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清史讲稿

2017-09-26 50页 doc 93KB 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清史讲稿清史讲稿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从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 清王朝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的兴起阶段,这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地 时间达三百多年。本课作为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论述满族的兴起到1840年这二 百多年的历史。论述下限之所以止于1840年,因为中国史学界习惯上将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 满族的前身女真族,最早出现于我国隋唐时期,当时称为黑水靺鞨,归渤海国统治。十 二世纪初,女真族完颜氏崛起于东北,建立了大金...
清史讲稿
清史讲稿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从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 清王朝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的兴起阶段,这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地 时间达三百多年。本课作为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论述满族的兴起到1840年这二 百多年的历史。论述下限之所以止于1840年,因为中国史学界习惯上将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 满族的前身女真族,最早出现于我国隋唐时期,当时称为黑水靺鞨,归渤海国统治。十 二世纪初,女真族完颜氏崛起于东北,建立了大金王朝,统一中国北方,享国一百多年。1234 年,金王朝被蒙古所灭,进入中原的女真人也大部分汉化。在女真完颜氏政权南迁建立金朝 的时候,有一些女真部落仍然留在原地生活,元明时期服从中央政权统治。明末,女真建州 部兴起,其首领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通过于明朝长期的战争,确立了在东北的地位,建 立了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建国号为清,继续扩张,征服蒙古,将势力扩大到从东北到归 化城(今呼和浩特)一带,其实力已经足以和明政权对抗。皇太极在位期间,多次绕过长城 侵入中国北方,掠夺大量的人口和财赋,消耗明朝的国力。在清军与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明 朝政权趋于灭亡。 皇太极以后,顺治皇帝福临于1644年入主中原,逐步消灭农民军和明朝残余势力,统一 全国。清朝统一之初,推行严重的民族压迫政策,造成了汉族各界人民的强烈反抗以及社会 的动荡。 顺治以后,清朝进入康乾雍的盛世。康熙皇帝玄烨平定三藩之乱以及蒙古等部的叛乱, 还主持了在东北地区对沙俄侵略者的战争,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中国的独立和 领土完整,也使清朝进入盛世。乾隆(胤禛)、雍正(弘历)时期,继续完善经济、政治体制 和巩固边疆,其间虽然出现了文字狱等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清朝还是出现了长期以来所 未有的盛世。这一时期,秦朝边疆稳固,国力强盛。 嘉庆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出现了衰落的局 面。这时正处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西方威胁,及鸦片走 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民族危机不可避免。鸦片战争 的爆发,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清朝主要经历前八位皇帝的统治,他们是: 清太祖努尔哈赤 1616-1626 天命 清太宗皇太极 1627-1643 天聪(1627-1635)崇德(1636-1643) 清世祖福临 1644-1661顺治 清圣祖玄烨 1662-1722康熙 清世宗胤禛 1723-1735雍正 清高宗弘历 1736-1795乾隆 清仁宗颙(yong)琰(yan)1796-1820嘉庆 清宣宗旻(min)宁1821-1850道光 1 有清一代,私人不准撰写国史,只能论述具体问,因此,对清史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在 清朝灭亡以后的民国时期。 当时,清史研究有二种倾向,一是前清遗老站在清王朝的立场,为清朝皇帝歌功颂德, 对清朝灭亡示惋惜。一种是带着革命党人偏激的民族情绪,抨击清王朝,甚至把满族视为 外族。1914年-1920年撰写的《清史稿》是前一种倾向的代表。后一种倾向代表作有汪荣宝、 许国英《清史简编》、日本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吴曾祺《清史纲要》等。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清史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一批清史方面的专家。 萧一山(1902-1978)江苏铜山县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后转入历史系。1923 年写成《清代通史》上卷,1926-1930年完成《清代通史》的中、下卷,三卷共二百万字。1948年他取了台湾。 孟森(1868-1938)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政法大学,辛亥革命后任国会议员。1923 年从事清史研究,1931年就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先后出版《明清史讲义》、《心史丛 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清史论著集刊》等论著。孟森的清史研究成果显著,他提倡的 客观求实的学风,影响了后来一批学者,如郑天挺、谢国桢、罗尔纲、李光涛、谢兴尧、商 鸿逵、王钟翰等。 郑天挺(1899-1981)福建长乐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历史系主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等。著作有《清史探微》、《清史简述》等。是孟 森之后最著名的明清史专家。 谢国桢(1910-1982)河南安阳人,历任北平图书馆编撰、中央大学教授、南开大学教 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等。著有《清初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明清 之际党社运动》、《清初流人开发东北考》、《黄梨洲年谱》等。 1949年建国后,清史研究发展迅速。研究人数增加,研究机构也有增加。重要研究机构 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等。出 版的论文和专著就更多,这里不再详述。 一、女真的统一 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在明初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包括建州五部(哲 陈部、浑河部、苏克素护河部、董额部、完颜部)、长白三部(珠舍哩部、讷殷部、鸭绿江部), 分布在抚顺以东直至鸭绿江、长白山一带。明初女真诸部分裂混战,在这种混战的局面下, 建州女真产生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氏,(爱新,满语金;觉罗,即“族”。爱新觉罗即金的遗族,因为 女真自以为是历史上的金朝之后,故以金为姓。)其先祖是明初建州左卫都督,女真酋长猛哥 帖木儿。十岁丧母,因不堪忍受继母的虐待,十九岁离家,入山采参,到抚顺出售。由于经 商的关系,他长住抚顺与汉人交往,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能通汉语,识汉字,读《三国演义》、 《水浒转》等书。这些经历。使他受尽磨难,也增进了见识。努尔哈赤还精于骑射,骁勇无 比,又深有政治谋略,长于策划。他还有军事才能,善于用兵。这些条件,为以后努尔哈赤 创业建国提供了条件。 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明军误杀。此年,努尔哈赤以祖上 遗甲十三副、不到百人起兵。不久即取得较大成功,万历十六年统一建州五部,万历十九年 2 兼并长白山、鸭绿江部。万历二十一年,大败附近女真六部、蒙古三部的联军。万历四十七 年灭掉叶赫,兼并扈伦四部,不久,东海也被大败臣服,于是,经过三十余年的征战,努尔 哈赤完成了统一女真诸部的事业,为后金政权的建立创造力条件。 二、八旗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渊源于女真社会中长期 盛行的牛录制(满语,“大披箭”)。女真族凡是出征狩猎,每人取箭一支,十人中设一首领, 统率九人行进,此首领称为牛录额真。这种牛录组织不是固定的组织形式,只是遇到出征或 行猎才临时编制起来,事毕即散。牛录额真也不是常设的首领,事毕即罢。努尔哈赤起兵以 后,征服来归的女真部族日多,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女真名族的传统习惯,努尔哈赤把原来的 牛录组织加以扩充,逐步建立了八旗制度。 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令以三百人为一牛录,牛录额真称为统领三百人的将官。最初 有四个牛录,以黄、红、蓝、白四种颜色作旗帜,一个牛录即为一个旗,共四旗。随着军事 征服的发展,招纳归附的女真部族日多,原来一个牛录三百人的制度未变,但牛录的数目却 大大增加了。万历四十三年,在努尔哈赤的麾下,已经有二百多个牛录。牛录的增多,引起 组织形式的改变,原来一个牛录为一旗,现在改为五个牛录为一甲喇,设一个甲喇额真统辖, 五个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统辖,又设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固山额真的助手。一个固山即 为一旗。原来有四旗,现又增加四个镶边的旗,扩充为八旗。原来黄、白、蓝三旗镶上红边, 红旗镶上白边,形成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其它不镶边的则称正黄、正白、正蓝、 正红四旗,共八旗。 每旗七千五百人,八旗共计六万人。