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2017-09-20 16页 doc 95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 2005届 ) 设计题目 至爱至美的诗意世界——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The Poetic World Full Of Love and Beauty—— Maily on the Topic of the Aestheticism in Wilde’s Fairy Tales     专业 学院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学号 班级 中本015班    01010514 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           刘玲燕           ...
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 (设计) ( 2005届 ) 设计题目 至爱至美的诗意世界——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The Poetic World Full Of Love and Beauty—— Maily on the Topic of the Aestheticism in Wilde’s Fairy Tales     专业 学院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学号 班级 中本015班    01010514 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           刘玲燕                   周晓波 完稿时间                   2005.04.08 成绩                     目  录 摘要……………………………………………………………………………………………………2 英文摘要………………………………………………………………………………………………2 前言  ………………………………………………………………………………………… ……2 一、 唯美理论与童话文体——契合性………………………………………………………………2 (一)二元对立的幻想世界………………………………………………………………………3 (二)心灵美的执著追求…………………………………………………………………………4 (三)色彩斑斓、摇曳生姿的诗体语言…………………………………………………………5 二、唯美笔触后的锋芒——矛盾性…………………………………………………………………6 (一) 幻想折射出的现实………………………………………………………………………6 (二) 故事叙述中的道德批判…………………………………………………………………7 三、矛盾的根源………………………………………………………………………………………7 (一) 理论本身的矛盾…………………………………………………………………………8 (二) 唯美主义者与社会的矛盾………………………………………………………………8 (三) 童话的文体特征:以现实为基础………………………………………………………9 结语  …………………………………………………………………………………………………10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至爱至美的诗意世界 ——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人文学院  中本015班  刘玲燕 指导老师:周晓波 摘要: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因为两者有天然的相通,但除此外童话与他的唯美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还存在矛盾。本文就试从契合性、矛盾性来探讨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在其童话中的特点,并探究产生矛盾性的根源。以此较全面地审视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理论。 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契合性;矛盾性 The Poetic World Full Of Love and Beauty   ——Maily on the Topic of the Aestheticism in Wilde’s Fairy Tales Liu Lingyan  Director: Zhou Xiaobo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Oscar Wilde was the leader of the aesthetic movement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 England .Fairy tales are the idealest carrier of Wilde’s aestheticist artistic ideas and they are naturally interlinked,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aradoxical features between the fairy tales and the main aestheticism .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Wilde’s aestheticism from correspondence and paradox in the fairy tales,and find out the reason of paradox made.so that ,to get kinds of wilde’s aestheticism in his fairy tales. Key Words:  Wilde; aestheticism; correspondence; paradox 前言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于1854年出生在都柏林一个爱尔兰外科医生的家庭。他曾经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牛津大学,就读期间受到马哈菲教授、约翰·罗斯金、华特·佩特等唯美主义者的影响,并在他们唯美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唯美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他表述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外,不表现任何东西;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和自然上升为理想的结果;生活摹仿艺术甚于艺术摹仿生活”(1)。