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苏轼思想的三个时期

苏轼思想的三个时期

2012-12-19 4页 pdf 327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5821

暂无简介

举报
苏轼思想的三个时期 固原师专学报 �� � �年 第 期 苏 轼 思 想 的 三 个 时期 高 明 泉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作家 。 他的思想在其一生经历的各个时期 , 通过他 的作品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 。 一般认为 , 苏轼的思想是杂家思想的矛盾统一 , 既有儒家的 思想 , 又有佛老思想 , 还兼有道家思想 。 但是具休分析来看 , 可以发现苏轼在其经历的不同 时期 , 其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所不同 。下面作简要的论述 。 一、 早期的仁政用世思想 苏轼的思想在早期读书和应举时期 , 基本上是儒家思想 , 主张积极进取和用...
苏轼思想的三个时期
固原师专学报 �� � �年 第 期 苏 轼 思 想 的 三 个 时期 高 明 泉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作家 。 他的思想在其一生经历的各个时期 , 通过他 的作品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 。 一般认为 , 苏轼的思想是杂家思想的矛盾统一 , 既有儒家的 思想 , 又有佛老思想 , 还兼有道家思想 。 但是具休来看 , 可以发现苏轼在其经历的不同 时期 , 其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所不同 。下面作简要的论述 。 一、 早期的仁政用世思想 苏轼的思想在早期读书和应举时期 , 基本上是儒家思想 , 主张积极进取和用世 , 忠君报 国 。 他在考取进士时所作的策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 , 其中心就是阐述儒家的 “仁政” 治国思想 。 开头便说 ! “尧舜禹汤⋯ ⋯之际 , 而待天下 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 主张 “使天下 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 刑赏分明 , 治之以道 。 他早年 “论古今治乱 , 不为空言” 。 并 肯定韩愈的 “文起八代之衰 , 道济天下之溺” 之说 , 但又批评韩愈的 “于圣人之道 , 盖亦知 好其名矣 , 而未能乐其实 ” 的做法 。 苏轼甚至还指责理学大儒程预 、 程颐 “ 以佛老之似 , 乱 周孔之真” 。 他认为西晋以谈论老庄玄学而亡 , 梁朝以迷信佛教而亡 。 他的文学论文 、 政治 论文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一务实思想 。 在他著名的 《 日喻 》一文中 , 通过 生 来 就目盲 的人对太 阳的种种揣测和北方人学潜水的 , 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 他说 ! “生而吵者 不知日 , 有目者告之 ‘日之状如铜盘 , 扣盘而得其声 , 他 日闻钟 , 以为 日也 。 或告之如烛 , 扣烛而得其形 , 他日揣箭 ∀ # ∃ 己 % , 以为日也 ’ ” 。 这说明对 “道” —事物的规律 , 必须通过学 习以取得亲身感受 。 诚如 “凡不学而务求道 ,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正因为这样 , 苏 轼能够关心国家命运 , 投身政治斗争 , 参与治国治世的实践 , 并且写下了许多反映国计 民生 的优秀作品 , 以申述 自己的政治主张 。 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作的 《进策 》 、 《进论 》各二十 五篇 , 体现和达了他的政见和儒家仁政思想 。 如 《王者不治夷狄论 》 、 《教战守策 》等 。 主张治国平天下 , 必须要以仁政 , 而不必用武力 。 他的这种思想正是 “远主不服 , 修德行以 来之” 的体现 。 