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憨佗评三国

憨佗评三国

2017-11-20 32页 doc 60KB 8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憨佗评三国憨佗评三国 憨佗评《三国演义》 做大事不用小计 孔明向刘备进献“隆中对”欲三分天下时,有个总战略:北拒曹操、东连孙吴。 想刘备此时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居无定所,挺孙权出头在赤壁与曹决战,乘曹、孙俩人激战之际,“暂借”荆州也无不可,不过,刘备此时势单力薄,翅膀还不硬,只好给孙权说好话:这荆州只是暂借,得了西川便还。 刘备果真得了西川,又与孙权结亲,这时该把荆州还给大舅子孙权了吧,可刘备觉得自己事业做得也不小了,不想还荆州了。 刘备、孔明两人合谋,敷衍鲁肃,三气周瑜,又是装哭,又是叫穷,耍无赖手段拖着不还荆州。 孙...
憨佗评三国
憨佗评三国 憨佗评《三国演义》 做大事不用小计 孔明向刘备进献“隆中对”欲三分天下时,有个总战略:北拒曹操、东连孙吴。 想刘备此时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居无定所,挺孙权出头在赤壁与曹决战,乘曹、孙俩人激战之际,“暂借”荆州也无不可,不过,刘备此时势单力薄,翅膀还不硬,只好给孙权说好话:这荆州只是暂借,得了西川便还。 刘备果真得了西川,又与孙权结亲,这时该把荆州还给大舅子孙权了吧,可刘备觉得自己事业做得也不小了,不想还荆州了。 刘备、孔明两人合谋,敷衍鲁肃,三气周瑜,又是装哭,又是叫穷,耍无赖手段拖着不还荆州。 孙、刘两家合则可相安一隅,不合则必被势力强大的北方集团各个击破。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成为曹家首敌,不敢强索荆州,待北方战事趋缓,孙权就铁了心索要荆州了。 孙权追讨荆州很讲策略,先是与曹家暗中结盟,再是向关羽提出联姻,服软骄敌,被关羽“虎女安得嫁犬子”回绝了。 联姻受辱的孙权不仅不动声色,还派陆逊谦卑地讨好关羽,再骄其兵。心高气傲的关羽以为东吴软弱可欺,尽撤荆州之兵,北上樊城全力对付魏国。 关羽伐魏不顺,自己还受了伤。孙权抓住机会,偷袭荆州,关羽顾此失彼,败走麦城被杀,荆州终归东吴。 刘备、孔明两人本想做大蜀汉集团,有三分天下之雄心,是枭雄之志,可在荆州之地却忘却天下大计,用见不得人的无赖手段欠债不还,施小计而得小利时便喜形于色,这便是小气,便是不诚不信,便是拿不上桌面的龌龊。要知道,争天下之计,岂是小聪明可成。 其实,当年关羽所占荆州,亦不是很大的地盘。北有曹操据樊城,东有吴据江夏、南郡,荆州已经失去不少土地,成了烫手的山芋,是可食可弃的鸡肋,得之不喜,弃之不忧,不知刘备、孔明为何死不放手。 孙权就显得比刘备大气高明,北方强敌入侵,为拉拢势力还不强大的刘备抗曹,可以先借荆州,舍一隅而保江东八郡之安。刘备、孔明则强敌未除,欺骗盟友,这种小气焉能不败。 为了荆州,蜀汉失东吴盟友,待北方强敌来攻,无人救援,果然最先亡国。 一部荆州得失戏,亦是人生大舞台。大谋大略大气与鸡鸣狗盗小计,同台演出,成功与失败其实早成定局。 (作者:憨佗) (外一篇) 做大事不吝小计 ——驳憨佗《做大事不用小计》 近日读憨佗所谓《做大事不用小计》一文,感其若立题尚有回旋余地, 则其例证则近乎非毫无逻辑(文不对题)即毫无心智(判断理解力),或曰肤浅以至强解更至自相矛盾。然,味其立题亦属无稽,文中则思路混乱不堪,当下不忍再睹,不才遂改其一字以驳之。 《做》文中将三国时期,蜀国的最终失败归因于对于当初盟友孙吴政权的所谓戏弄。也就是说借蜀汉荆州不还,背信弃义,是见不得人的小儿把戏。则使出如此把戏的刘备,诸葛等人也是牛二的泼皮作风,赖帐不还,是万万成不了大事,所以最终也败在荆州之失。 若公瑾,鲁肃读过此文当作如何,若刘备,卧龙读此文又当作如何,以憨佗之逻辑,则公瑾鲁肃当大骂刘备“实在是赖皮,早知当初不借给尔等荆州”;刘备,孔明则大喜道,“谁叫你们孙家白痴,我借你地盘你就借给我,现在我家二哥都住下了,你说还就还啊,”那边公瑾想到被侮辱智慧吐血而死,旁边的吕蒙暗暗的摸了一把砍刀放在背后,只等二哥一走神,砍他。 如此想来,憨佗必定比公瑾,孔明更有智慧,神机妙算,一眼就看出刘备肯定赖帐,一眼就看出吕蒙迟早要阴了关二哥。真是震古烁今旷世奇才,什么堪比管仲,又岂止是太公,张良再世啊,更何况身兼大义,实在是孙子,孔子的合体,英雄与侠义的化身了。直乃“不恨古人无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 然而,成大事者是不吝小计的,而刘备借荆州也并非小计。 兵者,国之大事也。古往今来,有关领土主权,从来都是武力作为最终决定力量的。兵者,诡道也。所谓仁义之师,除非仅是幌子,否则战略军事上的“大义”总是输得一败涂地。宋襄公失霸,项羽自刎乌江,匈奴人讥汉军多用诡计,赞七师师长怨李云龙未等其部队展开就将其缴械,这些战略军事上的“大义”,如今听来都是十分可笑的。反之,盗虎符,张良解白登之围,周瑜将计就计杀蔡瑁张允,皇太极反间计杀袁崇焕,珍宝岛伏击歼苏军,等等,这些不吝小计,抓住对方的最薄弱环节,寻找突破,总能胜过百万雄兵,其中也不乏成大事之人。 再论借荆州之计,所谓“借”,只不过是孙刘联盟内部的外交默契罢了,不存在道义问题。孙刘联盟初胜,诸葛亮鲁肃都清楚,最关键是维持孙刘联盟的稳定。当时的情况,荆州是不得不给刘备的。对于刘备,可以此为据,以图益州。作为孙权,荆州可得同盟稳定,趁刘备无心中原,曹操新败,可以挥军北伐,实在是双赢得的事。因此,对于孙刘来说,荆州的归属不存在谁欠谁的问题,既是赤壁之战后的客观趋势,也是双方外交的临时,“借”字无非突出一个“和”字,省得分地盘的时候伤了和气,在这里,双方都是妥协和默契的。 待到孙权北伐失利,刘备取得益州,赤壁之战之后的格局已大为变化。鼎立的格局实际是军事相持的状态,对于刘备集团,以隆中对的战略,是发展益州,稳定孙刘联盟,坐稳荆州,代时机成熟,可以经汉中,荆州两路并伐中原。因此,预图中原,必须占据荆州,占据荆州,必须要有孙刘联盟作为基础。孙刘联盟对于刘备是必须的,否则荆州不失也会两面守敌,疲于防守;荆州若失,则只有一条在崇山峻岭中蜿蜒迂回伐取中原的通路,战略胜面就大打折扣了。《做》文中指荆州地盘不大,不知刘备孔明为何死守不放,看来明察秋毫的憨佗在此真是智者千律有一失了。马六甲海峡也不是很长啊,格兰高地也不是很大的地盘,那么海参崴呢,钓鱼岛呢,憨佗糊涂啊。对于孙权,北方战事已无大胜可能,若图中原,荆州不可不取,但是鲁肃知道, “曹操不可卒灭”,孙刘联盟的稳定是高于荆州得失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外交手段,在不破坏联盟的基础上争取在荆州的利益,以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孙吴的主战派可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刘备不是刘表,卧榻之侧有此等人酣睡,他日,水路并进,东吴无险可守了。因此,最终吕蒙白衣渡江,是在鲁肃仙逝之后了,因为只有鲁肃知道他和诸葛亮的默契。对于曹魏集团,赤壁战后,其首要任务就是拆散孙刘联盟,各个击破,突破口就在荆州问题。然而,只要诸葛亮鲁肃在,此事恐怕太难。等到快要被迫迁都了,最后还是“皇帝爷爷”司马懿出了“小计”:挑拨孙刘,摆出一副正义面孔,谴责刘备借荆州不还,要帮孙权谋取荆州。 估计这在憨佗看来更是不折不扣的市井泼皮无耻小计了。更别说樊城都给水灌了,曹仁“鼠辈”闭城不出,眼看自己大将被擒被剐,只躲在城里放毒箭,懦夫所为也。其后还有,待到二哥走头无路,许晃也落井下石。 