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男性成年犯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研究

男性成年犯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研究

2018-04-10 26页 doc 60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男性成年犯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研究男性成年犯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研究 沈园花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刘永芳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主席 崔丽娟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孟 慧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目录 目录 I 中 文摘要II ABSTRACT.III 第 一部分 引言1 一、研究 的背 景1 二、本研 究的 目的和意 义2 第 二部分 综述3 一、提高 罪犯 人际交往 能力 的意义..3 二、团体 心理 咨询在罪 犯心 理矫治中 的运 用.9 第 三部分 研究 方法16 一、研究 对象....
男性成年犯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研究
男性成年犯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研究 沈园花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刘永芳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主席 崔丽娟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孟 慧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目录 目录 I 中 文摘要II ABSTRACT.III 第 一部分 引言1 一、研究 的背 景1 二、本研 究的 目的和意 义2 第 二部分 综述3 一、提高 罪犯 人际交往 能力 的意义..3 二、团体 心理 咨询在罪 犯心 理矫治中 的运 用.9 第 三部分 研究 方法16 一、研究 对象..16 二、研究 工具..16 三、研究 程序..20 四、团体 训练 课程方案 设计21 第 四部分 研究 结果23 一、人际 交往 情况调查..23 二、人际 关系 行为困扰 诊断25 三、人际 交往 阻碍因素..28 四、人际 交往 团体训练 后的 收获.31 第 五部分 分析 与讨论..34 一、关于 团体 训练的效 果.34 二、关于 团体 训练的课 程方 案..40 三、本研 究的 局限和展 望.44 第 六部分 结论.45 附录 1 (人 际交 往情况 调查表 )46 附录 2 (人 际交 往团体 训练回 访表).47 附录 3 (人 际关 系行为 困扰诊 断量表 )48 附录 4 (人 际交 往阻碍 因素问 卷)..49 参 考文献..50 致谢.53第 I 页中文摘要 目前国内监狱日益重视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 很多都建立了犯人的心理 健康档案,并开始使用心理矫治的手段来帮助罪犯更快地适应监狱生活,更 好地进行劳动改造。虽然这些实践工作已经在各地普遍开展,但往往缺乏理 论基础的支持与理论上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男性成年犯人际 交往问题的调查和分析,设计团体训练方案并进行团体干预,以提高男性成 年犯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少人际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 套专门的心理矫治模式,从而为今后罪犯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矫治工作提供 理论依据。 本研究改编了《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诊断量表》 ,通过因素分析得到包 括 人际冲突、攻击性、拘谨性、封闭性、自卑感和缄默性等六个因子,自编了 《人际交往阻碍因素问卷》 , 通过因素分析得出怯懦、 清高、 孤僻、 自 我中心 和敏感易怒等五个因子,两份问卷均有较高的信效度。研究随机抽取 125 名 罪犯,通过了解人际交往的情况,以及结合各量表上的结果,设计了具有针 对性的团体训练方案。 8 名成员进行 了为期 10 次、 持续三个月的人际交往团体训练, 对照组 8 名成员不做任 何处 理。团体训练结束后两个月,对两个组进行了回访。结果发现:在人际交往 行为困扰诊断量表上,两组在总分上和自卑感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 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前后测有极其显著性差异,经过团体 训练干预组成员的人际关系困扰问题明显减少,拘谨性和缄默性两个因子上 的得分下降明显,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在人际交往阻碍因素问卷上,两组 在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的人际交往阻碍因素有一定的减轻,但各个 因子上无差异;干预组的前后测在总分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团体训练后情 况得到明显改善,在怯懦和敏感易怒因子上差异也达到显著。干预组成员的 自我说明成员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人际关系有改善;对自 己的评价更高,更加悦纳自我。 本研究表明: 1 、罪犯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问题通过针对性 的团体训练是可以加以 改 善的,交往中的阻碍因素也是可以减轻的。 