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珠小珠落玉盘

2017-09-20 5页 doc 17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大珠小珠落玉盘大珠小珠落玉盘 “珠光宝气”曾是贵族们炫耀身份与地位的装扮,这个“珠指的便是珍珠。珍珠独特天然的光泽,一直以来备受我们青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更是传神地将珍珠的声美之神韵表现无遗。历史上著名的“隋侯之珠”更与“和氏璧”齐名,珍珠柔美的外形,湿润的光泽,清脆悦耳的声音,使之成为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珠宝。 珍珠又名Margarite,是由古代波斯梵语衍生而来,意为。大海之子”,其英文名称Pearl则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来。珍珠产自珠蚌体内。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在海边觅食的时候,就发...
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珠小珠落玉盘 “珠光宝气”曾是贵族们炫耀身份与地位的装扮,这个“珠指的便是珍珠。珍珠独特天然的光泽,一直以来备受我们青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更是传神地将珍珠的声美之神韵现无遗。历史上著名的“隋侯之珠”更与“和氏璧”齐名,珍珠柔美的外形,湿润的光泽,清脆悦耳的声音,使之成为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珠宝。 珍珠又名Margarite,是由古代波斯梵语衍生而来,意为。大海之子”,其英文名称Pearl则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来。珍珠产自珠蚌体内。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在海边觅食的时候,就发现了具有彩色晕光的洁白珍珠,并且被它迷人的光泽所吸引,从那时起珍珠就成了人们喜爱的饰物,一直流传至今。 一块未经切磨的宝石或未经雕琢的玉石,很难称得上是贵重的宝石,而从珠蚌中取出的优良珍珠,无需琢磨,就俨然一件大气天成的珍品。 历史 大约5000年前,古印度人开始把珍珠作为宝物,与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玫瑰一起并称为佛教七珍,并在印度恒河文化中开始享有极高声誉。 在我国,珍珠则与玛瑙、水晶,白玉一起并称传统四宝。《尚书禹贡》中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 《山海经》,《尔雅》、《周易》等中国传世巨著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早在公元前22世纪的夏禹时代,淮水,夷水等地就已经出现了淡水珍珠,并被指定为当时必须交纳的贡品:秦昭王则把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首;汉代的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在苏州西南发现北宋时代的珠舍利宝幢,高达1.22米,其中珍珠多达32000颗,慈禧太后的殉葬物中发现的大小珍珠至少有33064颗,最大的一颗重达128克,是外国贡品,为宝中之宝。 我国还是开创用河蚌培养珍珠最早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书经》中就有关于珍珠的记载。明代《天工开物》中已有详细记载关于古代采珠的方法和采珠图。在宋代,已开始人工养珠,并把养殖的方法传到日本和其它国家。到了13世纪,已有人用铝或锡制成菩萨放入蚌体内,形成奇异的珍珠菩萨,素有珠城之称的广西台浦,由于产珠极多,以至合浦白龙城的城墙全用珍珠贝筑成。但由于历代贪吏的搜刮,珠民背井离乡,以至“珠迹不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工养殖珍珠重发生机,时至1999年,我国珍珠产量已达1220吨,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95,,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珍珠王国。 文化 从神话到传说,珍珠直被认为是诸神送给大地的礼物,在西方的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出生于贝壳中,当贝壳打开时,从她身上滴下来的露水就变成了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在著名画家波堤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一画中,女神自水底一叶巨大的贝壳上缓缓而出,女神身上滴下的水珠被爱神散发出的动人光彩凝结成了为光的珍珠,洁白无瑕,晶莹夺目,丹麦人将珍珠与美人鱼扯在一起,美人鱼思念王子而不得,泪洒相思地,被守护在身边的母蚌珍藏起来,时间长了,眼泪就变成了颗颗珍珠,在东方的古印度,人们则相信珍珠是由诸神用晨曦中的露水幻化而成i波斯的神话则认为由诸神眼泪变成的珍珠象征光明与 希望,中国民间亦有“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等说法。 基本性质 珍珠产于某些软体动物体内,因异物进入壳内而逐渐被母体分泌出的珍珠质所包围而形成珠状颗粒。