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孔子的故乡

2017-09-02 15页 doc 30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孔子的故乡孔子的故乡 4 1、 了解孔子的生平, 2、 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 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模拟演说,依据课 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
孔子的故乡
孔子的故乡 4 1、 了解孔子的生平, 2、 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 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2、过程与 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模拟演说,依据课 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 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 学习。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 神。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 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 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历史使命感。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 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 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 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 •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 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 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 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 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 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 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 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 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 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 维护礼的尊严 • 天下无道久矣 • 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 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 •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齐景公的顾问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君、臣、父、子各自都要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这些政见得到了齐景公的称赞和赏识,但却遭到了齐国有些大夫特别是著名人物晏婴的 阻挠和反对,他们指责孔子宣扬的那一套礼乐并不能解决齐国的现实问题。齐景公改变了态 度,对孔子敬而远之。孔子只好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3 孔子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最高长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 不闭户。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來参观,並且向他请教。 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設。不久調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后在 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 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主持礼仪的副使,参加了齐景公提议举行的齐鲁两国之间的夹 谷之会。当他看到齐国组织一批人企图制造混乱、劫持鲁定公的时候,挺身来到齐景公面前, 指责齐国失礼。当时周礼是诸侯的行为准则,失礼即成为丑闻。齐景公见势不妙,当即承认 错误,挥退众人。齐人不肯就此罢休,在起草盟约时提出,如果齐国有事出兵,鲁国必须派 300乘兵车相助,否则就是破坏盟约。孔子针锋相对地提出,齐国必须归还强占鲁国的汶阳 之田,否则也是破坏联盟。孔子就是这样利用周礼和自己的勇敢机智,顶住了强齐的外交攻 势,为鲁国争得了荣誉和利益。 夹谷之会的胜利,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于是,季孙氏便让孔子出任代理宰相职务。孔子勤于政务,且以身作则,树立了良相 形象,与季孙氏密切配 合,融洽合作,使鲁国的政治形势有明显改观。但是,当时的 鲁国,定公虚位,三卿擅权, 家臣控主。为了维护国政权威,加强公室的权势,使国君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主宰,公元前 498年,孔子向鲁定公提出拆毁家臣管理都邑的计划。这一计划的实质,是打着打击家臣的 旗号,通过拆毁三卿作为自己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的都邑,实现抑三家而强公室。当时,由 于三卿都受到或担心家臣的叛乱,故支持孔子的堕都计划。于是,孔子拆毁了季孙氏和孟孙 氏的都邑。但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说破要害,指出都邑是孟孙氏家的保障。于是,孟孙氏阳 奉阴违,暗中抵制拆毁都邑的计划。鲁定公气愤之下,派遣武装包围都邑,想攻克之后强行 拆毁,但却大败而归。孔子堕三都的计划被迫终止。 在孔子堕三都的计划中途夭折的时候,又接连出现了两件对他不 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夹谷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 与骏马。鲁定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朝政,不见孔子。二是鲁公 郊祭,按惯例,仪式结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这次却有意没有给 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失意的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侯国实现 自己的政治理想。 4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 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 镳了。 ?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 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 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住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3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 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 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 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又回到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68岁,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5整理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 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随着西周统治的崩溃,周平王东迁,社会形势混乱,王室掌管传统文化学术的官吏流散 到周边各国,他们所掌握的学术和某些典籍也流散到各国。春秋后期,一些文化职事人员已 不能保持世袭爵禄,于是脱离官府,散落民间,以其掌握的文化、学术知识谋生,成为士阶 层。他们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传播不同的知识,宣扬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辉煌时代。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 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 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 “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 或为人师。 3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他开门授徒,相传有弟子3000人,其中有72贤人,将其学说和思想继承与发扬,形成 了一个以孔子为中心的思想流派——儒家。 2: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礼和仁的思想 1“” ?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 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 “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忠恕 ”之道 (《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怒”)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 来稳定社会秩序。) 3: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4 ?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 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 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 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 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 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 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 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1 ?创办私学: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开创了“学在民间”的新模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张“内圣外王”: 孔子主张的“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人治社会开明君主和政治 人才的理想标准。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久的影响: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孔子在世界人类中有深广影响,尤其对东亚诸 国产生过重大影响。 据史籍载,早在汉唐之时,儒家典籍便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及东亚一些国家,并影响 了他们的政治、文化、伦理和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学者将这一历史现象称之为 “孔子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他们非常重视儒家伦理思想,甚至将某些谈论儒家伦理的文 章选进中小学课本中,如新加坡曾把“儒家伦理”定为中学生必读课。朝鲜、越南、日本等国 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把儒家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 家与哲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 向全球伦理宣言》 孔子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孔子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 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家的“中 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儒学外传的一千多年来,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 孔子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追谥“文宣王”。清顺治二年(1645)御定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十四年(1657),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提示:政治改革碰壁,失意去鲁。 [] 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坏乐崩,陪臣执国命,臣弑 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君主制和宗法制原则,做到尊尊、亲亲,孔 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提示: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学是思 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学思并重,互相促进,才能更好地进德修业。 [] 1.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义。 提示:积极意义:首先,仁即爱人,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 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张;再者,爱人精神就要积极参加现实的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改 革,求仁行仁,所以,仁的提出还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 现实态度。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上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仁”的思想,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消极意义:“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即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特别是“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士”即“君子”来服务,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与封建性。如孔子虽然讲“爱人”,但却又把劳动者看做“小人”;虽然主张“求仁”要通过“六艺”,但又鄙视劳动等。这些落后的东西,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越来越起消极作用, 与社会各种政治经济的原因相结合,也越来越阻碍了社会的前进,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 很大的束缚。 2.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 提示:“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够 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 1.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生命来完成仁。”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鱼而选 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生命而选取 义。” 2.下面一段话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提示:这段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推究事物的原理一一认识明 确一一意念诚实一一心思端正一一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一一整治好自己的家族一一治理好邦 国一一天下太平,使美德显明于天下。
/
本文档为【孔子的故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