2 、在监狱环境中,运用本研究中的团体训练 方案来改善罪犯的人际 关 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是在方案设计中需要 注意针对监狱和在押罪犯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人际交往 团体心理咨询 罪犯心理矫治第 II 页 本研究的被试共分为两个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ABSTRACT At present, prisons in China attach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mental health of criminals. Most prisons create mental health files of criminals and use psychological methods to help criminals adapt to the prison environment quickly and behave better. Though such practice comes forth everywhere, but most lack of support of basic theory and thorough researche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male adult criminals’ problem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n designs group training program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iming at raising male adult criminals’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ecreas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mprov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is to make a special pattern of psychological correction, which is also a reference of subsequent research This research adapts “diagnostic scale for interpersonal behavioral puzzlement” and develops “retarding factor questionnair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mer one, six factors are obtained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They ar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ggression, constraint, introversion, self-abasement and reticency. In the latter one, five factors are obtained, they are cowardice, arrogance, dissociableness, egotism and sensitivity-irritabilityTwo scales both have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o find out the criminals’ circumstanc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125 criminals are drawn out randomly. Based on these, we design pertinent group training program There are two groups in this research, one is experimental group, another is control group. 8 member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re received 10 times’ group training in 3 monthsWe do nothing to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group trai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diagnostic scale for interpersonal behavioral puzzlement, two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hole level and self-abasement, the circumstance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oblems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al puzzlement have decreased comparing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especially in the factor constraint and reticency. In retarding factor questionnair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wo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retarding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ave decreased, but two groups have no difference in any single fact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s improved dramatically after intervention, especially in the factor cowardice and sensitivity-irritability. Combined with self-report contents of memb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as been raised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Comparing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members in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higher self-evaluation and self-acceptance. From the study we can find: 1 The criminals’ problems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al puzzlement can be improved and retarding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lso can be decreased by pertinent group training2 ) In prison environment, using group training program of this research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criminal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aising their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ut the prison and criminals’ circumstanc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designing group training programKey word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correction for offender 第 III 页第一部分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 Willian James 曾说:人类不仅是需要同类相伴左右的群 居性动物,而且我们有这样一种天生的倾向,即希望被同伴注意,希望获得 赞同。