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2011-12-14 14页 pdf 104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1184

暂无简介

举报
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專 論 6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BIBLID 0253-2875(2001)20 : 1 p. 6-19 壹 前言 唐宋兩朝,位居中古歷史的轉捩點上:唐朝,是中 古歷史的結束,宋朝是近代歷史的開端 1。由於唐型文 化和宋型文化的差異 2,投射在學術上,唐宋也就各呈 異采,互有千秋。不僅經學、史學,唐宋有別;思想文 藝的表現,也是唐宋異轍。如果從事學術研究,能夠掌 握唐宋之際學術變遷的大勢,則無異操控中國學術流變 之樞紐或關鍵,欲由此上究六朝、漢魏、先秦、下探蒙 元、宋明、滿清、...
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專 論 6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BIBLID 0253-2875(2001)20 : 1 p. 6-19 壹 前言 唐宋兩朝,位居中古歷史的轉捩點上:唐朝,是中 古歷史的結束,宋朝是近代歷史的開端 1。由於唐型文 化和宋型文化的差異 2,投射在學術上,唐宋也就各呈 異采,互有千秋。不僅經學、史學,唐宋有別;思想文 藝的表現,也是唐宋異轍。如果從事學術研究,能夠掌 握唐宋之際學術變遷的大勢,則無異操控中國學術流變 之樞紐或關鍵,欲由此上究六朝、漢魏、先秦、下探蒙 元、宋明、滿清、則有源流本末,容易即器求道,所以 備受學界重視。 就中國文學的發展來說,唐宋兩朝更是深具意義與 代表。在前後長達六百餘年的歷史中,詩、文、詞、 賦、小說、戲劇等等,都各自擁有劃時代的成就,對後 世文學產生鉅大而深遠的影響,蔚為中國優質而豐富的 文學遺產。這一批量多而質高的文學遺產,值得投注心 力,從事研究發明,以便提供借鏡與取法。筆者以為: 研究一個非凡的時代,探索一群各擅勝場的作家,討論 一系列登峰造極的作品,不能只以了解文學現象,熟悉 作品虛實為已足;更應該進一步梳理出文體興衰消長的 規律,文學生存發展的原理。作家宜如何追新求變,才 能管領風騷?文風思潮必須具備那些條件,才能有利文 學成長,進而蔚為一代特色?總之,文學研究如何做到 「古為今用」,這是值得深思的。 五十年來,臺灣與學術界投入唐宋文學研究者不 少,累積的學術成果也極可觀,很值得借鏡參考。這些 成果的發表方式,大概有四:(一)升等論文;(二)學 位論文;(三)期刊論文;(四)其他專著。其中,以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最具指標性。因為學位論文和開授課 程,十分密切相關,往往左右了個別教師的研究領域和 方向,期刊論文和專著的發表也都以個人專業為範疇。 如果指導碩士博士論文,選題趨向,也大多距離指導教 授的專長不太遠。因此,考察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 概況,執簡馭繁之道,鎖定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則思過 半矣。為方便論述,以下區分唐宋兩代,作綜合論述。 貳 五十年來唐代文學研究綜述 唐代文學的研究,五十年來臺灣學者關注的焦點, 依次為詩、小說、古文、詞、辭賦、文學理論。經筆者 查詢《中國唐代學會會刊》3、《中華民國期刊論文》、 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50 Years of Research on Tang-Song Literature -Retrospective and Outlook 張 高 評(Chang Kao-Ping)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 Kung University 1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第 1篇,三〈唐宋間歷史變革之時化性質的論戰〉,(臺北:東昇出版公司,1982年 9月) 頁 104 -116。參考嚴復〈與熊純如書〉,《學衡》第 13 期(1923 年),頁 1-13;趙鐵寒《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代序》,(臺 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頁 1。 2 參考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國立編譯館館刊》1 卷 4 期(1972 年 12 月);後收入《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 出版公司,1977 年 9 月),頁 339 -382。張高評〈從「會通化成」論宋詩之新變與價值〉,《漢學研究》16 卷 1 期(1998 年 6 月),頁 241-248。 3 《中國唐代學會會刊》,自 1990年 11月創刊,之後每年出刊一期,截至 1998年 11月,共出刊 9期,逐期登載唐代學術研究概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7 專 論 《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全國圖書聯合目錄》4, 《漢學研究通訊》等,選擇其中臺灣學者之專著及論 文,域外學者在臺出版發表之論著,則不在討論之列。 如此,方可見本地學者研究成績之實況。搜羅齊備,再 稍作鉤勒排比,乃得出各門類之研究概況。綜述如下: (一)唐詩 詩歌發展到唐代,可說「菁華極盛、體製大備」, 形成古典詩歌的當行本色。唐詩的研究在臺灣文學界蔚 為熱門的顯學,自是「勢所必至,理有固然」。五十年 來的唐代文學研究成果,以唐詩之研討最為輝煌。唐詩 研究的選題中,就專家詩而論,最受研究生關愛的,依 次為: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隱、韓愈、杜牧。