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评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

2017-09-02 14页 doc 34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评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评诗歌《别离 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 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J0t】rIofInnerMmg,oliaAcLlltLlralUniversity(S.dalSd日Edltior0 2009年第4期(第l1卷总第46期) Nq42009(VoL11SumNn46) 另IJ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 评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 ?陈鼎斌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广州510725) 摘要:在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约翰?邓恩进行了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由此说明情侣间应该...
【doc】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评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
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评诗歌《别离 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 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J0t】rIofInnerMmg,oliaAcLlltLlralUniversity(S.dalSd日Edltior0 2009年第4期(第l1卷总第46期) Nq42009(VoL11SumNn46) 另IJ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 评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 ?陈鼎斌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广州510725) 摘要:在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约翰?邓恩进行了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由此说明情侣间应该把他们的别离看 成只是躯体上的离别,而非精神上的分离.精神爱情之美是本诗的思想感情线索,贯穿着全诗的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送, 也决定了全诗的主思想和整体美感. 关键词:精神爱情;《别离辞?莫伤悲》;约翰?多恩;躯体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9—4458{2009)04--0356--03 在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邓恩将抽象的人间情感具体化为 形象的实物,并以颇具深度的语言阐明了意味深远的哲理,激发读者 的深思.在诗中,邓恩将人类的爱情分类为两类,即躯体爱清和精神 爱情.这两者虽都处在爱情的区域之内,然而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通过各种意象的比较分析,邓恩含蓄地论证了这样—个观:精神爱 情才是爱情中的神圣之美.由此,本诗以栩栩如生的比喻,以富含逻 辑性的说理,引发读者去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情人之间应该如何 对待别离?这是—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然而其中却蕴含着关于人类 情感的哲学思辨. 在诗歌中,这种精神爱隋之美随着诗歌信息和韵味的不断提升 而升华,最终在诗歌的结束之时达到了极致.总之,精神爱情的美感 贯穿诗歌的始末,也贯穿诗歌的神与形,展现出人类情感所特有的绚 丽与永恒,亦显露出情爱之美的神圣与纯洁.从诗歌的开始部分,精 神爱隋的影子便若隐若现地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正如德高人逝世很安然, 对灵魂轻轻地说一声走, 悲恸的朋友们聚在旁边, 有的说断气了,有的说没有." 一 开始,诗人便将自己离开人世的情景描绘得如同德高望重的 圣^,逝世场景一样安详,宁静,没有悲痛的哭泣,没有苦涩的泪水,亦 没有大声的喧哗.随着灵魂的渐渐离去,坦然地"说一声走",乐观从 容地面对死神的追逐,以清静悠闲的心态告别人世.为此,诗人以生 动的类比和平静的描述劝说他的妻子,不要因为他的离去而悲伤,他 们的别离应该与圣人的去世一样恬静祥和,不应有泪,也不应有痛. 