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侯文宜—华夏之最,神农故里

2017-04-13 6页 doc 33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9493

暂无简介

举报
侯文宜—华夏之最,神农故里华夏之最 神农故里——高平羊头山炎帝历史寻迹文侯文宜说起炎帝神农氏,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一座山的名字——羊头山曾有歌谣曰:炎帝上了羊头山,井子坪处开荒田籽种刮到石窝里,翻石倒土找不见神蚁衔出籽一粒,才使籽种重见天七种八种种成谷,除去毒液才能餐娘娘将谷脱去皮,人才吃上小米饭这是民间流传的祭祀文《炎帝文书》中的歌谣是说羊头山乃炎帝开田种谷的地方那么,曾是神农故里的“羊头山”在哪里呢叫“羊头山”或“羊山”的山,中国...
侯文宜—华夏之最,神农故里
华夏之最 神农故里——高平羊头山炎帝历史寻迹文侯文宜说起炎帝神农氏,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一座山的名字——羊头山曾有歌谣曰:炎帝上了羊头山,井子坪处开荒田籽种刮到石窝里,翻石倒土找不见神蚁衔出籽一粒,才使籽种重见天七种八种种成谷,除去毒液才能餐娘娘将谷脱去皮,人才吃上小米饭这是民间流传的祭祀文《炎帝文书》中的歌谣是说羊头山乃炎帝开田种谷的地方那么,曾是神农故里的“羊头山”在哪里呢叫“羊头山”或“羊山”的山,中国境内至少有30多处,但与炎帝神农氏相关、公认确有其历史痕迹的主要是三处:一是陕西宝鸡常羊山,据说炎帝死后,黄帝在宝鸡常羊山祭祀炎帝;二是湖南会同与连山相接的常羊山,主要依据是这一地区称炎帝的“日中为市”为“赶连山”;三是山西高平羊头山,根据是有炎帝陵墓和大量农耕早期遗留古迹那么,到底哪个羊头山才是炎帝发源地、活动地呢在上述三地中,山西以高平为中心,绵延至长治、长子的“羊头山”近年来获得了格外的关注如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俊义先生在《山西长治、高平炎帝文化考察散记》中指出:“从长治市、高平市一带现存有关炎帝的遗址、遗迹看,其时间之久远、范围之广阔、密度之集中、体系之完整,都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考察组一行由于工作关系,近几年曾到过目前国内炎帝遗迹相对集中的湖南炎帝陵、湖北神农架、陕西宝鸡神农祠,各地现有炎帝遗存,都不像长治、高平如此密集”长治、高平如此密集的炎帝遗址群落究竟说明了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学会2004年在高平召开“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18个省、市的70余位专家学者实地观摩后一致认为,上述炎帝相关地中只有山西高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炎帝族生活链:炎帝肇创农业文明、采药中毒身亡、埋葬及享祭的陵庙群,都在高平市境内的羊头山主峰南侧,还有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文献记载与遗留至今的大量古代碑刻资料如在先秦古籍《竹书纪年》中有:“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号伊耆氏”那么“伊”与“耆”又在何处呢根据古今历史地理学家的考证,“伊”在今河南伊洛一带;“耆”的所在地“黎亭”或“黎岭”则位于古上党郡,即今之长治、晋城一带又《尚书》中有“西伯戡黎”一章,指周文王战胜殷商所封的黎国,这里的黎国据说也是炎帝的后裔《尚书》与《竹书纪年》都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籍,都记载有炎帝及其后裔在上党一带的活动,说明春秋时代的人就已确认炎帝部族在这里有过活动另外,今天的潞城县还有古代潞子婴儿国遗址,而所谓潞子婴儿国,传说就是黄帝封炎帝后裔参卢守其先茔的辖地《国语》《左传》中都有关于潞国的记载,南宋罗泌所著《路史》中亦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照这种说法,黄帝封炎帝后裔于潞,就是要其“守其先茔”,说明早在五千年前此地已有炎帝的陵墓,且已有祭祀之举所以,长治、高平一带的炎帝陵庙,当是自古以来世代相传而且,高平羊头山