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yong《高山仰止》教案1

yong《高山仰止》教案1

2017-09-26 29页 doc 55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yong《高山仰止》教案1yong《高山仰止》教案1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柴桥中学 徐姣琴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
yong《高山仰止》教案1
yong《高山仰止》1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柴桥中学 徐姣琴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感知 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 ——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 ——(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 9.11 ; 子贡对孔子 19.23 19.24 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之学勉力。 好学的颜回谈学习。主要感叹老师之道的高深莫测,难以追随。 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 1 方。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 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颜子从孔子学道,发现道是如此高深,而又无处不在。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 是颜回对孔子师道崇高的咏叹。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有多么伟大,无法估计。颜回用形象的语言表明了自己无限敬仰之情。 颜回对孔子的道德学问的赞美。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讲了三个问题:孔子道德崇高,学习精深,难于企及:教学方式独特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自已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 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 2、子贡眼中的孔子。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才很好,雄辩 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滔滔,又能料事。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 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称他为“琏瑚之器”。(盛祭品的容器,很贵重) 子贡话说得好,官当得好,生意也做得好,用现代人的来看,是一个地道的成功人士。 人们常用是否“入门”来形容学习的深浅程度。未入门的人 是“门外汉”,根本还是外行,因为他并不知道门内是些什么,有 些什么珍贵的东西。另一种说法是,没入门时,在外面看一座房 子常简单,一眼观尽。但当你入得门去时,才会发现里面非常 复杂,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东西房屋,南北厅堂。所以,越入 门越觉得深,越入门越觉得自己原先的了解太浅薄。这是一般人 的经验。 子贡在这里也正是用这种一般人的经验来说明问题的。当他 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贤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实事求 是地加以辩驳。用他的比喻来说,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 人们要认识自己很简单,门都不需要进,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内 部的一切都在眼中了,包括“室家”(夫妻住的寝室)都可以看得 清清楚楚,没有什么遗漏。而老师孔子就不同了,如果还是用围 墙来作比喻,他那围墙就非常之高,假使你找不到门进到里面去, 里面的一切,包括宗庙的华美,房屋的多种多样,你根本就不知 道。正因为你连门都找不到,入不了门,不知道里面的深浅,所 以你才会认为没有什么。 子贡的意思很清楚:叔孙武叔之所以说我比老师还贤,是因 为他只能见到我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而老师的围墙里面到底 有些什么,由于他连门都没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 这就叫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我固然很浅,那只能见浅的人 本身不也很浅吗,所以,他说出孔子不如我的话来,也是可以理 解的嘛。 这就是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 誉。不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还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的道理。 所以,当你尚未进入某一个门时,切勿乱发滥言, 2 妄加评议,以 免贻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浅薄来。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又称为:门墙 2、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游说列国,保全鲁国之时,摧毁了齐国,又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又成就越国称霸)”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结合本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 ——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指出他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语,表面平和,实为坚决。 室家、宗庙(百官)都喻指学问修养。“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墙高而不得见,说明学问修养之精深。“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叔孙武叔的浅薄和妄言。 子贡是否有点不识好歹,说他比老师还厉害,他却不买账。 ——叔孙武叔借提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用心。