同样不应该的是,让紧紧纠缠着他的躯壳去试图阻止他们的别离,像 他"悲恸的朋友们"一样. 同时,在这寺节中,诗人也将动人的音乐美融人精神爱情的 神美之中,使精神之爱的内涵富有听觉上的美感.诗节中采用的长 音韵律大大舒缓了诗歌的节奏和速度,使诗歌行文极具音乐的平和 抒隋之美.如原文中在单词"aWay,'和"say''里和在单词"go''和"m" 里出现的清晰的双元音[ei],以延长的音律和清脆的音色极大地缓 和了诗意中的紧张气氛,使诗歌韵律变得幽静,和谐.另外,诗节采 用一些舒软无声的摩擦音如[s],[e]等,从而使诗歌的节奏更为平 静,同时也使读者沉浸于柔和详静的氛围之中,暗示了诗歌的深层内 涵,即情人之间不应该为别离而伤悲,而应在别离面前保持镇静自然 的心态.并且,缓和无声的摩擦音也达到了细声劝说他妻子莫因他 的离去而悲哀的乐感效果.可见,诗节的音律技巧所形成的音乐美 构成了精神爱睛人之间心灵深处的交响乐.因此,"邓恩的《别离 辞?莫伤悲》自信乐观,充满哲理,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籍……"L"诗 节中的精神爱隋之美富含高度的哲学悟性,同时也蕴藏着对彼此情 爱的坚定信心与美好憧憬.在第二诗节中,诗人继续将这种和谐的 平静乐感带入爱隋的深邃思索中,进一步挖掘精神爱情深层之处的 美感: "让我们化了,一声也不作, 泪浪也不翻,叹风.也.不兴; 那是亵渎我们的欢乐—— 要对俗人讲我们的爱情." 面对着躯体的别离,诗人劝告妻子将痛苦化作安静,彼此之间 " 一 声也不作",没有嘶声裂肺的痛哭,也没有欲死不能的哀叹,而只 是在一片沉寂当中,诚坦地面对死神的裁决,以精神爱情的坚定为稳 固的依靠和寄托,以深印于灵魂之中的情爱为美好的情感依托和向 往,从而保持灵魂深处那份真挚感情的神圣与贞洁.因为"泪浪", *收稿日期:2009--04--09 作者简介:陈鼎斌(1982一),男,广东揭阳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港口与航运管理系,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陈鼎斌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评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着译 "叹风'将会"亵渎"那份精神爱情所营造的"欢乐999从而使圣洁的情 爱失去应有的色彩.这里,是将躯体爱情者别离时的泪水暗喻为浪 花,将他们的悲叹暗喻为狂风,暗示了他们在面临离别时内心的极度 伤悲和痛苦,与精神情爱者的祥静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说明了他与 妻子之间的精神爱情远比世俗之人的躯体爱情高贵与神圣.接下 来的诗节中,诗人以生动的例子将躯体爱情与精神爱情作对比,进一 步展现精神爱情之美: "地动会带来灾害和惊恐, A-4~l估计它干什么,要怎样, 可是那些天体的震动, 虽然大得多,什么也不伤." 躯体爱情者惧怕别离,正如人们惧怕地震一般.因为躯体的分 离将给f虮1的爱情造成莫大的威胁,可能随之同时引起精神情感的 破裂,所以离别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将如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一 般不可估量.因此,在离别面前,他们忧忡忡,愁眉苦脸,担心他们 的分开将使他们之间的情感经不起时空的考验,最终化为乌有,有如 人们担心地震一样,"估计它干什么,要怎样",心情完全陷入到对变 幻莫测的未来的无限焦虑与恐慌之中.相反,精神爱情者无需畏惧 离别,正如人们不畏惧天体的运动一样.虽然天体的运动比地球的 运动可能大得多,却不会像地震那样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伤害.因此, 离别对精神爱情者来说,正有如人们眼中天体的运动一样,"什么也 不伤."由于他们的爱情是精神的融合,而不是依靠躯体的结合来维 持的,所以躯体的分离不会对他们的爱情造成任何影响.在此诗节 之中,诗人采用了暗喻和对比的手法,以通俗易懂的常识作为例子, 形象地将抽象的内心情感具体化,易于读者理解,同时又不乏艺术性 与逻辑性,其"意象与奇思妙喻……有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或比较所引 起一种艺术上的夸张的技巧.第四诗节中,诗^继续将躯体爱情 与精神爱情作比较,指明了躯体爱情的缺陷: "世俗的男女彼此的相好, (他们的灵魂是官能)就最忌 别离,因为那就会取消 组成爱恋的那一套东西" 它是依赖官能 诗节—针见由地揭示了躯体爱情的表面性,指出 的接触而存在的,而离别将使它这—条唯一的生命线成为不可能,使 躯体爱情情人之间的唯—保障成为虚无,从而将可能导致情感危机 或裂痕.由此,诗节深刻地阐明了躯体爱情的本质特征,揭开了其迷 人的面纱,让读者看清其潜在的本质,即躯体爱情以官能为资本,因 而最怕离别,因为别离"就会取消组成爱恋的那一套东西."读到此 处,读者不禁会问,那么精神爱情又有什么对应的优点?因此,此诗 节也就形成了一股张力,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正是由于这种张力, 诗歌才富有其深刻的蕴涵和迷人的魅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张力,诗歌 的论证与说理才更具说IL-b和感染力.可见,"……张力折射出了诗 人外在与内在的强烈冲突,是诗人内心张力的一种流露o'~J3所以,在 接下来的诗节中,诗人便以具体的例子清晰地对读者可能提出的这 个疑问作了回答: "我们被爱情提炼的纯净, 自己都不知道存什么念头 互相在心灵上得到了保证, 再不愁碰不到眼睛,嘴和手." 