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关系

2017-09-02 19页 doc 37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1618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关系【doc】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关系 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 关系 贵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2005年第3期 (总第134期) 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关系 阿斯卡尔?居努斯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经过70多年苏雏埃时期的建设,吉尔吉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吉尔吉斯人的 文化领域有了深刻的变化.在解决民族...
【doc】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关系
【doc】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关系 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 关系 贵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2005年第3期 (总第134期) 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关系 阿斯卡尔?居努斯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经过70多年苏雏埃时期的建设,吉尔吉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吉尔吉斯人的 文化领域有了深刻的变化.在解决民族关系方面,原苏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经验,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 关键词:原苏联;吉尔吉斯;文化变迁;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K3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3X(2005)03-0054—06 KyrgyzCulturalVarianceandTheirInterracial RelationsintheSovietPeriod AsikaerJunusi ? (InstituteofHistory,Xinjia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Urumqi830011,Clli】rI8) Abstract:Throughover70yearsconstructioninthesovietperiod.therewasawodd—shakingeh~s~inkyrgyzsociety.Along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theKyrgyzpeoplehadaprofoundtransformationint hefieldofculture.Ontheaspectof solvingthemuhi—ethnicalrelations,theformerSovietUnionhadgained8omeac~evemenmandexperiences.B utstillagreat dealofcontradictionsandproblemsexistedandthisarticlehasmadeaprofoundandthorough analysisonitinordertomakeita beneficialreferenceforus. Keywords:formerSovietUnion;Kyrgyz;culturalvariance;multi—ethnicalrelations 十月革命爆发后,中亚地区的形势迅速发生变化.到1918年底,吉尔吉斯斯坦全境都建立了苏维 埃政权.1918年4月,土尔克斯坦边区第五次苏维埃大会在塔什干召开,宣布成立土尔克斯坦苏维埃 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吉尔吉斯人分属于该自治共和国的不同行政区.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最初几年 中,吉尔吉斯人民参加了反对自卫军,外国干涉者和巴斯马奇叛匪的斗争,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 政权.. 1924年,俄共认为民族划界条件已成熟,将原土尔克斯坦自治共和国中吉尔吉斯人居住的地区,组 成喀喇吉尔吉斯自治州,1925年改为吉尔吉斯自治州,并加入俄罗斯联邦.1926年2月,该自治州改为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至1936年l2月5日,升格为加盟共和国.划界之后,需要对国 家的阶级内容和民族内容,以及组织机构进行深刻的变革,为此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国家机关苏维埃化和 本土化.苏维埃化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根据新的区域划分,建立新的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二是通过普 选逐步清除各级政权机关中的阶级异己分子;三是建立健全各个职能机构并开展立法活动.这在极大 程度上摧毁和瓦解了旧势力对基层政权的控制.本地化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要求增加各民族共和国 国家机关中的当地民族比重;二是要求国家机关各种公文使用当地民族语言文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 晓当地民族语言,熟悉当地民族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三是要求根据当地民族需要,意愿和生活条件设 收稿日期:2005—03—19 基金项目:目家社科基金项目(o4c~12) 作者简介:阿斯卡尔?居努斯(1969一),男,新疆伊犁人,柯尔克孜族,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方向:新疆民族史. 一 54— 置国家有关职能机构,制定政策法令. 土地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21年到1922年,主要是消灭遗留下来的殖民地土地关 系,把过去被沙皇夺去的土地还给农民.