又是传说中炎帝“尝百谷于此”,“神农得嘉谷之所”,还传说炎帝制琴作乐以黍度为尺定音律,所用的黍就产自羊头山这些传说在有关文献中也都有记载,《汉书·律历志》就记载:“以上党羊头山黍度为尺,以定黄钟”另在《后汉书·郡国志》中也记载了炎帝神农氏在羊头山上的遗迹:“羊头山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右有伞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汉书》与《后汉书》都是较早的正史,其中都记载了炎帝在高平羊头山上的活动,这是很值得重视的对于羊头山上炎帝的遗迹,晋代的程玑在其《上党记》一书中也说:“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为神农井”《后魏风土记》也有类似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这些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的文献中,对于羊头山上炎帝的遗址诸如神农城、神农泉等就有如此具体的描述,而且说是“有古城遗址”,说明在当时乃至更早的时候,已经有这些遗迹的存在另据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考证,今山西省高平市羊头山一带乃是炎帝族生活的中心地区之一,故而这里留下了许多有关炎帝族的古迹和传说《寰宇通志》云:“羊头山在泽州高平县东北三十里、潞州长子县东南五十六里,上有石,状如羊头,故名”由此足见,高平羊头山与炎帝神农氏之关系密切非同一般对这样一方地域,对如此神圣的羊头山,身临其境一饱眼福的胃口自然是吊起来了早知这里古称“上党”,驱车从太原一路而来,地与天越来越近,夜幕降临,月亮似乎就挂在你的头上,此情此境下才能真正体会朱子所说“天下独高处,无如河东上党者,言上与天为党也”之意——“上党”果然是太行山峻拔处据当地人介绍,在太行山、太岳山的山间,形成了东西一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的上党盆地盆地北高南低,有沁水、浊漳水、丹水等河流纵横于其间,有植被茂盛、气候温和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可猎、可采、可耕、可牧的理想之地在这一带的民间百姓中,更是世代流传着炎帝神农氏曾在羊头山一带栖居活动的传说在他们从上辈人那里听来的传说中,始祖炎帝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开创了农耕文明,结束了“迁徙不定、穴居野处之苦”,完成了人类从游牧狩猎到定居农耕的转折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第二天一早我们终于登上了慕名已久的羊头山这里山势高大蜿蜒,危峰秀拔我们一路攀行,一路尽情领略着这一方远古的圣地,期间亲睹了残留至今的炎帝神农氏遗址遗迹,并于途中拜谒了羊头山神农庙午后时分,我们开始下山,又绕羊头山周围的几个村子行进,从庄里村、下台村到故关村,拜谒参观了炎帝陵庙、行宫下面就将羊头山所见所闻举要略述如下:羊头山羊头山斑驳的黄土地、萋萋芳草,把我们带远古时那“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神话里据说晋东南有两座以“羊头”命名的山岭,皆与炎帝建都有关高平、长治、长子三县交界的羊头山最为有名,相传乃“神农得嘉谷处”此羊头山位居今高平市区北方12公里处的神农镇,海拔1297米,古来是泽州、潞州两郡的分界地,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山上有大块的平地,有丹水流过,气候温润,植被茂盛山上至今尚存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等遗址,残留的屋宇、庙基、石柱不时碰到,更有古老的碗罐、泥陶碎片依稀可见种种迹象表明,今传为“羊头山神农城”的这块地方当是远古炎帝遗址有关典籍和当地志书中对此均有记载,《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高平县”:“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卷四十五“上党县”今长子县):“神农井在县南五十里,出羊头山小谷中”《泽州府志》:“神农泉下地名井子坪,有田可耕,相传神农