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1]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1]

2012-07-30 5页 pdf 277KB 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3796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1] 2002年 4月 第 2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pr.2002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t~ailosoghy and Social Seieme) No.2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 戈 志 强 (苏州大学 历史学系,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通过论证夏和东夷的关系,从图腾崇拜的角度,揭示夏人源自北狄部族,夏文化应到 山东龙山文化和与之相邻的红山文化 中去寻找,本文并以考古文化遗址 中的原始宗教遗迹为线 索,认为二里头...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1]
2002年 4月 第 2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pr.2002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t~ailosoghy and Social Seieme) No.2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 戈 志 强 (苏州大学 历史学系,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通过论证夏和东夷的关系,从图腾崇拜的角度,揭示夏人源自北狄部族,夏文化应到 山东龙山文化和与之相邻的红山文化 中去寻找,本文并以考古文化遗址 中的原始宗教遗迹为线 索,认为二里头文化是苗蛮部族文化。 关键词:夏;东夷;北狄;起源;原始宗教 中图分类号:K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2)02-0112-05 关于夏的起源,史学界普遍认为豫西或晋南是 夏的发源地。①考古学界一般将二里头文化视作夏文 化。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夏起源于东部。0本文将在 此基础上,试图通过研究夏和东夷的关系,从原始宗 教的角度,揭示夏起源的历史真相。 一 、夏与东夷的关系 由文献中可知:夏和东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首先,夏和东夷有虞氏有共同的祖先。《国语· 鲁语上》:“故有虞氏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 夏后氏稀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韦昭《国语》 注谓:“此上四者 ,谓祭天以配食也。祭吴天於圆丘 日稀,祭五帝於明堂日祖、宗,祭上帝於南郊日郊。” 又《国语·鲁语上》:“凡稀、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 典祀也。”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是一 件十分神圣、重大的事情。有虞氏与夏后氏共同将 黄帝和颛顼奉作自己的祖神而加以祭祀,正反映出 夏和东夷有着颇深的部族渊源关系。 其次,从较早的传说资料看,夏与东夷之间围绕 着政权展开过长期的激烈斗争。 《楚辞·天问》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左传》两段记载较详: (一)《左传·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 后羿自姐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 也,不修民事⋯⋯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 子弟也⋯⋯靡奔有鬲氏。浞 因羿室,生浇及殪 ⋯ ⋯ 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 殪于戈。靡 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 少康。” (二)《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 以伐斟射,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 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慕浇能戒之。浇使 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 于是妻之以二姚⋯⋯ 以收夏众 ,抚其 官职⋯⋯ 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史记·吴太伯世家》也有类似记载。 羿又称夷羿,《左传》、《楚辞·天问》中多次见到, 收稿日期:2001—06一l1 作者简介:戈志强(19r73~ ),男,苏州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 ①主张豫西说的学者人数众多,最早提出者为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见(考古),1959年第 l1 期。