其 中,研究杜甫詩的論著最多;博士論文 2部,碩士論文 20 部。研究李白詩的論著,碩士論文有 15 部,李杜比 較論者 2部。研究白居易詩的論著,博士論文 2部,碩 士論文 6部,元白詩比較論 3部。研究李商隱詩的論著 有 8部,都是碩士論文。探討韓愈詩的論著,有博士論 文 2部,碩士論文 4部。探討杜牧詩的論著,也有 6部 碩士論文。其他學位論文,所探討的專家詩,遍布初 唐、盛唐、中唐、晚唐、乃至於敦煌寫本詩歌,如王梵 志、寒山、初唐四傑、張若虛、陳子昂、張九齡、王 績、李頎、王維、孟浩然、王昌齡、岑參、高適、元 稹、劉長卿、劉禹錫、張藉、王建、張祜、張說、姚 合、賈島、李賀、盧綸、李益、司空圖、溫庭筠、羅 隱、皮日休、鄭谷、韋莊等等,都曾獲得研究生的青 睞。自1958年至1998年,研究唐詩而獲得學位者,碩士 為 186人,博士為 33人。這個數據,並不包括純粹以學 術著作升等之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論文。 欲查考臺灣地區大專教師論文升等情形,可翻閱《高教 簡訊》(不過,從《簡訊》資料並不能分辨何者是論文 升等?何者是學位升等?) 唐詩研究在期刊論文方面,除資深學者的研究心得 外,絕大多數都是學位論文或升等論文的分章發表。因 此,五十年來的期刊論文內涵,有七成以上跟學位論 文、升等著作的走向一致。任何一個學術領域都如此, 不只唐代文學,這是無庸諱言的。五十年來的期刊論 文,就專家詩而言,其研究取向跟學位論文並無太大出 入,也是杜甫居冠,66 篇;其次李白,37 篇;其次為 李商隱、王維、白居易、韓愈,都在 30 篇到 25 篇之 間。除外,李賀與奇險詩派,也受到格外關注,論文在 10 篇上下。張繼〈楓橋夜泊〉,廣受討論,有 9 篇論 文;唐太宗、陳叔寶、王之渙、元結、許渾、韓偓、也 都有研討之作。至於專著出版,杜甫研究最多,高達 11 部以上;白居易,亦有 5 部;李商隱 3 部;司空圖 《詩品》與皎然《詩式》,各兩部。觀此,可見唐代專家 詩及詩論研究之梗概。 若以唐詩研究的內容來說,學位論文在 1985 年以 前,較側重專家詩的概括探討,1985年之後則逐漸改變 用宏觀角度,作深入研發,或作通論研究,或作整合研 究,或作主題研究,或作體裁研究,或作連章研究、或 作音韻分析,或作詩論考評。這種轉變,學術期刊也有 同步的現象。唐詩論文作通論研究者,分別從唐詩發 展、唐詩演變、復古詩學、美感特質、文學傳播、唐人 選唐詩,以及文學地位各方面進行探討。90 年代前 後,逐漸有論著從流變影響的觀點,去探討唐代詩學, 如唐宋陶學、宋代杜詩學、宋代李(白)詩學、宋代唐 詩學、清代杜詩學等是;其中蔡瑜《宋代唐詩學》及簡 恩定《清初杜詩學研究》二書 5,較有開拓性。 唐詩論文作整合研究者,或為詩人之較論,如沈 宋、李杜、杜李(商隱)、王孟、孟韓、元白間之比 較。或者為詩歌與宗教、思想關係之探討,如詩與佛 教、詩與道教、詩與神仙、詩與禪、詩與儒、詩論與莊 子等等。或者研究唐詩與其他文藝間之交融,如討論唐 詩借鏡古文、繪畫,表現神話、仙境、音樂、書法、歷 史、政治之內涵,可以看出文體改造,及文學史料學之 價值。這種跨領域研究,有其挑戰性,卻很值得嘗試。 唐詩論文作主題研究者,從專著到單篇,所在皆 有。有從時間意識、空間意識、樂園意識、貶謫心態切 入者;有從和親、干謁、非戰、戰爭、閨怨、愛情、登 臨、樂律、遊仙、游俠、傷春、悲秋、生死、夢境、禪 趣、詩史諸主題切入者;亦有從語言風格、兩性意象、 況。本文即參考其中臺灣地區文學與敦煌學部分。 4 本文同時查詢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及《全國圖書目錄》、《漢學研究通訊》,謹此誌謝。 5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吳宏一指導,1990 年;簡恩定《清初杜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1986年 8月)。 專 論 8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桃源意象、黃昏意象、音樂美學、唯美詩學、敦煌民歌 等剖析唐代詩學者。此種主題研究,近十年來逐漸受到 重視,值得繼續開發。 唐詩論文作體裁研究者,從古風、律詩、到絕句, 到論詩絕句,多有通論之作。詠物、題畫、詠史、邊 塞、山水、田園、豔情、閨怨、諷諭、閒適、送別、題 壁、節令、敘事、寫景、無題、吳體、竹枝、詩格、新 樂府、武功體、唱和體、元和體諸體裁,皆有論著觸 及。其中詠物詩研究成果較豐碩,對於月、琴、花、 酒、鶴、雲、日、植物諸物,都經研討。詠史詩的研 究,側重晚唐李商隱杜牧諸家;邊塞詩,則上溯南朝, 下究隋唐,源流極明。 唐詩研究成果,有作音韻分析者,如初唐詩人用 韻,初盛唐五言近體詩聲律、大歷詩人用韻、晚唐五代 近體用韻;乃至於近體詩用韻,近體詩陽聲韻通轉、近 體詩律、近體格律句法疊字、五律拗救,皆有論著。其 他對於專家詩之音律,亦有探討,如杜甫詩律,杜詩七 律偶犯上尾、義山七律用韻、白居易詩與西北方音。論 著若能再進一步闡發聲情關係,當更有借鏡意義。 五十年來,學界對於唐代詩人的探討,研究趨向和 角度,大抵不出以下幾個層面:(一)校注,1967年至 1980 年間,有 16 部碩士論文以校注方式完成;風氣所 至,當時升等論著從事校注者,自然不少。(二)傳 記,或考察作者生平、交遊、學侶、背景,或從事詩歌 繫年,對於進一步深入作品,有參考價值。(三)分 期,將唐詩作分期研究,或針對詩人作品作分期探討。 (四)流變的討論,如〈杜甫與六朝詩人〉、〈杜甫與江 西詩派〉、〈杜甫在唐宋的地位〉、〈李白與王安石〉、 〈王船山論杜〉、〈清人詩話評白居易〉、〈遊仙詩之傳 承與開創〉等,較容易凸顯出地位與價值。(五)文本 的研究,這是唐詩研究的最大宗,如境界、意象、風 格、思想之內容探討;及詩歌語言、人物形象、字法句 法、聲律等藝術成就的研究,則屬於技巧層面。(六) 學的講究,大部分選用主題學方法,從事研討;柯 慶明運用美學討論唐宋詩美感,顏崑陽運用詮釋學方法 箋釋李商隱詩,楊文雄嘗試用接受學方法論述李太白詩 之流傳 6,方法獨特,值得借鏡參考。 資深學者有關唐詩之著作,影響比較深遠者,有鄭 鶱《從詩到曲》;葉嘉瑩《迦陵談詩》、《杜甫秋興八 首集說》、《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巴壺天《禪骨詩 心集》;杜松柏《詩與詩學》;張夢機《近體詩發 凡》、《思齋說詩》、《古典詩的形式結構》;黃永武 《中國詩學》(設計篇、鑑賞篇、思想篇、考據篇)、 《詩與美》、《敦煌的唐詩》、《唐詩三百首鑑賞》,又主 編《杜詩叢刊》4輯 70冊。