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2017-09-17 13页 doc 31KB 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 “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 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他教人要 “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 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自称是爱智者,他一生最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他叫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认识你自己”让我们到底要认识什么 1、感悟生命的重要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中,首先包含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生命是对人之生命的取向,它使人有了价值标准与判断,使人的主观性、目的性与客观性、实践性统一起来。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是生命的内在尺度,是价值性的追求。智慧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创造与超越,它使人的认识更加理性、科学与艺术,使人类的精神更加健康、崇高,使生命的意蕴更加丰富、完美,智慧生命是人发展的动力之源。这四种生命体现出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价值、道德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它们是生命系统的不同要素,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这四种生命构成一个整体,人若离开任何其中一种,其生命就是不完整的。因而,“认识你自己”就要求人们要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可以传授的。道德的可教性在于它的普遍性。正因为道德原则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与人之间才能在道德问题上互相沟通,通过对话相互交流,发现普遍的道德原则。苏格拉底教导的中心是“德性”。他用这个词表示人的生活的完好或完善。他告诉雅典人说:他的使命是“关注你们的道德完善”。他还说:“人的完好并不来自金钱,反之,个人的和城邦的金钱和其他好处来自他们的完好”。当今世界惟利是图、弄虚作假、以权谋私、损人利己的人面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否会感到汗颜,苏格拉底努力使人们相信这样的道理:德性是值得为之而生活的最高的价值,通过道德的完善,人们将会得到最大的好处。正如苏格拉底 2 所说:“再没有什么比每天谈论人的完善更为幸福的了??没有经过如此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苏格拉底把“好生活”、“公正的生活”和“幸福”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他还使用“心灵上的好处或坏处”和“身体上的好处或坏处”的类比来证明他的幸福观。他说,正如每一个人都想要身体上的好处,避免身体上的坏处,每一个人和城邦也要选择心灵上的好处,避免心灵上的坏处;或者说,趋善避恶是最大的好处,这也是幸福。苏格拉底强调幸福归根到底是心灵的、无形的、精神的好处;今天大体上我们也这样定义幸福。德性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追随德性也就是“关注自己的心灵”,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他以前的自然哲学家想要找到一个比撑天神阿特拉斯更伟大的本原,但却没有想到这个本原正是“善”。他认识到这个错误之后就“求助于心灵,在那里寻找存在的真理”。苏格拉底用“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把关注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心灵,在心灵中寻找一个“最强的原则”。那么,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这个原则就是德性。我们知道,没有道德自律,没有普遍的,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苏格拉底的“德性”标志着人类的道德意识上升到自觉的普遍性的高度。他用“德性”,鼓舞人们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应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己的心灵,以求做一个高尚的人。#、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然人具有社会性,那么人对自己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认识生命的重要阶段,而要向更高的阶段迈进,那就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即人生的价值问题。在当今科技发达、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人都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十六大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是永恒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作贡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明月: 试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经济社会中,必须具有良好的、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否则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那社会就无法获得物质财富,就无法保证社会的进步,就更不可能建成我们富裕的小康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奉献的精神追求,那人类社会就无所谓文明。没有知识,没有德性,又何谈人生价值。温?辛格在《我们的迷惘》中说,“人生必须超越了它的庸常、重复和机械的因素,必须凭籍想象进行有目标的活动,用新的展望刺激我们的思想,磨砺我们的感觉并且尽量满足它们,唤醒我们的激情并寻求新的表达的可能性,从总体上说,还必须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意识,探索人类存在的未知能力。否则,人生便是无意义的。令人厌倦的,或者毫无新鲜感的人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人生。”