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

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

2017-10-22 30页 doc 64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 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 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 论文摘要 女性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主题之一,少数民族的女性教育研究则 是最近十多年间国内学界专业研究的重要论题。这既与国家民族发展政策密切相 关,也与教育学研究者不断拓展研究课题的努力密切关联。当笔者将研究对象明 确为哈萨克女性教育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大量的前期文献研究时,却发现目前 为止,尚无对哈萨克女性教育与社会变迁关联史的专题研究。 ...
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
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 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 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 摘要 女性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主题之一,少数民族的女性教育研究则 是最近十多年间国内学界专业研究的重要论题。这既与国家民族发展政策密切相 关,也与教育学研究者不断拓展研究课题的努力密切关联。当笔者将研究对象明 确为哈萨克女性教育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大量的前期文献研究时,却发现目前 为止,尚无对哈萨克女性教育与社会变迁关联史的专题研究。 本研究尝试以历史变迁中的哈萨克族群女性角色为观察点,通过对哈萨克女 性社会角色变迁的分析来折射和反映哈萨克社会变迁与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通 过对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的探索进一步印证和反映哈萨克社会变迁和女性角色 变迁,进而探寻哈萨克女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由于研究资料的缺乏,本文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或称实地研究)方法,以笔 者的家乡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借助于典型调查、生活史研 究、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并辅之以地方志、史料汇编、 报刊资料、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文献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的研究问题 逐渐被聚焦为“哈萨克不同社会时期女性教育是如何形成并发展的,它又是如何 将女性培养成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角色的”?这一问题又被具体化为以下四个问 题: (1)是什么力量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哈萨克女性教育,使其在塑造女性角 色上发生了变迁?(2)女性教育是以何种方式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的角色需要 的?(3)不同时期的哈萨克女性教育对女性的培养过程是怎样的?(4)不同时 期哈萨克女性教育所塑造出的女性角色是如何呈现的? 本研究发现:(1)在历史长河中,哈萨克族女性实现了从“男性附属品”到 “社会半边天”的角色转变,其进程为从“男性附属品”到 “权利意识初醒的 女性”,到“走入社会的女性”再到“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这一变化受哈萨 克族群女性教育变迁的进一步强化。 (2)哈萨克族群女性教育的历史变迁表现为 四种不同模式的转变:“资本化的女性教育”、“宗教启蒙的女性教育”、“思 想解禁的女性教育”、“现代女性教育”。(3)哈萨克女性教育在促成女性角色 转变过程中的具体机制为:家庭和社会习俗强化了“男性附属品”的社会教 化; 伊斯兰教的教化治理和经堂教育推动权利意识初醒的女性;清末民国时期的 社会 革新和新式学校促使女性逐步走入社会;新中国的社会现代化、教育普及及 其职 业教育训练则促成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群体的形成。 本文同时还发现,当前哈萨克女性呈现出地区差异性。如何使不同地区女性 都得到适合其自身的发展将会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构建自由 式女性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哈萨克族 女性教育女性角色 Abstract Female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has been a heated topic for many scholors, research on female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inter-national scholars for recent more than a decade.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cies of country and nation development, but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education researchers’ efforts. Finding that, up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no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Kazak female education, the author decided to study it and began to collect the material concerned The roles of female in Kazak community being the viewpoint , this study, based on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female to explore female edu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hanges of Kazak, analyz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different female rolesThe female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Kazak