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构想

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构想

2017-11-30 11页 doc 28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构想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构想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四大”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而大平台建设是“四大”的重中之重,产业集聚区是大平台建设的突破口。联系台州实际,加快构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现实的选择,它是今后一段时期台州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贯通国家沿海开发大通道,使台州成为浙江省域重要战略节点和“十二五”时期的新增长极,更有利于台州实现生产力布局东移、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可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和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
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构想
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构想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四大”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而大平台建设是“四大”的重中之重,产业集聚区是大平台建设的突破口。联系台州实际,加快构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现实的选择,它是今后一段时期台州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贯通国家沿海开发大通道,使台州成为浙江省域重要战略节点和“十二五”时期的新增长极,更有利于台州实现生产力布局东移、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可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和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选址问题。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选址在位于椒江口两岸及温黄平原东部。包括台州市区东部组团、台州石化工业基地、临海东部组团、温岭东部组团,其中近期(至2015年)规划范围约45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至2020年)范围为61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陆域面积(含在建围垦面积)378.52平方公里、近期围垦面积72.33平方公里、远期围垦面积164.7平方公里。 区位条件。该区域位于国际三大洋的航运中心、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两大国家级经济区域交汇点、台州沿海产业带中部、台州湾两岸,台州中心城市以及临海、温岭两个副中心城市以东,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区块东濒大海,距国际航道仅30多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岸线资源:大陈岛30万吨级深水岸线长达4公里,且终年不冻不淤,适宜建造2座30万吨级兼靠40万吨级大型液体散货码头;头门岛深水岸线长约5公里,可建20万吨级码头:温岭龙门港区可利用岸线21公里,可建5万吨级及以上泊位30个以上。 土地资源。该区域位于滨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重点开发区块大多由滩涂围垦形成。有利于开发建设;集中成片的区域面积多达200平方公里,已围和在围滩涂面积达135.87平方公里,近期可围垦滩涂面积72.3平方公里。在现行土地#管理#下,滩涂围垦所形成的土地在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便利。 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开发,重点区块初具规模,区域内路网、水网、电网、环保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通讯、绿化、亮化同步跟进,区域形象日益丰满,企业入园条件基本具备。(1)立体交通网:该区域紧邻甬台温高速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和台州机场、海门港区,区域内东西向将有台金高速公路东延段贯通。南北向将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即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以下简称“甬台温高速复线”)、75、74省道南延,区内台州新机场申报工作已启动,金台铁路正加快筹划。(2)沿海供水网:台州供水工程(49万吨,日)、椒北引水工程(6.5万吨,日)建成并投入运营,临海沿海供水工程(20万吨,日)进展顺利,今年将投运。(3)区域电力网:玉环华能电厂(4×100万千瓦)、台电(约160万千瓦)等已建成投产,三门核电(6×125万千瓦)等已开工建设,500Kv临海变、台东变和大麦屿变均已投运,一批220KV、110KV输变电建设有序推进。经过这几年的电网大建设,台州基本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的电网瓶颈制约。(4)生态环保网:台州市危险固废处理中心、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临海区块污水处理工程均已投运:椒江污水处理二期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厂区主体已完成总工程量80,:路桥污水处理二期工程首期5万吨污水处理厂投入商业运行。 产业基础。该区域集聚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船舶修造、再生金属等一批优势临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并形成了港口物流、滨海休闲旅游、现代生态农(渔)业等产业。现有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级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拥有上市医化企业6家和吉利、吉奥等知名整车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新设立了省新能源应用综合示范基地新能源产业园区2000亩,总装机容量40兆瓦东海塘风电场、大陈岛风电近50兆瓦等风电项目去年已并网发电。区域 内集聚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作为转型升级试验区,部分企业已进场施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20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石油与浙江省政府已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项目申请,项目可研报告、项目环评的编制已启动。 城市依托。台州市区东部组团距离建成主城区仅数公里,与城区连接的东方大道、开发大道、市府大道已经建成或加快建设,该组团属于《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心六脉四组团”中的滨海组团。符合“东进西扩、南联北跨、中心内聚”的城市空间拓展策略,承担着带动台州生产力布局东移的使命。台州石化工业基地、临海东部组团和温岭东部组团均处于台州市主城区、临海市城区、温岭市城区“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内。交通便捷。 二、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定位问题。从顺应世界海洋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出发,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应是引领台州发展、联动全省沿海、辐射全球的中国循环经济实验区、长三角南翼临港产业集聚区、浙江省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台州城市群滨海生态新城区。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旨在通过构建先进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网,重点打造企业”内部循环”、区域“产业循环”和社会“资源循环”等循环经济系统。产业发展的方向,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核心,以推进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为要求,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互促共融,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企业“内部循环”、区域“产业循环”和社会“资源循环”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极利用,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石化、废旧金属资源再生、塑料模具、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开展产业、企业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和完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优化行业生态产业链条,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经济效率。石化产业可为塑料模具、汽摩及配件、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提供原材料。废旧金属资源再生产业作为其他产业废弃物的“分解者”,通过再生金属深加工,对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成为“城市矿山”,从而构建起相对封闭的循环经济系统。 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 和职业、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度,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大力发展商贸、房地产、文化休闲、公共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生态农渔业。