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样表(一)

2019-04-02 8页 doc 91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样表(一)附件2: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样表(一) 种类:民间美术 编号:128654 [民间美术] ___延安_____市__安塞____县(区)___王曲___乡(镇、街道) 项目名称 安塞民间绘画 传承人 姓名 王双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38年6月 民 族 汉 文化程度 高中 从艺 时间 1956年 健康 状况 健康 详细地址 延安市安塞县后腰镇马庄村1...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样表(一)
附件2: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样表(一) 种类:民间美术 编号:128654 [民间美术] ___延安_____市__安塞____县(区)___王曲___乡(镇、街道) 项目名称 安塞民间绘画 传承人 姓名 王双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38年6月 民 族 汉 文化程度 高中 从艺 时间 1956年 健康 状况 健康 详细地址 延安市安塞县后腰镇马庄村10号 电 话 0911—2586493 主要艺术成绩 1.2006年6月,荣获中国民间工艺大展赛铜奖;2007年10月,荣获陕西省十大民间艺人称号。 历史沿革 安塞地处中华始祖黄帝氏族文化发祥地的陕北黄土高原,这里遍布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彩陶遗址,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形成历史上的交通封闭和文化封闭,使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在民间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安塞民间绘画历史悠久,箱柜画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兴盛一时。安塞民间绘画主要源自民间锅围、炕围、箱柜画,20世纪70年代列入当地政府保护、抢救范围,现当地已形成创作群体,骨干作者50多人,业余作者较多。 工艺流程 1. 画家准备好各种绘画材料,准备作画。 2. 运用毛笔,颜料及其它工具,开始作画。 3. 画面主完毕,开始进行画面的调整工作。 代表性作品 李秀芳《赶集》、《安塞腰鼓》、《端午节》等;高金爱《伏虎》、《边墙骆驼队》、《多喜》等。 传统题材寓 意及用途 体裁多用反映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对象和内容加以表现一般以人物、花鸟、鱼虫、动物入画。安塞民间绘画用于民间锅围、炕围、箱柜四周,多起装饰作用。 材料工具 1、画板。固定画纸用,尺寸可大可小。 2、毛笔。根据需要可分为一般毛笔(用于上大块颜色)和勾线笔(用于勾边线)。 3、画纸。麻纸、白纸、加厚纸等。 4、各种颜料。一般为自制颜料、民间品色、山野植物煮制颜色,还包括水粉、烟墨等。 传承状况 1、高金爱谱系。 高金爱,女,生于1922年,祖藉山西临县,安塞县砖窑湾镇庙湾村人。其绘画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代表作有《伏虎》、《边墙骆驼队》、《多喜》等。1985年应中央美术学院邀请为大学生表演、授课;1996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民间美术家”称号;2005年被省发改委授予“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 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何 氏 女 1901 无 家族传承 约1911 西河口乡山王河 第二代 高金爱 女 1922 无 家族传承 1935 砖窑湾镇庙湾村 第三代 孙佃珍 女 1966 小学 师徒传承 1978 真武洞镇树叶沟 第四代 王福莉 女 1966 初中 师徒传承 1980 真武洞百货公司 李甜甜 女 1990 初中 家族传承 2000 真武洞镇树叶沟 马海燕 女 1985 初中 师徒传承 2000 真武洞镇树叶沟                 2、李秀芳谱系 李秀芳,女,生于1940年,安塞县真武洞镇马家沟村民。她创作的绘画构图新颖,色彩明快,常以现实生活为表现内容。代表作有《赶集》、《安塞腰鼓》、《端午节》等。1982年4月应邀赴法国访问,是陕西第一位出国的民间艺术家。1996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民间美术家”称号;2004年任安塞县民间美术家协会主席;2005年被省发改委授予“陕西省二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李先生 男 1920 无 民间画匠 1935 河庄坪乡井家湾村 第二代 李秀芳 女 1940 小学 师徒传承 1952 真武洞马家沟村 第三代 李福爱 女 1955 小学 师徒传承 1970 延安市杨家岭 候雪昭 女 1954 小学 师徒传承 1975 真武洞马家沟村 余泽玲 女 1964 小学 师徒传承 1980 王窑乡高桥村人                   相关资 料 本项目的相关资料,统计如下 记录稿(页) 129页 录音带或录音 光碟 (盒/张) 25张 录像带或录像光碟 (盒/张) 38盒 照片(张) 563张 调查人 姓 名 王美霞 文化程度 初中 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 延安市安塞县后腰镇庄西村106号 电话 0915——2693652 调查 时间 2005年3月 调查地点 延安市安塞县后腰镇马庄村10号                               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样表(二) 种类:民间音乐 编号:359861 [民间音乐] ___商洛___市__商州___县(区)__柳湾____乡(镇、街道) 项目名称 商洛民歌 演唱语言 商洛地方语言 传承人 姓 名 王海青 性别 男 出生 年月 1954年2月 民族 汉 文化程度 高 中 从艺时间 1973年8月 健康状况 良好 详细住址 商洛市商州区后街10号 电话 0911——2589726 主要艺 术成绩 1. 获得“十大歌手称号”;2. 获陕西省民间技艺大展银奖。 历史沿革 商洛民歌是商洛人民千百年繁衍,生存过程中的亲密伴侣。