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人满脑子只想金钱,有的人则把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的人则渴望拥有权力、高高在上等等。我要说的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途径 3 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你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你的理想是伟大还是渺小,在你付诸实践的时候,一定要“认识你自己”,一定要净化你的心灵,别损人利己。 三、在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固守 我们的精神家园尼采说:“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让人无所追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人们在精神生活,人们在理想、信念、追求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强调珍爱生命的今天却会发生伪劣婴儿奶粉致婴儿死亡的事件,为什么国家一再强调矿井的安全却总有事故发生,为什么天天讲廉政建设却总有腐败案例等等。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的道德是否有些滑坡,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是否有些空虚、有些孤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乌托邦”哪里去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育。我们有陶渊明的“桃花源”,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有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为建立新中国有无数的先烈为之浴血奋斗。现在我们必须多付出一点关心、一点同情心、一点责任感、一点爱,否则如何面对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前辈先烈,斯宾格勒在回顾了西方的精神文化史之后感慨地说:自从古罗马以后,任何远大的生活理想就大部分变成了一个金钱问题。他断定:那是西方的没落。但愿如此。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作为个体的人,人是孤独的。自然界中最大最深的鸿沟,是个人与个人在心灵间存在的那道裂隙,这道裂隙,我们只能用关心、只能用爱去弥补、去填平。我们要尽力做到:面对自身,要了解自我,做到与自身的和谐;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面对社会,要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弹奏出动人的乐章。总之,我们每时每刻都应不断提醒自己:“认识你自己”,不断地反省自己,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为他人、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发一份光。 认识你自己 就现象层面看,“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针对当时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骄妄”所提出的诘问。但实际上却是苏氏对人类自身困境的一种焦虑与深省,其真实涵义就是反观自身,以此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黑格尔认为,“认识你自己,这乃是精神的法则。苏格拉底实践了这条诫命,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斐的神的英雄: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然而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 ———这乃是一个变革”[ 1 ]96。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这种变革,唤醒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深刻触摸到了人的本质,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4 一 “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客观外在的一条曲径。智者们宣称自己知道一切,懂得一切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地教授学生以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可是他们却恰恰缺少了知识的知识,他们自称懂得一切,却不知这些知识应当正确地用在何处,因为他们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身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主体的知识,他们的认识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呈现在表面的、使用上的“技术”,而非真正的认知主体的“知识”,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作为认识主体是自明的存在本体,无需去认识。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术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是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的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刻甚至可以有截然相反的论点。这样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标准,对待任何事情都没有了一个普遍的基准,人们不断迷失于远离自我本心的外在知识,而对最重要的“我”却视而不见,从而逐渐被自己所创造的“成就”所湮没。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正是对人们的这种存在状态所提出的反省认识。在苏格拉底看来,认识你自己“远远超出对个人教育的简单忠告的价值,它证明人不断自我总结再总结的必要,否则他就会迷失于外在性,这种外在性幻觉如此强烈,引导人去把他自己和他人视为物,结果是把自己和他人视为手段而非目的”[ 2 ]75。外在的知识不断侵占人们的心灵,人对自身缺乏认识导致人逐渐被“物”化,生命的尊严在主体的“无知”中被遗弃了。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令人痛苦且显而易见的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知道得很少,但是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仍旧在“沉睡”中知足。而作为“牛虻”的苏格拉底,所要“叮”的正是这些沉睡中的人们,使他们从沉睡的状态中苏醒,从只关注外在的知识返回到自身,以看清那些他错误地以为属己的思想、信念、渴望和梦想之后的东西。