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和谐香洲教育根本

2017-09-27 30页 doc 14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2287

暂无简介

举报
和谐香洲教育根本和谐香洲  教育根本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自评报告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 二O一O年三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简要历程 第一阶段(1984—1997年):从小到大,步入健康发展轨道……08 第二阶段(1998—2004年):从弱到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09 第三阶段(2005—2010年):从好到优,迈入率先发展时期……09 第二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决策,实现教育理念现代化……………………………10 (一)坚持优先战略,推动香洲科学发展………………………10 (二...
和谐香洲教育根本
和谐香洲  教育根本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自评报告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 二O一O年三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简要历程 第一阶段(1984—1997年):从小到大,步入健康发展轨道……08 第二阶段(1998—2004年):从弱到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09 第三阶段(2005—2010年):从好到优,迈入率先发展时期……09 第二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决策,实现教育理念现代化……………………………10 (一)坚持优先战略,推动香洲科学发展………………………10 (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和谐发展………………………11 (三)加强政策保证,推动教育健康发展………………………11 二、夯实基础,实现办学条件现代化……………………………11 (一)财力保障,科学构建教育投入机制………………………12 1.保障经费,教育财政投入落实“三个增长” ………………12 一是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连年攀高………………………………12 二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12 三是教师工资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13 2.优化结构,教育财政投入实现“三个转变” ………………13 一是转变教育投入的思想观念……………………………………13 二是转变教育投入的管理体制……………………………………13 三是转变教育投入的重点领域……………………………………13 3.惠及民生,教育财政投入保持“三个继续” ………………13 一是继续补助特困家庭子女读高中………………………………13 二是继续资助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14 三是继续补贴特困家庭子女生活费………………………………14 (二)学位保障,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14 1.推进改薄建规工程,改善旧校办学条件 ……………………14 2.推进新校建设工程,满足学位增长需求 ……………………14 3.推进教育装备工程,均衡学校设备设施 ……………………14 (三)安全保障,努力确保校园和谐稳定………………………15 1.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15 2.实行目标分解,落实人员责任 ………………………………15 3.强化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15 4.加强部门联动,发挥管理合力 ………………………………15 5.坚持重点整治,确保校园平安 ………………………………16 三、构筑高地,实现师资队伍现代化……………………………16 (一)实施师德工程,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16 1.突出教育,以教育促师德内化 ………………………………16 2.突出考核,以考核促师德优化 ………………………………17 (二)实施优师工程,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17 1.人才引进“一杆”,全面满足教师增长需求……………17 2.教育培训“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18 一是搭建教师教育培训新平台……………………………………18 二是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18 3.名师工程“三管齐下”,全面扩大优质教师资源……………19 一是以校长为龙头,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19 二是以名师为骨干,切实提高专业引领能力……………………19 三是以新师为基础,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20 (三)实施惠师工程,全力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水平……………20 四、依法治教,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20 (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管理责任……………………………20 (二)完善议事规则,提高决策水平……………………………21 (三)规范行政管理,树立教育形象……………………………21 (四)加强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21 (五)建立现代制度,激活学校潜力……………………………22 五、丰富内涵,实现教学体系现代化……………………………22 (一)整体推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2 1.区域整体推进,深化课程改革 ………………………………22 2.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建设 ………………………………23 3.重视综合课程,提高综合素养 ………………………………23 (二)回归课堂,构建低负高效教学模式………………………23 1.强抓规范,提高落实素质教育自觉意识………………………23 2.重视落实,实现课堂教学水平整体优化………………………24 3.及时调控,确保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水平………………………24 (三)科研先导,引领教学实践持续发展………………………24 1.教科研一体化,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24 2.区片校一体化,搭建教师科研共享平台 ……………………25 3.研学用一体化,搭建教师科研服务平台 ……………………25 六、全面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现代化……………………………26 (一)坚持德育为首,推进素质教育……………………………26 (二)开展特色教育,培养健全人格……………………………26 (三)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全面发展……………………………27 (四)构建立体网络,优化育人环境……………………………27 七、以人为本,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28 (一)以用促建,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28 (二)以用促学,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28 (三)以用促育,推进课程信息化整合…………………………29 八、交流合作,实现区域教育国际化……………………………29 (一)面向世界,融合先进教育经验……………………………30 (二)立足特区,助推珠港澳一体化……………………………30 (三)放眼全球,培养国际新型人才……………………………30 第三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成果 一、教育公平落到实处,人人共享“学有所教” ………………31 (一)学前教育多元、丰富 ………………………………………31 (二)义务教育均衡、普惠 ………………………………………31 (三)高中教育普及、优质 ………………………………………32 (四)职业教育精品、特色 ………………………………………32 (五)民办教育规范、多样 ………………………………………33 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人人共享“学有优教” ………………33 (一)优质学位资源不断扩大 ……………………………………34 (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4 (三)教师育人水平显著增强 ……………………………………34 三、教育效益日益增强,人人共享“学在香洲” ………………35 (一)学校资源社区共享 …………………………………………35 (二)技能培训成果丰硕 …………………………………………35 (三)学在香洲品牌凸显 …………………………………………35 第四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色 一、党政重视,优先发展 …………………………………………36 二、体系完备,科学发展 …………………………………………37 三、机会均等,公平发展 …………………………………………37 四、资源优化,规范发展 …………………………………………37 五、质量过硬,内涵发展 …………………………………………38 六、队伍优良,优质发展 …………………………………………38 第五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几点体会 一、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39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40 三、必须坚持均衡协调、公平优质………………………………40 四、必须坚持优化队伍、提升管理………………………………41 五、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42 六、必须坚持各方支持、全民参与………………………………42 第六部分  自我反思与评价 一、突出教育公平,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43 二、突出规范引导,进一步提升民办教育质量…………………44 三、突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44 和谐香洲  教育根本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自评报告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 香洲区地处珠江口西岸,东水连香港,南壤接澳门,是珠海市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全区行政区域面积5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23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60%,其中户籍人口50.56万人。下辖1个镇、8个街道、104个社区居委会。 自1984年建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奋斗,香洲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昔日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滨花园式城区。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47亿元,是建区之初的550倍;财政总收入达23.2亿元,是建区之初的122倍;人均GDP达1.12万美元,位居珠三角前列,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户籍人口12年免费教育,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城区、全国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广东省双拥模范区和广东省教育强区等称号。 全区现有中小学70所(其中:公办中小学45所,民办中小学25所),幼儿园120所,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49所。截止2010年2月,全区中小学生共101036人(其中:公办中小学学生69525人,民办学校学生31511人),在园幼儿23913人。 香洲人杰地灵,教育源远流长。远在明清时期,翠微的凤池书院、前山的凤山书院就远近闻名,这些文化传播的圣地,为香洲教育的沃土积淀了厚重的底蕴;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些仁人志士,给香洲教育的天空涂抹了绚烂的底色。先贤兴学重教的风气,前辈君临天下的豪情,浸润着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香洲人。 100年的开埠历程,使珠海具有移民城市的活力、海洋城市的创造力、浪漫之都的魅力和文化名城的内涵;30年的改革开放,赋予香洲教育历史性大发展,使香洲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百年之梦。香洲在教育发展的时代壮举中,不断推演出新的教育发展画卷,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岭南特点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香洲特色”,打造了与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核心城区相辉映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香洲品牌”。 第一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简要历程 香洲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与改革开放事业相伴随的。