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018-08-01 12页 doc 84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 文化的传入与传出对各地文化的影响有其重要的意义, 外来文化势必会对本地文化带来冲击,影响本地文化的统一的格局,外来文化也可以为本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文化的地理扩散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过程。本文主要从影响文化扩散的原因及宗教、语言的传播与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来讨论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扩散、地理环境 一、文化扩散基本概况 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的互传,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文化扩散是一种空间的相互...
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 文化的传入与传出对各地文化的影响有其重要的意义, 外来文化势必会对本地文化带来冲击,影响本地文化的统一的格局,外来文化也可以为本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文化的地理扩散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过程。本文主要从影响文化扩散的原因及宗教、语言的传播与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来讨论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扩散、地理环境 一、文化扩散基本概况 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的互传,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文化扩散是一种空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强烈的地理意义。一般地讲,扩展受距离和时间的影响,离源地越远,文化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小。文化扩散分为两类,既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又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迁移扩散是由人的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是某种文化现象在另一个地方出现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华人餐馆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这种饮食文化的技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不易被其他文化的人所掌握,其技艺高的厨师只能来自中国。这种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不管是扩展扩散还是迁移扩散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货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时代,文化扩散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来体现。如迁移扩散就主要通过带有某种文化的人迁移到另一地而得以实现。所以,人口迁移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至关重要,要研究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类型及原因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迁居到另一地点已达一定时间而改变了永久居住地的现象。迁移的人称为移民,人口迁移按照迁移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国际迁移在历史上曾不断发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从旧大陆向新大陆的迁移高潮。近代国际迁移的主要方向为:?欧洲继续向新大陆迁移;?非洲黑奴被迫贩往美洲;?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开始迁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迁移的特点发生变化:持续了数百年向新大陆的迁移已近尾声;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外籍工人越来越多;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频爆发而不断产生国际难民。 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前:由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集团性、大批量;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短期流动。 国内迁移较为经常和普遍,主要形式包括:?边疆垦殖迁移。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 衡,资源枯竭地区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迁移伴随新土地的开发而产生。近代美国西部、苏联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等地的开发,都吸引了相当规模的移民并持续了一段时间。因各国国情不同,垦殖迁移有时自发进行,有时采用有的或军队屯垦方式;?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现代国内迁移中更为普遍和显著的一种。其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与工业聚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18 世纪产业革命后,西欧、北美的城市成为大工业所在地,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向城市的迁移浪潮遍及全世界。发达国家因农业现代化所需劳动力减少而引起,且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日益接近;发展中国家现代城市发展较晚,农业人口多,城乡差别大,故带来失业增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古代: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现代:建国到80年代中期: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部分、有计划、有组织;80年代后:由西部迁往东部,由农村迁往城市,自发迁徙,量大。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及其他因素。经济因素有城市化推进、地区经济差异、区域规模开发、大型建设项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宗教、种族、民族及个人求学等方面。生态环境因素体现在环境资源差异、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方面。其他因素为个人对生活或是职业需求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大量人口迁入对当地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农业、服饰、饮食、习俗、语言、宗教等。有些外来文化侵入后与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然后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被同化现象,有些传入当地后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岛,然后再通过扩展扩散慢慢向周围扩展。而地理环境是传统时代时人口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传统时代,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是通过作为信息载体的人来实现的。而人类的交往范围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自然障区,比如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对文化传播的制约非常明显。时间越早,人类文化传播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深。在旧石器时代,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在不同地区相对独立地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比如西方的“手斧文化圈”和东方的“砍砸器文化圈”。 “手斧文化圈”主要包括非洲、欧洲、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砍砸器文化圈”则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有学者认为,两个文化区之间的边界清晰,表明它们长期独立发展,彼此之间没有交流。而阻碍两个文化区之间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因素。根据考古发现,在更新世期间,东亚、东南亚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群落少有变化,这里长期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隔断了东亚、东南亚与南亚之间的联系,从而也隔断了与中东、欧洲地区的往来。再比如中国,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如秦岭一带,在道路没有开辟之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非常困难,而他们与西南境外的联系却很早就开通了。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极其艰险,所以他们的海上交通比内陆地区要发达的多。 接下来以宗教和语言为例,讨论地理环境与文化扩散的关系: (一)宗教传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宗教在产生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传播不仅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与人文地理环境也有密切不可忽视的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三大宗教传播的影响以及各宗教在中国的空间扩展 宗教的传播路径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在扩散方向上,地理环境中的天然屏障如 高山、沙漠、大海等对传播造成了阻碍,致使宗教的传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发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发达的陆路、海上商业航路,都为宗教提供了一个传播途径。 