八旗各有旗主,由努尔哈赤的亲近子侄担任,称为 八固山贝勒(固山,满语“旗”;贝勒,满语“管理众人者”),也称八和硕(四方之方;四角 之角)贝勒,下辖八固山额真,为旗主之下的主管大臣,有努尔哈赤的子侄或信任的大臣担 任,努尔哈赤本人则为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君长。 八旗组织是后金政权最初的国家政权构成形式,他即是政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旗民 平时耕猎为生,纳税服役。战时披甲当兵。出征的比例,根据战争规模及军事需要而定。八 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职能,对后金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满族的发展,起了 重大作用。 三、后金政权的建立与萨尔浒之战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即汗位,被尊为“英明汗”,年号天 命,定国号为后金。后金政权建立。 努尔哈赤称汗后,积极准备对明朝作战。万历四十六年四月三十日,努尔哈赤以“七大 恨”祭天,发军征明。七大恨为:明军杀害努尔哈赤父、祖;明违约出边,“护卫叶赫”;伐 木之争;明助叶赫,至使努尔哈赤聘定之叶赫美女,被叶赫转嫁蒙古;明国不许后金收割其 兼并之哈达地方粮谷;明使出言不逊,污辱建州;明国责令努尔哈赤退还哈达,恢复其国。 “七大恨”集中反应了女真十分痛恨的二大问题,一是明朝政府欺凌女真;一是明朝反对女 真诸部统一,维持女真的分裂局面。次年,努尔哈赤统率步骑二万进攻抚顺,捣毁抚顺城, 掳掠人畜三十万而归。 努尔哈赤攻下抚顺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惊。为了保持在辽东的统治,明朝调集大军 玖万人,号称四十七万,以经略杨镐总领,兵分四路,扑向赫图阿拉。西路由山海关总兵杜 松率领二万人,西出抚顺;北路由以原辽东总兵马林为主将,从靖安堡出边。兵力二万。南 路以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从鸦骨边出边;东路以总兵刘挺为主将,出亮马店。四路军队加 3 上叶赫、朝鲜军队,共十万多人。面对明朝大军压境,努尔哈赤从容应战。他集中八旗所有 军队六万余人,先于杜松部决战。时杜松轻敌,以两万兵在萨尔浒山接营,自率一万人渡过 浑河,攻打界藩城。努尔哈赤以二旗兵由皇太极率领援救界藩城,自率六旗兵力猛攻萨尔浒 山,明军大败,杜松战死。北路军马林闻变,在距萨尔浒山三、四十里的地方扎营固守。努 尔哈赤挥师北进,大败马林。战后,努尔哈赤返回赫图阿拉。东路军刘挺不知萨尔浒山之败, 努尔哈赤派投降明军带着杜松令箭,假传杜松大胜。刘挺于是直接金军赫图阿拉,在阿布达 里冈遭到后金军队的前后夹击,刘挺战死,东路军全军覆没。南路军李如柏见三路大军皆败, 狼狈逃回,萨尔浒之战以后金大获全胜结束。 萨尔浒之战使辽东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军在军事上失去了主动进攻的力量,开 始转入防守。 萨尔浒之战以后,努尔哈赤大举进攻明朝。天启元年,夺去沈阳、辽阳,占有辽河以东 大小七十余城,迁都辽阳。天启二年,努尔哈赤又统兵渡过辽河,轻取广宁。天启五年,努 尔哈赤又迁都沈阳。 面对后金的步步进逼,明朝节节败退。阉党宦官高第为经略,尽撤辽东守军入官。努尔 哈赤感到有机可乘,天启六年大举西渡辽河,进抵宁远。此时,守将袁崇焕拒绝撤军,死守 宁远。努尔哈赤以兵十三万围城,袁崇焕刺血誓师,集兵固守,坚壁清野以待。努尔哈赤屡 攻不下,城上矢石如雨,并且发炮攻击,金军损伤甚多,努尔哈赤也受重伤。 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与明军作战更是得心应手。宁远之战的惨 败,对他打击很大。不久,袁崇焕遣使备礼物向努尔哈赤致谢,致词中说:“老将横行天下久 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矣!”努尔哈赤看到后,羞愤难当,恨恨而退。这年八月十一日, 努尔哈赤在离沈阳四十里的叆(ai)鸡堡,伤口复发,忧愤而死,终年六十八岁。 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是为清太宗,改元天聪。 一、皇太极的改革 皇太极继位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首先,努尔哈赤晚年弊政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弊政之一是大杀汉民。天命八年六月,以复州汉民欲逃,遣兵二万屠城。天命十年,努尔哈 赤又遣八旗兵在后金辖区“分路而行,逢村堡,即下马而杀。”弊政之二,尽没民田,逼汉民 为奴。天命十年十月,努尔哈赤规定将未叛逃的汉民全部降为包衣(又称包衣阿哈,即奴仆), 没收金国全部汉民土地,编丁设庄。所编新庄,除一部分分给八旗军官外,其余庄园尽归汗、 贝勒所有。弊政之三是怀疑杀戮降金的汉官。天命十年大杀汉民时,对原来为明朝官吏及秀 才的人,一律“甄别正法”,至使“贤良之书生亦被杀绝”。 努尔哈赤的这种弊政,带来严重的恶果。辽东三百万汉民叛逃,劳动力匮乏,田园荒芜, 粮食奇缺,盗贼蜂起。 其次,八旗军队战斗力削弱,难求进展。天聪元年,皇太极为报父仇,振奋军心,率军 六万,围攻锦州。虽然城中守军只有三万,诸贝勒奋勇冲杀,三位贝勒力战负伤,八旗将士 损伤甚多,仍不能攻下锦州,只好撤军。二次失利,使八旗劲旅锐气顿减,军力下降。 第三、内争激烈,君权微弱。皇太极虽然被尊为天聪汗,但其权力远远小于其父努尔哈 赤。努尔哈赤去世时,八旗贝勒中,大贝勒代善最有资格继位为君。他是正红、镶红两旗旗 主,其亲侄杜度掌镶白旗,其子岳讬、萨哈廉、硕讬、瓦克达均为管辖牛录的勇将。他还是 大福晋所生,军功累累,位列四大贝勒之首。代善虽然让位皇太极,其子岳讬、萨哈廉提出 条件,规定汗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位大贝勒并尊,以他们四位为主,加上阿济格等十 4 一位贝勒共同直隶金国。朝会之时,汗与三大贝勒同坐于上,接受八旗将官的朝拜。这种情 况是比加剧内争,不利于金国的巩固和发展。 另外,周边形势同样不利。明朝在取得二次胜利后,以袁崇焕为辽东巡抚。袁崇焕继任 后,励精图治,整顿边防,积极准备收复失地。北边与西北的漠南蒙古诸部,大都与明朝有 联系,敌视满洲。察哈尔部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力图恢复祖业,统一蒙古诸部。 天命四年林丹汗致书努尔哈赤称:“蒙古国统四十万众英主清吉思汗,谕问水滨三万人英主安 否”。林丹汗每年接受明朝赏银百万,帮助明朝对抗满洲。其它蒙古诸部也接受明朝银两掠夺 金国。朝鲜同样与满洲为敌,如果这些力量联合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皇太极继位后,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 (一)恢复经济,保持社会稳定。皇太极继位后,首先宣布赦免叛逃之罪。规定汉民已 经逃跑在外者,杀无赦,从前商议逃走或与奸细往来,欲逃未行者,既往不咎。第二、释放 庄丁为民。针对满洲骚扰汉民的现象,命满、汉分屯别居。第三、停止筑城,禁止扰民,各 耕其田。这些措施基本上取消了努尔哈赤晚年镇压和加重剥削汉民的弊政,有利于缓和满汉 紧张关系,稳定国内秩序,恢复生产。 (二)削弱八旗旗主的权力,加强君主集权。天聪五到六年,皇太极寻找借口以弃城罪 囚禁阿敏,又已大不敬罪,削去莽古尔泰大贝勒爵号。代善也被追究对君不敬之过,被各去 大贝勒名号,皇太极一人握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其它旗主均不能与之抗衡。 (三)在八旗组织之外,建立国家机构——三院八衙门。皇太极首先设立文馆,任用一 些满汉翻译书籍。既而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后又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内国 史院,掌管撰拟诏令,编撰史书等;内秘书院,掌管撰写敕谕、文书、祭文等;内弘文院掌 管注释历代政事、御前进讲,并颁行制度。每院设大学士、学士等官。此外还设立都察院负 责监察工作凡诸贝勒行为不法,六部断事有失,均可指实参奏。有设理藩院,专门掌管蒙古 各部事务。以上内三院、六部、大察院、理藩院,合称三院八衙门。这一套国家机构是仿效 明朝建立的,是满洲政权日益走向成熟化的标志。削弱了八旗的权力,基本上改变了以八旗 制度作为国家政权的局面。为日后中央集权加强做了准备。 二、征服蒙古 明代蒙古族分为漠南、漠西、漠北三部分,漠南蒙古是北元逐步发展起来的势力,控制 范围东起辽河,西至归化城一带。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继 承人,势力最大。明末林丹汗积极致力于蒙古诸部的统一,在漠南建立一个强大的蒙古政权。 这既不利于后金政权,也不利于明朝。为了联合林丹汗对抗后金,明朝每年给林丹汗百万赏 银,鼓励他进攻后金。林丹汗害怕后金对明朝的进攻会阻断他的财源,也经常骚扰后金国土。 于是,皇太极继位之初,即遣大贝勒代善进攻蒙古扎鲁特部和巴林部,“俘获子女人民牲畜尔 还。”天聪元年,漠南蒙古奈曼、敖汉不因“察哈尔不道”,“举国来附”,皇太极举行盛宴款 待。不及蒙古科尔沁、喀喇沁、喀尔喀诸部与后金结盟,反对林丹汗。这样,皇太极攻灭林 丹汗时机成熟。 天聪六年四月一日,皇太极率军离开沈阳,西征林丹汗。当时辽河水涨,人马俘水而过, 二昼夜始渡河。十二日,蒙古喀喇沁、土默特、扎鲁特、敖汉、乃蛮、阿禄、巴林、科尔沁 来会。四月十六日,皇太极召集各部首领,嘉奖踊跃遵命的部落,训斥怠慢之人,各部叩首 受命。此后,大军星夜兼程,直奔林丹汗驻地。四月二十二日,大军到达察哈尔林丹汗驻地。 此时,林丹汗已经达到消息,逃离察哈尔,奔归化城。皇太极于是进军归化城,五月二十三 日,分二路军,一路以贝勒阿济格率领,往掠大同、宣府一带察哈尔部民。一路以济尔舍朗 5 率领往掠归化城、黄河一带部民。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等继续西进,追赶林丹汗。 林丹汗见大军到来,带领部民、牲畜、财物渡黄河西逃。皇太极大军行进七百里,西至黄河 木纳汉山,东至宣府,北至归化城,南至明朝边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归附者,编为 户口。”不久,皇太极致书明朝守关将领,要求他们归还察哈尔部逃到明朝地面的人口、财物。 明将大惊,立即送还逃入的蒙古部民,并将以前准备赏给林丹汗的财物,转送给皇太极。后 金这次西征,历时三个月二十六天,给未归附后金的漠南蒙古诸部很大打击,“所至村堡,悉 焚其庐舍,”俘获人口、牲畜十万有余。察哈尔部从此分崩瓦解。七月二十四日,皇太极东返, 回到沈阳。 林丹汗率残部逃往西藏,逃亡途中,部民逃散十之七八。天聪八年无处安身的林丹汗, 病死于青海大草滩,余部纷纷回归,投降皇太极。天聪九年二月,多尔衮率兵一万,往寻林 丹汗之子额哲,四月,额哲及其母苏太后投降,向皇太极奉献元朝历代传国玉玺。未归附的 部落纷纷来归,漠南蒙古全部归附后金。 天聪八年正月,皇太极利用蒙古诸部前去朝贡的机会,与蒙古诸部约定法律,要求他们 遵守。凡是不遵守金国制度的都要治罪。同年十月,皇太极遣使到蒙古,在硕翁科尔大会诸 侯。在这次大会上,规定了各部的地界,严禁互相侵犯。次年在蒙古进行户口统计,正式编 订蒙古八旗。由阿代、达赖、恩格图、布彦代、伊拜、苏纳、吴赖、扈布什等八人为固山额 真。