对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相继出台,体育消费者消费能力逐渐增强,加上高校特有的资源优势,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将是大势所趋。优势与劣势相比,机会与威胁相比,很显然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由此可见,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构建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必将成为开展好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9.3.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利用的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绝大部分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体育场馆项目的设置,是为了以自己的特色服务来吸引人们,满足人们在体育方面的需求,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原则 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的设置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应该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响应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加强全民健身运动、提倡健康的娱乐活动的号召,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做出贡献,尽量满足社会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3)人性化原则 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进步,体育场馆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即不仅参加运动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要求在体育馆里运动是一种享受。 人们对体育享受的意识在不断加强,把体育锻炼不单单看成是健身、娱乐,而是把它当作丰富生活、增加知识的途径。因此,体育场馆的设置应当满足人们在趣味性、健身性、高雅性、新奇性等方面的正当要求。 (4)因地、因馆、因时制宜的原则 体育场馆的建设,总是根据自身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人员数量和人员层次等不同特点而决策的。体育场馆的设施配置应尽量达到人们的期望值,以满足不 50 同人的不同需求。因此,体育场馆的项目设置,均应因地、因馆、因时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赛后利用项目中要充分分析场馆空间特性,结合场馆特点,做到因地、因馆、因时设置项目。 9.3.3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利用功能定位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作为高校体育馆其首要目的是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为学校师生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所,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在此基础上,为使场馆设施、资源达到最大化应用,避免浪费,提高场馆使用率,同时满足周边居民目常健身需要,可以将场馆适当地向社会进行有偿开放。因此,其赛后利用分类可分为对内使用及对外运营两类(见表7)。 (1)对内使用,服务学校 “服务学校”是指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主要为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服务,另外,还可以兼做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管理者对这部分功能只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及活动安排,使其充分高效地使用场地,合理利用,避免场地的浪费。 (2)对外运营,兼顾社会 “兼顾社会”是指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在满足学校本身教学及管理使用要求之外,充分发挥场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优势,为社会体育、文化事业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要。“兼顾社会”的主要形式可以是承办国内外重大室内体育赛事;承办大型文体活动:如演唱会、展览会和联欢活动等;对公众开放,进行健身、娱乐活动;利用场馆设施、设备,探索成立健身俱乐部形式的经营方式。通过场馆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其自运行能力,减轻学校对场馆投入的财政负担,达到“以馆养馆”的目的。 表7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利用功能定位 类别 内容 对 日常体育教学 为日常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场地选择 内 体育训练基地 能够作为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场地,为学校运动队训练提供场地保使 障。同时,也可作为其他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基地。 用 学生活动中心 可以转变为学生活动中心用房,既充分利用了场馆空间,又满足 学生社团活动所需场地的要求,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金。 51 对 体育俱乐部 具备设置高级体育俱乐部的条件,主要受众群体为高端人群。 外 展览演出 满足各类展览演出活动所需场地要求,能够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运 生活。 营 休闲娱乐 能满足周边居民对休闲娱乐项目需求,为其提供场地。 体育赛事 能够满足体育比赛所需场地的要求,为举办体育赛事提供了便利 的场地条件。 体育培训 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人才丰富,场馆配置专业的优势,开展培训。 9.3.4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后利用对策 场馆的科学规划布局及功能设计是赛后利用构想成功与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场馆经科学规划布局及功能设计的基础上,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对策包括: (1)加强教学以外的活动的举办,增进学生们的交流 学校场馆主要的活动对象是学生,因此,给学生们创造良好充足的条件去活动是实现场馆价值的最好体现。学校场馆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给体育教学以良好的条件,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们的活动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这是实现场馆价值的最终体现。另外,亚运体育场馆在高校中是难得一见的大型的集会的场所,学生们的文体文化活动都可以在这里举办,文体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场馆的利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举办这种活动的良好场所,促进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为提高学校文化生活氛围创造了条件。 (2)在保障教学和训练的基础上对外开放,服务于大众 场馆的价值体现在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服务于大众是体现社会价值的途径,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达到经济价值的体现,这种以对外开放实现场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方式是合情合理。既可以作为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又可为其他方面提供场地,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如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可作为社区健身、文体活动中心,向周边居民开放。届时,体育馆内将设置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训练场地,以及舞蹈、声乐、乐队排练厅。此外,还包括兼做各种报告、团体训练、技能培训、文化科技作品展览场所,这些活动的举办都是场馆创收的良好途径。 (3)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尝试学校和委托机构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场馆多数是由学校单方面统一管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高校场馆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下己经不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相反给学校 52 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就需要在场馆管理上引进新的管理机制。鉴于对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考虑,广州体育学院管理模式应采取学校和委托机构共同管理的方式。学校场馆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场馆的宏观管理,制定器材使用规则和场馆使用时间,具体的操作可以交给委托在共同管理中,明确责任以及利益分成,既要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又要保证对外开放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学校和委托方制定完善的管理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进行。 (4)作为省队和其他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基地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的设计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段时期的最高端水平,其科技含量之高足以达到专业队强化训练场地的要求,这不仅给省队训练节省了巨大的场馆建设支出,也让高校场馆在亚运会后重新发挥它的作用,充实利用空间,学校也因为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而提高大学生们对竟技体育的关注,如北京工业大学的羽毛球馆在建设之初就有这样的规划。当然,学校毕竟以教学为主,为高水平运动队提供训练的时间也应该有严格的计划,不能与教学时间发生冲突。在这件事情上,学校场馆管理者应与运动队教练在时间问题卜达成一致,尽可能的做到不占用教学时间。考虑到场馆的所属和主要开放对象问题,学校在向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场地时可以采取收费的形式,至于收费方式和标准,学校管理者和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者进行协商。 (5)借助场馆优势,引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在赛事承办赛事上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交通便利;其次,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最后,良好体育氛围更适合大型比赛的开展。