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惩罚是脱离社会,并完全地被人遗忘,而不是 躯体上的处罚。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 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的确,人是社会性 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人际交往是人类社 会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对个体的认知发展、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等都有着 不可或缺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求,对于身处监狱中的罪 犯来讲,虽然法律剥夺了 他们的人身自由,但他们还是生活在由狱警和罪犯所组成的“监狱小社会” 中,同样也有人际交往的需求。事实上,由于监狱环境的特殊性,罪犯的人 际关系也更为复杂, 因而也相应地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身份和环境的极大变化,很多罪犯的情绪变得极为悲观、消极,或者由 于他们自身的经历,他们变得对社会、对周围人的态度和看法发生了很大的 改变,人际关系方面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相当多的研究显示罪犯的人际 关系并不和谐,很多人表现出敌对、敏感等心理特点(陆黎等, 2003;那龙 等, 2006) ,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罪犯之间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不仅影响罪犯的改造效果,还会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根据犯罪社 会学家 Sutherland 际过程中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学会的( Sutherland , 1939 ) 。国内有学者也认 为, 不良的人际交往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耀琴, 1996) 。 因此,培养罪犯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就尤为重要和必 要。人际交往对罪犯的狱内改造,狱后生活,以及对预防犯罪和再犯罪都有 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监狱系统普遍开展了将心理咨 询用于罪犯改造的工作, 第 1 页 提出的差别交往理论,犯罪行为本身很有可能是在一种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 在对罪犯进行的心理矫治中, 有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行为矫正和社会治疗等多种形式 (吴宗宪, 2004) 。 心理咨询又包括个别 咨询、 团体咨询等形式。针对面临共同心理问题的许多罪犯,团体心理咨询不失为 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监狱环境中,团体心理咨询也得到非 常广泛的应用。那么,如何对存在交往问题的罪犯进行团体心理干预从而提 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呢?这正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罪犯与罪犯之间、罪犯与监狱干警之间、罪犯与家 庭成员之间等出现的 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人际冲突等人际交往问题经常困扰着罪犯。这些问题不 仅影响到他们在监狱内的改造积极性、自我评价等,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出 狱后的社会生活。因为出狱后罪犯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势必会影响到其在新 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影响到他们的社会适应。因此,培养罪犯的 人际交往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通过考察和分析男性成年犯的人际交往问题,设计相应的课程并 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以培养男性成年犯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少人际冲突,改 善人际关系。 在此基础上, 初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 可推广使用的干预模 式, 从而为今后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所在。 第 2 页第二部分 综述 一、提高罪犯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一)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作用 1、人际交往的功能 ( 1995 ) 人 际交往作为人们共同活动的特殊方式,实质上是把人的观念、思想、情感等 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人际交往的实质作 了三个有相互联系的区分: ( 1)交往的沟通方面,即交往过程中个体信息的 互换。 ( 2)交往的相互作用方面,即个体之间活动的交流。 ( 3)交往的知觉 方面,即交往双方 的人际知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互了解。 《社会心理学词 典》 ( 1988) 中将人际交往定义为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 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 等方面的联系过程。 人际交往具有多种功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 斯廷认为,交往的功能有 两个:一是传达信息的功能;二是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前苏联心理学 家洛莫夫认为,交往的功能有三个:一是信息沟通;二是思想沟通;三是情 感沟通 ( 《心理学百科全书》 , 1995) 。 