第二个阶段是从1925年到1929年,消灭了地主经济和城市商 业资产阶级经济,即剥夺了他们的土地,没收了牲畜和农具,限制了富农经济的发展,没收超过规定 的多余土地,多余的牲畜和农具准许赎买,并把土地,牲畜和农具分给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也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保证土地改革主要方向的前提下,改变实施土改的 速度和形式,把在尚存在封建宗法生产关系的地区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借助各种形式在广大农户和社会 主义工业之间建立和保持经济联系,当作经济任务的中心环节.通过改革,大批农民得到了土地,水利 系统有了改善,可灌溉土地的面积增加了,畜牧业同样得到了发展,建立了畜牧协会和畜牧业发展协会, 牲畜总头数在战后5年中增长了34.8%.?】(嗍吉尔吉斯农牧区中,封建氏族残余势力基本被消灭. 同时工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在第一个五年中(1928—1932年),吉尔吉斯建立起 了几十座工 厂,矿山,使吉尔吉斯现代大工业规模迅速增大.工业部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化学,有色冶金,电力 工业及食品加工业出现,兴建了石油加工工业和具有全苏意义的稀有金属采矿场.正是从这时起,吉尔 吉斯成为全苏锑矿和汞矿的最主要的生产基地.此外,通过改造旧煤矿,投产新煤矿,吉尔吉斯采煤量 大增,并开始向中亚其他国家供煤.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成份已在工业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1929年吉尔吉斯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当地苏维埃政府利用吉尔吉斯民族原有的社会关系, 按宗族特征组建集体农庄,收到明显效果.到1933年,吉尔吉斯集体化程度达到67.4%,1937年达到 89.1%.由于强制推行集体化,因此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剧烈的矛盾和冲突,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出现了 违反自愿原则,不正确对待中农,跳过集体农庄的高级形式等.由于对民族地区的特点估计不足,产生 了许多错误:不组织贫农和中农群众而用行政强使游牧和半游牧居民转入定居方式.因此,在牧区 引起了强烈的反抗,导致了农牧民大量宰杀牲畜的现象.在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同时,政府有计划地组织 吉尔吉斯牧民向定居生活和经营农业过渡,转入定居的牧民又立即联合为集体农庄.这样,到1938年, 98%的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年),吉尔吉斯的工厂,集体农庄,国营农场为前线提供了大批食品和各 种物资,许多人被征人伍上了前线.苏联中西部许多工厂被疏散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大批熟练工人从前 线疏散到该共和国,这对完善共和国的工业结构起了一定作用.苏联科学院的遗传 学,生物化学,生物 学,进化形态学等研究所也迁移来此,1943年8月13日,苏联科学院吉尔吉斯分院在伏龙芝正式成立. "四五"计划(1946—1950年)是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与吉尔 吉斯斯坦当地人民的努力和战时苏联欧洲部分一些工厂及大量技术人员的迁入有关. 从5O年代中期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这一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了批判,并进 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斯大林时代曾受迫害的一些吉尔吉斯领导干部被平反.赫鲁晓夫还对高 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地区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立法和经济 管理权限,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强调开发苏联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所以吉尔吉斯斯坦各种原料生产 成为重点发展部门,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化倾向.在这一时期,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虽有了很大发 展,但仍以原材料为主,如共和国的有色金属(主要有锑,汞,铅,锌,钨,砷,锡,铀等)矿藏及铁,锰,硫磺 铁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为苏联的建设起了重大作用.[2】(呻) 60年代,吉尔吉斯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工农业和建筑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 高.到1971年,在吉尔吉斯斯坦社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55.7%,农业占22.5%,建筑业占12.5%,商 业和服务业占2.5%.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工业以发展采矿工业,燃料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为 一 55— 主;轻工业以发展纺织,制糖为主;种植业以发展甜菜,棉花,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发展养羊业为主. 在原苏联的生产分工中,吉尔吉斯斯坦是有色金属,农机,电机,仪表,毛织品,丝织品,砂糖的生产区,是 中亚锑,汞,锻压机,干草轧草机,电子管,重型汽车的主要生产区,煤,丝织品,肉类,动物油也占有重要 地位.[】(P213) 从产业结构来看,吉尔吉斯斯坦生产的资源型产品,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居多.长期以来,工业发展 优于农业,重工业发展优于轻工业,重工业发达,轻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落后,农业多年上不去.由于 重,轻,农结构不合理,不能协调发展,导致日用工业品供应短缺. 自20世纪7O年代到8O年代,整个苏联的经济进人"停滞时期".吉尔吉斯斯坦除个别部门发展较 快外,总的经济形势也处于停滞和衰落之中.