在他的其他文章中也多讲礼义 、 道德 , 发挥了他 的 《刑赏忠 厚 之 至 论 》中 “ 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 使 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的思想 。 由此可见 , 早期的苏 轼充满信心与理想 , 有志于治国平天下 , 干一番大事业 。 二 、 中期 的忧虑矛盾思想 宋神宗熙宁四年 ∀ � & ∋ �年 % , 因激烈的党争 , 苏轼 自请外调 , 先后 出任杭州通判 , 密州 、 徐州知州 , 这是他政治上受到的第一次打击。 但这时的苏拭并没把这次打击放在眼里 , 认为 是暂时的。 因为当时神宗皇帝对他很赏识 , 最初神宗皇帝曾御批他为知州 , 因革 新 派 的 食 对 , 才改杭州通判的 。 他也对神宗抱很大希望 , 在地方官场上时常存在着东 山 再 起 的 幻 想 。 所以他到了杭州以后 , 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 有时与老词人张先同游西湖 , 作词赋诗 ( 有时饶有兴趣地观赏中秋节的钱塘江潮 , 惊叹弄潮儿迎风破浪 ( 与友人赠别 唱 和 , 书 画 交 友 。 在这一段时间里 , 苏轼几乎忘怀了受挫折的抑郁 , 流露出 “湖山值是东南美” 的欣喜赞 美 。 但同时 , 作为对理想充满希望的苏轼 , 并没有完全沉俪于湖光山色之中 , 而是仍然以治 国匡世为 己任 , 时常思念为国效力 , 建立功绩。 于是便在杭州勤政爱民 , 兴修水利 , 为民办 实事 , 做出了卓著的政绩 。 此时他的儒家思想仍然 占主导地位 , 忠君报国的思想并没减少 。 他在此时作的 《南乡子 》词 , 借汉代班超和马援的故事 , 表达他自己 “帕首腰刀” , 驰骋沙 场的抱负 。 公元 � & ∋理年 , 他因弟辙在济南 , 求为东州守 , 得请高密。 在离开杭州时 , 写 了一 首 《沁园春 · 赴密州 , 早行 , 马上寄子 由》 ( 词中虽慨叹 “世路无穷” , 但毕竟是一时失意的 哀愁 , 对于 自己 “笔头千字 , 胸中万卷” 的才能 , “致君尧舜” 的抱负 , 仍然信心十足 。 他 认为 ! “用舍由时 , 行藏在我” , 时机暂时不利 , 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 他把这当作是人生必 经的 “自然之理” 与客观规律 , 正如他的中秋词中所说 ! “人有 悲 欢 离 合 , 月 有 阴 晴 圆 缺 ” 。 苏轼到了密州任太守 , 他的思想慢慢开始转变 , 产生了一种矛盾思想 。 既对理想抱有幻 想 , 又对 自己的处境开始优虑 。 他在密州写的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一词 , 是这种矛盾思想 的表露 。 这时他离开京城已有四年之久 。 词中抒发了 “会挽雕 弓如满月” 的爱国主义豪放情 绪 , 但也流露了 “持节云中 , 何日谴冯唐” 的失望感慨 。因为这时的苏轼毕竟已是 “尘满面 , 鬓如霜” 了 , 仕途的坎坷 , 内心的痛苦 , 使他 已有 “寂寞山城人老也” 的悲愁之感 。 这种处 境就使得他报效皇恩 , 建功立业的思想同岁月蹬跄 、 无可奈何的思想矛盾 同时存在。 《水调 歌头 》词 , 就是这种矛盾思想的反映和写照 。 《古 今词话 》中说 ! “神宗读至 ‘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 乃叹曰 ‘苏轼终是爱君 , ” 刘熙载也认为这首词是有寄托的 。 他说 ! “ 《水 调歌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 尤觉空灵蕴藉” 。 他在词 中把对 现实中矛盾的思想 , 通过对苍天明月的询问而表现出来 , 既是对人生答 案 的 寻 求 , 也表现 了对人生现实的疑虑 。从苏轼的经历来说 , 长期的命运遭际 , 思想痛苦 , 使得苏轼的儒家思想逐 渐 消退 , 老庄的思想在他心中滋长。 他仕官密州 , 密州城外有一高台 , ) 苏轼便进行修建 , 取 名 曰 “超然亭” , 可见他的用意。 亭既成 , 便常常登临 。 他在 《望江南 · 超然亭作 》一词中 写道 ! “休时故人思故国 , 且将新水试新茶” 。 虽然词中说 “休思” ) , )貌似超然 , 但实际上 是更强烈的思想情绪的反射 , 在超然中 , 表现出他的矛盾情绪 , 这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失意 而致 。 