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017-10-17 28页 doc 126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 告,以供研究。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 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 告,以供研究。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 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 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 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 一课时 ?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 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 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 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 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而且这些 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它问题产生着影响,比如,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资源的需求 量、对生存空间的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人口素质低下又会直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 破坏环境。因此,人口、资源、发展这三方面都对环境问题产生着影响。本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 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压力(板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为了生存,人们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同时, 又把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环境污染、 生态失调。因此,人口压力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用投影仪打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在边阅读课文时边思考) (1)人口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表现有怎样的特点? (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表现有哪些特点? (3)人口的不断增长,又怎样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学生阅读完第一部分内容后,我们要结合课本内容、图形以及上述问题给予解释阐述) 1.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投影:图8.5世界人口增长(见课本)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迄今只有短短二三百万年的历史。按照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 可以把人口增长的全部历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迅猛增长期和增长放慢期。 (1)缓慢增长期。这个时期即原始社会。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在人口增长过程中,自然淘汰起着 主导作用。人口数量增长甚微,有时长期停滞不前。(2)稳定增长期。这个时期包括从奴隶社会开始到 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之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完全 受自然因素摆布了,人口增长率比过去有所提高,并且日趋稳定,大约在公元前500年,世界人口首次突破1亿大关,到公元1750年,即产业革命即将来临的时候,世界总人口达到了7.4亿。(3)迅猛增长期。17世纪以来,世界多数国家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18世纪工业革命,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飞跃, 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750~1900年这150年间,世界人口由7.4亿增加到16亿多,大约增加了1.5倍。在此期间,欧洲人口增加了两倍多,体现了工业化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而亚洲人口增 长了刚1倍。(4)增长放慢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发展中国家政 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但是,随着人们认识 的深入,已开始意识到人口过多带来的种种弊端,因而好些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为控制人口的 过度增长,使得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全球人口总数仍将大量增加。到1999年10月 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 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我国总人口已达12.95亿,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联合国《2001年世界人口状况》说,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增加50%,报告说,世界人口目前正以每年1.3%也就是将近8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增 长较快,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6国人口增长将占世界净增人口的 近一半。其中仅印度一个国家就将占21%,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85%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总结:由图可知:在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的速度缓慢,之后,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呈现出加速增长 的势头。但在近年来,其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这主要是一些国家(如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 长的结果。另外,在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发达国家增长较慢。人口的迅猛增长主 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 承转:由于上面提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表 现不一。我们再看图形: 投影:图8.6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1950~2000年)(见课本) 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图中各大洲中,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 (2)二战以后(1950年后),各大洲人口增长的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向学生解释如下: 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不但在时间上不同,就是 在空间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在经过短暂回升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下降,目前已多接近零增长,有些欧洲国家甚至呈负增长。