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焉”当地老百姓俗呼羊头山的山神是神农,说明羊头山之谓“羊头山”,可能不仅仅因“山形像羊头”,还应该与神农炎帝族活动于此和他们的“羊”图腾崇拜有关,“羊头山”可谓晋东南炎帝遗存的标志性遗址来到羊头山就会知道,它的地理文化关联确实非同寻常羊头山山体呈东西走向,山的东北面是长治县,西北面是长子县,正南面是高平市县),它与毗邻的黎侯岭、老顶山、发鸠山、郎公山构成一个庞大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长治县黎侯岭是耆国的所在地,现长治县已开发为黎岭公园;长治县东北13里处的老顶山,山腰处有一石洞,名曰耒耜洞,相传炎帝在此创制耒耜等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长子县西50里处的发鸠山,传说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地;高平市西北的郎公山是史皇仓颉造字处,山上建有仓颉庙可见,此羊头山遗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周边历史遗留物佐证的,也即以羊头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炎帝上古文明的辐射圈清代《高平县志》云:“羊头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危峰秀拔,势凌霄汉,日夕诸山俱瞑,而此峰返照犹光,故俗称此山比天下各山高三尺秦并天下,置郡县,以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上党郡”可知,古上党地区即是以羊头山为中心的泽、潞两州辖地,这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黄土地此书又云此地为“神农获嘉禾之地”,当为可信之言羊头山,“羊头”在哪里呢来到羊头山的人都会对此充满好奇当然这不是子虚乌有的,其山顶果然有石如羊头,谓之“羊头石”,它处于羊头山的中段上原来羊头山上有东西中三个山峰相连,东峰为秦高岭,是羊头山极顶,西峰是神农城遗址,中段最高处山峰便是羊头之峰,上有羊头之石,现在我们仍可看到,山顶上有一块巨大的砂岩石,状似羊头这绝非今人杜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化寺塔院碑记载:“坟之东倚秦高之岭,西连羊头之巅,北靠天台,南枕清化”明世子朱载堉在《羊头山新记》中也曾有过描述:其石“状如羊头,觑向东南,高阔皆六尺,长八尺余”羊头为什么向东南呢听当地人说这里还有一段美妙的故事传说原来羊头是朝向北的,有一个人称郝师傅的人,是当地有名的石匠,长子县人传说羊头山东山峰上以伏羊为基座的四面造像塔就是他雕的长子县在羊头山的北面,而中峰上这块状如羊头的巨石向北,郝师傅唯恐这只神羊会把长子县的庄稼吃了,所以在某天的黑夜,运用神力,悄悄地将这只神羊的头调转,使之向了东南,从此就有了“吃高平,屙长子”的说法这块羊头石至今仍屹立于中峰之巅,只是因时间的久远和自然风化而变得面目全非了清陈颢诗《羊头山夕照》凭吊:“古木萧疏噪暮鸦,山村暝色入人家羊峰耸上青霄里,尚有残阳映晚霞”神农城遗址群登羊头山,中段羊头峰巅必看,其后可分览东峰西峰从祭天台往西,顺山间小路,过中峰之巅羊头石,一路西行,便来到神圣而又令人向往的神农城遗址群沿途荆棘丛林,野杏山桃,令人心旷神怡有关神农城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程玑的《上党记》一书,但已轶失,好在以后的《后魏风土记》、北宋《太平寰宇记》,明清时的《山西通志》《泽州府志》《潞安府志》《高平县志》等地方志书均有记载其中,现存放于羊头山新修神农庙内的唐代牛元敬“重修清化寺碑”明确刻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明代朱载堉以中峰之羊头石为地理坐标,在其《羊头山新记》中详细地记述了神农城、高庙、神农井、五谷畦等神农城的遗址遗迹,所谓“殿高庙)西稍北二十步,有小坪周八十步,西北连接大坪,周四百六十步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神农城具体是什么样子,今人已无法得知,但在一片茫然的荒草隙间,我们依然可看到这里有屋基砖石,有泉水井,有耕地,与朱载堉的记述大体吻合:“古城下六十步,有两眼泉