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

2017-11-13 9页 doc 24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127

暂无简介

举报
“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 “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海外传媒, 曹洵 刘兢 约6373字 摘要:本文以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新闻生产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网络新闻的采集、制作与发布、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者、受众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网络技术对新闻生产造成时空压缩,加剧了新闻采集与制作的分离;网民广泛参与新闻生产,促进记者的专业角色转型,从传播者转变成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和意见综合者。这是当前网络新闻生产最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新...
“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
“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 “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海外传媒, 曹洵 刘兢 约6373字 摘要:本文以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新闻生产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网络新闻的采集、制作与发布、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者、受众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网络技术对新闻生产造成时空压缩,加剧了新闻采集与制作的分离;网民广泛参与新闻生产,促进记者的专业角色转型,从传播者转变成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和意见综合者。这是当前网络新闻生产最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新闻 生产实践 技术 采制分离 记者 角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现状 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新闻业带进网络时代,网络新闻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新闻生产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不断改变和重塑新闻生产的面貌。 本文聚焦于西方网络新闻生产,采用文献分析研究方法,追踪欧美学界新近研究成果,以欧洲、美洲等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新闻生产为研究对象,描述网络新闻生产实践现状。文章以新闻生产流程及其要素为分析框架,着重考察新闻的采集、制作与发布、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显著特征、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藉以通过对西方网络新闻业的考察,把握当今网络新闻发展脉络。 下面,我们先从新闻生产流程角度对当前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状况做简要描述。 1.新闻采集 (1)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和设备 在当前网络新闻制作中,记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如数字摄像机、网上通讯软件、后期编辑软件、视音频压缩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记者们将新闻信息制作成各种多媒体资源包或节目,供网络用户浏览。 (2)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新闻背景 网络仍然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资源库。以前,不少网上信息被直接作为新闻进行报道,但现在情况有所转变。学者Mitchelstein与Boczkowski在梳理历年研究中发现,1999年,美国92,的新闻记者在网上搜索新闻素材;而2000年的研究显示,1/3的英国媒体人不再使用网络资讯作为直接信源,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搜索新闻故事的做法,会被同行嘲笑。另一项对韩国和美国新闻记者的比较研究也揭示。网上资源更多只作为背景信息或补充扩展资料来使用,而非新闻本身(Mitchelstein,Boczkowski,2009)。网络作为直接新闻源受到普遍质疑。这种情况也说明,记者获取新闻源的渠道更为多样化。 (3)新闻生产中的大众参与 与此同时,随着博客、微博客等自媒体(we media)的出现,大众可以更直接地参与新闻采集,记者与网络受众间的互动加强了。学者Pavlik(2001)指出,现时的技术使受众反馈和生产信息成为可能,在传播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Weiss,Joyce,2009)。同时,新闻机构、记者也都在积极推动受众参与。 2.新闻制作与发布 (1)制作周期缩小 网络新闻最突出的特征是时效性强。发布周期从原来的月、周、日,变成现在24小时随时更新,新闻生产时间被不断压缩。研究发现,1998年《纽约时报》网络版每天只更新一次,而短短几年间,新闻更新已经可以用“新闻飓风”来形容(Klinenberg,2005)。(新闻发布)加速已成为美国当代新闻业的主要特征(Rosenstiel,2005)。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类似,如在阿根廷,全天连续的新闻发布已成为其主流新闻网站的制度规则。正如学者所评价的,网络新闻促使“两天新闻周期”崩溃,形成“高速新闻”的支配地位(Mitchelstei,Boczkowski, 2009)。与这种加速相适应,网络新闻的话语达方式也越来越简洁(Henrik:rnebring,2010)。 2.实时更新 网络新闻在追踪报道、实时更新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特别微博的出现,使网民、记者得以在第一时间,以最简洁的语言呈现新闻事件发展动态。这种特征清除了其他媒体存在的障碍:即时性和完整性,克服了其他媒体诸如版面和截稿时间的限制,更有利于报道突发性新闻(Weiss,Joyce,2009)。但与此同时,记者们也感觉到网民在每次登录网站时都想看到新信息的压力,不得不尽快更新网页。 3.受众反馈 受众反馈越来越被视为网络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各国都十分重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记者们认为,网络媒体最具特色的特征是可以接触到很多受众,并将他们的反馈整合进新闻采集的环节中,这些是传统新闻媒体所不具备的。