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整个欧 洲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 那么,上述第一个问题各大洲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应是亚洲、欧洲、非洲、拉美、北美、大洋洲。第 二个问题二战后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与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应是亚洲、非洲、拉美、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 其主要原因应概括为: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繁衍进 行控制,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从而出现了低自然增长率的状况;而广大的发展中国 家(即主要的亚非拉地区),由于战后赢得了政治独立,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在保持人口高出生率的同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 承转:由上述图8.6中可以知道,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全球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造成了较大的人口压力。 2.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板书)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 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 种资源和环境问题。比如,每年新增加的7000万~8000万人口都需要食物、能源、住房和其他生活必需 品,要满足这些新增人口的需要,甚至最低水平的需要,都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为此,越来越多的 土地变为耕地,可用于其他作用的土地(如林地、休闲地、野生动物栖居地等)日益减少。据统计,除了 欧洲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外,其他地区的耕地面积都大大增加了,而这都是以森林、湿地和草原的大量消失 为代价的。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绝对人口总数,而且还体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地区差异上。还是从上 述图形8.6可以看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人口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人口的过快增 长使人们无暇考虑环境问题的保护,也来不及调整生产方法;为了满足激增的人口的生存,人们采取的往 往是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重了环境危机。这样,人口总数庞大以及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 面临的是双重的人口压力,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破坏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许多发展中国家开 始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又明显 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减少世界人口过快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可用以下简表来表示人口压力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投影展示: 承转: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压力过大,会产生环境问题。而由于人口过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量越来越大,如果人口的素质低下(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就明显,尤其是广大的贫困落后区),生态意识淡 薄,便会产生对自然资源的盲目、不合理甚至破坏性的开发利用,同样也会产生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再来 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板书)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 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 需求(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据有关资料统计,对于石油的开采量, 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石油资源预计只能维持30~50年的开采。 此外,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们意识不到环境的反 馈作用,只是一味地从环境中贪婪索取,并不加节制地将生产生活的废弃污物排入环境,生态意识淡薄, 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 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任意修筑堤坝和道路等,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并形成 了恶性循环(见下图)。 对于“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如图中所示:人口增多,则要扩大耕地,这很容易造 成围垦湖塘、开垦草场、毁林开荒等,而这种行为又会导致破坏水利、水产资源;草场过载、植被破坏; 风沙侵蚀、水土流失等,进一步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日益频繁、粮食产量下 降,反过来又促使人们不断地扩大耕地、广种薄收。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如果长期这样 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课文中有一则“玛雅文明的衰落”的资料,可以让同学们阅读、分析、讨论其衰落的根源,由因及果, 得出正确的结论: 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力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 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决定的。水土流失的原因,除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外更主要的是森林被破坏、毁林开荒、生态恶化的结果。曾为人类文明做出高度成就的玛雅人,对其自身 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正是他们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没有生态意识,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 以上类似的生态破坏现象很多,我们要及时收集一些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方面的相关资料,补充给学 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现实感,以现在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避免人类的恶性循环,向着人 地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针对我们人类面临的主要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分 析、讨论这些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危害,可以说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普遍存在,有 的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有的恣肆放纵。那么,从前面所学知识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影响到了 人类的生存,甚至有的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可填写下表: 投影展示: 人类面临的主要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表 主要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危害 解决途径 森林锐减 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 资源缺短 物种灭绝 气候异常 耕地减少 局部战争 对照上表,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合乎逻辑,综合所有内容,给出合理答案。 