围绕自己的唯美主义理论,王尔德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创作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如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戏剧《一个理想的丈夫》、童话《快乐王子》等。尤其是他的童话堪称一绝“在英语中找不出能够跟它们相比的童话”(2)。王尔德的一生只创作过两部童话集,即1888年出版的《快乐王子和其他童话》、1891年出版的《石榴之家》,共9篇。但这9篇童话却奠定了王尔德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王尔德的一生潮起潮落,颇为坎坷,但他对唯美艺术的追求却是始终不渝的。他的童话被认为是其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本文就试以童话为例,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进行剖析,重新审视此理论的独特价值。 一、唯美理论与童话文体——契合性 胡愈之说:“王尔德那种奇美的想象,怪异的天才,不可思议的魔力。唯有在诗和童话中,最来的明显,所以我们要研究唯美主义的王尔德,切不可不看他的诗和童话咧!”(3)胡愈之的这番话是颇为中肯的,抛开诗就童话而言,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与童话这种文体有着天然契合性。童话作家洪汛涛先生就指出:童话总是和美结合在一起。爱美是童话的天性。很多读者是到童话寻找美的,很多读者是为了找到美才来读童话的。这种契合性不仅使他的童话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美文”,同时也使他的唯美主义理论得到了形象化的具体展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二元对立的幻想世界 奇异的幻想、鲜明的对立思想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在童话中的第一个表现。 幻想或者说想象、虚构是王尔德构筑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他所追求的唯美艺术是“始于抽象的装饰,始于纯想象的、娱乐性的作品,它们涉及的是非现实和不存在的事物”。(4)针对当时文艺界盛行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风,他惊世骇俗地提出了“撒谎”的艺术观,而他所指的“撒谎”其实质就是想象。他认为当艺术放弃想象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切,因为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她可以随意创造奇迹,当她召唤巨兽出海之时,巨兽应声而来,她可以令扁桃树冬天开花,可以让大雪覆盖成熟的玉米地。在她吩咐下,冰霜可以将其银指放到六月燃烧着的火口上,长翅膀的狮子会从吕底亚的山洞里爬出来。当她经过的时候,林中仙女会从灌木丛中出现,褐色的半人半怪物也会在她走进时怪模怪样地冲她微笑。她有崇拜她的鹰脸神羝,半人半马的怪物在她身边飞跑”(5)。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强调了想象这一艺术手段,而想象又恰是童话的本质特征,两者的契合不言而喻。童话的想象性特征主要是由其接受主体——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英国美学史学家李斯托·威尔对儿童的心理有这样一个论述:“他把现实与自己的梦境混淆在一起,把无生命的东西和他有生命的自我混淆在一起”(6)。换而言之,想象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眼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灵魂、有人格的。而童话的想象性符合儿童的天性,能激起他们的阅读情趣。王尔德紧紧抓住他的“撒谎”技巧,在他的童话中创造了一个个奇思妙想的世界,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如《快乐王子》这篇童话中,装着铅心的快乐王子雕像因为人们的贫困痛苦而流泪,直至铅心碎裂,最后快乐王子的雕像被投入火炉,唯有铅心不化;灵巧的燕子爱慕快乐王子雕像,为爱而救助受苦难的人们,最终冻死在雕像的脚下。奇特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令人拍案叫绝;又如《渔夫和他的灵魂》,渔夫为了能厮守在深爱着的人鱼旁,求助于女巫,背着月光割开自己的影子告别了灵魂。与其他童话作家相比,王尔德这个关于人鱼的童话故事在情节虚构想象上独树一帜。奇异的想象使王尔德的童话有了超现实的朦胧美、神秘美,这恰恰又是其唯美主义理论所倡导的。 儿童是生命个体的开始,他们的审美心理或者说艺术心理是简化了的。这种简化可以从量的角度去考虑,“只包含着很少几个成分,而且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很简单”(7),为符合儿童这种简化的审美心理,童话所反映的生活也是简化了的。简化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二元对立,为此童话世界中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等是泾渭分明的。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在论述中明显地渗透着这种二元对立思想,如关于艺术与现实的论述“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发展。它在现实主义的时代不一定是现实的,在信仰的时代不一定是精神的。它通常是和时代针锋相对的,而决非时代的产物”(8);又如艺术与伦理关系的论述“艺术的领域与伦理的领域是各自独立和相互区别的。它们一旦搅和在一起,便又是一片混沌”(9),类似的论述充溢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中。童话创作追求的简化即二元对立世界与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体现的对立观不谋而合,所以王尔德创作童话时,在唯美主义理论中对立思想的指导下,往往构建对立鲜明的世界。