1984年建区以来,我区教育事业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现实动力,以确立科教兴区战略为显著标志,以创建省教育强区为关键突破,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为重要举措,取得了从高标准“普九”到高质量实现“两基”,从率先创建省教育强区到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跃。 第一阶段(1984—1997年):从小到大,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这一阶段自香洲立区到“两基”任务完成。建区之初,我区实行区、镇、村“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实现了“村村有学校”的发展目标:全区教育办公室13个,中小学85所,区属幼儿园1所,其他幼儿园30所;在校中小学生27965人,在园幼儿2684人,教职工1744人。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与经济特区相符合的教育事业,这一阶段我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建等级学校。通过努力,我区教育实现了从小到大,步入了健康发展轨道:1989年,在全省率先通过“普九”验收;1991年,学校校舍基本实现楼房化;1992年,全区实验室通过省标准化验收;1993年,被省确认为扫除青壮年文盲区;1994年,8所中小学晋升为区一级学校;1997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两基”先进集体。 第二阶段(1998—2003年):从弱到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自“改薄建规”开始到创建省“教育强区”。1998年,区委、区政府在湾仔镇召开现场会,正式拉开了“改薄建规”工程序幕;至2004年9月,全区完成了1所薄弱中学撤并和13所“麻雀”小学改造工程,学校布局得到全面调整优化。1998年,我区出台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素质,稳步提升教育质量;至2004年形成了德育、英语、信息技术、科普和艺术五大教育特色。2003年,我区正式启动创建省“教育强区”工作,区委、区政府以超常规、大手笔投资1.5亿元,新建扩建学校8所,教育装备工程达到省“五项标准”;2003年12月,我区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区”督导评估。这一时期,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1年,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区委、区政府将校长任免权下放到区教育局,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2002年,进一步深化办学管理体制,撤消全区7个教育办公室,全面实行“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我区被确定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与此同时,我区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体制,推动民办教育迈入发展的春天。教育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激活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潜能。至此,我区教育实现了从弱到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区属公民办学校59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70176人,增长了151%;教师达到4557人;等级学校达到30所,占学校总数的85.7%。 第三阶段(2004—2010年):从好到优,迈入率先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自晋升为省教育强区至今。区委、区政府颁布了《香洲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明确作出了在全市率先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战略部署。区教育系统按照区域教育规范化、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紧紧围绕“以强化校园安全为保障、以优化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的工作主线,深入开展“制度建设年”、“教育质量年”、“师德教育年”、“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年”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百人名师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教育督导评估,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全区公办学校100%、民办学校68%建成规范化学校,公办学校优质学位达到94.54%;培养选拔了四批105名学科带头人、首届9名区级名师和29名省市级名师;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位居全市首位。这一时期,我区于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户籍学生12年免费教育,2008年高分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连续6年教育总投入超过全区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03—2009年,新扩建中小学38所,新增优质学位34000个,共招聘调入教师1044名。区域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推动香洲教育迈入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 第二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做法 我区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工作举措,勇于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香洲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一、科学决策,实现教育观念现代化 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弘扬现代教育思想,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引领、推动和深化香洲教育现代的整体发展。 (一)坚持优先战略,推动香洲科学发展 历届香洲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抓社会和谐稳定”的观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按照香洲区加快“两个转变”(从主体城区向核心城区转变、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和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区委、区政府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香洲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建设生态文明核心城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区委、区政府始终做到“六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上世纪90年代,我区在全省率先通过“普九”验收、完成“两基”任务,特别是2003年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教育强区之后,又在全市、全省率先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工程。我区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牢牢把握“三大主线”(校园安全、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突出抓好“三大战略”(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公平发展),扎实推进“五个校园”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促进了香洲教育规范化、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发展。 (三)加强政策保证,推动教育健康发展 我区不断强化教育的政府行为,切实把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总体部署,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和考核内容,近年来,先后出台《香洲区改造薄弱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实施方案》、《香洲区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各级教育领导工作小组,制定全区性的教育发展规划及学校建设、教师招聘、师资培训、名师评选等具体细分的配套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教育的统筹推进和立体调控。始终把教育工作列为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区教育工作,坚持为教育办实事和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推动全区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 二、夯实基础,实现办学条件现代化 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优化育人环境,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 (一)财力保障,科学构建教育投入机制 我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切实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有力地保障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保障经费,教育财政投入落实“三个增长” 我区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60%,财政收入较充足,有力地保障了教育经费需求。2007年秋季起,我区在全国率先推行户籍学生12年免费教育,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高中阶段仅收取极少部分的书费、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户籍学生给予财政学位补贴的政策,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我区加强教育公共财政投入预算编制管理,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连续多年实现了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实现了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费的全面增长。 一是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连年攀高。2004年至2009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达22.62亿元,连续7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其中仅2006—2009年四年间,全区年度教育经费总支出分别为56332.6万元、69355.3万元、71362万亿元、83370.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2%、2.89%、16.83%,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4.23%、5.66%、4.17%)。 二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06-2009年,全区教育经费预算内投入分别为30432.1万元、41527.6万元、54976.8万元、57814万元,增长率分别为36.46%、32.39%、5.16%,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2.04%、27.48%、30.04%、25.59%。2006-2009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小学357.09元、823.35元、945.59元、957.40元,增长率为130.57% 、14.85%、1.25%;初中663.86元、1210.55元、1249.67元、1273.51元,增长率为82.35%、3.23%、1.91%;高中823.11元、2693.36元、2874.53元、2943.68元,增长率为227.22%、6.73%、2.41%,做到了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三是教师工资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在编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同级公务员基本相当,城区教师与城郊教师工资实行同一标准,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优化结构,教育财政投入实现“三个转变” 我区坚持以教育公平为本,积极优化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结构,大力促进师资培训经费专用化、公用经费拨付生均化。 一是转变教育投入的思想观念。在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方面,我区实现了由“一般支出”到“战略重点投入”的转变,确立了“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的先进教育投入理念。 二是转变教育投入的管理体制。在投入管理体制方面,我区实现了由“镇村为主”到“以区为主”的转变,收费办法由“多费制”转向“一费制”,并进一步到“免费制”转变,财政支出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我区实行“校财区管,足额预算,科学算账”,有效保障了教育经费的落实;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实现公共财政教育投入“阳光理财”。