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批评了中伤者的不自量力,语颇犀利。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问话。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师道德高尚,内在华美,好比太阳月亮,无人可以超越。可见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热爱、崇拜。 :子贡特别尊敬老师,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子贡处处维护老师的名誉。有人说,孔子的荣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子贡的传播。 屏显资料:子贡尊孔 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清】崔 述 过渡:那么,孔子是否真如日月般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呢,我们今天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我们来看前面部分,在前面部分提到了哪些弟子, ——学生有六:闵子骞、子路、冉有、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六个。我们同学最喜欢哪个学生,(学生可能回答子路)那就来看看孔子与子路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为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评点: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说话理直气壮的样子。诸子风骨毕现。一则以乐,一则以忧。乐见诸子风骨,忧见子路好勇。乐,爱也;忧,爱复深也。夫子对弟子之爱,已臻关心终身的地步,深矣~(亦见知人) 3 古语说:“峣峣者易缺。”太洁白了容易受到玷 污,太高峻了容易缺损,大刚强了,则容易夭折。孔子知人论事, 具有先见之明。后来的事实证明,子路的确不幸被孔子所言中,死 于卫国的内乱之中。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担任 卫国大夫孔俚的家臣,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本在城外,但他抱着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与暴徒血战而死。据说 孔子听到卫国内乱,曾伤心地说:“子路要丧命了~”不久,果然 传来了子路壮烈牺牲的消息。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白求全,所 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孔子深 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对他发生了叹惋。 孔子对他的学生真是了如指掌啊~ 提问: 孔子很高兴很满意,却又为何说子路“不得其死然”, 答案: 子路这个人勇武过人,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体现孔子对学生无限关爱、牵挂和担心。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 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说后立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译文:周朝春秋时的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早年家里很穷,一家人曾经把野菜当作主食来糊口度日。为了奉养双亲,他还经常赶到百里之外,买了粮米来亲自背着走回来。后来,双亲相继去世,他南游到了楚国,做了大官,平时随从的车骑就有一百辆,还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的精美的食物。尽管生活优裕了,子路却经常叹息道:“现在虽然想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米,却再也办不到了。” ) 不能善终,通俗点说就是“不得好死”。老师为何当面说学生不得好死,如果说你,你会怎样, 性格决定命运。不出孔子所料,子路正死于他的好勇。 屏显资料:子路风采 4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 在孔子的弟子中,大概子路的人生最具宿命意味。孔子就像是俄狄浦斯王里的那个盲先知。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评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犹言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以启子路也。又是对好勇的告诫。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问:孔子对子路说这话的用意何在, 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孔子主张“用行舍藏”,说唯独颜回和自己能有这样的取向,是对颜回的奖掖。 子路好勇,自知“行藏”远不及颜回,但军旅之事不会让人,于是故意向老师提问。孔子深知子路有勇无谋,趁机进行了针对性教育。 这是对子路的鞭策。 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 5 带我吧~” 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1.15) 孔子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后面又说子路弹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前后统一吗, 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 读孔子的话,你有何启示, 孔子对学生有成绩表扬,有过错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见门人不敬子路,孔子为何又表扬, 评点:先批评,后肯定。批评,为的是子路的好表现;肯定,为的是子路的尊严。夫子用心可谓良苦也。(爱人关乎心) 孔子看到学生们盲从的毛病就说,你们也太看轻人了,我这样说子路,是勉励激发他的话,实际上,子路鼓瑟的成就已经很有水平,只是需要进一步提高。 孔子认为音乐的曲调要合乎《雅》《颂》那样的中和之音,而子路鼓瑟却有“杀伐之声”(据《孔子家语》),因而孔子不满意,认为有悖于乐道,所以说了上面这番话。 孔子又考虑到自己的话恐怕会影响子路的威信,就向学生们进行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一个人的学问、技艺能够得到孔子的“升堂”的评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从发展的眼光看,如能继续努力,既会“升堂”,就有“入室”的希望,达到精湛的高度。