他的童话不仅是幻想的世界更是对立的世界,如《自私的巨人》,当巨人自私地拒绝孩子们进入花园玩耍时,他的花园是萧条冷寂的,冰雪覆盖,狂风怒吼,小鸟绝迹;但当巨人慷慨地推倒围墙让孩子们进入玩耍时,花园则是生机盎然的,花朵怒放,春风拂面,小鸟欢唱。在这,不仅巨人的行为前后有强烈反差,而且花园的景象也截然相反。又如《忠实的朋友》,小汉斯忠诚善良,磨面师狡猾自私,小汉斯因磨面师的自私吝啬而送命,磨面师却在他的葬礼上自居为其最好的朋友,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 (二)心灵美的执著追求 王尔德的童话里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而通过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王尔德描写了他的唯美主义理论寻求的目标——至美至爱的心灵。在王尔德看来,现实世界丑恶至极,只有在人们的情感深处还保留着一块美的净土,可以播下美的种子。美的寻求、美的播种在契合童话教育功能的同时还体现出童话悲剧美的特色。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崇高是在人本身,在人的内心生活。王尔德对此奉行不悖,他在论文《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中指出:“人根本不该受外部事物的奴役,一个人真正拥有的是他的内心”、“不要想象你的完美是仰仗积聚或拥有外部事物,你的完美在你自身”等,拥有内心、完美的自身不约而同地指向人的心灵。在王尔德的童话中,真正的美是心灵才有的,他所倡导的美是“心灵的产物,任何美的事物,其最高形式又必然是心灵美或称为精神美”(10)。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时,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他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毫无疑问,这里真正美的事物正是巨人那颗无私、仁爱的心。王尔德童话对心灵美的渴求和召唤在无形中显示了童话的教育功能。童话在《辞海》中的定义是: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可见,以儿童为接受主体的童话,往往是有教育意义的,当然这种教育包含德育、美育等方面。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认为艺术应该是超功利、超道德的,然而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创造出的童话所展现的对心灵美的执著追求令其童话有了教育意义,成为了“道德童话”,这或许是出乎王尔德意料之外的。如《夜莺与蔷薇》一文,歌喉美妙的夜莺为赞扬人类忠贞不渝的爱情,用心脏抵着锋利的蔷薇刺唱了一晚动听的歌,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甘心为“最忠实的情人”,用一腔热血染红雪白的蔷薇。可是年轻的学生听不到夜莺痛苦而美妙的歌声,更不知手中以心血灌注的“血蔷薇”的真正价值;漂亮浅薄的少女对这朵血蔷薇不屑一顾,毫不了解它美的内涵。学生、少女的无知更加衬托出夜莺对爱的执著,这种执著是感人至深的,是心灵美的具体表现——为爱而奉献一切。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追求的理想艺术,当然他所指的爱不仅限于男女间的,而是整个人类间的爱,是博爱,这他童话的宗旨,且这对儿童的教育是显而易见的。 王尔德指出:文学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心灵成为人生悲剧的主角”。他的童话人物就是如此来塑造的,9篇童话大部分贯穿着拥有美好心灵形象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令人可悲可叹。但他同时还强调“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只要一件事物对我们有用或必要,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使我们痛苦或快乐,或者强烈地引起我们的同情,或者组成了我们生活环境极其重要的部分,它就在真正的艺术范围之外”(11)。因此,由于悲剧而引发的同情等感受是被王尔德排斥的,为了实践他的理论,他把童话中的悲剧弱化了。而这种弱化契合了悲剧性童话独特的美学特征,悲剧性童话是“尽量弱化悲剧性过程,以及带给人可能的恐惧感和悲痛感,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美或乐观昂扬的精神来体现悲剧美的本质,从而使悲剧并不‘悲’,格调高昂。”(12)这主要是由儿童的审美特性决定,儿童的生理、心理尚未发育完全,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心目中的世界是美好和谐的,简而言之儿童还没有具备理解真正悲剧的能力。所以儿童文学的总格调是欢快愉悦的,王尔德童话也不例外。如《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一文,丑陋的小矮人因公主的一时戏弄而欣喜若狂,以为公主爱上了他,直到他看到镜中的自己——畸形怪状、驼背的丑八怪时,才恍然大悟,明白公主朝他扔花的举动不过是在拿他开心而已。爱的幻想破灭了,小矮人心碎而死。王尔德把小矮人的心碎而死归结于对爱追求的幻灭,是为爱而献身的,这样就弱化了作品的悲剧性。 (三)色彩斑斓、摇曳生姿的诗体语言 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自身,而对自身的最好解释就是形式——一种与内容脱离的即与思想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形式。王尔德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中谈到:“不要在油画中寻找主题,而只求它有绘画的魅力、色彩的美妙和构图的完满”,言下之意就是说艺术的魅力在于形式。的确,形式在唯美主义者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形式就是一切。王尔德也是形式的信奉者,无论是理论上的召唤,还是文学创作中的实践都说明“形式”是王尔德孜孜以求的。他从对形式的信奉、崇拜出发,进而强调语言在创作中的神奇力量,他说:“词语对心灵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童话作为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最理想载体,恰如其分地演绎了词语的“神秘力量”,这种演绎可大致地概括为语言文字再现视觉印象和语言文字的乐感。而这两方面与童话的超现实性以及文人童话的诗意性相契合。 