其他中青年學者有關唐詩研 究之專著,可觀者亦不少,檢索可得,不述。 (二)唐傳奇小說 五十年來,唐代傳奇小說及敦煌變文之研究,向來 十分蓬勃。即以學位論文而言,截至 1998 年止,獲得 碩士學位者,已有 42 人,博士學位亦有 5 名;以唐代 小說研究升等的大專教師,又不知凡幾。發表之期刊論 文,依學者統計,當在 254 篇以上 7。此一領域,學界 的師承大概有三大巨頭:政治大學王夢鷗先生,臺灣大 學葉慶炳先生,文化大學潘重規先生。王夢鷗先生著有 《唐人小說研究》4冊、《唐人小說校釋》2冊。葉慶炳 先生著有《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說小說妖》、 《古典小說論評》、《漢魏六朝小說選》。潘重規先生研 治《紅樓夢》有年,後來興趣轉向敦煌學,著有《敦煌 變文集新書》2冊,及其他變文論者若干篇。王、葉、 潘三先生執教上庠,各以專擅啟迪門生,栽成無數;如 今學界之小說研究尖兵,親炙三氏門牆者居多。另外, 敦煌學界之盛事,為黃永武先生獨力編成《敦煌寶藏》 14 輯,共 140 冊;又編有《敦煌遺書最新目錄》,為學 界研究敦煌學提供便捷之工具書 8。 就唐代傳奇小說及敦煌變文來說,五十年來得到關 注的作品文本,已超過三十餘種。尤其是《虯髯客 傳》、《杜子春》、《鶯鶯傳》、《長恨歌傳》、《柳毅 傳》、《霍小玉傳》、《李娃傳》、《聶隱娘》、《枕中記》 諸傳奇,更是熱烈探討的焦點。前期研究,偏重個別作 6 柯慶明〈試論漢詩、唐詩、宋詩的美感特質〉,淡江大學主編《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顏崑陽 《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楊文雄《李白接受史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3月)。 7 王國良〈近五十年臺灣地區唐代小說論著目錄〉,《古典文學通訊》第 31期,1998年 3月。 8 黃永武先生主編《敦煌寶藏》、《敦煌遺書最新目錄》,二部書均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敦煌寫本變文研究狀況,可參 鄭阿財、朱鳳玉〈臺灣地區唐代文學研究概況〉,附錄,《中國唐代學會會刊》創刊號,1990年 11月;以及其他 8期之介紹。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9 專 論 品之討論,後期研究趨勢,轉向傳奇小說間之比較,不 同時代及中外小說間之比較:如《紅綫傳》與《虯髯客 傳》、《鶯鶯傳》與《西廂記》,《鶯鶯傳》、《霍小玉 傳》與《李娃傳》、《長恨歌》與《長恨歌傳》,《枕中 記》、《南柯太守傳》與《九雲夢》,《枕中記》與《紅 樓夢》,《買粉兒》與《李娃傳》,《李娃傳》與《茶花 女》,《遊仙窟》與《源氏物語》,異中求同,作文學比 較,或比較文學研究,亦自有其價值。另外一種研究方 式,為試圖發掘傳奇小說與其他文體的源流關係,如傳 奇與古文,傳奇與駢文,傳奇與行卷,傳奇與詩歌,傳 奇與志怪,神話與傳奇,辭賦與小說,史傳與小說,變 文與小說,史筆、詩才與志怪,多層面的論證,作學科 間的整合研究,頗多發明。 主題之研究,為學界討論唐人傳奇小說的未來趨 向。這無異把唐傳奇當作可資佐證的文獻史料,是唐人 集體意識的曲折反映。這類研究已積累許多成果,很可 提供借鏡參考。如研究唐代傳奇小說中的儒、釋、道思 想,拈出其中的倫理親情、仕宦觀念、尤物賈禍、諷 刺、公案、神仙與富貴,以及士人價值觀。有關佛道主 題,則如鎖骨菩薩故事,他界、冥界、仙境、幻術、謫 仙、再生、煉獄。其他,尚有夢、報、俠義、女俠、宿 命觀、定命觀、生命觀、動物妖、龍故事、老虎小說、 變形故事,異類婚戀、智慧老人、胡人識寶藏,以及探 論悲劇意識、女性意識、時間意識等主題,可謂百家爭 鳴,各有所見。至於結構技巧的探討,也是一大視點, 或著力人物刻劃,或強調場景描寫,或用心敘事模式, 或凸顯肌理結構;龔鵬程〈唐傳奇中的性情和結構〉、 俞炳甲《唐人小說的寫作技巧研究》,丁肇琴《唐傳奇 的寫作技巧》,可謂此中代表。 唐代傳奇小說的研究方法,除採取歸納、分析比 較、整合諸法外,亦有採行語言學、敘事學、結構學理 論,運用接受學、影響論、及悲劇理論者。選擇新方法 來詮釋老問題,成果往往不同凡響,可見借鏡的重要。 (三)唐文 五十年來,研究唐代古文獲得學位者,碩士論文 27人,博士論文 4人。其中研究韓愈、柳宗元古文,佔 總數一半以上;專著出版,升等論著,也有這種趨勢。 以柳宗元古文研究而言,1958 年至 1992 年,即有期刊 論文 52篇,學位論文 10部(其一為博士論文),專書 8 部 9;韓愈古文的研究成果,與之相較,大約在伯仲之 間 10。除韓柳二大古文家之外,探討古文運動之專著最 多,單篇論文也不少。古文家研究,還探討到陳子昂、 蕭穎士、李德裕、劉禹錫、李華、李翱、皇甫湜、陸 贄、元結、裴度、張藉、舒元輿、顏真卿、杜牧、皮日 休、陸龜蒙等人的作品;可惜多淺言即止,未作深入發 掘。 選擇主題成為研究古文之取向,有陳啟佑《唐代山 水小品文研究》,及顏瑞芳《中唐三家寓言研究》兩部 博士論文。柳宗元山水遊記,最具特色,五十年來計發 表 33 篇論文,兩部專著。其他選題,如贈序文、哀祭 文(墓誌銘)、應用文、傳記文,解嘲文,諷諭文,表 文,亦多有所觸及。研究方法,除韓愈柳宗元古文作比 較外,又有陳子昂與韓愈,元結與柳宗元,杜牧與唐宋 八大家之比較。另外,論韓愈古文,分別就文統、載 道、生死觀、聖人觀、史觀、史筆、銘幽、體類、以詩 為文,修辭特色,陽剛風格,美學價值諸面向研討之, 已同時注意到內容和形式的問題。有關駢文的論著,只 有 3篇;此一領域,有待開拓。 至於唐代古文之論著,較有代表性者,有羅聯添先 生《韓愈研究》、《唐代文學論集》、《唐代四家詩文論 集》;王更生先生《韓愈散文研讀》、《柳宗元散文研 讀》胡楚生先生《韓柳文新探》、《古文正聲─韓柳 文論》;方介《韓柳比較研究─思想文學主張與古 文風格之析論》、《韓柳新論》;王基倫《韓歐古文比 較研究》、《韓柳古文新探》等書。 (四)唐五代詞 研究唐五代詞,獲得學位者,碩士 11 人,博士 2 人。詞家而言,溫庭筠最為熱門,共有專著 3部,單篇 論文 12 篇。就詞集而言,《花間集》最獲青睞,有專 著 3 部,論文 8 篇。探討之詞家詞作,尚有敦煌曲子 詞,凡專著 3部,論文 6篇;其中以李白,馮延巳、孫 光憲、皇甫松、李後主,《尊前集》,著筆較多。 