2007年,我区被授予省教育收费规范区。 三是转变教育投入的重点领域。在经费使用范围方面,我区在完成大规模建设学校、大比例投入硬件的基础上,实现了由重视硬件建设到重视软件建设、由物及人的转变。2007—2009年,我区财政每年拿出120万元专项经费、各学校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893.9万元,用于教师业务培训,并且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确保教育经费的科学分配和合理使用。 3.惠及民生,教育财政投入保持“三个继续” 我区在认真落实好户籍学生12年免费教育政策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公平享受教育机会。 一是继续补助特困家庭子女读高中。为确保所有学生在享受义务教育全免费政策之后能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所有高中阶段特困家庭子女实现了零费用入学。 二是继续资助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2007年,我区再次提高了对特困家庭子女考上大学补助标准,专科一次性补助由3000元提高到6000元,本科由4000元提高到8000元。 三是继续补贴农村中职学生书杂费。我区对义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村家庭子女每人每年1500元补助,2007—2009年共补助604人次,补助金额为452550万元。 (二)学位保障,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 我区抓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这一战略性、根本性、基础性问,以改造薄弱学校为基础,以新建扩建学校为重点,全面满足群众对优质学位日益增长的需求。 1.推进改薄建规工程,改善旧校办学条件 我区大力调整学校布局,在2003年创建省教育强区工作中,一年内撤并了1所薄弱中学和13所“麻雀小学”,所有学校均按省一级标准建,并于2004年9月1日全部交付使用,实现全区学校规范化建设目标。 2.推进新校建设工程,满足学位增长需求 我区每年都新建扩建一批学校,并将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区人大会议决议,依法保障学校建设;同时,将新建扩建学校工程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中加以落实。2003-2009年,全区累计投入48102.85万元,新建扩建中小学38所(其中新建学校16所,扩建学校22所),新增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4000个。 3.推进教育装备工程,均衡学校设备设施 我区以均衡发展原则配置学校教育教学设备与设施,科学统筹全区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通过优化教育硬环境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落实省“新装备工程”的同时,将全区教育装备的重点向城郊学校及城区老校倾斜,使全区所有学校的硬件条件均达到了省规范化学校标准,其中信息设备、实验设施、功能场所、体育设施等达到省一级学校要求,全区所有公办学校100%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室、100%实现了“校校通”、100%的教室及功能室配备了多媒体平台。 (三)安全保障,努力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我区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细、抓实,积极优化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1.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我区完善了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并印发了《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工作规定》制度汇编,将安全职责与教师职称聘任和奖优评先等工作挂钩,进一步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职责,以制度管人管事,形成了长效机制。 2.实行目标分解,落实人员责任 我区逐层建立“一岗双责”制度,区教育局根据股室职能,充实了德育股、社管办的工作人员,选派精干力量专职负责校园安全工作,各学校增加了保安数量,确保所有学校落实24小时值班制和重点时段领导巡视制度。区教育系统实施校园安全“网络动态管理”,每周一次局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安全问题,建立健全了定期检查与临时抽查、常规检查与专项督查、上级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的安全督查工作责任制。 3.强化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我区充分认识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建立应急机制为抓手,以提高防范能力为目标,制定了《香洲区教育系统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区教育系统采用教育、培训、比赛、演练、评比等形式,开展了“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安全知识竞赛”、“平安校园创建”等活动,切实增强了学校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4.加强部门联动,发挥管理合力 我区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实行安全联动机制,发挥管理合力。区教育局联合交警、建设、卫生、防疫、工商、公安和综合治理等部门,对学校及幼儿园的车辆、校舍、食品卫生、周边环境等,进行联合执法检查,使校园安全隐患排查达到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高密度、全覆盖的标准。 5.坚持重点整治,确保校园平安 2004—2009年,我区累计投入1440万元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实现了房屋安全、消防整改、防雷设施、消防合格校园安全“四个百分百”。早在2007年,我区在全国率先开展校舍安全鉴定,做到“一校一检、一楼一检、一楼一安全档案、一楼一书面鉴定报告”,合计检测中小学校31所,建筑面积约30.85万平方米。加大消防整改力度,投入700万元实现公办学校消防合格率由2006年的30%上升为100%,全区民办学校消防合格验收也达到100%。加大防雷设施检测力度,投入120万元100%完成公办学校防雷设施改造。积极消除校园周边隐患,投入200万元对一些临近山坡、路边、低洼地带的学校进行防洪和防滑坡等自然灾害整改。投入120万元对所有防雷设施不合格的公办学校进行整改,目前公办学校已经100%安装校园防雷设施。投入300万元对全区电路老化、用电负荷过重学校进行电路改造,确保学校用电安全。积极防控登革热、甲型H1N1等流感疫情,近年来全区266所办学单位无一因流感疫情整体停课。 三、构筑高地,实现师资队伍现代化 我区积极推进“师德”、“优师”和“惠师”三项工程,多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了全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一)实施师德工程,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我区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一以贯之,常抓不懈,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1.突出教育,以教育促师德内化 我区在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感恩教育、教师读书月等活动,举办“大爱无边·高尚师德”主题,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征文、“师德建设年”等主题教育活动,每年教师节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大力弘扬优良的师德师风,进一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活动,切实丰富师德实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知足常乐”的生活心态、“知恩图报”的做人心态、“知责思为”的事业心态,广大教师安教、乐教、善教。 2.突出考核,以考核促师德优化 我区着力加强师德师风的量化考核工作,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年度评优等方面实施一票否决制。畅通渠道,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开设香洲教育信息网“咨询投诉”栏目,对涉及教师失德失范的投诉和举报加强督查。近年来,我区教师师德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活动中,教育系统在一周内捐助金额高达500万元,向社会展示了人民教师大爱无私的良好形象。 (二)实施优师工程,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近年来,我区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师专业化为导向,积极强化师资管理,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人才引进“一杆标准”,全面满足教师增长需求 我区实施“逢进必考,择优录取”的原则,大力引进优秀人才。2003—2009年共招聘调入教师1044名。通过努力,我区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全区中小学教师学历100%达标。在教师招聘过程中,采取招聘简章公开公布、全封闭出题、即时公布笔试成绩及拟录用人员名单等方式,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和监督招聘考试的各个环节,确保了整个过程公开、公平、公正,被《羊城晚报》誉为“香洲模式”。我区高度重视代课教师问题,从2005年起每年划定一定指标专门用于“代转公”,至今已经举办过6次“代转公”考试,共录用308人。其中2005—2008年共录用146人,省委、省政府出台有关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方案之后,我区2009年分别举行了2次“代转公”专场考试,在全省县级地区尚属首次,一共录用了162人,使珠海 “代转公”工作受到省里的通报表扬。 2.教育培训“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我区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构建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双轮驱动”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是搭建教师业务培训新平台。2002年8月,我区将香洲区教师进修学校、香洲区教育局教研室合并,成立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作为我区培训师资的重要基地和教育资源中心,区教科培中心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与辖区内的大学园区及科研基地建立合作培训,上挂高等院校,下连中小学校,探索以中小学教师业务培训为主,多元化、分层次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科研、培训模式,为我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大舞台。 二是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加强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形成了出国研究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逐步建立了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学时制为管理手段,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区出台了《香洲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指南》,整体推进校本培训。从模仿到规范,从有模式到超越模式,“模式化”校本培训在我区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获得了省校本培训项目组专家的高度赞赏,认为我区校本培训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近四年,全区开展了50多项教师培训,涵盖了各个层面、各个学科,培训教师21078人次。从2004年起,民办学校教师一并纳入全区整体培训计划,总计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次。 3.名师工程“三管齐下”,全面扩大优质教师资源 名教师是教育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提升香洲教育品质的重要保证。我区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先进理念、突出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打造一支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贡献、有影响、有声望的教育专家队伍;建成一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适应香洲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优秀教师群体。我区采取分层推进、梯队衔接、互相促进的方式,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以校长队伍为龙头,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我区大力推行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与北师大联办了校长培训班,培训采取区内培训和区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育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阶段全部课程由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教育专家讲授。