语言文字再现视觉印象是指王尔德在童话中用语言叙述描写时,能使读者在眼前产生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物象,且这些物象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这突出表现为色彩浓艳、笔法细腻的景物描写。如《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对人鱼的一段描写“她的头发像一簇簇打湿了的金羊毛,而每一根细发都像放在玻璃杯中的细金线,她的身体像白的象牙,她的尾巴是银和珍珠的颜色。银和珍珠的颜色便是她的尾巴,碧绿的海草缠在它上面,她的耳朵像贝壳,她的嘴唇像珊瑚。冰凉的波浪打在她冰凉的胸膛,海盐在她眼皮上闪光”;又如《星孩》中星孩的刻画“他一个人又白又娇嫩,像上等的象牙一样,他的卷发又像黄水仙的花环。他的嘴唇像红色的花瓣,他的眼睛像清水河畔的紫罗兰,他的身体像还没有人来割过的田地上的水仙”。人鱼、星孩在王尔德的笔下被描写得精美绝伦,运用金色、白色、红色、紫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来塑造他们,给读者的视觉感官造成强烈的刺激,构勒出虽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童话是超现实的,王尔德以语言色彩的搭配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语言文字的乐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由语言文字体现出的韵律感、节奏感。说到韵律节奏,在各类文体中诗歌应该是最明显的,“诗的真正特质,诗的快感,决不来自主题,而是来自对韵文的独创性运用,来自济慈所说的‘诗句的感性生命’”(13)。这正是王尔德对诗歌的认识,他在各类创作中都是力求表现韵律感、节奏感的,所以他也就以诗一般的语言来写童话,周作人就盛赞他的童话“纯粹是诗人的诗”。富有韵律感的描写使王尔德的童话呈现出文人童话的特色——诗意的优美;而且这种韵律感又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儿童总是对那些琅琅上口的童谣、童诗等易于理解接受,王尔德的童话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点,令他的童话经久不衰。同时王尔德童话表现出的韵律感也是其他童话无法比拟的关键之一。这些应该说都是王尔德仅凭9篇童话而能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原因。巴金是全面翻译王尔德童话的第一人,他在其翻译的《快乐王子集》的后记中提到:“二十年前我起过翻译英国诗人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的念头。可是我始终不敢动笔。他那美丽完整的文体,尤其是他那富于音乐性的调子,我无法忠实传达出来。”他的这番话可说是对王尔德童话韵律感的最佳证明。我们就试以《夜莺与蔷薇》英文原文中的几句话来品味一下其童话中的韵律感。如夜莺为年轻的学生寻找红蔷薇时,反复地说“Give me a red rose,”she shouts loudly,“I will sing my most sweet song for you”(“给我一朵红蔷薇,”她高声喊道,“我会为你唱我最甜美的歌”),得到的回答是“My roses are white,as white as the foam of the sea……”(“我的蔷薇是白色的,”他回答说,“白得就像大海的浪花沫);“My roses are yellow ,as yellow as the hair of the mermaiden……”(“我的蔷薇是黄色的,”他回答说,“黄得就像琥珀宝座上的美人鱼的头发);“My roses are red,as red as the feet of the dove……”(“我的蔷薇是红色的,”他回答说,“红得就像鸽子的脚),这几段的句式相似,形成回环复沓,读起来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有渲染、强调的作用。又如“Bitter,bitter was the pain,and wilder and wilder grew her song”(痛楚一点点加剧,她的歌声越来越激昂奋发),该句用了英语中比较级的倒装句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The pain was bitter and bitter,and her song grew wilder and wilder”这主要是为了把“pain”、“song”同时放在句末形成押韵,因为这两个单词都是以鼻音结尾。王尔德在创作时,对语言的雕琢是煞费苦心的。 二、唯美笔触后的锋芒——矛盾性 王尔德在论文《谎言的衰朽》中较全面地论述了自己的唯美主义理论,就理论的表层看,他的唯美主义应该称为:孤立审美主义或者纯审美主义。它主要围绕“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展开强调艺术的自主性、独立性,反对政治、道德、宗教等对艺术的干涉,认为艺术除表现自身外,别无所有。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强烈的唯美意识,如戏剧《莎乐美》中描述了对美执著到变态的追求,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展现出对艺术的热情礼赞等。但是这并不代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和他的文学创作实践完全契合,即使是作为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载体的童话,其中仍存在着和理论主要观点相矛盾的地方,这印证了王尔德的一句名言:有教养的人同他人矛盾,有智力的人同自我矛盾。但正是这些矛盾使他的童话跳出了孤立审美主义,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一)幻想折射出的现实 幻想是王尔德在文学创作中为实现其唯美主义理论而使用的重要手段,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她发明,她想象,她做梦,她在自己和现实间保持着不可侵入的栅栏”(14)。现实是他文学创作中竭力避免的,他说:“每个艺术家所应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主题的现代性”,他又解释说,“对我们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人来说,除了我们的世纪以外,任何一个世纪都是一个适当的艺术题材”(15)。现实生活的庸俗、功利,使这位唯美主义者躲入艺术的“象牙塔”,高唱“艺术就是生命本身,它对死亡一无所知,它是绝对真理,对事实漠不关心”,一味追求幻想中的唯美世界。 他的童话也正是如此,处处充溢着想象,是一个神秘的超现实世界。