9 方介〈臺灣地區柳宗元研究概況(1958 -1992)〉,《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 4期,1993年 11月,頁 89-99。 10 《古典文學通訊》第 28期,王基倫〈民國 81年至 85年臺灣地區唐代散文研究目錄〉,所載期刊論文數:韓愈古文研究 25篇, 柳宗元 16篇,韓柳合論則有 7篇。 專 論 10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探討之主題,有詞體之形成、詞律之形成、詩莊詞 媚、女性敘寫、語言風格、詞作賞析、詞韻用韻、作品 真偽、音樂與詞、燕樂與詞、漁父與詞、山之意象、文 人詞、夢與詞等等。 較有代表性之著作,有潘重規《敦煌雲謠集新 書》、《敦煌詞話》;鄭鶱《景午叢編》(上編)、葉嘉 瑩《迦陵談詞》,張以仁《花間詞論集》。 (五)唐代辭賦 五十年以來,研究唐代辭賦,獲得學位者,碩士 4 人,博士 2人,共發表論文 24 篇。1991 年以前,唐賦 研究十分冷清,此後由於研討會的召開,學者的提倡與 參與,才逐漸活躍。 近十年來的唐賦研究,正處開發中階段;因此,概 論性論者較多,專題深造有得較少。如敦煌賦、律賦、 袑唐賦,中晚唐賦之研究,屬前者;訪古賦之研究,屬 後者。簡宗梧先生為國內辭賦研究的推動者,所撰〈試 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11,已為唐賦研究繪出藍圖及 遠景。上列各領域之研究成果,敦煌賦較可觀,潘重規 先生〈敦煌賦校釋〉,校正 11 篇賦;羅宗濤先生研究〈 鷰子賦〉,陳世福、李蓉皆以敦煌賦研究作為碩士論 文。專家賦的研究方面,初唐:有王績、王勃、劉知幾 的辭賦受到討論;盛唐:只有李白賦被提及;中唐:有 韓愈、柳宗元、白行簡的賦得到較多的關注;晚唐:集 中在杜牧〈阿房宮〉的探索和賞析上。唐代辭賦流傳至 今約在二千篇以上;近來研究,開發尚不足百分之一, 值得繼續努力。尤其是唐賦的主題研究,背景考察集中 在科舉與辭賦之關係,而未及其他;辭賦與其他文類的 交融,只觸及辭賦與律詩,辭賦與小說二方面。由此觀 之,唐代辭賦研究實有待觸類旁通,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12。 (六)唐代文學批評與理論 唐代之詩格、詩話、及其他文學批評資料,流傳至 今,雖不如宋代可觀,卻也有相當數量。五十年來,臺 灣學界投入唐代文學理論研究者,較之唐代其他領域, 可謂單薄。學位論文方面,碩士有 10 人,博士有 4 人,從事斯學研究。唐代文學評論的研究成果,有一個 特殊的現象:論著八成以上都是專書,單篇論文極少; 其中又以學位論文佔九成以上,一般專著較少。 綜合來說,司空圖《詩品》的研究,最為熱門,共 有 2 部碩士論文,一部博士論文,一部專著,9 篇論 文。其次為皎然《詩式》之研究,有 2部專著,6篇論 文(與專著內容部分重複)。不過,對於大陸學界最近 提出《詩品》之真偽問題 13,本地學界尚未作任何回 應。其次為王昌齡《詩格》研究,有 2部碩士論文,一 篇論文。另外,張夢機《詩學論叢》專著中,有兩章論 及方回《瀛奎律髓》及紀昀批評杜甫、杜牧二家詩;趙 鍾業《唐宋詩話對韓日影響比較研究》博士論文,稍稍 提及唐代詩話。其他論著,有論及初唐文史一家、及初 唐史家文論者;有探討詩論與畫論、詩意觀與詩語理 論、文學觀念之因襲與轉變,以及復古詩學者;有風格 論之研究,及《唐代文學批評研究》博士論文,《唐詩 學探索》專著。另外,杜甫〈戲為六絕句〉,及從清詩 話評述白居易詩,亦各有論著。 唐代文學評論資料,有羅聯添編輯《隋唐五代文學 批評資料彙編》;蒐羅甚豐,可惜學界尚未充分利用。 參 五十年來宋代文學研究綜述 唐代文學研究,截至 1999年 8月止,獲得博士學位 者有 34人,獲得碩士學位者在 210位左右。宋代文學研 究與之相較,獲得博士學位者有 57 人,多出 18 人,獲 得碩士學位者亦在 114人以上 14。學位論文的數量,宋 代文學研究勝過唐代;但在單篇論文的研究發表方面, 宋代文學的數量卻遠遜於唐代許多。以 1982 年到 1991 11 文見《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6月)。 12 參考陳成文〈近五十年(1949 -1997)臺灣地區唐賦研究概況〉,《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 9期,1998年 6月。 13 參考陳尚君〈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偽〉,《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10 月);蔣寅、張伯 偉主編《中國詩學》第 5 輯,有「《二十四詩品》真偽問題討論」專欄,共登載 9 篇討論文章,(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7月)。其他散見大陸學報期刊者,為數亦不少。可翻檢人民大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索引。 14 彭正雄、彭雅玲〈臺灣地區古典詩詞研究學位論文目錄─ 1950 -1994〉,《漢學研究通訊》總號第 56、57、58 期,1995 年12 月、1996年 2月、5月;以及 85、86、87學年度〈臺灣地區漢學學位論文彙目〉、《漢學研究通訊》總號第 63、67、71期。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11 專 論 年《臺灣地區漢學論著選目彙編本》所登載而言,十年 之間,除學位論著外,專著才 12部,單篇論文只有 126 篇,平均一年出版一部專著,一個月發表一篇論文。這 種現象,值得關切。 宋代文化有會通化成的特質,具備可大可久的氣 象。就文學而言,許多類別在唐代的繁榮已達到空前, 如詩、如文,宋人繼作勢必遭到「開闢真難為」之困 境。儘管宋代文學創作面對「能事有止盡,極詣難角奇」 的問題,但宋人發揮創新的精神和開拓的氣魄,「變唐 人之所已能,而發其所未盡」,以學古為創新,因傳承 而開拓,故宋詩、宋文、乃至於宋詞、宋賦、宋四六、 宋戲劇、宋小說,以及宋金文學理論,多有自家面目, 較少俯仰隨人。以「詩文代變,文體屢遷」的文學發展 規律看來,宋代文學的價值,就在風格特色不同於唐代 上,很富於文學語言的價值。