她品种齐全:民歌,小调(一般小调,经弦小调、渔鼓小调 花鼓小调)、劳作歌曲,风俗歌曲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革令时期的新民歌等一应俱全。内容广泛:涉及到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各个生活层面:爱情的、劳作的、祭祀的、诉苦的、劝善的、喜庆的等。特别是乾隆三十七八年后,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及两广移民相继流入商洛,并将他们的民间歌曲与商洛本土的民歌融合。因此,商洛民歌音乐风格千姿百态且量大面广。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全国的研究表明,中国民间歌曲的产生和传唱从何年代开始,均无定论。商洛民歌也很难考查出其准确的产生年代。但据一九七七年文物部门在商县(现商洛市商州区)紫荆出土的“泥质红陶哨”(仰韶文化遗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商洛的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能发单音的简单乐器。史学家结论:人声抒发情感应早于乐器制造。 表演形式及特点 商洛民歌曲目数量大,品种齐全,既有山野歌曲,也有房中小调;既有风格多样的风俗小调,也有劳作的号子歌。形式灵活,传唱广泛,具有较强的文化空间特征。既有一人独唱,又有多人合唱。每年春节期间,各县城乡都组织花灯、社火、旱船、舞狮“闹元宵”,演唱民歌助兴,时间长达十天半月。家喻户晓的孝歌,不仅成为风俗歌曲,也是宗教和仪式歌曲。商洛民歌的音乐风格既有陕南秀丽、清纯、隽永、委婉动听的一面,也有宽广、平直、粗旷、豪放的一方;既有足能体现本土风格的歌种,也有集川、鄂、粤、陕为一炉的音调。千姿百态,多彩绚丽。商洛民歌曲调中,既有能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特征的宫、商、角、征、羽五声调式,也有汲取了西域音乐文化的七声调式,更有特殊的陕西变体调式。音乐结构既有“分节歌”、“四句头”,也有多段体和散体乐段。丰富多样,很富研究价值。商洛民歌构词风趣幽默,旋律婉转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丰富民族音乐宝库,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代表曲目 《闪扁担》、《打樱桃》、《倒插杨柳也生根》、《郎在对面喊山歌》、《犀牛望月姐望郎》等。 乐器道具及服饰等 一、商洛民歌中的“山歌”、“一般小调”和“号子”基本不用乐器伴奏。 二、“花鼓小调”中部分曲目在“草台”演唱中所用乐器为:板鼓、铙 、大锣、小锣等。很少使用弦索。 三、“渔鼓小调”的伴奏乐器:渔鼓筒子、简板、单片钗等。 四、“风俗小调”中的孝歌所用乐器:暴鼓或改良鼓、蒙皮鼓、大锣、小锣、铙 等。现代孝歌演唱加入了部分民族乐器。 传承状况 商洛民歌源于东秦岭的商洛市全境并与四川、湖南、湖北和两广部分民歌互相渗透,传承关系十分复杂,未形成系统的传承脉胳。多以相互影响为主,少有一脉相承。我们仅将本市在当地比较有名气的歌手罗列如下 : 1、李黑娃,男,(1920-1993),商南县白玉乡人。以传唱“姐儿歌”而闻名商南和其周边地区。其代表曲目《这山望见那山高》在省内外流行。并编入中国ISBN中心199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省卷》。 2、孟盛余,男,(1921-1985),能熟练传唱商洛民歌数十首,以《王婆骂鸡》最为流传。 3-4、储茂珍,女(1926- ),镇安县云镇人,其与王桂香(1925- )以传唱小调最多而出名,在当地影响很大。她们传唱的《叹四季》、《撒花调》、《卖樱桃》已编入中国ISBN中心199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省卷》。一九八五年商洛地区文化局举办的“商洛民间音乐”调演,她们双双获奖。 5、马聚生,男,(1930- ),回族,镇安县西口人。商洛的“丝弦小调”仅此一人传唱。马聚生经常背着他的三弦在当地和自家门口为群众演唱丝弦,被当地群众誉为“山里的剧团”。 6、席雷地,男,(1929- ),山阳县中村人。以传唱《兰草调》系列“调子”民歌而闻名。其传唱的《老兰草》、《兰草调》已编入国家文化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歌集成陕西省卷》。 7、邓岐山,男,(1930- ),柞水县城关人,当地颇具名气的民歌传唱人。其传唱的民歌多为一人男女串唱,如《回娘家》、《卖扁食》、《十月怀胎》等。 8、刘文军,男,(1937- ),其传唱的商洛民歌多为“苦诉”民歌。如《拉壮丁》、《出壮丁》、《当兵苦》等。 9-11、兰玉楼、兰有楼、兰天楼,壮族,柞水县兰家湾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广西移居柞水。其传唱的《大四季》、《单身汉子》等风格已本地化。 12-14、赖步堂、赖步正、赖秀发,男,商州北宽坪人,赖氏三人搭档在当地为群众“白事”演唱“孝歌”和“孝歌号子”。 15、陈振义,男,(1940- ),洛南县人,是当地传唱民歌数量最大,类别最全的民歌歌手,山歌小调一应俱全。如《到底谁望谁》、《十爱姐》、《清早把门开》等。 16、雷智财,男,(1935- ),洛南县麻坪人,其传唱的商洛民歌《采花号子》已编入国家文化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省卷》。 17-19、刘全兴、毕古成、李元哲,男,丹凤县人,三人均为花鼓小调传承人。解放后政府把其安排到商洛地区剧团工作。他们提供表演的花鼓草台小戏《夫妻观灯》、《两楼会》、《回河南》等均被搬上舞台。 相关资料 本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统计如下 记录稿(页) 328页 录音带或录音 光碟 (盒/张) 28盘 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 74盒 照片(张) 25张 调查人 姓 名 王岳 文化程度 大专 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 商洛市群众艺术馆 电 话 0915——2689426 调查时间 2008年10月 调查地点 商洛市商州区后唐村10号                                         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
/
本文档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样表(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