以生态绿廊建设以及海洋渔业资源为依托,鼓励发展海洋渔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体闲农业。 三、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布局问题。结合区域资源、区位条件,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布局是构筑“一轴三港四区”。 一轴――沿海发展轴。即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作为实验区的核心发展轴线和主要通道,自北向南贯穿实验区。 三港――海门港区(包括大陈岛)、头门港区、温岭龙门港区。港口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最重要资源,将对区域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四区――四个重点纽团区。依据产业、资源和地域特色,自北向南分为台州市区东部组团、台州石化工业基地、临海东部组团、温岭东部组团。 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机制问题 组织机构。该区域涉及市本级的开发区、椒江区、路桥区以及临海市和温岭市。鉴于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为便于统筹协调推进,建议设立相应级别的管委会,作为台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空间布局上分为核心区、协调区两个层面,按照“单独建制、统分结合、市场运作、合力共建”的原则采取不同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核心区指台州市区东部组团和台州石化工业基地,应不局限于行政区划,立足于高层次、规模化开发。协调区指临海东部组团和温岭东部组团,由临海和温岭为主组织开发建设,管委会进行指导和协调。 管理机制。按照“整合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由设立的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筹和协调开发建设。在核心区内原则上保持各市(区)行政区划不变、司法管辖不变、汇总统计不变,实行财政收支独立和开发主体独立。同时,加强县(市、区)级层面的开发建设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投资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若干开发建设公司,为股份制的一级企业法人,负责土地综合开发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开发建设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封闭运作、自求平衡。实验区的大项目,如头门岛开发、新机场建设等拟由台州市和市(区)政府联合出资组建股份公司进行建设。 五、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政策问题 建议将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作为“十二五”时期浙江省重点培育的新增长极和新型临港产业集聚新平台;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中将台州作为浙江省沿海区域性中心都市和浙江省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并进而争取列入国家沿海开发区域规划布局。 鉴于该区域开发建设体量大,涉及市本级的开发区、椒江区、路桥区以及临海市和温岭市,应建立高层次的管理协调机构,建议把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行政级别提高,党政正职由省委管理。 区域内的财政、土地出让等收入在市、区(市)两级地方部分全额返留的基础上,建议10年内省得部分全额返留。区域内新围垦的土地免除10,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10年内海域使用金省得部分全额返留,以增强区域的滚动开发能力。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战略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或启动建设沿海高速公路、台州新机场、台州头门港区、龙门港区、金台铁路、朱溪水库(北水南调工程一期)、台州炼化一体化等项目。浙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与启示 郑利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尤如一场“大考”,考信心、考智慧、考能力、考民生、考作风。近两年,浙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沉着应对,推出系列“组合拳”,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努力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经受住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的考验。这其中,凝聚着全省人民的信心、勇气和创造。通过危机的洗礼,我们对浙江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潜力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这种思想和方法上的收获更加珍贵,更有长远意义,是危机带给我们的无形的宝贵财富。 这个“危机财富”,概括地讲:首先,顺势应变、清醒有为是取胜之道。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来势汹汹,惊心动魄。浙江省委、省政府见事早、行动快,审时度势采取应对之 策,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通过提振信心、扩大投资、开拓市场、提高消费、帮扶企业、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政策措施,迅速稳定形势,经济运行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目前企业形势全面向好,主要指标大多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其次,同舟共济、斗志昂扬是成事之基。广大干部群众处变不惊,精神饱满,意志坚定,破发展之难、抓转型之机。多次召开全省万人以上电视电话会议,出台8000多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编制实施“11+1”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广泛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活动,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形成了政企联动、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再次,标本兼治、兴利去弊是克难之法。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优化产品结构,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市场结构,苦练内功创新企业制度,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在应对危机冲击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壮大实体经济,不沉迷于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 良性运行的虚拟经济,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如果虚拟经济严重超越实体经济,则易诱发系统风险。由于浙江是经济先发地区,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积累的矛盾在危机中集中显现,受到危机冲击较早,影响程度也较深。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出口受阻之忧、要素成本之重、品牌缺失之痛、产业低级之叹。让人深思浙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一大一小”的矛盾。浙江经济总量大,环境承载量小,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一次能源几乎全靠外省调入,去年能源总消耗量达1.56亿吨标准煤,能源资源消耗难以支撑粗放型发展方式。“一高一低”的矛盾。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高投入低产出现象明显。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多在70,以上,而浙江 1979―200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只有6.14,。“一升一降”的矛盾。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石油、原料等价格攀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走高,而浙江大多数行业处于供大于求的竞争性领域,“压价竞争”时有发生。“一多一少”的矛盾。浙江产品出口比重大,受危机影响,外部需求减弱,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这“四对矛盾”说明浙江有限的发展空间,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家在本地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闲置的产业资本必然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助长了虚拟经济的繁荣。 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产业领域,过早地转化为金融资本,参与各种投资投机活动,既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又可能对金融安全构成隐患。“十一五”期间,浙江房地产业累计投资9130亿元,有效带动50多个关联产业,直接拉动产值近2.5万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一路飚升的房价,使房屋投资功能被放大,居住功能被弱化,造成商务成本上升。在房地产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企业对发展实体经济心不在焉,浙江民企百强中,建筑和房地产企业从2002年的4家,上升到2009年的27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浙江共有上市公司208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额1616亿元,至今仍有数以亿计的产业资本滞留在沪、深二级市场。