学员学习归来后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举办“校长论坛”,开展以“办学思想”、“学校发展规划”等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4—2009年,我区中小学正副校长参加各级岗位研修培训共333人次,派遣校长出国培训13人次。 我区重视对校长队伍的思想业务引领,培养大局意识,增强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各种学习培训、调研分析、谈心沟通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长必须具备三种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学校管理能力、教学业务水平;要求校长发挥好三种作用:把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作用、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作用、发挥教书育人的示范作用,培养一支思想品质优、业务素质强,不负党和政府的重托,能对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校长队伍。 二是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切实提高专业引领能力。建立区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管理制度,2004年至今已从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中选聘出四批学科带头人105人次,并在此基础上选拔出第一批名教师9人。同时,加强骨干教师培训,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院校集训,先后有408名教师参加,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一大批在区内外影响力较大的名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教师队伍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是以青年教师为基础,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我区出台了《香洲区促进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意见》,所有新录用的教师,都要参加为期一年的见习期培训,安排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及考核等内容,教研员跟踪辅导,学校安排指导教师结对帮扶;举办以师德和教育教学技能为重点的青年教师培训班,全员培训五年以下工龄的教师。目前,一大批爱岗敬业、教学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香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三)实施惠师工程,全力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水平 我区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六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招聘、统一分配、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职称评聘、统一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近年来,先后提高教师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教师节日慰问金的标准;教职工享受国家规定的医疗福利待遇,对未享受福利房的落实货币分房政策。教师年人均人员经费逐年快速增长,从2004年应发的7.5万元提高到2009年应发的12.88万元,教师待遇实现“两相当”。 我区重视给予教师人文关怀,教师政治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每年召开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座谈会,听取校长教师的意见建议,为教师办好事、实事。如想方设法解决教师职务评聘分开后,聘任职数不足的难题;每逢节日慰问困难教职工,每年教师节对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在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区教育局领导第一时间打电话到学校慰问,第二天又到学校慰问川籍教师,给教师极大的温暖和鼓舞。 四、依法治教,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管理责任 我区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从组织管理、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和工作措施等方面,加强全区教育宏观调控,大力推动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积极深化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了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我区历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完善议事规则,提高决策水平 区委、区政府每年常务会议研究教育工作达十几次,其中两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区人大每年都要听取代表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协也通过各种渠道提交和讨论与教育有关的议案;区教育局认真执行教育工作例会制度、议事制度、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局长办公会、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各学校通过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班子集体决策制度、干部述职考评制度和岗位效能问责制等,不断促进议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三)规范行政管理,树立教育形象 区教育局严格执行“三定规定”,健全机构设置,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为基层排忧解难,为广大师生服务;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教育局办事窗口,努力推进教育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和高效。健全首问负责制、办事时限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牢固确立教育为民的观念,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积极深化“校长负责、定编定员、教师聘任、考核奖惩”为基本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行以民主为基本趋向、以公开为基本前提、以竞争为基本特征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建立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推行网络化、无纸化办公,简化工作程序,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实现教育管理科学高效;积极开展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经过区行评团认真评议,我区教育系统成为2008年唯一获得100%满意票的单位。 (四)加强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 我区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把依法确保“三增长一优先”作为教育督导的首要任务、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中心任务、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任务、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作为教育督导的常规任务,为香洲教育现代化保驾护航。我区加强了中小学、幼儿园的督导评估,前山中学通过了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每年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办学行为及办学效益评估,推动民办学校和幼儿园进行等级评估,进一步促进了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健康科学发展。我区开展了区教育纪检监察部门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双督双查”制度,确保全区所有学校规范办学、提高办学效益。 (五)建立现代制度,激活学校潜力 全区各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制定完善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以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为核心,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人本化、科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并基本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支持的新型办学格局。 五、丰富内涵,实现教学体系现代化 (一)整体推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2年,我区作为首批省级课改实验区开始了课改实验工作。我区紧紧抓住课改契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深化教育科研为保障,将先发优势变为长久优势,使优先发展成为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1.区域整体推进,深化课程改革 我区采用上下联动策略,成立了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任组长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教材选用委员会、专家顾问小组、课改实验办公室,努力营造区域整体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态势。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推进方案和培训方案,保证课改经费,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课改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区广大教师关注学生成长,改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态势,新的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师生交往文化已经形成。 2.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建设 我区教研员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教材编写,如全国小学通用教材《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英语》等,《广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组织教研员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及配套教材,开发了地方课程《珠海地理》、《探究身边的科学》、《爱我珠海》;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地方课程,编写了教材《中小学生心理成长导引》(五册),形成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堂模式、课程实施方式及教师培训在内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在全区各中小学推广实施;开发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小学生笔算、口算、操作智能训练》等教学软件。此外,我区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教材10多册,丰富了我区课改实验的教材资源。 3.重视综合课程,提高综合素养 我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案例和省级获奖最多的县区,开发的优秀案例获国家和省级奖共计130个,开发的课程资源在全省15个地市使用,4 所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各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课堂,构建低负高效教学模式 我区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将“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科教学的整体要求,努力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1.强抓规范,提高落实素质教育自觉意识 我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了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出版了《香洲区中小学教学工作指引》,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评等方面规范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减负增效为目的,提倡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落实各项常规要求,把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香洲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意见》、《香洲区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管理制度》、《香洲区教师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结合实际,针对性、操作性强,较好地引领了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2.