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环境对人的影响

2017-09-06 5页 doc 17KB 1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环境对人的影响1)、什么是环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环境,这时是把它同周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即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他可以说是围绕着某种事物体,并对该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一般地,人们把人类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所谓社会环境,是指我们周围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由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忽然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物质体系。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命体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环境则是指人们所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它对个体的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自然...
环境对人的影响
1)、什么是环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环境,这时是把它同周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即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他可以说是围绕着某种事物体,并对该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一般地,人们把人类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所谓社会环境,是指我们周围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由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忽然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物质体系。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命体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环境则是指人们所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它对个体的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环境,并给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立法”。 首先,人的发展程度,归根结缔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为决定人们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人们只能在现存生产力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内获取自由程度,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发展。其次,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取决于以阶级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一般来说,人的发展是顺应本阶级的培养和需要。第三,人的发展,决定于时代和历史的需要。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人才的出现,都是适应社会历史的某种需要,由客观环境培养锻炼出来的。一般人的发展水平亦决定于一定的历史时代。 社会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不是一种直观的、单向的作用。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其在接受环境作用时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并在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社会的宏观环境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但由于环境本身是复杂多样的,加上每个人在各种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又各不相同,因此就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人。即便是处于同样环境下的人,由于其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对环境的作用(即个人的实践)不同,也会形成思想和行为各自不同的人。 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作用,概括起来说就是,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通过人对环境的作用(即实践),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行为和发展。 (三)环境对人思想行为的作用机制 社会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其对人思想行为的作用也是错综复杂的。但是,这些作用也并非混屯一片,无法把握。如果把社会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分层次地剖析,找出其对人思想行为作用的机制来。 每个人都有各自特殊的具体生活环境,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认识体验。因此,社会中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治生活对每个人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毕竟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从根本上说,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对绝大多数人的影响还是起决定作用。而且,在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的影响中,还存在着一种有目的、有、有组织的自觉的影响,即在社会中特别是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具有影响的正面性和可控性等特征,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着积极、重大而又深远的作用。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进行的,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的德育过程实现的。其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影响的可控性。在德育过程中,要对环境中其它因素的影响主动作出反应、选择和调节,发挥积极影响,抑制以至消除消极影响,在可能的范围内,控制和调节影响的社会条件,使得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社会总影响通常被称为宏观的“大气候”,学校德育是社会总影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常被称为微观的“小气候”。从影响的数量和范围上来看,“小气候”不占优势,但在影响的质量方面,即在影响过程的自觉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教育引导的积极性方面,“小气候”有着自身特殊的优势。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作用是与环境中其它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挥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德育内部结构的系统稳定性是其发挥可控作用的必要条件。其既要对外开放,又要保持内部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实现两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但在实践上不平衡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当两个方面的关系出现不平衡时,教育者要自觉地予以调整,恢复平衡关系。 在对待德育与社会环境其它因素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倾向,都是应当予以避免的。 一种倾向是,只看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对来自德育过程外部的影响持消极否定的态度,将构成德育影响过程基本因素的联系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德育与外部社会的联系脱节,呈现封闭性的特征。试图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隔绝起来,把大学生关在校园内,使学校成为一个不受“污染”的“纯净”的环境,以所谓学校的“正面教育”来掩盖和回避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让学生在不接触社会的情况下获得对社会中消极影响的免疫力。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虽然教育者对影响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行某种控制和调节,但德育过程不可能在教育者随意选择和的环境中进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影响的普遍性,大学生与外界交往渠道的多样性,各种现代形式的信息传播媒体可以轻易突破空间的限制,所以德育的可控性作用只是相对的。封闭起来搞教育,力图在一种纯而又纯的环境中塑造人,是错误的。其结果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便经受不住错综复杂的实际生活的考验,而产生种种问题。而且,搞封闭式教育,实际上是把德育和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充满生机的实际生活割裂开来了。脱离了火热的社会实践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的。因此,德育必须实现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读书学习与参加变革现实的伟大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受到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现实的而不是过分“理想化”的教育。 另一种倾向是,认为既然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起着根本的和决定的影响作用,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自然地成长。相信其中大多数会健康积极地发展,即使出了个别不好的人,也无妨大局。 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其本质就在于削弱以至取消德育,从而使德育过程的内部联系松弛,稳定性受到破坏。德育的功能就会丧失,德育过程就会名存实亡。比如:在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过分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忽视降低教育者的作用,德育就会流于自发,其留下的真空就会被来自社会上的影响填补,其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力就会顺势得到加强。德 育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构成德育过程基本因素的联系适度,内部运行机制状态适宜,才能既保持德育过程的开放性,加强与外部社会的有机联系,又能保持内部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发挥德育过程的可控作用。 ````在建设大学生班集体中育人 班级群体是大学生在高校内部所处的主要环境,通过班集体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非常重大。现提出班集体建设的主要方法如下: 1、树立正确恰当的充满吸引力的班级群体目标2、培养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班级群体的内聚力3、做好班级群体核心人物的培养工作,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4树立正确的班级群体,形成健康强大的集体舆论5在建设大学生宿舍群体中育人 四)在引导大学生友伴群中育人 大学生友伴群的双重作用,使教育者必须重视对它的有效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消除它的消极作用。 1合理利用友伴群的优势,提供条件支持其有益的活动2转移不良的兴趣,改变有害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群体目标3加强感情联络,注重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4丰富正式群体的功能,强化大学生正式群体的角色意识5加强宏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素质 [1]《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第147-16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集体的社会心理学》 [1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177页。 [12]孔令智主编:《社会心理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53-357页。 [13]王殿卿:《大学德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05-106页。 [14](苏)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10-13页。
/
本文档为【环境对人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