蒙古的统一以及蒙古八旗的建立,建立了满蒙联盟,解除了后金对北方的威胁,对后金 的强盛以及对明朝的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称帝 在后金国势日强的情况下,天聪九年十二月,蒙古科尔沁、察哈尔、扎赖特、杜尔伯特、 郭尔罗斯、敖汉、奈曼、巴林、土默特等十六国额哲,四十九位贝勒,齐至沈阳,与代善等 满洲贝勒议论给皇太极上尊号的问题。代善等诸贝勒焚香告天,拥立皇太极为帝。 皇太极接受了诸贝勒的劝进,同意继帝位,并向朝鲜示意,让其拥戴。 一切准备就绪,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举行登基大典。满洲、蒙古诸贝勒、满洲八旗、蒙 古八旗固山额真以及满汉文武官员,齐集一堂,恭请天聪汗皇帝皇太极称尊号,建国曰大清, 改元崇德元年,尊皇太极为“宽温仁圣皇帝”。大封功臣,代善为礼亲王,济尔哈朗、多尔衮、 多铎、豪格、岳讬分别为和硕郑、睿、豫、肃、成亲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外藩蒙古主 首领也被封为亲王、郡王等头衔。 皇太极称帝后,大举进攻明朝。崇祯二年,皇太极亲自率军在蒙古向导的带领下,从龙 井关、大安口入塞,攻破遵化,包围北京。袁崇焕率军从山海关急驰入援,皇太极巧施反间 计,陷害袁崇焕。当时皇太极驻扎南海子,俘获明朝太监二人,使人在太监周围故作耳语, 让他们听见。说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然后将他们放回。太监杨某回报崇祯皇帝,崇祯帝 深信不疑,当即逮捕袁崇焕,将其处死。袁崇焕被杀,明朝自毁长城,从此,再也没有能与 清军抗衡的大将。 崇祯九年,皇太极明阿济格率清军攻入长城,破昌平,焚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 插保定以南,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按兵不敢战,让其从容退 去。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岳讬等率清军入关,督军卢象昇在钜鹿庄与清军血战而死。清军 蹂躏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攻入山东,破济南,俘虏德王朱由枢。然后从山东回师出塞, 明军尾随不敢战。 崇祯十四年,明清之间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松山之战。这一年,皇太极兵围锦州,志在必 6 得。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明朝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援助。洪承畴主张步步 为营,且战且守,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促战,崇祯帝也有秘敕克期进兵。洪承畴无奈,进 师松山。皇太极之道后,亲率大军与松山、杏山之间,断绝明军粮道。洪承畴抵松山后军中 乏粮,诸将各怀去志,于是不待军令,争相率军逃奔,返回宁远就食。清军乘势杀出,前堵 后追,十几万明军土崩瓦解死者不计其数。洪承畴被围松山,士兵不过万余。崇祯十五年, 松山城破,洪承畴投降,关外要塞尽数落入敌手。明朝在关外已经不能再战。 崇祯十五年,皇太极派遣阿巴泰最后一次入关。清军兵分两路,汇合于蓟州,直抵山东 兖州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口三十六万牲畜五十万头。次年阿巴泰 从徐州返回,明军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 经过清军数次的入官掳掠,明朝已经失去了进行大规模抵抗的条件,清军入关条件成熟。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病逝,六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改元顺治,是为清世祖。 一、清军入关 崇祯十六年,皇太极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改元顺治,其叔父多尔衮辅政。这时,清军 入关的条件完全成熟。崇祯十七年四月,清大学士范文程上“进取中原策,”四月七日,清朝 调集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这次清军的金军路线,仍然 是过去进军老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挺进到翁后(今辽宁阜新), 接到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四月二十日,清军抵达连山(今辽宁锦 西),复得吴三桂促兵之请,急驰赴官。 这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攻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明朝政权灭亡。 李自成进驻北京以后,派人向吴三桂招降,被拒绝。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命李岩据守北京, 亲率五、六万人东击吴三桂。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兵至山海关,采取三面夹击战术,从西、 北、东三面发动进攻。李自成刚刚攻下北京,推翻明朝。挟胜利之余威,攻灭吴三桂不来不 成问题。这一天,农民军攻势凌厉,吴三桂艰苦守城,几乎难以支撑。在关键时刻,第二天 清军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立刻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清军十四万,吴三桂兵力尚 有四、五万,合击十八、九万人,而李自成农民军仅有五、六万人,相距极为悬殊,农民军 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 二十二日又战,多尔衮令吴三桂打头阵,清军在旁蓄锐以待。战至午时,吴三桂被包围, 左右冲杀不出,几乎不支。此时,清将阿济格、多铎突然率骑兵两万杀入阵中。农民军久战 疲惫,败下阵来。多尔衮承制封吴三桂平西王,令其率军急追。李自成退至永平,与清军战, 失利,四月二十六日退还北京。二十九日继位于武英殿。三十日退出北京。李自成占据北京 首尾四十二天。 二、定都北京 李自成败退,多尔衮率军直趋北京。所到之处,宣布定乱安民,勿杀勿掠,州县官民纷 纷开门迎降。五月二日,多尔衮大军至北京,明文武官员迎出五里之外。多尔衮由朝阳门入 宫,登武英殿接受百官朝贺,下令清军勿入民家,秋毫无犯。 多尔衮入京后,将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迎至北京。九月,顺治抵京。十月一日,顺治 祭告天地,等皇极殿,继位皇帝,招告天下,定都北京。 三、安民措施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稳定政权,尽快统一全国,颁布了一些安民措施: 第一, 为明崇祯帝发丧,令官民服丧三日。凡明诸帝陵,设官保护。 7 第二, 明朝官吏投降者,各予升级,仍令视事。明朱姓诸王,保其王爵。 第三, 赋税除正额外,一切加派如辽饷、练饷、剿饷,尽行蠲免。明朝厂、卫诸项弊端, 一律废除。 第四, 礼俗衣冠暂用明制。 四、民族压迫政策 定都北京以后,清军迅速南下,占领明朝陪都南京。随着军事的胜利,满清政权开始推 行民族压迫政策,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抗。清初民族压迫政策主要有: 第一,实行圈地。清军入关后,将京城畿辅五百里内汉人的土地圈占给八旗将士,将在 原来土地上耕种的汉人扫地出门。清初大国摩的圈地有三次,圈占土地十六万余顷。“圈田所 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 第二,颁布薙发令。此令最初并未严厉执行,顺治二年,清军攻下南京,清朝以为天下 大定,乃重申此令,限令在旬日之内,尽令薙发,违者处斩。 第三,颁布“逃人法”。清初满族贵族及八旗将领,掳掠大量汉民,作为奴仆。为了防 止其逃跑,严申逃人法,奴仆有逃跑着,“将逃人鞭一百,归还原主”。邻居九家,甲长、乡 约要受到“各鞭一百,流徙远方”的严厉处罚。顺治年间,清朝设立兵部督捕衙门,专司其 事。凡隐匿逃人者,不论为何人,即犯不赦之罪。 第四,颁布投充法,满族贵族可以任意勒逼汉民投充旗下为奴。凡在京城三百里内外, 八旗庄头及奴仆,将各州县村庄汉人勒逼投充,各色工匠,务必投充。 第五,屠城政策。顺治二年以后,清军为了消弭汉人的反抗意志,实行屠杀政策。扬州 城破后,清豫王多铎传令尽杀百姓,于是清兵屠旧城,“男子无少长皆死,妇女尽缚归营。” 自此以后,苏州、嘉定、嘉兴、宁都、海宁、广州相继遭到屠城。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 大部分变成了人间地狱。 清初的民族压迫政策,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在全国相继出现了李自成及其将领、 史可法拥立福王、鲁王、张献中及其余部的多支抗清力量。顺治末年,这些反抗斗争才被镇 压下去。 清朝入关以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代行皇帝职权,权倾朝廷,被封为皇父摄政王。顺治七 年,多尔衮病死。次年正月,福临亲政,不久以谋逆罪开罪多尔衮,下令削其封爵,籍没家 产,其正白旗也归福临管辖。顺治十八年正月七日,福临去世,遗诏以十四罪自责,以年方 六岁,号称八岁的第三子玄烨为皇太子,既而为帝,是为清圣祖。 清王朝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政治制度也逐步完善。 清政权进入稳定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漠西蒙古蒙古、新疆等地的叛乱也被平定,清朝稳定 了对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还成功地阻止了沙俄对中国东北、 西北边疆的入侵。清朝国力强盛,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 一、四大臣辅政时期 早在皇太极去世时,在立新君的问题上,产生了二派意见。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 等主张以睿亲王多尔衮继位,正黄旗将领索尼、鳌拜等坚决主张立皇太极之子继位,崇德八 年八月十四日,二人甚至以二黄旗军队进入崇政殿,以“兵谏”威逼诸王立皇子为帝。在鳌 拜等人的坚持之下,多尔衮放弃了继位的打算,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自己与郑亲王济 尔哈朗摄政。皇太极摄政以后,索尼、鳌拜、遏必隆等继续效忠幼主,不惜性命与多尔衮抗 8 衡。三人均被罢官,受到迫害。可以说,二人为福临的继位付出了重大代价。福临继位后, 深感其忠诚,立即将他们恢复原职,加官进爵。苏克萨哈因为首告多尔衮“谋逆”,立下大功, 也得到重用。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摄政王危及幼君之祸,福临决定取消八旗王公议立新君,掌军国要务 的传统,委任心腹大臣为辅臣。于是,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在年仅八岁的康熙皇 帝继位后,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康熙元年到康熙八年是四大臣辅政时期。 