重视落实,实现课堂教学水平整体优化 建立香洲区教科培中心网站,依托本地教育资源库,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力度,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加大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工作力度,特别是把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作为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关注教师的个体成长,让每一位教师的价值都能得到体现。 3.及时调控,确保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水平 区教科培中心坚持每周一次教研员集体下学校,教研员每周不少于二次下学校,听课、评课和指导教学,解决学校在实施学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网络平台,开展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加强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交流;把教研重心下移,积极倡导校本教研,鼓励学校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 (三)科研先导,引领教学实践持续发展 1.教科研一体化,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自成立区教科培中心以来,我区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基础,以校本研究为载体,教科研一体化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格局。我区教研员队伍由原来区、镇两支队伍扩大为“区教研员、片教研组长、教研中心组成员、学校特约教研员”四支骨干力量,通过量化管理,定期开展教科研,充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全区25位教研员和105位教研中心组成员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2.区片校一体化,搭建教师科研共享平台 我区教研活动以区为中心,以片为纽带,以学校为着力点,形成“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全区小学分成香洲、拱北、吉大等6个片,每个片成立了学科中心教研组。各学科坚持每月2次的全区性课改教研活动,各学校坚持每周开展课改教研。鼓励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全区重点课题,各学校结合实际分头攻关,教研员进行跟踪指导。鼓励各学校相互协作,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3.研学用一体化,搭建教师科研服务平台 我区坚持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形成了“教育科研——学习推广——运用实践”循环推进的教学科研制度。一方面,实行课题动态管理制度。设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定期修订课题指南,确立主持人负责制。教科培中心对立项、开题、实施、结题等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与指导。另一方面,制定教科研评比奖励制度。定期进行教科研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教科研成果评比,积极鼓励学校、教师申报省、市基础教育成果奖。此外,实行科研交流互动制度。在大力推进校本教研的同时,区域内学校分片协作,定期举行教科研沙龙和科研成果推广,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科研的整体突破和发展。 我区坚持“科研兴教”,充分发挥了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取得显著成效。在第四届全国电影课题年会上,我区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评为全国唯一的“电影课示范区”;香洲六小被评为“电影课示范学校”(全国仅4所所学校)。在广东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区教科培中心教研员李万涛老师主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体推进》课题获一等奖;原珠海七中王树洪校长主持的《中小学自我教育成长模式的研究》和原夏湾小学廖秋玲主任主持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行为的研究》荣获二等奖。2008年,区教科培中心教研员李雪红老师主持的《小学品德教学拓新实验研究》与香洲十一小张怀志校长主持的《小学网络德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双双荣获首届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等。 六、全面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现代化 (一)坚持德育为首,推进素质教育 我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努力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2006年,区教育局成立德育股,负责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配备德育专干,进一步统筹全区德育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紧密配合的学校德育体系,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队伍,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并结合课程改革,构建现代德育课程体系。通过挖掘香洲地方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珠海、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开展特色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我区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香洲实际,扎实开展特色教育。一是扎实开展电影课题实验。2005年8月,我区以区为单位加入到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影课实证研究”课题中,成为该课题在全国的第一个试点区。全区参与实验的学校有18所,教师500多人,学生2万余人,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建立起区、校两级海量点播系统,让影视文化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二是扎实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全区38所学校(幼儿园)被评为市级以上绿色学校(幼儿园),其中湾仔小学、拱北中学荣获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学生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三是扎实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在2006年世界读书日,区教育系统隆重启动了师生读书活动,并且成功召开了中小学读书活动现场会。全区各中小学扎实而富有创意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和先进事迹,如夏湾中学举行的“朝阳读书”、拱北小学开展的“校园漂书”、侨光小学推进的“经典诵读”、香洲十一小举办的“书香集市”等活动。通过各种读书活动,引导师生快乐阅读、智慧阅读,全面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四是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区100%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1880名教师获得C级以上资格证。大力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所有公办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7所学校获得省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称号。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各学校心理咨询室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全面发展 我区每年定期举办“两节、两会”,即科技节、英语节、运动会、少儿花会,深受学生欢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各中小学在“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以此强健学生体魄,磨炼学生意志、品德和毅力。各中小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特别是充分利用具有珠海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学生高雅情操。 (四)构建立体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我区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通过“五联”推动全区育人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构建“联动”体系。通过学校、家庭、社区各层面组织推进相互交流,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寒暑假等时机,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二是健全“联建”机制。加强未成年人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漂流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抓好不同类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与学校、社区、家庭的有机衔接。三是落实“联教”内容。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作用,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教育,组织开展礼仪、礼貌、礼节实践活动,对问题未成年人、贫困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及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加强帮扶、帮困和帮教。四是强化“联防”合力。大力建设教育防、家庭防、公检法防、社会防的未成年人大联防体系,经常性、制度化地开展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行动,努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五是建设“联督”队伍。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对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效果不大的责任单位进行通报。同时,各镇街、社区和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巡访活动,并与未成年人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社区活动。 七、以人为本,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 我区坚持贴近教育本质发展信息化,以人才为根本,以应用为先导,在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应用水平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创新特色的香洲教育信息化品牌。 (一)以用促建,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 我区坚持够用、好用、实用、耐用的原则,统一规划全区教育装备,健全立项审批与备案、使用与报废机制,设立中小学教育装备档案。2007—2009年,全区累计投入4500万元,补充和完善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在珠海市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建设了香洲教育子网,并在该网上搭建了包括资源库、教师人事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应用平台,全区公办学校共有11706台电脑,全区公办中小学平均人机比为 9:1,其中:普通高中4:1,职业技术学校5:1,初中8:1,小学10:1。目前,我区教育信息装备实现了“三个一致”和“三个所有”,即信息装备数量与技术配置新校与老校一致、城区学校与城郊学校一致、省一级学校与普通规范化学校一致;所有公办中小学建设了计算机校园网、门户网站和多媒体电脑室,所有教室和功能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所有公办学校教师都拥有独立的个人办公电脑,22%的学校还配备了数字化实验室。 (二)以用促学,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我区坚持“全员培训”与“精英带动”双管齐下,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在“立足校本,系统开发”的框架下,形成了开发、学习、应用为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全面完成了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成立香洲区教育软件研发小组,先后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学生学籍、教师人事、装备使用、语音考试、视频点播等一系列套管理系统,并运用于教育教学。