水井,谓之神农泉,左泉清,右泉白,两泉相距十余步,泉水长流不断泉下有地名井子坪,有田可耕,谓之五谷畦,相传神农得嘉禾于此”神农泉在羊头山西峰五谷畦北坡上,相传是炎帝族灌田及饮水之处;神农井在羊头山神农高庙遗址下,传说是炎帝族天旱时开凿的古井;五谷畦又名井子坪,在羊头山西峰神农高庙遗址西南坡下,约有三五亩地,传说是炎帝最早发现并开始培育黍的地方而其所记的“殿”,应该就是当地百姓俗称的“高庙”,现只留基址殿院的前面是好几丈高的石塄墙,看上去雄伟壮观,大殿上那残存的石柱依然矗立着,显得苍凉古朴据说大殿原塑有炎帝及其后妃和太子像,朱载堉记“皆冠冕若王者之服”那么,朱载堉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到羊头山考查始祖炎帝的史迹,给我们留下神农城的记载呢原来其中的缘故在于这里的“黍”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始行稼穑,创立了原始农耕文明五谷指的是黍、稷、菽、麦、麻,这五种农作物主要生产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黍和稷是古上党地区主要农作物神农因上党生嘉禾八穗之祥而作《穗书》,虽然此书已失传,但却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农事的书汉《律历志》记:羊头山“产秬黍”,“以上党羊头山黍度为尺,以定黄钟”黄钟是我国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一律,我国古代以黍定乐律,以黄钟的管长为准,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仍采之定律所以,作为明世子和乐律家的朱载堉上羊头山,是因为以黍特重羊头山而准黄钟之故他在《秬黍辨》中云:“臣谨按黍律家特重羊头山者,神农播五谷以是为名区”原来朱载堉是为了撰写《乐律全书》,弄清楚羊头山所“产秬黍”及以“黍度为尺,以定黄钟”的问题来的正因多次到羊头山进行实地考察,他才写下了著名的《羊头山新记》尽管历史的冲刷让神农城的一切变得日益模糊,但《羊头山新记》的描述却使这一重要的炎帝遗迹至今历历在目尽管那残存的屋基、石柱、台阶湮没于荒草荆棘之中,但却仍然无声地诉说着那远古的煌煌岁月和农耕文明祭天台在羊头峰巅和秦高岭之间的山凹处,有一处建筑遗址,名为“天台”传说炎帝首创腊祭与傩舞,这个名为“天台”的建筑遗址,有可能就是炎帝祭天的地方因为这个建筑已经损毁,我们已很难想象当时的建筑是怎样的形制但站在这里,还是有种神圣而神秘的感受,令人想到先祖对苍天的祭奠和祈祷上古时,祭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活动,炎帝以德而王,又善于用火,所谓“炎者”,火焰向上、重火也,祭天象征着可承天运,祭祀则必有举火一项现在遗址上有2002年神农镇政府重新修复的建筑,上有深蓝色题字“祭天台”新修的祭天台,为一方形的台子,高约丈余,用石栏板围护,蔚为壮观登临台上,流云扑面,真有种飘然欲仙、天人交合的感觉炎帝陵炎帝陵位于今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现存一墓冢,墓冢后有五谷庙,形成陵庙一体的古迹炎帝陵,这里俗称“皇坟”起初这里并没有村子,只是一个地名而已,住着几户守陵人传说炎帝在教人播种的闲暇经常采药于附近山岭,不料误食了一种有毒的“百足虫”不能解,致使肠子烂断无救,炎帝死后即下葬于此庄里,亦名“装殓”,意思是说始祖炎帝在此装殓安葬,后遂演变成庄里村炎帝陵东西南三面环沟,北面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水草丰茂陵墓看上去朴素宏大,显然为历代修缮坟后土丘是炎帝树艺五谷的园圃,故名五谷山坟的东南面有一块平地,名叫晒场,传说是炎帝打晒粮食的地方此陵历史之悠久令人震撼,《太平寰宇记》载:“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南宋罗泌《路史》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冢一百六十里”按此说来,早在五千年前的潞国今长治、高平一带),就已有炎帝的陵墓,且已有祭祀之举,而我们今天依然能见到这一古老的陵墓诚如今存五谷庙内的明代嘉靖年间《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煖宫记》碑曰:“