从上述这些人际交往的定义和 功能中可 以看出,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两个基本功能。 ( 1)信息交流 人际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工具性功能就是交流信 息。人与人之间借助语言 传递信息,个体得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社会化。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个体的力量非常渺 小,单靠一个人很难生存 下来。为了 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猛兽的侵袭, 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 续, 人类 必然要过一种合群的生活。通过交往和交流,个体之间才能取长补 短,分工合作,从而更好地与困难做斗争。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里,人际交 往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人际交往所蕴涵的功能并没有改变。个体的活动 范围是有限的,所能获取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通过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就 第 3 页 中的定义, 《心理学百科全书》 根据 人际交往的定义有很多,可以传播思想和观念,个体得以认识这个社会。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个体还可以达到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观的我 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借助别人来看自己,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 价自己,这些都是主观的我认识和评价客观的我的方法和途径,而这些都需 要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得以完成。很多人际关系学者认为,个体生活中所拥有 的重要人际关系(如家人、朋友)对于个人的自我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Duck , 1991 ; Rubin , 1985 ; Josselson , 1992 ) 。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他 人是个体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参照系,个体的生命意义与他们紧密相 连,通过与他们的认同而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陈向明, 2004) 。 ( 2)情感沟通 我们说,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同 他人交往、结成团体的倾 向。 McDougall ( 1908 )将合群倾向归结为一种本能。其他有学者认为合 群 是人类习得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合群是一种手段,个体为了满足欲望,就需 要同他人交往。 不管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做何种解释, 有一点是不可怀疑 的, 即通过人际交往,人类可以进行情感的沟通。? 人类对孤独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为了避免孤 独,最根本、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人际交往。有些情况下,个体更愿意与他人交往,分享自己的情感体 验,从而消除自己的负性情感。例如,当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 个体就会产生焦虑,引发恐惧,而降低和消除焦虑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进 行社会对比,这就需要与他人接触交流,在互动过程中摆脱焦虑。? Maslow 属与爱的需要” 。 归属与爱的需要又可称为社交的需要, 是指个体渴望得 到家 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 的需要。通过人际交往,个体就可以满足自己归属感的需要,达到情感的沟 通和分享。? 2、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 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提出的个 体心理健康 7 条中第 4 条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很多学者也都认为,心 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Maslow ; Scott , 1968 ) 。我国 第 4 页 “归 其中之一是 后又修改为七个。 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 提出,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曾说: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 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犯罪心 理学家李玫瑾指出: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并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是维持个人心 理正常状态所不可缺少的内容。的确,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可 以帮助个体维持健康的心理,反之,不良的人际交往则会妨碍个体身心的健 康发展,导致各种消极后果的产生。不管是从心理学家提出的各种理论中还 是从研究者所做的各项实验及调查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 的重要性。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精神医学人际关系理论的提出者 Sullivan 非常重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他认为 精神卫生研究的重点应该关注 人与人发生关系的过程,心理障碍及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应该看成是人际间的 障碍。因此精神病的治疗应着眼于纠正人际关系的扭曲,使个体能够更为丰 富地生活,参与人际交往,以获得 现实的、相互满足的人际关系。 Sullivan 认为 “人只有能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 才能达到心理健康” 。 