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内蒙古漫瀚调民歌中看蒙汉音乐文化的融合

2017-12-29 6页 doc 18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内蒙古漫瀚调民歌中看蒙汉音乐文化的融合从内蒙古漫瀚调民歌中看蒙汉音乐文化的融合 从内蒙古漫瀚调民歌中看蒙汉音乐文化 的融合 话题:休闲阅读 文化部 黄河文化 爱情歌曲 民歌 摘要:漫瀚调民歌是在明末清初“走西口”移民潮的历史背景下,蒙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种。漫瀚调民歌诞生于内蒙古准格尔旗,草原文化的滋养赋予了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的基础上添了汉词,在风格上也受到了晋、陕等地汉族民间小调的影响。漫瀚调民歌腔调潇洒、豪放,旋律朴实、新颖、恬静舒展,曲调简洁明快,在长期的发展...
从内蒙古漫瀚调民歌中看蒙汉音乐文化的融合
从内蒙古漫瀚调民歌中看蒙汉音乐文化的融合 从内蒙古漫瀚调民歌中看蒙汉音乐文化 的融合 话题:休闲阅读 文化部 黄河文化 爱情歌曲 民歌 摘要:漫瀚调民歌是在明末清初“走西口”移民潮的历史背景下,蒙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种。漫瀚调民歌诞生于内蒙古准格尔旗,草原文化的滋养赋予了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的基础上添了汉词,在风格上也受到了晋、陕等地汉族民间小调的影响。漫瀚调民歌腔调潇洒、豪放,旋律朴实、新颖、恬静舒展,曲调简洁明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了二人台、漫瀚剧等艺术形式。漫瀚调民歌是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它既拓展了黄河文化的影响范围,又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在价值;既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朴实细腻,又体现了游牧文化的自由豪放,其艺术内涵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学习、继承和发展。关键词:漫瀚调;二人台;坐腔;蒙古族短调一、从“走西口”看漫瀚调民歌的历 史源流(一)历史源流在明末清初开始的“走西口”移民潮中,陕北、晋西、晋西北和晋北等地的大批汉族贫民流浪到内蒙古河套南北地区谋生。他们用劳动和智慧所换取的不仅是故乡所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还有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草原文化。汉族雇工被蒙古族的文化生活所感染,从而在劳累一天之后仿效主人的娱乐方式,学奏蒙古乐器,学唱蒙古族民歌。汉族雇工在蒙古曲的基础上填了汉词,以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蒙古族也开始学习汉族移民带来的家乡曲调,拓展了蒙古曲目的范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唱和演变,这种深受老百姓喜爱、融合了蒙汉音乐特色的歌种,慢慢的形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歌。(二)称谓在“走西口”移民潮中,部分移民就近来到准格尔旗受雇于蒙古旗的王爷、牧主和富裕牧民。雇主把这些雇工称作“蛮汉”,按现代人们的理解即为:南来的打工仔。因此,由这些雇工所演唱的民歌最初被称作“蛮汉调”。“蛮汉调”主要根据雇工的身份而命名,称谓中的“蛮”略显粗俗且带有对歌者的不尊。由于“蛮汉调”是在蒙古曲的基础上填写汉词而来,代表着蒙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因此,“蛮汉调”后来也被称为“蒙汉调”。比如:《四联曲》是在鄂尔多斯民歌《乌苓花》的曲调上,填写汉语歌词改编而来。其它的代表作品还有《白菜花》《森吉德玛》《合彦梁》等。后来也有许多词曲互换的情况, 比如《王爱召》就是蒙古族用蒙语演唱,汉族用汉语演唱,都用同一个曲调。在内蒙准格尔旗,许多人又将“蛮汉调”称为“山曲儿”,这种称谓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山曲儿”本身有其特定含义,常指晋西北的山歌。蛮汉的汉语发音与蒙古语中“茫赫”(manghe)的发音非常相似,后者原意为“沙漠”或“沙陀”,而当时准格尔也正地处沙漠、沙丘之地。后来,有学者又将蒙古语中“茫赫”的发音用谐音的方式转译为汉语的“漫瀚”二字,显得贴切又浪漫,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蛮汉调”又被称为“漫瀚调”。