从而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 6 提问: 这一“喜”字写出了子路怎样的情状,孔子的话又意味着什么, 答案: 刻画出子路扬扬得意的情状。孔子说“好勇过我”,用“我”作比,仍指出子路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但自嘲、爱惜之意溢于言表。 【评析】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退隐。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孔子一下说“乘桴浮于海”跟随他的人是子路,一下子又说不想与子路这样的人共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以抑其勇而教之 【 论语禅解】 正为点醒子路而发,非是叹道不行。 本章孔子感慨大道难以实行,并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同时对子路的过于自信提出了批评。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学说,由于孔子的政治学说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结果他的主张均拒不见用。孔子也故而说自己要漂洋过海去九夷,这不过是一句愤激之言。子路为人有勇力,行事比较直率。由于孔子了解子路的秉性,便因材施教,在表扬中匡正缺失,引导子路前进。 评点:孔子一方面欣赏子路的勇,一方面又批评他的好勇。此正见孔子之爱,他希望子路能谦和一些。 这两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这与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相矛盾的,这个矛盾反映的是孔子不同时期的心态。(分析) (1)“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孔子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执著。(2)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反映的是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3)“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晚年的孔子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努力后面对理想破灭的一种无奈。(结论)这二者是矛盾的。 明确:卤莽,勇敢。例: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也;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才。 不知子路听到后面这句话还能不能欢喜得起来,孔子说他勇气可嘉、水平有限。想这师徒也是彼此直言惯了的,子路不至于消化不了。 这一章记叙的事情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遭受一连串打击发出的一番感喟,有无限悲凉之意。子路听到老师的这番信赖和夸奖,不禁喜上眉梢。孔子 7 还是能够一分为二地正确评价子路。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评点:这一幕最具戏剧性。孔子指天发誓,可爱之至。(可让学生模拟表演体验)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 chī )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qiū)然。 南子:是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名声很坏,婚前与人通奸,婚后旧情不断。 南子有着强烈的干政弄权欲,而且为人轻浮,富于权术。卫灵公在年老之时把政权拱 手让给夫人。 李泽厚:孔子被逼的没办法的时候,也只好对天发誓以表白自己,和今天的人一样,神态可掬。《论语》中的孔子是生动活泼的活人,有脾气,有缺点,例如,虽然“即之也温”,但也常常骂学生,而且骂得很凶,“其言也厉”。但也经常开各种小玩笑,根本不像后世把他抬入神龛内那副完美无瑕,却完全失去活人气息的木偶面目。今天哲学家史学家们常引此章以证孔子既指天发誓,当然是有神论者,但又与“天何言哉”出入甚至矛盾。其实纵观论语》全书,如前所说,孔子于天、命、鬼神,均持一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实用理性《 态度。墨子批判儒家“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相当准确。它既然来自孔子,这篇指天发誓不过情急之词,并不足以证明或者否定什么。 “南子”据说是一个“淫乱”的国君妾妇,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甚至是亲近的学生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代假道学不同,并不装腔作势,而是高度有灵活性的。 【评析】本章是孔子与子路师生间最有情趣、最出人意料的一段了。学生不高兴,老师赌咒发誓表清白,即使是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也是鲜见的。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本章节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他是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孔子的发誓说明什么, 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距离不存在 (正名: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这一幕大. 概只有在面对子路的时候才能发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敢经常和孔子抬杠大概只有两个 人,一个是宰我,另一个就是子路。但这事不会发生在宰我身上,因为他没有子路的率 直。与其说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不如说他是孔子的一个诤友。在子路面前,孔子才更像 一个人。(两人年龄上也相差不大,不像颜渊和子贡)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 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讳“态 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 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一斑。