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宝典]

2017-12-03 37页 doc 66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宝典]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宝典]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现在为什么会动呢,” “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画面,视觉上造成画面会动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2(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 “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教师: “这一格格画面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整体上接下去有什么规律,”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宝典]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宝典]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现在为什么会动呢,” “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画面,视觉上造成画面会动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2(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 “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教师: “这一格格画面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整体上接下去有什么规律,”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 “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 “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4)示范教具: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PPT展示体操少年不连贯的两张步骤图。 教师: “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提醒: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来回反复播放,使学生感受动作的效果更强烈一些。) 3(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教师: “刚才老师所示范的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 “想一想,除了老师展示的方法,你还有其他办法让纸上的画动起来吗,”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 小结: “抽拉式”“转轮式”。 4(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 ?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 ?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 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欣赏会动的“画”:《鸭子下蛋》。 教师: “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3)拷贝的方法。 教师: “可以通过‘摹’的方法,利用一张薄的纸,将相同的部分摹在纸上,再放在第二张纸上面刻一刻,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拷贝纸的作用),第二张纸上就会有一浅浅的印子,再根据印子描出形体,需不同的部分留出再画。” 小结:通过拷贝的方式,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光线透视的方法),并留出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 位置。 5(提出作业要求。 (1)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起来(除了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画动起来),要求动作自然,效果连贯。 6(学生进行会动的“画”的创作。 建议:动作快的学生,鼓励可将手翻书做得厚一点。 7(展示、交流。 出示评价要素: 形象是否连贯, 动作是否自然, 制作是否精良, 操作是否方便, (1)学生根据评画要素,边玩边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会动的“画”。 (2)教师小结。 8(拓展。 (1)启发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教师:“今天我们是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会动的‘画’,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制作呢,” 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小结:如“拍照所形成的连续画面”“微电影”„„ (2)展示照片形成的连续画面。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会动的‘画’,都是利用‘视觉暂留’这一原理而产生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 学生:欣赏、感受。 (3)展示微电影《快乐周末》。 学生欣赏、感受。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多角度思考,联系生活继续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制作会动的“画”。 第七课 巧妙的包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包装的设计功能和原则,掌握包装盒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对比和自主探索学习,明确包装纸盒与平面展开图的相关性,在进行包装设计制作和实践中,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3(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合理规划设计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进行包装盒制作。 