漫瀚调主要来自民间,且由普通民众即兴创作而成,从产生背景和演化过程来说,是一种典型的民歌形式。笔者认为“漫瀚调民歌”这种称谓最为合适,在本文中也将采用这种称谓。二、漫瀚调民歌的音乐特色漫瀚调民歌一部分完全来自蒙古调,像《妖精太太》《唐庆扎布》《达呼尔希里》等;另一部分由蒙汉音乐元素杂糅而成,如《栽柳树》《王爱召》等。据笔者调查了解,漫瀚调的民歌目前有谱记载的大概有六十个曲目,绝大多数仍保留蒙古曲名,如《广林召》《森吉德玛》《森腾喇嘛》《韩庆达瓦》等;有的曲目为汉族名,如《拉骆驼》《王爱召》《双山梁》《栽柳树》《妖精太太》《小西召》《韭菜花》《四蓬花》等,词曲基本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有的曲目为蒙汉音合成名,如《合彦梁》《哈岱沟》《咚铃拉岱》等;还有的曲目则保留了蒙汉俩种称谓,如《德胜西》对应的蒙语名为《安德特陶 劳盖》《联四曲儿》对应的蒙语名为《蔚苓花》《哎吆吆》对应的蒙语名为《林大人》。还有一些漫瀚调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被遗忘或者只剩下曲调,比如:《双山梁小调》《二少爷招兵》《巨河滩小调》等,后来广为传唱的《蒙汉人民心连心》就是由传统的蒙古族曲调《双山粱小调》填词而成。歌中这样唱道:大青山青松根连根,蒙汉人民心连心。一苗树呀两朵花,蒙汉人民是一家。漫瀚调民歌主要是以汉族民众的审美情趣出发,无论唱腔还是语言都与汉族的爬山调很相似。但保留了鄂尔多斯短调的风格,其腔调潇洒、豪放,旋律朴实、新颖、恬静舒展,节奏简洁明快,歌词生动、朴实,直抒胸臆。漫瀚调民歌的调名共分4种:羽调式(降E)、宫调式(c)、徵调式(F)和商调式(降B),但主要以羽调式居多,宫、徵、商调式次之。这四种调式互为关系调,可以自由转换,便于演唱时连接运用。漫瀚调民歌的曲式以俩句式4乐句组成居多,每乐句大多为4小节8拍子(速同过门)。常用节奏为2,4拍子与4,4拍子,旋律多以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以及“切分音”,再加上大、小六度、八度、小七度、九度及四五度音程跳动,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音乐特点。对于漫瀚调民歌的声腔,男女基本多用真声演唱,男声高亢、强劲、明亮、圆润;女声清脆、柔嫩、甜美、亲切。近些年有些民间歌手也学习了气息的运用,在演唱上丰富了音色的变化,但还是保留传统的声音审美需求,以真声为主假声为 辅来演唱。在演唱风格上,由于晋陕汉族性格豪放、淳朴,所以演唱歌词表达比较直白、明了,音乐风格上也喜欢真假声混合,高音时直上真下。而蒙古族演唱时则多用暗喻、隐喻手法,装饰音也较多,表达委婉、忧郁,和汉族形成鲜明对比。漫瀚调民歌体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短调歌曲特点,既加入了山曲儿的风格韵味,又融合了准格尔旗乡音土语,形成了自己的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漫瀚调民歌一般用汉语演唱,有时也夹杂着蒙语,民间称为“风搅雪”,原有的蒙古族民歌的名字,只相当于一个曲牌的名字而已。漫瀚调民歌与传统蒙古族民歌最大的不同就是即兴填词,可以一曲多词或一词多曲。朴实的歌词、简单明快的节奏、容易记忆的曲调,可以随时随地的演唱。在演唱漫瀚调民歌时,歌手可以根据场景即兴填词,便于烘托现场气氛,形式以男女对唱爱情歌曲居多。漫瀚调民歌的演出形式简单而自由,歌者可以在田间、地头、婚丧嫁娶、宴会、舞台等场所尽情歌唱。三、漫瀚调民歌的发展现状和代表人物(一)发展现状1986年元宵节,内蒙古包头市漫瀚剧团在北京正式成立,关益全任团长。漫瀚剧团的成立说明漫瀚剧正式得到国家的承认,成为了内蒙古草原的新剧种。漫瀚剧团以二人台为主体,以漫瀚调取名,这也意味着漫瀚调民歌已经发展壮大,由一种不起眼的民间歌种发展为二人台,又发展为漫瀚剧。如今,漫瀚调民歌作为一种原生态民间艺术受到了文化部门的重 视,2006年内蒙古准格尔旗被文化部评为“漫瀚调之乡”。迄今为止,在准格尔旗已经举办了四届漫瀚调艺术节,漫瀚调歌手开始活跃在国家、自治区等各级舞台上,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民歌大赛和各种晚会,受到了广泛关注。1986年的伊克召盟(今鄂尔多斯市)第一届业余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准格尔旗沙圪堵乡漫瀚调歌手王金娥获一等奖。1987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准格尔旗布尔敦高勒乡蒙古族农民歌手杨锁柱以一曲漫瀚调荣获优秀奖。1988年,德胜西乡蒙古族农民女歌手杨毛毛又一次将漫瀚调带进北京城,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在全国7000多名歌手角逐中获三等奖。2007年12月3日,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内蒙古包头市广播电视艺术团和中国武警政治部文工团倾情演绎的大型情景音乐诗《风情包克图》在北京国安剧院隆重上演。