history in this study is based mainly on the field work or field studies, interviews, analysis of local records, press informatio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literary works as well, focusing the question "How did the Kazak female education develope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how did it cultivate the female roles meeting the community expectations? " The topic falls into four specific items: 1 What forces are potential or significant affecting Kazak female education, shaping the female role? 2 How does female education meet the expectation of female role in different periods? 3 What is the process in different times of the Kazak female education? 4 How does the performance of Kazak female form female education? What role do they play in andout of the familyAnswering the questions above, the author has found the results as follows: 1 Viewed the whole history, the Kazak female role changed from "male appendages" to "half the sky". The specific process is: The male appendages, Female with awareness for rights, The liberated female, Modern female, and this was further strengthened by female education. 2 The Kazak female education suggests four different patter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ructure changes, i.e.,The capitalized female education , The religious enlightening female education , The ban broken female education , The modern female education.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azak female education process has different performance at different times as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strengthening the statute "male appendages", by social, customs education, Islam teaching and mosque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awareness of female rights during the introduction of Islam. New schools for cultural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ability cultivating and training the liberated fema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Knowledge and cultural promotion in basic education, technical training and female cultivation in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middle and higher education, have triggere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female groups as " half the sky"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modern female education mode for the Kazak female, therefore, this thesis proposes to explore a new female education mode??A free style female educationKey words: Kazak female educationrole of female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为何研究哈萨克女性教育问题1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确定8 第三节 研究??13 第二章 资本化的“男性附属品”21 第一节 生活在边缘与底层的女子?21 第二节 游牧生产与男权统治29 第三节 “男性附属品”的社会教化36 第三章 宗教启蒙的女教徒 46 第一节 权利意识初醒的女性46 第二节 伊斯兰教传播与教化治理?50 第三节 女教徒的培养与经堂教育?56 小结 第四章 思想解禁的新女性 70 第一节 走入社会的妇女70 第二节 社会革新与妇女解放 74 第三节 新式教育与文化扫盲 83 小结 第五章 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93 第一节 “社会半边天”的职业女性 93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与女性权益保障101 第三节 普及教育与教育选择110 小结 第六章 结论126 第一节 研究结果??126 第二节 现状与思考?130 附录1: 图表一览133 附录2: 主要人物访谈摘要??134 主要参考文献??142 第 一章 导 论 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及其发展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问题,在人类社会已进入 21世纪的今天,重视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具有非常现实 的意义。关于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研究如果只停留在教育内部,便会使我们忽略 掉许多其它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将其放置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里去考察 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第一节 为何研究哈萨克女性教育问题一、 标语 引发的 思 考 笔者的家乡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那里是哈萨克族的主要居住区之 一。