因此,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高水平体育赛事相结合,是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运营管理的亮点,一是可以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二是影响和吸引高校学生对体育赛事的关注,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三是还可以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四是推进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 9.3.5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经营管理成效分析 (1)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收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开展有偿对外运营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体现,也是高校教育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是高校开展有偿体育服务的根本目标,两者是共同依存,共同发展,并且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高校有偿体育服务是针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水平上升而进行的,不但可以创 53 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补充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更新体育设施,改善教师待遇,实现以馆养馆,而且在为社会大众的服务过程中,宣传了学校,树立了学校自身良好的形象,同时,为竞技体育培养了高素质运动人才,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只追求社会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 (2)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体育部门共同负责实施全民参与的、依托社会的长期系统工程。制约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瓶颈是体育设施缺乏和体育指导员少,而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的赛后对外开放和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基本上能为居民解决这两大难题。在此基础上,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应着眼于系统化,既可以配合市、区开展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又可以根据社区居民自身的优势和社区的特点开展竞赛,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短期安排,使社区体育丰富多彩。同时,又将极大地调动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使全民健身计划能达到很好的开展。 (3)推动高校自身发展 国家对高校资金的投入增加远没有高校的支出增长快,经费不足制约着高校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场馆一直以来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体育教师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高校通过开展有偿体育服务,在节假日将空闲的场地利用起来对社会人员开放,为社区举行大型综合运动会和球队训练和比赛提供场地的有偿开放,并在节假日利用师资开办各类的体育服务,不但可以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为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提供经济保障,真正体现资源共享,达到以馆养馆。 10 参考文献 [1] 张玉凤.论广州市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 [2] 李竖锐.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 广州市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发展设想,来自:[4] 关于天河体育中心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调查报告,来自::86/ [5] 关注广州人口临界点,[6] 谁说广州(人)没文化, 54 [7] 2007广州统计年鉴[M],广州市统计局,2007.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五年规划, [9] 我市常住人口去年增15万多,[10] 广州市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11] 徐佶,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7. [12] 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13] 兰诚.论休闲时代广州市竞赛表演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8(23). [14] 我国篮球竞赛表演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4). [15] 香港体育馆的运营与发展,[16] 关于广州、台州演出市场考察报告,[17] 香港和海外会展业借鉴与深圳发展会展业的思考,[18] 平宇伟.着眼于赛后管理的奥运场馆规划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 [19] 胡斌,2010 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思考,体育学刊,2005(5). [20] 平宇伟.着眼于赛后管理的奥运场馆规划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 [21] 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22] 李圣旺.广州亚运场馆投资、建设与经营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3] 崔杰.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24] 胡斌.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思考[J],体育学刊,2005(5). [25] 杨思瞳.大型竞赛体育场馆赛后经营与利用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6. [26] 孙一民. 广州亚运体育设施建设谈:城市的机遇,建筑与文化[J],2004(7). [27] 孙一民.重大体育赛事与新城建设发展:广州亚运村建设研究[J],城市研究,2009(2). [28] 陈明.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4(3). [29] 缪建奇. 我国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现状及对策——兼析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方案[J],体育文化导刊,2008(8). [30] 曾庆贺. 大型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3). [31] 徐文强.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其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32] 广东省体育产业调查数据公报告 55 [33]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34] 十一五”时期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35] 改革开放30年广东体育事业发展综述,[36] 陈元欣. 我国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建设的双重困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 [37] 程道平,等.现代城市规划北京[M],科学出版社,2004.9. [38] 张宁. 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再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8. [39]李颖川,等.1996—2004年奥运场馆及相关科研文章的分析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2006(4). [40]王跃新.奥运会举办国场地建设规划及场馆后期利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3). [41] 赵钢,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 [42] 李明利.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管理实务手册[M],河北大学出版社,2204.6. [43] 向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思路[N],中国体育报,2004.12.23. [44] 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5] 韩昌松. 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6] 周全.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体育环境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47] 周民良.奥运场馆资源如何有效利用[J].前进论坛,2008(11). [48] 孙一民.重大体育赛事与新城建设发展——广州亚运村建设研究[J].建筑学报,2009(2). [49] 邵恒忠.试论北京如何应对“后奥运效应”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 [50] 孙娟.转变经营思路、实现奥运场馆赛后的综合利用[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3). [51] 王俊.北京奥运场馆赛后经营策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52] 对广州亚运场馆开发的战略思考,[53] 胡斌.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思考[J],2005(5). [54] 谭涛. 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建设的建议[J],辽宁体育科技,2006(1). [55] 第16届亚运会场馆运行设计管理办法,[56] 陈明. 亚运会对广州体育场馆建设及经营管理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6(2). [57] 林显鹏.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科学决策月刊,2007(8). [58] Peter J,Farmer,Aaron L,etal.Sport Facil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USA:Fitness Information Techonlogy,inc,1996. [59] DavidC,Watt.Sports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M].NY:E1998&FIVspon. 56 [60] HolgerPruess,TheEconomicsofOlympicGamesM.WallaWallaPress,2002. [61] GregAndranovichetc,Olympic Cities: Lessons Learned from Mega-EventPolitic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J.Volume23,Number2pages. [62] 欧阳静仁.现代体育场馆建设与休闲体育设施相融合的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 报.2009(1). [63] 欧阳静仁.基于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优化发展的互动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9(5). [64] 欧阳静仁.后现代语境下的休闲体育解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 57
/
本文档为【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与赛后利用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