这期间,四位大臣为清朝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经济上,主张开荒, 轻徭薄赋,多次蠲免赋税。康熙七年,实行“更名田”,承认原明朝藩王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 所有,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方面,他们澄清吏治,军事上消灭南明永历政权,以及大顺农 民军余部的反抗。这一时期,清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大事是江南“奏销案”。清初江南士绅逃避服役的情况非常严重,据统计江 南苏州府等处额定钱粮侵欺五十余万之多,积至数年之久。顺治十八年三月辅政大臣谕户部, 要求严加稽查,如仍前抗粮,从重治罪。两月以后,江宁巡抚查明,苏、松、常、镇四府及 溧阳县,未完钱粮文武绅衿共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七名。江南名士吴梅村、徐元文(顺治十六 年状元)彭孙遹皆被牵连。徐元文为国史修撰,皇帝赐乘御马,贬为銮仪卫经历。同年探花 叶方霭欠赋折银一厘,亦被革职,当时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民谣。士绅同日除名者万余 人。这就是江南奏销案。 二、康乾盛世 (一)、智擒鳌拜 康熙六年,玄烨十四岁,三月,辅政大臣索尼奏请玄烨亲政,七月得到祖母孝庄皇太后 的批准,玄烨宣诏亲政。尽管康熙开始亲政,大臣鳌拜仍然辅政。鳌拜欺康熙年少,不肯归 政。当时辅政大臣之一苏克萨哈见康熙亲政,奏请辞去辅政大臣职务,鳌拜诬蔑苏克萨哈有 异心,条列二十四条罪状,要求杀掉苏克萨哈。康熙不允,鳌拜竟然“攘臂上前,强奏累日”, 康熙只好下令处死苏克萨哈。苏克萨哈死后,鳌拜失去政敌,更加专横跋扈。在皇上面前, “办事不求当理,稍有辐意之处,即将部臣叱喝”,朝见皇帝时,“乃施威震众,高声喝问”。 完全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一次,鳌拜托病不上朝,要求康熙亲自探视。康熙到鳌拜的家里, 御前侍卫发现其床席之下有刀,当即识破鳌拜有不归之心。但康熙为了避免鳌拜铤而走险, 康熙一笑置之,说:“刀不离身,满洲故俗,不足异也”。 为了除掉鳌拜,康熙皇帝积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康熙六年、七年,内弘文院侍读熊 赐履二次上书弹劾鳌拜,坚定了康熙除去鳌拜的决心。早在康熙六年,皇帝召集一批侍卫, 每日在殿前摔跤(满语“布库”),实际上是训练武功。鳌拜以为是小孩子的游戏,不以为意。 康熙八年,在经过了一番准备之后,康熙果断采取了行动。在鳌拜单身入宫时,利用埋伏好 的布库侍卫,一举拿下鳌拜,大所其党羽。从此结束了鳌拜专权时代。 (二)政治改革 康熙亲政后,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主要措施有: 第一,实行奏折制度。为了削弱内阁的权力,康熙帝让凡有奏折权的官员,由皇帝发给 奏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皇帝和官员各持一把。官员奏事,派人直接送到御前,皇帝披阅之 后,又派专人将奏折匣送回。避开了内阁的牵制。 第二,设立南书房。康熙十六年十月,康熙皇帝在宫内乾清宫右阶下设置南书房,在翰 林官员中,选品才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行走”除了陪伴皇帝读书以外,主要是 根据皇帝旨义起草诏令。南书房非皇帝亲信者不得入,称为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机构,随时 9 承旨发布诏令。 第三,派诸子管理八旗事务。康熙在晚年派诸皇子管理八旗,直接控制了八旗。限制了 满族贵族的权力。 通过康熙的政治改革,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雍正时,对中央机构继续进行改革,军机处作为中央一个重要机构形成了。当时,由于 连年对西北准噶尔用兵,往返军报频繁,而内阁办公地点在泰和门外,距内廷较远,既不便 于保守军事机密,又不便于皇帝面授机宜,于是,雍正七年,雍正帝在其住处隆宗门附近, 设立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全称处理军机事务处)。后来,西北战事结束,军机处并 没有撤消,权力反而增加了,“军国大事,无不总揽”。 (三)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指镇守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之信、 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这些藩王及其父祖在镇压各地抗清斗争,围剿农民起义 军和消灭南明政权的过程中,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受到清朝晋封。令其镇守藩地。由于三 藩都拥有重兵,驻防地方后,俨然以土皇帝自居,三藩还互通声气,相互联络,对清朝形成 尾大不掉之患。另外三藩每年要消耗军饷二千余万两,在经济上也称为清廷的沉重负担。 三藩之中,吴三桂势力最大。拥有军队不下十余万人,清廷对之颇有顾忌,一切不敢过 问,使他专制云南、贵州一切权力。当时清廷给云贵总督的敕书,都要写上“听王节制”的 字样。吴三桂可以随意任命官吏,号称“西选”。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而让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利用这次机会, 命令其父子率属下兵丁家小同撤。吴三桂、耿精忠闻之,也奏请撤藩,试探清廷。康熙帝毅 然做出决定,三藩全撤,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首先起兵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 大元帅”,发布《反清檄文》,以恢复明朝相号召。次年,耿精忠在福建叛乱。康熙十五年, 尚之喜、尚之信在广州相应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 吴三桂叛变后,叛军来势凶猛,猝不及防。吴军很快攻占了湖南的衡州、常德、岳州, 前锋直达澧州。耿精忠叛变后,也很快进入江西、浙江。叛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控制了长 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势非常严峻。但吴三桂占领忽难以后即采取守势,沿江布防。派部 分兵力进攻江西,意图与耿精忠汇合。另一路进攻陕西,意图与王辅臣汇合。在给康熙赢得 了从容备战的时间。 年轻的康熙皇帝这时表现出雄才大略。他看出三藩主要叛变者是吴三桂,因此,坚决打 击吴三桂,决不给其妥协和讲和的机会,而对其它叛变者,打开招抚之门,只要肯投降,既 往不咎,从而孤立吴三桂。在军事上,康熙将湖南作为清军进攻重点,命勒而锦统领大军至 荆州、武昌,正面抵挡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夹攻湖南。针对满洲八 旗长期在关内养尊处优,战斗力下降的情况,康熙帝果断提拔和任用一些绿营兵将领,提高 部队战斗力。 康熙十五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先后投降,次年尚之信也投降清朝。吴三桂被围 在湖南,失败已成定局。康熙十七年三月,六十七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 昭武,大封诸将。八月,吴三桂病死,吴军很快土崩瓦解。清军很快攻下湖南、四川,康熙 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波及十数省的三藩之乱 终于被平息。 平定三藩之乱稳固了清朝统治,实现了全国真正的统一,为以后的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 (四)统一台湾 10 明末,郑成功在抗清失败后,率军到台湾,赶走了盘踞在这里的荷兰殖民者。清朝统一 后,郑氏割据台湾。虽然郑氏仍然以恢复明朝为旗帜,其实恢复明朝在大陆的统治已不可能, 只是在这个名义下走向了封建割据的道路,日益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 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他的儿子郑经接替执政以后,又进一步铲除了荷兰在台湾的 残余势力,并在台湾展开了经济及文化建设。经过郑氏二十多年的经营之后,台湾由原来人 烟稀少的荒域,变作“地方千余里,户口数十万”的富庶地区。但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台 湾与大陆隔绝,影响了台湾的发展。郑氏割据一方,对清朝展开军事活动,给沿海人民的安 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三藩之乱时,郑氏出兵相助,不久又与耿精忠发生混战,引起沿海人 民的极大不满。另外,在西方殖民势力已经开始进犯的情况下,郑氏孤悬海上,有被吞并的 危险,清朝统一台湾在当时特别必要。 康熙二十年郑经死,幼子郑克塽继位。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派施琅率战船三百,水师 二万,攻打澎湖,郑军二万士卒,二百艘战船被击溃,台湾震惊。郑克塽见大势已去,投降 清朝,台湾统一顺利完成。 台湾统一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置一府三县(台湾府、凤山、台湾、诸罗三县)隶属于福 建省。还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加强了台湾的防务, 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五)平定准噶尔叛乱 准噶尔是蒙古之一部,明末清初之际,我国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喀尔 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在皇太极西征后,归附清朝。漠北蒙 古四部:扎萨克汗部、三音诺颜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皇太极时期,漠北蒙古除三 音诺颜以外,已经向清朝进“九白之贡”。即每岁献白驼一,白马八。顺治时,三音诺颜部亦 向清廷进贡。漠西蒙古包括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准噶尔部游牧于新 疆伊犁一带,和硕特游牧于乌鲁木齐东,杜尔伯特游牧于额而其斯河,土尔扈特游牧于雅尔 (塔尔巴哈台)。明末清初,和硕特部迁徙到青海,土尔扈特部迁徙到俄罗斯伏尔加河一带, 杜尔伯特的辉特部占据其领地。这样,厄鲁特蒙古仍然有四部。四部蒙古中,准噶尔部最为 强盛。 康熙初年,噶尔丹做了准噶尔部的汗,统一了厄鲁特蒙古诸部,又征服了天山南路的回 部,形成了一个横跨新疆、青海的强大政权。