从1995年进入伊犁师范学院上大学,一直到 200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 士学位,每年寒暑假的回家路上,沿途都会路过不少村庄,而每次路过时总会看 见写在很多村民房屋上的宣传标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爱女孩就是关注 民 族未来”。(见图1-1)图 1-1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齐干吉迭乡牧业三村一户牧民屋外的宣传标语 印象中,这样的标语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在那时侯并没有产生特殊 的问题和困惑。在华东师范大学就学的三年中,女性与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女 性与教育的问题开始在我头脑中盘旋,渐渐萌发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冲动。以后, 每见这样的标语笔者的内心便多了很多的感动和遐想。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这一少数民族地区,夕阳下提着奶桶挤奶的哈萨克大婶、 儿时的哈萨克玩伴,那些笑脸成了笔者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不知这些当时与笔者 一样读书学习的姑娘们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她们以及她们的她们们曾经是 怎样的生活形态?她们每天在做一些什么?她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她们对 - 1 -他人、对社会、对世界又是怎样想和怎样做的?怀着这份好奇,怀着对哈萨克民 族的特殊的感情和情绪,就有了研究哈萨克族女性教育问题的情感动机。 二、为什 么“关 爱 女孩就是 关注民 族 未来”? 当我开始在课题研究的意义上探讨为什么“关爱女孩就是关注民族的未 来”这一标语时,思考将我引向了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国情不但决定了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 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予以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 义。首先,在历时态的时间跨度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 文化转型,其社会文化发展的速度和文化变迁的剧烈程度,比汉族地区更值得关 注;其次,在共时态的空间跨度上,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特质,也表现出少有的 典型性和代表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甚至每 一个人,都面临着社会剧烈变迁时代带来的种种冲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自身的根本途径。教育作为 调适民族适应社会变迁的手段,即受社会变迁影响又推动着社会变迁。在教育研 究中女性教育一直是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问题之一,女性教育影响到一个民 族的素质和前途。女性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提升整个民族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女 性教育与发展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女性教育能有效控制人口数量。联合国《世界生育研究》指出:“教 育有助于降低生育率,但并不普遍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型的单一关系, 而是一种曲线,其中包含一个教育阈值。在这一阈值前,生育保持稳定或随教育 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这种曲线形式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遍,阈值消失,教育直 ? 接起作用是在中等收入和识字率较高的国家。” 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的育 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状况的相关数据显示:“妇女的教育程度从文盲到小 学,其生育率和多胎率分别降低 9.3%和51%;从到初中分别降低 29%和193%; ? 从初中到高中分别降低 58%和167%;从高中到大学分别降低 54%和183%。”其次,女性教育还直接影响着人口的质量。大多数女性会成为生儿育女的母 亲,她们的文化知识,必将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家庭、社会乃至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的安南(kofia. annan)于 2000 年 4 月在达喀尔的世界教 育论坛上提出联合国女童教育倡议。该倡议的目标是到 2005 年缩小小学和中学 ? Aaron Benavot,“Education, Gend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见“Education andGender Equlity”,Julia Wrigleyed,1992,The Falmer Press,P33-37. 转引自,曾晓东,世界女童教育研究, 载《比较教育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 孟桂英:女童失学的忧虑,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6 年第 1 期。 - 2 -教育中的性别差距,并确保到 2015 年所有的儿童都能完成小学教育,而且男童 和女童能够平等地接受各种水平的教育。“??因为让女童接受教育是关系到生 存的大事,不仅为了这些女童,而且为了她们的孩子。因为让女童和妇女接受教育 是一种发展投资,也是最有效的一项投资。现在整个世界在逐渐达成一个共识: 如果女童教育领域不取得快速而显著的发展,全世界的发展努力,包括千年发展 ? 目标取得的成就,都将遭受损失。”中国民族成分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过程中, 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民族分布局面,各民族女性教育也各具特色。所以对社会变迁、 女性教育进行宏观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微观研究,即重视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 的研究。