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据当地档案馆常馆长说,在全国作为始祖炎帝的陵寝的祭祀之地,目前所知有三处,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现改为炎陵县)、山西高平陵西宝鸡的炎帝陵只是后来为祭祀炎帝而建立的陵寝;湖南酃县炎帝陵一般认为可能是炎帝的末代帝榆罔及其后裔子孙的陵寝;而高平市庄里村炎帝陵很可能就是在泽潞地区创建伊耆国的第一代始祖炎帝的陵寝即便按史载来说,湖北随州祭祀炎帝,从《水经·漻水注》郦道元曾引用“随郡重山有九井,云是神农所穿,即以地为神农社,常年祀之”的说法算起,距今有1500年的历史;湖南酃县从《后汉书·郡国志》记有“万里沙祠”推算有1800年的历史;宝鸡若从秦灵公在吴阳“作下畴,祭炎帝”推算有2500年的历史,而高平炎帝陵在黄帝时早已有之,距今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常馆长还谈到清代《高平县志》和明代朱载堉《羊头山新记》中的记载:“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东北四十里换马镇”,“山指羊头山)之东南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枳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有司尊炎帝,故禁民樵采”由此可见,庄里村炎帝陵应该是中华民族最早祭祀炎帝神农的地方了站在炎帝陵墓前,看着小东仓河在炎帝陵旁静静地流过,一种历史的沧桑环绕于周围据说近年发现的珍贵的“炎帝陵”碑就存放在陵后五谷庙内,我们遂入庙内一看究竟原来,当地人为使“炎帝陵”碑免遭20世纪中期的“文革”浩劫损毁,曾将它砌在东厢房的后墙上罩封起来,现已清除罩土展露出来,进屋正面墙上即可看到“炎帝陵”石碑一通,高大厚实,碑的正中刻有“炎帝陵”三个楷书大字,右侧刻有“万历三十九年1611)孟夏吉旦”,左下方刻有“生员申道统立”看来这是明代的碑,推算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啊,从上古的土丘陵冢到明代的“炎帝陵”碑刻,炎黄子孙就这样一代代祭奠着自己的根祖清张承纶《炎帝陵》诗云:“长平北望暮云愁,石冢横幡紫塞遒自昔衣冠封马鬣,于今禾黍满羊头天高气爽龙蛇蛰,地迥风寒草木秋谁唱迎神送神曲,灵旗隐约下中州”炎帝庙宇碑刻除上述炎帝活动遗址遗迹外,另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观是星罗棋布于羊头山周边的炎帝庙宇,建筑年代均在清代之前,最早大约汉代已有晋程玑《上党记》:“羊头山上有神农庙”《太平寰宇记》:“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致祭”清《山西通志·祠庙》载:长治县有“神农庙,在东北十里百谷山庙像甚古,北齐时重建”;长子县“神农庙,在北二百步熨斗台上,今名北高庙,金大定四年建”;高平县“神农庙三,一在羊头山曰上庙,为神农尝五谷处一在换马镇东南曰中庙,有神农遗冢,有司春秋致祭一在东关曰下庙,近致祭于此”这些文献记载足以说明该地炎帝庙宇之盛,但其实,我们现在实地看到的要比这多得多,仅高平境内,像羊头山、庄里、下台、故关、邢村、永录、贾村、焦河等都有炎帝庙其中有规模宏大、布局庄严和建筑雕刻讲究的,也有一些是村子里简朴的小庙,据说,像这样密集的炎帝庙宇群落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给人深刻印象的举要有——羊头山神农庙:从羊头山脚下的炎帝文化广场后面踏石而上,走到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便见巍峨壮观的神农庙石阶两旁是草地,由于地处山麓,显得清静幽雅当地人介绍说,现在的庙并不是原来的羊头山神农庙,原来的神农庙俗称“高庙”,因创建年代久远,已坍为废址,今只存有庙基、石柱、柱基、石台阶及残碑,现在的神农庙是由原六名寺修缮而成六名寺至迟唐时已有,大概由佛教谛义而得,传说寺庙一夜间出现,令当地百姓倍感神奇,纷纷焚香祷拜2002年神农镇政府全面维修后更名为“神农庙”,以突出“羊头山”本质,恢复曾有的“神农庙”,从而成为祭炎的重要场所就神农庙的建筑布局和风格看,它庄重宏伟,古色古香,山门修得高大壮观,由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题写的“神农庙”匾高高悬挂