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8 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生 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 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 个回答问题„„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 9 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 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 谜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13.补充两人的关系 明确: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果说子贡是孔子集团的最成功人士,颜渊是孔子集团最杰出的学生,那么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有件事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对弟子们是一次重大考验。谁愿意前往陪伴老师,子路这时已经40多岁了,已经拖家带口,并且已经在季氏家里混得相当不错,权力很大,收入也颇丰。但看到孔子决意要出国,就二话不说地辞掉了季 10 氏家的职务,担当起周游列国的总指挥官,在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从忠勇、道义方面,子路又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儒家的道德价值。子路为了平息卫国的政变而死,为了职责而死,至死履行了他的责任。子路是孔氏教育集团中最忠勇正义、刚直不阿的人,孔子对子路会冒死赴义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此,他说过仲由“不得其死然”的话,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孔子所预测 14.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想朋友,又如兄弟。 小结:子路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但子路一生忠于孔子。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加上颜渊,刚好三个,我想称他们为“孔门三剑客”。一个智,一个仁,一个勇。 孔子的爱广阔浩荡,不只施予孔门三剑客,还在其他学生身上,如伯牛、子游,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姓名的。 2、孔子和颜渊 孔子对颜渊的评价是什么, 明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你与尔有是夫。学生解释。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谦虚好学,谨慎小心。需要注意的成语:暴虎冯河。 孔子对这个学生是相当欣赏的,孔门最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子贡,曾用“赐也何敢望回,”的句式,表达了对于颜渊的谦逊的敬意。孔子也曾经评价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乐”,可见孔子对与这个学生是相当偏爱的。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抢天呼地,撕心裂肺。一个叹词,一个叠句,其悲痛欲绝之情溢于言表。(可让学生朗读、表演表现其痛) 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提问:句中“噫”,这一语气词可表现出孔子对颜渊怎样的感情, 11 答案:表现了对颜渊期望高和痛惜之情。 这样的语言、动作只有哪些人会说、会做, 伟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 “天丧予~ ”颜渊何以得到夫子如斯之叹, 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好学) 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德行)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理想与心态)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6.3 孔子视颜渊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把传道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现在颜渊早亡,自己又年老,悲叹圣道将无人继承,这使他悲痛万分,在“天丧予”的重复呼唤中,使人感受到他扣人心弦的哀痛之情。 颜渊四十岁英年早逝,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了,对此他万分悲痛。因为在所有的弟子中,颜渊是最足以传孔门学问的。现在他死了,孔子宣传的儒道就无人继承,无人可传了。由此可见,颜渊也绝非平庸之辈,得到孔子的厚爱是近人情理的。 可看出颜渊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孔子把传道寄希望于颜渊,在好学和尊师方面,颜渊起到了旁人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是孔子,才能识颜渊之才德,正是颜渊才能赢得孔子的哀痛热泪。可见其师生之情深。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评点:“恸”,悲痛欲绝也。由叹而至哭,哭而至于恸,孔子有些过礼。(孔鲤死时也没这么恸) 提问:颜渊死,孔子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体现了他对颜渊怎样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对颜渊的爱惜和赏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孔圣伤心为那般,特别的爱献给了特别的颜回。那么,颜回有何特别, 屏显资料之二:颜渊风采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出身贫贱,一生没当过官。他敏而 12 好学,闻一知十。 他死时,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孔子也以好学自重。大家还记得,他曾教子路回答叶公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在门人中,颜渊最像孔子,孔子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孔子也最器重颜渊。 8从中看出师生关系如何, 明确:关系非常好。除了这个弟子,孔子没有这样失态过,象曹操和刘备在青梅煮酒的时候说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周俞去世了诸葛亮放声大哭一样。英雄都是惜英雄的。可见,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象师生,更象志同道合的知己。