难点:包装盒平面展开图的设计。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彩色纸张、水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师)商品包装若干个、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自主选择,初步感知。 (1)周末如果带礼物去朋友家做客,你觉得我可以这样拿去吗,(引出课题。) (2)怎样做会更好,请你来选择最佳方案。 (学习单。) (3)小结:适当的包装,可以表达我们的诚意。而商家对产品进行包装不仅仅是为了容纳物品,还有保护商品的安全、便于运输、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的功能。 2(引导欣赏,主动发现。 (1)你能发现这些包装设计的巧妙之处吗, (2)你还见过哪些有特点的包装, 3(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1)我们要怎样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呢,(量体裁农、平面图设计、装饰、立体制作,) (2)比较立方体平面图与实物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 设疑:是否可以做成包装盒, (3)修改与选择,完成学习单2。 4(合理没计,鼓励实践。 (1)明确作业要求和建议。 作业:选择一张8K彩卡纸,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 建议:可以独立创意设计平面展开图,也可以模仿或者放火示范平面图,注意方法。 (2)欣赏与交流:我要为哪种物品设计包装盒,是什么样式的, 5(实际操作,内化提升。 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设计包装盒时的小发现、小窍门;评一评,哪个包装盒制作得最结实、完整、细致。 6(欣赏迁移,明确任务。 思考:包装盒上还可以用什么装饰会使其更美观有趣, 下节课继续进行包装盒的设计与装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彩色纸张、水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师)商品包装若干个、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1(多维欣赏,强调人文。 观察思考:这些包装的外部装饰有什么特点,(醒目、自然、科学、人文、理解、好感。) 教师总结:一个好的包装在注意个性化设计的同时,还要针对适用人群作人性化考虑,要环保低碳,要自然相融,其实这是一切设计的理念。 2(学生制作,关注方法。 说一说,你想怎样让你的设计更完美,更人性化一些,(图案、工具、材料、方法。) 3(展示评价,鼓励参与。 说说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巧妙之处。这个包装盒你准备怎么用呢, 4(拓展视野,迁移结束。 没计无处不在,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科技航空,做有心人,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愉悦生活。 第八课 展示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展览策划、布置的基本知识,尝试设计画展。 2(在布置展览、参观展览等活动中,小组分工合作,有条理地开展画展策划与布置实践,互相学习。 3(培养整体设计意识、团体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成功,拓展艺术视野。 二、重点、难点。 重点:合理分工,有系统、有条理地进行画展策划与布置。 难点:展览设计得整体且有创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美术馆、博物馆相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画展设计范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人。 (1)你知道哪些展览活动,说说自己参观展览的收获。 (2)教师介绍著名的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法国卢浮宫画展。 (3)欣赏展览图片。 2(画展赏析。 (1)欣赏展示设计图片,思考:你发现展示设计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2)欣赏建筑设计作品展,思考:建筑设计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展示形式,(分析展示形式与展示之间的关系。) (3)欣赏古代文物展示设计,思考:为什么古代文物展示运用了低调的灯光来渲染环境,(分析展示设计中灯光的作用。) (4)画展是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思考:展览设计还应考虑什么,(作品的高度、观众休息区、合理的参观路线等。) (5)教师示范讲解画框与墙面的角度等画展布置细节处理。 (6)欣赏画展标签纸设计、画展海报设计、画展宣传彩旗设计等,了解展览设计中需要的系列设计。 (7)欣赏展览中的作品装裱形式,启发创意装裱,但要符合整体风格,突出表现内容。 3(创作提示。 ( 1)欣赏校园画展,提出作业建议:全班合作,策划并举办班级画展。 (2)成立画展布置委员会,成立各小分队,撰写画展策划书。 4(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预告下节课的工具材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准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画笔、装裱好的作品、胶带纸、钉子、粗棉线、塑料泡沫板。 (教师)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1(讨论方案。 ( 1)确定展示设计的主题与形式。如主题为“秋之韵”,作品形式为葫芦画、草帽画、簸箕画,画的内容以表现秋天和丰收为主。 (2)欣赏优秀的班级画展范例。 2(分工合作,筹备画展。 (1)各小组分工合作,同步开始布展工作。 第一小组:作品装裱组。任务:将准备好的作品进行装裱,卡纸衬裱、纸框衬裱均可。 第二小组:背景设计组。任务:布置作品背景,选择合适的材料,凸显主题,体现创意。 第三小组:海报创作组。任务:设计画展宣传海报,并张贴于校园。 第四小组:邀请卡制作组。任务:设计若干张邀请卡,并发放邀请卡。 第五小组:留言册制作组。任务:制作留言册,布展留言地点。 第六小组:礼仪服务组。任务:画展讲解员,布展画展休息区。 (2)学生分工协作,教师巡视指导。 3(画展参观。