网络媒体应成为受众分享新闻和反馈的平台。并且,向市民新闻发展是网络新闻的基本趋势(Weiss&Joyce,2009)。 二、网络新闻生产变化的显著特征 通过以上对西方网络新闻生产实践总体面貌的描述,我们发现,在整个新闻制作流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可以进一步从两方面进行描述。一方面,从新闻生产过程考察,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新闻生产的时空压缩越发显著,并促进了新闻采集与新闻制作、技术与新闻本身的分离。另一方面,从新闻生产要素考察,传播主体的记者与客体的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技术本身的关系也发生急剧变化,记者面临着专业身份的转型。我们将之概括为新闻生产变化的两大显著特征,下面展开分析。 1.新闻生产的时空压缩进一步加剧采制分离 基于网络的传播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压缩了网络新闻生产的空间和时间。空间压缩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记者在物理位移方面大量减少,不需要经常亲历亲为外出调查、采访,大部分工作在办公室,通过电脑、网络就可以完成。二是记者与新闻当事人、网络受众之间的联系打破了地域限制,经由网络沟通信息,更为便捷、高效。新闻生产的时间压缩方面,突出表现为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以小时为单位更新新闻;对于突发性事件、重大新闻事件,还必须时刻跟踪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外出调查新闻、核查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在网络新闻生产中正在逐渐削弱。记者们迫于时效性要求,没有时间对新闻来源进行深入调查、严肃核对,没有时间进行新闻的原创,使新闻机构产生依赖性,甚至变得“二手化”(Mitchelstei,Boczkowski,2009;Henrik?rnebring,2010)。 牛津大学学者Henrik rnebring从新闻劳动过程理论的角度,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观念与执行的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ption and execution)。他指出,在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闻采集与新闻制作之间的脱节和分离的现象。以前,高 超的写作技巧和信息收集能力被认为远比新闻制作技术(制图、排版、印刷等)重要;而当今的网络新闻生产,越来越要求记者具备基于电脑的技术能力和数字技术生产能力,如何写作新闻的重要性让位于如何将新闻包装成适合销售的产品,这说明,新闻搜集与新闻制作、技术与新闻本身分离得更为彻底。他认为,这些变化是服务于新闻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新闻生产更为高效,更好控制(Hen rikrnebring,2010)。 2.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型 记者的角色转型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与技术的关系,二是与受众的关系。 (1)记者与技术的关系:从传统“文人”向“新媒体人”转变 技术的发展使记者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记者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多重而微妙。一方面,记者在新技术的协助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另一方面,网络即时性的特征,使网络记者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有受技术异化的危险。据挪威记者工会联盟的调查显示,58, 的网络记者觉得他们没时间去完成所有任务(Steensen,2009)。 同时,网络媒体比其他媒体更要求新闻制作者具备同时使用不同的媒体工具(或方式),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如边使用聊天工具,边浏览网页,边打字。这种能力被Bromley(1997)称为“多重技能”(multiskilling)。多位学者指出,网络新闻增加了从业人员执行多重任务,以及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中将新闻采集和讲故事的技巧进行融合的压力(Weiss and Joyce,2009;Steensen,2009;Henrik rnebring,2010)。但如前面分析,这种技术要求与传统的新闻专业核心技能似乎没有必然关联:重要的不是如何讲故事的技巧,而是如何将新闻包装成适应不同媒体平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形式。正如Boczkowski(2009)所说的“媒体选择的去具体化”。也即如有记者所说,“我不是为报纸工作,而是为新闻工作。”(Mitchelstei,Boczkowski,2009),而原本作为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受到削弱,使这一群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被技术淘汰的忧虑。据美国马里兰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新闻记者对传统报业新闻和自己的职业前途整体上是担忧的、悲观的。60,的记者认为“工作压力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培训”;2/3的记者非常赞成“必须加强知识学习,全面掌握新技术”;还有50,的记者反映已有记者因没有掌握新技术而丢了饭碗。 Henrik?rnebring(2010)综合各项研究,提出了网络新闻记者的技能是变弱、提升还是更新技能(deskilling,upskilling,reskilling)的讨论。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观察到的情况基本一致:记者整体的技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多重任务处理能力;但对信息搜集、信源核实、背景信息发掘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尽管对此我们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记者与技术的关系,记者的专业技能变化,是与采制分离的新闻生产特征相适应的。 (2)记者与受众的关系:从单一传播主体向双主体转变 ?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程度进一步加深 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社会空间变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日常化,形成友好的互动关系。网民积极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有时,网民拍摄的照片、视频直接成为了新闻本身。