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

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

2018-01-20 6页 doc 20KB 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 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 音乐,同其他各种艺术形态一样,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赋予音乐不同的特质,反之,不同的音乐也折射出各异的文化性格和审美取向。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中西方音乐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中国音乐注重情韵与感觉,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西方音乐注重音乐本身的和谐性,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船歌,顾名思义是描写与船、水相关内容的音乐形式。在西方,船歌是指意大利威尼斯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船工所唱的歌...
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
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 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 音乐,同其他各种艺术形态一样,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赋予音乐不同的特质,反之,不同的音乐也折射出各异的文化性格和审美取向。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中西方音乐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中国音乐注重情韵与感觉,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西方音乐注重音乐本身的和谐性,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船歌,顾名思义是描写与船、水相关的音乐形式。在西方,船歌是指意大利威尼斯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船工所唱的歌曲,或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1]19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悠游自在,通常为6/8拍子,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如: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等。中国的船歌虽然没有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音乐风格,也不能严格的称之为一种“音乐体裁”,但它历时已久,并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通过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和中国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来具体分析中西音乐审美的“写意”与“写实”。 中国民歌的“写意”风格 中国的艺术是写意的,所谓“写意”,是以主观现为出发点的艺术表达方式,即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客观事物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以意通形。[2]将万物寓于心中,追求以貌取神的艺术境界。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所以,“韵”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也是真正的魅力所在。不求形似,但见气韵,不追求形式的美丽,但追求内在的韵味与律动。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的神韵美,在诗歌、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各个艺术形式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仅仅用九个名词连缀,淡墨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古画,但作者之意并不在此,笔锋一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声地道出羁旅漂泊人的孤独与苦闷。还有戏曲中,水袖狂舞愤怒身影,身形摇晃的秋江行舟等等,以简洁的艺术手法来展示游动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用心领悟其中的 情趣与内涵。这就是“韵”的魅力。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传唱不衰的经典船歌,它从音乐构成、结构、表现等方面充分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意味深长的韵味。开始的引子是一段带有颤音的长音和迂回起伏的琵琶音的散板旋律,流水似的线条勾勒出一幅乌苏里江清晨烟波浩渺、安谧宁静的恬美画面。散板是一种灵活的自由节奏,这种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动将紧凑的节奏和舒展的长音相结合,紧而不乱,松而不散,疏密缓疾,抑扬顿挫,增加了乐曲旋律线内在的生命律动和张力。一声“阿郎——赫呢哪”的呼唤和紧接着远山传来美妙的回声,一强一弱,犹如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3],突破时空的局限,绘制出一幅远近相接,水雾迷蒙的晨曦图,若有若无却又余韵无穷。 在音乐表现上,中国音乐讲究用最少的笔墨,渲染最丰富的意境,当作曲者在表现一个主题时,这个主题往往不是乐曲的真正核心,而是在表现主题的旋律进行中所生发出的特殊韵味。而且,主题形象往往是模糊的、多角度的。《乌苏里船歌》中,引子后的两小节间奏,跌宕摇曳,犹如一叶小舟划桨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傲立船头的赫哲族渔民,手执双桨在引吭高歌。宫调式的明亮色彩,更富于了乐曲明快、质朴之感,流露出赫哲人们对新生活,对祖国山河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从音乐织体来看,中国音乐体系是一种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注重多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线性展开。中国音乐以单声部为主,一段段的连缀,织体与旋律相重合的,其织体本身就是旋律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而形成,构成一种以线为基础的一体化状态。旋律音符多装饰音,悠扬起伏的音腔在时间上画出具有节奏、韵律、动态之美的线条。中国音乐不重音响的浑厚、结实,而是多采用单线延伸的横线性织体思维,追求旋律在线性游动时所作的抑扬起伏、强弱虚实、高低快慢等方面的变化所生的节律感,努力追求单纯婉曲、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4]《乌苏里船歌》整首曲子以非三度叠置的琵琶音伴奏音型贯穿始终,并且,单音多有倚音、波音等装饰,形成了起伏、流畅的节律感,突出音乐的游动性和连贯性,这正体现出中国人玩味式的审美思维,即美的观念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心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5] 第一个乐段及其再现段,犹如一组组拉近的生活镜头,“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紧摇桨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歌词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尾声是引子的再现,在“阿郎——赫呢哪”的呼唤和回声中,满载鱼虾的小船带着赫哲人们丰收的喜悦冉冉远去。全曲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崭新的时代气息。 西方民歌的“写实”风格 相对于中国艺术的写意性,西方艺术更强调写实性。西方人倾向于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来对待,所以他们是站在客观世界对立面来认识客观事物的,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真实性与写实性。