这也是他 与 Freud 很大的不同之处, Freud 更注重个体内部的冲突, 而 Sullivan 更关注个体之间 的关系。 Schachter ( 1959) 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以每小时 15 美元的酬金聘 人到一间没有窗户、与外界隔绝的房间去住。房间里只有桌椅、床和灯,此 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入这个房间。一日三餐由人送到门 底下的小洞口,住在里面的人伸手就可拿食物。一旦住进这房间后即与外界 完全隔绝。有五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一个人只呆了 2 个小时就要求出 来,放弃了实验;三人呆了两天;最长的呆了八天。最后一个出来的人说: “如果让我再在里面多呆一分钟, 我就要发疯了” 。 实验证明, 人们都害怕孤 独,都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如果剥夺个体的人际交往,就可能会严重影响身 心健康。 可以说,人际交往更是一种社会功能,有些心 理障碍患者就在于不能建 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人际交往问题而引发出心理问题、心理疾患的例 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普遍,如因自卑、孤僻等引发的社交恐惧症。注意缺 陷多动障碍的孩子由于冲动、多动的原因,往往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 5 页对于他们来说, 由于不能得到同伴的接纳, 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3、人际交往与犯罪 美国犯罪学家 E. H. Sutherland 1939)中,提 出了解释犯罪原因的差别交往理论 (又称不同接触理论, 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 来 Sutherland Cressey ( 1947) 将其理论修正补充为九 项原理。九项原理的具体内容(王硕元, 2002)是: (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 2)犯罪是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主动学习而来。 (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在亲密团体中学习而来。 ( 4) 犯罪行为的学习, 包括学习犯罪技术与学习犯罪动机、 驱力、 合理化和 态度。 ( 5) 产生犯罪行为的动力或驱力, 其方向, 是由个人认为, 该不该遵守法律 规范所决定。 ( 6)一个人所以成为犯罪者,是其想违法的倾向,超越了不想违法的倾向。 ( 7)不同交往的学习,会因频率、持续时间、先后顺序、强度而影响。 ( 8)学习犯罪的机制(行为学习方法或作用) ,和学习其他行为是相同的。 ( 9) 犯罪行为常表现出需要和价值, 但我们却不能用需要和价值作为犯罪原 因。 Sutherland 的不同交往理论与 20 世纪 20 年代的其他犯罪学理论有很大的 不同。大部分人认为,犯罪是一个人生理或心理缺陷所导致。不同交往理论 更强调个体的社会性, Sutherland 认为,人是理性的,犯罪行为是由个人理 性思考后所发生,是在人际互动中主动学习的结果,而不是个人非理性下的 一种对压力的释放。不同交往理论为我们很好地揭示了不良群体与犯罪的紧 密关系。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在加入了类似于犯罪亚群体这样的一个团体后, 在偏差行为的耳濡目染之下,极容易引发团伙犯罪。如,某省少管所对 195 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其中多数人的违法犯罪与不良人际交往有密 切关系, 在犯有流氓、 强奸、 偷窃、 斗殴等罪的 170 朋友”有交往关系的占 96.68%,其中因坏朋友引诱直接犯罪的占 61.17%, 因为支援同伙而犯罪的占 32.93%(易法建, 1992)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青 第 6 页 “坏 经常与 名青少年中, 的学生 。后 在他的《犯罪学》第三版(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 Sutherland 的不同交往理 论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意义。为避免青少年犯罪和再犯罪,特别要关注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及时 制止他们加入不良群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应该重视这些犯罪亚群 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 (二)提高罪犯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1、罪犯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 罪犯是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 据山东某监狱的一项调查显示, 约 70%的 罪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心理, 其中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占到 45%; 江 苏省某监狱的调查结果表明, 50%的罪犯存在病态心理;上海市某监狱的调 查显示, 51%的罪犯存在着心理障碍 (孙丽娟, 2005) ; 黑龙江省某监狱的调 查研究表明, 有 90.9%的罪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81.98%的罪犯心理问 题达到了严重程度 (钱福永, 2001) 。 可以看出, 在监狱环境中, 罪犯产生心 理问题的比例相当高, 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 人际关系问题、 婚姻家庭问题、 情绪控制问题、社会技能训练问题、监狱适应问题、学习问题、职业问题等 (吴宗宪, 2004) 。在这些心理问题中,人际交往问题在罪犯中相当普遍。 通常,罪犯在狱内所涉及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罪 犯与监狱干警的关系。狄小华( 2004)认为罪犯与狱警的人际互动具有形式 性、矛盾性等特点。的确,很多时候,罪犯和狱警的关系非常表面化。罪犯 一般都想处理好和狱警的关系,但是当罪犯受到狱警的处罚、不公正待遇, 并且这些对待影响到切身利益时,罪犯与狱警的关系就会变得很尖锐、很紧 张。 有的罪犯会表现出公开与狱警进行正面的对抗, 有的则在私下抨击狱警, 有的则表现为消极悲观。另一方面是罪犯与罪犯之间的问题。由于罪犯个性 不同,利益需求(如争取减刑)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就会表现出相互间激烈 的冲突,有的表现为公开打斗,有的暗中较劲,在这些冲突中,力量较弱的 一方, 往往会因为安全受到侵害、 受到威胁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刘付等, 2004) 。 