以下分別就詩、詞、文、 賦、戲劇、小說、文學理論綜述之: (一)宋詩 唐代文學,如詩、文、小說等的繁榮昌盛,既已達 顛峰狀態;宋人生於唐人之後,遂有「盛極難繼」之 慨。文學發展的軌跡,大致遵循《易‧繫辭》所謂「窮 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原則;《南齊書‧文學傳論》 所謂「若無新變,不能代雄」,一語道破文學因革消 長,可大可久之道。就詩來說,唐人學漢魏詩,而新變 為唐詩,於是代漢魏而稱雄於古典詩壇;宋人學唐人 詩,追新求變,蔚為「自成一家」的宋詩,也是新變唐 詩,蔚為古典詩歌的新典範。大凡「盛極難繼」之後的 文學創作,往往必須追新求變,才有可能開創出屬於自 己一片天空,進而「自成一家」。唐人「學漢魏,變漢 魏」,終成唐詩,是如此;韓愈、李商隱學杜甫,卻又 自成一家之詩,也是如此。何況,宋人學唐詩,是以學 古為手段,而以「自成一家」為目的,所以吾人看待宋 詩風格,應該從「奇特解會」的眼光去品味,從文學語 言的標準去檢驗,千萬不可重拾明代前後七子「詩必盛 唐」之牙慧,更不必盲從附和清代宗唐派以源流同異判 定詩歌優劣高下之成見。 五十年來,專研宋詩(含理論)獲得博士學位者有 26 人,獲得碩士學位者亦有 84 人。就研究選題而言, 宋金詩人只有蘇軾、王安石、黃庭堅、呂本中、陸游、 王十朋、朱熹、元好問、方回九家,受到博士論文的關 懷。就研究範圍而言,以研究詩學評論者最多,共有 8 部博士論著(詳後)。以研究主題而言,博士論文研究 詩風體派的有 3部,分別就宋初詩風體派、江西詩社宗 派、江湖派作探討;研究詩學流變的也有 3部:《禪學 與唐宋詩學》、《宋代唐詩學》、《清代宋詩學》;有關 題畫的有兩部:《兩宋題畫詩論》、《蘇軾題畫文學研 究》。至於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大多採用傳統的歸納 分析法,對文本作類聚群分之論述;或者就詩與其他學 科間作整合研究,如禪學與詩學、繪畫與詩文、書法與 詩歌、理學與詩、莊學與詩等是;或者就中外詩話與詩 歌進行比較文學之研究,如《宋代朱熹詩與李朝李退溪 詩之比較研究》、《唐宋詩話對韓日影響比較研究》 是。博士論文中有以研究方法卓絕取勝者,如龔鵬程 《江西詩社宗派研究》,運用文化史觀點,社會學方法, 詮釋江西詩派之形成與發展,最為特別。 有關宋詩研究(含詩學評論)之碩士論文,五十年 來,在 84 部以上;其中 3 部為詩人年譜。宋代詩人及 其詩,獲得研究者只有 25 家,蘇軾最多,共有 10 部論 著,分別就杭州詩、黃州詩、瓊州詩、和陶詩、鳥臺詩 案、詩畫合一、以賦為詩、韓國詩話等論題,作不同側 面之闡發。其次,為王安石詩之研究,共完成 5 部論 文,其中 3部為通論,其他則為絕句探析,及金陵詩研 究。其次,則范仲淹、梅堯臣、黃庭堅、陳師道、張 耒、楊萬里、元好問諸家詩集之研究,皆有 2至 3部之 碩士論文。其他,如王禹偁、蘇舜欽、歐陽脩、曾鞏、 邵雍、王令、郭祥正、陳與義、范成大、朱熹、四靈、 姜夔、南宋遺民詩、以及《西崑酬唱集》,皆有一部碩 士論文。除 17 部著作,為宋代詩話、詩學、詩論研 究,詳下論述之外,其餘 67 部碩士論文,論文主題選 擇研究詩畫關係者最多,凡 5部;其次為和陶詩研究, 有 2部;宋代陶詩學,連同博士論文,竟有 3部著作。 選擇宋詩體派作探討,如宛陵體、荊公體、江西詩派、 各有一部論文。選擇體裁作研究,則有 9部論文,如田 園詩、理趣詩、詠茶詩、詠史詩、山水詩、紀遊詩、園 林詩、雜體詩等之探究。其他,或研究唱和詩,使北 詩,或探討宗杜、詩史、平淡,或考察唐宋詩之爭、以 文為詩,甚至討論作品分期、詩體用韻,對於宋詩之研 究,成果多值得參考。 自 1982 年以來,非學位論文之專著數量極少,絕 大部分是詩學詩論之作,純粹宋詩研究的專著很有限。 專 論 12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計有詩人年譜一:鄭鶱《陳後山年譜》;詩集校注一: 鄭鶱《陳簡齋詩集合校彙注》、專著通論一:李曰剛 《中國詩歌流變史‧別出於兩宋》;詩派研究一:周益 忠《西崑研究論集》。詩作與詩論合著者六:黃啟方 《兩宋文史論叢》、《宋代詩文縱談》;張高評《宋詩之 傳承與開拓》、《宋詩之新變與代雄》、《會通化成與宋 代詩學》、《宋詩特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挑選國內 優秀碩士博士論文,成立碩士文庫、及博士文庫,有關 宋詩或詩學之論著,如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 究》,鍾美玲《北宋四大家理趣詩研究》、石韶華《宋代 詠茶詩研究》、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鄭幸朱《蘇 軾「以賦為詩」研究》;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 黃美玲《歐、梅、蘇學宋詩的形成》、衣若芬《蘇軾題 畫文學研究》(後 3部為博士論文),對宋詩或宋代詩學 皆有所開拓與啟益。至於單篇論文之成果,發表數量也 很有限,從 1970 至 1999 年,國家圖書館所登錄,宋詩 研究在三十年之間大約只發表 70篇論文,每年平均 2、 3 篇,實在太少。其中,徐復觀〈宋詩特徵試論〉、龔 鵬程〈知性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風貌〉、《江西詩社 宗派研究》;張高評〈從「會通化成」論宋詩之新變與 價值〉持論有據,言之有物,對於宋詩研究,多見啟發 與影響。 就 70 餘篇宋詩論文而言,研究宋代詩人與作品 者,蘇軾最多,然九成以上皆屬賞析之作。其他論及的 詩人則有王禹偁、王安石、邵雍、黃庭堅、王十朋、葉 適、崔與之,李昴英、劉過、張玉娘、連文鳳、謝翱、 林景熙,以及一些南宋遺民。討論的主題,通論宋詩特 色的有 6篇,皆企圖為宋詩研究出勾勒出一個大方向, 大輪廓。其他,或就宋詩特色之具體項目,如會通化 成、破體為詩、出位之思、化俗為雅、自成一家詳加申 論者;亦有就詩與畫、詩作與畫論、詩歌與禪宗、雜劇 與詩歌發揮者。論及宋詩之體派與風格者有 3篇,分別 述說江西派和江湖派。詠物詩(詠琴、酒、禽言)、題 畫詩、山水詩、說理詩、理趣詩、園林詩、皆有論文探 索。亦有就宗社、詩案論宋詩,就句法,心理描寫剖析 宋詩者。較之唐詩研究論文,方面顯得狹隘,深度廣度 呈現嚴重不足。 (二)宋詞 作為宋朝的現代文學,詞接續晚唐五代以來的成 就,到兩宋而輝煌燦爛;而新變代雄,蔚為新興文學在 宋朝的代表。