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攻打喀尔喀蒙古。土谢 图汗未有防备仓惶撤走车臣、和扎萨克图接着遭到蹂躏。喀尔喀数数万部众南逃,归附清朝。 噶尔丹得到俄罗斯的支持,继续向东进攻。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为借口,侵 入内蒙古,威胁清朝政权。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皇帝亲自率军平叛。与噶尔丹大战三次。康熙二十九年,清军 分左右两翼,在内蒙古乌珠穆沁地方与噶尔丹相遇清军初战势力,噶尔丹乘胜进击,挺进到 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市),距京师仅七百里,京师震动。不久右翼清军以优势火器击败噶 尔丹的驼城,噶尔丹大败。康熙三十五年,清军在昭莫多(今乌兰巴托东南)再次取胜。康 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亲自到宁夏对噶尔丹进行包围。噶尔丹兵败自杀。 噶尔丹叛乱平定后,康熙帝安排喀尔喀蒙古返回外蒙古原来牧地,把喀尔喀划分为五十 五个旗(乾隆增加到八十四旗),设扎萨克(旗长)进行统治。外蒙古正式归附清朝。雍正、 乾隆两朝,清廷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筑城,设参赞大臣驻科布多,掌握外蒙古一切军政大 权,此后成为定制。 康熙五十五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开始进攻西藏,第二年完全占有西藏。康熙 11 五十九年,派兵护送达赖六世进藏,清军击败准噶尔,重新控制西藏。 乾隆年间,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之间为争夺厄鲁特蒙古的统治权,发生战争。 阿睦尔撒纳兵败,归顺清朝。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派军进攻达瓦齐,面对清军大兵压境,蒙 古台吉纷纷投降,达瓦齐见大势已去,率军逃亡南疆,北畏兀儿军捉获,送至清朝。 达瓦齐被镇压后,阿睦尔撒纳产生控制厄鲁特蒙古,独霸西域的野心。乾隆二十年,他 在伊犁发动了叛乱。清军措手不及,定北将军班第战败自杀。不久喀尔喀蒙古青滚杂卜郡王 也发动叛乱,西北一时叛乱四起。乾隆帝先派清军攻打势力较弱的青滚杂卜,不久平定。然 后清军集中力量向阿睦尔撒纳进攻。经过一年的艰苦战斗,清军进驻伊犁,阿睦尔撒纳兵败 逃到俄国,后出天花而死。经过清廷交涉,俄国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交给清政府。 从准噶尔部连续叛乱的现实,清政府认为,任何人担任厄鲁特蒙古的首领,都会对清朝 形成威胁。于是,清廷对厄鲁特蒙古实行了灭绝和屠杀政策。乾隆二十一年冬,乾隆得知准 噶尔部的巴雅尔倒戈时,命清军统率对巴雅尔部“尽行剿灭”。对未参加叛乱的部,也要详加 体察,“倘稍有可疑,亦当乘其不备,先行剿灭”。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又对诸将谕旨:“此等 贼人,段不可稍事姑息,惟老幼羸(lei)弱之人,或可酌量存留,另筹安插。前此二次进兵, 皆不免过于姑容,今若仍照前办理,则大兵撤回,伊等复滋生事端,前事可为明鉴。”在乾隆 这种观点的引导下,清军在平定叛乱后,对逃入深山的厄鲁特人进行清剿。当时厄鲁特一部 尚有数十百户者,在清军强大攻事下,无一人敢抵抗者。清军每到一地,“呼其壮丁出,以此 斩戮,寂无一声,骈首就死,妇孺悉趋入内地赏军,多死于途。”厄鲁特人为叛乱付出了惨重 的代价。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在伊犁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伊犁地区。下设“满 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等。其中厄鲁特营由劫后余生的准噶尔人组成。 据《伊犁略志》,厄鲁特营共有军官138名,军人8000人。这与当年有62万人口的准噶尔相比,劫后余生的准噶尔人所剩无几。 另外,乾隆三十五年,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从沙俄返回祖国。次年,乾隆在热河避暑 山庄接待了其首领渥巴西,将土尔扈特部众分做二部,一部由渥巴西率领,安置在伊犁一带 游牧,规伊犁将军管辖。一部由舍棱率领,安置在阿尔泰山一带,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六)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大败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重新控制了西藏。雍正五年,清廷 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常驻拉萨。乾隆年间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西藏 的对外联系,均有驻藏大臣负责。西藏僧俗人员出境时,需要驻藏大臣给予护照,限以往返 日期。外国人到西藏通商,需驻藏大臣批准。有关西藏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乾隆帝创 立金本巴瓶制度:在前藏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凡遇达赖、班禅圆寂后,找出其呼毕勒罕 (化身)若干名,均有驻藏大臣将其姓名各写一签,贮于金本巴瓶内,然后,驻藏大臣在抽 签之日,亲往监督,抽签决定。这一制度反应了清朝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七)清朝对西南诸民族管辖 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一带,其中人数最多的为 苗族。清初对西南各族的统治方法,沿袭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以少数民族的酋长世袭当地 的土官,土官文职有图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武职有宣慰司的宣慰使、宣抚司的宣抚使、 安抚司的安抚使、招讨司的招讨使、长官司的长官等土司作为一方之主,可以任意对其部民 井陉收刮和处罚,更为重要的是,土司只是名义上为朝廷命官,实际上是独立王国,极容易 发生叛乱,与朝廷对抗。所以自明朝以来,为了坚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开始实行 改土归流政策。清朝在雍正年间,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12 雍正四年,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总督事,奏请改土归流,得到雍正皇帝的同意。雍正 帝将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策划 其事。雍正四到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次第举行。大量的土司被取消。 改土归流后,清廷在原来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清丈 土地,编制户口。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巩固边防。不 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并没有完全消除土司制度。在进行改制的四省,有一些土司保留下 来,西藏的土司制度则基本上没有触动。 (八)抗击沙俄入侵 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初,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西伯利亚被沙 俄吞并。此后,沙俄进入黑龙江流域,占领尼布楚和雅克萨,筑城固守。当时正是清朝顺治 年间,清朝忙于镇压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无暇北顾,沙俄在黑龙江流域占领四十年之久。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命彭春、林兴珠等人率军三千五百人,水陆并进,大败俄罗斯 军,毁雅克萨城而还。清军撤退后,俄军返回雅克萨固守。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再派萨布素 等率军二千,再次进攻雅克萨。俄罗斯八百余人死守不去,双方相持三个月,俄罗斯士兵伤 亡仅剩下几十人,守城头目死于炮火。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开始议和,康熙二十八年,双方 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用满、蒙、汉、俄、拉丁五种文字写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拉丁文本, 双方签名盖章都在这一文本上。条约规定:中俄双方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 为分界线,以北属于俄国,以南属于中国。条约还规定摧毁雅克萨城,俄商贸易,必须持有 文票(护照)。 康熙以后,沙俄又侵入中国北部外蒙古地区。雍正三年,双方开始边界谈判。五年签订 了《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了中俄中部边界,以恰克图为起点,向东至额尔古纳河,向西至沙 毕纳伊岭,北部规俄国,南部规中国。六年,双方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重申前两个条约 划定的双方边界,对贸易和宗教问题做了规定。 一、嘉庆时代 中国清代皇帝。清仁宗。满族。爱新觉罗氏,名颙琰 ,乾隆帝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 。 习称嘉庆帝 。乾隆五十四年(1789)受封为嘉亲王。嘉庆元年(1796)继位。初登基时,乾 隆帝自称太上皇帝,仍掌政事。嘉庆四年,乾隆帝卒,嘉庆亲政。他立即惩处乾隆时的权臣 和珅,赐死,并没其家财,计得银近10亿两。 (一)嘉庆年间的农民起义 乾隆后期,清朝已走向衰落,社会矛盾尖锐。他在位期间,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沦为佃 农、雇农,吏治腐败,贿赂公行,武备废弛,军无斗志,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嘉庆元年, 今四川、湖北地区爆发白莲教起义 ,历时9年 ,遍及四川、湖北、陕西、甘肃、河南五省,清政府为镇压起义 ,耗资近二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四年的财政收入,清王朝因此元气 大伤。同年,又有黔、湘地区的苗民起义。十八年,白莲教的一支天理教(又名八卦教)组 织京师、河南、山东等地教众起义,京师一支在林清的领导下,在北京南黄村组织队伍,以 二百人迁入城内,九月十五日在入教太监的领导下,分别在东华门、西华门进入清宫。