如此“小人小计”,恐怕在三国屡见不鲜吧。 司马懿的“小计”可谓彻底扭转曹魏集团不利局面的最终要的战略决策。表面上曹魏集团不伤一兵一卒,也并不占多少“地盘”利益,但是,此后却取得了战略上的最有利态势。于曹魏集团来说,1.扭转了两面受敌,战略退守的局面,正当己方疲于应付进攻的时候,借外兵击溃来敌,本来就是想都不敢想的;2. 获得了暂时和平的时期,孙吴夺取荆州之后,各方都无力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了;3 .破坏了孙刘联盟,沉重打击了威胁最大的蜀国。一只主力部队的损失是小,战略格局,外交形式的破坏对于刘备的损失是最大。按孙子兵法,可谓被司马懿“伐谋伐交伐兵”之胜,且此胜可说得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最为致命的,假使公瑾,鲁肃在宁肯不得荆州也不会轻易失去盟友的,孙吴此时的判断失误在于,关羽攻樊城时,曹魏疲于应付,徐州等地暂时空虚,吕蒙却认为徐州已是囊中之物,听信挑拨,谋取荆州;可夺取荆州之后,曹魏有精力估计徐州,虽然表面上孙吴集团得失相当,但是战略上的优势已经丧失殆尽了,即使孙刘再度联手,也不复取荆州之前的有利军事形势了。如此看来,真正的小计是吕蒙白衣渡江了。自此司马懿一“小计”,实际实奠定了曹魏(晋)一统同中国的基础,无怪乎司马懿与诸葛,公瑾并列一流军事家(还应包括庞统,鲁肃,郭嘉;一方二人,都有英年早逝,看来冥冥中自由天定)。 当年乒乓外交以小球推动大球,憨佗岂可以以小计论之,战略上的大开大阖和战术上的寸土必争是相辅相成的,诸葛亮以“借”为名,暂时协调联盟内部的次要矛盾,用以谓隆中之对的战略思想服务,实乃高明的“小计”。小平同志说抓着老鼠就是好猫,成大事者往往不吝小计。憨佗的理论实际带有迷惑性和危险性,昔时,中国常以泱泱大国自居,元亡宋,清亡明,西方列强蹂躏国土,与这种当时国人长期形成的莫明的大国优越感和所谓不用“小计”的无稽逻辑是有莫大关系的。当今国际,社会形势瞬息万变,机遇挑战并存,于国家,个人来说,既万万不可有不用“小计”之念,更要懂得他国,他人并非是不用“小计”的,当然此处的“小计”并非是贪图蝇头小利的目光短浅之举了。 (作者:轶名) 关羽之死的另类说法 说关羽是刘备“假手于吴人”杀死的,人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此说或许有道理。 关羽死之前,已成为蜀汉阵营里“最不利安定团结”的严肃。 关羽拒荆州要地,不贯彻军师孔明《隆中对》所制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与孙吴屡有摩擦。 而刘备、孔明都知道,唯有结好东吴,才有西蜀霸业。不执行这一战略,主公刘备何谈霸业, 得罪孔明事小,若屡屡冲撞主公,关羽的处境就不妙了。 三国之中,刘备兵将最少,这一点刘备自己明白,所以要拔除一副求才若渴之态。 刘备拜马超为左将军,关羽不满;拜黄忠为后将军,担心关有意见,派专人通知关,还拜关羽为前将军,主公如此小心,关羽还是大骂:“大丈夫终不与老兵(黄忠)同列”是谁将黄与关同列,刘备。关怒骂黄,亦是骂主公刘备。 看比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的史书《三国志》就更明白。 刘备对关羽的“志骄意逸”亦有防备。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为了监视关羽,又派妻弟麋芳为南郡太守,派同乡士仁为将军屯驻公安。关羽失荆州,两人立刻投奔孙权,是妻弟、同乡畏惧监军失职,将成为荆州失守的替罪羊。 《三国志?廖立传》中说“羽怙恃威名,作军无法,(刘备)直以意突耳”,“使关侯身死无孑遗”。 设想:刘备在时,关羽如此骄横,若刘备死后,如此骄将岂不是蜀汉一患,何况后主阿斗又是个扶不起来的东西。 《三国志》还说:“关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义,必须是在君臣规则里的义。 当年关羽从家乡河东解县投奔涿郡刘备,是在家乡杀人“亡命”而来。 刘备将关羽匿藏于军中,“恩犹父子”即是如此。 关羽的悲剧就在于仅仅把刘备当作义兄,君臣父子之礼全然不顾。而刘备乃一代枭雄,同姓族兄刘表可叛,刘璋的益州之地可夺,你关羽一个异姓兄弟,若是不讲君臣之礼,冒犯天颜,能不惹祸吗, 关羽临沮兵败,荆州失守,孔明不以一卒相援,或许孔明早就知道主公的心思,只是不愿挑明罢了。 而庞统早就对刘备进言,若得西川,则可放弃荆州。 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过:“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 则易世(刘禅登基)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损关羽之命。” 章太炎之说不是定论,但功臣无过亦难免杀身之祸,若是骄横,就更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关羽死于刘备之手,亦是一说。 才俊何必是狂士 刘备遇见诸葛亮之前,虽胸有大志,却似流寇一般,投东奔西,居无定所,屡吃败仗。 按今天的话说,刘关张三人的合股公司,没有战略,公司无法做大做强。 后来贤人司马德操告诉刘备一个商业机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于是刘备才三顾茅庐,言行谦恭地邀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对孔明军师言听计从,君臣合力成就了三分天下居其一的业绩,孔明也赢得了千古智圣的美名。 此后凤维庞统也来到刘备帐下,其待遇却远不及孔明,刘备不怎么重用凤雏庞统,大有文章。 庞统的才智肯定不亚于诸葛亮,司马德操、徐庶等贤人一再将两人并列齐举。 《三国演义》中庞统巧授连环策,将曹军船只锁在一起,才有一把火烧尽曹兵所有船只的第一功绩。 庞统有才,刘备用而有疑,想来不过有三。 一是庞统不像诸葛亮历史清白,庞先生是不被孙权重用而跳槽到刘备军中的。 二是庞先生经不起组织的考验,初到刘军中,身无寸功,刘备派你到耒阳作县令,官是小点,但那也是组织的信任。庞先生到任后百日不理政事,整天饮酒为乐,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后来刘备不得不收回成命,改任庞为副军师,你以为刘备没有想法? 三是你是副军师,却偏要与军师孔明争名夺功,你以为孔明军师是吃素的,人家与你一样才智过人,在公司里还处处让着元老关羽、张飞,人缘好,战功多,与他较劲,有好果子吃吗? 最终,庞先生因要抢功,被人乱箭射杀于落凤坡,时年36岁。有人叹曰: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 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其实庞统从孙权处跳槽前是周瑜刚死、孙权人手正紧之时,孙权重要谋士鲁肃全力推荐庞统,称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也深服其智。 权闻言大喜,急招之来面试,不想庞先生出言不恭,竟称自己比周瑜强多了,孙权平生最喜自家亲戚周瑜,见统轻之,心中不悦,对鲁肃说:“狂士也,用之何益!” 刘备、孙权都是一代明主,尚且如此,可见才智过人也轻狂不得。 不被重用的赵子龙 读《三国演义》,没有不喜欢赵云的。 赵云智如孔明,勇胜关张,才德兼备。但领导刘备却不太喜欢他,这叫许多人琢磨不透。 赵云功劳不小。