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2018-08-02 4页 doc 15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人之初,是否性本善-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进口儿童书 【摘要】人性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大命题,一直是前秦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三字经》开篇便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正与儒家人性论的主流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相吻合,然而“人之初”,是否真的“性本善”呢,笔者认为不然。本文从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孟子“人性本善”论存在的诸多疑点。 【关键词】人性问题 孟子 人性本善 荀子 性恶论 【 1.引言 “人之初,性本善”的言论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人之初,是否性本善? 进口儿童 【摘要】人性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大命题,一直是前秦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三字经》开篇便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正与儒家人性论的主流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相吻合,然而“人之初”,是否真的“性本善”呢,笔者认为不然。本文从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孟子“人性本善”论存在的诸多疑点。 【关键词】人性问题 孟子 人性本善 荀子 性恶论 【 1.引言 “人之初,性本善”的言论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人之初”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性”,即与生俱来的东西。前秦时期大致形成了四种人性理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之后宋理学兴起,“性善论”逐渐成为主流。 2.“性善论”的发展 2.1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 孔子之后,思想家告子提出“性无善无恶说”,他认为“生之谓性”,而人生来并不具备善恶,所以善恶必然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因此他主张性无善或不善之分。“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就像是湍急的水,从东边开了口子,就流向东边,从西边开了口子,就流向西边。 但是人虽然没有善恶的定向,却可以接受教化,所以善是教化的结果。 2.2孟子对告子的批判及其人性本善的理论 孟子不赞同告子的理论,他认为如果性无善恶之分,就取消了人们为善的基础,只有坚持人性为善,才有根据行善,进而成就道德。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确定无疑,他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性善论”: 首先,性善的根本在于心善。孟子认为人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因为人人都有“四心”,所以人人都固有仁义礼智的善。 其次,道德品质之所以各有差异,恶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后天坏的环境影响了人的善良本性的发展。 再者,道德观念是人的本性固有的仁义礼智这种“善端”从内心扩展开来的结果,所以孟子十分注重道德内求的路线。 3.“性善论”的疑点 荀子驳斥了孟子的“性善论”,创立了自己的“性恶论”,他认为人生而固有各种欲望,任其自由发展则必然引发恶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恶的发生,必须用礼和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笔者认同荀子的性恶说,认为人之初,并非性本善,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存在着以下诸多疑点。 3.1不辨性伪与善恶 荀子认为,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是因为不知道“性伪之分”。“性者,本始材朴也。”“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先天性的,先天的东西无所谓善恶,不能用后天形成的善恶来评价先天的人性。与性相对的是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伪,即人为的意思,具有明显的后天性。所谓善,是一种的道德评价,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而道德是人类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关于人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评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下道德标准。何谓善,何谓恶,其实,善恶评价标准取决于对于人的欲求的态度:适度抑制欲 求,不使之泛滥就是善;放纵欲求,不择手段地去加以满足就是恶。“人之初”的欲求不过是求生本能,没有也不可能自觉地超过“度”,所以无所谓善恶。 有人会说,既然人性不可以言善恶,那么荀子的“性恶”之说也是有误的,其实不然。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他所谓的“性恶”,并非人性本恶,而是说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恶”。尽管他认为人性本身包含着“好利”、“疾恶”、“好声色”的因素,但还不能说这些因素本身就是恶。恶只是这些因素被过分或不加节制的放纵,即“顺是”到一定程度所转化出来的结果。 3.2 人性本善,恶从何来 根据孟子的学说,假设人性本善成立,那么人性中的恶从何而来,孟子说是由于沾染了社会环境中的恶,那么社会环境中的恶又从何而来,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既然每个人的善都是与生俱来的,那么社会里又怎么会产生恶的呢,进一步讲,如果人性本善,那么人就应该向善容易向恶难,而实际情况却是向恶容易向善难,孟子并没有解释这些问题。那么“性恶论”又如何解释这些问题呢,荀子解释说,人之所以能够合乎礼仪而归于善,是圣王师法和礼仪教化的结果。那么圣王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不能人人都成为圣人,――“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因为有些人一味地顺从放纵自己的本性,不肯沿着圣之道走,因此便成了小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他们自己努力修习礼义来合理限制自己的本性,并对此加以引导才成为圣人,由此便解决了“人性本善”论的缺陷。 3.3 忽视了“他律”的重要性 “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只要发觉本心,反求诸己,修身养志,不必外求都可以成为仁人君子,这样就弱化了外在礼仪法制对人的规劝约束。古今中外的政治实践也 证明,单纯的自我道德约束是不可能完全阻止“恶”的发生的,自律固然需要,但是他律更加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孟子的“性善论”容易使人导致盲目乐观主义,那么荀子的“性恶论”则会使人陷入悲观主义,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荀子“性恶论”的重点不在性之恶上,而在于性是可以化“伪”的,在于性的可塑性。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其说是达了人性中有善根的美好愿望,不如说正是印证了“拿起屠刀”的恶是可以化为善的。“性恶论”发现了人性固有的缺陷,但是可以通过“隆礼”、“重法”对人性的缺陷予以弥补,对人性的恶加以约束和惩戒,以防止政治权力被滥用而使人民权利遭受侵犯,这与当前法治社会的思想不谋而合。 4.结语 由以上论证笔者认为:人之初,本无善恶之分,而是生而有各种欲望,任其无限度发展必然导致恶,若以礼仪加以教化则可以成善。相比如“人性本善”说,“性恶”说似乎更接近真理,因为它发现了人类生存需求的重要性,发现了教育引导和外在约束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才能更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进口儿童书
/
本文档为【人之初,是否性本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