2、罪犯产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第 7 页一些学者认为,罪犯在服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是特定情境下 的心理特征。罪犯的心理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 1)人们共有的心理活 动; ( 2)曾经支配其发生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 ( 3)被判决执行刑罚以后在 劳改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反应。罪犯在服刑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或心理状态与特 定的情境变化是互相联系的。连春亮( 2006)认为,罪犯所面临的情境变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法律地位的变化; ( 2)生活环境、生活内容与生 活方式的变化; ( 3)人际关系的变化; ( 4)对新情境的不适应和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发生的适应程度的变化; ( 5)对前途命运的预测的变化; ( 6)社会影 响的变化。 罪犯产生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起 来,包括环境、管理和个人等因素。 1971 年, 美国心理学家 Zimbardo 、 Haney 和 Banks 做了一个著名的斯坦 福监狱实验 ( SPE ) 。 实 验以人格和心智健全的大学生为被试, 将他们随机分 配到“犯人组”和“看守组” 。整个实验环境严格模拟监狱的真实状况, “犯 人” 需要戴手铐、 脚镣, 全身喷消毒剂, 穿上统一的囚服, “看守” 则负责监 视“犯人”的行动。实验原持续两周,但是在六天之后不得不终止,因 为被试的行为和人格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原本情绪稳定的假犯人逐渐变得 依赖、 软弱、 无助、 抑郁和易怒。 原本温顺的假狱警开始虐待 “犯人” 坦 福监狱实验证实环境对人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力,监狱环境本身是一个强有力 的潜在有害情境, 对正常的心理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朱新秤, 2001) 眠 剥夺、饮食较差、劳动强度大和不健康的生活条件,加上身份的改变、自由 和权力的丧失、挫折感、内疚感和压抑感,监狱对罪犯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 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此外,罪犯个人本身也存在较多的个性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影 响到了他们在监狱中的改造生活和人际关系。 朱素凡 ( 1998) 等人用 EPQ 对 198 名男性罪犯进行的调查表明,与正常同龄男性相比,多数罪犯的人格特 点为外向不稳定型,容易情绪失控,易激惹,攻击性强。任夫乔( 2006)等 人对 540 名男性罪犯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罪犯心理压力反应的主要因素有 消极应对方式、负性自动性思维、神经质等因素。黄勤锦( 2003)的研究表 第 8 页 。睡 。斯明,男性罪犯的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信任均显著低于同龄大学生。罪犯本身的 一些因素使得有些人极易引发人际冲突和矛盾,有些则消极面对人际问题, 甚至逃避交往活动。 3、对罪犯进行人际交往干预的意义 对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罪犯进行团体 心理咨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 义,因为人际交往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罪犯在监狱中的改造成果和心理健康, 还会影响到将来出狱后的生活,此外,人际交往与预防犯罪和再犯罪问题也 有着极大的关系。? 常压抑的环境,如果缺乏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紧张,极易使罪犯走向两个极 端,或者变得非常容易激惹、充满攻击性,或者变得孤僻、消极躲避。但是 前者可能导致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甚至违纪违规,后者则可能感觉非常孤 健康。罪犯的人际信任水平较低(黄勤锦, 2003 ) ,监狱中不良的人际交往 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出狱后的生活, 使得他们对他人难以信任, 甚至严重 者, 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很多罪犯的犯罪与他们加入不良群体有关,如果 在监狱中没有很好地反思和改造,一旦出狱后,又重新加入团伙,则极有可 能导致再犯、累犯。 二、团体心理咨询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运用 (一)对罪犯心理矫治有效性的争论 1、罪犯心理矫治的发展概况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罪犯开展心理矫治思想的 产生由来已久。在古代的 很多教义经典中就显露了改造罪犯思想的观念。到了 18 世纪, Beccaria 和 Bentham 等古典学派的犯罪学家提出了对罪犯实施惩罚的行刑理念,他们认 为, 刑罚是预防犯罪的一种手段。 19 世纪犯罪人类学派的兴起使得改造罪犯 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犯罪学问题的开山鼻祖、犯罪人理论的提 出 者 第 9 页 独和压抑。不管是违纪违规还是孤独压抑都会影响到罪犯的改造成果和心理 不良的人际交往使得罪犯难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监狱本身是一个非Lombroso 以揭示犯罪原因作为他的主要研究, 但是他对于预防犯罪人和矫治 的犯罪人应该制定不同的防治对策。 真正产生使用心理学方法来治疗罪犯的 想法要归功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传播。 在这些理论和思想的推动下, 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的实践工作逐渐产生。 到 20 世纪 20 家监狱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美国,美国联邦司法部司法统计局( 2000) 曾对美国各州监狱矫治机构和社区矫治机构中的罪犯心理学服务情况 做 过 调查,结果显示, 91.8 %的机构中开展了犯人心理服 务工作,这些服务形式 包括罪犯入监甄别、 精神病学评估、 24 小时心理健康监护、 心理咨询或治疗、 精神药物治疗等等(周勇, 2003) 。 