刘备爱子阿斗的小命,就是一身是胆的赵云从数十万军中杀了一天一夜,从长坂坡救回来的;黄忠不服老,被敌军所困,也是赵云义字当先,救了黄忠;街亭失守,蜀军各路人马损兵折将,惟有赵云不折一人一骑。 领军而忠、义、智、勇集于一身者,看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惟有赵云。 但刘备对赵云用而不重用,赏而不重赏。 比如刘备当上蜀国之主,大赏众臣,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张飞为新宁侯,但虎威将军赵云什么爵位也没有;同是五虎将,关羽守荆州,张飞守阆中,连马超也成了边疆军政大员,独有赵云与老黄忠一样,在京城调用,其实职不过是到处消防救火的游击将军。 更令人不解的是,后主当政,连魏延之流也封了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独独不见派赵云去镇守一方,到地方上捞些实惠,更不封侯爵称号。 每读到此,总让人为赵云不平。 刘备及其儿子后主刘禅如此对待赵云,一是因赵云不搞小圈子,没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是圈子里的人;二是因刘关张三人扎得太紧,军师孔明不好指挥关张,也就是只好走到哪儿都把赵云带着。 如果赵也被封侯,也如关张一样脾气大了,孔明的鹅毛扇就摇得不潇洒了,所以孔明不会上表为赵奏请侯位。 说来说去,赵云自己也有毛病,至少不注意与领导的说话方式。 关羽遇难,刘备要亲率大军伐吴,赵云却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刘备怒斥后,他还不识相,再谏,气得刘备贬赵为后应。 孔明也不主张伐吴,但他上谏时就聪明得多:一是率百官来奏,让刘备不知向谁发火;二是说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即可也。 不说不伐吴,而说刘备您老人家不必亲自动手,想以此缓解孙刘矛盾,缩小战争规模。 如此说来,赵云不被重用重赏,虽有机遇环境等因素,赵云自己也还不够老练。 赵云功大、本事大,尚遇如此不公,我等只有一点小本事,遇到些小怨气,也就不算什么了。 人和为王 算计一件事能不能赢,中国人爱论天时、地利、人和。 比如说魏吴蜀三国,会讲魏得天时,吴占地利,蜀有人和。三国能在群雄混战中割据一方,各有立国之本。 其实,得天下的战略表面看来有天地人各种因素,说穿了只有一条:人和。 集团核心竞争力看似有技术之争、成本之争,说穿了也只有一条:人才之争。 曹魏集团能统一北方,势力最大,不过是人才最多而已,而在知人善任、笼络人才方面,刘备、孙权与曹操相比,都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孙权最喜周瑜,那陆逊本是孙策女婿,启用他时还需下属以全家性命保之;刘备三顾茅庐传下美名,但也只能是文用孔明,武用关张,心胸有限,人才也有限。蜀国伐魏不成,先主攻吴丧师,均是人才战略上出了问题。 而曹操一生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走赤壁、克马超、收张鲁、封魏王。 戎马四十载,多胜少败,究其根本,乃是人才济济,你看谋士方阵: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贾诩、华歆„„武将有:乐进、李典、于禁、张辽、许褚、徐晃、庞德„„文武群臣中,先事他人再降曹操者多矣,曹操不以为疑;刘备、孙权不行———刘备要讲哥们义气,孙权要讲来路出身。 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氏宗族是嫡系王公贵族,穿红,其余将军俱穿绿,老曹亦穿绿袍;孙权、刘备不似老曹奸诈,自然也不会如此收买人心。 曹操困住关羽,关羽降汉不降曹,曹允之;关说待打听到刘备去处,就跳槽,曹再允之;关过五关斩六将,曹不究;知刘备乃枭雄,也几度容之,还与其煮酒论英雄(没在酒里放些毒药)„„老曹如此大度,是真潇洒。当然,曹君也是真奸雄,真有许多手段,才能如此大度。 事业是人做起来的,天时、地利均是辅助条件,而惟有人和才是根本。人气 为王,人和为王。 看笨人创大业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能在乱世之中,拼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俱是人杰。 三人之中,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精于权术,又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北方市场归他很自然。 孙权承父史基业,粮多钱多,广纳贤士。孙权待鲁肃如史长,待张昭如长史,待有功之士部属如兄弟手足。借荆州于刘备,气度非凡,用亲人陆逊,坚决果敢。孙权也不简单。 相比之下,刘备起家较晚,家底不如曹操、孙权,个人的才智也不如人家,三人之中,数他最笨。 刘备拙于用兵,用兵则多败少成。遇孔明之前,几乎是每战必败。曹操之子曹丕不是军事家,仅由于在曹操身边多年,对布营略晓一二,闻听刘备连营七百里,仰面长笑曰:“刘备将败矣。”并说:“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旬日之内,刘备果然被陆逊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 就是这样一个又笨又没有多少本钱的刘备,后来硬是干成了蜀汉霸业。 刘备少年丧父,“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可见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十五六岁,就拜九江大守卢植为师,并结识了师兄公孙瓒,这个日后的大人物。 穷小子没别的本钱,又想干大事,就想着借力。刘备爱交朋友,于是就有“桃园三结义”,得关张二弟。 然后不怕吃苦,不怕受挫折。先下海打黄巾军,有功得一县尉(今日之警长),然后投公孙瓒,依曹操,傍袁绍,靠刘表屡战屡败,雄心不减。 刘备坚韧。 今天看来,刘备虽然智商不高,但其情商超群。 民间有谚语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确是会器。徐庶离刘备而去,刘备“泪如雨下”,器得徐庶推荐孔明;与赵云相别,又哭,把赵云哭到麾下;三顾茅庐,孔明仍不出山,又用“哭”得了孔明。 哭,得民心,网人才,固友情。刘备笨人有笨办法,穷人有穷招数。 其实,拜见孔明时,刘备已领兵上万今天看来也算个师长军长,能如此恭敬 年龄二十多岁、一介书生孔明,别说今天的许多显贵们做不到,就是那些刚刚脱贫的小老板也觉得丢份儿。 所以,刘备这个没权势,还有点笨的穷小子后来成了皇帝。 不懂内交的姜维 ?憨佗 清高自傲的诸葛亮,在48岁伐魏时,收降了27岁的姜维(字伯约)。诸葛亮一生征战南北,阅人无数,遇到姜维时不禁赞道:“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而才兼于人。” 于是,向来谨慎,绝少赞誉他人的诸葛亮,很快对姜维委以重任,把这名敌国小官提升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不到30岁就被封侯,多少征战沙场将士毕生的心愿,姜维如此年轻竟能得到,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倚重。人们称赞姜维,“时蜀官无出维右”,“中土(中原)名士,公休(诸葛诞)等,不能胜也。” 孔明尽授平生所学,让姜维领上将之职。姜维虽然位列众朝臣之上,住宅却很简陋,所得的俸禄,分给将士们享用。