选择一个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域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具有重 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也具备现实的调查研究的可行性。 三、 哈萨 克族群 女 性教育史 专题研 究 缺乏 当笔者将研究对象明确为哈萨克女性教育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大量的前期 文献研究时,却发现目前为止,尚无对哈萨克女性教育史的专题研究。这一方面 进一步坚定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和对研究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明显地体会到了 研究所遭遇的实际困难。 这里先将哈萨克族群的一些基本历史背景状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哈萨克族人口与分布 新疆的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天山北部,即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所属的伊犁、 塔城和阿勒泰三个地区,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哈密地区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昌吉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和乌鲁木齐市也有 不少哈萨克人,到 2000年新疆哈萨克族人口已达 12504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维护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根据党的民 族区域自治政策,1954 年 11 月 27 日成立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 犁、塔 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和伊宁、奎屯二市,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伊宁市。 (二)自然环境 哈萨克族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是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高山 峻岭峰峦重叠、古木参天,盆地绿洲沟渠纵横、土壤肥沃,草原平川水草丰茂、 广袤美丽,湖泊河流瑰丽如画、独具风姿。作为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区的新疆伊犁 ? 联合国女童教育倡议是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 2000年 4 月在达喀尔的世界教育论坛上提出的,引自“联 合国女童教育倡议(摘要) ”,载《中国教育报》 , 2005-11-30。 - 3 -哈萨克自治州,占地面积约 35 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伊犁哈 萨克自治州境内,有著名的天山、塔尔巴哈台山、阿尔泰山巍然耸立。山顶上终 年白雪皑皑,而雪线下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冰山雪 峰融汇成大小河流,境内较大的河流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和额敏河。 这些河流灌溉着广阔肥沃的良田,滋润着硕果累累的瓜果园和水草丰美的牧场。 除河流外伊犁州境内还有很多湖泊,如,乌伦古湖、喀纳斯湖,乌伦古湖位于 福 海县西北,面积 952 平方公里;喀纳斯湖在布尔津县北部,海拔 1370 米,是典 型的高山湖泊;这些湖泊景色宜人,风光秀丽。 (三)哈萨克族历史沿革 哈萨克族的族源比较复杂。目前的基本共识为,哈萨克族主要是古代的乌孙、 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 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共同融合而形成的。公元前 1 世纪到公元 4世纪,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前苏联境内伊塞克湖周围地区的乌 孙人,以及更早些时候就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白种人)和月氏人,是哈萨克族 最早的祖先。6世纪后半叶,游牧于阿尔泰山地区的突厥人,在天山北部的乌孙 故地与乌孙人首先开始了哈萨克族最早的融合,以后又有契丹人、蒙古人先后也 加入了哈萨克民族的形成及融合之中。 随着蒙古人势力的不断扩张,融合后的早期哈萨克人的分布范围曾扩展到欧 洲的大部分地区。13 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的势力 范围,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 “金帐汗国”建立不久,在锡尔河下游地区游牧的哈萨克人从蒙古人的金帐汗国 分裂出来,向东迁移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 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 14 世纪一度强大, 将整个金帐汗国吞并。 15 世纪初,“白帐汗国”东部又分裂出了乌孜别克汗国。汗王阿布尔海里 凶狠残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汗的儿子克烈 和加尼别克苏丹对阿布尔海里汗王颇为不满。1456 年,克烈和加尼别克苏丹带 着自己的部落迁徙到楚河流域,建立起了独立的政治实体??“哈萨克汗国”。 汗国的建立,使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也吸引了周围大量游牧部落纷纷前 来加入。 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在汗王哈斯木的执政时期迅速发展,领地进一步扩展, - 4 -其领土包括锡尔河流域诸城,卡腊塔勒河流域、伊犁河流域,雅克河流域等等, 人口也增至 100多万。在哈萨克兴起的同时,天山北部西蒙古准噶尔部也迅速崛 起,并以塔尔巴哈台、伊犁为中心,向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天山南部部分地 区 扩展,将上述地区一一占领并置于其势力范围之下。中亚北部草原从此形成了两 大游牧集团??哈萨克和西蒙古准噶尔。1635 年,达赖喇嘛将“额尔德尼巴图 尔珲台吉”的称号授予准噶尔哈喇忽喇之子和多和沁。巴图尔珲台吉向哈萨克交 战,俘获了哈萨克汗国的杨吉尔汗,哈萨克汗国因此一度衰落。当噶尔丹和策妄 阿拉布坦治理准噶尔部时,变本加厉地向哈萨克不断用兵,迫使哈萨克流离失所, 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18 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阿睦尔撒纳与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新疆, 使准噶尔政权彻底瓦解,为哈萨克族解除了威胁,从而为西域多民族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哈萨克族也陆续重返原驻牧地,有些还进一步深入到阿尔泰山南 麓,及阿尔泰山东北的乌梁海、科布多地区。