香洲教育内部网数据与区政府OA系统互联对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自动化、无纸化、网络化、电子化。在研发小组精英带动下,教师整体信息素养快速提高,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竞赛和评比活动,我区教师荣获国家级奖项36个,省级41个,区教育局连续6年荣获全国暨广东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大赛最佳组织单位称号。截止2009年底,全区自行开发的各类教育资源已超过30万件,容量达600G,其中近3万件录入区教育资源中心。 (三)以用促育,推进课程信息化整合 我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全区共有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6所,公办学校100%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部分小学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验,100%的教师使用计算机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课堂覆盖率达86.7%,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各中小学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向全体学生开放。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网上学校、班级论坛、网络道德教育等形式,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网页设计、动画制作、软件开发等为主要形式的学生业余信息技术竞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协作互动、素养提升。2004—2009年,我区学生在全国暨广东等电脑制作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奖300项。 八、交流合作,实现区域教育国际化 我区以“面向世界”的胸怀,以推进解决外籍学生入学、开展双语教育实验、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为重点,让香洲教育加速驶入现代化的轨道,成为全市教育国际化先导区。 (一)面向世界,融合先进教育经验 我区教育国际化始终遵循“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辖区内有知名的TPR英语、方通英语、平和英语等一大批涉外教育机构;在香洲任教的外籍教师67人。全区公民办学校为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提供了1183个优质学位,满足了外籍人员子女就读需要。近年来,我区有计划、分批次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2004—2009年累计选派校长和教师赴海外培训46人次;选派校长、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国内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香洲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区属中小学积极与境外学校开展文化和教育交流,6所学校与境外学校结成姊妹学校。我区热情接待国外学生来访,假期组织学生去海外参加学游,加强了中外学生的相互交流。 (二)立足特区,助推珠港澳一体化 我区立足经济特区政治、地缘、区位和品牌优势,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交汇点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用,在拱北口岸地区公办学校开设港澳班,集中接收港澳地区学生入读。自1998年开设港澳班以来,拱北小学累计接收港澳地区学生3300人,密切了“两岸三地”文化和教育交流。与此同时,我区积极参加“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与协作计划(中国语文)”,选派语文教学骨干赴香港中小学“驻校”,参与“普教中”计划(简称PMI),并且为香港学校校本研究与发展提供专业指导,通过融合“两文三语”(即“英文、中文”和“英语、粤语、普通话”)加强境外汉语教学来渗透文化推广,为加快珠港澳一体化和同城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放眼全球,培养国际新型人才 为培养素质良好、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区强化了课程体系中的英语和信息技术教学。我区从1990年开始成为沿海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试验区, 2002年开始全区所有小学从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全区英语教育特色显著,硕果累累,涌现出了香洲二小、香洲十小等一批英语特色学校;2000年承办了“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我区教师鲍当洪荣获第一名;出版英语教材教法研究成果5套,英语口试研究课题荣获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第三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成果 我区立足特区,夯实基础,狠抓全面,坚持标准,注重提高,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质量层面上,都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促进了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教育公平落到实处,人人共享“学有所教” 我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力度,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品牌化、义务教育均衡化、普通高中优质化、职业教育特色化、民办教育规范化、社区教育终身化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所有孩子“有学上”的目标。 (一)学前教育多元、丰富。我区办园主体多元,资源丰富,质量优良,幼儿入园率处于高位平稳状态。全区共有托幼机构154所(其中幼儿园120所,托儿所25所,亲子园9所),等级幼儿园41所(其中省一级13所、市一级14所、区一级14所),占34.16%。在园就读幼儿数23913人,占全市幼儿数的49.7%;教职工2763人,占全市幼儿教职工的62.5%;0—3岁户籍婴儿教育参与率达到50%以上(2006—2007学年、2007—2008学年、2008—2009学年分别为50.01%、50.1%和50.46%)。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2006—2007学年、2007—2008学年、2008—2009学年分别为98.13%、98.21%和98.11%)。 (二)义务教育均衡、普惠。我区实行城区与城郊学校一体化发展,公办与民办学校一盘棋管理,着力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教育公平。一是城区与城郊学校均衡发展。在硬件方面,完成了所有公办中小学改薄任务,新建学校全部按省一级标准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布局,改变了过去村镇学校规模过小、条件简陋、办学水平低下的状况。在软件方面,实行校长轮岗交流制度,让优质学校校长轮岗交流到发展相对较慢的学校,带动全区各学校共同发展;实行教师支教制度,促进边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均衡发展。二是公办与民办学校均衡发展。公民办学校在创等级上规范化奖励方面一视同仁,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审、评优奖先等方面与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实行校际结对扶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帮扶,有效的提升了民办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育质量;实行教研员分片定校扶持,采用送教上门、上示范课、课后点评、开设讲座和专题研讨等形式,帮助民办学校的学科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户籍与非户籍学生受教育机会均衡发展。我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1036人。全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学位供给能力、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机会、贫困生教育机会、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残障适龄儿童教育机会系数均为1。户籍与非户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能就近免试入学,入学率为100%;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率为98%。 (三)高中教育普及、优质。我区初中毕业班学生100%升入高一级学校。前山中学前身是建于乾隆22年(1757年)的凤山书院,作为全区唯一公办高中,该校办学特色鲜明,多项教育教学成果在省市获奖, 2000年被评为珠海市绿色学校,2001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2004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09年以优秀等次通过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目前正在推进初高中分离办学,并积极创建国家示范性高中。近年来,我区高考成绩一直稳步攀升,前山中学艺术类中的音乐班更是独树一帜,本科上线率80%,总上线率100%。 (四)职业教育精品、特色。我区南屏中学与珠海曾正理工学校两校一地,实行初中义务教育与高中职业教育合属办学,探索实施“订单式”教育模式,与建华模具设计培训中心、海湾大酒店、冠宇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创办了“常胜鲍鱼厨师班”,建立了珠海度假村酒店实训基地,形成了以计算机、酒管烹饪为精品的特色专业群,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该校从1999年创办烹饪专业以来,所培养的学生一次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100%,就业稳定率100%。 (五)民办教育规范、多样。我区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我区在区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制定出台了《香洲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措施》,积极扶持、引导、规范全区社会力量办学,使全区社会力量办学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多种体制、不同档次、门类齐全的办学体系。2008年,我区选聘了33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原公办学校退休校长作为协会组成人员,充实优化了民办教育协会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了民办学校行业自律和规范引导。区教育局先后举办了民办学校(园)劳动法律法规培训班、教师人事代理知识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班、中级营养配餐员培训班等,提高民办学校领导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认真做好民办学校和非学历培训机构年检工作,开展以后备干部挂职、公民办学校结对等形式的帮扶活动,加强公民办学校交流,进一步促进民办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提升。落实有关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对民办学校自主招收本市户籍学生给予学位补贴。目前,区属民办中小学25所,共招收中小学生31511人,占全区中小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 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人人共享“学有优教” (一)优质学位资源不断扩大 全区公办学校100%建成规范化学校,其中公办优质学校41所,优质学位达94.54%;民办学校有17所通过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占民办学校总数的68%。目前,我区有省一级幼儿园13所,市一级幼儿园14 所,区一级幼儿园 14所,等级幼儿园41所,占总数的34.16%;市一级以上27所,占总数的22.5%;2所公办幼儿园均为省一级优质幼儿园,优质率达100%。 (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我区的评价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6 年,拱北小学就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推出了全国第一份“素质教育成绩单”,中央电视台教育节目作了专题报道。此后,全区中小学不断实践、研究和总结,将评价改革与研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初步建立起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以科学的导向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区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校本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教育科研人员、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开发社区文化、乡土文化、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地方、校本教材,促进教师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学生各类竞赛成绩斐然,2009年,全区公民办学校中考创历史最好成绩。 (三)教师育人水平显著增强 我区教师有59人次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58人次参加市、区级骨干教师培训,36名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培训。各学科聘请了国内或国外专家到香洲区对骨干教师进行学科课程培训和实践指导,同时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进行培训。另外,安排学员到北京和上海的名校挂职上课。通过培训,促进教师向“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方向发展,全区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目前,全区共有特级教师8人,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高级研修班1人,“珠海市名教师”23人,“珠海市青年骨干教师”21人,区学科带头人105人次。2004年以来,我区教师在课题研究、教育、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竞赛等方面,获得国家级奖励404人次,省级奖励396人次,市级奖励1127人次。 三、教育效益日益增强,人人共享“学在香洲” (一)学校资源社区共享 我区把学校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在知识、智力、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遵照公益性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成立了191所家长学校,年培训家长近50万人次,提高了社区成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共享力度,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电脑房等适度向社会开放,扩大教育资源在社区的受众面,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到教育氛围。大力协助社区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部分学校把家长会开进社区,促进学校与社区的交流。 (二)技能培训成果丰硕 我区不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培训带动就业,以培训引导就业”的工作思路,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把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技能培训纳入责任制考核内容。2004年以来,区财政共投入资金1231.43万元,实施了“千人培训就业工程”、“百企扶百居工程”、“千名被征地青年技能培训就业工程”,完善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援助机制,共培训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8万多人次,其中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1344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7383人,农民工技能培训60000多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三)学在香洲品牌凸显 我区社区教育资源丰富,除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外,辖区内共有非学历培训机构49所,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6个、省级1个、市级17个、区级7个、镇街一级7个;全区9个镇街、104个社区居委会均设有文化中心(站)、图书室、运动场所等社区教育设施。我区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教育管理网络,积极开展科教、文体、法制、卫生“四进社区”,社区教育覆盖面100%。各镇、街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和辖区资源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狮山街道以党建为龙头,树立大教育观,建设学习型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前山街道、翠香街道群众体育活动,分别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社区;吉大街道的科普生态型社区教育模式、香湾街道的信息化社区教育模式、南屏镇的文化传统型的社区教育模式等都初具雏形,起到了良好的社区教育示范作用。我区2002年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 第四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色 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立足区情,面向未来,统领全局,服务社会,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党政重视,优先发展 我区在实施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意志、教育部门的不懈努力和全民参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教育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和现场办公,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区人大、政协重视教育工作,教育问题年年都是两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强化政府职责的具体实践和保障机制,我区建立了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初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当年教育事业的投入、提质、创优等主要发展指标,有关教育的重点工作年年都被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中加以落实。同时全面建立区、镇街、学校三级教育责任考核网络,政府、部门和学校各司其职,层层贯彻落实,形成管理合力,推动区域教育优先发展。我区大力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从机制、制度、程序等各个环节推进教育公平,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在2008年全区政风行风评议中,区教育系统获得百分百满意票。 二、体系完备,科学发展 我区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地建设好“两个体系”(即优质充分的基础教育体系和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了普教、职教、成教、辖区地方高教和终身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我区系统推进了0-18岁的基础教育体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专家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研究与实验结合、研究实验与队伍建设结合、领导专家与一线教师的结合,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精心安排组织实施,扎扎实实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体系。我区打破学校教育界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国民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的优势,推进学校和社会交流平台的搭建,健全社会化教育体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了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区。 三、机会均等,公平发展 我区把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教育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现了“学有所教”。2007年9月起,我区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学生12年免费教育政策,所有符合政策的学生均能享受“政府买单、免费读书”,实实在在让全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实行“固定学号制”,初中毕业生享受全市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60%指标生分配制度。公办学校100%采取阳光分班,没有学校设立重点班、实验班。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帮扶长效机制,保障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四、资源优化,规范发展 我区制定了公用经费拨付生均化、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的措施,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确保区域教育整体实力提升。在中心城区地区全部学校均建成为规范化学校的基础上,优先满足城郊地区教育发展需要,在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优先配备,如我区从2007年开始实行公办学校三年内100%配齐校车计划,如今城郊地区已全部配上了校车,大大方便了学校办公所需。加大民办学校规范化建设督导和扶持力度,大幅提升奖励标准,促进民办学校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目前,公办学校100%、民办学校68%成为规范化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办学行为及办学效益评估,促进各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五、质量过硬,内涵发展 我区于2004年1月成功创建为全市第一个省教育强区,是全省第一批教育强区,2008年5月又以高分通过复评。我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形成了鲜明德育工作特色;率先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英语教学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目的,积极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扎实推进科普教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城区;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全区师生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区教师合唱团荣获北京国际合唱节金奖,广东第一、三届“百歌颂中华合唱大赛”一等奖,并多次应邀赴海外访问演出;2009年,拱北小学合唱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小学代表队参加国家艺术展演,并获全国三等奖。积极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各项教育教学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市要求,2009年,全区公民办学校中考总平均分、合格率和优秀率及各学科的平均分、合格率和优秀率,第一次全部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创历年最好成绩。 六、队伍优良,优质发展 我区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教师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培训相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衔接,实现教师教育纵向一体化;强调资源共享与整合,为教师提供量身定做的培养、培训方案,实现教师教育的横向一体化。二是教师管理制度更加健全。认真抓好“五制三提高”,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绩效津贴制、考核奖惩制”和“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整体效益、提高办学活力”,深化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为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构筑强大的机制保障。三是优质教师资源更加丰富。全区现有特级教师8名,省、市级以上名校长、名教师29人,区级名师9名。全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教师28人次,获省级荣誉称号教师113人次。全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11.97%。四是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更加普遍。我区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96.72%、100%,初中本科率为88.09%,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100%、96.55%,其中硕士(或具有硕士同等学力,包括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比例分别为19.15%、18.97%。目前,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各项指标均处在全省领先位置。 