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恭亲王府文档

2017-09-19 8页 doc 30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8870

暂无简介

举报
恭亲王府文档清代王府研究综述 作者张军: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助理馆员        作为特殊的建筑群组,王府是封建社会特权、宗法、礼制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制布局、多层次的空间组合和富丽的彩绘雕饰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作为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承接点,它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王府或灰飞烟灭,或颓败倾圮。目前,尚能传达历史信息的王府多为清代的。笔者根据所搜集、接触到的相关王府研究文章和著作,试图对清代王府的研究作一梳理,以冀有助于推进王府文化的研究。 一 清...
恭亲王府文档
清代王府研究综述 作者张军: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助理馆员        作为特殊的建筑群组,王府是封建社会特权、宗法、礼制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制布局、多层次的空间组合和富丽的彩绘雕饰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作为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承接点,它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王府或灰飞烟灭,或颓败倾圮。目前,尚能传达历史信息的王府多为清代的。笔者根据所搜集、接触到的相关王府研究文章和著作,试图对清代王府的研究作一梳理,以冀有助于推进王府文化的研究。 一 清代封爵及王府规制概         探讨清代王府,有必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封爵制度和王府规制。这方面的论述多亦,笔者在此仅作简要论述。         清朝问鼎中原以后,吸取明朝封王的经验和教训,对宗室采取"封而不建"的办法,即"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历经崇德、顺治、康熙朝的发展,到光绪年间,宗室封爵已经固定为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王爵共有两个等级: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实行世袭递降制(世袭罔替的王除外)。         依清代制度,亲王和郡王的居所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一,在名称上只有亲王、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称为"王府",贝勒、贝子、辅国公的住所称为"府",高级官员的住所只能称"宅"或"第"。其二,在营建方面更是有严格的限制,不得随意违反。崇德年间就规定亲王府台基高一丈。正房一座,厢房两座。内门盖于台基之外,绿瓦朱漆。两层楼一座,并其余房屋及门,俱在平地建造。楼房大门,用平常筒瓦,其余用板瓦。郡王府台基高八尺;正房一座,厢房两座。内门盖于台基上。两层楼一座。正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雘,饰以五彩金云龙文,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楼屋旁庑均用瓦。其府库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别左右,皆板瓦,黑油门柱。"         其三,王府的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如果王爷的某个儿子承袭封爵,则可以继续住下去;当其子嗣承袭的封爵与王府的规制不相符时,内务府有权将王府收回,并另赐别居。如果王爷没有子嗣,或者是被废黜王爵,王府要被收回,由内务府遵照旨意调拨给其他王爷居住。 由于清代诸王只有封爵美名而无封国可就,因此诸王的府邸大都建在京城里。据《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啸亭杂录》、《燕都丛考》等书记载,北京城里大约有50多座王府。目前尚存的王府已经只剩下19座了,其中亲王府15座,郡王府4座。 二 清代王府研究概况       (一)研究成果及其分期         在清代及民国初年的一些著作里,就有关于清代王府的记述,如吴长元《宸垣识略》、昭梿《啸亭杂录》《啸亭续录》、梁章钜《归田琐记》、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震钧《天咫偶闻》、邓之诚《骨董琐记》、陈宗蕃《燕都丛考》等,但这些著作仅简略记载了部分王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尚谈不上研究。从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清代王府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已近七十年。