于门楣上该庙分为上下两院,下院有山门、厢房、洗药池等,上院建有正殿、南殿等主体建筑,走进庙内会有种错落有致的感觉上院内中央有一座清代的多宝金刚塔,塔的前面是莲花池,泉水从龙口中流出,常年不涸据说当年羊头山泉水丰富,有120个泉眼,其中最大的是金龙泉、黑龙泉和白龙泉,始祖炎帝在这里耕田种地,每天都要细细地查看这些泉眼掌握水旱灾情望着南殿内的始祖炎帝塑像,想炎帝恩情如这泉水长流不息此庙两旁矗立着数通石碑,皆为炎帝功绩和历代奉祀,其中最珍贵的是北齐天保二年的一块石碑和近年在清化寺发掘的唐代石碑,不仅记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此山炎帝之所居也”,对炎帝功绩和仰拜之情写得尤其生动感人,所谓“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帝御宇,道济含灵,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遍陟群山,备尝遮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历代崇恩,峰亭享庙”整个寺庙内,各殿、廊房挂满了赞颂炎帝的牌匾、对联,给人以磅礴的气势与幽幽的深情:巍巍首阳与天为党钟山川造化灵气赫赫炎帝同世亘存开华夏文明先河庄里村五谷庙:五谷庙在炎帝陵旁,至迟在宋代已有庙院内有一棵周长62米的柏树根,以此推断,此庙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五谷庙坐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周围有城墙,分为上下两院,在其中轴线上分列着舞台、献台、山门、雨道、正殿上院山门为宫殿式建筑,有三道门洞,两侧有钟鼓二楼庙院内现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琉璃脊饰,为元代所建,明代时曾进行过较大的维修,屋顶正中脊刹上,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背面刻有“大明嘉靖六年”的题记殿内神台高约1米,雕刻有龙、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图案,雕刻精美,为宋金时期的遗物殿内神台上原设置有暖阁,塑有炎帝及其后妃像,现塑像不存庙内有明嘉靖年间《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煖宫记》石碑:上写“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据当地老百姓说,五谷庙内原来碑石林立,大约有四五十通,现仅存几块残碑,最珍贵的就是镶嵌在东厢房后墙上的“炎帝陵”石碑了它是上世纪90年代发掘出来的,为明代石刻,可与古书文献相印证,是庄里村存有古炎帝陵的重要碑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祭炎日,庄里村炎帝陵庙都有隆重的祭祖活动,周围的村子故关、北营、换马、口则等与庄里联合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会期近月,有故事耍乐,还要唱戏,热闹非凡有句民谣“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内当社首”,就是形容庙会的空前盛况,并传唱:“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祖先种地全靠他”过去,每年县府亦派员到庄里村炎帝陵祭祀炎帝,并且要为陵墓内的万年灯添油——据说五谷庙“炎帝陵”石碑的后面有一条通道,可直通墓穴,墓内有盏常年不熄的万年灯下台村炎帝中庙:亦称古中庙,下台村现称中庙村关于祭祀炎帝的庙宇,在高平有上、中、下之分,但与《山西通志》的记载稍有差异,上庙指的是庄里村炎帝陵的五谷庙,下庙是县市)城东关的炎帝庙,中庙就是下台村的炎帝庙而当地俗称的高庙才是指羊头山上神农城内的炎帝庙,应是《山西通志》中说的上庙下台村地处羊头山脚下,丘陵连绵,黄土深厚,亦名夏泰、下太,意思是说这里山明水秀,树木葱郁,夏季凉爽,安静舒坦,传说炎帝常年累月在此处理公务,也可以说是炎帝活动的主要场所炎帝中庙是一处重要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古迹庙建立于村西北的高地上,创建时间已不可考,据庙内明万历十二年1584)的碑刻记载