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_21336

2017-12-29 3页 doc 14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_21336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_21336 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 [标签:来源]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节腔隙性梗塞CT检查技术质量控制,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应用PICKER-2000型CT机对116例临床拟诊为脑梗塞进行CT检查。采用常规CT扫描和常规CT扫描加三种图像处理两种技术对比诊断评价。结果 116例常规10mm层厚扫描所得图像诊断为脑梗塞的76例,占65.5%(76/116),其中基底节区脑腔梗57例,占脑梗的75%(57/76)。常规平扫图像加三种综合技术,诊断脑梗...
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_21336
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_21336 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 [标签:来源]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节腔隙性梗塞CT检查技术质量控制,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应用PICKER-2000型CT机对116例临床拟诊为脑梗塞进行CT检查。采用常规CT扫描和常规CT扫描加三种图像处理两种技术对比诊断。结果 116例常规10mm层厚扫描所得图像诊断为脑梗塞的76例,占65.5%(76/116),其中基底节区脑腔梗57例,占脑梗的75%(57/76)。常规平扫图像加三种综合技术,诊断脑梗塞为103例,占到89.65%(103/116),其中27例均为基底节区经三种处理后发现的微小病灶,脑腔梗为84例,占脑梗的81.55%(84/103),诊断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平扫检查。结论 CT质量控制可以提高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治疗赢取时间。 【关键词】 基底节区; 梗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116例患有老年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其中男77例,女39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2岁,临床拟诊为脑梗塞到我科进行颅脑CT检查。 2.检查方法 采用PICKER-2000型CT机,先轴位扫描,管电压130KV,管电流125mA,扫描时间2.0s,1.5s/层,矩阵512×512,层距、层厚10mm。然后再选择基底节区周围作中间夹层扫描,采用两次重建图像的融合技术,实际层厚为5mm,必要时个别病例采用2,3mm层厚做特殊薄层扫描。 3.正确合理使用窗技术 先使用窗为WW:85,WL:30打印好一份片,再使用WW:50,WL:40打印基底节区腔梗窗图像。 4.应用图像放大技术 对直径?15mm疑为小腔梗的图像使用放大技术处理。一般采用电子放大或叫机械性放大图像。方法:用光标(+)移在图像中心,输入放大倍数;直接用方框放大,最后打印图像。 结 果 116例经常规CT扫描与常规CT图像加三种图像处理技术,诊断符合率有所区别。常规10mm层厚扫描得到图像,诊断为脑梗塞的76例,占65.5%(76/116),其中基底节区脑腔梗57例,占脑梗的75%(57/76)。诊断脑梗塞为103例,占到89.65%(103/116),其中27例均为基底节区经三大处理后发现的微小病灶,脑腔梗为84例,占脑梗的81.55%(84/103)。 讨 论 基底节区诊断腔隙性梗塞为临床上常见,诊断质量在于CT技术的综合应用,注重细节,才能检出病变。 1.扫描技术与病灶显示的关系 CT扫描检查中,薄层扫描、图像融合、图像放大技术三种技术结合,对微小病灶的检测与发现非常重要,更加准确的显示微小病灶。薄层扫描发现微小病灶,以防漏诊误诊。采用图像融合技术和放大技术,提高图像质量,能充分的利用了有效的诊断信息,发现微小腔梗病灶。 2.CT质量控制与临床诊断关系 常规10mm扫描基底节区诊断腔隙性梗塞符合率只有65%,应用三种综合技术,利用有效的诊断信息,微小的腔梗病灶也易发现,诊断符合率达到85%以上,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在行CT检查中,扫描技术参数要合理,正确选择扫描时间、千伏、毫安,熟练掌握窗宽、窗位、图像的对比度、解剖结构等。对微小病灶的探测需使用薄层扫描。文献报道,心梗、脑梗在2小时内溶栓,其疗效100%,6小时溶栓则效果减半。一旦到12小时后再治疗则无效。在工作中要详细阅读申请单,对一过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头昏、眩晕、言语不清、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比较隐匿,拟诊脑梗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患者往往从发病再到CT检查需一段时间,虽不能保证临床疗效的100%,但争取在患者发病12小时内出CT诊断报告,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以利提高临床疗效是可能的。这对不具备MRI设备的中等医院尤为重要。 3.综合技术对治疗指导作用 多种技术联合,为临床治疗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更好地指导治疗。在CT诊断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病灶时,常规CT扫描显示病灶的位置,而综合运用薄扫、图像重建融合、放大等技术,更全面地显示病灶的位置及形态等,有益临床医师及早确定诊断和治疗。总得来说,综合技术的应用,更广泛、更全面地摄取病变信息,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这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小 结 运用综合技术,提高诊断质量,发现小病灶,为临床赢得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 石明国,主编.《实用CT影像技术学》. 2. 陆映宏,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2):1628-1629. 3. 汤兵、周国庆等主编,80岁以上高龄患者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5):332-34. 4. 龚拥军,CT窗技术的应用,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2005.14(1):26-28.
/
本文档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_2133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