综观近七十年的清代王府研究,大体可以分这样两个时期: 民国时期的三四十年代         这一时期清代的王府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如1937年12月21日《华北日报》刊登的《肃王府故址》、1943年6月14日《时报》刊登的《和珅故宅初为庆王府后为恭王府》、1945年《逸文》杂志发表的《清代八大家王府沿革琐记》等,但这些文章基本属于王府介绍之类的。真正系统研究王府的文章是单士元先生的《恭王府沿革考略》和H.S.陈、G.N.凯茨合作发表的《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         单士元先生的《恭王府沿革考略》发表于1938年《辅仁学志》第七卷第一、二期合刊上。针对当时社会上"恭王府是《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大观园"的传闻,为了搞清恭王府的来龙去脉,单士元先生受辅仁大学陈垣校长嘱托,综合《清实录》、《内务府档》、《奏销档》、清人、掌故等资料,对恭王府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证,考证的结果是恭王府最初为和珅的宅第,然后是庆王府,再到恭王府。单士元先生不但考证了府主的延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单士元先生还根据有关档案考订了沿革的具体历史年代,使人们对恭王府的历史沿革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关于和珅建宅的时期,单士元先生根据恭王府"天香庭院"匾额为慎郡王允禧(1711~1758年)所书,认为和珅建第在乾隆十六年至二十三年之间,可信度似乎不大,因为和珅当时还只是一个2~9岁的孩子。       1940年辅仁大学主办的《华裔学志》第5期发表了H.S.陈和G.N.凯茨合著的《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这是一篇全面、系统论述恭王府历史沿革、府邸及花园建筑的文章,全文约5万多字。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恭王府的历史沿革及其府主的生平、轶事;第二部分在简单交待了恭王府的地理位置和结构布局后,主要介绍了府邸及花园内的各处建筑,至于部分建筑内的装饰、布局作者也有描述。文章思路清晰、资料引用翔实,尤为可贵的是文章前后共配有恭王府府邸及花园的照片29张,为修复、复原恭王府府邸及花园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       这一时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中式花园的西方学者也对清代的王府给予了关注,如瑞典学者喜仁龙1949年出版的《中国的花园》一书里就介绍了当时保存相对完整的礼王府、成王府、李王府、僧王府、恭王府等,并附有照片。 上世纪70年代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思想领域方面的禁忌,王府很少有人提及,专门的研究更谈不上。改革开放以后,僵化的思想禁忌逐渐被打破,王府重又走进人们的视线,且呈逐渐升温之趋势。这种升温的表现是除了部分清代王府的研究性文章外,在报刊、杂志、网络上尚有许多关于清代王府的综合介绍性文章。这类文章约有70多篇,涉及的王府有肃王府、礼王府、克勤郡王府、顺承郡王府、恭王府、醇王府、郑王府、那王府、罗王府等。由于这类文章多为王府的简单性介绍,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介绍。        相对清代王府的综合性介绍文章数量而言,清代王府的研究性论文不是很多,约有20多篇,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王府建筑        王府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王府建筑研究,对于认识封建等级制度在王府建筑上的体现,探索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以及王府建筑的艺术特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较早出版的一些建筑史著作并没有关于王府的论述。首先从古建筑学的角度对清代王府给予关注的是古建专家刘致平先生,他在《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对清代王府及王府与园林的关系作了探讨。王府建筑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于振生的《北京王府建筑》。文章重点论 .了清代的分封制度和王府建筑。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了清代王府建筑布局的特点,分析了王府建筑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使王府建筑的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刘大可、吴承越的《清代的王府》以专文的形式对入关前后的清代王府规制以及实际建造王府所反映的建筑制度作了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王府建筑的相关局部为实例,对比清代的王府规制,指出入关后修建的清代王府没有一处完全达到典章制度的规定,但同时这些王府在某些方面又具有规制上没有提及的特点。 恭王府        恭王府是恭亲王奕訢的府邸,其前身为大贪官和珅的宅第,是目前清代王府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惟一对外开放的一座。