:“维大明国山西泽州高平县丰溢乡下太村敕封神农庙因奉敕建立其来远矣,创兴之始杳不可考”1995年在团池乡现神农镇)出土的三块墓志铭列于庙内,一为晚唐天佑七年910),一为后晋天福二年937),一为宋元符二年1099)此三块墓志铭都称此地为“神农乡”,说明这里唐宋时即名“神农乡”,该庙起码在宋代时已有炎帝中庙建筑规模宏大,寺庙依山势而建,下院建有舞台、文昌楼、禅房等,从下院拾阶而上便进入上院,上院又分前后院,前院有山门、二道门洞,引人注意的是西面的门洞正中拱券上有一块刻有“炎帝中庙”的石刻牌匾,为明天启二年1622)镌刻再就是山门正面的太子殿,亦称无梁殿,此殿建筑在一个高15米的台基上,显得庄重稳固,小巧秀丽,最令人惊叹的是,殿顶居然无梁架,只用覆斗式斗拱支撑屋面,是国内建筑史上罕见的,为元代遗构据说它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古老的一座祭祀始祖炎帝的殿宇,殿内东墙上镶嵌有元至正二十年1361)《创建神农太子祠并子孙殿记》的石碑从太子殿旁的过道进入后院,有一堪称壮观的正殿,前出廊,悬山式屋顶,琉璃脊饰,为清代遗构殿内东墙壁上镶嵌碑碣一块,记述炎帝神农氏功业:“稽古圣人继天立极,各有造于世,而丰功伟绩,利赖无穷,莫有逾于炎帝之农事开先者矣语云:食者民之天盖民非食无以为生,食非谷无以为藉当帝之时,茹毛饮血,黍稷稻粱之属,虽天植之以颐养斯人,而隐而弗辨,孰知有稼穑之维宝哉帝亲尝百草,得其味,于天造晦冥之初,是帝之德,在养生立命,而帝之功,在亿万斯年也其神要矣,其祀正矣”据说此庙为皇帝敕建之庙,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庙院,是一处年代最为古老、声名远扬的炎帝文化遗存故关村炎帝行宫:炎帝行宫位于高平市城北故关村这里相传周朝时就是南北之要冲,长平之战赵军便是由此进入高平战地分兵布防的秦统一中国后,设置上党郡,在此设关隘,所以又有古关、谷关之称故关村西连羊头山麓,东临泽潞古道,村西南有炎帝行宫,传说是炎帝从羊头山神农城迁徙下来的居所走进行宫可见,此处进深一院,有正殿、东西耳房、舞台、东大门钟楼等等院内存青石香台,为清光绪年间所置,矗有石碑7通此宫亦名黄花观,其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宫内明成化年间《重修炎帝行宫》碑载:“神农炎帝盤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凡柒百余步矣”这就说明了宫与陵的地理位置和关联,而故关村周朝时已是一处重要关隘,可见炎帝行宫应是十分久远了其正殿曾于明天顺四年1460)至成化五年1469)创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重修,清光绪九年1883)又改修整个建筑玲珑秀丽,雕刻精美,至今仍呈现着秀美的英姿故关村炎帝行宫也是一处重要的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庙宇秦灵公在吴阳“作上峙,祭黄帝,作下峙,祭炎帝”这就是说在周代对于始祖炎黄已开始筑庙祭祀从高平现存的炎帝庙宇碑记来看,祭炎活动可能汉代已有,至迟在北朝时已广泛筑庙祭祀故关村作为古来要冲与换马村、庄里村毗连,看来炎帝行宫应是祭炎的主要场所明成化年间《重修炎帝行宫》碑云:“神农氏作耒耜,教民稼穑,万世之所仰者也”明崇祯年间《重修炎帝行宫碑记》云:“尝思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余村炎帝行宫由来久矣,考其古迹余村二里之遥有帝陵焉,陵之上即艺谷圃也”可见此宫祭炎传统之深厚与持久站在这块沧桑的土地上,面对远古的遗址遗迹、庙宇碑刻,令人不禁生发出无限感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正是这些遗址遗迹,铭刻着我们祖先的历史;正是这些庙宇碑刻,作为种族英雄的一种纪念范型,延续着整个民族的信仰近年来“高平社会各界公祭神农炎帝典礼”盛况空前,除高平的群众外,还有来自邻县长治、长子的百姓,人数竟达十多万之众,其声势之大、参与民众之多、场面之热烈,超乎想象是啊,谁人能不缅怀始祖的恩德谁人能忘却自己的根、民族的魂无疑,这样一种历史传统我们需要延续下去,这样一种信仰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
本文档为【侯文宜—华夏之最,神农故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