在这些情况下,记者变成了新闻的发现者,而网民是新闻的“制作者”,他们之间的角色边界不再确定无疑,开始模糊,互相转化。而且,受众越来越多地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新闻生产中。如个人博客、播客、微博客等个人媒介;以及新闻论坛、新闻组、网民自建的公民新闻网站等。由新闻人生产的和由受众生产的在新闻网站上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传播主体由原来的记者,正在逐渐转变成“记者一网民”的双主体关系。 然而,对于允许受众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新闻生产,记者们却各持己见,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希望这种亲近关系主要以反馈的方式出现,记者在接近受众的同时保持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另一种观点希望这种亲密关系体现在受众成为新闻生产圈的积极合作者(Weiss&Joyce,2009)。前一种态度相对保守、谨慎,实际上不希望受众参与实质性的新闻生产,后一种心态则更为开放,不太介意记者与受众角色的融合,或许也包含对记者独立性的充分自信。 ?未来的网络新闻记者——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和意见综合者 随着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程度加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users generate content,简称UGC)。这种现象挑战着传统的“把关人”、“议程设置”的观点。Boczkowski(2004)在研究中发现,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投身子“门户开放”,致力于培养用户参与者,而不是传统把关人的“内容筛选”。Lowrey与Anderson(2005)在美国某地新闻消费的研究发现,超过2/3的受访者在非新闻站点搜索新闻,1/2的人认为自己很容易可以成为新闻记者。这些研究暗示了未来对界定新闻职业能力的质疑。“把关人”角色的消亡会导致受众挑战新闻的权威。更有悲观论调认为,对记者专业身份的挑战最终会导致新闻业的死亡。当然,也有学者谨慎表示,不要过早预言把关人的死亡,毕竟博客的影响力远不如专业新闻机构,专业新闻人对新闻生产各环节还具有绝对控制力(Mitchelstei,Boczkowski,2009)。这些分歧引发了关于记者角色转型的讨论。网络提供了交流意见和信息的平台和工具。因此,网络新闻记者的角色 可相应地转变成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公众意见的综合者。记者控制谈话、为参与谈话做深入调查、在辩论中带来新的信息。在这种新兴角色中,倾听受众变成重要的部分,记者可以以信源、专家意见、趋势探测者、批评者的形式(身份)来倾听受众(Weiss&Joyce,2009)。 在记者角色转型的同时,新闻网站本身的风格定位也会发生变化。Deuze(2003)提出两种类型的网络媒体参与式传播:温和的方式和激进的方式(moderated and unmoderated)。当允许用户分享评论、添加内容而不受干预时,这样网站可说是开放的,相反,若只是允许用户参与,但严格干预、控制互动,则是封闭的。据Deuze(2003)的研究,主流新闻网站通常提供范围较广的内容,但参与传播极少,通常是温和的(Weiss,Joyce,2009)。 三、讨论与总结:新闻业与记者的未来 1.采制分离对新闻本质的影 响 根据上述分析,网络新闻时空压缩的生产特征促使新闻采集与制作进一步分离,使记者的核心专业技能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将有可能改变新闻生产,乃至新闻的本质。一直以来,“如何讲好一个新闻故事”是记者核心能力(包括发掘新闻线索、甄别信息、采访调查和写作各项能力)的体现,但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这一过程被简单化、程序化,有时甚至被忽略。如对新闻来源的核实,对各方当事人观点的全面呈现等,在实时更新的压力下很难得到保证。记者的工作重心越来越向信息整合倾斜,即如何尽快将新闻素材制作成不同版本、适应不同媒体平台的新闻产品,而不是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度组织和挖掘。新闻的信息特征更为突出,即注重提供事实本身,而非启发思考新闻背后的意义。有研究显示,网民们希望网络新闻持续更新的同时,也希望读到深度的背景信息,多样化的新闻内容和视角(Nguyen,2010)。因而,新闻的速度和实际内容应该并驾齐驱。若只片面追求时效性而忽略了新闻的其他特性,不但不能满足受众的多元需要,也没有全面地体现网络新闻的优势。而且,随着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参与进新闻生产过程,网络新闻的碎片化特征更为显著,这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信息甄别的难度。同时,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只是熟悉媒体操作技能、掌握基本语言表达的“新媒体人”,而非经过专业训练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人。 以上的这些现象:缺乏信息核实,重信息、轻意义,新闻碎片化,人员非专业化等,都与传统的新闻价值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相悖离,使新闻的本质有异化的危险。 2.受众生产内容(UGC)对记者专业身份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已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那么,受众是否会对记者的专业地位形成挑战?记者这一职业是否会逐渐消亡?尽管这样的提问有耸人听闻的嫌疑,但作为对新闻生产方式变化的追问,仍不失有理论探讨的价值。 已有研究显示,学界一方面肯定公民参与新闻,如Deuze(2007)表示:公民新闻网站填补了已有的媒介组织留下的空白。但更多的是对其专业性表示质疑。Carlson(2007)、Lowrey(2006)等人指出,是否为新闻机构生产是新闻和博客最根本的差别,受众生产内容的客观性、专业性方面没有得到专门的确认,内容、工作程序、表达语气、价值观念、版式等是这一差别的表现形式。甚至,学者们认为,活跃的新闻论坛只是读者游乐场而已,用户被视为积极的故事读者和消费者(Mitchelstein&Boczkowski,2009)。 笔者认为,尽管目前UGC在整体上还不具备与专业新闻生产抗衡的能力,但网络为新闻记者和受众搭建信息分享、交流互动的平台,记者与广大网民共同建设新闻内容将是今后长期存在的局面。网络新闻生产和讨论将经由专业记者的作用慢慢进入理性成熟的轨道。总之,用户生产内容与记者生产内容的融合共享、受众与传者身份的模糊和转换将是未来更为激烈的矛盾和争论所在。 通过以上对当前西方网络新闻生产形态的梳理,使我们更全面清晰地认识当前网络新闻业发展的先进阶段和前沿形态。其中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技术对新闻生产时空的压 缩作用、用户生产内容对记者专业身份的冲击等,对认识网络新闻生产的形态变化、考察未 来新闻业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本文档为【“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