我国在罪犯改造中引入心理矫治的做法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 1987 年, 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率先开设了面向未成年犯的心理诊所, 广泛开展心理测 量和心理咨询工作,这也是监狱系 统的第一个心理诊所(章恩友, 2002 ) , 从此,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在我国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到 2000 年为止,全国 已有 93%的监狱成立了专门的心理矫治机构(刘邦惠, 2005) ,越来越多的 专业人士开始投身于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 虽然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经 过 了近 20 年的发展,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工作人员专业性不高、操作缺乏 规范、发展不受重视等问题(狄小华, 2004) 。 2、罪犯心理矫治有效性的争论 目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在国内外都蓬蓬勃勃地发展着,但是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特别是 70 年代中期,罪犯心理矫治曾一度受到广泛的批评,学 者们对于它的有效性产生过很大的质疑和争论。 1974 年, 美国学者 Martinson 1000 多项关于矫治效果的研 究后,得出结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矫治机构的治疗项目都无异于浪费 精力。 1975 年, Martinson 在其与 Lipton 等人合著的《矫治治疗的效果: 对 治疗评价研究的一项调查》一书中再次提出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除了少数 及个别的情况外,迄今为止报告过的矫治活动对于减少和预防再犯罪没有可 第 10 页 在重新评估了 是二战之后,这项工作有了极大的发展。到现在,罪犯心理矫治成了西方国 年代左右,罪犯心理矫治活动开始在西方国家普遍进行,特别 犯罪人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行刑个性化的主张,强调针对不同类型 觉察的效果。不管是个别咨询还是团体咨询,不管是医学治疗还是在社区条 件下进行的个体心理治疗等其他方法,在减少累犯方面,没有一种矫治方法 是有效的。 Yochelson 和 Samenow ( 1977) 在考察了 Martinson 等人的研究后 也同意他们的观点,认为对于罪犯来说没有什么治疗形式是有效的。除此之 外, Hawkins ( 1989) 等人认为, 大多数的罪犯矫治计划只起到点缀的作用, 罪犯对矫治活动的兴趣也可能并不真实(吴宗宪, 2004) 。 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美国审计长在 1976 年的一份提交 给国会的关于国家缓刑的报告中指出,罪犯接受到的所需帮助的程度与 他们在缓刑期的良好表现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美国 审计长在 1977 年的报告中重申了早先的结论,并且列出了罪犯所需帮助的 10 个特定领域。 Palmer ( 1976, 1978)在重新考察了 Martinson 等人所评估 的研究资料后,对他们的研究提出了批评。他发现, 48%的研究表明,对罪 犯的矫治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事实上, Martinson 对自己的 矫治无效论也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他在 1974 年的时候就曾说到: “有可能一 些治疗计划在某些程度上的确是有效的,但是我们的研究却难以显现出来。 ” 他在 1979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又指出: “与我之前的观点相反,一些矫治 计 划对累犯的确有明显的效果??一些矫治计划的确是有益的。 ” 著名犯罪学家 Wilson ( 1980) 对矫治是否有效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他认为,问题不在于证实矫治是无效的,而在于还没有人证实什么样的矫治 措施是有效的。对于罪犯矫治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明确对适当的罪犯采用适 当的矫治,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对不适当的罪犯采用不适当的矫治方法,势 必会妨碍积极效果的产生。此外,他还认为累犯率并不是衡量矫治效果的唯 一标准(吴宗宪, 2004 ) 。 Wilson 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同时在这种 观点的带动下,西方学者在评价矫治效果时,开始更加注重区分不同情况的 不同效果。大家纷纷开始关注哪些矫治活动是比较有效果的,哪些则是无效 或收效甚微的, 并借助元分析的方法对大量的文献进行了考察。 如 Gendreau 等人( 1993)对大量的社区矫治计划文献做了研究,指出不同理论基础下的 矫治计划有着不同的矫治效果, 主要以威慑理论为基础的罪犯社区矫治计划, 往往是无效的,而主要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罪犯社区矫治计划则往往是有效 第 11 页的。除了理论因素外,很多人还概括了与有效的矫治干预相关的其他因素, 比如咨询员 ( Andrews , Kiessling , 1980) ( Cullen , 1989) 犯 的意愿性( Bartollas )等等。 总的来说,罪犯心理矫治是有益有效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无效论的强大 冲击下心理矫治工作仍能继续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不同的 矫治活动所获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一项矫治活动的最终成功往往会受到各个 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全盘否认或仅仅赞美罪犯心理矫治,而是 应该像 Wilson 所说的那样,去不断地证实什么样的矫治措施是最有效的。 (二)团体心理咨询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有效运用 罪犯心理矫治的方法和种类有很多,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 正和社会治疗等等。其中,对罪犯进行心理咨询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心 理矫治方法(吴宗宪, 2004) 。心理咨询通常可以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 在监狱等矫正机构中,团体心理咨询因为其具有个别咨询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而可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Masters , 2004 ) ,这一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 认 同。 