又因被传闻系曹雪芹生活的地方和《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所在地,因此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早在1953年,周汝昌先生就在《红楼梦新证》中疑心恭王府的前身为曹雪芹老宅。1978年,周汝昌撰写了《"芳园筑向帝城西"--〈红楼梦〉 环境素材的探讨》一文,再次把大观园与恭王府联系起来。作者认为:"从目前的推考看,曹雪芹对这个地方是十分熟悉的,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此府府主或者与他家的本族、至亲有关,或者与他的长官旗主有关,因而他曾在这一带居住过,或曾在府内生活过……"由于作者用了许多间接的、尚有待考证的史料作为"恭王府即大观园故址"的根据,说法经不起推敲。 针对"恭王府即大观园"的说法,一些建筑专家和红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戴志昂认为"大观园的建筑数目不少,规模甚大,而恭王府后花园只有几处院落遗址,说是像怡红院、潇湘馆、李纨住宅等建筑,实在牵强附会,因此说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也不能使人信服"。1980年,红学研究大家顾平旦撰文《从艺术的"大观"到现实的"萃锦"--也谈北京恭王府花园》,再次谈自己对恭王府与大观园关系的看法。顾平旦先生认为恭王府不是"荣国府",萃锦园也并非"大观园",只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王府。身为"名公钜卿"的恭亲王奕訢,也许是个"红楼迷"。他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改建起来,也是完全可能的。杨乃济先生也专门撰文《谈恭王府》,从恭王府的现状与历史沿革、清代王府规制与恭王府的始建关系、《乾隆京城全图》与恭王府、恭王府早期建筑遗迹考辨、札记和琐谈等五个方面对恭王府是《红楼梦》的"环境素材"说提出了质疑。此外,杨乃济还撰有《漫话恭王府》和《恭王府是不是大观园?--兼谈清代北京的王府与园林》。        抛开恭王府即大观园的争论,一些文物专家和历史研究者从恭王府的历史沿革、规制布局等方面对恭王府作了专门的阐述。如赵迅的《恭王府及花园》主要记述了恭王府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和珅宅第时期、庆郡王府时期、恭亲王府时期。关于花园的建筑年代,赵迅先生根据奕訢《萃锦吟》诗集认为是同治年间。相关文章尚有吕英凡的《邸园精华恭王府》等。        近阶段,关于恭王府的文章又有多篇见诸于报刊。王世仁先生根据恭王府银安殿相关考古报告,撰写了《北京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对恭王府正殿的历史沿革和建筑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先生认为恭王府在咸丰元年至二年大修时,是把原来庆王府的正殿拆平后重新建造的。至于正殿的建筑形式,综合历史沿革、考古遗址、亲王府邸规制、权衡尺度、部分建筑实例,王先生认为恭王府正殿屋顶为歇山式的可能性更大。鲁宁、高晓媛的《寻找恭王府流失的文物》和《试论恭王府家具的规制》分别对恭王府的文物流失及恭王府原有家具的规制作了论述。刘正红的《恭王府历史资料征集、复原与王府文化研究》对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恭王府的历史资料搜集情况进行了综述。张军的《清代恭王府花园名称考略》一文,通过梳理资料,认为"恭王府花园"仅是花园的俗称,花园自同治年间落成以后,名称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恭亲王奕訢时期被称为"朗润园";奕訢之孙溥儒居住时,花园被称为"萃锦园"。 醇王府        醇王府有两座,一座在宣内太平湖畔,是奕譞最初的赐第,又称南府或旧府;另一座在今什刹后海北沿,是旧府变成"潜龙邸"后另赐的府邸,又称北府或新府。醇王府北府最初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后为成亲王永瑆的府邸。        早在60年代,爱新觉罗·溥杰先生就写过《醇亲王府的生活》。作为醇王府的另外一位后裔,爱新觉罗·溥任先生也撰写了关于醇亲王府的文章--《醇王府沿革事略》和《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两篇文章内容差别不大,记述的是醇王府的历史沿革和建筑布局。清史专家孔祥吉根据清人笔记、日记、清宫档案、《清史稿》、溥杰的回忆和溥任的口述等撰写了《什刹后海醇王府》,对醇王府的历史沿革作了论证。该文的特色还表现在作者充分发挥清史专家的优势对与王府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论述。在孔文发表后不久,杨乃济先生也就醇王府的沿革撰写了《清醇亲王北府沿革考略》。作者在文中主要论述了这样两个问:(1)成亲王府建筑的时间;        (2)醇王府西边的花园(即现在的宋庆龄故居)创建年代。关于第一个问题,杨先生根据《实录》、《八旗通志》、《内务府奏案》等第一手的官方资料,考证出成亲王府是在明珠后裔承安于乾隆五十五年抄家后由其入官的宅第改建而成的,改建时间从乾隆五十五年一直持续到乾隆六十年。事实上这种改建是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进行的。根据杨先生的考证,入官后的承安宅第是直接按照王府规模改建的,也就不存在经历和珅花园别院时期,而非溥仁《醇王府沿革事略》、孔祥吉《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张琦翔《潜龙邸》等文章中所言的成亲王府是在嘉庆四年和珅被赐死后嘉庆皇帝赐予永瑆的。关于第二个问题,杨先生通过考证认为"醇亲王北府花园前身的成亲王府花园,是乾隆六十年才开始创建,而并非以承安家的故园改建而成"。        