中宣部、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及首都文艺界等人士出席观看,晚会受到了中宣部刘云山部长的高度好评[《包头日报》]。《风情包克图》是融合了内蒙古历史、民俗、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大型情景音诗。其中的一个篇章里专门介绍漫瀚调民歌,有几首歌曲就是由漫瀚调民歌《拉骆驼》《王爱召》改编填词的,曲调听起来既亲切又富有乡土气息,演出形式也很新颖。在《鄂尔多斯婚礼》的乐章里,包含了浓郁的鄂尔多斯音乐、舞蹈、民族习俗和宫廷音乐,在第二部分还加入了佛教音乐和舞蹈,这是一部 蒙汉文化艺术结合的杰出代表作。(二)代表人物在漫瀚调民歌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手和音乐家,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咸丰年间的蒙古族歌手云双羊。云双羊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他熟悉许多蒙古族民歌,也会汉族的小调、民歌小曲。据一些老艺人回忆,是云双羊把漫瀚调民歌发展为后来的“坐腔”艺术。“坐腔”的演唱形式就是在原来没有伴奏或只有马头琴伴奏的基础上,加入了笛子、扬琴、四胡等乐器。后来在“坐腔”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化妆表演,由男女对唱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多人演唱,也就是现在的二人台小戏。二人台的一些曲牌,其母体“蒙古曲”民歌至今仍流传于鄂尔多斯。也就是说,二人台是漫瀚调民歌的延伸,漫瀚调民歌既是一种独立的歌体形式,也是二人台的母体。除了云双羊,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有“漫瀚调歌王”之称的齐福林,他演唱的代表作有《双山梁》《打渔花花》等。2003年元月,歌手奇富林为央视12套《魅力12》节目演唱漫瀚调,3月,他赴港为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民间音乐会”演唱。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上,奇富林获得了漫瀚调最佳歌手奖。他高亢的嗓音、自然的演唱,深受观众和评委的喜爱。《风情包克图》的总导演王星铭老师是山西走西口到内蒙古的后代,他不仅擅长蒙古族音乐的写作,更是潜心研究漫瀚调文化,多次到民间采风,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他先后出版了《坐 腔歌王对对碰》、(上下集)中国音乐家出版社出版;《音乐家王星铭作品集》中国音乐家出版社出版;《风情包克图》(双碟)等。结语漫瀚调民歌发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准格尔旗,流行于内蒙古西部伊克昭盟和包头、土右旗等沿黄河流域一带,是蒙汉人民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诸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产物,是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结晶。走西口这一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漫瀚调民歌,不仅有着很高的音乐价值,还有更深刻的文化根源,值得我们新一代歌者学习、传承、创新漫瀚调民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民族艺术。参考文献:[1]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4)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子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3]李娟,《中国传统音乐赏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4]李月红,《多彩的民歌传递、丰厚的文化信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5]胡小满,李林,《关于保护我国原生态民歌的几点认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月.[6]王世一,柳谦,张皇《漫瀚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北京第一版.
/
本文档为【从内蒙古漫瀚调民歌中看蒙汉音乐文化的融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