同时,其人口增长却很快,1984年1月1日至1985年1月 1日,吉尔吉斯新增人口10.1万人,自然增长率26%,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苏平均水平.人口的增加也 带来了就业问题以及人均住宅面积的减少. 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3月执政以后,提出"加速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在政治, 经济领域实施"全面的根本性改革".其推行的民主化,公开性和政治改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 而带来了消极后果:共产党的威信下降,领导地位受到挑战,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活动加剧,经济改革有 严重失误,收效甚微.1990年lO月28日,阿卡耶夫当选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第二天即发表了主权宣 言;12月13日,改国名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1991年8月27日,吉尔吉斯共产党被解散;8月31日, 吉尔吉斯斯坦最高苏维埃非例行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10月l2日,阿卡耶夫在全民直接选举中再次当 选为总统. 总之,经过苏维埃时期7O多年的建设,吉尔吉斯斯坦由一个落后的农牧区,变成了农牧业和工业发 达的地区;社会性质由封建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由沙皇的殖民 地和原料掠夺地变为国民经济部门基本齐全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人也由以游牧为业转变到 基本上实现了定居.这种质的飞跃,也正是苏维埃的功绩,同时,其文化变迁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首先是语言,文字.列宁在分析全国的语言状况,深刻理解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本质后,主张 实行自愿选择族际交际语的原则,赋予双语重要意义.1922年苏联成立时,他又提出"应当严格规定在 加入我们联盟的各民族共和国中使用民族语言,并对这些规定进行特别认真的检查."(4](嘲'因此,20 年代苏联没有在民族地区推广俄语.但从3O年代起,苏联实际上把俄语当成各民族的国语强行推广. 1938年3月,苏联政府和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在各共和国和州必须学习俄语的专门决议>,规定各 共和国民族学校开设俄语必修课.5O年代至8O年代中期,苏联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推广俄语.一是由 官方宣布俄语是各民族的统一交际语;--是由官方颁布决议规定少数民族必须学习俄语;三是官方多次 召开有关俄语学术问题讨论会,为加快推广俄语制造理论依据,大造社会舆论.这样,吉尔吉斯人中掌 握俄语的人越来越多,使许多俄语词汇涌入吉尔吉斯语,实行双语,这对吉尔吉斯人掌握现代科技,提高 民族素质,促进吉尔吉斯斯坦与各加盟共和国间的经济合作有重要意义.但是,强行推广俄语,忽视了 民族因素,引起了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 苏维埃政权于1924年正式颁布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吉尔吉斯文字母表,并进行了文字改革. 1928年开始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1941年又改用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吉尔吉斯文,此文字 一 直使用至今. 其次是教育方面.首先是扫盲工作.十月革命前夕,吉尔吉斯人当中识字的仅有0.6%,到1926 年脱盲率是15.1%,1935年达到60%.到1939年,农牧区78.3%的人口,城市85%的人口脱盲.各地 成立了脱盲站,办扫盲班,此项工作因卫国战争而停止,战后恢复进行.到1959年,吉尔吉斯斯坦基本 扫除了文盲. 一 56— 十月革命前,沙俄统治者在吉尔吉斯推行殖民政策和俄罗斯化政策.它一方面通过当地宗教上层 开办伊斯兰教会学校,强化宗教教育;另一方面设立若干异族学校,灌输君主制思想,培养为沙皇政府效 力的仆从.革命胜利后对这种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革,建立非宗教的学校,坚持宗教与学校分离.在 城市和郊区普遍建立用本民族语言教学的民族学校,在游牧区和半游牧区建立"公社学校",寄宿学校, 流动学校等. 3O年代初,吉尔吉斯开始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作,由城市到农村最后到牧区逐步进行.1972年6 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关于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和进一步发展普通学校的决议. 1980年吉尔吉斯有此类学校225所(学生l9万人),占学校总数的24%.吉尔吉斯1985/86学年有学 校l800所,学生9O万人.革命胜利初期,吉尔吉斯民族教师十分缺乏.1919年办起了第一批师资班, 1925年开办了国民教育学院,1927年在伏龙芝市还成立了一所工农速成师范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也很 受重视,尤其是1940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劳动后备队伍的命令后,进人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1984年4月苏共中央通过<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提出要大力扩大培 养熟练工人骨干,岗前培训成为必需.这些职业技工成为生产的骨干. 吉尔吉斯地区的高等教育是在十月革命后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1932年,吉尔吉斯成立了自己的 第一所高校——国立师范学院.1933年成立了吉尔吉斯兽医学院,后改为农学院.1939年又成立了医 学院.1985/86学年,吉尔吉斯每万人中有大学生144人,中专生126人.1990/91学年,共和国有大学 生58.8万人,48个中专学校有43.4万中专生.[】(聊) 1924年,吉尔吉斯斯坦发行了用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吉尔吉斯报纸<自由阿拉套>.以后出版了 《农民>等杂志.1934年,吉尔吉斯文艺界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1926年举行文艺汇演.到1930年,博 物馆,剧院,美术馆相继成立.