清代王府研究方面,除了上述有关王府建筑、恭王府、醇王府的研究文章外,尚有几篇文章谈到那王府、庆王府、忠王府、礼王府等,如杨乃济的《那王府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许放的《庆王府的变迁》和《京华何处忠王府》、单士元的《清礼王府考》,基本都是关于王府历史沿革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清代王府研究领域也出版了一些著作。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汝昌的《恭王府考》。周汝昌先生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以现实中一个"基本素材"作为骨干进行加工概况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指出这个基本素材的蓝本即相当于北京什刹海(前海)稍西的恭王府。"'恭王府'是清朝最晚期的一个名称,我们意中的实指,当然是说这个府园在雍、乾之际的那处'前身'"。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把恭王府的历史沿革上溯到康熙时期,"早在康熙时,已有此府此园了,康熙朝上距明代为时甚近,湖山本为明代遗构,这就完全合榫了"。姑且不说该书的立论如何,仅就作者的推考方法、论证思维来说许多地方都是有待商榷的。略举两点加以说明。第一,作者在得出康熙朝就已经有府园的结论前,是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考的:(1)借用内行的看法指出恭王府花园湖石本身及叠法是明代或清初遗物;(2)恭王府花园有"福"字碑,是康熙笔迹;(3)花园内的"怡神所"匾额是康熙御书。除第一点尚存在争议外,作者所举的另外两个方面的确是事实,但以此得出康熙朝就存在府园的结论仍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石碑和匾额是可以移动和保存的,后人完全可以根据某种需要来使用前人遗留的东西。第二,作者在书中不少地方把清人笔记中不太确切,且值得考证的传闻、记述作为资料来论证自己的推考。198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王府生活实录》,该书是根据睿亲王多尔衮后裔金寄水先生的回忆来撰写的,主要记述了1919~1924年睿亲王府的生活,具体包括王府如何过四时节令中的冬至、腊八、祭灶、除夕、元宵、立春、端午、重阳等;王府中的礼仪、婚礼、生日、殡葬;王府中的日常生活,如请安、吃饭、称谓、来客、看病等。该书虽谈不上研究,但由于是王府后裔身历目睹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是了解王府生活的一面镜子。同年出版的与王府有关的著作还有谈龙建的《清故恭王府音乐》,这是一本三弦乐谱,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谈龙建根据恭亲王曾孙毓峘先生的记忆整理而成的。全书共有六首套曲:《合欢令》、《变音板》、《平韵串》、《海青》、《普庵咒》、《将军令》。该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府在继承传统音乐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王府子弟的文化艺术教育。        进入90年代,在《恭王府考》的基础上,周汝昌先生又于1992和1998年先后推出了《恭王府与红楼梦》、《红楼访真--大观园在恭王府》。    1998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北京的王府与文化》,书中不但论述了明代王府的修建、清代王府的繁盛以及现今状况,而且从文化的角度对王府内的人员组织、祭祀、饮食、婚俗、丧葬、王爷们的喜好、王爷的轶事等也多有记述。该书的研究可能尚谈不上深度,所引用的资料也为平常所见,但却首次提出了王府文化的概念,并给予重视。        最近几年,又先后有几部与清代王府有关的著作出版。《北京王府》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北京清代王府的建筑规制、特点、地理位置、保护利用作了论述,并介绍了十二家"铁帽子"王府。但该书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缺憾,书中的大量插图没有标明王府出处,且随意安置,如恭王府的"天香庭院"匾额图片被插在豫亲王府的文字旁边,恭王府的后罩楼图片被安插在肃亲王府的说明里,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记者京梅关于恭王府的作品--《如梦如烟恭王府》是一本介于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著作,全面介绍了恭王府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历史沿革、王府人物、相关论战等。《大清王府》一书是文安主编的"清末民初系列丛书"之一部,是以往已经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清代宗室、王府文章的汇集。 (二)清代王府研究特点及其不足         概观近七十年的清代王府研究,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进程看,缺乏连续性,但又体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清代王府研究从最初的起步到现在已近七十年,但真正的研究阶段也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至今。