他清廉自守,家无余财,其才、其德,无可挑剔。 姜维对蜀汉的忠诚,也令人叹服。后主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设下诈降之计,图谋起兵复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这样一个忠义、才德俱佳的人,始终不能融入蜀汉主流。 诸葛亮死后,蜀中无大将。姜维在不到十年间,八次领兵伐魏,功绩不在孔明之下。但前有费(礻+ 韦 )等人掣肘,只给他万余名士兵;后有宦官黄皓等进谗言,使后主疑之。他无孔明那般相父权威,只好屯田边塞,不还成都,远离政治以避祸。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姜维凭忠义、才德立身处世,在蝇营狗苟的将亡蜀国,难免遭人诟议,这类悲剧历史上也不鲜见。令人叹息的是,姜维虽然人品、才略均优于他人,在蜀汉小国,却屡遭非议,最后,不免于国破身死。这里面除客观因素外,姜维自己也有值得反省之处。 看姜维用人,身边的亲信,只有同是魏国降将的夏侯霸。姜维自己是敌国降将,又与降将过于亲密,在人际关系上就有问题。属下无死士、宫内无死党,孔明尚且将费(礻+ 韦 )之流守着后主,以免宫内多事,而姜维只知征战,不懂其中奥妙。 孔明是蜀汉创业者,德才优于姜维,姜维只是个守业的职业经理人,应该对自己的人脉关系拿捏得更为小心,可惜他没有。 英雄末路,才俊终局,总有遗憾。 疑人要用 用人要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已是自古至今用人的原则。人读《三国演义》失街亭一段,多说诸葛亮用人之误,以为孔明虽智,在用人方面却是首鼠两端,没有原则。 马谡者,随军谋士或高级幕僚而已,刘备一代枭雄,识人不会大错。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主公有此交代,孔明即使要用马谡,也应将其列为“疑人”。疑人不用,是少犯错误、少找麻烦的用人之道,亦无可厚非。 但孔明要不拘一格用“疑人”,就要想到用“疑人”的后果。蜀汉后期,人才短缺,用“疑人”历练历练也在情理之中。但用“疑人”就要有用“疑人”之道。孔明用马谡,就要用而有疑,疑而有度,度而有策。 孔明之策不过是常用的立军令状的激将法,说你马谡守街亭,要是坏了事儿,就要斩首,你敢不敢,这等激将法对志大才疏的马谡没有任何约束。孔明又用老将王平牵制,不料王平在蜀汉集团资历虽老,功劳却小,职位又低,马谡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牵制无效. 所以,用疑人就要“疑”,要有刹车制动,而不是无效的牵制。 读失街亭,有句精彩之评:“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此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而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须知对手乃老将张合阝,蜀军派出从未带兵的马谡担任前锋,至少是轻敌。 孔明用“疑人”马谡,是历练新人,但这新人到底长短如何,孔明要心知肚明。这位会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人人皆知之大道理者,顶多是位军事理论家,而镇守街亭,带数千兵马坚守要塞,就要有军事实践。对这等没有操盘经验的新手,用而不疑或疑而无策,就是放手不管,主帅只会放手委责,事前激将立军令状,事后挥泪杀人,不是用人之道。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没错。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是更高境界。孔明用马谡,有用新人之胸怀、用疑人之魄力,却无用新人、疑人之策。 如此说来,疑人不用不算本事,敢用疑人,会用疑人,才是上上之策。 最聪明的错误 一部《三国演义》,推出两位圣人———智圣诸葛亮,武圣关云长。且不说海内外华人圈的处处关公庙香火,单说智圣孔明,摇羽扇三分天下,谈笑间退敌安邦。那睿智机敏,那气定神闲,令无数人心仪神往。 其实诸葛亮一生胜算多多,失算也不少。主公刘备在时,从孔明军师计,则无往而不胜;不用孔明计,则无战而不败。但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孔明被后主尊为相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实际上以“摄政王”专国12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虽累死于五丈原,却难有作为。 表面看来,孔明的智慧远高于刘备,但刘备生于贫困的卖草鞋之家,此后行走于乱世,先弄个桃园三结义网罗关张,后三顾茅庐请出孔明,夺长沙得黄忠,取西川得法正。表面上慈让敦厚,其实处处在收买人心。所以旗下文臣武将个个尽力,才成就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难怪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称天下英雄惟有曹刘。真是英雄惜英雄啊。 而一世奸雄曹操从未称孔明为英雄。因为身居“魏国公司”一把手的曹操, 知道做一把手要何等才能。刘备具有白手起家、创立大公司的英雄本事。孔明虽智,但只能做军师,做一把手却差得太远。 张飞使诈夺了吕布马匹,终怨于吕布,致使关张丢了城池;还赔上了刘备之妻,刘备见人就探寻关张二弟,而不问妻小,假作江湖“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义气收买人心。魏延来降,刘备喜纳而孔明狂忌,可见两人心胸的大小。反观孔明,只做军师时,不管笼络人心的大事,顺顺当当;独揽国政做主帅,全力以赴处理国政,竟至自校簿书,满面流汗;不能放权于人,又无揽才之心,而急功近利屡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致使蜀汉民贫国虚。 诸葛亮用人必是才能低于自己才放心,比如其临死时将国事相托于蒋琬、费韦,此二人均未见有文治武功,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实际上秉持国事,众人不服已是理所当然;将身后军事相托于杨仪,又是明知魏延等人不服而强用之,可见此时孔明已是手中无人才,非用过去的平庸亲信不可。 蜀国怎能不亡, 诸葛亮一生谨慎,在复杂的刘关张集团中能站稳脚跟,最后位极人臣,尽展才干,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其勤、忠、智、廉堪称万世之表,但权柄可以助英雄成伟业,也可使最聪明的人犯错误。 智圣尚且如此,我等小聪明者当鉴。 秀才遇见兵 读过书的秀才们大都有个梦想:像当年诸葛亮一样,遇个明主刘备,人家三顾茅庐真心相邀,自己一番隆中对三分天下,尽展平生所学,生前有功名,身后传千古。 看孔明建功立业好潇洒,却不知一个手无搏鸡之力的秀才,与刘关张一群兵爷爷共事之难。有人说孔明视曹魏如草芥,六出祁山讨伐不止,且欺东吴无智谋,三气周瑜得势得理,却拿刘关张三个不讲道理的兵爷爷无招。 比如,孔明最怕关羽守荆州,就因东吴窥视荆州已久,镇守荆州段不可与吴结怨,而关羽只有单刀赴会的豪气,却没有张飞那样佯醉诱敌的计谋。不让关羽守荆州,刘备不干;孔明无奈,只好让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给足关羽风光,又小小心心修书贬马超赞关羽,调节关马矛盾,还派费诗为特使,前往关营拍关羽的马屁。