【5l(二三十年代,成立了吉尔吉斯族歌舞团和话剧团.1939年,对吉尔 吉斯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搜集和整理.1941年前吉尔吉斯有l3个研究所,为战时 战略物矿的探寻工 作做出了很大贡献.194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苏联科学院吉尔吉斯分院. 1926年成立吉尔吉斯出版社后,出版业得到很大发展.1925年出版图书l7种7.6万册,1927年达 到52种22.1万册,1940年350种128万册,1960年843种495.1万册,1985年lll2种822.3万册,其 中包括各类吉尔吉斯文科普读物.[5】(丹1926年,伏龙芝市广播电台成立,到1930年各地都基本普及 了.6o一8O年代广播事业得到充分的发展.电视于1959年进人吉尔吉斯家庭,到1980年,有93%的 人收看;1985年吉尔吉斯斯坦每千人中有188台电视机,在全苏名列前茅.[5】(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 展,使各地信息得以交流,为吉尔吉斯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近代吉尔吉斯的文化在苏联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并且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融人了许多民族的优 秀成分,形成了独特的吉尔吉斯现代文化. 苏维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吉尔吉斯人的陈旧陋习被抛弃了,好的传统被继承和发扬,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生活中实行新的婚丧嫁娶的礼仪.1967年在伏龙芝市建 成了一座婚礼宫,随后在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幸福之家".过生日,毕业,工作,退休等人生大事 也按新的方式进行庆祝活动,许多民族传统被赋予了新的l内容.在吉尔吉斯人生活习俗中,仍保留着万 物有灵信仰的残余. 吉尔吉斯人尤其是城市居民在生活方式上逐渐欧洲化,在衣,食,住等方面也是如此.例如,男子着 西服,女子穿西服套裙或连衣裙很普遍.在饮食方面,吃西餐和面包同样普遍.住房参照欧式建筑居 多. 苏维埃时期尤其是列宁逝世之后,联盟中央认为宗教与社会主义格格不人.1928年,提出要消灭 伊斯兰教痕迹,并大力开展无神论教育.通过几十年的过程,吉尔吉斯人的宗教意识已相当薄弱. 一 57—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消灭了民族压迫,宣布废除一切民族特权,民族关系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型族际关系.联盟和共和国宪法以及苏共民族 政策的列宁主义原则,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和发展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7O多年来,苏 联在解决民族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经验:一是长期以来,苏联党和政府注重发展落后民族地区 的经济和文化,成效比较显着;二是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实行干部民族化.在总体上民 族关系有了改善.但是,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 一 ,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从20年代中期到8O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 片面地和教条地理解列宁的思想,从而忽略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斯大林认为各民族权利谈不上受到 损害.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上宣布苏联已经解决了民族问题,并提出要促进各民族全面接近, 使各民族达到完全统一和一致,因此各共和国之间的疆界已失去意义.1967年l1月,勃列日涅夫宣布 苏联已形成各民族共同一致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生活,各民族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 正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各民族利益已和谐一致地融合在一起了.因此,他在1972年苏联成立5O周年 大会上提出:"已经完全,彻底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民族问题".苏共的民族政策是加快各民族接近和 实现各民族完全统一和一致,否认了民族间差别和各民族间的利益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社会经济根源.长期以来,苏联政府把吉尔吉斯斯坦作为资源型经济区,国民经济 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在经济利益关系上忽视吉尔吉斯的利益.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中央控制经济活动的 决策权和管理权,对共和国独断专行,以行政命令手段处理问题.苏联的重军工,轻民用政策,造成农轻 重比例失调.在吉尔吉斯斯坦过分强调劳动地域分工而使国民经济结构问题突出.另外在吉尔吉斯斯 坦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如:工业发展迅速而当地民族工人所占比例很小;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基本民 族的都市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条件和技术装备陈旧,从业者中当地民族占绝大多数;失业人口增加,没 有做到共和国境内的所有大小民族和谐发展,同步前进等.长期以来,吉尔吉斯人对他们在联盟内的社 会经济状况和地位不满,影响了联盟和吉尔吉斯之间以及民族间的关系. 三,文化上的民族主义.首先是强制推广俄语和俄文,引起吉尔吉斯人的不满;其次是歪曲沙皇征 服少数民族历史,宣扬沙皇征服少数民族是他们"自愿归并",沙皇给少数民族带来了"文明和进步";吹 捧俄罗斯是伟大民族,突出俄罗斯人的丰功伟绩,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归功于俄罗斯.卫国战 争后,斯大林主义在文化战线上得到加强.1951年,《玛纳斯》史诗被认为是反人类 和歌颂战争的作品 而受到批判.](?) 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对宗教的打击与限制.