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简明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2021-06-15 43页 ppt 1MB 5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举报
简明中国教育史PPT课件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第二节北宋“三次兴学”第三节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第四节宋代书院制度第五节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一、尚文抑武调整行政机构兴文教,抑武事二、尊孔崇儒重建孔庙祭孔、封孔及后裔十三经的初步形成三、重视佛道大建佛寺特设译经院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置道官四、理学的兴起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第二节北宋“三次兴学”一、兴学原因1、外因---政局动荡、学校萧条中央官学:国子监、广文馆地方官学:数量有限且无统一建置2、内因---养士与选士的矛盾重科举、轻学校现象日益突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
简明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代的文教第二节北宋“三次兴学”第三节宋代科举改革第四节宋代书院制度第五节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一、尚文抑武调整行政机构兴文教,抑武事二、尊孔崇儒重建孔庙祭孔、封孔及后裔十三经的初步形成三、重视佛道大建佛寺特设译经院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置道官四、理学的兴起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第二节北宋“三次兴学”一、兴学原因1、外因---政局动荡、学校萧条中央官学:国子监、广文馆地方官学:数量有限且无统一建置2、内因---养士与选士的矛盾重科举、轻学校现象日益突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选用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范文正公文集》卷8)二、兴学内容1、庆历兴学(1)改革太学聘孙复、石介等名儒主持太学讲席推广胡瑗的“苏湖教法”(2)改革科举立听讲日限罢帖经、墨义,先考策,次考论,再考诗赋。(3)令州县立学2、熙宁---元丰兴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实行教养取任之道。熙宁四年苏王之争:苏轼《议学校贡举状》提出选举养才,“何必由学”。(1)改革太学扩大太学规模创立“三舍法”保障太学教育经费(2)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设置诸路学官,改变州县有学无教的状况,加强地方教育管理为地方官学拨充学田(3)改革科举考试的与内容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的形式,仅试以经义、策论编撰《三经新义》,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重新训释,作为科举考试经义科的主要内容3、崇宁兴学太学重新推行三舍法,并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学”。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并实行三舍法,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互联系的学制系统。一度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后行科举、舍选并行之制。恢复、扩建专科学校。三、经验教训1、经验宋代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制系统、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比较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重视庶族子弟的出路,重视真才实学者的任用。缓和了育才与选才的矛盾。2、教训:三次兴学运动之成败完全取决于发动者的权位是否稳固,缺乏法的依据与保障。三次兴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举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但无法在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兴学自身的措施并不完善合理,也是失败的重要因素。第三节宋代科举制度改革一、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考试程序改革考试科目与方法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考生地位和待遇严格考场制度二、宋代科举改革的影响(一)改革考试程序州试:地方官主持的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二)改革考试科目与方法考试科目常科制举进士科诸科考试方法:重策论轻帖经、墨义、诗赋文举武举科目考试项目进士帖经(《论语》10帖)、墨义(《春秋》或《礼记》10条)诗、赋、论各一篇策问(5道)学究墨义(《论语》10条、《毛诗》50条、《尔雅》与《孝经》共10条、《周易》、《尚书》各25条)五经帖经(80帖)、墨义(50条)九经帖经(120帖)、墨义(60条)开元礼墨义(《开元礼》300条)三礼墨义(90条)三史墨义(300条)三传墨义(110条)明法墨义(律令40条)武科骑射、策问(三)增加取士名额原因分析取士名额评价(四)提高考生地位与待遇知名学者的待遇及第者的地位体恤久考不中者(五)严格考场制度实行“别头试”,限制达官子弟的特权按榜引座,加强考场管理制定严格的试卷行文、声律规则实行封弥誊录制度,杜绝评卷时徇私舞弊建立锁院制度,割断考官与外界的联系二、宋代科举改革的影响对政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学术风气的影响《劝学诗》(宋真宗)富贵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1.积极求学与读书做官,是科举制所形成的传统中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如何保持勤奋求学的优良传统以及如何淡化读书做官的观念?2.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当今考试改革有什么启示?第四节宋代书院制度一、书院的产生与性质1、书院产生的原因社会条件的影响:余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而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白鹿洞之类是也。(朱熹:《衡州石鼓书院记》)偏重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也是促进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受佛教影响2、书院的性质:新型、特殊、高层次的私学二、宋代书院建置1、总体情况北宋初期繁荣期--北宋中期后逐渐沉寂--南宋复兴并达到鼎盛据统计,宋代书院计200-400所。以时代计,北宋约占20%,南宋约占80%;以地方计,长江流域约占75%,黄河流域约占4%,珠江流域约占21%;以省份计,江西80所,浙江34所,湖南24所。2、北宋六大书院岳鹿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3、南宋四大书院岳鹿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三、宋代书院的组织和管理1、书院组织2、书院课程3、书院学规四、书院的教学特点1、教学和学术相结合2、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3、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在启发诱导4、尊师爱生毛泽东:“回看书院,形式上的坏处虽然也有,但上面所举学校的坏处(指师生间没感情、采用一种机械的教学法等)则都没有,一来是师生的感情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第五节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理论形态,是儒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理学”的内涵:从哲学、世界观、宇宙观来说,理学家将“理”当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产生万物的本原。从教育、道德伦理观来说,凡是真的、善的、美的、正确的、光明的,理学家都说成是“理”。理学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全书·近思录拾遗》)理学流派:可分为濂、洛、关、闽四学派,还可分为程朱、陆王两大派。一、理论基础1、理在气先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文集》卷58)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1)2、性即理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朱子语类》卷5)3、“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命之性”即“理”,是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道德本能,微妙而难显现;“气质之性”来自人的形体,即知觉、言语、动作、思虑等生理与心理的机能,常产生偏差。二、教育作用:“明明德”与“变化气质”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愚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语类》卷4)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加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语类》卷4)三、论教育目标学者须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语类》卷13)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语类》卷13)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文集》卷70)四、关于教育阶段与任务古之教者,有,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小学集解•辑说》)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章句序》)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小学集解•辑说》)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小学集解•辑说》)五、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1、立志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语类》卷8)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语类》卷8)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做尧舜。(《语类》卷8)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续近思录》卷2)2、主敬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敬是不放肆的意思。”(《续近思录》卷1)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敬只是一个畏字”(《语类》卷12)所谓“畏”,即“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语类》卷8)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主一只是专一”(《语类》卷96),“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终一事”(《语类》卷12)。3、存养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朱子语类辑略》)学者须是培养。今不作培养功夫,如何穷得理。(《性理精义》)4、省察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性理精义》)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性理精义》)六、教学思想1、教学过程2、教学原则居敬穷理自动和适时启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3、朱子读书法注:文档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Q2653327170,我们将做删除处理,感谢您的理解。
/
本文档为【简明中国教育史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