清军 急调火器营一千多人入宫镇压。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次天理教攻入紫禁城,京师为 之震动。 (二)闭关政策 1、清朝的闭关政策 13 清初,由于郑氏政权盘踞台湾与清朝对抗,清政府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严禁商民出海 贸易,规定片板不许下海,违反者一律处死,货物没官。对进入中国的西洋商船控制也非常 严格,只许其停泊澳门,在澳门进行交易,外商船只不得超过二十五只。这时的海禁是为了 对付郑氏抗清势力,兵部完全针对外国。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收复台湾,逐渐放宽海禁。准许 民间五百石以下的船只下海贸易、捕鱼,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对外贸易港口, 准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乾隆年间,由于英国商人提出一些清朝看来无理的要求,以及一些 商人进行走私鸦片的不法活动,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 它通商口岸,颁布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闭关政策,经历乾 隆、嘉庆,一直延续道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以后。 2、清朝闭关政策的主要内容 清朝闭关政策不光限制外国人,对中国商民同样适用。主要内容有: 首先,限制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鸦片战争以前,这一规定一直没有改变。 其次,限制外商的活动。清政府规定,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与政府特许的商人打 交道,这些商人组成洋行,专门经营对外贸易。洋行也称十三行,凡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 纳商税,皆由十三行行商代为办理;外国商人的一切居住行动,也有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 清政府有所宣誓或外国商人有所陈呈,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对外国商人还有很 多限制,如外国人到广州,必须著在专为他们建立的商馆(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外国 商人不得挟女子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坐轿子,不得雇佣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 传递消息等。 第三,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打造五百石以上的船只出 海者,一律发配边疆充军。商船所有人员都必须登记性命、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兵 稽查。 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首先,自然经济。当时中国社会是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不太需要外国货物,因而清朝统治者尽量限制对外贸易,把允许外国与中国通 商看作是一种恩赐。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 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这种看法便是中 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其次,为了安全。清朝统治者害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前来侵犯,又害怕中国人民出海聚 众造反,所以把闭关政策当作一种防御手段,既用来对付外国人也用来对付中国人。 第三,天朝大国的保守自大心理。清朝统治者自认为是天朝大国,世界中心,其它国家 为蛮夷小邦,西方科学技术只不过是奇技淫巧,治国的根本为孔孟之道,不必学习西方。这 种心态使他们看不到西方资本主义的进步和中国封建统治的落后,更看不到中西经济、文化、 科技交往的必要性。 4、闭关政策的影响 清朝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他可以暂时抑制西方的入侵活动,但不能从根本 上消除被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民族危机。如果西方国家恃强来攻,这种政策会马上被打破。 闭关政策也限制了中外正常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失去了与西方先进国家进行各方面交往,相 互促进的机会,中国继续孤立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嘉庆二十一年, 14 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继马戛尔尼使团之后又派出阿美士德使团 。但因在觐见皇帝的礼节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竟未能进行对话。此后,英国利用鸦片贸易,以抵消贸易逆 差。嘉庆帝觉察到鸦片的危害,于嘉庆五年禁止鸦片进口,以后又不断采取禁烟措施。但因 禁令不严,鸦片贩子又通过贿赂和走私手段,一些与鸦片利益有关官员加以阻挠,鸦片输入 反而连年激增,从而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造成严重灾难。二十五年病故于避暑山庄。 (1782~1850)时代 中国清代皇帝。清宣宗。满族。爱新觉罗氏 ,名旻宁。清仁宗次子。年号道光,习称道光帝。自幼好学、聪敏。嘉庆十八年(1813)封为智亲王。二十五年,嘉庆帝卒。旻宁继位, 是为宣宗。 他即位时,正值清王朝日趋衰落,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内外交困。鸦片贸易甚为严重, 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而且造成白银外流,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官吏和士 兵也吸食鸦片 ,不理政事,不习武功。因此,一些开明官僚强烈要求禁烟 。道光帝为挽救国家财政危机,也主张禁烟,多次下诏禁止鸦片进口,禁止自种自制。十八年(1838),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缉拿烟贩,整顿海防,颇见成效。但英国不肯放弃鸦片贸易,遂于二十年发动鸦片战争。但道光帝战守无策,幻想弭兵息事,将林则徐革职,改派琦善与英国议和。琦善擅自与英国签订《穿鼻草 约》,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并赔款600万元及恢复广州为通商口岸。《穿鼻草约》签订后 ,道光帝又认为割地赔款有损尊严,又决定对英宣战,派宗室奕山与英军作战。奕山战败后,又 与英国订立《广州和约》 ,其中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向英军缴纳600万元“ 赎城费 ”。之后,道光帝又派皇侄奕经驰往浙江,结果惨败。道光鉴于两次出师失败,转而一味求和。二十二 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随后又与美、法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道光帝在位期间,也曾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复书院, 查保甲,但都收效不大。 清代的职官制度,主要是沿袭明代而有所损益。职官制度发源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 扩大于皇太极时代,仿照明朝,设官分职,后改为大清时,已经初具规模,入关以后,经过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逐渐得以完善,成为一代定制。 (一)、中央官制 清朝中央官制主要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军机处、理藩院、内务府等机构组 成。现分别叙述如下: 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是清朝满洲贵族大臣商讨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起源可 以追溯到努尔哈赤建国时期的诸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皇太极继位,扩大了议政者的范围, 除满洲诸王外,还允许贝勒、固山额真(后来称都统)和议政大臣参加。清初一整晚大臣会 议的职权非常广泛,政府建置、兴兵征讨、制定发令、对违法大臣处置等,差不多都要经过 会议讨论。 清朝入关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由于与皇帝专权相抵触,影响逐渐减小。康熙时,参加 议政的主要有都统、各部尚书等一般满汉高级官员。议政的范围也仅限于八旗王公大臣袭爵、 斥革、旗人生计、婚丧礼仪等方面。雍正时期,军机处成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无事可议, 乾隆五十六年,皇帝下诏将其正式取消。 内阁。清朝沿袭明制,以内阁作为中枢机构,但实权远不及明朝。内阁有皇太极时代的 15 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演变而来,顺治十五年,清朝仿明制,将内三院 改为内阁,顺治十八年,清廷以恢复祖制为名,将内阁改回内三院。康熙九年又改回内阁。 此后,内阁体制稳定下来。内阁主要官员为大学士满汉各一员,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 一员从一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均为从二品。内阁大学士为地位最高的官员,内阁有票 拟权。康熙以后,设立南书房,诸部剥夺内阁的权力。雍正时代,设立军机处,又普遍推行 奏折制度,凡属于密办之事,皆由官员使用奏折直达皇帝,由皇帝亲自批答,发还奏折人付 诸实施。内阁的票拟成为例行公事,无机要可言。内阁权力大大削弱。军机处设立后,一切 军国大事皆由军机处办理,内阁徒有虚名,仅仅办理一些寻常事务。内阁大学士如不能进入 军机处,一切要务不得与闻。 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简称军 机处。军机处本为办理军事机务而设立的临时机构,因为它利于君主集权,逐步固定下来, 并且权力越来越大。