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次大陆南部被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所包围,北部有喜马拉雅山为阻隔,东部通过孟加拉湾北部沿岸与东南亚相通,西北部有苏莱曼山口和西亚、中亚相通。鉴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佛教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的地理阻力甚大,所以它的主要传播路线只能是沿恒河东下,或逆恒河、经印度河、穿越苏莱曼山口而西向。实际情况也 佛教走向世界时选择了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向东传播,影响到东南亚地区的缅正是如此。 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以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第二条是先向西再转而向北,到中亚又折而向东。由于佛教向西大规模传播之时(约1世纪以后),在它的西部先是有波斯(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和在巴勒斯坦地区产生的基督教,6世纪时又有了强劲的伊斯兰教,以这三股宗教势力为代表的西亚宗教不断东渐,所以,佛教在中亚和它们遭遇后只能是转而北上又东下,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进而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第三条是翻过喜玛拉雅山山口,直接向北传入西藏、蒙古等地。前两条是佛教传播的主要路线。 总体来看,佛教传入中国内陆的路线有海陆两路。陆路即是由西域各地经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传入。它又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麓,经于至阗莎车。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的伊吾(今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喀什市)。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东汉时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就是经天山南路二道来到中国内地传播佛教的。一般认为从西部陆路传入的为大乘佛教,从海路传入的为小乘佛教。海路的开辟比陆路的晚些,因而直到南北朝时才有 海路是指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至广译经大师经海路来到中国的记载。 州,再传到内地。佛教在中国的空间扩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扩展扩散中的等级扩散,另一种是迁移扩散。等级扩散的具体表现为佛教先由皇家信仰,然后扩散到百姓之中。迁移扩散表现为人口流动,将佛教带到新的地区。 基督教虽然产生于国际十字路口,其传播可以选择多种方向,但是,由于伊朗高原以东的亚热带沙漠气候、阿拉伯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地中海式气候反差太大,加之这两个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和伊斯兰教的强劲压力,所以,它最终只好向西部传播,最初主要是对地中海沿岸地区产生影响。而传播的实践证明,基督教思想也确实符合地中海式气候或与此相近的海洋性、温带气候影响下的居民的心理,所以,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一帆风顺,欧洲很快即成为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有许多说法,目前有史料证实传入的时间是唐代。从唐太宗到武宗期间,基督教一直受皇家贵族的欢迎,但是武宗登基后,他迫害佛教,勒令出家人还俗,基督教受牵连而湮灭。之后基督教又随着蒙古人的势力而再次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又随元朝势力衰退而衰退。明朝,天主教又先在澳门驻扎,然后通过广州入中原地区传教。基督教在中国的空间扩散形式是扩展扩散。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其主要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有时高达54?,热季长达4-5个月,昼夜温差达26?,降雨量很小,有时甚至滴雨不下,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教义简略、通俗易懂的伊斯兰教普遍受到了民风纯朴、憨厚的阿拉伯人的欢迎,并很快在自然环境相似、社会发展进程相当的民族和地区得到迅猛的传播,如西亚、北非的许多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即基于此种原因。有学者戏称伊斯兰教是沙漠气候下的宗教。甚至有人说20英寸的等雨量线,就是伊斯兰世界的界线。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方式,既有和平方式,也有战争方式。新疆的局部地区早期的伊斯兰教化,是在局部征服异教徒的基础上实现的。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伊斯兰教的传入应该说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唐宋时期的穆斯林商人和元代东 来的穆斯林移民。数以万计的穆斯林在中国永久定居和时代繁衍,促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诞生。其二,伊斯兰教的强大同化力,使大量蒙古人、唐兀人、汉人及新疆回纥等族人的后裔改变宗教信仰,促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繁衍和发展。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扩散主要为迁移扩散。 2、人文地理环境对宗教传播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最初"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这段话,从一个侧面阐明了宗教的发展(或没落)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古往今来,许多民族、国家之间都进行过难以数计的战争,与之相伴的往往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人口迁徙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能直接说明这一问题的历史史实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南北美洲并无世界三大宗教的踪影,当地的土著居民还处在落后的图腾崇拜阶段。然而,伴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脚步而来的是,大量的欧裔移民涌入新大陆,据统计,新大陆发现后的400年间,欧洲向美洲移民达3.8亿人。?基督教就是和这些欧洲移民一起被移植到了新大陆,美洲从此也就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二)语言传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语言扩散属于文化扩散的内容之一。语言的发展变化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的移动而产生的,语言扩散与文化扩散一样,同样分为扩散扩散和迁移扩散。语言的扩展扩散是在语言扩散过程中,人们空间移动距离较小,并将某种语言或语言现象接力地传往外地的扩散,这种扩散比较缓慢。历史上大区域的语言扩散或长距离扩散都是迁移扩散的结果。如英语在盎格鲁美洲的扩散。中国历史上有若干次大的人口迁移,它们是汉语扩散的主要途径。如今中国许多地方的方言的形成,也是历史上外来语言不断进入、影响的结果。 由于语言扩散主要是迁移扩散的结果,所以,影响人口迁移的地理环境因素也即是影响语言扩散的地理环境因素。例如,英语的发展。首先,英国殖民地的发展与海外的大量移民,使得英语从本土向国外传播。目前在英国以外,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有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有很多国家把英语当作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成为今天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最重要的语言。其实,随着工业与城市的发展,首都伦敦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吸引了过内各方言区来的居民,各种方言互相融合,以伦敦地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牛津和剑桥所用的语言便成为英国的语,再通过广播和电视向全国及国外传播,是国内语言及海外英语逐渐统一。另外,在英国本土以外,通过移民与政治等作用,英语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又比如,由英国移民所操的英语为国语的美国与英国之间有大西洋相隔,两边人员来往、语言交流受到影响,两地的英语逐渐产生差异。 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民族观念的影响,比如有些学者认语言扩散不仅受到移民、 为,客家语言之所以成为方言岛,主要因为客家南迁定居在闭塞的边远山地,地理隔绝,使得原有的语言得到保留,实质上,地理因素只是一方面,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增强了他们对外来语言的抵抗。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汉语扩展的明显地区分为两类:其一是语言交界的地带。例如,在广东靠近福建的地区原是闽南话分部区,但是随着近年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崛起,这里与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更多的是向广州方向,也有许多操粤语的人来到这里做生意,因此像汕尾市这样的典型闽南话地区,现在也通用粤语了。其二是信息流入量大的地区,如大城市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地理》王恩涌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人文地理学》赵荣等编著。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佛教文化传播论》张晓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
本文档为【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