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精品]话说马未都

[精品]话说马未都

2018-08-15 4页 doc 15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话说马未都[精品]话说马未都 话说马未都 马未都:一无学历,二无家世渊源。却成为收藏大家。 有人崇拜,有人眼红,有人觉得他是一个传奇。 那是一个收藏的好年代 一篇关于人工流产的报告文学让在工厂当工人的马未都,破例成为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青年文学》的编辑。他的收藏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80年代,买文物的途径一般有两个:最多的是在户里买,文革时期被抄家的人家,80年代家里都有被退赔的东西;第二个途径,就是逐渐兴起的非法市场。 那会儿马未都住在北京西郊空军总医院,在东城上班,中间路过钓鱼台国宾馆,附近有个摆地摊卖古董的跳蚤市场。...
[精品]话说马未都
[精品]话说马未都 话说马未都 马未都:一无学历,二无家世渊源。却成为收藏大家。 有人崇拜,有人眼红,有人觉得他是一个传奇。 那是一个收藏的好年代 一篇关于人工流产的报告文学让在工厂当工人的马未都,破例成为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青年文学》的编辑。他的收藏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80年代,买文物的途径一般有两个:最多的是在户里买,文革时期被抄家的人家,80年代家里都有被退赔的东西;第二个途径,就是逐渐兴起的非法市场。 那会儿马未都住在北京西郊空军总医院,在东城上班,中间路过钓鱼台国宾馆,附近有个摆地摊卖古董的跳蚤市场。每天六点多钟摆摊,邻近七八点时候散摊,马未都就提前半个小时出门,绕到这里转转。时间一长,就跟这帮人混熟了,他的很多古董知识和交易行规都是从这里学到的。“他们每天上来的东西都不一样,就跟老师每天给你布置一道题似的,很多东西都没见过。” 马未都说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因为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文物都不值钱。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多碗了。搁在现在,就是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 “我21岁时文革结束,1980年我25岁,我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我是文人的好面子心态和时代共同成就的。如果我不顾忌作为一个文人的自尊,早就开始倒卖文物了。还记得我第一次卖东西时,都不敢看人眼睛,当时买主是我的一个熟人,曾经我总买他的东西,他就和我说‘卖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卖回给我两件让我赚点钱’,随着人的眼力增加,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好,有了新东西,一些旧的就需要淘汰,于是我就把我淘汰的东西卖给他了。那是在八十年代末,七件文物按原价230元卖还给他。” 马未都很怀念80年代四处买古董的岁月。到处都是宝贝,哈腰就能拣到。现在没有了,到处都是雷,“这就相当于你去的时候是个处女地,森林里都是大蘑菇,随便采。现在都是毒蘑菇。”而且,马未都是第一个从国外用集装箱往回买文物的人。 文物是文化的特征,而不是科学的特征 问及和张伯驹他们那一代人在收藏上有什么区别时,马未都说:“我比他们没文化。我的先天是不足的,我只是酷爱文物和学习能力强。我没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文革那年,我上四年级,从那之后,就没有机会再上学校。我之所以沾便宜,就是因为热爱文学,文物就是一个文化的特征,而不是科学的特征。很多人鉴定文物依据科学特征,比如瓷器的胎烧的硬不硬,有人鉴定的时候常常会拿一杆秤,甚至有台湾人鉴定玉,在热水里跑过了用牙齿咬。这些都是歪招,他们之所以这样判断,就是因为黔驴技穷,缺乏文化的判断资本。其次,当时的人能倾家荡产买文物,我们是没有这种胆识的。张伯驹为了买张画,卖了房子,还借了二十两,凑齐220两买了《游春图》,现在即使将《游春图》放在我面前,我也没有勇气舍弃全部财产来换得一幅画。而且,我们的国学根底和当时的人没办法比。” 马未都第一件比较大的收藏,是件镶钧瓷瓷片的四扇挂屏,当时花了1600元,在八面槽古旧家具店。