主张晋南说的学者主要有:刘起舒 ,(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黄石林,(再论夏文化问题一关于陶寺龙山文 化的探讨);王克林,(中国古代文明与龙山文化》。以上均见田昌五:(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主要代表者为程德祺 :(夏为东夷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 4期。 · l1 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无疑属于夷人。羿究竟如何因夏民以代夏政,我们 无由得知,但他总归是控制了夏政权。后相父子都 与东夷氏族有婚姻关系,且少康又担任有仍氏的牧 正,夏之遗臣靡依赖东夷有鬲氏积蓄力量,并且最终 又借助于东夷二斟氏的残余力量攻灭寒浞。由此可 以看出,夏与东夷关系非同寻常当是事实。 少康复国以后,夏人势力日益复兴壮大,对东夷 也就取得了某种优势。据《古本竹书纪年》载: (1)“少康即位,方夷来宾”。 (2)“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琏宾于河,命九 夷东狩于海,获大鸟。” (3)“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 夷、风夷、阳夷。” (4)“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 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 夏桀时,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史记·夏 本纪》有详细记载: “帝桀之 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 不务德而武伤 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 夏台⋯⋯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 而死⋯⋯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终夏一代,夏和东夷的斗争始终相伴,并最终以 东夷灭夏而告结束。这充分证明了夏和东夷的密切 关系。 复次,从活动地域看,夏早期活动中心在东部。 本文开头所引的《左传·襄公四年》、《左传·哀公 元年》记载的早期夏人和东夷的斗争中,曾涉及到许 多地名 ,“据历代经、史家考证,知有穷在今山东德县 北,寒在今山东潍县东北,有鬲与有穷相近;斟灌在 今山东寿光县东北 ,斟寻在山东潍县西南 ,有仍在山 东济宁县⋯⋯则上述诸国故 出黄河下游而多在山 东。”n]( )同时,“夏在中世之前政治中心实在今 山 东、河北 、河南三省间,而以山东为中心。”[ ]( )杜 在忠先生则根据文献并参考金文所见鄂、灌、鬲等族 徽认 定:“潍 、淄 流 域 应 是 二 斟 氏所 在 主 要 地 区。”[ J(P )而山东及其周边地区在考古学面貌上基 本一致。豫东发现多处大汶 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 遗址。可见 ,夏人 的活动区域一度基本上和东夷人 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相重合。这也就从考古学 上充分证明了夏人和东夷人长期以来就存有异乎寻 常的密切联系。有时达到了难以分辨的程度。 二、夏人并非源于东夷 既然夏和东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夏和东 夷之间有共同的部族渊源吗?回答是否定的。“禹、 夏人与东夷确有密切的关系,但论其氏族渊源,又不 出于东夷。”[3](P306) 夏人之所以并非源自东夷部族,最主要的一点 是双方的图腾崇拜不同。 “图腾”一词起源于印第安语 ,意为“我的亲属”。 主要指原始社会里,氏族成员将某种动物、植物当作 自己的血缘亲属而加以神化、崇拜。其显著表现是 “氏族以所崇拜的图腾动物或其他成为图腾的自然 物命名,相信图腾为氏族的祖先,或与它有血缘关 系。”【 J(P1∞)图腾是联系氏族成员的纽带 ,同时图腾 也是氏族的标志。氏族成员也往往将与之通婚的氏 族的图腾和自己氏族的图腾共同崇拜,因而会有不 止一个图腾崇拜对象。进入阶级社会,图腾崇拜虽 然逐渐衰落,但图腾崇拜观念仍会遗留在社会成员 的意识深处 ,不会一下从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 中消 逝。 我国上古也存在过图腾崇拜盛行的阶段。鸟图 腾就是东夷众多部落中最主要的一种图腾。《左传· 昭公十七年》谓 :“我高祖少吴挚之立也,风鸟适至, 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风鸟氏,历正也⋯⋯”“纪 于鸟”就是以鸟为图腾,而风鸟又是少吴部族的一个 集合图腾。至于其下的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 鸟氏⋯⋯则为组成少吴部族的各个 氏族的图腾。 以帝 俊 为 高 祖 的 殷 人 也 同 样 以 鸟 为 图 腾。[ ](PP186- 盯)b辞 中多 有 鸟 图腾崇 拜 的遗 迹。 “爱”字的写法形似鸟;商人的另一位高祖亥写作宏, 从鸟。《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 记 ·殷本纪》:“殷契,母日简狄⋯⋯三人行浴 ,见玄鸟 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简狄吞食了神鸟的 卵才生了商人的祖先契,这自然是一个神话。但从 图腾崇拜的角度看,妇女怀孕生子是因为图腾魂灵 或图腾所致。这个神话传说正反映了商人以鸟为图 腾的真相。 还有学者指出: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鬻, 是东夷鸟图腾信仰的象征物,具有族属意义。” 