附答案: 人类面临的主要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表 主要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危害 解决途径 环境失去森林的调 节功能,生态脆弱,干旱、自然火灾、病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采伐与扶育相结森林锐减 虫害等 人为火灾等 气候异常,灾害频合 发 吞噬草场、农田、干旱、植被退化、物村舍,沙暴肆虐、土地沙化 理风化加剧,风力强破坏植被 退耕还林(草) 气候干旱、水资源劲 短缺 肥土流失,土壤贫 瘠,泥沙沉积,淤地表植被稀少,物质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工程建设 退耕还林(草) 松散,降水集中 塞河道,水患严重, 贫穷加剧 保护环境,促进更数量有限,分布 影响物资供应和社资源缺短 环境污染,过度开发 新,节约使用,寻会经济发展 不均 找替代品 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干旱植被退化,土地失去物种多样性,珍爱生灵,保护环物种灭绝 过度捕猎 沙化,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人境,建立自然保护 病虫害等 类失去科研、药用区等 等资源 干旱,太阳活动,厄气象灾害频发,全植树种草,减少大破坏植被,大气污染,气候异常 尔尼诺,植被退化,球变暖,酸雨危害,气污染物,扩大湿湿地缩小等 火山喷发 紫外线辐射增强 地面积等 保护植被,施用有粮食不足,毁林开机肥料,提高土壤风蚀、水蚀、沙漠侵非农业用地扩大,用养耕地减少 荒,开垦草场,生吞,地质灾害等 失调,土壤污染 肥力,打击非法占态恶化 用耕地 人员伤亡,经济后资源分布不均,数量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社局部战争 退,环境污染,生建立国际新秩序 有限 会、政治、历史等原因 态破坏 承转:由上述事实材料可见,由于人口的增多,认识上的不足,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产生这样那 样的环境问题,进而危及人类自身。而正是由于此,人们只顾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又一原因。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并结合右图进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 1.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财富和产品数量之间有何关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吗?应如 何看待它? 2.上图中两曲线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在阅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后,可用投影仪将上述图形与问题打出,并进行提问与解答,并提示图中 曲线可分为两个时期,即1950~1975年和1975~1990年两个阶段去分析。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 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 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其结果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 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 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 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上述问题中,从图中可看出,生活质量不仅与财富和产品等经济因素有关,衡量其高低的,除此 因素外,还须把健康、安全、环境质量等考虑在内。在物质财富贫乏时期,生活质量一定不高;当物质产 品丰富而环境恶化危及人们的健康、安全时,生活质量同样也不会高;只有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身体健 康、安全有保证,并能充分地享有物质财富时,才能算得上高质量的生活。 第二个问题,图中的两曲线间内在的关系是:在1950~1990年的40年中,英国的经济是不断增长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只不过在1975年前环境尚未恶化,因此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经济的增长而提高。在1975年以后,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甚至超过了其承受能力,环境质 量开始日益降低,严重危及到了人体的健康、安全,虽然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的生活质量却不 断地下降了。 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思考,及时反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 在今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边发展、边协调、边治理,绝不应再步其后尘!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本节课以当今世界的人口、资 源、环境、发展问题为中心,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来阐述其他三者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 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 1.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泥石流 B.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C.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D.火山爆发、台风 AB 2.下列各组选项,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 A.寒潮、霜冻、盐碱化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透入 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面升高 D 3.挪威、瑞典许多湖泊鱼类大量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农业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有毒物质排入湖泊、鱼类中毒死亡 B.工业中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湖泊,澡类过度生长,致水中缺氧,鱼类死亡 C.由于燃烧煤、石油等,加上森林遭破坏,产生“温室效应”,鱼类不适应增温环境而死亡 D.由于燃烧煤、石油等,排放大量粉尘、SO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导致鱼类死亡 2 D 4.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彼得堡 B (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D (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B 1.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自1950年起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年起英国的生活质量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此前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生活质量 发展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中的两条曲线的发展变化看出,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是财富和产品的多寡吗?为什么? (1)逐步提高 (2)1975 下降 都在提高 (3)不是。主要原因是生产发展的同时,环境受到了污染,从而影响了人体健康。