其間名家輩出,各呈異采;婉約豪放,清 空質實,各擅勝場。考察詞中意境,或訴諸悲怨,或表 現綺豔,或展示柔媚,容易感動人心,觸發共鳴;而且 在形式技巧上,以文采為美,以含蓄為美,容易引人入 勝,回味無窮。唐圭璋主編《全宋詞》才 5 冊;較之 《全唐詩》15 冊,《全宋詩》72 冊,份量不多,資料集 中,容易掌握,故投入研究者多,成果亦十分豐碩。在 宋代文學研究中,不僅獨占鰲頭,也一枝獨秀。 五十年來,臺灣學者研究宋詞,獲得博士學位者有 12人,碩士學位有 105人。換言之,研究宋詞的博士論 文少於宋詩 14 人,碩士論文卻多於宋詩 12 人。為什麼 有這種現象?這跟文本的多寡是否有絕對關係?宋 詞研究是否需要調整研究方法和角度?這些都值得深 思。 就宋詞研究的博士論文而言,選擇詞人詞集作研究 對象者有 5 部,即《蘇東坡所表現之心路歷程》、《蘇 軾詠詞中夢的研析》;《辛稼軒詠物詞研究》、《辛派 三家詞研究》;《白石道人詞之藝術探微》。其他 7 部 論著,有 3 部涉及詞話及詞論,即《詞學理論綜考》、 《詞律探源》、《碧雞漫志校箋》。其餘皆以主題研究方 式呈現,或論南宋江吳雅詞派之詞學,或論女詞人及其 詞作,或就欣賞架構論宋詞,或就登高望遠主題論述宋 詞,多有可觀。 由 105 部碩士論文看來,1971 年以前之宋詞研究, 偏好就專家詞作箋注:共有 15 部碩士論文,分別是柳 永《樂章集》、晏殊《珠玉詞》、歐陽脩《六一詞》、晏 幾道《小山詞》、蘇軾《東坡樂府》、秦觀《淮海詞》、 周邦彥《清真集》(《片玉詞》)、李清照《漱玉詞》、范 成大《石湖詞》、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吳文英《夢窗 詞》、劉辰翁《須溪詞》、王沂孫《碧山詞》、張炎《山 中白雲詞》;其中校箋《山中白雲詞》者 2部。另有 8 部碩士論文研討詞家用韻情形:分別就柳永詞、周邦彥 詞、蘇軾詞、朱敦儒詞(兩部),姜夔、吳文英、張炎 詞作用韻分析。考據類的碩士論文,佔此一時期宋詞研 究總數一半以上,形成 1971 年以前宋詞研究的一大特 色。這種風氣,跟當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注重考 據的研究走向有關。學位論文的趨向,最能具體而如實 的反映當時學風的大勢,這是可以斷言的。 其他 80 餘部碩士論文,就詞家詞集研究而言,以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13 專 論 辛棄疾最熱門,共有 7部論著;其次為蘇軾,有 6部。 其餘如張先、晏殊、晏幾道、柳永、歐陽脩、黃庭堅、 秦觀、蘇門四學士、李清照、南渡詞人、陸游、范成 大、張孝祥、朱敦儒、張元幹、賀鑄、姜夔、姜吳派詞 人、向子諲、劉克莊、毛滂、吳文英、張炎、蔣捷、王 沂孫,以及其他遺民詞人、金代詞人、小令詞人、女性 詞人、僧人詞,皆有論文觸及。除外,亦有作詞人比較 論者,如柳永與周邦彥、蘇軾與辛棄疾、晏幾道與秦 觀、周邦彥與姜夔,是為文學比較。至於柳永歌詞與高 麗歌謠比較,則是比較文學。就研究選題而言,題材取 向最多,節令詞、詠物詞最受關注,各有 6部和 3部論 文。其他,如愛國詞、懷古詞、詠史詞、山水詞,及南 北宋夢詞,皆各有一部論著。而且,通論一家詞或一代 詞者,亦有 5部,宏觀籠罩,提示大凡,自有可取。除 外,又有就詞中寄託、用典、以文為詞發揮者;又有專 論豪放詞、詞選集、西湖詞壇、語言風格者。 五十年來,臺灣學者研究宋詞(含詞論)之專著, 學位論文外,約有 25 部;泛論詞學者多,即有 14 部。 其中,鄭鶱《景午叢編》、葉嘉瑩《迦陵談詞》、陳滿銘 《蘇辛詞比較研究》、林玫儀《詞學考詮》、黃文吉《北 宋十大詞家研究》諸書,功力較深厚,對學界較有影 響。 依據國家圖書館《1970 -1999 年中華民國期刊論文》 所載,以及《漢學研究通訊》1992 -1999 年所收論文, 三十年之中,臺灣學者研究宋詞發表之學術論文,大約 在 80篇左右,平均每年 2.7篇,數量不多。與一百多位 碩士博士人數相比,研究風氣顯然過分沈寂。1981年以 前,約有 25 篇論文概述宋詞,屬於導讀者多。80 餘篇 論文中,宋代詞人只觸及晏殊、柳永、蘇軾、秦觀、周 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劉過、姜夔、吳文英、張炎、 周密,其中晏殊、周邦彥、辛棄疾、姜夔、吳文英篇數 較多。研究主題,有論詞之取材風格者,如借鏡唐詩、 取材唐詩、詩典運用;有分析詞的韻律,韻法者,有從 修辭學觀點論婉約詞者;有從夢境、寄託、祝壽、詩論 詞作者;有從比較異同角度較論周、姜,辛、姜,以及 柳秦、周蘇詞作者;也有談詠物詞、悲秋詞、愛國詞、 僧人詞、農村詞者;也有論雅詞、度曲、唱法、風格 者;亦有剖析詞作之民族思想,自我觀念、文人生活; 更有聯結新舊黨爭對專家詞作探討者;選題趨勢,大抵 如此。 (三)宋代古文 專攻宋代古文,五十年來獲得學位者,博士論文 2 部,碩士論文 8部;兼及其他文學者,博士論文 3部, 碩士論文 7 部。專著大約 10 部,期刊論文大約 30 篇 15,成果十分有限。研究領域和風氣,皆有待開拓。 就專家文研究而言,偏重北宋,造成南北失衡。北 宋專家文中,論及柳開、周敦頤、范仲淹、穆脩等,更 集中關注歐陽脩、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六 大家。由於范仲淹誕辰召開研討會,故研究范氏之論文 稍多,然又側重討論〈岳陽樓記〉,未能全面探討。其 他六大家之探索角度,亦然,作全面綜論者極少。至於 南宋散文研究,沈寂寥落,無足稱道。唯《五燈會 元》、岳飛、朱熹、三家偶爾觸及,其他闕如。 至於研究主題,有討論古文運動者,有論述散文藝 術、山水遊記、古文評點者;有探討史論文、論辯文、 嘲戲文、序文、偈文者;更有就專家文作異同比較者, 如韓歐文較論、韓柳歐文較論、蘇軾與晚明小品較論、 〈伯夷列傳〉與〈赤壁賦〉較論。其他,則有從事文體 會通研究者,如探索佛學與古文、禪心悟境與古文之關 係,及辭賦如何滲透古文,而成「以賦為文」等等,頗 有可取。 宋代古文研究之代表作,有王更生《歐陽脩散文研 讀》、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王基倫《韓歐古文比 較研究》。 (四)宋代小說 宋代小說文本,由於魯迅《中國小說史》評價不 高,影響研究者意願。這方面的成績,五十年來,除最 近康來新《發跡變態─宋人小說學論稿》一書外, 幾乎沒有專著。見於著錄,只有不到 20 篇之單篇論 文,而且,大多是泛泛之論。