但是透过这个超现实世界,读者却可看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对社会中丑恶现象的无情讽刺和鞭挞。周作人就曾对此评述说:“王尔德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篇,总觉得很漂亮、轻松,而且机警,读去极为愉快,但是有苦的回味,因为他在他的童话里创造出来的不是‘第三世界’,却只是在现实上覆一层极薄的雾,几乎是透明的,所以还是成人的世界。”(16)也就是说,王尔德的童话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来塑造幻想世界的。如《星孩》,星孩天生丽质,美貌绝伦,但他却因此而看不起养父母和同村人,甚至不承认为寻找他而历尽艰险的亲生母亲,外表的美与心灵的丑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心灵的丑恶,星孩的外貌变得像蟾蜍、毒蛇一样令人厌恶。在这里作者对心灵丑恶者的鞭挞含蓄而深刻:外表再美,没有一颗美好的心,依然是丑陋不堪的,同时又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现实社会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物;在《夜莺与蔷薇》中,教授女儿认为珠宝比夜莺用生命换来的血蔷薇更值钱,隐含作者对当时金钱腐蚀人心的痛惜、愤懑,是作者对拜金主义的批判;《快乐王子》中那群围绕雕像评论纷纷的市长、参议员、教授正是现实社会中那些追名逐利、自我标榜者的化身等等。诸如此类的现实性内容在王尔德的每篇童话中几乎都有所反映,这说明王尔德虽用想象来构建童话,但他并没有忽视现实生活在童话中的表现,是在用幻想之网捕捉现实的鸟。 (二)故事叙述中的道德批判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认为艺术应该是超道德的,“我所宣扬的是个性反抗和个性完善的福音,虽旧犹新。我所倡导的内涵是,伴随着好奇感的罪恶拓宽了生活的范围。偏见与禁忌不过是囚禁灵魂的墙壁”(17)。他所说的偏见与禁忌实质就是道德。道德在王尔德眼中,只会抹杀艺术家的个性,削弱艺术家的感染力,因此主张艺术家应驾凌于道德之上。他曾对抨击其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人,作了这样的反驳:“书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书只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文学艺术不该也不能表现道德,“艺术表现任何道德因素,或是隐隐提到善恶标准,常常是某种程度的想象力不完美的特征,标志着艺术创作中和谐之混乱。一切好的艺术作品都是追求纯粹的艺术效果”(18)。王尔德的童话,就其创作角度而言,无疑是不受道德约束,是忽略道德评价的;但是从童话的内容和其社会效果角度看,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叙述中,通过善恶、美丑的对照,不自觉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虚伪道德,折射出了自身的道德取向。如《忠实的朋友》一文中,小汉斯渴求忠诚的友谊,无怨无悔地为他的“好友”磨面师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但他的“好友”显然是个虚伪、自私、贪婪的人。在这个童话中我们看到诚实和善良被自私和虚伪毁灭,这一方面是对当时现实生活中丑恶道德的揭露,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诚实善良品德的赞扬;《了不起的火箭》通过一个火箭的经历,揶揄了现实社会中那些自命不凡、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等伪道德……王尔德的每篇童话都贯穿着一个关于道德的命题,能在读者阅读文本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阿·阿尼克斯特针对此说:“别无他法,不管王尔德主观上追求多美的构思,他总也不可能离开社会现实的存在。艺术本身要求他对生活现象作出评价。作家对自己创造的形象不但要给予审美的而且还要给予伦理的评断。”(19)王尔德的童话表面上是不动声色、冷静客观的叙述,但实际上在叙述时已经透露出道德批判,读者能心领神会,后人称之为“似非而是”。高尔基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我想,像王尔德和萧伯纳这样的人,对19世纪末的英国来说是过于意外了,同时,十分自然,在他们看来,英国的伪善,是组织的最好的伪善,我认为,在道德方面的奇论是反对清教的一种极为合法的武器。”(20)可见,王尔德的创作其实是在超道德的旗帜下来实现道德评价、道德宣扬的最终目的,他的童话也因此而脱离了他那超道德的理论主张,把自我牺牲和宽大为怀的道德精神描写成了与真正的美不可分割的内容。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表面上是纯审美主义的,追求的是一种虚无的唯美;但他的创作实践却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两者的脱离引起人们对他理论的重新解读思考,结合其文学创作,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有了新的见解:它是一种泛审美主义,即将文艺崇高化,将审美因素置于政治、科学和道德之上,认为艺术有“拯救世界”的效用。这种理解显得更为全面深入,王尔德童话与其理论主要观点存在矛盾的原因的探索也因此有了切入点。 三、矛盾的根源 童话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最理想载体,但却依然还存在与其理论主要观点相矛盾的地方,有何根源呢?唯美主义理论自身、当时的社会现实等是值得去探讨的。 (一)理论本身的矛盾 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艺术只表现自身;艺术应远离现实生活;生活摹仿艺术。但是在论述这些主要观点的时候,王尔德常陷入矛盾。 首先,在艺术表现自身这一点上,王尔德坚持“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在现实社会中,“唯有通过艺术而不是别的,我们才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至善至美;唯有通过艺术而不是别的,我们才能保护自己免于实际生活中的可悲沉沦”(21)艺术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自己圣洁的品格,抛弃功利性。