从新中国建国到70年代末,整整三十年,笔者没有查阅到一篇有关清代王府的研究文章,整个研究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与建国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一些学者开始对王府进行研究。现今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80年代以后发表或出版的。随着王府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这种发展的态势必将会得到加强。         第二,从研究成果看,对清代王府的研究基本着眼于王府的历史沿革和王府建筑。关于王府历史沿革的文章除了早期单士元先生的《恭王府沿革考略》外,尚有杨乃济的《那王府历史沿革与现状》、《醇亲王北府沿革考略》,刘之光的《北京清代王府概述》,单士元的《清礼王府考》,许放的《京华何处忠王府》,陈平的《醇王府谈往》,吴空的《从天主堂到监国摄政王府》等。王府本身就是古建筑,一些古建专家从古建筑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于振生的《北京王府建筑》,刘大可、吴承越的《清代的王府》,王世仁的《北京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王其明的《中国王府建筑述略》等。         第三,从涉及王府看,恭王府、醇王府是清代王府研究中的热点。在为数不多的清代王府研究文章和著作中,恭王府和醇王府的研究成果就占去一半以上。这两座王府之所以得到学者的青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恭王府、醇王府保存相对完整,有利于研究的开展;另一方面与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在近代史上的身份和经历分不开。         清代王府研究虽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范围狭窄,研究角度单一。以往的王府研究成果,大多是谈王府的规制和历史沿革的。王府的规制和历史沿革是王府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当然需要研究,但如果仅限与此,王府研究就是欠缺的、不完善的。        (2)缺乏创新,研究多有雷同,"炒冷饭"现象突出。这种状况在以往的王府研究中是比较突出的。同一座王府,往往有多篇文章或著作论述,但这些论述并没有什么新意,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前人的成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王府研究资料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部分学者缺乏对资料的搜集和探究。        (3)虽有研究清代王府的著作出版,但缺乏深入、系统研究清代王府的综合性著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已经有十多部有关清代王府的著作出版。这些著作或论述王府的历史沿革和建筑布局,或论述与王府相关的某个专题,或对王府进行简略的综合性介绍等。然而以现存的王府为基础,深入、系统地对清代王府的地理位置、规制布局、建筑特点、室内陈设、文物典藏、管理机制、祭祀、饮食、服饰、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等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著作还是缺乏的。 三 清代王府研究展望         王府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是一块值得学界开垦的领域,也是能够获得丰硕成果的领域。目前,对于清代王府的研究还很薄弱。根据清代王府的研究现状,在未来的一阶段,王府研究必定会有升温之趋向,这种升温将会以王府文化为旗帜,进而呈现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基于王府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以下方面的工作在王府研究中值得重视:(1)加强王府资料的搜集。王府相关资料是进行王府研究的基础和先导,缺乏资料畅谈王府研究只能是无源之水。搜集王府资料,不仅要搜集相关的档案、历史资料、照片等文字图片式资料,而且也要重视与王府有关的实物性资料,如字画、家具、器皿、服饰等。(2)拓展王府研究的范围。随着王府资料的不断积累,在王府文化研究的旗帜下,应当有意识地拓展研究范围,打破过去王府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的局面。具体可以涉及王府的饮食、祭祀、礼制、服饰、音乐、彩画雕饰、室内陈设等。(3)培养跨学科研究的人才。王府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很广,其中包括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学科,因此,只有具备多门学科知识及其理论的研究者,才有可能把王府研究引向深入。目前,这种具备多门学科知识的研究者在王府研究领域是匮乏的。         总之,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重视王府文化、研究王府文化,并把王府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
本文档为【恭亲王府文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