在这样的认知状态中,人们才能真正知道你自己。然而,要真正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需要这样的智慧,即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只有“聪明人或有节制的人,才能够认识自己,能够考察他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还能够明白其他人知道些什么”[ 3 ]153。问题是一个人如何才能知道他所知道的事情以及他知道自己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这也即认识你自己如何可能? 要真正拥有一种既是关于认识主体知道他所知道的事情以及认识他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的智慧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格拉底也不能对此给予明确的回答。即便“认识自己”虽然困难,但是并不排除这种认识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其中折射出来的真正涵义实际上正是苏格拉底所要强调的“反思”,所谓省察的哲学的生活这样一种反思的生活,“反思”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其强调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应然的状态。这种反思的平衡,这种度量的技艺让人们拥有对“过度”和“不足”的估量,避免表象的偏见,解除“影像”的蒙蔽,从而认识到什么对自己才是真正合适的,以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正是在这种智慧的指引下,对自己具有充分的了解,不自以为是,不狂妄自大。这样,经由理性,不断反思,“认识自己”便得以可能。 5 二 既然“认识你自己”不仅关涉到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关涉到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两个方面,在苏格拉底看来,主观上认知方面要求人们须“承认自己无知”,而在身体力行方面需要“节制”的智慧。“无知”使心灵得到释放,从而开拓了主体无限认知的空间,自我的认识便有了充分的前提,而节制的智慧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反省自身,认识自己。 1. 承认自己无知 智者们自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可是苏格拉底却认为他其实并不聪明。苏格拉底认为他自己和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一样,都是没有什么知识可以值得自吹自擂的,但是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却认为自己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无知相当清楚,他认为他在这一点上确实比那些人要稍微聪明一点,因为他不认为自己知道那些他不知道的事情:“我想这是我惟一可取之处,因为我从头到脚都是缺点,总是把事情弄错。事实上,每当我遇到你们这种拥有智慧名声的人,我的缺点就被证实了,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但我拥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这是我的救星。我不怕羞耻地学习,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对那些回答我的问题的人抱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从来不会忘了对他们表示感谢”[ 3 ]288。苏格拉底的“无知”主要是对一直困扰着人类的诸如正义、节制、勇敢、善、神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惑。苏格拉底不认为自己知道,也就意味着会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而不是停止不前,因而“智慧”也就相应地被认为是一个追求智慧的过程,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究哲学的过程,所以苏格拉底宣称“我不想装出一副有知识的样子,, 而想和你们一道探索”[ 3 ]400。苏格拉底宣称“我非常明白我是没有智慧的,无论大小都没有”[ 3 ]7。正是这种认识到“无知”的智慧,才真正开启了通往认识自己“本真”之门。可是,苏格拉底却“放弃了这一独特优势,开始帮助别人,以便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的知识实际上是多么贫乏??我们知道我们没有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共同探索,去发现我们所能认识的东西”这便是“认识你自己”所需要且必要的第一步,即首先除祛自己心灵的那种骄傲,惟其如此,人们才有真正认识自己的“空间”。承认自己无知,而不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此,这正说明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也即“勿过”,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节制”。这样,“无知”便过渡到了“节制”。“节制”成了“认识你自己”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 节制的智慧 “节制”是人对自身的一种清晰的认识,经由理性的反思、度量之后,进而做出符合自己本心的选择,既要“勿过”,亦不能“不足”,这是“认识自己”一个充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苏格拉底认为凡缺乏自制(节制)的人,无论对自己或者对别人都不适当,也没有好处,不能自制也就不能做出任何有恰当效果的事情来。因为“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并不是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物来饱足自己的私囊那样,而是对人既有损对己更有害,的确,最大的害处是不仅毁坏自己的家庭,而且还毁坏自己的身体和灵 6 魂”。苏格拉底本人不仅持这种节制的理念,而且在实践上还以身作则,“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 5 ]33。因为他能够制服身体上的私欲,从而达到灵魂的快乐和无纷扰。一方面,唯有自制的人方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相反,如果不能自制就不能忍饥、耐渴、忍受瞌睡等等,然而这一切正是吃、喝、睡眠之所以有乐趣的原因,有了“渴”的感觉,才有喝水时的快乐;有了“饿”的感觉,才有进食时的快乐??有了自制,才更能体会到自制后的快乐;如果不能自制就阻碍了人们对于这种最必要和最经常的乐趣之享受,人们只有在经过了一段期待和克制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些事的真正快乐,“惟有自制能使人忍受我所讲的这一切,因此,惟有自制才能使人享受我所提到的这些值得称道的快乐”[ 5 ]172 ;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只是竭尽全力追求过度快感的人,和最愚蠢的牲畜并没有什么分别,而能自制的人就截然相反了。