然而,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评论家》中却指出:“到艺术中去寻找一切……而艺术充斥于我们心中的悲伤——却起着净化和启蒙作用”;《英国文艺复兴》中也有类似的叙述“艺术有责任唤起人们高雅、无害的情感”,说明王尔德是肯定艺术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用的,这恰是艺术功利性的表现之一。前后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尔德既鼓吹艺术要远离现实,“如果不想办法制止或至少改变我们这种对事实的荒唐的崇拜,艺术就会变得毫无生气,美将从大地上消失”(22);但同时又觉得在文学创作中不可能完全避开现实。他在谈到自己的童话集时,说:他创作童话是“试图以一种远离现实的方式反映当代生活”,言下之意就是说他的童话虽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基础还是现实。他在自己戏剧的评论中对现实的态度就更加明确了:“要自如地创作表现现实的戏剧,就必须了解现实”“我之所以将他(《一个理想的丈夫》中的男主角)放到高层的贵族生活中,就是因为这种生活是我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23)。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阐释,王尔德依然是矛盾的。他极力宣扬“生活摹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摹仿生活”、“生活,它是破坏艺术的溶化剂,是蹂躏其家园的敌人”、“生活是艺术最好的学生,艺术的唯一学生”等观点。但当他论证这些观点时,他却又承认艺术源于生活,对生活采取认同的态度,认为“艺术家采纳生活中的实事,根据美的规律加以改造,使之能够唤醒人们的同情和崇敬感情,显示出它丰富的色彩和奇妙之处,以及它所包含的真正道德上的重要性,从而塑造出一个比现实更加真实、更加崇高、更加壮丽的世界”(24)。这段言论足可证明王尔德是肯定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而后进行艺术加工,生活对艺术有先决作用即生活先于艺术。 另外,王尔德在论述自己的唯美主义理论时,在上下文也常出现矛盾。如这句话“也许伦敦有了好几世纪的雾,我敢说是有的,但是没有人看见雾,因此我们不知道关于雾的事情,雾没有存在,直到艺术发明了雾”(25)。作者强调只有被艺术加工了的事物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艺术是高于自然的。这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但是他的论说过程却有问题,既说“伦敦有了好几世纪的雾”后又说“直到艺术发明了雾,雾才存在”,语言前后明显存在矛盾。 综合上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内部本身就存在不少矛盾,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正是这些矛盾使他的理论有了更高的价值,因此在其指导下的文学创作才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唯美主义者与社会的矛盾 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内部的矛盾是使童话与其理论有矛盾的重要原因,而理论会出现矛盾其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同时也是导致其童话与理论脱节的原因。 唯美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欧洲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矛盾重重,国内外激烈而复杂的矛盾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的思想危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助长了奉物质为万能的功利主义哲学和丑恶的市侩作风,艺术商品化趋势日益严重,英国也是如此。王尔德就激烈地指出:“西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人生的斗争,尤其在英国,斗争是那样的激烈,致使我们的一切理想主义和美都正处在被我们的蒸汽机和证券交易所压碎的危险之中。”(26)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令王尔德倍感失望、窒息,于是他隐入艺术的“象牙塔”,渴望以艺术的美与现实的丑相对抗,用纯美的艺术来荡涤现实的污泥浊水。他说“在这动荡和纷乱的年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27)其唯美主义理论中“生活摹仿艺术”的主张正是其反抗的集中体现,希望用美的艺术来矫正现实的丑恶,希望人们从艺术中寻找生活的模式。除了理论、创作实践上的反抗,王尔德在日常生活中甚至用服饰打扮来对抗沉闷的现实社会,他经常穿一身色彩艳丽、式样奇异的“美的服装”,胸前佩戴象征美的百合花或向日葵,肩披长发,手持花手绢,出入街市闹区,向人们展示美。与当时人们灰黑色服装、严肃刻板的举止形成鲜明对照。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最初的原因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用艺术的美来反抗现实的丑,更确切地说是疗救。因而王尔德即使是在创作纯粹的虚构故事——童话时,尽管极力追求心中的唯美世界,但依然还是直面现实的,不过迫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压力,他“往往是用反现实主义的幻想和铺张夸饰的想象建立起来家园,经常不得不用这样一些模式捉襟见肘地补偿严酷的社会现实”(28)。社会现实使王尔德的理论主张出现矛盾,这些矛盾其实是他反抗的具体体现,因此受矛盾的理论指导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如《少年国王》表面上是叙写少年国王思想的前后变化,但更深层次的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抨击。 (三)童话的文体特征:以现实为基础 上述使王尔德童话和他唯美主义理论主要观点相矛盾的原因,是从王尔德创作动机及理论内部等着手,是主观因素。此外,导致矛盾的原因还有客观因素——童话文体的特征:以现实为基础。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它的本质特征是想象,这正是王尔德童话被称为其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载体的重要原因。