1755 年,哈萨克中玉兹的可汗阿 布赍与清军定边将军正式接触,建立了藩属关系。此后,哈萨克族与内地的经济、 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并开始陆续迁到今新疆境内游牧,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 要成员。清政府统治时期对所辖哈萨克人在原氏族部落制度基础上,实行千户制。 官员也分为千户长、百户长、台吉、公等。哈萨克人要交纳赋税,履行国民的义 务,最终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 19世纪后半叶,沙俄开始对中亚实施侵略,同时,也将侵略目标锁定中国, 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的大片领土,使大批哈萨克牧 民遭受到残酷统治。1864 年,中俄双方签署《勘分西北界约记》,一些哈萨克部 落不愿受沙俄统治,纷纷迁到中国境内。1881 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 俄强迫伊犁各族人民迁移,遭到哈萨克人民的顽强抵抗。 新中国成立后,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是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区。这 三个地区不仅在地域上连成一片,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上互有密切联 系。以此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将更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合作和促进三个地 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省人民政府报经中 央批准,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建立相当于行署一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区, 这是全国当时唯一辖有专区的自治区。 1955 年 11 月 12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示:伊犁哈萨克族自 治区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56 年初,经国务院批示,撤消伊犁专区,自治 - 5 -州直接管辖原伊犁专署所辖的 9县1市和塔城、阿勒泰专区,并代管博尔塔拉蒙 古自治州。1969 年 5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伊犁州革命委 员会领导成员时指出:“伊犁州革委会常委只限在伊犁地区,不包括塔城、阿勒 泰地区。”至此,伊犁自治州实际上只管辖直属 8县1市。1975年 8月29日, 国务院《关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划问题的批复》,同意恢复伊犁哈萨 克州的建制,同时成立奎屯市,归自治州领导,恢复伊犁地区辖原州直属 8县1 市。强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 1979年 9月,伊犁州首府迁到奎屯市。1979年9月 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电示:撤消 伊犁地区,原辖8县 1市由自治州直接领导;自治州首府从奎屯迁至伊宁,行使 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四)哈萨克族教育沿革 民族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容、形式、水平都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形式、 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发展特点以及周围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哈萨克族祖先曾居住、繁衍生息的故土上,他们的后裔仍然在那里居住、繁 衍生息,在那里从事着游牧业、半牧业,过着半定居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在这种经济生活模式的基础上,便产生和发展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哈萨克民族 教育。根据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可将哈萨克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原始形态的教育 这时期包括两个阶段,其一,人类从原始群过渡到人类逐渐社会化和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复杂化,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确立,即从公元前 7世纪到公 元前3 世纪。原始形态的教育,是以言传身教为形式的社会教化,包含生产劳动、 伦理道德、公共传统、宗教、军事、艺术等方面。其二,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12 世纪前,即哈萨克族先民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至伊斯兰教广泛在哈萨 克社会广泛传播之前。其教育内容、形式与其他定居民族不大相同。从而体 现了 与本族游牧、半游牧经济生活相适应的内容和特点。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劳动知 识教育、宗教教育、军事教育、艺术教育、尊长爱幼的伦理道德教育、医药卫生 教育、音乐舞蹈教育及法律教育等。 2.伊斯兰教影响下的教育 伊斯兰教虽然从 7世纪开始在哈萨克草原传播,因为哈萨克人在辽阔的草原 上过着游牧与分散的生活,所以伊斯兰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 - 6 -杂的过程。到公元 12 世纪伊斯兰教才开始在哈萨克草原广泛传播,因此,对伊 斯兰教影响下的教育主要时间段在此表述为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到20 世纪初新式教育推行为至。 这一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伊斯兰宗教教育与哈萨克民间教 育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自身特点。哈萨克族虽然早就皈依了伊斯兰教,但伊斯兰 教在城市和定居的哈萨克族人中影响较大,而对游牧的哈萨克人影响不深。宗教 教育主要以教义的社会教化及经堂教育两种方式。清真寺办的学校称经文学 校, 是经堂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经文学校的经费由清真寺负责,授课老师是教职人 员阿訇,讲授的内容是《古兰经》,校规是伊斯兰教教规。课程是宗教仪式、祈 祷文、阿拉伯文、古兰经、宗教诗、伊斯兰教规、宗教律例、宗教经典等。