八面槽古旧家具店的地址,就在如今的天伦王朝饭店。据马未都介绍,那时北京只有几个专门卖古旧家具的地方:东华门、东单、八面槽、东四牌楼。此外西单的东昌,东单的三洋,都随时有古旧家具出现,方庄那家最明显。比起当时北京的国营文物收购点,古旧家具店已经算是多的了。 那家八面槽的古旧家具店很是冷清,除了几个外国人偶尔进去转一圈,就是一屋子老家具陪着几个寂寞的店员。马未都在店员们的眼中一定是个闲人,因为他总来这里转转,转完了就和他们聊天儿。那件四扇屏就在那儿老长时间卖不出去。马未都见了喜欢,跟店员打听,店员告诉他这上面的叫“钧瓷”。马未都说,起初听到“军瓷”的时候,还以为是军队的瓷器,结实,耐摔打呢。当时国家有规定,1795年以前的物品都不许出境。1795年以后的,通过鉴定可以出境。店员说,这挂屏是元代的,卖不了外国人,如果他要,就打个八折1600元给他。马未都就买了。 观复博物馆,把收藏公众化 1992年,马未都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办过一个展览,好多人上前询问,他觉得很有意思,但展览在一两个月后就关掉了。马未都后来想:如果这个展览能够长期地办下去,就有很多机会跟人沟通,因此也就产生了办博物馆的念头。 博物馆是舶来品。250年前,大英博物馆落成伊始,人类从此有了装载历史、凝刻文化、寄托灵魂的家园。西方早于中国一百五十年建立了博物馆,而且创建之初的藏品就是由私人捐赠的,有着良好的传统。 而中国传统的收藏观念是“秘玩”,过去收藏最高的境界,就是找三五知己,能够一块儿欣赏。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狭隘封闭的收藏观念。“中国为什么以前没有私人博物馆,这是与中国人文化心理有关。在欧洲,有很多私人住宅或大专院校根本就没有围墙、完全对外敞开的,而我们中国人的个人意识很强,注重的是个人空间,思维是封闭式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把自己的区域用围墙包围起来。我愿意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与大家共享,这也是我办博物馆的目的之一。” 马未都打破了这种中国传统的收藏观念,把收藏公众化了。“我办博物馆之初,许多朋友都认为我疯了,没事找事,放着舒心的日子不过,净自寻烦恼。的确办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烦恼一定也是前所未有的。回头一想,一切都属正常。凡事做了一半极具挑战,也极具诱惑。以成本而论,半途而废肯定得不偿失,所以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古人说,行百里半九十,意思明确,90%也仅能算一半。”1996年10月30日观复博物馆成立,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私立博物馆。 与马未都同时代一起搞收藏的人很多,后来者也不乏其人,都陷入到交易或者说自己收藏的乐趣当中。但马未都没有追求这点。“我如果想凭借收藏让自己过很舒适的日子应该是很容易的,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可以炫耀财富的年代,现在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文化财富。”马未都把创立私人博物馆看成是延续中国文化的一个具体行动。 建馆之初,博物馆本是他个人名下的私人性质,但现在已变成董事会制。马未都懂得,博物馆只能依赖一个生存,而不能依靠一个人来生存。他打了一个比方:“以前呢,博物馆好比一辆公交车,我是司机,累了也必须开,没人替我。现在我还是开着这辆车,但是车上坐满乘客,而且每个乘客都会开车。这样,如果我累了,有一天下了车,博物馆这辆大车还可以继续向前开,谁下车都没关系。一个良好的制度要比一个优秀的人重要得多。我希望在我有能力的时候把这个良好制度建立起来,将来可以把这个物质的和文化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留给社会。一百年、两百年后,观复博物馆依然存在,这是我的愿望,也是全体 董事的愿望。” 如果想凭借收藏让自己过很舒适的日子应该是很容易的,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可以炫耀财富的年代,现在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文化财富。
/
本文档为【[精品]话说马未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