但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它的根源都是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文艺创作的题材是取自社会生活。童话当然也不例外,不管它是如何想象的,一旦离开了现实生活,就没有了童话的生命,失去了童话的魅力,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最坚实的基础。德·纳吉什金说:“虚构和生活生动活泼地结合起来,使我们在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中看到周围世界的不平常的、奇异的实质,这就是童话能够有力地影响读者的原因所在。”(29)童话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透过想象却又折射出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这令童话在带给儿童愉悦的同时还使儿童认识现实社会、得到各方面的教育,因此童话也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王尔德选择童话作为其唯美主义理论的最理想载体,主观上是出于对童话想象性的推崇,但在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受到童话文体特征的约束,在追求唯美的同时不自觉地加入了现实性内容。例如《少年国王》这篇童话,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显然是虚构的、幻想的,但作者通过少年国王一系列梦境的描写,折射出当时英国现实社会中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似梦非梦,犹幻似真。 不过,王尔德的童话不仅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人的,因为童话中很多的内涵只有成人才能理解,如《渔夫和他的灵魂》隐含着灵肉的冲突,这是儿童所不能解读出的。这使王尔德的童话创作又有摆脱童话文体限制的一面即内容含义的单一性。他在评论自己的童话集时就说: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儿童,而是为了8岁至80岁充满童真的人。所以,王尔德在创作童话时,相对而言,童话文体对他创作的约束不是主要的。那么由此推断,王尔德童话和他的唯美主义理论主要观点相矛盾主要是由主观因素即创作动机及理论内部的矛盾等造成的。 结 语 反对艺术摹仿现实,以幻想来构筑文学世界的主张使童话成为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他的童话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幻想世界,然而透过幻想折射出的是现实世界。表面看这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矛盾,实质上这是其理论的题中之义。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论述存在对立,但两个对立面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以艺术的美来反抗现实的丑。纵观王尔德的一生,矛盾贯穿始终,不仅是他的理论他的文学作品,连他的现实生活都是矛盾的,矛盾或许是他反抗社会的方式。因为矛盾,王尔德引起世人的关注,引起人们对19世纪英国现实的思索。虽然“为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终身的追求,但这种追求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英国文学评论家R·福克斯对此有中肯的评价:“‘为艺术而艺术’不过是对‘为金钱而艺术’的一种绝望的回答——绝望,因为象牙从来不是做堡垒的好。”总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及创作是丰富复杂的,只有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注释: (1)王尔德《谎言的衰朽》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144页 (2)转引自张耀辉编《巴金和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89页 (3)赵景琛《童话家之王尔德》选自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 第900页 (4)王尔德《谎言的衰朽》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5)王尔德《谎言的衰朽》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8年版第127页 (6)转引自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46页 (7)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96页 (8)王尔德《谎言的衰朽》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页 (9)王尔德《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节译)》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174页 (10)黄云生《黄云生儿童文学论稿》漓江出版社 1996年3月版 第42页 (11)王尔德《谎言的衰朽》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117页 (12)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未来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26页 (13)周小仪《奥斯卡·王尔德:十九世纪末消费文化与后现代理论》《国外文学》1994年第2期第24、25页 (14)王尔德《谎言的衰朽》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120页 (15)黄云生《黄云生儿童文学论稿》漓江出版社 1996年3月版第41页 (16)黄云生《黄云生儿童文学论稿》漓江出版社 1996年3月版第42页 (17)弗兰克·哈里斯《奥斯卡·王尔德》蔡新乐 张宁译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页 (18)时宏宇《王尔德唯美主义现代阐释》《齐鲁艺苑》2003年第1期第72页 (19)韦苇《世界童话史》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版 