这 也进一步表明: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 夏人的图腾当为龙。《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 引<归藏·启筮》载 :“鲧死三岁不腐 ,副之以吴刀,化 为黄龙。”先民认为氏族成员和图腾可以互相转化, 鲧死而化为黄龙。正是图腾化身信仰在传说中的体 现。而鲧为夏人宗神,可见龙确为夏人的图腾。 《国语·晋语八》、《左传·昭公七年》又载“尧殛鲧 · l1 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则似乎夏又以 熊为图腾,实则“‘熊’、‘能’、‘龙’三字不仅基本字形 同一,其语音的变化也可查其源流演变的规律⋯⋯ 是‘熊’出于‘能’。而‘能’又源于‘龙’。”-5J可见夏仍 以龙为图腾。龙与禹也有不解之缘,<说文》:“禹,虫 也,从 ,象形。”在远古居民心目中,大约龙也可视 为“虫”,所以禹也可称为“龙”。在大禹治水的传说 中。也有神龙助大禹导水,其实正是因为图腾有保护 本氏族的职责,在发挥它的保护功能。 既然东夷和夏人的图腾崇拜不同,则可以认为 他们属于不同的部族。 三、夏人源于北狄黄帝部族 夏人虽然长期活动于山东及其周围地区,但夏 人源于北狄,与黄帝部族有共同的氏族渊源关 系。[ 】( 307)夏人的文化应在典型的龙山文化和与之 相邻的红山文化区中寻找。【0](rr:325’326) 首先,《国语·鲁语上》:“夏后氏稀黄帝而祖颛 顼。”黄帝据研究是源于燕山以东滨海地区的狄人的 生殖神。-3】(P1犯)这本身就多少透露出夏人源自北狄 人的信息。《史记·匈奴列传》又载:“匈奴,其先祖夏 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 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从文中可知 ,匈奴与夏 有部族渊源关系 。而且匈奴早先居于北蛮 ,则夏早先 也当居于北方。 其次,夏和北狄都以龙为图腾。《左传·昭公十 七年》虽谓:“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但在 上古先民心中云和龙是联系在一起的。黄帝又被夏 人奉为祖神,《国语·鲁语上》:“夏后氏柿黄帝而祖颛 顼。”红山文化中,居 民所崇拜的动物主要是龙。红 山文化遗址中先后出土许多猪首龙。“包括各种形 状的猪首龙玉佩、双首龙玉璜、猪首三孔玉冠饰,丫 形猪首龙等。”L6J有趣的是考古工作者还在红山文化 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勾云类玉器 ,这也正与“黄帝氏以 云纪”相符合。同理 ,勾云类玉器实质上主要表现的 还是龙。更为重要的是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有 比 较明显的演进序列。夏文化和红山文化对龙的普遍 崇拜同出一辙,这充分说明了二者之间有极深的部 族渊源。 复次,从一些古史传说来看,黄帝和夏人的祖神 有血缘关系,夏人的祖神鲧、颛顼都为狄人的祖神黄 帝所孕育。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 马,白马是为鲧。” · 114 · <世本》:“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项⋯⋯颛 项生鲧。” 由上可知,夏人源于北狄黄帝部族。 四、夏人和东夷的融合及文明起源 由于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压迫,即史前时 期黄河下游数次改道和距今四千年前的北半球气候 突变,夏人开始大规模南迁。 从地质资料看,远古时期,黄河在其下游流经的 广阔地区曾多次改道,形成了多道贝壳堤。据测定: “距今 65OO年—460o年黄河从河北平原人海 ⋯⋯距 46(X)--4(XX)年⋯⋯(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人海⋯⋯ 距今 4000年前后,则又改道从河北平原人海0”【’J由 上述可知,距今46(X)---4(]00年间,黄河主要由淮北平 原人海,这就意味着苏北平原以北的极广阔区域很 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而这段时间正处于大汶 口文化晚期和典型龙山文化时期,“河北平原的龙 山 文化延续时间较长,而且遗址数量较前期猛增⋯⋯ 在河北平原中部也发现了较多的龙山文化遗址。”【’J 这便可推测这一时期东夷和北部相邻的红山文化应 有相当密切的联 系。如东夷太昊氏,本 以鸟纪,但 《左传·昭公十七年》却谓:“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 而龙名。”说明双方的融合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 但是,研究自然史的学者已经证明4000年前有 过一次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期。在短短二百年 间持续严寒、特大地震、百年不遇水灾旱灾频频发 生。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我国,至少在整个北半球 都如此。 J同时,黄河改从河北平原人海。这必然对 原先居住于我国北部的居民,特别是黄河下游流经 地区的原始居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无法抗拒的 自然巨变面前,居住于今冀北及其周围地区的先民 被迫往南迁移。 部族大规模迁移,会引发不同文明间的相互撞 击、冲突和融合 。而部族间的相互融合、交流 ,又将 引发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出现超血缘的地区部 落,最终可能导致国家的产生。北狄夏人不断往南 迁移,必然和东夷发生更为密切的交流和融合,必将 导致双方迅速向国家演进。 这里必须指 出,红山文化早 已达到了相 当的文 明高度,这也是夏人势力十分强大的一个基础。