军机处官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以下为军机章京,号称“小军 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中选出或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 臣没有定额,初为三人,后有所增加,最多达十一人。章京为满汉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 满汉章京一般分二班值班,每班八人。 军机处成为固定机关以后,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权力大受影响。军机处总揽 军政大权,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每日都被皇帝召见,皇帝所到的地方,军机大 臣无不随从左右。军机处实际上成为皇帝的秘书处。军机处官吏不固定,均是以其它职衔兼 职。皇帝可以随时将某人调入和调出军机处。因此,军机处权力虽大,完全在皇帝的控制之 下,体现皇帝的意志。 六部。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主管国家各方面的具体事务。吏部主管全 国文职官员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全国土地、户口、田赋、关税等事务;礼部主管国家典 礼以及学校、科举等事;兵部主管全国军事以及武职官员的考核、任免;刑部主管全国刑罚 的政令;工部主管各种工程事务。与其它各代基本一致。另外,清朝还设立都察院作为监察 机关,大理寺作为平凡刑狱的机关。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号称三法司。 理藩院。理藩院是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最初初称“蒙古衙门”,建立于 崇德元年,不久改名为理藩院。开始专门管辖蒙古事务,随着全国的统一,边疆少数民族越 来越多,理藩院的权限也越来越大。所有内外蒙古、察哈尔、新疆、科布多、唐努乌梁海、 青海、西藏等地的有关军政、司法、宗教、赏贡,都归其负责主持。理藩院还管理与俄国交 涉等事宜,掌管部分外交事务。理藩院等级与六部相同,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额 外侍郎一人,属官若干人。这些官吏全部由满洲和蒙古人担任,汉人不得染指。理藩院的设 立,一方面表明清朝对边疆民族事务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发展 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央需要一个专设机构,协调各方的关系。 此外,清朝中央还有一些重要机构,如管理宫廷内务的内务府掌修文史的翰林院,充做 文学侍从的詹事府等。 (二)地方官制 清政府在地方设立省、道、府、县四级。边疆地区还有厅、州等建置。 行省。行省之名始于元代,明朝称布政司,清代又恢复行省之称。鸦片掌正以前共设置 十八个行省,即: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 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清初总督、巡抚之设变动不常,乾隆时固定下来,大致两 16 省或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不设巡抚的省,有总督兼任。总督全称“总督某某等处 地方军务”,正二品,全力很大,即综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chi)封疆。清 代大体上有八个总督:直隶总督,管辖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驻保定;两江总督,管辖江 苏、安徽、江西,驻江宁(今南京);闽浙总督,管辖福建、台湾、浙江,驻福州;湖广总督, 管辖湖南、湖北,驻武昌;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新疆,驻兰州;四川总督,管辖管辖 四川,驻重庆或成都;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南海诸岛,驻广州;云贵总督,管辖云 南、贵州,驻桂阳;和昆明。八总督中,直隶、四川总督各兼任其省之巡抚,陕甘总督兼任 甘肃巡抚。巡抚职务大致与总督相同,权力略小,官品为从二品。 督抚以下,各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布政使 品级与巡抚相同,主管一省民政、财政。按察使为正三品,主管一省司法、刑狱、纠察、驿 传等。 道为省以下行政机构。设道员。正四品,有守道、巡道之分,守道掌钱谷,巡道掌刑名。 此外还有一些专职道,掌管一省某一方面事务,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布 政司、按察司、守巡道,都是用来监督府县的,所以通称监司,有直接向皇帝奏事职权。 府县为下级行政机关,府设知府一人,初为正四品,后改从四品(顺天府(北京)、奉 天府(沈阳)知府为正三品),全国共二百一十五府。府下为县,设知县一人,正七品。全国 有县一千三百五十八。 另外在东北、内外蒙古地区设立将军、都统常驻各地。青海设办事大臣驻西宁,西藏设 驻藏大臣驻拉萨,新疆设将军、都统、参赞大臣管理。 清朝军队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二种,二者均有定额,八旗兵大致有二十万,绿营兵有 六十万,现分别叙述如下: 八旗兵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制度,早在入关以前,已经有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实际上是二十 四旗,但仍然称八旗。八旗原是兵民合一的组织,出则征战,入则务农。入关以后,这种兵 民合一的制度发生了变化,兵民合一变成兵民分立。按照清朝制度,八旗子弟都有当兵的义 务,男子十六岁以上就可以当兵,但旗人并不是全民皆兵,而是从中挑选部分人为兵,立营 训练,委派官员统领。因此,可以说,清朝统一全国以后,八旗兵成为职业军人,其余留在 佐领内的家属和闲散人员,其人物就是从事生产,和准备补充为兵。清朝定都北京后,八旗 军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二部分。 1、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占八旗军总数的一半,十万余人。禁旅八旗是保卫皇帝和守卫 京师的部队。保护皇帝的八旗称郎卫(或侍卫)和亲军,由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子 弟才武出众者组成。担任侍卫皇帝的工作,分一等、二等、三等及蓝翎四等,品级分别为正 三品、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共五百余人。有领侍卫内大臣以及御前大臣掌管。亲军由 满洲、蒙古八旗内挑选,共一千七百人,由领侍卫大臣统领。守卫京师的八旗叫兵卫,即北 京卫戍部队。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分别驻守 紫禁城、内外城、和京郊地区。 2、驻防八旗。 清朝统一后,将八旗军队的一部分作为驻防八旗,驻扎于东北、内地、边疆险要地区。 驻防八旗设将军衙门,下有都统、副都统等军官统领。清军驻防八旗主要分布在下列辖区: 盛京将军(驻盛京,今沈阳)、吉林将军(驻吉林)、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绥远将军(驻 17 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江宁将军(驻江宁,今南京)、福州将军(驻福州)、杭州将军(驻杭 州)、荆州将军(驻荆州,今江陵县)、西安将军(驻西安)、宁夏将军(驻宁夏)、伊犁将军 (驻伊犁)、成都将军(驻成都)、广州将军(驻广州)、热河都统(驻承德)、张家口都统(驻 张家口)、密云副都统(驻密云)、山海关副都统(驻山海关)、青州副都统(驻青州,今益都)。 绿营兵 绿营兵也叫绿旗兵,因使用绿色旗帜得名。清朝入关后,收编明朝旧军队编制而成。数 额在六十万左右,超过八旗兵的三倍。绿营兵配合八旗兵驻守在北京和各省。在北京的绿营 兵称巡捕营,隶属于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正二品)。各省的绿营兵由总督、巡抚、总兵、副 将等统领。绿营兵以营为基本单位,军队组织为标、协、营、汛。总督所属为督标;巡抚所 属为抚标;提督所属为提标;总兵所属称镇标。此外,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所属 绿营兵也分别称军标、河标、漕标。副总兵所属称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为 营。千总、把总所属称为汛。提督是一省单独营制绿营最高统领官,从一品,总兵地位略低 于提督,正二品,总兵之下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 清朝把八旗兵和绿营兵交错分布在京师和各省重镇要地,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 于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他们相互监督。 三、经济制度 (一)、清朝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清朝为了恢复明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了一些适合当时经 济发展的经济制度。 1、招民垦荒。清朝初年荒地很多,从北方到南方到处可见“地亩荒芜,百姓流亡”的 现象,以至地方官“无民可役”。直到康熙初年“各省荒田尚有四百余万顷”。针对这种情况, 清廷颁布了招民垦荒的政策,顺治年间,清朝政府一再下令,允许各地人民开垦无主荒田, 所开垦的土地,州县官给以印信知照,永为己业。百姓开垦皇帝,可以免税三年。但是,直 到康熙年间,垦荒政策的实效并不明显,由于顺治年间国内战争尚没有平息,清政府军费开 支巨大,急于向垦荒农民征税,结果,荒地还没有开垦成熟,官吏已经开始征税,挫伤了农 民开垦荒地的热情。康熙时,特别是平定国内叛乱以后,清政府开支锐减,放宽了对土地征 税的要求,农民垦荒积极性提高。康熙还采取很多措施鼓励垦荒,如垦荒达到一定数量,通 文墨者授以县丞、县令等地方官,不通文墨者可授以把总、守备等武官。一时坑黄数量大增。 康熙年间,湖广、陕西人民多往四川耕种、垦荒,河南、上冻、河北人民多往长城以外的东 北华北等地开垦。雍正二年,清朝开垦荒地六百八十余万顷,接近明朝万历年间的数字。 2、更名田 清朝明朝藩王占有的大量土地,随着他们的被杀、被逐,称为无主土地。清朝初年,政 府将这些土地继承下来,要求当时耕种之人作价购买。后来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和开垦皇 帝,康熙八年,清廷下令将明代藩王的土地免价给予原来佃户耕种,佃户改为民户,田地永 为世业,号为“更名(明)地”。原来佃户既要纳税粮,又要交租,康熙九年免租,只交税粮。 “更名地”在河北、上冻、山西、河南、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各省都有,数目约十六万 顷。