此外,浙江民间资本还投资煤矿、黄金等行业,资本逐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必须引导企业从危机中汲取教训,处理好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立足做大做强主业,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 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不重蹈低水平粗放发展路子 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不合理产业结构和过剩产能的冲击最大,这也暴露出经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不足之处。当前浙江经济已到了“爬坡越坎”的重要关口。对此,浙江引导各方面把重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上来,更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破茧化蝶”,率先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汲取危机教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应着力破解好“五个不等式”: “传统产业”?“落后产业”。浙江工业的初始结构是“低、小、散”,经过多年来投入技改,这一状况有所改变。但企业仍很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往往在原有装备上扩大产能,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在危机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面临生死攸关的考验,“早晚死亡论”、“梯度转移论”、“淘汰出局论”一度甚嚣尘上。经济学有一句名言:“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传统产业在GDP中比重依然较大,又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因此,决不能放弃,也放弃不了,关键是要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其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产业链,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巩固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扩大投资”?“扩张产能”。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浙江一直保持高强度的投入势头,且投资质量有新提升。在中央和省里大力度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过程中,如何不做重复投资、避免后危机时期低水平产能再度膨胀,值得思考和研究。要针对浙江产业发展现状,把握好投资导向和准入门槛,充分发挥投资对调结构、促转型的积极作用,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产业、加大科技人才投入与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腾笼换鸟”,扩大消费,不断壮大海洋经济、低碳经济、创意经济、县域经济、服务业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努力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发展新引擎。 “群象经济”?“大象独舞”。在危机中各主要国家痛定思痛,大力推动“再工业化”进程。中央在国家层面制定了10个省域范围的区域发展规划。浙江已作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决策部署,并着手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四大建设”群象起舞,是浙江推进科学发展、制胜未来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以“小狗经济”见长的浙江迈出了转折意义的步伐。实际上,大和小并无优劣和高下之分,小而专、大而强都是“群象经济”的题中之义。大是重头,小是源头,“扶大育小”不可偏废。要造就浙江经济的“皓月当空”,需要中小企业的满天“星星”,众星拱月,星罗棋布,才能再创浙江辉煌与奇迹。 “政府有为”?“国进民退”。我省一些地方政府,对危机中遇到困境的企业施以援手,被误解为“一场新的国有化运动”,引发了“国进民退”的争论。事实上,我省民营企业在危机中不仅没有出现倒退,相反还实现了新的发展,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得益于历届省委、省政府“放水养鱼、藏富于民”,也说明浙江民营企业实力较强,具有“夹缝中求生存”的创业精神。在危机中政府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去年通过“减免缓停”一批行政事业收费和服务性收费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1700多亿元。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抱团取暖”,携手相依,实现了共同发展。这是浙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大亮点。 “城乡一体化”?“城乡一律化”。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空间依托,没有产业集聚的城市化是空洞的发展。现在,一些地方脱离实际,好高婺远,片面追求城乡均衡,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城镇规划体系缺乏科学性,村镇工业企业散乱分布,违法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产业结构大同小异,建设发展模式如出一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的一味贪大求洋,存在“新农村就是新房子,新房子就是新别墅”的倾向,忽视土地保护、村落文化挖掘和新农民的培养。 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囿于传统体制与观念的束缚 人民群众中孕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当危机和困难袭来时,浙江省委、省政府问计于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上,突破“GDP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才是高速发展”的误区,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上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发展路径上,推广市、县区和企业成功做法和经验,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倡导“亩产论英雄”理念,以铁的手段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在制度保障上,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省委出台“一个意见、五个办法”,既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又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重经济发展情况,又重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既重已取得的显绩,又重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鞭策和激励作用。 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缺失政府及时有效的调控 市场调节有失灵的时候,政府调控必不可少,但政府作用也并非万能,有形、无形“两手”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这一非常时刻,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采取非常之策,行动果断,应对有效。体现为:在政策激励上有“松”有“紧”,在企业解困上有“保”有“破”,在履行职能上有“管”有“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进一步加深。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仍在继续,各种不确定因素还很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松劲懈怠。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加强对宏观形势和自身发展战略的研究,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企业。努力在把握发展方向、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解决企业“融资难”“引才难”等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见成效,凝聚力量,推进发展。 五、持之以恒改善民生,不忽视群众利益诉求和期盼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和改善民生”。可喜的是,浙江老百姓的生活在危机背景下更加殷实,去年浙江成为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率先超万元的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富裕、幸福和平安是民心所盼。今后要持之以恒改善民生,继续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为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创造条件;继续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等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更有尊严;继续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享受更高的品质生活。实践证明,只要上下一心,艰苦奋斗,发扬创业创新的“危机财富”,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
本文档为【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构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