這些單篇論文,或概述傳 奇小說、話本小說,或論述傳奇或話本中之女俠或婦女 形象。或概述歷史小說、志怪小說、白話小說,且區分 長篇短篇論述之。其中,或論及話本與民間文學之關 係,或探索《夷堅志》中之冥報觀,或剖析宋人之「說 話」分類,選題較不落俗套。 15 陳致宏、林湘華、張高評〈民國三十五年至八十五年臺灣地區宋代散文研究目錄〉,《古典文學通訊》第 29期,1997年 5月。 專 論 14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宋代小說研究之代表作,當推康來新《發跡變態 ─宋人小說學論稿》。 (五)辭賦、四六和戲曲 宋代辭賦和駢文(四六)的研究,都很不景氣,而 且十分蕭條冷落。五十年來的辭賦研究,除了陳韻竹 《歐陽脩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朴孝錫《蘇軾辭賦研 究》、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3 部碩士論文,洪順 隆《范仲淹賦評注》一部專著外,期刊論文大約 10 篇,泰半討論前後〈赤壁賦〉。五十年來的宋四六文研 究,未見學位論文;除張仁青《駢文學》論及蘇軾一家 外,未見專著。單篇論文,只見《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 集》有兩篇,分別是張仁青先生和曾棗莊的大作。曾氏 為大陸學人,故本地學人之作只有一篇,寥若晨星,簡 直是鳳毛麟角的稀有了。 宋代戲曲之研究,也只有 2 部碩士論文:劉效鵬 《永樂大典三本戲文與汲古閣本五大南戲結構之比較》、 于復華《論張協狀元中諢砌的兩大特色》,至於單篇論 文,則有十餘篇,未見其他專著;只有唐文標《中國古 代戲劇史初稿》、曾永義《詩歌與戲曲》二書中,順帶 略及。探討之主題,有就劇本論述者,如選擇〈張協狀 元〉作論題,研究其音樂唱腔、情節設計、諢砌特色; 以〈王魁負桂英〉、〈趙貞女蔡二郎〉為論題,研究其 敘事模式與文化意義;或者選擇諸宮調作論題,進行輯 佚,並研究其內形與外形,以及與變文、詞、白話小說 之異同;或者以山西白龍廟昌寧宮地下出土金碑作佐 證,以論戲劇之演出;其他,或概述宋金戲劇之發展, 或論證古典戲曲成熟於宋金之際,或考述三國故事戲曲 在宋代之情形。曾永義先生〈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 劇〉,以地區戲劇為探討範圍,考察宋代傀儡戲、雜 劇、南戲在福建的流傳,徵諸文獻,持論頗可信據,成 果啟發良多。 (六)文學批評與理論 宋型文化和唐型文化不同,沈潛內斂,注重反思內 省,充滿知性理性,表現為貴識見,尚思辨,因此產生 許多詩話、筆記、題跋、以及詞話、文話、評點之作; 文學批評與理論,蔚為空前之繁榮昌盛,不僅量多,而 且質高。另一方面,中國文學發展至兩宋,已積累相當 豐富之遺產與資源;如何在傳承前人精華之餘,還能兼 顧到開拓自家特色,這一直是宋人關心的問題。宋人運 用詩話、筆記這種體裁,去總結前賢創作經驗;從總結 經驗上去推陳出新,自成一家。總結經驗,是為了參考 借鏡;師法優長,是為了創新風格;一些救世之弊的批 評和理論,是為了提示文學創作可大可久之道。所以, 宋代文學批評與理論之研究,五十年來,十分蓬勃。除 了詩話詞話專著外,臺北成文出版社召集學人編纂《中 國文學批評資彙編》、《北宋卷》、《南宋卷》、《金代 卷》分 3冊發行,提供學界研究不少便利。 文學批評,本是理性知性的活動,這跟宋型文化的 特色十分合拍。五十年來,臺灣學者研究這個領域,獲 得學位者,計博士論文 16 部,碩士論文 32 部,成果堪 稱可觀。其中,研究宋代詩學與理論者最多,博士論文 即有 13 部,碩士論文也有 18 部。就博士論文之選題而 言,以比較詩學觀點,針對中、日、韓詩話進行比較研 究者有 2部。鎖定宋代詩話筆記,或元明清詩話,作文 本探討,及影響或接受研究者最多,共有 8部,分別就 宋代詩話筆記探索宋代之詩法理論、晚唐觀念,寫意課 題、詩人傳記;以及有關情性、寫景、詠物、詠史、敘 事說理之詩學理論。亦有探論一家詩學者,如探討蘇軾 詩學理論;更有作流變考察者,如宋代唐詩學、清代宋 詩學之研究。除外,又有針對詩選詩集、以及論詩詩, 建構一家詩學,或一代詩論者。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 學》,專就禪學與詩學作交融整合之研究,難度高,成 果佳,很值得借鏡。 碩士論文涉及宋代詩學研究者,18 部之中,專攻 宋代詩話者有 6部:就詩話之專著作研究者,如《韻語 陽秋》、《滄浪詩話》、《瀛奎律髓》等之探討;另外, 則或為詩話作敘錄,或探討詩話之摘句批評,或研究詩 話之格律理論。其他選題,多研究宋代詩學之體派理 論,如北宋理學家之文學理論、蘇軾之文藝創作理論、 張耒之文學理論、黃庭堅詩論、活法與江西詩法、楊萬 里之詩學、劉克莊之文學批評、朱熹之文學理論、元好 問〈論詩三十首〉及其詩學、王若虛之詩文理論等,宋 代重要之體派,如理學派、東坡體、山谷體、江西派、 誠齋體、江湖派,以及金代重要之詩論,皆已普遍觸 及;雖然,並未深入發掘。 有關宋代詞學理論之研究,博士論文有 3部:《詞 學理論綜考》、《詞律探源》、《碧雞漫志校箋》。碩士 論文有 7部:針對張炎《詞源》作箋訂學探究者,有 2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15 專 論 部;其他,分別就李清照《詞論》、蘇軾詞評論、兩宋 詞論、詞學之言志論,以及詞話批評與功用等層面論 述,以建構宋代之詞學理論,或一家之詞論。 古文理論方面,只有 3部碩士論文專著,有 2部論 述宋代之文話,一部討論南宋的古文評點。 至於辭賦、四六、小說、戲劇等理論之研究,專著 及單篇論文,皆付之闕如,有待開發。 宋代文學批評與理論之專著,相當可觀。其中,以 張健先生成果最值得稱道,著有《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 究》、《中國文學批評》、《文學批評論集》,是臺灣研 究文學批評,尤其宋代文學批評與理論卓有成就之學 人。專研宋代文學批評與理論的代表著作,尚有黃景進 《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 與實踐》、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文學批評的視 野》;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會通化成與宋 代詩學》等等。 