这些 学校没有桌、椅、黑板,缺少数材,有些课程甚至没有教师授课,主要是自己念。 这种经堂式的教育在牧区并不普遍,只乡、镇才有。除经文学校外,在牧区的游 牧讲经堂等教育形式也是宗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代教育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从而宣告了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12 年,在南京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发 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体制。 它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1917年11月7 日,在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当时,处于和俄国接壤的我国新疆,和全国一样,在十月 革命的鼓舞下,也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新式教育被广泛推行,具有新式学校特点的学堂开始在 哈萨克社会诞生。单纯的宗教教育被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所补充、 代替。适应、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文化被推广。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上述简要的历史回顾表明,哈萨克族群与其他多数民族一样,经历了各种社 会形态的演变和发展,但是,当代学界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族群整体演 变和发展的了解并不深入,对该族群的印象往往也只是一种模糊和粗略的认识。 尤其是关于哈萨克女性教育、女性生存状态、女性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 整体认识明显缺失。 - 7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确定 当笔者明确了哈萨克女性教育这一专题后,如何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尤其 是如何将哈萨克社会发展史、哈萨克女性教育史与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生存状态的 典型现象加以整理分析并进行合理化解释,便成为一个最基本的难题。这一困难 最主要的是要解决选取怎样的研究视角和观察点分析哈萨克女性教育的变迁? 一、 前期 文献分 析 (一)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 根据笔者所收集到的文献来分析,我国女性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 面,即女童失学、辍学成因研究,女性教育公平研究、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现状研 究、西方女性主义视角的女性教育研究及女性教育史的研究。 1.女童失学、辍学的研究 根据联合国儿基会的界定,女童包括 18 岁以下的所有女性,女童教育是对 这一年龄段所有女性进行的基础教育。关于女童失学、辍学的成因,有诸多的相 关研究。有的是从经济、文化传统等加以分析;还有的学者是从发展模式上探究 ? 原因,如臧健(2000) 对“外援型”发展模式的致命弱点作了剖析;也有学者 从女童自身的主体价值和需要来进行探讨,提出随着中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成 效越来越显著,大龄女童、特别是大龄失学、辍学女童的教育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对这部分大龄女童的再教育,将成为今后 10 年女童教育关注的重点。史静寰 ? (2000) 则认为如何激发女童自身对教育的需求、激发与女童接触密切的女童 的父母、家庭、社区等相关群体对女童教育的支持,形成“内源型”发展模式是 女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女性教育公平研究 女性入学公平、教育内部的性别不平等、教学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等隐性问题 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不少研究探讨了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处理传统女性角色 与现代角色的冲突以及平衡问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如何尽量减少性别歧视因 素以培养未来具有性别公平意识的公民,青春期性教育与性别意识教育如何进行 ? 等问题。如郑新蓉(2000) 对中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隐性性别歧视(偏见)”问 ? 臧健,教育:离西部贫困地区女童还有多远,载《妇女研究论丛》,2000 年第 3 期。 ? 史静寰:从女童的视角对教育的反思,载《妇女研究论丛》 ,2000 年第 3 期。 ? 郑新蓉:男女大学生学术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载《妇女研究论丛》,2000 年第 2 期。 - 8 -题的研究,她用问卷、访谈等方法调查了不同学科(哲学、数学)男女大学生在 学术能力上的性别差异问题,她认为当代女大学生的发展与其专业选择,即所学 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性别环境是分不开的。 3.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现状研究 围绕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如女童入学情况、辍学情况 与辍学成因、大龄女童受教育情况、女性生存与发展现状、女性文盲情况、师资、 ? 女性教育观念、女性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等。如骆桂花(2007) 以甘青宁回族 地区为个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甘青宁回族女性教育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全 ? 面分析研究及反思;冯雪红(2005) 通过深入了解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特别是宁 南山区回族女童教育现状,剖析了影响和阻碍回族女童教育发展的原因,针对回 ? 族女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满珂、马红艳(2004) 依据实地 调查呈现了东乡族女童的受教育现状,分析了东乡族女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并提 ? 出了相关建议;潘正云、吴明先(1999) 针对彝族女童入学率低的问题,提出 必须结合实际,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提高彝族女童教育质量。 4.