可惜尽管用尽心机,关羽还是不听孔明联吴的嘱托,自家丢了性命,蜀国也丢了荆州。 此后,刘备又犯兵爷脾气,伐吴兵败,使得蜀国从此一蹶不振。孔明北伐势单力薄,纯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有了孔明,才有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因刘关张不大讲大义,特别是关羽爱惹事,才致东吴盟友相攻,西蜀国力衰败。 秀才遇到兵,真是有理说不清。孔明一生神算,却在刘关张这三兄弟面前无施展之地。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了。 所以说起来,孔明真的很难阿。我们不仅只羡慕孔明先生有“三顾之邀”的机遇,还要看到他算得定而搞不定的尴尬;不仅要看到他神机妙算的从容潇洒,还得看到他委曲求全、苦撑困局的坚韧~ 莫把他人看扁了 少时读《三国演义》,觉得刘备这人最不可思议,未见他有多大的本事,却 能领导智慧无双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羽、勇猛无敌的张飞„„你说他是“皇叔”,是正统,那年月,汉家皇帝老子都没有人搭理了,一个远房的皇叔又有多少领导权威呢? 刘备手下的人没少受他的鸟气。就说诸葛孔明吧,刘皇叔在世时,不听孔明军师的忠谏,偏要负气打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里连营,害得蜀国从此国力大衰;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更是有名的废物,这位阿斗听信宫中小人的谗言,在孔明军师伐魏一路凯歌之际,连下几道金牌,命令撤军,致使孔明一生心血功败垂成,气得几近吐血。但诸葛亮对刘氏忠心耿耿,死而后已,从不心生二意。 其实,刘备早知道阿斗无能,他在白帝城托孤时,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对孔明说:“君才十倍于曹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吓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选”说完后叩头流血。孔明吓成这样,深知刘备此言不过是试试自己的忠心。 刘备由卖鞋小贩发迹,年过半百得荆州,进蜀道,夺西川,好不容易才当了皇帝,岂容他人窥视九五之尊?芽老人家托孤时早有安排,令关张二人的儿子关兴张苞各领强兵,并特意嘱托老将赵云“看觑吾子,勿负朕言”;朝中也插有蒋琬、费 牵制,孔明一介书生,纵有二心,亦难成事。 《三国演义》是部小说,不可作信史观。但此书经数百年民间流传,反复加工,充满人生智慧。孔明一生谨慎,机智过人,深知刘备用心之深。反观当今一些聪明人干的蠢事,大半是以为自己的伎俩人家不知道,看低了别人,反受聪明之害。 退路与出路 ?憨佗 《三国演义》中的徐晃是曹魏集团里文武兼备的将才。徐晃在平吕布、灭袁绍、战马超、降张鲁等战役中多有战功,被称为曹家的“五子良将”之一。 徐晃出战使大斧,用此重兵器可以想见其力大无比。徐猛将还多有计谋,屡向曹操献计:取邺郡以攻心之术,战马超用奇兵,于樊城敌关羽夺偃城,其智在三国猛将中当属一流。 可这等文武双全的虎将也有大败之时。 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之役中,魏军开战不利,弃了北山粮草,徐晃、张郃亦弃寨而走。曹操心有不甘,命徐晃为先锋,与蜀军决战。 徐晃引军至汉水,令前军渡水列阵,副先锋王平问,军若渡水,倘要急退,怎么办,徐晃说,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于是搭起浮桥,徐晃引马军渡河,王平引步军拒敌。 不料,蜀军先不应战。待魏军人困马乏时,黄忠、赵云突然出击,左右夹攻,将徐晃打得一败涂地,魏军兵士纷纷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 韩信背水一战,胜;徐晃背水一战,败。其中的玄妙在于,韩信背水,破釜沉舟;徐晃背水,搭起的浮桥仍在,兵有退路而不思死战。马军渡河,步军隔岸拒守,大战之际而分兵,将帅未定决战决胜之心,前方兵士怎会一心死战, 《孙子兵法》说,投之亡地然而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所谓“亡地”、“死地”,是不可久留之地,速战则存,不速战则亡者。魏军于死地挑战, 蜀军先不应战,待死地之兵气衰也。徐晃原本想“以患为利”,以死地激发士气的目的没有达到。 背水一战,徐晃不破浮桥,军有退路,且有步军压阵,士兵们自然是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焉能不败, 人生漫漫,也会有许多命运的抉择,比如下不下海,跳不跳槽等。其实,下海、跳槽、转行等等都是背水一战。想好了,就别犹豫。别给自己留太多的退路,别妄想“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甘蔗没有两头甜。你觉得希望在当下,就努力经营好目前的局势;若觉得希望在重新的选择,就一条心重新选择。 成功需要决心、勇气和专心致志。没有退路,才会有出路。 小输大赢的策略 人生如棋,哪有步步能赢、处处便宜的好事。高手博弈,先确定战略,若是已占优势,就打消耗战,一车一马一卒不让,步步为营,逼对方拼,简化局势,待对手子力消耗殆尽,一招突袭,置对手于死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魏蜀相争的战场上较量,表面看起来,诸葛亮“智在对手之先”,结果却是小赢大输,司马懿能小输大赢,个中道理,颇令人思考。 在调兵遣将、摆阵用计等战术方面,司马懿自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他坚守不战。魏国粮多,可以跟对手消耗;蜀国粮少,只宜速战。诸葛亮深知对手的意图,用了反间计、空城计、诈降计、诈败计,竭力诱使司马懿出战。 司马懿看明白对手的心思,时而坚守不出,任你千招万数,我只老计一条;时而假装上当,兵临空城而不入,不贪小利;时而小败一阵,使魏主坚信自己拒不出战的策略之高明。 诸葛亮急了,派人送去女人的衣服,激司马懿出战,不料,司马懿更是老到,甘心受辱。咄咄逼人的诸葛亮,面对这等高手,无论如何精于韬略,甚至夙夜操劳,鞠躬尽瘁,也只能是虽有小胜,难免大输。 司马懿坚守不战,不仅因为诸葛亮诡计多端,在战术上难有胜算,还因为自己与对手相比,政治上的劣势更为明显。蜀国后期,诸葛亮得到后主刘禅的绝对信任,对于战场上的胜败,付出的政治成本不高。而司马懿尚未取得魏主的信任,自己的势力也没有形成气候,此时,战场上有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强敌,政治上反而占便宜。 等诸葛亮累死,蜀国兵疲国弱之际,司马懿用邓艾、种会两人,厅袭蜀国, 一举大胜。 做人、做企业都是如此,要分析盘面大势,犹如炒股,大盘好了,个股赚钱不难;大势不妙,虽殚精竭虑,亏钱多多。所以,看大势、算大账、定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大战略管小战术,大目标管小目标,大道理管小道理,又何必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不快。 退一步海阔天空 憨佗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英才辈出。