單篇論文方面,依據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期刊論 文》登載,有關詩學者 7篇,有關詞學者 6篇,有關文 論者 3篇。大抵皆博士碩士論文之分章發表,未見在學 位論文之外,能獨闢谿徑,別開生面,另有天地者。若 有,則又可見作者專著中。為省篇幅,不贅。 肆 唐宋文學研究的未來展望 回顧五十年來臺灣學者研究唐宋文學的概況,筆者 有許多感慨,也有一些建言;感慨不說也罷,以下談談 建言。一部分是對有關當局的建議,大部分是對唐宋文 學研究的展望。 確實檢討過去,對於策勵將來很有意義。對於碩士 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學術期刊論文,其至圖書專 著,1982年以來,皆有專刊報導,也有專業機構登載, 檢索即得,堪稱便捷。不過,尚有一漏網之大魚,即是 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歷年各級教師之升等論著,雖有 《高教簡訊》報導,然零星片段,未能統整分類,集中 備檢,所以檢尋無門。這些升等論著,絕大部分未在書 肆中流傳,因此成果無法與學界分享,實在可惜。尤其 是通過教授一級審查之論著,其學術價值當然在碩士博 士論文之上。如今,通過碩士博士之論文,必須上繳十 餘部,以便公開陳列於國家圖書館、政治大學社會科學 資料中心,提供借閱流通,學界稱便。副教授與教授論 文之檔次,既高於碩士博士論文許多,何以上網查詢無 著?書面檢索不可得?更未見有任何學術機構統一而集 中成立專室,放置副教授、教授升等通過之論著,寧非 怪事?萬望有關學術機構,特別是教育部學審會、顧問 室,能玉成此事。以便後生小子能因博觀泛覽教授們之 大作偉構,而有所觸發啟益,相信功效比參考碩士博士 論文更加昭著。另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每年有許 多成果獎助、專題計畫申請;能夠獲獎的,都是個中領 域的佼佼者。如果國科會也能規定:獲獎者有義務繳交 若干份得獎成果,或計畫報告,然後比照學位論文陳列 模式、成立專區,以便學界參閱交流,觀摩借鏡,豈非 功德一件?筆者回顧五十年來之學術研究,對於教育部 管轄之升等論文,及國科會獎助之成果專題,無法精確 掌握,有感而發,因建議如上。 唐宋兩朝,不僅時代緊鄰,而且學術間有傳承與開 拓、影響與接受之密切關係。尤其就中國歷史分期來 說,兩朝又位居中古之結束、近代之開端的分水嶺上, 無疑是中國學術研究的樞紐與關鍵,善加掌握,最有利 於上究下探,旁推交通,所以兩朝學術,最宜合觀並 看,以宏觀的視野,作會通整合之研究,將有助於唐宋 學術之研究與闡發。唐宋學術之探討如此,唐宋文學之 研究尤其應該如此。中國大陸成立若干研究專業,其中 有唐宋文學研究專業,可見唐宋一定是相提並論,未嘗 偏廢的。因為唐宋文學間,存在許多內在的連繫,無論 縱向的因革損益或橫向的交融整合,都有必要唐宋並 舉,作源流正變之探討,才能得其真解,才能確實地為 學術價值作定位。 就唐宋文學研究來說,五十年來,宏觀整合之探討 比較少見,今後應該加強。如唐宋詩之探討,可以進行 唐宋詩之異同研究、唐宋詩之流變研究、唐宋詩之比較 研究;乃至於以詠物詩、詠史詩、山水詩、邊塞詩為論 題,研討唐宋詩之源流、因革、傳承與開拓,多一些整 合型的選題,來考察唐宋詩歌,特色和風格才容易顯 現,唐宋詩之爭的公案,才能獲得定讞。唐宋古文和文 學理論之研究,亦然。宋代古文運動受唐代影響,宋代 古文家受唐代及先秦兩漢古文影響,其中源流正變值得 釐清,傳承和開拓、繼往和開來究竟有那些層面?也都 值得探究。尤其是文學理論,最能見因革損益之現象; 若能以歷史流變視點,觀照唐宋之文學理論,梳理出各 專 論 16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總 77期)民國 90年 2月 個文學理論的脈絡和走向,則理論的價值、文論家的地 位,不難定出。 就唐詩之研究來說,是唐宋文學門類中成果最輝煌 可觀的。大家名家,幾乎已被研究者挑選殆盡。大家名 家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富有影響力,因此吸引許多學 人投入研究。五十年來的唐詩研究,大多側重文本之分 析與歸納,以凸顯詩人「自成一家」之個性特質為依 歸。對於詩人所以代表一代或一朝之緣因,詩作影響及 後學接受之具體論證,往往語焉不詳,或未作重點發 揮。甚至論斷詩人之成就或地位,只是自我比較,未將 詩人放在詩友集團中去關照,放在同期或前後期詩人中 去比較,更未與同時代或其他時代之偉大詩人作較量; 如此,則造詣不顯,價值不彰。絕大部分的學位論文, 探論詩作的文學價值或藝術技巧,大多羅列十幾個耳熟 能詳的修辭格充當之,於是造成從初唐歷經盛唐、中 唐、晚唐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不同詩人,卻不約而同 共有近似的十幾個技巧,寧非怪事?句法字法只是藝術 技巧之一,而且是小焉者,並非全部。可見研究唐詩, 在文學技巧或藝術手法(詩法)方面,有待進一步開 發。這種研究局限,不只出現唐詩,也出現在宋詩研 究,南北朝詩研究,以及《詩經》《楚辭》之研究中; 甚至詞、文、賦、小說、戲劇之研究,也犯同樣毛病。 且就修辭學而言,名家大家之修辭技巧,自當有不同他 家之特色,需審慎深入探索方得,不宜草率附會。況 且,大家名家之作品,最得詩歌語言或文學語言之三 昧,最精於創意造語之要求,論者大可從此等處切入探 討,成果方能不落俗套。 對於如何提高研究成果之學術價值?筆者曾經提出 三個重要途徑:一、材料生新;二、方法獨特;三、觀 點殊異 16。今用來論述唐宋文學之研究,可謂信而有 徵。首先談觀點殊異:要求我們摒棄慣性的思維,發揮 創造思考,運用另類的觀點,從事閱讀研究。這種殊異 的觀點,在參加熱門題目研究,或「好話已被前人說光」 的困境下,最有立竿見影的功效。譬如唐詩研究,在 33 部博士論文、186 部碩士論文之後,精華可謂被前人 佔盡,如何別出心裁,另闢谿徑呢?另類的研究觀點, 以推陳出新,造就非凡的成果,最值得嘗試。如研究唐 詩,可以選擇地域文化的觀點,去考察南北朝中後期以 來,存在的三大地域文化體系,即江左文化、山東文 化、以及關隴文化,跟唐代詩歌盛衰消長的關係。透過 地域文化集團的了解,考察唐詩的藝術精神,將有助於
/
本文档为【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