西方女性主义视角的女性教育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传入,教育界学者开始将西 ? 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想介绍到中国。如徐辉(2000) 对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 ? 义思潮进了的评析;杨昌勇等(2001) 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常用的方 ? 法及其方法论特征;谭再琼(2001) 通过考察传统文化、政府行为和国家意识 形态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影响,提出社会性别教育是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 对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别教育提出具体的建议;黄钟敬(2003) 从课程中的 ? 性别问题出发,探讨女性主义对主流课程文化的批判;胡莉芳(2005) 在考察 中国女性教育和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必 须寻找使女性主义和教育学二者相结合的理论生长点。她认为女童教育问题,尤 ? 骆桂花:文化符号的承继与解读??甘青宁回族女性教育文化的社会考察,载《青海民族研究》2007 年 第 3 期。 ? 冯雪红: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6 期。 ? 满珂、马红艳:东乡族女童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载《西北民族研究》 ,2004 年第 4 期。 ? 潘正云、吴明先:凉山彝族女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年第 5 期。 ? 徐辉:试析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载《比较教育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杨昌勇、胡振京: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年第 5 期。 ? 谭再琼:论西方教育领域中的“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方式,载《浙江学刊》 ,2001 年第 2 期。 ? 黄忠敬: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载《教育科学》,2003 年第 3 期。 ? 胡莉芳: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载《教育探索》2005 年第 4 期。 - 9 -其是农村的女童教育问题将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新的理论生长点。李丽 ? 华、钟婉娟(2005) 主要介绍了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脉络及不同流派的特点, 并对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的性别与教育研究、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本土建构 进行了梳理。 5.女性教育史的研究 女性教育史研究业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研究主要涉及 通史和断代史。关于女子教育通史的研究,有不少著作。如闫广芬(1998)的《中 国女子与女子教育》,熊贤君(2006)的《中国女子教育史》;雷良波(1993)的 《中国女子教育史》,徐霞等(1999)的《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研究》。也有学 者关注女性教育的断代史研究,并有不少著作产生。如郭卫东(2001)的《基督 新教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王敬平(2001)的《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的产生》;阎广芬(2000)的《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等。 上述文献分析表明,国内学者所关注的女性教育研究中,尽管已经注意到很 多领域,但是我们仍能发现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欠缺:第一是关于少数民族女性 教育的专题研究依然不多见;第二是关于某个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专题研究十分 缺乏;第三是关于哈萨克女性教育的专题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二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 就笔者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分析,目前国外学者对女性教育的研究较多集 中于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女性教育与社会问题 国外学者所关注的女性教育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教育与就 业,女性教育与人口增长,女性教育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美国学者艾伦?贝纳沃 ? 特(Aaron Benavot,1992 ) 就女性教育与女性劳动参与水平和女性的劳动价值 三者关系的研究表明,女性教育提高了女性潜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她们的敬 业精神,改变了她们对家务劳动和职业劳动的态度,向她们提供了就业的必要文 凭,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迁移主要发生在那些受过较多教育的、年轻的妇女中, ? 教育影响了女性的劳动力参与水平。联合国《世界生育研究》 则指出,教 育有助于降低生育率。这一研究还指出,女性教育对人口控制的影响要比男性强 ? 李丽华、钟婉娟:西方女性主义教育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载《江西教育科研》2005 年第 6 期。 ? 曾晓东:世界女童教育研究,载《比较教育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 Aaron Benavot,“Education, Gend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见“Education andGender Equlity”,Julia Wrigleyed,1992,The Falmer Press,P33-37. 