这种写实性体现在两方面,一对客观世界理智、冷静的模仿;二是自我情感的狂热宣泄。西方艺术追求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客观的艺术尺度,竭力强调满足视听觉的真实之美。例如:音乐剧《猫》中,完全按照猫的比例精心制作的垃圾,《西贡小姐》中从天而降的直升机,都是为了体现舞台的真实性。 在音乐表现上,西方音乐总是倾向于表现一个观念、一种情感等单一性的主题,„„乐思总是实在、固定而且明晰。[6]就像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严格遵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力求对象的客观、逼真,并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空间布置上的匀称。意大利那不勒斯城的古老船歌《桑塔露琪亚》,全曲结构规整、对称,形式严谨。3/8拍的节奏,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交替,表现了人们在海面荡舟的动作节律,钢琴伴奏部分吉他式的和弦衬托和前奏、过门等,生动地描绘出星月交辉的宁静夜晚,小船随风在桑塔露琪亚海面上摇曳起伏的动态,和热情豪爽的船上人挥臂划桨的有规则律动。画面的具体、真实、精确和色彩,充分体现出西方音乐的绘画性和描述性。西方文化着眼于空间性,其艺术以实体的块面为基本的造型手段,体现在音乐中即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追求绵密厚实、紧凑和谐的富有块面感的音响效果。《桑塔露琪亚》中,以旋律主调音乐为主干,与和声伴奏形成一个网状的立体结构,和声音列衬托主旋律,起到强化节奏,丰满音响效果,并加强音乐形象的刻画,体现了西方文化将时间过程空间化的倾向。乐句反复, 不仅加强了乐曲结构的稳定性,也更加突出了音乐形象。 从节奏的形式看,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由、富于变化的节奏不同,西方音乐节奏具有一定的规则和固定的模式,呈现出“功能性均分律动”。《桑塔露琪亚》3/8拍典型的强弱分明、功能均分的节奏律动,贯穿全曲,并形成固有的模式,有规则地重复更替。不管演唱还是演奏,都要严格遵循其强弱规律,因此有人说“西方的节拍是数学的定量”。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始终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实体存在的。因为是有意义的实体,故倾向于对它进行观察、研究,试图揭示其奥秘,倾向于把它作为自己的对立 塔露琪亚》面来对待,从而也就会萌生“征服”、“支配”的意识和欲念。[7]从《桑的歌词就可以体会得到: 明月照海洋,银星满长空, 波浪多平静,微风拂面庞。 快来吧!快来吧!我的小船哪! 作者并不是沉浸于自然景物中,而是以景物的描述作为激发情感的契机,显示了一种支配自然的欲望。 中西音乐审美的文化成因 中国的文化发源于黄土高原,西方文化则发源于古希腊的爱琴海滨。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中西文化打上了深刻的印记。生于内陆的中国,对“土”表现出强烈的眷恋和依赖心理。在中国人看来,“土”是最坚实可靠的,占领了土地,就等于拥有了这块土地上的一切。人们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安土重迁,逐渐形成了内向的文化性格。西方人重水轻土,在享受大海所赋予的自由和机遇的同时,也练就了勇敢、征服、开拓进取的开放型文化性格。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形成了中国艺术以娱己性为主,而西方艺术则以娱人性为主。中国人以感性来把握内部世界,其音乐是对生命状态的体验和感受,是完全个人的,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自足。个人性意义大于社会性意义,所以说,中国文化以感性为本体,注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讲究 弦外之音的“韵”味。西方人是以理性来处理外部世界,其音乐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事物的真实性来支撑它,其目标在与让广大听众、观众接受自己,肯定自己。也就是说在西方人观念中社会性意义高于个人性意义。 中国的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式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注重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体理解和阐释对象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与同一性。[8]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把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在二者的交融共存中体会客体的存在,感受它的生命,领悟它的精神。中国音乐单线化的旋律织体、弹性的节奏和联段体等创作技法的运用,以简练的手法刻画大自然景物,体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和”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主张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他们以理性的思维剖析对面的客观世界,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二元世界观形成了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和以科学方法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对具象的描摹,对客观的写实成为艺术发展的中心。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空间是固定的,有边界的,所以西方艺术必然追求体积感、立体感。与之相适应,西方音乐重视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 文化多样性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音乐文化也是如此,无论是中国重知觉、求神韵的“写意”还是西方重理性、求真实的“写实”,其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地域因素和哲学人文因素,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依托于民族的文化积淀,不同文化背景下熏陶出来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理念。此外,美是人类的一种追求,音乐美也一样,它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人心目中的美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抛弃“民族中心论”,认识到别人心目中最美的东西在你心目中不见得是最美的;而你认为美的事物别人也许是无法接受的。文化是人类心灵的碰撞,不论民族肤色只要它能够达到让人精神上满足的效果就是有一种优秀的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是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审美的最高境界。 注释: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第95页 [2]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70页 [3] 散点透视又叫作多点透视,画家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法可以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4] 刘承华. 中西音乐美感特征的比较[J ]. 中国音乐,1994 ,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P268 [5] 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合肥 [6] 刘承华. 中西音乐美感特征的比较[J ]. 中国音乐,1994 , (2) [7] 刘承华. 中西音乐美感特征的比较[J ]. 中国音乐,1994 , (2) [8]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21页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
/
本文档为【从《乌苏里船歌》与《桑塔露琪亚》看中西音乐审美特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