一般来说,珠蚌越老,珍珠也越大,所以有“老蚌生珠的说法。 珍珠具同心环状结构,形成放射状的珍珠层,光线的作用使这些放射状的珍珠层会产生虹彩光泽,即珠光。 珍珠般呈球形或近球形,因为多层的结构(平均1000层,0.5mm),所以韧性与弹性都比较强。根据测验,珍珠在70cm的高处自由落下,其反弹的高度约40cm,这与同体积的不同成份的球体相比,其弹跳高度要高很多,因此也可将此作为与玻璃,树脂仿珍珠等的鉴别特征。 主要产地 古代产珍珠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埃及,波斯,希腊和印度,但由于天然蚌的出珠率低至万分之一,因此珍珠十分稀少。 19世纪,中国的珍珠文化于清末传入日本,在日本被誉为“珍珠之王”的珍珠养殖家御木本幸吉(Kokichi Mlklmoto)就是在那个时期逐渐奠定了事业基础。 我国的珍珠主产地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占我国总产量的90,,并在浙江诸暨和江苏苏州两地形成两大珍珠交易市场。 常见品种 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据考在2亿年前就已出现。 商业上最常以珍珠的形状和大小作为分级标准。 1 圆珠。指形态为圆形的珍珠,按圆度分为正圆珠,圆珠和近圆珠。正圆珠是指圆度最好的,商业上也俗称为走盘珠;圆珠指形态很圆的珍珠近圆珠指形态上比较接近圆珠的珍珠。 2 扁形珠。指形态为扁平面形,有一面或两面的近似平面状,如扁圆形扁椭圆形饼形、菱形、方形等。 3 椭圆珠。指形态为椭圆的珍珠,长短直径比大于百分之十。可进一步按长短直径差分为短椭圆珠和长椭圆珠。 4 玛比珠。是一种半边珍珠,也称馒头珠或半圆珠,实际上是一种再生珍珠。其方法是将扁形珠核插入贝壳后再放回水中养殖,直至珍珠屋将珠核一层层地包裹起来形成半圆形。其特点是颗粒大、光泽强银白色,表面光滑等,颗粒可大17mm或更高,尤以澳洲玛比珠的质量和产量最高。 5 异型珠。除圆珠,椭圆珠,玛比珠以外的其他形态各异的珍珠,如梨形,水滴形、随形等,商业上统称为异型珍珠。 此外还可以按形状、产地,母贝类型等分类。总之要视其分类依据而定。 优化处理鉴别 珍珠优化处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漂白、增光,改色抛光、染色,辐照处理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珍珠的质量。 黑珍珠是珍珠中最名贵的品种,因此黑珍珠的改色历来也是最引人瞩目的。通常把珍珠染成黑色或辐照成黑色来仿黑珍珠。 除常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先进的现代测试技术鉴别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珍珠,如海水养殖珍珠和淡水养殖珍珠、天然珍珠与染色珍珠,天然珍珠与辐照处理珍珠等。仿品鉴别 市场上的天然珍珠仿品(也称为人造珍珠),主要有如下四种。 1 充蜡玻璃仿珍珠:在圆形空心乳白色玻璃小球内充填石蜡,而外形酷似珍珠的仿制品,密度低于1.5g,cm。 2 实心玻璃仿珍珠:将乳白色实心玻璃球浸泡在珍珠液中而成,但外表珍珠层极薄,易呈片状脱落: 3 塑料镀层仿珍珠在乳白色珠形塑料外镀一层珍珠液,放大检查表面呈均匀分布的丘疹状,镀层没有天然珍珠或养殖珍珠那样紧密平整,易呈片状脱落; 4 珍珠贝仿珍珠:以天然贝壳上的珍珠层磨成圆珠,外镀珍珠液,虽然密度与天然珍珠无异,但强透射光下能见到明显的珍珠粉成层的平行条带。 珍珠等有机宝石切忌有损鉴定,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如灼烧,牙试等方法加以区分。 质量评价 珍珠的质量评价因素主要从光泽,颜色,形状大小,瑕疵等方面进行。 此外,多颗粒珍珠首饰的协调搭配也非常重要,尤其珍珠套饰的对称与否可塑造出佩戴者不同的品位。 选购,保养与收藏 珍珠的选购,除注意辨别真伪外,还要认真选取大而圆,色好,光泽柔和,形状标准的珍珠。 因为有机物与水的存在,珍珠自然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硬度偏低,容易被硬物划伤,也容易被灰尘磨损光泽,结构不稳定,易变黄发干,中国的一句老话“人老珠黄”描述的就是这个变化。所以在保养时必须避免珍珠与任何化妆品 普通日化产品,油烟酸碱等的接触,不能长期置于干燥的环境中或在阳光下暴晒等,以免珍珠因失水而表面干裂,光泽降低,同样不宜在出汗多的季节或环境佩戴,因为汗液中的碱性物质会破坏珍珠的表面结构。 其他 珍珠除用作首饰外,还可入药,我国自古就被中医用于治病救人,其疗效在历代中医典籍中皆有记载。《海药本草》称珍珠为真珠,意指珍珠至纯至真的药效功用。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把珍珠列为治疗疾病的重要药材,并阐明了珍珠的药效。《日华子本草》注明珍珠能安心明目。《本草汇言》指明珍珠能“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 珍珠还可以作为一种养颜佳品,因为它富含角蛋白与水以及十几种氨基酸和28种微量元素,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用珍珠粉涂面,可令人润泽涂于手足,去皮肤脂肪,除面斑,止泄。”珍珠霜,珍珠液,可通过人体表皮细胞吸收,增强皮肤细胞活力,提高代谢能力。又由于珍珠含有适量的高级脂肪醇等,因此具有防止皮肤衰老的独特功效。经常使用可使肌肤柔嫩白净,滋润光滑,永葆青春。我国目前所产中低档珍珠很多均用来入药或用作珍珠霜等化妆品。
/
本文档为【大珠小珠落玉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