长期的受压 、 排斥 , 使苏轼的失望之情日益强 烈 。 他 在 《西 江 月 》中说 ! “休言万 事转头空 , 未转头来皆梦 ” 。 在徐州作的 《永遇乐 》 ∀明月如霜 % , 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 词中吊古伤今 , 自称 “天涯倦客” , 感伤 “人生如梦 , 何曾梦觉” 。 这都是词人政治失意 , 内心痛苦的哀吟。 这时的苏轼正是 “进亦忧 , 退亦忧” , 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 三、 后期的超脱旷达思 想 苏轼政治上失意以后 , 出京作地方官 。 但他仍然勤政爱民 , 尽心职 守 。 后 因 “乌 台诗 案” , 被捕下狱 , 多亏亲友的营救和神宗的千预 , 苏轼才米遭杀身之祸 , 最后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 , 成为一名闲散之官 。 正是 “乌台诗案” 这二 飞来横祸 , 彻底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 上有所作为的幻想 。 “乌台诗案” 发生时 , 他与妻子诀别 , 留书于弟辙 , 处置后事 , 自期必 死 。 过扬子江欲自投江 , 因吏卒监守未果 。 在狱中 , 其子为他送饭 , 他说 ! “平日送食只送 肉 , 如有不测便送鱼” 。 后来一位亲戚送饭时送了鱼 , ‘他大吃一惊 , 作了 《狱中案子 由》诀 别诗 ! “柏台霜气夜凄凄 , 风动琅挡月向低 。 梦绕云山心似鹿 , 魂飞汤火命如鸡” 。 经 “乌 台诗案” , 苏轼内心交织着忧愤 、 倔强 、 孤寂 、 高洁的复杂感情 。 当时他写下了著名的 《 卜 算子 ·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 , 词 中那只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孤 鸿 , 正是作者的化身 。 老庄思想已经很浓厚 。 这时他写下了著名的 《前后赤壁赋 》和 《念奴 娇 · 赤壁怀古 》 , 这儿篇鸡作 , 是他报国壮志无法实现 , 功名事业已成为泡影的情绪的曲折 含蓄表露。 在他被 贬 到黄 州的四年多 时间里 , 苏轼的思想达到了极度的消沉 , 生活 上也 陷 于 极 度的困顿∗’’使他这 时 只 有靠自 己躬 耕种植和同僚朋友的帮助 , 才得以安定生活 。 但是他的 深沉的思想痛苦却无人理荟。 因此 , 苏轼便把目光投向了六百年前的陶渊 明 先 生 。 他 说 ! “吾于诗人 , 无所甚好 , 独好渊明之诗” 。 他常常是 “ 手把梅花 , 东望忆陶潜” 。 他在诗词 中喜笑怒骂 , 直抒心怀 。 他在一首 《水调歌头 》中写道 ! “一点浩然气 , 千里快哉风 ” , 再 次表现了他与世无争 , 躲避宣场 , 追求闲适的情怀 , 但同时又表现出他的刚直不阿的性格和 豪放气度 。 在遇受残酷打击之后 , 苏轼的思想由忧愤感伤逐步走向了旷达 、 超脱 。 他此时的 《定风 波 》词便是他这种思想的体现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这里 , 积极的一 面是刚直不屈 , 不避坎坷 ( 消极的一面是任其 自然 , 不求进取 。在 《临江仙 》中 , 更表现了他 醒而复醉 , 醉而复醒的心态 。 彻夜以酒为伴 , 但心情难以抑制 , 他临江倚杖而立 , 聆听黎明 前黑暗中传来的滚滚涛声 , 却给他 以启迪和慰藉。 可见这时的苏轼 , 对政治前途已经完全丧 失了信心 , 强烈的政治抱负也随之而彻底淡化了 。 他在 � & + ,年写了一首 《念奴娇 · 中秋 》 , 词中写道 ! ” 玉宇琼楼 , 飞莺来去” 。 这如画的月宫仙界 , 正衬托了人间尔虞我诈的现实 。 于是词人便欲乘风 “翻然归去” 。 这种心情和选择 , 与他 � & ∋ −年写的 《水调歌头 》词中的矛 盾思想截然不同 。 作者想 “翻然归去” , 正是此时悲观失望情绪的寄托 。 同样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 历来被人们称之为豪放之作 , 其实 , 从思想 内容上看 , 这首词与其说是豪放 , 还不如说是旷达 、 虚无更为准确。 从苏轼思想的变化来看 , 这首词的核心主 题 是 “人 间 如 梦 , 一蹲还酷江月” 的消沉思想 。 