在这个诗节中,诗人详尽地说明了精神爱情的美是一种纯洁之 美.在认证他与妻子的爱情是精神爱情的同时,诗人将他们的爱情 提升到了—个新的高度,从而与前个诗节所描述的世俗爱情形成鲜 明的对比,衬托出精神爱情的神圣之美.因此,可以说,"……在他的 诗中,世俗与神圣世界达到完美的融合4]而这种"完美的融合"是 通过具体化实例的对比而显露出来的.诗节指出,由于精神爱情是 如此的纯洁无瑕,使他们在精神爱情中没有了任何世俗的杂念,在一 片恬静舒适的灵魂净土上细细地品味那份独特的空灵,而没有任何 烦恼,也没有任何忧虑,因为他们的爱情已经"在心灵上得到了保 证,,'从而彼此在灵魂上坚定不移,紧紧相依,而不必在乎躯体的分 离.在这里,诗人提到了身体的几个部位,即"眼睛","嘴"和"手". 显然,这些人体部位正是躯体爱情情人之间爱情的重要保障,而对于 精神爱情情人来说,这些部位并非他们的喜好,他们所追求的是内在 的连接和融合.因此,在此诗节中,"诗人劝妻子在离别时不要悲伤, 因为他们之间的爱不是平庸的世俗之爱,而是超凡脱俗的灵魂之爱 …… ',fs世俗之爱依靠的是"眼睛","嘴"和"手"之类的身体器官来维 持,是经不起离别考验的躯体之爱,而他们的爱是精神与灵魂之爱, 是圣洁坚定的潜藏于内心深处的真爱,所以不必忧虑离别所带来的 影响,因为"……有了灵魂的和谐—致,即有了心灵的契约,那么夫妻 两人即使分离,精神也是一体的……"[]再接下来,诗人以生动的比 喻和富含逻辑性的说理,营造了极具动感的意境,深入阐明了精神爱 情是情^之间的永恒之爱,从而向读者展现了精神爱情的持久之美: "两个灵魂打成了一片, 虽说我得走,却并不变成 破裂,而只是向外伸延, 像金子打得薄薄的一层." 在这里,诗人清楚直接地指明了离别不会给精神爱情带来"破 裂'',并以貌似相悖的推理揭示了精神爱情潜在的美感.读到"两个 灵魂达成一片"一句,读者或许会不禁提出疑问,两个灵魂怎么会变 成一片?如何变成一片?表面看来,这个诗句好像在说明一个错误 的数字,即一加—等于一.然而,这是根据精神爱情的抽象美感 来说的,绝不可以以数学的具体推理将其生搬硬套.其意思是说,精 神爱情情人之间的两个灵魂相互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永不 分离的精神爱情绣洽体.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心灵如此地贴合在 — 起,以至于对方的灵魂也成为自己灵魂的—部分,而自己的灵魂对 于对方来说亦如此.可见,这样的悖论产生了一种抽象的张力美,引 发读者对精神爱情的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从而大大加深了诗 句的含蓄度与启发性.接着,诗^采用平实直白的语言,说明了离别 与精神爱情的关系."虽说我得走,却不变成破裂",这个诗句又可意 译为:虽然别离是无可奈何的,但我们的灵魂之爱却不会受到别离的 任何干扰.这里,诗人是以直接的方式在劝服他妻子,即使离别已成 定局,但他们的精神之爱永远不会被离别所伤害.为了证明这一点, 诗人在接下来的句子中以栩栩如生的实例表明了精神爱情的持续 之美."像金子打到薄薄的一层",读到这一句,读者的脑海中或许会 浮现出金子被打薄过程的场景,想象到金子每被打一次,就向外延伸 一 次,也向外拓宽—些,其无限的柔韧性使其不会断裂或破损,而且 不断地无尽地向外扩张.在这里,诗人将精神爱情的持续之美比作 金子的柔韧之美,使抽象的情感美具体化为现实的视觉美,不仅易于 读者理解,也使诗句语言更加生动,说理更加合理,从而使精神爱情 之美油然纸上.因此,在这个诗节中,诗^展现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 奇异的写作技巧,使其为精神爱情美感的显露服务."诗人虽然写个 人情感……来说明其爱情高贵而坚贞……嗄然而在此诗节将精神 爱情之美升华到另—个高度的基础上,接下来的诗节则将这种可贵 357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撤(社会科学版) 的神美引入到极致,达到了本诗的高潮: "就还算两个吧,两个却这样 和一副两脚圆规睛况相同 你的灵魂是定脚,并不想 移动,另一脚一移,它也动." 在这个诗节中,诗人引入了圆规的意象,将其两个脚比喻为精 神爱人双方的躯体,而将其顶端的部分比喻为他们灵魂深处的 精神之爱,这样不仅形象生动,也通俗易懂."……'圆规,的意象来 表达恋人之问的坚贞的爱情…用圆规的双脚来比喻,对永不分离 的情人……j由于圆规顶端将其两只脚固定,所以无论其双脚如何 移动,他们都是无法分开的.这个极富说服力的例子论证了一个深 刻的道理,即深藏于精神爱情睛人心灵深处的灵魂之爱将他们双方 的躯体紧紧地固定在一瘫,所以无论他们的躯体分开多远,精神与灵 魂的牢固结合将使他们永不分离,直到永恒.由此,圆规的意象充分 体现了精神爱情的内涵,将其内在的美以完整的例证和形象的比喻 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旦有了精神爱情的维系,情人之间离别也只是 像圆规双脚的移动那样,只是躯体上的分离,而不会造成精神情感上 的分裂.有了精神爱情的可靠保障.他们的灵魂将融为一体,他们的 爱情将永生光辉.因此,"一对精神爱情情侣虽然即将分离,但他们 心心相印,精神融合,犹如圆规.紧紧相连……可见,精神爱情在 此诗节中体现出了由圆规的形美透露出来的典稚的神美,展现了人 类情感的理想境界,达到了极致的美感.圆规使人联想起完整美满 的形象之美.这(i正是精神爱情之美的充分体现,从而圆规的比喻达 到了神美与形美的高度统一,表现了作者极富深度的想象力和透彻 深邃的洞察力.