(板书) 孔子最器重颜渊,颜渊也不愧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那么,子贡呢, 3、孔子和伯牛、子游和乡党小子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提问:孔子的举动和感叹表现出对伯牛怎样的感情, 答案: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生病的痛苦、对天命的无奈和对学生的爱惜之情。 孔子把恶病的遭遇归之于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实际遭遇,有些事是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对于一个修身自省的人来讲,不能以个人的命运来要求别人,要由别人的际遇来反观自己。这样才会更加明白事理,提高修养。 评点:伯牛即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患麻风病,不愿见人。孔子隔窗而执,颇能让人联想到温家宝和爱滋病人握手,让人感动。(难点在隔窗而执和连声之叹,可让学生模拟表演体验) 孔子为什么“自牖执其手”(这样做),为什么在一个身患重病的人面前说“人就要没了,真是命啊”(谈到死), 此章足见孔子绝非教主或神仙,并不能使盲目明,病者起。而只能感叹命运的无常。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3 提问:1、孔子为什么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就“莞尔而笑”, 答案:子游在武城施行了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一套礼乐教化。他重视以仁义为根本,使得武城到处充满弦歌之声。 提问:2、 “割鸡焉用牛刀,”是什么意思,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要这么说,后来孔子又为什么说他这句话只是一句“戏言”, 答案: 比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孔子认为,武城这么小的地方还用得着下这么大的力气施行礼乐教化吗, 子游回答说根据老师的教导,对什么人都要施行礼乐教化。孔子郑重其事地声明,承认子游说得对。这才是真实的孔子,他也会犯错误。这是一位可亲可爱的老师,因为他知错能改,但他也会因不好意思而作小小的掩饰。 当然也可以作另一种理解,孔子只是考验一下他的学生,没想到学生已对他的精神领会得这么好,并且身体力行予以实践,于是孔子不无得意地说:“我只是开个玩笑,你们看,子游说的做的都很好。” 提问:3、子游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潜在含义是什么, 答案:我按照你教给我的治国策略去做,在武城施行礼乐教化,做到爱人,难道不是在行仁义吗,这难道是错误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是老师教我犯错误的;如果不是这样,那老师笑什么呢, 评点:子游即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一个“莞尔而笑”,一个一本正经地“对曰”。一个玩笑,一个认真。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 分角色朗读17.4,分析孔子和学生的关系 明确: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学生并没有因为孔子是老师就觉得他的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说错话同样也可以反驳。孔子在这里也表现的很有君子风范,甚至可以说很可爱,他觉得自己说错了,马上能改过来,并没有以老师的架子来压人(可以穿插现今的某些例子)。 评点:子游即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一个“莞尔而笑”,一个一本正经地“对曰”。一个玩笑,一个认真。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 子游“当仁,不让于师”,孔子知错必改。师生间讨论问题情绪活跃,于细微处见到一种精神力量,微言中也蕴藏着大义。孔子能在学生面前公开承认错误,折射出诚实的光芒,反映出坦然自若的生活情趣。 补充南怀瑾《论语别裁》:武城是一个地名,孔子学生子游在那里做首长。一次孔子到了那里,听到弦歌之声。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高级方法,而子游却用这高度的文化礼乐在教育老 14 百姓。孔子嘴巴一咧,比微笑又大一点的这么一笑说,子游真滑稽,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用这种高级教育来教育老百姓。等于杀一只鸡,动用牛刀,过于小题大作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游,子游马上对孔子不客气了,立即来质询孔子说,老师,以前你不是常告诉我们,有知识的上等人要求学,学道后,能够扩充仁慈的胸襟,更能够爱人;低能的小人物更须要教育,更须要学道,因为低等的人学道就懂道理了,指挥起来就更方便,更怕是不懂道理。教育的目的在此,第一流头脑受了教育更好,下等人受了教育,自己好,对人也好。这个话,是你教育我的啊~我今日出来当地方首长,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应该教育他们啊~孔子听了这话,立刻收回同刚才的话,告诉身边的其他学生,你们大家听好,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说笑话的。孔子这一下真是错了。我们不必像古人一样,把孔子塑造得那么好,孔子也是人,有时候也会说个笑话。或者不经过大脑说话的时候也是有的。由此可见他们师生之间无所不谈,老师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给他退回去。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 评点:时年六十三岁,身在异邦,心系学生。“归与~归与”,叠句一见喜色(因“狂简”、“斐然成章而喜”),一见归心之切。由此可见,夫子之爱施及全体。(裁之,意即博文约礼) 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 担心学生,仁德之心 【评析】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提问: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又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因家乡的学生狂放不羁,不知节制自己,需要用礼加以约束。体现孔子担心学生和仁德之心的情感。 孔子周游列国后期,有感于各国政局变忽不定,世道艰难,自己的理想和生活触处成障,于是有了故国之思。他把希望和目光投注到在鲁国的广大青年学子身上。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十一年(前,,,)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载,返国后,已是六十九岁。鲁哀公见孔子回国,虽表热烈欢 15 迎,可惜懦弱无能,不会重用孔子,孔子也不求仕途。这时周室衰微,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便天天在杏坛上为弟子讲学,并删定群经,为万世立教,从此不再离开鲁国。 