(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或校园艺术活动时间。) 第九课 纸塑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纸雕塑的艺术特点。 2(感受纸材的质感,尝试以纸为材料创作一件雕塑作品。 3(加深对纸塑的认识和喜爱,进一步感受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雕塑的方法。 难点:巧妙利用纸材进行艺术创造,作品有新意。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各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纸材的特性。 2(欣赏一组优秀的雕塑作品,说说各自的感受。 3(想一想:这些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有什么特点,你知道怎样用纸来表现这些肌理吗, 4(课题揭示:《纸塑》。 5(欣赏不同纸材制作的雕塑,说说感受。 6(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锡纸雕塑的方法。 7(引导学生用报纸作为基本材料,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塑造物体。 8(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9(展示评价。 10.拓展延伸。 第十课 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师)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 1(提问导人。 (1)如果让你选择成为一种植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2)揭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竹子。教师: “老师也想-为竹子,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竹子吧。 板书课题:《竹》。 2(深入感知。 (1)举行“咏竹大会”,让学生说说关于竹子的诗句、词语及故事等。 引导学生谈论竹子的品格并作一个总结,依次分组板书。 (2)引一引。 文人用诗词来歌颂竹子,抒发心志,历代画家们也喜欢表现竹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竹子不仅具有优秀品格的寓意,也是中国花鸟画基础练习方法之一,所以中国画画家都会来几笔墨竹。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画竹的名家,孙导学生进行欣赏。 (3)看一看。 老师出示历代墨竹精品,让学生欣赏并谈一谈感受。教师总结并讲解。 (4)比一比。 以文同《墨竹图》为切人点,讲讲《胸有成竹》的故事,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出示竹叶与柳叶,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 3(技法体验。 (1)学一学。 出示真实的竹子,引导学生观察。并以吴镇《墨竹图册》为例,边示范边讲解竹子的画法。 ?中锋淡墨画竹竿。(中锋用笔,一波三折篆书法,稳中求圆。) ?浓墨中锋画竹节。 (上抱“乙”字,下抱“八”字。) ?中锋用笔画竹枝o(用笔参照竹竿,可从不同的方向开始画。) ?浓墨中锋画竹叶。(藏锋起笔,速度稍快,有大有小有转折,与柳叶有别。) (2)教师提示注意的要点: ?画多根竹时要注意每根竹子的竹节位置要错落有别。 ?忌三根竹竿或竹节相交于一点。 ?画多根竹竿时要注意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3)临-临。 发下墨竹范本,学生临摹,并提上诗句。 (4)评一评。 让学生根据对竹子品格的理解或喜好,将自己的作品贴到板书中的竹子品格分组上(再次感悟竹子品格,见第2步)并相互点评。 4(课后拓展。 竹子浑身是宝,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搜集竹篾、竹枝、竹竿、竹叶等原材料及手工所需的其他工具。 教学过程 1(实物导入。 笛声或笛箫实物导入,讲述丝竹之音的概念。竹音,泛指中国传统的管制乐器。如果没有竹子,我们中国的音乐史便不会那么灿烂了。上节课我们从精神文化层面去了解了竹子,这节课我们再从生活应用方面去更全面地了解一下竹子吧。揭题板书:《竹》。 2(加深认知。 (1)说一说。 教师介绍竹子的相关知识:竹子的种类、生长周期等。 (2)问一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竹子做的物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为“衣、食、住、行、用”,分组板书。 (3)忆一忆。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竹子有关的趣事,深切体会竹子对自己生活有过的影响。 (4)比一比。 竹子与木头的不同之处。 总结:竹子可再生的速度很快,而且竹子韧性好,易于加工塑造成各种用品,所以可以被大量地运用于生活中,这是竹子的优势。而树木则至少十年才能成材,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应倡导人们多用竹而少用木。 3(创作体验。 (1)想一想。 出示竹篮子,问学生足用竹子的什么部位做的、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竹签、竹皮等制作方法。 (2)赏一赏。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竹制品,进一步扩散学生思维。了解竹子的基本加工方法。 (3)做一做。 以竹子的竿、枝、叶、根为原材料,通过拼、贴、剪、刻、穿、粘、插、编、画等方法创作一件平面或立体的竹制品。教师巡回指导。 (4)评一评。 通过自评、互评等方法评价学生的作品。 4(课后拓展。 课后搜集—些竹制品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方便自己的生活。 第十一课 青花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和传统制作工艺,掌握青花瓷的主要特点,感受其典雅之美。 2(欣赏青花瓷,探索青花瓷色彩、纹饰等特点,尝试用水墨表现形式表现青花花纹或绘制具有传统特色的青花瓷。 3(感受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了解青花瓷的传统制作工艺。 难点:用水墨表现出青花瓷的纹饰色彩等艺术特点。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国画颜料(花青、酞青蓝)、勾线笔、国画毛笔。 (教师)课件、宣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认知。 (1)教师出示PPT,导入并提问:观察这三幅图,其中哪个是青花瓷,为什么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呢,(青花瓷是以蓝白两色为主。) (2)教师介绍青花瓷的知识。 (3)学生观察青花瓷的造型、纹饰,感受青花瓷的独特风韵,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发展,赏析青花瓷,谈谈感受。 (4)了解青花瓷的传统制作。 (5)赏析思考:青花花瓶的结构、纹饰的题材及组合特点有哪些,青花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2(水墨表现青花瓷。 学生选择适合的纹样用花青等国画颜料在剪成器型的宣纸上作画,使之成为一件有自己风格的青花作品。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展示评价。 5(拓展欣赏。 欣赏青花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例。 6(教学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青花瓷,进而增进学生对瓷器艺术的喜爱之情。 第十二课 美无处不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微距摄影的相关知识,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 2(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运用相机的微距摄影功能,尝试从不同角度拍摄自己熟知的景物,表现其独 特的美感特征。 3(感受微距摄影的独特魅力,增强愉悦的审美体验,养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微距摄影,感受美无处不在。 难点:微距摄影的方法及取景构图。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数码相机。 (教师)多媒体课件、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 (1)欣赏微距摄影作品,猜猜拍的是什么, (2)教师: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就用照相机去发现生 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3)出示课题:《美无处不在》。 2(探究学习。 (1)比较欣赏,初步感知微距摄影。 ?出示四张照片进行对比(两张为平时普通的摄影,两张为微距摄影)。 教师:拍摄同一景物,每组照片中两张照片的拍摄距离有什么不同,哪两张更为有趣、更吸引你呢, 你知道这种摄影方式叫什么吗, ?课件呈现文字说明,老师一边作介绍: 微距摄影是一种近距离摄影,它利用镜头的光学原理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很细小的事物,拍摄出的照片 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初步欣赏,感受微距摄影的魅力。 ?欣赏课本中部分微距摄影作品。 ?欣赏其他微距摄影作品。 (3)学生尝试拍摄。 ?请尝试拍一拍桌面上较小的文具用品。 ?展示拍摄的照片。 ?发现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同学拍出的照片很模糊,有些照片非常的暗,) (4)教师示范。 ?开启微距模式。 教师:同学们如果没有进行微距功能的设置,距离相机小于50厘米内是很难对焦的。所以有些同学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但拍摄的物体很小。而有些同学拍出来的照片够大但是非常的模糊。 寻找到照相机中的花( MF)的标志,按下即开启微距模式。 ?关闭闪光灯。 微距摄影时照相机更容易出现照片发暗、曝光不足的问题,而开启闪关灯又会让被摄物体曝光过度,或者出现难看的阴影。所以拍摄微距时应该关掉闪关灯。 ?双手持稳相机,半按快门对焦。 ?对焦清晰后快速按下快门,完成拍摄。 (5)尝试拍摄桌面文具。 ?要求用微距摄影,将文具细节拍清晰。 ?同桌互相观察所拍照片,看看拍得是否清晰,请拍得清晰的同学举手示意。 (6)深入欣赏,了解表现主体的不同方法。 ?面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表现不同的审美意味。(以树叶为例。) ?以荷花为例深入欣赏了解拍摄同一物体的不同取景方法。即应用大小对比拍摄、应用疏密对比拍摄、应用动静对比拍摄等方法突出表现不同的主体。 3(作品欣赏。 (1)教师的微距摄影作品。 (2)同学的微距摄影作品。 4(创作练习。 (1)作业要求: ?用微距摄影拍摄校园中的景物。 ?能清晰拍摄景物,运用不同的对比方法突出表现的主体。 (2)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评。 (1)将学生拍摄的微距摄影作业传到电脑中进行展评。 (2)请学生自我介绍自己拍摄的微距摄影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景物,拍得是否清晰,运用了什么对比方法,突出了什么主体等。 (3)请说说哪些同学拍摄的作品清晰、漂亮、有趣,发现了校园中的美。 6(课外拓展。 欣赏大师微距摄影作品。 第十三课 祖国美景知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祖国的风景名胜,了解取景和构图的知识。 2(发现身边美丽与独特的景色,能拍摄出主体突出、构图新颖的风景摄影作品,提高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祖国美景,学习风景摄影的取景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构图拍摄同一风景。 难点:用美、用心、用情拍摄出取景巧妙、主体突出的风景摄影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单反相机(或数码相机)。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单反相机、大小不同的取景框数个。 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教师: “同学们,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在你的印象中,祖国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你还期待去哪个地方旅游,你是怎么知道那里的,” “同学们,祖国美景你知多少,” (2)揭示课题:《祖国美景知多少》。 (3)游戏互动。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逐一播放祖国美景。 要求:去过的或知道这处美景的同学举手,并说出此处美景的名字或地点。 小结:祖国美景数不胜数,关键是我们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拥有感受美的智慧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上展示的图片都是摄影大师、旅游爱好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的祖国美景。 (4)展示教具:单反相机(展现祖国美景的优质媒介工具)。 2(传授新知,了解摄影。 (1)取景知识教学。 播放视频,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欣赏祖国美景。 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认为最美的景。 展示不同取景方式。 教师: “你更喜欢那张作品,为什么,” (板书:取景。) 小结:取景就是在拍摄时,对风景进行取舍。按景象的距离,取景可分为远景、近景和特写。 提示: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学情,可适当讲解平视取景(给人以平静、舒适、稳定之感);仰视取景(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给人以宏伟、高大之感);俯视取景(给人以辽阔、宽广的感觉)。 (板书:远景、近景、特写。) 教师: “两张照片的取景有什么不同,” 小结:取景的原则是要突出主体物,让人一看就明白你要表现什么。 (板书:突出主体。) (2)构图形式点拨。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黄果树瀑布图片),示范不同的构图方法,并讲解构图原理。 (板书:竖构图、横构图。) 教师出示一张大的风景照,让学生上讲台,试用大小不同的取景框取景、构图。 要求:做简单表述(主体物在哪,表现了什么,)。 小结:构图的形式要适合表现景物的特点,主次分明,突出主体。 3(引导探究,实践摄影。 (1)认识相机各功能键:确定拍摄内容远近、大小,选择功能键微距模式、肖像模式„„ 课件出示风景摄影模式的调节法,指导学生在相机上调一调。 (2)欣赏用此相机、此功能拍摄的风景照,找找画面中的主体。 (3)摄影实践,创造美。 引言: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美景,如果你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摄影师的取景技巧,能恰当地构图,也能拍出漂亮的风景画。” 作业要求: ?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风景或角度,拍出最美的风景。 ?选择一处风景,用不同的构图,表现不同的效果。 ?注意主次分明,突出主体。 纪律要求: ?加强时间观念,15分钟拍摄时间结束,马上同到教室。 ?拍摄期间禁止大声喧哗,禁止出校园或攀爬高处。 学生实践摄影,教师巡视辅导。 4(作业点评,分享艺术。 收集部分学生作业,导人多媒体课件展示,同景归组,进行对比式点评、互评(重点评价取景构图)。 5(深度挖掘,创设意境。 (1)出示四张优秀风景摄影作品,请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 (2)播放四段音乐,请学生给这四张作品选最适合的音乐。 6(课堂拓展,情感延伸。 伴随着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师小结。 小结: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我们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生活中,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能表现美、创造美。 美的摄影作品如同一篇美的文字,一段美的音乐。优秀的摄影师,不但有高超的拍摄技巧,我觉得他们其实还有深厚的文学、音乐涵养,看到一处美景,胸中就能呈现出一段优美的音乐,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第十四课 拍一部小电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影拍摄的前期准备,拍摄过程、形式、特点。初步掌握分镜头脚本的基本技法,学习设计一幅分镜头脚本。 2(体验自己的电影小故事,绘制一个电影小故事的分镜头脚本,根据分镜头脚本课外尝试拍摄一部小电影。 3(加深对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运用与理解,激发对电影拍摄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校园活动设计分镜头脚本。 难点:合理绘制分镜头脚本的设计草图。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等常规美术用具。 (教师)自制教具会动的“书”、一部小电影、课件、拍摄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理解原理。 (1)出示自制会动的“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电影成像原理。 (就是在书的角上„„每一页都会画有不同的小图案„„然后在快速地翻动起书的时候„„它们就会动起来„„) 原理:那就是图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成像后会有O.l秒的停顿,也就是说在图像消失后的O.l秒里,那图像还是会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书角页面翻动两个图片交错的时间只要小于0.1秒,那么在人的眼睛里它就是连续的。电影与动画片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将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整合的综合艺术。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2(欣赏感知,深入理解。 (1)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影片,感受影片的视听效果。 电影不仅仅是动的画面,而且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和艺术享受。 (2)导演们是如何做到的, ?剧本:故事情节是一部电影的基础,可以原创也可以改编别人的,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相关的故事来组织剧本。 ?分镜头脚本:在拍摄以前往往先画个分镜头脚本。 ?现场拍摄:每个镜头的场记板记录详细情况:镜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记入场记单。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场景和数百个镜头进行拍摄的,拍摄时不能按镜头顺序进行,因此,场记所作的记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场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导演合理规划镜头,防止穿帮、越轴等失误出现。影片完成后,这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 ?