根 据考古发掘,红山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建筑、制 陶、玉雕、陶塑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0 】晚期,发 现了许多带有宗教性质的大型石垒祭祀遗址,如牛 河梁的女神庙和“积石冢”。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t ▲ r 考古(东 山嘴大型祭坛,牛河梁女神庙多处积石冢 群,多种动物形玉石雕刻等)发现已远远不是氏族制 度所能涵盖解释的内容,已有突破氏族的新概 念出现。说明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已经产生了植根 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 织。”[10](P 11o) 同时从古史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证据。如鲧、 大禹治水的传说。由于黄河改道,造成下游长期洪 水泛滥,威胁先民的生存,尧、舜相继任命夏人宗神 鲧、禹治水。此外还有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尧、舜 源自东夷 ,并被奉为祖 神。_3 286)禹被奉为夏人社 神。[。】( 3o2)以上两则传说都说明了两个部族间相互 斗争、融合的关系。 考古资料中也可以看出,部族间的交往,融合,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黄河下游地区“大汶 口文化晚 期,生产力的水平 比中期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些 进步的器形(薄胎黑陶高杯柄、袋足鬻 ),其制作技术 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化⋯⋯氏族制已处于崩 溃的前夜。 ]( 加)到了龙山时代,更有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龙山文化时期 ,手工业的巨大进步,冶铜 业的产生 ,设防城堡的出现,礼器以及体现奴隶主阶 级意识形态的饕餮纹、云雷纹的问世,都反映了龙山 文化时期 已进入 了阶级社会。”l11j( 铊’而上述两个 时期,也恰好是东夷与北狄有密切交流和融合的时 期。可见正是由于相互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社会迅 速进步 ,导致国家的产生。 五、二里头文化是古苗蛮人的文化 自二里头文化发现以来 ,学者们结合文献发现 , 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在年代和分布地点上大致相 符 ,于是二里头文化就被贴上了夏文化的标签。 仿佛无懈可击,但细细推敲却有问题 : 首先 ,从夏的年代分析。夏纪年的下限,目前估 定为公元前 1600年,准确程度姑置不论。夏纪年的 上限,文献无征 ,主要 由公元前 1600年加上夏积年 得来的。夏之积年,文献中所见主要为《竹书纪年》, 而《竹书纪年》为战国魏国史书,王国维《古史新证》 渭“汲冢所出《竹书纪年》,自夏以来皆有年数 ,亦谍 记之流亚。”似乎有所怀疑。那么一味认定夏的纪年 为公元前 21世纪至公元前 16世纪的说法又有多少 准确性可言? 其次 ,从夏的活动地域分析。学者将夏 的主要 活动地域放在豫西、晋南 ,主要依据《左传》、《国语 · 周语上》、《逸周书·度邑》、《竹书纪年》、《世本》的相 关记载。上述史书成书大抵在战国,而此前典籍均 缺乏相应记载。并且关于若干关键地名的解释,各 家很难取得一致意见。那么将夏人的活动区域限定 于豫西、晋南,又能有多少科学性可言呢? 我们认为二里头文化主要应是苗蛮人的文化。 判断考古文化的族属,固然可以参照文化遗址出土 的器物、器形来做分析,但这些都是表相的物质层 面,更为主要的还应 以文化遗址中的原始宗教遗迹 为主要的判断依据。 原始宗教是人类早期社会中最强有力、最持久 的社会心理意识 ,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 影响力,是将社会成员联结起来的最强有力的精神 纽带。这种意识深深渗人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原 始宗教虽然会随社会成员的消失而消失,但原始宗 教活动的物质产物如:宗教祭祀场所(祭坛、神庙)、 神像、宗教礼器、墓葬及随葬品⋯⋯却会作为宗教遗 迹留存下来。u j通过对这些物质化 的、凝 固的宗教 遗迹的对 比、分析,就可以分辨其族属。这较从器物 分辨族属更深刻 ,也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并且就中 原地区来说,居民成分异常复杂,自仰韶时代以来, 就和周边各族 ,特别是和海岱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 流,不同部族间互相学习、仿效不断,这就为单纯据 器物分辨族属增添了困难。事实上二里头文化内涵 是异常丰富的。 正是从原始宗教的角度,我们认为 二里头文化 主要是苗蛮部族的文化,不是夏文化。 首先,从图腾上看,苗蛮和夏的图腾不同。苗蛮 人的图腾为蛇。《山海经·海内经》记:“有人日苗民。 有神焉,人首蛇身 ,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 冠,名日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郭璞注:延 维,“委蛇”。可知苗蛮以蛇为图腾。而夏人以龙为图 腾。从考古资料上看,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陶器上发 现了一些类似龙的纹饰 :较完整的龙纹饰均为三角形 头,吻部圆润或突出;残存 的龙纹饰,一类为一身一 头,一类为二身一头,均身体细长,酷似蛇身。 ”j(P憷’ 可知,二里头“龙”纹饰的原型应为蛇。