关张开勇,孔明神智,常被人津津乐道。可人们很少提及姜维——这位蜀汉灭亡的见证者和殉葬者。 人心也有不公时。蜀汉灭亡,有君昏臣奸、将少国弱等原因,后人少有论及。人们看的是结果,你姜维是主将,而国家亡于你任主将之时,你还有何话可讲, 可怜姜维27岁降归蜀汉,在孔明军中,虽然孔明对他“尽授平生所学”,但孔明为帅时,事必躬亲,排兵布阵、调军遣将一人作主,像把万能钥匙,姜维不过是个跟班,风光被相父诸葛亮全占了。待诸葛亮累死后,姜维主持军师工作,君不信、将不服,姜维只有九伐中原,硬拼硬打以示忠。他遭遇奸臣谗言时,也只好驻守边关,远离政治漩涡。 如果说孔明对后主是鞠躬,姜维也疲劳得上是死而后已了。在后主打出白旗后,他还在以死相拼,诈降钟会,以图复辟。最终,因钟技处事不周而连累姜维,姜维被人剖尸,据称其胆如卵。 姜维的忠勇胆略不亚于孔明,唯有变通之术稍逊其师。蜀汉后期,因连年处征战,偏安一隅已是万幸,哪里还有实力北伐中原,孔明北伐是以攻代守,而姜维北伐,不能像孔明那样调动全国军力、财力,就应考虑以守待变,以退为进。 孔明处世,看天下大势(有明君可三分天下);姜维处世,大势不明,君臣猜忌,应先安内而徐图魏,先联吴而后伐北,否则,顺序不清,轻重失调,焉能不败, 为人处世,懂得该做什么是有目的,有责任感,但也要知道从何处退出;或 者说,什么时候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弄清先后顺序,比一味硬干更容易成功。 国人有时看不明白,外企员工很少加班加点,公司却很赚钱。自己拼命加班,企业效益就是不如人家。因为老外明白,企业不能做什么。比如,IBM主动从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个人电脑的硬件组装中退出,把这单生意卖给中国人,自己专心去做利润更为丰厚的服务器,说明人家企业的务实和成熟。 做企业如此,咱们规划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看清大势,懂得退守,懂得隐忍,懂得先后顺序,可不能一味蛮干。 通往希望终点的路,从来都是曲折的。有疑无路时,当然也有柳暗花明之处。 空城计的博弈 现代人看《三国演义》空城计一段,不仅仅欣赏诸葛亮“我坐在城楼观山景”的潇洒,还对空城计的侥幸成功议论纷纷。 普遍的说法是,面对2500名军士守卫的“空城”,司马懿统率15万大军,不战而退,看似诸葛亮的成功,其实是司马懿的胜利。 司马懿临机决断是很有名的,从千里奔袭斩杀孟达一事,即可看出他行事果决。司马懿面对空城而不攻,是因为他若攻进城去,捉了诸葛亮,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司马懿班师回朝之日,便是被解除兵权之时。如果这样,哪还有后来三家归晋的司马氏鼎盛局面, 蜀汉后期,刘关张已死,诸葛亮独揽大权,若是此番被司马懿捉去,蜀汉必将群龙无首,亡国亡军,如此风险,不堪计算。而诸葛亮在西城出此险招,为的是搬运粮草,以图有序而退,也为了掩饰失街亭之败。 统率军队,领导企业,经营人生都是一个道理。打仗有输有赢,企业有兴有衰,人生有顺有逆。是真统帅、真豪杰,就应该直面失败,犹如赌场一输再输,就应该适可而止,全身面退,而不能不计成本与风险地再玩下去。 诸葛亮空城计所承担的风险,与保住一些粮草的收益相比,风险太大,收效太小。 看孔明六出祁山,举国伐魏,其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拼力求胜,结果只能是小胜多而大胜无。有人设想,若孔明休养生息,居天府宝地储粮练兵,蜀汉或许可以自保,至少不会最先亡国。 当然,这只是假设,而历史从来不相信假设。 不过,再看孔明在失街亭后,看似运调有度,其实是强作镇定:令张翼先修剑阁,以备归路。为将为帅,哪有只算胜而不算败,只图进而不谋归, 如此看来,诸葛亮使出空城计,只是战术的胜利,而聪明的他过于重视一城一地之得失,对蜀汉的立国战略研究太少。 许多聪明人都忽略了战略研究。 兄弟之道 ?憨佗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是说,要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必须有几个死党、死士。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明白这个道理。刘备虽然贵为蜀汉之君,三分天下,可细想起来,这位白手起家打起天下的君主,28岁时还只是一个卖鞋的小贩,凭借桃园三结义,开成了刘关张的核心团队,继而有赵云、诸葛亮、黄忠、魏延等加盟,刘备才能有一国之君的威风和西南霸业。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后人多仿效之。但多半是画虎如猫,有金兰结义之形,无同生共死之义,如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等有金兰之交,结果,三人各怀心思,终是兄弟反目,结义不成反成仇。 有人会因此说,人心不古,现在的人没有古人讲义气;也有人会说蒋介石等做大哥的,没有心胸气概,不会笼络人,弟兄们不死心踏地,所以,才会兄弟成仇。 于是,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就成为千古绝唱。 其实,看看桃园之中,桃花之下刘关张的盟誓,就会明白许多。许多人只知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的兄弟情谊,没注意那盟誓中还有:“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等志向,把一个单纯的结拜,升华为共赴国难的壮举。救国是大义,兄弟是小义,大义在则小义存;没有大义,何有兄弟之情。 关张都是狂妄之徒,两人对刘备毕恭毕敬,可是,他们之间的情分很一般,张飞酒后丢了徐州,关哥一顿埋怨,逼得张飞差点抹脖子;张飞听说 关公降了曹操,就要找二哥拼命。不是关张二人不讲情义,而是小情是私,大义为公,公私相权,自然为公。 反观今天,许多团队只讲兄弟情义,不讲大公大义。一帆风顺时,当然无可不可;小劫小难,也无损兄弟情义;如果是大难临头,就会各奔东西。不是弟兄们不讲情义,而是这情义原本就是利益共同体,没有大义的感召和净化,小情小义于事无补。 所以不要看咱们兄弟现在的情义如何。如果小团队没有大目标,只会是一群共同追铜臭、逐小利的暂时联盟。 刘备比《小浒传》里的宋江聪明,他不仅比宋江更讲情义,还会用大义来激励兄弟们;刘备也比蒋介石聪明,老蒋太讲利益,其合纵横之术,不过是利用弟兄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关张真讲义气,乃是刘备大义感召的结果。 如此,我们才真正明白世间这兄弟之道,交友之法。 位不当之小人篇 今日,单讲两小人。 先讲排名(其实是他自己排的)梁山第三把手的小人吴用。 吴用,给阿良的印象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厌恶还是非常厌恶的问题。特别是他间接的谋杀了晁盖。 先说人品。这是阿良自第一次接触《水浒》就不喜欢他的原因。梁山英雄里阿良感觉最悲情,最率真,最讲义气的当数晁盖。可是这个曾经梁山的元老级人物,却被实实在在的架空了,架空了本应该算了(晁盖如果看清了吴用、宋江等人的嘴脸,索性就当好“中革军委顾问”得了,偏偏他耐不住,这也是他“位不当”了,此不在话下,按下不表),然而其率性豪迈的性格,其憋屈之情可想而知。大家看电视剧时,看晁盖和宋江前后两次带领人马攻打曾头寺时,就可看出。