因此,更名地的实施,对当时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3、治河康熙以来,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影响的运河、淮河的航运。康熙十六年,以靳 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经过靳辅等人的努力,先后完成了许多治河工程,使黄河顺 利入海,运河、淮河航运也得到恢复。 4、蠲免钱粮。自康熙元年以来,康熙皇帝多次下达蠲免钱粮的诏令,“有一年蠲及数省 18 者,一省连蠲数年者。”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宣布,户部储存库银五千余万,全国免征服役 一年,此后三年轮免一周。康熙在位六十余年中,蠲免钱粮总数“殆逾万万。”向这样大规模 蠲免钱粮,在中国古代是罕见的。雍正、乾隆年间,清廷继续实行蠲免政策,乾隆年间,清 廷多次下令“普免天下钱粮”。这一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5、赋税制度改革。清初服役制度沿袭明朝的一条鞭法,土地征收地税银,人丁征收丁 税。丁税银的征收基本上按人丁征收。丁税银在清初总共三百万两,数量虽然不大,但产生 一些社会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进一步发展,贫富不均极为悬殊。按丁收税,无 地或少地农民无力负担,普遍出现“或逃或欠”的情况,征收困难。另外,农民畏惧丁税威 逼,或流亡、迁徙,或隐匿户口,造成人口不实,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际数量。为了保 证国家丁税的征收,清政府对赋税经行了改革。 清朝赋税改革分两个步骤。康熙五十一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定税额作为定额, 以后新增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这种先 是在康熙末年推行于广东、四川等地,雍正元年,由于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奏请,此后在各地 普遍推行起来。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 来的丁税摊到田亩上。具体方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配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 分摊若干丁银。其它赋税如匠班银、鱼课钞等,也合并在田亩中征收。 清朝这种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只是一种收税方式的变化,剥削程度并没有减轻。但它 的实行,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摊丁入亩实行以后,田多的人负担也多,田少的人丁税 负担就小,豪强地主逃避丁税的现象得到遏制。丁税寓于地税之中,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 可以免除或减轻丁税负担,他们不必为逃避丁税而逃匿,有利于人口增长,乾隆十四年全国 人口一亿七千万,嘉庆十七年增长到三亿六千万,道光二十年为四亿一千万。清朝赋税改革 顺应了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6、废除匠籍。明朝工匠编为匠户,虽然不能脱离工匠的身份,但明中期以后可以纳银 代役(班匠银)。顺治二年,清朝宣布废除匠籍,免征班匠银。不久又恢复征收班匠银,有的 匠户子孙已经逃亡或死去,有的已经改业,因此班匠银需要民户代为赔纳。这种征收方法遭 到广泛反对,产生很多弊端。康熙以后,逐步实行摊丁入亩,班匠银被摊到田亩中征收,匠 籍制度废除了,工匠对政府的人参依附关系大为削弱,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 由于清朝实行这些措施和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代社会经济的发 展水平,高于历史上任何朝代。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社会出现了重大 的变化。主要表现有二点: 第一、清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继续发展壮大。丝织业、棉布加工业、矿冶业中, 都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江宁、苏州最为典型。 第二、全国出现了四大名镇。明末清初之际,广东的佛山,以冶铁业著名,江西景德镇, 以陶瓷业著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市商业贸易著称,湖北汉口以“船码头”(转口贸易)著称。 这就使清代闻名天下的四大名镇。他们以手工业、商业的发达而闻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基 本上与政治无关,其经济实力远远超过附近的省会城市,在全国的城市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 地位。 四、清代文化专制——文字狱 文字狱即“因文字贾祸”。中国古代多数封建王朝都有文字狱,而清代文字狱次数之多, 处罚之严,为历朝所罕见。 清朝统一以后,国内民族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为了彻底消除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清朝 19 利用暴力手段。钳制言论,禁锢思想,将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字、著述、言行,罗织罪名, 置之重典,出现了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从康熙到乾隆,前后大约一百二十年的时间里,大小 文字狱案件有九十多起,大部分集中在雍正、乾隆年间。乾隆四十三到四十七年五年之间, 文字狱案件有四十起。 (一)、康熙年间的文字狱 康熙年间的文字狱主要有庄廷鑨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明史案发生于康熙二年, 浙江富商庄廷鑨从明末大学士朱国祯子孙思手中买到朱国祯撰写的明朝历史稿本。张听鑨本 来双目失明,为了沽名钓誉,他清人补写朱国祯书中所缺崇祯朝及南明部分,书成后改名《明 书》,并署上自己的名字。书中如实的记载了满族先祖与明朝的隶属关系,清入关前用明朝年 号,还职责一些人叛明降清。《明书》刊刻付印后,被人告发,于是清朝对这一时间进行了严 厉的处罚。凡是参与编撰以及在书中卷首列名者,以及为书作序、刻字、校对、印刷、售卖 者,甚至买书者及庄氏全族二百多人遭到株连,其事多人被杀。庄廷鑨早死,也被开棺戮尸。 《南山集》案发生在康熙十五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在未中进士以及人编修期间,曾 收集佚文、明朝野史、访问遗老,著称《南山集》。书中论及明朝史事,用了南明年号,未用 清朝年号,并认为清史应该从康熙元年算起,因为明朝还存在,顺治不算正统。这些犯禁言 论被御使赵申乔告发,戴名世被处斩,同族十六岁以上均被斩杀,株连有关人士一百多人。 (二)雍正年间的文字狱 雍正继位后,由于诸皇子争夺地位的影响,雍正皇帝更加注意利用文字狱镇压异己势力。 导致出现望文生义,无中生有的文字狱出现。 雍正四年,江西考官查嗣庭以《诗经》中的一句话“维民所止”作为乡试的题目。被人 告发说“维止”二字是把“雍正”二字“去首”,实际上是砍掉雍正的头。雍正于是以“大不 敬”罪,将他下狱,死于狱中。雍正还不解气,又将查嗣庭戮尸,株连其亲属和学生。查嗣 庭案件的真正原因是查嗣庭曾依附权臣龙科多,反对雍正继位。 雍正六年又发生了吕留良案。吕留良是浙江人,明末清初理学家,死于康熙二十二年。 明亡后,吕留良隐居卜仕,落发为僧,其著作中有强烈的反清复明意识。雍正五年,湖南永 兴人曾静访得吕留良遗稿,受到吕留良理论的影响,于是令其弟子张熙投书策反陕甘总督岳 钟琪,以岳钟琪是岳飞的后裔,历数雍正十大罪状,号召岳钟琪举兵反清。岳钟琪向朝廷告 发,雍正帝下令搜查吕留良著述及日记,并亲自撰文,驳斥吕留良的反清理论。雍正十年十 二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亲族被斩首示众或杖责充军,妇幼皆没为奴。私藏吕氏之书的 人也有不少遭到杀害。雍正将命令大学士朱轼将吕留良《四书讲义语录》逐条驳斥,编辑成 书,并附以曾静、张熙的自白书、表示悔过,并颂扬皇帝的圣德。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 颁行天下。这次,雍正竟然对曾静、张熙进行了赦免。不过,乾隆继位刚半年,曾、张二人 就被处斩,《大义觉迷录》也被收回。 (三)、乾隆年间的文字狱 乾隆年间,文字狱发展到无处不有的地步,一字一语不当,就有锻炼成狱的危险,以至 形成一种吹毛求疵、深文周纳的恶劣社会风气。乾隆一朝文字狱多达七八十起,大部分都不 是因为真正反清而罹(li)祸。乾隆年间文字狱大致分为三个种类:第一、触犯忌讳有些皇帝使用的字眼和词语,一般臣民加以使用,就会触犯忌讳。湖南乡绅黎大本为母祝寿,祝辞 中将其母称为“女中尧舜”,被罚充军。江苏地主韦玉振为其父刊刻的行状中有“于佃户之贫 者,敕不加息”,因误用“敕”字,受到处罚。河南人刘峨刊刻《圣讳实录》一书,将皇帝的 名字本字正体写刻,结果被处斩。第二、吟诗作文时用字不慎而被猜疑或曲解为有意影射而 20 陷入文网。浙江举人徐述夔《一柱搂诗集》中有“明朝期振翱,一举去清都”之句,方芬《涛 浣亭诗集》中有“乱剩有身随俗隐,问谁壮志足澄清”之句,都带来杀身之祸。第三、纯属 于歌功颂德,曲意逢迎的文字,因为用词不当而致罪。顺天生员安能静在科举试卷上作诗“恩 茶已千日,驱驰只一时。知主多宿忧,能排难者谁。”本以是称颂皇帝,因用词不当,差点被 杀。直隶人魏天豹编写《大清天定运数》一书,歌颂清朝国运长久,但书中写乾隆年数只写 道五十七年,又未避讳玄烨庙号,北认为罪大恶极,身首异处。 乾隆十六年,发生了一起影响巨大的文字狱。构祸的是朝中大量的文武官员,说明文字 狱已经超出了主要镇压文人的范畴。当时,社会上秘密流传着一份委托工部尚书孙嘉淦(gan) 名义的奏稿,文中职责乾隆有“五不可解,十大过”,并弹劾许多在朝权贵重臣。伪稿发现后, 乾隆命令各大部门,十七个行省进行追查。结果,因伪稿案被逮捕的上千人,十几名督抚官 员被申饬、降职以及革职查办,伪稿的制造人长淮千总卢鲁生、南昌守备刘时达被杀。如此 规模庞大的文字狱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清朝大规模的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人人自 危,不敢议论朝政和研究学问,相当一部分人走向考据之学,研究领域远离了现实领域,这 种情况,窒息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频繁的文字狱导致民间藏书之人为了避 祸而大量焚书,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对古代文化带来惨重的损失。 21
/
本文档为【清史讲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