第133、134页 (20)薛家宝《论王尔德文艺思想与其作品的矛盾性》《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18页 (21)薛家宝《论王尔德文艺思想与其作品的矛盾性》《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18页 (22)王尔德《谎言的衰朽》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页 (23)薛家宝《论王尔德文艺思想与其作品的矛盾性》《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18页 (24)薛家宝《论王尔德文艺思想与其作品的矛盾性》《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18页 (25)王尔德《谎言的衰朽》选自赵澧 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26)张介明《从〈道连·格雷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33页 (27)崔海峰《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第100页 (28)李元《唯美主义——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与自我塑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64页 (29)陈伯吹《论“童话”》选自《论童话寓言》陈子君 贺嘉 樊发稼主编 新蕾出版社1989年1 月版第27页 参考文献: [1] 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 张耀辉.巴金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3] 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4] 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5]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6] 黄云生.黄云生儿童文学论稿[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7] 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 [8] 弗兰克·哈里斯, 蔡新乐 ,张宁译.奥斯卡·王尔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9] 周小仪.奥斯卡·王尔德:十九世纪末消费文化与后现代理论[J].国外文学,1994(02):19-28. [10] 时宏宇.王尔德唯美主义现代阐释[J].齐鲁艺苑,2003(01):71-73. [11] 薛家宝.论王尔德文艺思想与其作品的矛盾性[J].扬州大学学报,1999(06):15-16. [12 ]韦苇.世界童话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3] 张介明.从〈道连·格雷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0(04):32-39. [14] 崔海峰.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J].辽宁大学学报,1994(06):100-103. [15] 李元.唯美主义的浪荡子——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与自我塑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5):61-66. [16] 陈子君,贺嘉,樊发稼.论童话寓言[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9. [17] 张竹筠.以艺术的精神看待生命——谈王尔德童话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 [18] 贺兰.王尔德[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19] 马清福.西方文艺理论基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20]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1] 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2] 彭莉.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契合[J].吉首大学学报,1999(04):95-98. [23] 董希文.唯美主义辨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02):51-54. [24] 杜吉刚.王尔德的“个人中心主义”美学体系简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02):72-75. [25] 凌茜.省悟·良知·爱——浅析王尔德〈夜莺与玫瑰〉的创作初衷[J].兰州大学学报,2001(03):90-93. [26]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社会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4(03):95-101. [27 ] 郭爱竹.执着追求美的“夜莺”——浅析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及其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寓意[J].河北职工大学学报,2001(01). [28] 贺莉.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2). [29] 杜吉刚. “为艺术而艺术”与形式主义——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体系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2(02):45-49. [30] 王尔德,黄清 叶佳译.快乐王子[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
本文档为【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