苏格拉底不仅自己实践着“节制”,而且还教导和他在一起的人也要有“节制”,因为他认为,“对于任何希望有高尚成就的人来说,自制都是必要的,因此,首先他使那些和他交游的人清楚地看出,在一切人当中,他自己对这方面是躬行实践的。然后,他又借着他的言论劝勉他的门人, 要他们把自制看得比什么都更重要”就这样,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使那些和他在一起的人生活得更有节制,通过节制更加认识自己,从而选择合适于自身的事物,以使行为更为良好。另一方面,那些自认为自己拥有任何知识的人,他们或许拥有各种机智、才学、技巧,口才流利,心思巧妙等等,可是他们并不拥有“节制”的德性,那么这些才识就走到了反面,并且呈反比例增长,越具有才能,作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就是最大的善,而不能自制的人就和智慧远离,也就是和善远离,并驱使人走向其相反的方向。他认为“由于不能自制使人对于快乐留连忘返,常常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人感觉迟钝,以致他们不但不去选择较好的事,反而选择较坏的事,从而就阻碍了人们对于有用事物的注意和学习" [ 5 ]171。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不能自制的人对于健全理智是极为不相称的,不自制将会“令人宁愿选择有害的事而不愿选择有益的事,宁愿忽略有益的事反而注意有害的事,并且还迫使人去做和健全理智相违反的事”[ 5 ]171 ,所以,自制是首先必需的。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没有自制,那就只能多行不义和多作恶事罢了。“节制”的智慧使人们不至沉迷于外在的种种“诱惑”之中,心灵不至被外相所奴役、所遮蔽,灵魂的健全需要以“节制”作为基础,以此发明本心,认识自我,进而选择从善,获得美德。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的本分就是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并且在自己心里树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有了这样的美德,便能选择高尚和美好的事情,并将之充分地付诸实践,自制的人在实践这一切的同时,也就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三 “认识你自己”对主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由“不自觉的行动”转向“做自己的主人”。在苏格拉底看来,“‘不自觉的行动’完全是无知的结果,而‘做自己的主人’是一种智慧”[ 3 ]484 ,受自己支配的人都不是无知的。“不自觉的行动”意味着人们缺乏关于主 7 体的知识,缺乏关于善的知识。那些被情欲、快乐、痛苦、恐惧之类所支配的人,他们没有拥有善的知识,并没有认识到什么对自己是合适的,因而他们的行动是不自觉的。苏格拉底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智慧,那就是“度量”的智慧。在行为和选择的过程中,不会让表面的现象将人们引上歧途,从而消除印象产生的效果,通过对事物真实状态的揭示,而避免陷入混乱,从而做自己的主人,过幸福的德性的生活。“这样一来我们就决不会犯错误,我们自己和那些从属于我们的人就能在这种正确的指导下度过我们的一生”。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同时也就是“反求诸己”,认识到什么对自身来说才是最好的,从而进行选择,获得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视为一种关于“有知”和“无知”的知识,也就是说人们知道什么对自己合适,而且能够分辨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从而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根据这种对智慧的新看法,智慧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拥有这种知识的人会更加容易地学会任何他要学习的东西,一切事物对他显得更加清晰,因为除了知识的对象外,他还能看到这种知识,这也使他能够更好地考察其他人用来认识他自己的知识,而不拥有这种知识的人可以被认为是洞察力较弱或不那么有效”。因此,拥有智慧的人在其它事情方面也肯定会秩序井然:因为有了智慧的指引,有了反省的态度,那么做自己的所懂的事情便可获得预期的目的,而错误也就尽可能避免了,因此人们就会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的事情,而人们的所作所为也一定会良好和高尚,而行事良好意味着幸福。苏格拉底非常强调认识自己的好处,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他们不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对自己合适,而且还拥有鉴别别人的能力,可以劝导他人,以获得幸福,因而获得人们的赞扬和尊敬。然而,“那些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的人们,他们选择错误,所尝试的事尽归失败,不仅在他们自己的事务中遭受损失和责难,而且还因此名誉扫地、遭人嘲笑、过着一种受人蔑视和揶揄的生活”。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那些认识自己的人都将会有错误的估计,因而得不到幸福,反而要陷于祸患。当然这样一般的认识自己的知识是很难找到的,因而苏格拉底便退而认为如果人们拥有这种一般的认识自己的知识,那么他就会更加容易地学会他所要学习的其它知识,而没有那些拥有自我认识的人在这个方面则要差得多。“反思”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其强调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应然的状态,人应该对自己进行反省,从而过一种美德的生活,一种“好生活”。苏格拉底尽其一生所要提醒人们的就是“反思”自己。苏格拉底“能够以超乎寻常的毅力从事这种创造———批判工作??思想的产物从来不会完美无缺,也从来不会停滞不前,这就是苏格拉底之所以花费如此多时间来提醒人们说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原因??苏格拉底时刻准备重新开始,从来不自以为是,愿意每天审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4 ]77 - 78。理性的、内在的反省可以消除个体感观、认知、所产生的偏颇以及由于内在的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的紧张,通过这种对生命真实状态的揭示,可以使灵魂生活在平静与安宁之中,与真理在一起,以此拯救“非本真”的生命。苏格拉底每天与人们对话,为的也就是帮助人们更加认识自己以克服人们在思想上的一些狂妄、偏见等等,思想在人们每天不断的反省与被反省中前行,智慧由此而绵延。面对现代主体的困境,我们仍然需要苏格拉底的智慧,认识你自己在现代仍然是必要的且紧迫的。 8
/
本文档为【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