后期制作。 3(理解表现技法体验。 (1)什么是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主要任务是根据解说词和电视文学脚本来设计相应画面,配置音乐音响,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等。 对比理解:一组照片与一组分镜头脚本。 (2)欣赏分镜头脚本。 了解分镜头的分类:有情节分镜图、场景分镜图、镜头机位图等。 ?情节分镜图。 分镜头脚本是剧本的形象化版本,它是由一些方格画框组成,这些方格画框中画着一系列的形象化动作,这些图像将为我们讲述一个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故事,是电影拍摄的基础和依据。 ?场景分镜图。 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同一场景,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有什么不同, ?镜头机位图。 (3)如何画分镜头脚本及情节分镜头脚本的作画步骤。 ?构思脚本。 选择合适的校园行为小剧本,把小剧本的剧情进行分镜头设计,4幅、6幅、8幅都可以。 ?画方块作为小图。 ?分解画各小图。 ?调整加文字说明。 4(拓展碰撞,打开思路。 小组讨论并发言谈谈想法,各组交流。 5(体验实践,理解表现。 学习建议:绘制一个校园行为的分镜头脚本。 作业要求:选取某一校园行为作为小剧本进行分镜头设计脚本,根据场景、角度、情节画出可拍摄的分镜头脚本图示。 6(作品展示,语言表述。 学生说说自己的小电影的剧情是怎样来进行分镜头脚本设计的,如何表现。 7(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时间根据自己的分镜头设计脚本,尝试和同伴利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一部小电影。(还可以尝试手机拍摄,也可以用微信的微视频拍摄。) 第十五课 我们的课本剧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课本剧艺术的美感,了解课本剧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等。 2(与同学合作设计课本剧的舞台布景、道具和服饰,尝试进行排练与演出。 3(激发勇于艺术实践的精神态度,提高对美术综合表现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和感受课本剧的创作流程,并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 难点:能将课本剧的舞台设计稿做成可以进行排练与演出活动的道具、服装和场景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画笔、铅画纸、调色盘、洗笔筒、抹布、剪刀、彩色纸、双面胶、合作任务单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例、示范用工具若干。 教学过程 1(看一看:引导学生观看同学表演的《白雪公主》课本剧片段,初步感受课本剧后教师设问:你喜欢的舞台演出节目有哪些,是什么吸引了你,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我们的课本剧》,并交代任务。 2(学一学: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课本剧创作的流程和步骤,在欣赏分析中简单理解舞台艺术设计的要素有布景、道具和服装设计。 3-做一做:请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1。 4(品一品: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白雪公主》的服装设计、道具等,进一步感受舞台设计艺术的美感。 5(画一画: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后布置学生分小组完成第二个任务——根据合作学习任务单2的分工画出效果图。 6(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适当时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局部示范。 7(议一议:引导学生展示并介绍完成的效果图,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看看是否将课本剧各个角色的服装设计和道具场景画面表现出来了,材料选用是否便捷, 8(找一找:引导学生课后寻找并准备好与设计稿相适合的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画笔、铅画纸、调色盘、洗笔筒、抹布、剪刀、彩色纸、双面胶、合作任务单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例、示范用工具若干。 教学过程 1(看一看: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互相展示自己准备的材料。 2(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可以采用的制作表现方法。 3(做一做:根据设计效果图,学生在组内完成道具、布景和角色服装的制作。 4(学生分组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5(演一演:教师请学生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用自己完成的道具、布景和服装等表演课本剧。 6(评一评: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伴的作品,看服装、道具和布景是否符合课本剧的剧情,是否体现了一定的美感,材料和制作方法是否合适, 7(赏一赏: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欣赏各种舞台艺术的图片和有关舞台艺术的雕塑作品等,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视觉经验。 第十六课 东阳木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阳木雕工艺,初步欣赏木雕工艺之美。 2(感受木雕的美好寓意、精美雕工,体验简单的雕刻造型方法。 3(激发对木雕艺术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木雕的工艺之美,感悟小雕的艺术价值。 难点:选择适合雕刻的材料尝试创作有特点和创意的作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雕刻工具、搜集东阳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1(问题导人,激发学习兴趣。 (1)什么是“木雕”, 现存最早的木雕会是怎样的形象,(出现木雕鱼。) 木雕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木雕鱼。 (2)什么是“白木雕”, (3)想知道什么是白木雕,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你就会知道。引出课题:《东阳木雕》。 2(介绍东阳木雕,了解相关知识。 (1)千年回响——东阳木雕的历史。 东阳木雕历史悠久,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当时东阳约有4000余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 (2)包罗万象——东阳木雕的分类。 木雕在生活中非常实用,不仅可以用在建筑雕刻上,还可以用在家具雕刻上,另外还独立发展成为工艺品,实用而精美。可作装饰材料,也可独立成为工艺品。 (3)美好寓意——东阳木雕的寓意。 先集体解析木雕作品的寓意,再分组讨论木雕作品的美好寓意。 3(品味东阳木雕,感受艺术特点。 (1)精雕细镂——精巧的雕工。 雕刻的方法:圆雕、浮雕、半圆雕、镂空雕、贴雕等。 (2)活色生香——生动的形象。 欣赏《羲之品茗》木雕作品,让学生观察描述王羲之喝茶的动作和神态,领略来源于生活的木雕人物形象的饱满、生动的艺术特点。 (3)巧夺天工——不断地创新。 4(活学活用,小小鉴赏师。 分组鉴赏木雕作品。 5(拓展延伸,国内外比较。 中国木雕的“四大名雕”的展示与分析,得出东阳木雕被称作“白木雕”的缘由。 中外雕塑作品的比较欣赏,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雕刻工具、制作好的石膏模版、搜集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再次感受雕刻的魅力。 2(分析木雕的制作环节和雕刻步骤。 (1)课件播放制作环节。 选木料——备工具——巧设计——精制作 (2)课件播放雕刻步骤。 3(赏析学生雕刻作品。 (1)选出优劣不同的作品,师生互评。 (2)说说雕刻艺术的魅力。 4(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摩。 教师示范用石膏模版制作: ?凝成固体的石膏板,用细砂纸将表面磨匀。 ?先用铅笔在石膏上画草稿。 ?雕刻刀依线条雕刻出凹凸的效果,做出模版。 ?在模版上涂色后进行拓印。 5(学生制作,体验雕刻魅力。 (1)学生制作,教师现场指导。 (2)提示:在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别伤到手;雕刻时拿刀要稳,刻出“刀”味来;尝试用不同纸材印刷,画面效果不同;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6(共同总结,全面拓展学习。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作业,体会不同雕刻材料的制作特点。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进行雕刻系列练习,举行作品展览。 (3)搜集资料档案,定期全班交流。 (4)把东阳木雕或民间木雕艺术讲给家长、同伴听,大家一起欣赏、感受。 第十七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提高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与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PPT课件、桥的剪纸作品、印有非物质文化图片的明信片。 教学过程 1(导人。 (1)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西津桥剪影》或其它有关家乡桥的作品。教师:看,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 (2)出示桥的图片。 教师:怎么能一眼就认出它呢, (3)讨论,学生说一说对家乡桥的了解。 ?用木质(或其它)材料建造。 ?坐落在„„街。 ?古老。 ?市民纳凉。 (4)教师小结。 教师:西津桥就是石桥墩木结构,是全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现存最长的廊桥。 2( “穿越”。 (1)教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水虹桥”。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座桥,看,它藏在一幅名画里。 (2)观察后说说它与前面展示的桥的区别。 ?造型不同。 ?所处的时代不同。 (3)小结。 教师:当时,这可是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木结构拱桥呢~可它已经消失了近800年了。它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木材,可能被火烧。 ?雨水的侵蚀。 ?毁于战乱。 教师: “它”真的消失了吗,可我们的桥梁专家们却还在苦苦地寻找着“它”~寻找这种桥的建造技术呢, 3(寻找“活化石”。 教师:同学们,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语文课本中就学到过他所建造的“赵州桥”),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搜集整理我国传统造桥技术,并在浙江泰顺发现这座号称传统木拱桥的“活化石”——泰顺溪东桥。 (1)观看视频。 教师:为什么要去寻找呢,它有什么地方让专家们这么着迷,让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2)师生交流,深入探讨。 教师:找到答案了吗,找到这座桥,我们就能掌握造桥的技艺了吗, (不能,要找到建造桥的工匠。) 教师:是的,以往传统手工技艺并没有文字的记载(如果有,也是不外流,祖传秘方~),而且传承方式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家族继承。所以,当时人们只有通过桥身牌匾上的刻字辗转找到了这座桥的手艺继承人。他已经80岁了~ 教师:如果你是著名造桥专家茅以升,找到这位造桥师傅后,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记录下他的制作方法,写成书籍。) 4(对比欣赏。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教师:那么我们将北宋时期的汴水虹桥与泰顺的溪东桥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工艺更加复杂„„) 教师:那么木拱桥营造技艺是如何传承的呢, (通过拜师学艺。) (2)教师小结。 教师:中国匠师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营造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了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使木拱桥更加实。 5(拓展。