同样,在接下来的诗节中,圆规的意象仍然成为精神 爱隋的完美表现媒介,更进一步地将人类抽象的情感牵连与心理动 态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得更加清楚易懂,入木三分: "虽然它一直是坐在中心, 可是另一个去天涯海角, 它就侧了身,倾听八垠; 那一个一回家,它马上挺腰." 这个诗节从细节上将圆规的比喻描绘得更为具体深刻,向读者 展示了圆规意象内在的深层意味和其与精神爱情的共同点,从而使 圆规的例证更具感染力和逻辑推理性.通常,一提到圆规,浮现于读 者脑海中的是它那由顶端固定的两只脚.当圆规被用来画圆时.其 中的一只脚将固定于一点.作为圆心,而另一只脚在固定的那只脚的 支撑下围绕着它在其周围移动,从而才能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在画 圆的过程中,固定的那只脚一直定在圆心上,并时而朝着移动的那只 脚活动的方向微微f瓣.{,从而使两只脚之间受力保持平衡,以使移动 的那只脚的活动更为灵敏,也使画出来的圆更为完美,更加准确.然 而,当圆画成之时,移动的那只脚将收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固定的耶 只脚合拢,而固定的那只脚为了保持受力平衡也挺直起来.从此,两 只脚就紧紧靠拢在一起.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理, 但是在这貌似平凡的常理之下.却蕴含着耐人寻昧的情感哲理.实 际上,圆规的生动例子旨在揭示精神爱情的内在美,在于高度肯定精 神之爱的纯洁与高贵.当精神爱隋情人在面临离别之时,他们的躯 体就像准备画圆的圆规的两只脚,同样面临着分离.然而,躯体的分 开并不会造成他们情感的分裂,正如圆规的两只脚分开一样.圆规 的两只脚依靠其顶端的固定作为支撑点,而精神爱情情人则同样以 他们深印于灵魂深处的精神之爱作为支撑点.有了支撑点,他们的 躯体不论分开多远,精神情感也毫无损伤.当精神爱情情人的一方 35B ) 2009年第4期(第11卷总第46期 离开,另一方则一直固定在原点,痴情等待,给离去的一方以强大的 精神支柱,使其得到无穷的鼓励和支持.而当离开的情人一回家,等 待的一方立刻与其团聚.在j萤美好的团圆时刻,一个完美的圆也就 画成了.长久的等待与思念化为喜悦与幸福的暖流,流遍了他们的 心田,从而他们的精神爱情逐渐升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分离 不仅不会伤害到精神爱隋人,而且会给精神爱睛之美添上耀眼的 闪光,使精神爱情之美锦上添花,光彩照人.正如圆规画圆一样,没 有圆规两只脚的分开,怎么能画出一个完好无缺的圆?没有圆规顶 端的紧紧固定,又怎能使分开的两只脚最终合拢如初?精神爱情情 人亦然.如果没有他们躯体的分离,d土就没有团聚的喜悦与欢乐,以 及由重逢的感动所形成的精神之圆;如果没有他们坚定的精神情感 的保证,他们的分离将可能造成感隋的疏远乃至破裂,最终的团圆之 梦也将成为虚无缥缈的泡影.可见,圆规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剖析了 看似难以令人理解的人类情感世界,从而使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其中 的深意与含蓄之处.在本诗最后的诗节中,诗人将这种动人的精神 爱隋之美再作进一步的升华,使圆规意象展现出来的精神爱情美感 暴露无遗: "你对我就会这样子,我一生 像另外那一脚,得侧身打转; 你坚定,我圆圈才会准, 我才会终结在开始的地点." 在这里,诗人继续以圆规的比喻对抽象的精神爱情作更细致, 更深入的分析,从而达到更明确诗歌主题思想的目的.在圆规的形 象比喻语境下,精神爱情之美达到了极致.鲜明地显现于读者面前. 诚然,在圆规画圆的时候,只有当其中一只脚牢牢固定,移动的那只 脚画出的圆才会准确,而在画完圆之肘,它才能回到原来的地方与固 定的那只脚合并.为此,精神爱情隋人之间的离别也是同样的情况. 只有等待的一方保持对情感的坚贞不移,离开的一方才能更好地完 成其人生的使命,以其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去创造事业的辉煌.而在功 成名就之时,也g口为圆画成之时,离开的一方将回到"开始的地点", 与痴情等待的一方团聚.此时,团聚时感动的泪花将化为他们灵魂 的甘露,永远滋润着他们内心深处深刻的精神之爱,使f]的精神爱 情之花永开不谢!在这个诗节里,诗人以圆规的画圆这个通俗的常 识为例子表达了一个耐人深思的感隋哲理,旨在告诉他妻子,他们之 间的爱是高贵神圣的精神之爱,所以在离别面前,只要她的心坚定不 移,像圆规固定的那只脚一样,那么他将有了坚固的精神长城,以此 激发力量去完成他的人生使命,并最终回到她身边与她团圆,"终结 在开始的地点".由此,诗人以富有哲学韵味而亲切的El吻深刻地剖 析了—个诱人回昧的感隋道理,颇具引导力和说服力,将他与妻子的 精神之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和审美深度,体现了极佳的论 证效果,容易引起读者内心情感的共鸣."你坚定,我圆圈才会准", 你忠贞,我的精神世界才会更有力量.这是何等的和谐美感与心灵 契合!由此说明精神爱清之美是一种灵魂的融合之美,也是一种情 感的恒久之美.可见,"诗中的圆象征着爱情的完美和宇宙的和谐, 圆既是激情铸就的理性果实,也是圣洁之爱的永恒见证.嘎因此, 本诗中以圆规和圆的完美意象作结论,意味深长而又超凡脱俗,恰如 其分地将人类感情的闪光以艺术的形式彻底地展现出来,让读者 游荡于精神爱隋的美丽世界之中,如痴如醉,深陷其中. 