第五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几点体会 回顾总结香洲教育现代化推进历程,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 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历届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到把加强教育工作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前瞻性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科教兴区作为第一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将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到积极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依法逐年加大投入落实“三个增长”,优先引进教师人才,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说明我区教育工作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为全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经费保障、人才保障和环境保障,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主管领导重点抓、教育部门全面抓、相关部门协助抓、社会各界监督抓”的教育管理机制。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 实践告诉我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为民服务是教育公益性的根本体现,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坚持以服务学校为重点,学校各项工作坚持以服务教育教学为重点,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确保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同时,人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坚持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研究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我们坚持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香洲教育,通过提供优质教育使香洲老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和谐香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必须坚持均衡协调、公平优质 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针对群众不同的教育需求,坚持通过制定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来推进香洲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充分发挥香洲教育的综合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促进了区域内种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们以教育均衡化为目标,着力解决好城郊之间、片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教育差距的问题,加快调整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动教育公平。我们在完成大规模基建任务之后,及时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上来,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特别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和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扩大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香洲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趋合理,在各个层面上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加快形成优化配置、均衡协调的教育资源布局,有效实现了让每个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转变。 四、必须坚持优化队伍、提升管理 实践告诉我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是推动香洲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我们坚持把校长队伍作为一支重要而特殊的力量,全面提升校长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业务水平、责任意识,完善各项教育制度,明晰各项工作流程,实施高效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我们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我们选派了一批态度端正、师德高尚、学术精湛、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教育管理队伍中,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结构的梯队培养,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切实做到依法办学、从严治教。 我们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积极实施“百人名师工程”,努力造就了一支能够引领和推动香洲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了广大教师积极发挥最大潜能,安教、乐教、善教,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五、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努力改变过去“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弊病,致力于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和创新总揽全局,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构建以创新教育为标志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现代教学体系;不断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努力构建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开放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办学新体制;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竞争机制,加速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努力营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投入机制、依法治教机制。这些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香洲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充分利用毗邻香港港澳门、地处“一国两制”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加快区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加强多文化理解教育与融合交流,选派优秀教师赴港开展中文教育援助,推进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对外开放交流的程度和水平。我区因此也成为对外开放起步最早、领域最宽、发展最快的先进地区之一。 六、必须坚持各方支持、全民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助推器。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必须在全区范围创造人人重视教育、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才能促进香洲教育和谐发展。 香洲教育系统担负着260余所办学机构、12余万中小学生、2万多在园儿童,以及7000多名公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重任,可以说教育系统线广、面大、责任重,教育系统的稳定与和谐牵涉到千家万户。我们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工作薄弱环节,妥善处理校内突发公共事件;要大力规范办学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持稳定和谐的大好局面,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不断加强对教育现代化的宣传力度,完善分类指导,健全有效机制,激发社会方方面面关心我区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促进教育围绕目标良性发展的氛围,广大民众对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广泛认同,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中,区教育系统获得了百分百的满意票,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全区市民的共同心声。 第六部分  自我反思与评价 30年改革开放,30年创新发展,30年辉煌成就,使香洲教育现代化走出了独特的新道路,也面临着走向新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一、突出教育公平,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虽然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成为珠海义务教育的名片和窗口。但是,如何进一步协调区域内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全区教育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均衡优质发展,这将是我区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我区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动前山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同时,坚持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政策保障、硬件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加大对南湾片区学校的支持力度,在新的起点上力促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突出规范引导,进一步提升民办教育质量 虽然近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民办教育的督导和扶持,推动了68%的民办学校建成规范化学校,改变了过去“小、乱、差”的现象,但是客观上民办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还有待提升。为使全区民办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区要求新审批的民办学校必须达标,从源头上保证民办教育优质发展。力争成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信誉高、办学质量好、有突出贡献的民办中小学进行奖励。将民办学校的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无偿划拨土地支持民办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的年检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突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虽然我区得天下风气之先、赋地域重要之优,率先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区更应在开放中深化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发展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学习国际经验,从实质上研究外域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组织更大规模的国际学习,举办教师培训和学生定期交流等,使交流进入实质性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加大汉语的推广力度,增强中文教育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对照《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试行)》,我区自评结果为A,所有14个二级指标,包括7个必达指标,全部为A。我们认为,我区达到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估标准,特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敬请评估组专家予以评估认定。 传承百年历史文化,开创香洲教育新篇。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的核心城区,博大精深的海洋文明曾经孕育了声名远扬的凤池书院、凤山书院等文化圣殿,底蕴深厚的香洲文化曾经熏陶了容闳、唐国安等历史名人,而今,香洲教育有责任在区域教育现代化方面引领潮流、书写辉煌。我们将以这次评估验收为新起点,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扎实整改,团结奋进,坚持教育优先战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人民满意的香洲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好学,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不断提升区域教育发展的硬水平和软实力,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核心城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和谐香洲教育根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