林语堂认为,孔子的可爱之处甚多,其中幽默和近情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幽默而近情的人不但不会损害其声誉,反而会增加他的光辉,因为幽默需要智慧,近情才能可亲可爱。“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 他认为孔子的杰出第一是道德感;第二是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热心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格物致知式的悲剧精神;曾赞美孔子有“充实的欢乐”和“学而不厌”的精神;第三是捷、达、雅的文体风格,一种智慧的思想风格。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使用和缓的,因循有道德,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样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的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于丹说《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朴素、温暖。人类历史作证,任何一个教派都不会面目可憎,总是和蔼可亲,让人不觉地浸润其中。 子贡去了好久没回来。孔子就占卜,占到鼎卦。孔子对弟有一次孔子派子贡到齐国办事, 子们说,完了完了,这次子贡是回不来啦~古人占卜遇到鼎卦,都说无足而不来。这时,在边上观看的颜渊忍不住掩口而笑。孔子问他笑什么。颜渊说,我说子贡必定回来。孔子说你怎么知道,颜渊说,他不是走着回来啊,那就是乘车或乘船回来呗。后来,子贡果真回来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周游列国时,师徒被人追打,四处逃窜,其狼狈之状“如丧家之犬”。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仍然弹琴、唱歌、说笑,有时也开开玩笑。有一次,在逃亡中,弟子们和老师走散了,直到第二天才聚在一起。等集合起来一清点,少了孔子最得意最喜欢的颜渊。这还得了~大家四处去找。等颜渊回来后,孔子跟他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的回答也是高水平的:“先生您还没死,我哪能死啊,”言外之 16 意就是,要死也得您先啊~危急时刻,命都快没了,还有心思说笑,那叫真幽默,大幽默~ 结语: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关系很融洽,很自然,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睿智,和蔼和温逊。其实,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 明确;学生答 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11.分析除了勇敢子路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耿直。比如6.28。子路很反对孔子去见南子 懂礼貌,比如P20 18.7 总结子路的性格:直率鲁蛮,对孔子的言行如果不满可以当面顶撞,受到表扬马上喜形于色,同时又很懂礼节。 17 12(与其他弟子相比,孔子和子路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自然,甚至有点无所顾忌,比如11.15,6.28,5.7,可适当想象模拟两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和对话。注意相关词语:登堂入室 否:不当 厌:厌弃 15.文章除了讲到这三个人,还提到了哪些弟子, 明确: 伯牛:6.10 子游:17.4 作业: 结合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你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写一篇演讲时间为2—3分钟的演讲稿。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他德行好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 18 南容,孟懿子之兄,即孟孙氏,本名仲孙阅,居南宫以为姓,名绦,又名适,字子容,谥敬叔。这个弟子是高干子弟,家庭背景没得说,做亲戚是很好的。然而孔子并不仅仅是看重其家世,否则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岂不是更沾光,孔子说:“南容这个人,国家有道的时候不会被废弃,国家无道的时候能免于刑戮。”于是把哥哥(孔孟皮)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孔子为什么会对南容这么器重呢,这要先从南容的身世上看。南容是孟懿子的哥哥,而孟懿子是孟釐子的继承人,也就是做哥哥的南容没有能继承大夫的权位。这在那时候是个有危险的事,但凡对弟弟的继承稍有不忿,就容易引来杀身之祸。南容没有去争权夺利,还以自己的驻地南宫做了自己的姓,明示不去争,这就很明智,让弟弟很放心,就免了“刑戮”。南容是个很理智、很明智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好学的人。按照孟釐子的遗嘱,孟懿子也应该是孔子的学生,可是孟懿子向孔子求教还让孔子自己备车到府上交流,全无事师之道。南容不是这样,虚心地拜孔子为师,平日里认真学习,“三复白圭”(经常诵读《白圭》之诗,后文还会提到),可谓孺子可教。出身显赫,不争权夺利,还能不纨绔、虚心向学。照孔子的看法,这是高干子弟最好的表现。这样的高干子弟实在难得(放到今天也十分难得),把哥哥的女儿托付给他没错,对得起过世的哥哥了。 相传公治长自幼家贫,在上山打柴的过程中学会了鸟语。后因误信鸟语而获罪,申辩而不被信,蹲了大狱。及长,拜孔子为师 公治长是一个有前科的年轻人。孔子不以前科为意,看到公治长矢志向学,嘉许有加,说:“这孩子可以做女婿。虽然蹲过大狱,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 了他。 19 这一篇一开头写了孔子招女婿的事。这和孔子的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关系。现代人也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若是要你把女儿嫁给一个蹲过大狱的人,恐怕大多数人都会犹豫了,即使那个“浪子”蹲大狱是冤枉的。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和做很难一样。孔子则不然,他是真心喜欢公治长,而不是只说漂亮话,这和前文提到过的“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是一个意思。《论语》的编辑把这个下来,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真实、真诚的为人,这种真实、真诚正是君子学问之所在。 20
/
本文档为【yong《高山仰止》教案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