总而言之,精神爱情之美是本诗的思想感情线索,贯穿着全诗 的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送,也决定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和整体美感.所 以,精神爱隋之美是诗歌美的聚焦点.围绕着这个聚焦(转第376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1】卷总第46期) 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就像基督教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深 远一样,佛教文化对汉语习语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3.社会习俗上的差异 英汉民族社会习俗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造就了英汉习 语的丰富多样性.由于英美国家的人们非常喜爱动物,甚或将 它们当作家庭成员来看待,随之很多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就应运 而生.例如西方人经常用狗来比喻人,因为他们并歧视狗.像 );TOpdog 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最重要的人物);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而在汉语中,有不少涉及狗的谚语和成语都是贬义的,因为在中 国人的心目中,狗往往使人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改不了 吃屎","挂羊头卖狗肉","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 腿子","狗崽子"等等,可见人们对狗没有好像没有好感.当然, 英语中dog一词有时也带有贬义,但往往含义与汉语不尽相同, 使用时切忌望文生义.如gotothedogs(每况愈下),doginthe ITl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Dog还有一些没有任何贬褒涵 义的用法,如dogdays(大热天),doggybags(餐馆里的打包 袋)[.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 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 人". 受饮食习惯的影响,英语中如下习语:Halfaloafisbetter thanriobread(有总比没有好),Don'tcryoverspiltmilk(覆水难 收),earnone'sbread(谋生度日),aseasyaspie(非常容易),pie inthesky(不能保证实现的承诺).这些习语对不了解英美文化 及其饮食习惯,社会习俗的中国人大为不解,因为汉语习语中几 乎没有类似的用法. 4.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中国和英国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迥然不同,从而导致了英 汉两个民族迥然不同的跟各自的地理环境有关的习语.众所周 知,英国是个典型的岛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广大英国人 深爱与其生活休戚相关的海洋,所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一系 列与海洋有关的习语.例如:baallatsea(不知所措),nl(1ike afish(一饮而尽),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浪费,大手大 脚),smooth/plainsailing(一帆风顺),gothroughWaterandfire (赴汤蹈火),halfSeasover(醉酒).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于是在汉语 中出现了不少与农业有关的习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 蒂落;斩草除根等等.另外,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 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汉语中也就出现了很多不乏有中国特色的 一 系列与土地,山川,天空等有关的习语.如:福如东海,寿比南 山;恩重如山,情深似海;重如泰山;挥金如土;不到长城非好汉 等等. 5.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英美国家非常崇尚个人主义,推崇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 主性,崇尚独立判断,独立思考,依靠个人力量实现个人利益, "随遇而安"往往会被看作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 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例如:英语谚语"Don'tputyour fingerinthe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正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 人主义处世原则,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 才是上策.