转引自,曾晓东,世界女童教育研究, 载《比较教育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 10 -三倍;证实人口的迅速增长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各种生育 控制措施中,女性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此外,也有学者对女性教育与国家制度 变化的关系展开讨论,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提出女性教育会给社会带来冲击,迫 使社会革新观念,改变社会重要的制度安排。 2.女性教育公平研究 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女性的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也 越来越大。因而,国外学者更多关注教育过程均等和教育结果均等。在这方面, 一个共同的假设是发达国家表面上的教育平等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平等。如芬利 ? (Finley,1992) 就家庭教育资源分配中的性别不平等做了研究,发现无论中 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没有兄弟的女性往往呈现特殊的优势,而送女儿上大学的 ? 无产阶级家庭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儿子。朱丽叶?瑞格雷(JuliaWrigley,1992) 在她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结构,指出平等的表面下隐藏 着广泛的不平等。她发现竞技性的学校体育活动费用在学校课外活动费用中占较 大比例,社区对学校的额外支持也往往集中在本社区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上,而这 ? 些投入都和女孩无关。贝林克等人(Belenky,1986) 通过对135名妇女的访谈 研究,则发现女性认同一般认为是传统的男性思维模式,如理性、思辩、创造力 等;研究还同时发现,女性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大于传统所认同的两性之间差异。 此外,也有很多学者关注了另一些问题,如教学过程中的女性形象问题、男女生 社会角色差异等研究。 3.少数族群的女性教育研究 除了对女性教育的宏观研究与教育公平研究之外,对少数族群的女性教育研 究也是国外女性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系教 授西 ? 塔拉?西克和艾利森?凯利Sitara Shaikh and Alison Kelly 对穆斯林女性 教育进行的研究,通过对英国学校中的巴基斯坦女生及其父母进行的调查, 指出 大多数女生的家长希望政府能为穆斯林女童提供女子中学。罗莎林 (Rosalind Y? Mau,1990) 通过对亚裔及大洋州裔的美籍女学生进行考察,探讨了这些女性 在 高校学习的障碍,指出这些女学生的障碍是由跨文化适应困难造成的。劳拉 ? 曾晓东:世界女童教育研究,载《比较教育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 Julia Wrigley ed,Education and Gender Equality,The Falmer Press, 5?8,1992? M.Belenky,B.Clinchy,N.Golderberg,Women's ways of knowing,New York:Basic Books,1986? 曾晓东:世界女童教育研究,载《比较教育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 Rosalind Y. Mau, Barriers to Higher Education for Asian/Pacific-American Females,The Urban Review, Vol22, No. 3, 1990- 11 -? (Laura W. Perna,2001) 通过研究高校中女性职员的职称级别构成比例,探 讨了少数民族女性的就职分布状况,认为少数民族女性在高校就职面临不公平现 ? 象。迈卡(Meca R. Williams,2005) 则对研究机构里的黑人女性所进行的研 究,发现黑人女性与白人学生的经验共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结果。 上述文献分析表明:国外学者的女性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问题的讨论,研究 视角比较多样,关注问题比较具体,并涉及多学科的探讨,如社会学、人类学、 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等。 二 、本文 的 研究 问 题 前期文献分析使笔者明确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对哈萨克女性教育问题的专题 研究既是有价值的也是可能的。首先,关于哈萨克族群女性教育的专题研究本身 是有价值的,它既符合国内外女性教育研究的总体趋势和潮流,也符合国家所关 注的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发展政策;其次,关于哈萨克女性教育专题研究也是可能 的,尽管缺少这方面的完整资料,但是一方面能发现有关哈萨克族群的其他资料, 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分析梳理来挖掘有价值的资料,另一方面笔者本科阶段哈 萨克语的专业学习以及家乡在哈萨克集居区的生活经历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和 资料的获取。 正是由于哈萨克族群女性教育整体研究的缺乏,笔者选择了历史社会学的研 究视角,试图从历史角度探讨社会发展与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将哈萨克女性教 育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女性教育如何塑造出不同女性 的过程及原因。“历史研究不能仅限于描写妇女状况在时间进程中的变化,也不 能限于描写不同时代的性别关系,而应该致力于建立每个阶段的因素和制度系统 的状况,这些因素和制度包括家庭、教会、国家、学校等等,它们在不同时期的 ? 分量和手段各不相同。” 哈萨克社会经历了游牧宗法社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的过渡,这些变迁深深影响了哈萨克族的女性教育,使得女性教育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尽管方向已明,究竟如何探询这一漫长历史长河中哈萨克社会变迁、女性生 存状态变迁与女性教育变迁的历程,在三者之间找到有价值的分析资料并在 其中 ? Laura W. Perna, Sex and race differences in facultytenure and promo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 42, No. 5, 2001? Meca R. Williams, Denise N. Brewley, R. Judith Reed,Dorothy Y. White, and Rachel T. Davis-Haley,Learning To Read Each Other:Black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
本文档为【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 _ 从女性角色转变看哈萨克女性教育变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