晁盖带领原来的五六条枪,自己冲锋在前,此时智多星正在后堂与宋江谋划呢,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晁盖多少有点被谋杀的味道;轮到宋江带领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乎所有大将都冲锋在前,吴军师认真计谋。你不要说的此时是为晁盖报仇,其实不然,在前面三打祝家庄,哪一次不是大批人马全上,宋押司在后面喊“冲啊”。这也就难怪,晁盖临死 时,竟仍力折毒箭,也不把大位传于宋江,足见其憋屈之深了~ 憨佗评吴用说:吴用心胸狭隘,为人歹毒。真是一语中的~ 再看才学。《水浒传》对吴用并没有多少好言语。第十三回,吴用出场,作者写道:“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此人乃是智多星吴用(一语道破“无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似秀才”便是不及秀才,“桶子样头巾”隐喻其“饭桶”,“表字学究”也不是好词儿,“加亮”更是揶揄之辞,谁会比诸葛亮还有智慧呢~ 你且看它,计劫生辰纲。此计看似精妙,其实漏洞百出。一是此计把全部的希望系于对方必来饮酒,若是负责押运的杨志一伙都用心,内部有纪律或管理规范,此计便不好使;二是行劫的七人全无化妆,一旦出事,官家可以迅速破案,后来的情形果真如此;三是用人不当,白胜骨头软,一被抓就招供。吴用一介白面书生,也扮作贩枣的,举报人何清当时就看出破绽。此案迅速被官家查清,吴用作为组织者和者责无旁贷~ 此后,吴用用计也漏洞百出:费大力气邀来过去兄弟萧让、金大坚,做假文书救宋江,被黄文炳识破;一打祝家庄,吴用不曾想出一计;二打祝家庄,吴用也没甚招数;三打祝家庄,也是人家内部生乱,才大功告成。论破妖术,吴用不及副军师公孙胜;讲阵法,他甚至赶不上后来得了天书的宋江。这等水平,还号称“加亮”,自以为比诸葛亮更有韬略,真是狂妄至极。 一个人品和才学都不行的人,能挤到第三把交椅,靠的只能是坑蒙拐骗、耍弄权术。他把公孙胜排挤到与卢俊义为伍,将神机军师朱武放到地煞星之列。而且,用起计谋来,毫无章法,不讲道德伦理。他骗卢俊义上山,害得卢俊义家破人亡;拉朱仝入伙,又滥杀无辜;见汪伦无助,便激林冲杀之;看宋江得势,就背叛旧主晁盖。这等为人,与诸葛亮有天壤之别。梁山也是个小社会,各路英雄,三三两两都和有自己肝胆相照的兄弟,独不见吴用有知心的朋友。 话又说回来,这等人,谁敢与他做朋友,谁愿意与他做朋友,人活到这个分上,实在是无趣。吴用最后吊死,实在是便宜了它~ 有才无德的小人张松 张松人长得丑,心也比较丑。《三国演义》第60回登场:张松,字永年,蜀郡人,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张松长得额 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但很有才干,可过目不忘。张松奉命出使许都,结果不被曹操礼遇,言语顶撞曹操,被乱棍打出。张松归蜀时途经荆州,为刘备所厚待,于是将西川地理图献予刘备,劝刘备取益州,愿为内应,并派好友孟达、法正帮助刘备。后来,刘备入蜀后假意归还,张松信以为真,写信劝阻,被兄 长张肃发现,被告发,全家被杀。 舒乾在《在国职场人生》中有以下文字,堪称妙论: 马超被曹操打败后,带着几万部下逃到汉中,马超想为张鲁做点成绩,报答张鲁收留之恩,就主动提出收购刘璋的益州公司。刘璋很害怕,张松就给刘璋出主意,说只要曹操收购了张鲁的汉中公司,益州就可以保全了。刘璋觉得是个理,让张松去曹操那里游说,张松偷偷地把益州公司的核心资料复印了一份,带着就上了路。 来到曹操公司的总部许都,张松认为自己是济世之才,大大咧咧地向曹操拱拱手,差点把曹操气得跳起来。曹操听了张松说的大话虚话,转身就离开了会议室,把张松撂在那里不理了。 随后,曹操的经理杨修把曹操刚写好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本意是想告诉张松,曹操不但是个企业家,也是个杰出的思想家。张松确实聪明绝顶,书翻了一遍就背了下来,然后强词夺理地说,这书古时候就有,不稀奇。杨修不信,张松就给杨修背了一遍,把杨修惊得一个目瞪口呆,马上报告了曹操。 曹操一听也吃了一惊,改天就请张松到公司转转,问张松感觉如何。张松还是大大咧咧地说话,居然一口气把曹操这些年在市场上吃的大亏,一个一个数落了出来。曹操再也忍不住了,叫人一顿棒子打,把张松赶出了许都。 张松本意是来投靠曹操的,想把益州公司的核心资料交给他,谋个优官高职,现在没指望了,就往回赶。他突然想起来可以找刘备,刘备也是著名的企业家,投靠他说不定有指望。 张松离荆州公司还很远的时候,刘备派的人居然在等张松了。张松这类书呆子,历来是吃软不吃硬,一看刘备这样对待自己,觉得找到了好老板,赶紧把益州公司的核心资料全部拿了出来,并劝刘备收购益州公司。 在张松的运筹下,刘备带着大队人马来到益州,后来张松不小心泄了出卖公司的事情,被刘璋砍了头,刘璋与刘备也反目成仇。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没几年刘备就收购了刘璋的益州公司。 最可笑的是张松,这位自以为是天才的小人物,出卖了公司利益,最后也没有得到好处,反倒是给他人做了嫁衣。 复杂问题不简单 人生得意了,大事就小了。眼下不少成功人士说,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这个懒于思考的年代,不少准成功人士也在大讲复杂问题简单化,问题就复杂了。 当年曹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经历过太多的创业艰辛,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兵多将广,粮草充足,于是率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摆开阵势,在赤壁与孙权刘备决战。 复杂的问题看似简单了。曹军乘胜追击,一路势不可挡,刘备四处逃窜,没有组织像样的阻击;孙权的势力稍大一些,兵力也不及咱曹家的十分之一。孙吴集团还紧急开会,讨论是否投降的问题。 曹操陈兵江北,沿江水陆大军如林,只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命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与百官饮酒至半夜。酒酣之际,曹操遥指南岸说:周瑜这小子不识天时,现在有人暗投于我,是他的心腹之患,真是天助我也。 谋士荀攸说:“丞相小心,恐怕要泄密。”曹老板说:“ 这里的诸位都是我的心腹之人,说了有什么关系。我起兵以来,扫清四海,削平天下,只有江南还没有得到,咱们现有百万雄师,何患不成功耶,” 天下似乎马上就要太平了。曹操还横槊立于船头,饮酒赋诗。 曹操此前的成功,目前的形势,文武全才的能力,胆商、智商、情商都是孙刘两人遥不可及的,问题再复杂又能复杂到哪里, 岂知此时的江南对手已是妙计连连,派天下一等谋士庞统进连环计,将曹军大小船只锁成一体,又派黄盖使苦肉计诈降骄敌。 曹操确是一代枭雄。那黄盖送来降书,曹操起初不信,于几案上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拍案大怒要斩送降书的阚泽。阚泽先是激将说曹不识机谋,再激说曹无待贤之礼,又说我与黄盖真心投降,如婴儿之望父母。连激带拍,更兼有黄盖降书上忽悠:伏闻丞相诚心待物,虚怀纳士等等,谁能不晕,曹操这等英雄也架不住如此马屁,过去的成功又使其自大,再复杂的问题此刻也简单了。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先秦韩非子说:“处多事之时,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备也。”