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手工艺人, (1)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你看一座木拱桥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化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本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单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3)小手拉大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手工技艺只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小小的一部分,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明信片看一看,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分享。 6(教师小结。 教师:把这张明信片寄给你的亲朋好友吧~希望它能为专统文化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入到传承文化的大军中~ 里塘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五年的美术学习,他们对美术了解的也相对较多,大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抽象思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本学期继续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这一学科的特点,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体验形、色的变化与魅力。另一方面则更加侧重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运用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书作品的特征,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熟悉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教学目标 1、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系列的课,教 学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学生较深入地做一个专题。并且有些教学内容还设计成了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增加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其次本册教材继续体现了人美版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关注美术文化的渗透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特点。 2、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禁毒、法制、安全、环保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艺术概括力 2、继续传授中国画笔墨技能,学生进行彩墨画练习;欣赏中国现代中国画大师作品,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习浅显的手工技法。 (二)难点: 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实物中提炼比例透视的运用能力。 2、提高学生彩墨画的技法与概括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自己所要想要画的内容。 3、在手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能力。 四、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想象力下降。 2、部分学生上课缺少兴趣,作业完成男生较差。 五、教学措施 1、教师本人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读、多思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案例。 2、在教学中,多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3、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 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5、注重教学评价,使评价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阔视野,进行自学。 六、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3.6——3.8 学生注册,始业教育 2 3.9——3.15 外国的传世名作 3 3.16——3.22 用线画人物 4 3.23——3.29 色彩风景 5 3.30——4.5 奇妙的新画笔, 奇思妙想 6 4.6——4.12 会动的“画” 巧妙的包装 7 4.12——4.19 纸塑 8 4.20——4.26 竹 9 4.27——5.3 青花瓷 10 5.4——5.10 美无处不在 11 5.11——5.17 祖国美景知多少 12 5.18——5.24 拍一部小电影 13 5.25——5.31 我们的课本剧 14 6.1——6. 7 东阳木雕 15 6.8——6. 14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6 6.15——6. 21 复习 杨氏42式太极拳拳谱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 7、撇身捶8、捋挤势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12、右单鞭 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 16左右蹬脚 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 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 24、转身拍 25进步栽捶26斜飞势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六年级美术下册备课 里塘小学 2014年度第二学期
/
本文档为【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宝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