而开头的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是产生这 种旷达 、 虚无思想的客观触发因素 。 因而把这首词的主题归之为表现对祖国江山的热爱 , 对 功业的慨叹 , 表 现 词 人 的豪情 , 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 因为这 时的苏轼 , 多次感 叹 ! 介世事 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新凉” 。 ∀ 《西江月 》 % “长恨此身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 。 “小舟 从此去 , 江海寄余生” 。 ∀ 《临江仙 》 % 这正是苏轼与世无争 , 物我皆忘而放情山水的 自我 解脱思想的真实体现 。 在苏轼的晚年 , 他 的旷达 、 超脱思想更加强烈 。 ./� 年 , 哲宗亲政 , 旧党又受打击 , 苏 轼一月之内三次降职 , 安置到惠州 , 转迁琼州 , 远离朝廷 , 身处江湖 , 他表现出不随波逐流 的清静境界 , 超然处之 。 可以说才算真正解脱了 。 于是 , 他在边疆的生活中 , 与人民相处得 很好 , 作诗表达 自己的心境 ! ‘旧 吱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 “九死蛮荒吾不恨 , 兹游奇绝冠平生” 。 诗作表达了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明达 、 开 朗的情绪 , 这一段生活是苏轼 平生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尾声 。 从以上对苏轼思想三个时期的论述 , 可知苏轼有时是以儒家思想从政 , 有时是 以佛 、 道 处事 。 随时机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思想 , 用来应付人间的艰难挫折 , 甚至修身养德 。 顺达时 ,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 积极进取 , 以尽人臣之职 ( 而在不幸之时 , 则佛老思想上升 , 用来解释 人生进退的困顿 。 特别是他后半生走过了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 , 但苏轼并没有陷入悲观绝望 之中 , 而是随着多次滴贬 , 游历祖国各地 , 欣赏四方名山大川 , 在自然界中得到安慰 。 在地 方官任 一上 , 他体察民情 , 政绩卓著 , 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 他病死常州 , “吴越之民 , 相与哭于市” 就是明证 。 总之 , 苏轼是 以其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走上了仕途 , 而在仕途的坎 坷经历巾又忧虑 、 矛盾 , 最后食尽人间 “愁滋味” , 而归宿于佛老的旷达超脱思想 。 责任编辑 张金同 % ∀上接 , &页 % 认为前者仿用 了后者 。 第二 , 被仿用的诗句应选择人们比较熟 悉的句子 , 最好是名句 , 否则就难以让读者 领会 , 也就起不到仿用应有的修辞效果 。 第三 , 创作诗词而仿用前人诗句 , 所仿 用成的诗句必须合乎格律的要求 。 辛弃疾 《水龙吟 · 过南剑双溪楼 》中有 “人言此地 , 夜深长见 , 斗牛光焰 。 我觉山 高 , 潭空水冷 , 月明星淡” 等句 。 其中 “月 明星淡” 显系仿用曹操 《短歌行 》中的 “月 明星疏” , 如果照 引曹句 , 或仿用成 “月明 星疏” , 从语义上看均无不可 , 可是 “稀” 、 “疏 ” 与 “焰” 不同韵 , 只 有 “淡” 才 与 “焰 ” 属同一韵部 , 这也就合乎词律 。 第四 , 仿用古典诗歌中的句子成为自己 的 , 一定要贴切自然 , 切忌硬凑 。 郭沫若 《菩萨蛮 · 登郁孤台 》的上 阔 ! “郁孤 台干红江水 , 人民血汗非清泪 。 遍地 尽苍松 , 涣涣绿化 )风 。 ” 首句显系仿用辛弃 疾的 “郁孤台下清江水” 句 。然而易以 “红” 字 , 是人民因绿化而流血呢 , 还是反映归社 会的苦难0 颇费解 , 不免使人有为仿用而仿 用之感 。 ∀责任编辑 杨子仪 %
/
本文档为【苏轼思想的三个时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