人体健康受到损 害,何谈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说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 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过去,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大,为了提高农业产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一 方面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造成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荒漠化及荒漠化威胁的土地4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祖国的半壁河山!各种农作物 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40%。这种大量和过分施用化肥的状况不 仅对土壤造成污染,也使土壤变得板结。 (1)以上资料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是: 问题?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除大量施用化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资料中“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主要指( ) 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 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垦耕 C.草原区实际载畜量大大超过理论载畜量 D.乱伐森林,给土地“剃光头” (4)资料中“使土壤板结”的原因是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________结构,使土壤________性能减弱, 肥力________。为避免此问题的出现,较有效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屡屡发生,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北防护林”可以对上述环境问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起到控制作用。 (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土壤侵蚀和荒漠化 现有土地过分利用 ?土壤污染(或板 结) 过量施用化肥 (2)38 农药、污水 (3)BCD (4)团粒 吸附水肥和透气 下降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5)荒漠化 (6)水土流失 荒漠化 ? ? 从去年开始,每到艳阳高照的时候,住在北京市福绥境街道中直社区的居民们都会因反射过来的阳光 而惟恐避之不及。 原来,在离这个社区大约100米的地方盖起一幢商用楼,该楼外层使用了一种具有较强反光作用的玻 璃。每到下午4?30~5?15的时候,太阳光直射到斜开的玻璃上,就会反射出非常刺眼的光。据该社区 的居民反映,人的眼睛一旦接触这种光后,再看其他东西就是一团黑影。 正在积极协调此事的福绥境街道司法所所长唐国英介绍说,有的居民家里已经连续换了3次窗帘,窗帘一次比一次厚,颜色也由浅到深,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刺眼的光。据笔者了解,长时间在光线较强的 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眼睛的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白内障的发病率则会高达45%,同时,还会引起人体头昏心烦,甚至产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另外,玻璃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会增加室内温度,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据了 解,中直社区三栋东向楼180户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光污染的侵害。但无奈的是,目前,国家既无 防治光污染的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解决光污染扰民的问题,因此,这类问题解决起来十分 棘手。 在此,笔者希望有关专家能帮助这些居民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采用新技术彻底治理 光污染。 “” “噪光”,顾名思义,就是干扰人们正常活动、使人感到厌烦恼怒,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乃至危害的光线。噪光,其实是一种视觉污染。 现代都市总是与高楼大厦密不可分,而许多高楼大厦(诸如豪华商厦、星级酒店之类)的“外包装”,又几乎都是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不可否认,玻璃幕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美观、轻盈,特别适合高层建 筑。但玻璃幕墙也会形成较强的反射光、聚焦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是“噪光”的一种。当楼外的人平视或仰视到玻璃幕墙时,总会觉得头昏目眩、厌倦烦躁、情绪低落,尤其在太阳光经玻璃幕墙反射后,对人 的眼睛刺激最大,容易使眼角膜的虹膜受到损伤;当强光聚到视网膜时,还可能引起视网膜烧伤,轻者也 会使眼睛的调节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白内障的发病几率也会提高。 近几年,随着建材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尤其是大都市)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多采用低辐射的 玻璃材料,其反射率在10%以下,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就较小了。但一些过去建成的高楼,其玻璃幕墙 的反射率一般不低于20%,尤其是一些银灰色玻璃,其反射率可高达35%以上。所以,在此诚劝那些“银 灰色大厦”的老总们,为了减轻城市光污染,就将大厦的“外包装”换一种颜色吧。 霓虹闪烁,夜如白昼,也是现代都市的风景。每当夜幕降临,建筑物内灯光通明,大街上各种各样的 广告牌、霓虹灯闪烁跳跃;歌舞厅里安装的黑灯、旋转活动灯、荧光灯以及其它各色各样的彩色光源,真 让人眼花缭乱,从某种意义上说,被灯光包围的都市人已经受到了“噪光”的危害。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 实验证明,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耀眼刺目的强光波,能导致生物体内大量细胞遗传变性,使不正常的细胞 增加,扰乱肌体自然平衡,引起人们头晕、烦躁、失眠等“光害综合症”。据测定,歌舞厅中的黑光灯可产 生波长为25纳米至320纳米的紫外线,其强度大大高于阳光中的紫外线。人体如长期受到这种黑光灯照 射,有可能诱发鼻出血甚至皮肤癌。旋转活动灯及彩色光源,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可干扰大脑中枢神经, 使人出现头痛、站立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和食欲下降等症状。 要减少夜间“噪光”的危害,关键在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布置光源,不要过多设置夜光风景点。 加强对广告灯和霓虹灯的管理,禁止使用大功率强光源,控制使用大功率民用激光装置。作为普通居民, 也要尽可能地少在光污染地带长时间停留,不必经常欣赏“霓虹闪烁,亮如白昼”的城市夜景。 ——摘自《人民日报》 150 近有媒体报道,北京长安街上的150棵大树,因大面积铺设地砖,阻断了大树根系与地面的空气交流 和养分吸收,导致大树因脱水窒息而亡。这些大树都是生长了几十年的油松、国槐,令人十分痛心。 绿树绿水、花卉草木,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的人们,对它们有着一份难舍的情愫,有些城市甚至不惜 从天南地北将大树移过来,想要天天与它们作伴。可另一方面,在建设更加现代化的大都市的过程中,在 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中,我们在为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规划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的同时,又何曾考虑过 这些不会说话的植物的感受,我们的城市现代化是不是以牺牲它们的利益作为代价,直到它们虽承载着厚 爱却默默地死去。 150棵大树的死亡,只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已经蔚然成为趋势,伴随 着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过程,那些地方原有的生态环境景观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于加铺地砖而造成大树死 亡的情况,相信不只是发生在北京,类似的情况在全国也一定不会少。