咱看了曹操的复杂问题简单化,还敢简单吗, 曹操赤壁大败,还有江北大片资本,咱敢轻言简单,咱有多少败的本钱呢, 斩马谡的另类说法 小说《三国演义》有多种读法。憨佗读挥泪斩马谡一节,另有戏说,供诸君批判。 诸葛亮曾经非常信任马谡,马谡也曾经在诸葛军中出过好计谋,有过成功策划的经历。但诸葛亮后来未必真的赏识马谡。 有着识人之明的刘备在白帝托孤时,特意问孔明:“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好,”孔明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道:“不然,我看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刘备在来日无多、缠绵病榻之时,为一随军参谋特意交待孔明,可见,孔明、马谡两人此刻形影相随,关系不一般。 孔明南征孟获,忽报天子差使命至,这位钦差就是马谡。孔明接诏已毕,留马谡在帐叙话。孔明说:久闻你的高见,望乞赐教。孔明恭敬有加。马谡道: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后战为下”。马老兄侃侃而谈。 其实,孔明这位领导用人心眼太小。比如他不喜欢魏延,主要原因是魏延“傲慢少礼”,不懂规矩,没有修养。诸葛亮喜欢的人要么有较好的修养,如刘巴;要么言行谨慎,比较听话,如蒋琬、费祎;即使才能不凡,也要夹紧尾巴,不喜外露,如姜维。 对马谡这样的钦差大臣,又侃侃而谈,诸葛亮未必喜欢。 诸葛亮很有涵养,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能共事。但共事的方法还是可以细细品察的。比如他不喜欢关公的傲慢,想煞煞关老爷的傲气,在华容道一战中激将关云长,迫使关老爷立下军令状,让关老爷从此不敢小视我诸葛孔明。 关云长果然着道儿,立军令状去守华容道,堵住了曹操又放曹,回营后只好向孔明伏罪请死。 诸葛亮也是这样激将马谡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汝虽深通(不是浅尝,戴高帽子,一激)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不是“难”,是“极难”,二激)。” 马谡又发狂言:“休道司马懿、张合阝,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三激)。” 谡曰:“愿立军令状。” 买卖成交,可怜马谡也像关羽一样被激上战场。 或许孔明老人家原本是想对关羽一样,煞煞这个马才子的傲气,只是后来马谡败得太惨,难以收场,才有挥泪斩马谡之举。 有点意思吧, 小说戏说都当不得真,可马谡真的死了,而且死得糊涂。 得饶人处且饶人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活得最洒脱的当属曹操。此人文武兼备,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对酒当歌,慨当以慷。山不厌高,海不厌为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欲夺天下,藏首匿尾,孙权称孤道寡、王顾左右,唯有曹操敢写诗直抒一统天下的胸臆。 当下流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气概,盖因环顾我等左右,能成事者莫不似草莽英雄般胆大快跑,身手敏捷,长于捕捉机遇。而讲君子之道、面皮薄、心肠软者,虽亦有千种策划、万种点子,关键时刻总是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果真所有的机遇都是抢来的吗, 万事万理,一事一招,条条大道通罗马。有时,不那么急,缓一缓,放一放,可能机会更多。 还说那个胆大霸气的曹操。当年袁绍虎踞冀、青、幽、并四州,带甲七十万,而曹操起兵七万,以一当十,火烧敌粮,使敌自乱,取得官渡之战大捷。 这正是曹操人生最得意之时。 袁绍败逃黄河之北,其手下猛将张合阝率重兵投奔曹操。 曹操引得胜之军,陈列河上。用十面埋伏之计于苍亭,再胜袁绍。将是越打越勇,兵是越打越多。 此时,曹操本可乘胜再战,况且对手袁绍自官渡之败,一病缠身,呕身而死。袁家兵虽仍有四州地盘,带甲数十万,但实力大减,况袁绍两子袁尚、袁谭不和,曹操如乘胜而击,赢面居多。 曹操果然打弱敌袁谭很是顺手,捎带着把前来帮忙的袁尚也打得落花流水。曹操追敌动作迅速,直打得敌军退到邺县。 而最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曹军,此刻却兵回许都,准备打南方的刘表。 该出手时却不出手,因为曹操判断,袁谭、袁尚在大敌当前,便团结对外,而外敌一去,必会分裂内讧。 袁家兄弟果然相互打了起来。于是曹操先收拾了袁谭,后又追打袁尚。袁尚远投辽西沙漠,又投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砍下袁尚的头献给曹操。 曹操破袁的缓兵之计,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刘备称汉中王,曹操亦是联吴借刀杀关羽,使孙刘两家相互争斗,大伤国力。 借刀杀人、缓兵之计、戒急用忍等等,曹操的妙算,不仅仅是智慧,也是一种胸怀气量,要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度。 成就天下霸业如此,日常处世亦如此。 刘关张的性格与命运 算计一件事能不能赢,中国人爱论天时、地利、人和。 比如说魏吴蜀三国,会讲魏得天时,吴占地利,蜀有人和。三国能在群雄混战中割据一方,各有立国之本。 其实,得天下的战略表面看来有天地人各种因素,说穿了只有一条:人和。 集团核心竞争力看似有技术之争、成本之争,说穿了也只有一条:人才之争。 曹魏集团能统一北方,势力最大,不过是人才最多而已,而在知人善任、笼络人才方面,刘备、孙权与曹操相比,都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孙权最喜周瑜,那陆逊本是孙策女婿,启用他时还需下属以全家性命保之;刘备三顾茅庐传下美名,但也只能是文用孔明,武用关张,心胸有限,人才也有限。蜀国伐魏不成,先主攻吴丧师,均是人才战略上出了问题。 而曹操一生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走赤壁、克马超、收张鲁、封魏王。 戎马四十载,多胜少败,究其根本,乃是人才济济,你看谋士方阵: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贾诩、华歆„„武将有:乐进、李典、于禁、张辽、许褚、徐晃、庞德„„文武群臣中,先事他人再降曹操者多矣,曹操不以为疑;刘备、孙权不行——刘备要讲哥们义气,孙权要讲来路出身。 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氏宗族是嫡系王公贵族,穿红,其余将军俱穿绿,老曹亦穿绿袍;孙权、刘备不似老曹奸诈,自然也不会如此收买人心。 曹操困住关羽,关羽降汉不降曹,曹允之;关说待打听到刘备去处,就跳槽,曹再允之;关过五关斩六将,曹不究;知刘备乃枭雄,也几度容之,还与其煮酒论英雄(没在酒里放些毒药)„„老曹如此大度,是真潇洒。当然,曹君也是真奸雄,真有许多手段,才能如此大度。 事业是人做起来的,天时、地利均是辅助条件,而惟有人和才是根本。人气为王,人和为王。
/
本文档为【憨佗评三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