Yong ( 1971) 等人认为, 由于监狱环境中罪犯人数众多, 加上咨询师 数 量的有限性,使得团体治疗在监狱环境中更为普遍地得到运用。罪犯在团体 环境中还可以体验到个别治疗中所没有的治疗因素,如团体凝聚力,见解的 多样性,利他性以及社会技能的发展等。此外,团体的支持还可以帮助罪犯 解决在监狱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 Mathias & Sindberg , 1986) 。 因此, 监 狱中 约有 20%的罪犯可以得到团体心理咨询的服务( Morgan 等, 1999) 。 那么,在监狱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呢?这正是我们所要 关注的问题。 美国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联邦矫治机构的咨询师 William M. Kahnweiler ( 1978) 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 认为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团队的形 式, 团体所经历的阶段和咨询师的素质与态度。 1、团队的形式 第一个就是团队的形式。 Kahnweiler 构化的监狱环境中的犯人提供了一种非结构化的学习环境。监狱环境并不鼓 第 12 页 认为团体心理咨询为生活在高度结 、罪 、矫治技术励犯人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和作出自己的决定。团体心理 咨询则为他们提供 了一个自由表达想法的机会,但同时,团体心理咨询也帮助他们认识到个体 对自己的感受和言行所负有的责任。这些技巧会让犯人更有效地适应监狱生 活,他们也会逐渐明白改变监狱或监狱工作人员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是 在团队的帮助下改变自己。 在第一次团体咨询时,一定要完成三个任务:制定团队规范、分享期望 和对团队目标达成共识。团队规范必不可少地会包括:对团队讨论内容的保 密性、选择表达的自由、选择不表达的自由、禁止贬低其他成员和倾听其他 成员的讲述等等。这些规范都要征询所有成员 的同意。到目前为止,在 Kahnweiler 的实践中,还没有犯人提出过异议。通过这样一些程序,咨询师 同时也传递了他希望成员在参与过程中承担责任的期望。制定了团队规范之 后,团队就可以商讨目标。通常的团队目标有:加强自我认识、提高帮助其 他犯人的能力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等。在团队组建之初,可能有必要选择 一些结构化的主题,如价值观澄清等练习,这些主题相对来说没有威胁性, 而且也可以激发成员的自我暴露和训练他们的倾听技巧。 2、团队所经历的阶段 Kahnweiler 认为影响到团体心理咨询有效性的第二个因素是团队发展的 阶段。通常一个团队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咨询师的考验。该阶段通常出现在团体咨询的第一、二 次或第三次。有些犯人可能会围绕咨询师的工作经验、个人生活、能力以及 参与此次团体咨询的动机等提出各种问题。对于咨询师来讲,表现出真诚和 自信非常重要,千万不能运用自己的特权而不回答这些特别的质问,相反, 应该坦率诚实地作出回答。此外,咨询师也可以通过向询问者提出问题来避 免被过度质问,这种技巧还可以帮助促进团队的沟通。通过这个阶段,咨询 师也可以向成员展示,自己是一个有同情心、自信的个体。在这个阶段,咨 询师和犯人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得到了很 多学者的认同。 Miller ( 2000)等人就认为咨询过程中 30%的进步来自于 咨 访关系。 第二个阶段:对环境的抱怨。在这个阶段,对咨询师本人的关注会逐渐 第 13 页转为对监狱生活的讨论。犯人们会抱怨监狱工作人员的冷漠,糟糕 的食物和 毫无意义的工作内容等等。这时,对于咨询师来说,对犯人的抱怨表现出全 神贯注的倾听很重要,甚至有必要花一、两次团体咨询的时间来让犯人进行 宣泄。但是,非常重要的是,咨询师也不能一直强化犯人的这种行为,因为 这只会加剧犯人的无助感。此外,过度讨论监狱的糟糕生活还有一个不利的 影响,它会减轻犯人对自己必须生活在监狱里、并且学会适应这种生活的责 任感。 第三个阶段:同伴之间的对抗。到了第五或第六次团体心理咨询时,大 部分的犯人发现表达自己对环境的感受限制了治疗的价值。此时,团体讨论 关注于团队之间,并开始涉及到犯人之间的对抗。有些犯人可能会联合起来 攻击某个犯人。 这种风气会激发被攻击者的防御或者抗击攻击的做法。 Corey ( 2000)也提出了类似的担忧,某团体成员可能处于替罪羊的角色,会被其 他团体成员合伙欺负, 而这样的经历又可能会导致被欺负者产生其他的问 题。 对于咨询师来讲,当针对成员的贬低、非难的评论出现时就要采取干预和制 止。这些评论其实也显示出犯人对自己处境的愤怒和受挫感。咨询师要简单 解释一下自信的表现和攻击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以及如何更好地陈述自己的 观点,这些非常重要。由此,犯人可以学会怎样以一种促进有效沟通的方式 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个阶段: 达到相互的信任和帮助。 当团队成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 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相互之间的信任感自然也会增强。在这一阶段,维持团 队成了每个人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人和被人帮助的经历使成员在参与中收获 更多。此时,团队自己已经能够有效地运作,所以咨询师的干预应尽可能的 少。 通常一个团队都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但是每个团队到达各个阶段的时 间可能不一样。越早进入第四个阶段的团队更有可能获得成功。有些团队如 果总是停滞在前三个阶段,团队的目标就很难达到,更严重地,甚至会使团 队的成员和咨询师受到伤害。 3、咨询师的素质与态度 适当的咨询技术是决定团队成功与否的一个很 重要的因素,但是技术本 第 14 页身并不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也不会促进团队的成长。 Kahnweiler 认为在各 个阶段中咨询师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态度更为重要。很多研究者都认同咨询 师对治疗有效性所产生的影响。 Clement ( 2003) 等人就认为, 受过良好 训练 并得到督导的咨询师,他们遵循已建构的咨询方案和指导原则,就更有可能 增强治疗的有效性。 那么,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应当具备哪 些素质和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呢? K
/
本文档为【男性成年犯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