类似的习语还有"YouhavetOblowyourownhom 376 (应吹自己的号)","EverymbmuststandonitsOWnbottom(桶 需凭底立,意为人应立足于自己的奋斗)".[.如此像类似的每一 个习语无不反映了西方社会所奉行和竭力鼓吹的个人主义的价 值观念. 然而在中国,特别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人们对集体主义价值 观念宠爱有加.这一点在许许多多的汉语习语中得以体现,如 "大公无私","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怕出名猪怕壮". 三,结语 习语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产物,它们处 处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不同的习语往往蕴含着不同的 文化内涵,从习语的理解和使用中可以看出英汉文化存在着巨 大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 予的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这也要求我们在现实学习和应 用习语的过程当中,不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对英汉文化 差异的敏感性,在具备双语能力的同时,也同时真正掌握和理解 双文化知识,只有这样,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准确的理 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确确实实达到成 功逾越"中国式"英语的桎梏,顺利流畅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 标.口 参考文献: [1]王绚.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l-J3.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汉文 综合版),2007(6):133—134. [2]林戊荪,孙萌.学点英文谚语了解西方文化[J].英语学习,2004 (9):64—65. 1-3]徐守勤.谚语之角I-M3.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91. (接第358页) 点,诗歌的意象,修辞,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美感才得以拓展和体 现.由此,精神爱情之美成为本诗的核心灵魂,牵动着全诗的 意境转移和情感色彩,是全诗亮丽的闪光点.其美的展现与呈 现充分显示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奥妙与珍奇,也高度歌颂了神圣 纯美的人间真爱和恒久不变的心灵和谐.口 参考文献: [1]欧荣.同为赠别诗,情境各不同——约翰?多思的《别离辞?莫伤 悲》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对比口].浙江万里学院,2005(1). f-z3李菡.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爱情诗歌中的意象群赏析EJI.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0(2). I-31~-冬燕.论约翰?多恩艳情诗中的张力[J1.齐齐哈尔大学(哲 学社会科学版),2oo6(3). I-4]李正栓.约翰?多恩诗歌中的非个人化张力口].河北师范大学, 2oo3. [5]孟志明.约翰?多恩与杜甫的离别诗比较EJ1.云南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2OO4(3). [6]张晓伟.诗歌《别离辞:节哀》赏析[E]3/OL].语教育网,http..// wvcw.for68.eom,2006. [7]傅浩.爱情的玄学——约输?多恩诗《临别赠语?莫伤悲》赏析 口].名作欣赏,1996(3). [8]曹军,祖思华.浅析约翰?邓恩玄学诗中齐喻的哲学意味[J].安 徽教育学院,2004(5). [9]胡家峦.till规:'终止在出发的地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宇 宙观管窥[Jl2006(3). r-lo3宴奎.爱的见证——评多恩《别离辞?节哀》中的'圆'口].昭通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1).
/
本文档为【【doc】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评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精神爱情之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