而由于城市建设而造成植物死亡的 现象还只是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城市的光污染、热岛效应等等事件,都 给陶醉在高楼大厦之中的人们以警示,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北京的150棵大树死了,园林工人换上了一批新树,也找到了透水铺装技术和埋设通气管的解决办法。 但是,这150棵大树的死,还应该让我们明白,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学会取舍。铺设地砖, 美化了城市,方便了市民,却让大树无法生存。还有许多时候,为了开发,无情地毁树,造成小岛无处栖 息。也有一些地方,仅从景观需要出发,不看实际情况,栽种单一树种,或盲目引进国外植物品种,造成 不良生态后果。人类在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学会放弃,可持续发展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 在我们的第一个具体行动之中。 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已经发生过为了一棵古树,而让道路规划改道,为了一处文物建筑,而改动城市 建设的故事。感动之余,我们更希望,在为城市街道两旁的树身挂彩色小灯时,在将自然生长的小草 拔除,换上漂亮的引进草种时,决策者们能为这些植物想得更多一点。虽然,园林工人为它们花费了大量 心血,但在城市中,它们的生命力却仍显得那么脆弱。其实,植物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从来不需要 人类过多地呵护,只要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按科学规律办事,让植物拥有一个更加自然的生长环境,大自 然就会回报我们一个平衡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 ——摘自《光明日报》2003.8.29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一是人口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 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消费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 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其二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其三是片面追求经济 的增长,即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 这种发展模式发展观的支配下,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 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产生的原因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 的过程中解决。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使得环境问题与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一方面,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损失和资源价格以 外的价值均由发展中国家承担;另一方面,初级产品加工而成的制成品,又高价卖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家从中获取利润,并进行“清洁生产”,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不断恶化。 2.发达国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比较宽松,发达 国家的企业为了逃避国内较严的环保法规,将国内淘汰的技术或产业,某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遭到破坏,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3.发达国家以标准、标志名义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市场准 入条件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为西方国家的市场罩上了一层巨大的保护网。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挡在 了门外,使其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如ISO 14000环境认证。针对上述状况发展中国家也做了积极的努力, 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中国的环境标志。 4.发达国家抢占绿色市场。发达国家在世界环保市场中拥有霸主地位,庞大的绿色市场被他们捷足 先登,而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技术和产业刚刚起步,实力薄弱,处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5.发达国家以环境为名,作为贷款条件。环境状况正成为国际社会优惠贷款、国际投资、无偿援助 等的重要条件,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6.发达国家以环保无害化技术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保护知识产权为由,拖延或不履行向发展中国 家无偿转让“清洁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资金、人才等原因,使得在环境保护方面举步维艰。 以上各个方面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面临发展与人口双重压力,不能把环境保护作为 关键问题来处理,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责任来自工业发 达国家,是发达国家传统发展模式不当,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发展质量不高造成的。发达国家是世 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责任者。 联合国有关组织为加强全体地球居民的自我环境意识,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家园,保护好我们与子 孙后代共享的乐土,规定了以下日期为各类环保纪念日。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9月16日:世界臭氧日 10月14日:动物保护日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摘自《中国环境报》2002.3.23 “”“” 因土质肥沃盛产粮食而闻名世界的“北大仓”,如今正因大量水土流失变得沟壑纵横。有关专家称,如 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北大仓”有可能退化成名副其实的“北大荒”,并对我国的粮食 生产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摘自《光明日报》2003.4.28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指出,人们往往简单化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 森林覆盖率。专家们在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 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浪费了国家的资金和群众的劳动;有的地方,勉强将树栽活, 但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超采地下水,影响周围植被,“绿 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对年降水量 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明确规定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 被建设方向,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践证明,退耕休牧后运用顺应自然 规律的封育措施,结合围栏、飞播及局部人工种草等方法,可以大面积恢复灌草植被。在这 些地方,应制定退耕休牧还草的政策,而不是退耕还林的政策。 ——摘自《人民日报》2003.2.26
/
本文档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