而夏人的龙图 腾大量发现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中出土了大批成 序列的玉雕龙,其原型虽然或说为猪或说为熊,但并 不像蛇。并且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 玉龙颈上留育长鬃看,也绝不像蛇。由此可知,就双 方图腾而言,二里头文化不应归属夏文化。 其次 ,从墓葬上看,二里头墓葬和苗蛮人的墓葬 相似之处甚多。 · 11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二里头文化墓葬: “多为小型墓,长方形土坑竖穴,长约二米, 宽约一米。”[11]( 救) “葬式多为仰身直肢。”[11](P1救) “随葬品多为实用陶器 ,常见有鼎、罐、三足 盘、盆、觚、爵、益等。”[11j(P1s2) 墓葬方 向,“头向南、向北的都有。”[HJ 屈家岭文化墓葬: “十三座墓葬形制基本相同,皆为长方形土 坑竖穴墓”[15j “屈家岭文化时期,葬 式以仰身直肢 葬为 主,”[16](P53)“大溪遗址发掘 200多座墓葬,⋯⋯ 在葬式方面大多头南脚北,较多的仰身直肢葬 外,还有相当数量屈肢葬。”[ j(P53) “多数墓葬都有随葬品。”“屈家岭随葬品以 鼎为主为一特色,墓 中都 有随葬品,并均 为陶 器。”[15] 从墓葬方面看,二里头文化和南方大溪文化、屈 家岭文化在葬式、随葬品和墓式方面基本一致,墓葬 方向上,二里头文化较复杂,但也仍有与南方大溪文 化和屈家岭文化相一致的地方。 专家指出“江汉平原也是三苗活动过的地区,再 北还可能今河南境内。”["](P143)“屈家岭文化是古苗 蛮人的文化。”[18j【P m)而墓葬葬俗是受一定原始宗 教支配的。相似的墓葬葬俗反映出其原始宗教信仰 的相对一致,也就间接地反映了氏族属性的一致性。 这样,二里头文化也当是苗蛮人的文化了。 六、结论 通过考察夏和东夷的关系,可以得出夏人虽然 与东夷有密切的联系,但夏人实源自北狄部族,夏人 的文化应到山东龙山文化和与之相邻的红山文化中 去寻找。 参考 文献 : [1]杨向奎.评傅孟真的<夷夏东西说 >[A].中国先秦史学会 .夏史论丛[c].济南 :齐鲁书社 ,1985. [2]杜在忠.山东二斟氏考略[A].田昌五.华夏文明:第一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叶林生.古帝传说与华夏文明[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4]程德棋.原始习俗与宗教信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5]屈川.龙雏形的形成与华夏文明的起源[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 [6]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J].考古,1998,(5). [7]王青.试论华夏与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合的地理背景[J].中国史研究,1996,(2). [8]叶文宪.中国国家形成之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6). [9]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J].考古,1998,(5). [1O]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 :三联书店,1999. [11]张之恒 .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于锦绣 ,杨淑荣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M].考古卷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3]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3,(3). [15]屈家岭考古发掘队.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学报,1992,(1). [16]李学勤、徐吉军.长江文化史[M].南昌:江西教育拙版社 ,1995. [17]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l980. [18]田昌五.中华文明起源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徐启彤) of Xi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ongyi GE Zhi-qiang Abstract:‰ ugh anal 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Xia and D0 ,this paper tries to d~nonstmte that Xia’vas odgiIlated from Beidi be.Xia culture could be found in Shandong-Longshan culture and删0i nil【lg Hongshan euhure.Furthermore, based OIl a synthesized research onthe date of archaeology and primitive~.1igion,the authortries to discuss that Erlitou cul— ture was created by Miaoman乜ibe. Key words:Xia;Do,cyi;Beidi;origin;primitive religion · 1 1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