列宁逝世后,在急于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和思想 上接近和融合的超前思想作用下,联盟中央在诸如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宗教等方面采取了不少过激措 施,对各民族实行强行统一.在2O世纪2O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列宁的有关建议和法令得到贯彻落实, 当地政府争取到了吉尔吉斯地区宗教界人士对当时土地改革的积极支持,土改因此进行得比较顺利. 2O年代中期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批宗教人士遭到迫害.1928年,苏联提出要消灭伊斯兰教痕 迹,打击目标是伊斯兰教上层,伊斯兰制度和伊斯兰教徒,清真寺或被捣毁,或被改作普通教育和大众娱 乐场所,或被改作仓库,车库.诸如此类对民族传统文化不尊重,随意用行政命令方式甚至阶级斗争方 式对待的作法,不仅表现出列宁之后苏联领导人在对待吉尔吉斯民族宗教问题上的简单化,粗暴和教条 主义态度,而且在整个民族文化问题上,也反映出沙皇俄国殖民政策的残余影响. 五,强行改变民族边界,留下了难以解决的民族矛盾根源.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胜利后,应按照民 族特征划分民族自治单位,在进行行政区域划分时,要对当地民族成份和经济条件进行认真考察,不要 强行划分民族地区的边界.在中亚民族划界时曾发生过争执和纠纷,苏联政府曾进行强制干预,这在民 族关系中留下了棘手的问题.1989年7月,塔吉克人与吉尔吉斯人为争夺边境伊斯法拉地区的耕地发 一 58— 生械斗.1990年6月,乌兹别克人与吉尔吉斯人在边境城市奥什市为争夺领土发生斗殴.这些争端的 发生,都是因为过去苏联政府用行政命令手段任意划分民族边界造成的后果. 六,地方民族主义尤其是地方大民族主义是引发局部民族冲突的重要因素.由于在苏联大俄罗斯 沙文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实际上少数民族与俄罗斯民族处于不完全平等地位,因而地方民族主义也普遍 存在.主要表现为对过去压迫和奴役过他们的俄罗斯人怀有不信任和敌视情绪,片面夸大本民族的特 点和特殊利益,时而隐蔽或公开地要求民族分离.60至70年代,中亚存在地下的民族分离主义组织; 吉尔吉斯社会学界人士公开发表文章,要求实行民族自决,主张摆脱苏联控制. 七,用阶级斗争方式处理民族问题,使斗争扩大化,加深了民族矛盾.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引起了 吉尔吉斯等各共和国人民的不满,引起了激烈的思想争议和斗争.因此,1928年斯大林提出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化的观点.在1937年到1938年的肃反运动中,吉尔吉斯党政主要领导人 及一些知识界代表人物遭到迫害.这无疑在吉尔吉斯政治生活和民族关系上投下了阴影. 八,联邦制变成中央高度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导致各民族共和国与联盟中央之间的利益冲突.1922 年联盟条约和1924年苏联宪法规定,联盟中央行使外交,国防,外贸,交通,邮电方面的权力以及批准全 联盟统一的国家预算,货币制度,信贷制度和税收制度;其他方面,如经济,财政,内务,司法和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管理权归共和国独立行使,确认各加盟共和国为主权国家.可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不执行联 邦制原则,致使联邦制实际上变成了中央高度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吉尔吉斯等共和 国主权丧失殆尽,形 同虚设.这严重妨碍了民族的自由发展和主动积极性,从而造成共和国与中央之间的利益冲突. 九,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改革诱发了民族矛盾的爆发.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对苏联复杂的民族关系 缺乏了解,忽视了长期以来潜伏的民族关系危机,对民族分离主义失去警惕性,实行多党制和主权国家 联盟,没有及时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制止民族分离主义分子的活动,这对改善民族关系和加强各民族团结 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另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党派林立,无政府主义泛滥,形成权力真空,整个社 会出现混乱,这种状况使吉尔吉斯人的族际关系呈现复杂化. 综上所述,苏维埃政权经过70多年的建设,改变了吉尔吉斯斯坦落后的面貌,同时也使各民族在根 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型族际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经验.但是,苏联领导人长期以来否认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民族关系危机,引发了潜伏的民族矛盾大爆发,致使尖锐的民族冲突与政治危机和 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参考文献: [1]马大正,冯锡时.中亚五国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2]王沛.中亚四国概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3]张保国.苏联对中亚及哈萨克斯坦的开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朱小楠.中亚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历程[J].中 亚研究,1994,(1,2). [4]列宁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阿萨恩卡诺夫?阿,别吉里巴耶夫?阿.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史(吉尔吉斯文)[M].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出版社,2OO0. [6]奥?芝?奥斯曼诺夫,阿?阿?阿萨恩卡诺夫.吉尔吉斯斯坦史(吉尔吉斯文)[M].比 什凯克:"艾尔肯套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朱健华英文审校孟俊一 一 59—
/
本文档为【【doc】苏维埃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文化变迁和族际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