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长恨歌教案

2017-09-05 22页 doc 39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1943

暂无简介

举报
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 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久为传诵的名作。(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 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久为传诵的名作。(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 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认为诗歌应该 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 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 元九书》)。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 《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 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 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 身份入宫的方法。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封为贵妃。其父兄均 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 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 后面,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 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 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能单纯,并最终敌不过政治: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 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 六军仍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唐玄宗不得已 将杨贵妃赐死,而他自己则痛苦万分。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2、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以“马嵬坡”、“长生殿” 为题,写了不少诗词,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 《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据记载,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七 夕登长生殿,遥见牵牛、织女星,彼此立下誓言,愿世世为夫妇,双双泪挂双腮。 基于这些事实,如白居易《长恨歌》等,都同情李、杨爱情的不幸,哀艳动人。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 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 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 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 奇《长恨歌》。 四、朗读体味 五、整体感知 (1)、结构层次 从作品结构上看,全诗可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 分,分别写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和之后的唐玄宗、杨玉环。 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迷色误国。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1、马嵬坡生离死别; 2、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3、唐玄宗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4、唐玄宗回宫后的睹物思人、辗转难眠; 5、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2)、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 一直没有找到。 分析: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 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 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课时 2、“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 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 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 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 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 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美好的 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 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 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 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 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 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分析: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 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 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 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3、“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 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 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分析: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 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 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 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二)第二部分 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 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 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 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 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分析: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 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 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 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 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2、“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 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 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 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 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分析: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 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 蜀中的寂寞悲伤。 3、天旋日转回龙驭„„不见玉颜空死处。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 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 寻觅。 分析:写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4、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 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 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 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 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 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 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 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 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 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 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分析: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 唐玄宗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 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 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 中楼阁了。 5、“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 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 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 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 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 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 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 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 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 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 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 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 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 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 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 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 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 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分析:这一段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 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 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 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 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 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第三课时 六、问题探究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 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 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 纭。从诗题看,这篇作品就是歌“长恨”,但是诗人所“恨”为何?为什么“长 恨”呢?诗中并未明说,而且通过对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 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就一直存在 着不同的看法。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 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半是说写“恨”之 因,后半写“长恨”本身,“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恨”;另一种观点 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 “恨”;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此诗前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半对李 杨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即:(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 说。 (一)讽谕说: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 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持此说的理由是: ?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他们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现代意 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 当高于其它一切而成为婚烟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 的。”白枫在《〈长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确地说:李隆基是人主、至尊, 杨玉环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李对杨是“重 色”,不是“重情”;杨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白文举例证明自己的 观点: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 期,李隆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虢国夫人等。杨玉环在马嵬坡惨死,李隆 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祸水”之罪赐杨妃自缢。 ?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 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 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 “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 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 度。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 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 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 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 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 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 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 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 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 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对讽谕说的论证,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我们应该承认,封建统治者夫妇之间也会产生爱情,完全抹杀是无视客观 存在。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独爱杨妃一人,杨 妃死后又那么追念,应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 ?《长恨歌传》末尾的评论是陈鸿的推测之语,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间。事 实上《传》与《歌》在形象与主题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李夫人》虽然指出玄宗对杨妃之死引为长恨,但诗的末尾说:“人非木 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不是严厉谴责玄宗沉湎于女色, 而是肯定这种 感情的合理性。只是用“不如不遇”来表示惋惜。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没有成为他的写诗方法,直至 凶和三年,他才有意识地 以诗为谏,我们不能将他后来的创作方法套用到他以 前的作品上,以此来说明他创作《长恨歌》的目的是诗谏。?历史可以帮助人们 了解诗歌所写之事,诗也可以帮 助我们去了解历史,但诗与历史之间毕竟有距 离,我们可以将历史上的李杨比照艺术上的李杨,但却不能说艺术上的李杨即是 历史上李杨,从而得出讽谕的结论。 ?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于感伤诗。他指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 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可见,他本人并没有 将《长恨 歌》划入到“讽谕诗”中。 (二)爱情说: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 的爱情。其理由主要有六点: ?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 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 歌整体内容 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动乱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 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 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 历史现实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 表现李杨真 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 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 山有 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 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 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 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 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他在元和二年 四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时曾说:“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 以圣文之 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 无不和。”显然,对玄宗是歌倾的、肯定的。当然,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也有批 评,但不是主要 的。白居易的许多诗歌如《上阳白发人》等表现了对妇女不幸 命运的同情,他不可能对杨妃这样的女人持一种厌恶的态度。 ?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 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 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 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 (元稹《灯影》)而民间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点在周至,而马嵬就在附近,当地肯定 流传着有关李杨的爱情传说,那么,白居 易也一定受到民间传说倾向的影响。 ?由《唐书》中的《玄宗本纪》、《杨妃传》,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补遗》、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史书、笔记来看,李杨的爱情是有基础的。杨玉 杨不仅“姿质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晓音律”,可见有 着共同的爱好。 不同意“爱情”说者,对于上述论证提出了批评,他们说,把李杨的恋爱及 其爱情同它的社会联系和影响割裂开来,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和李杨爱情生活之间 的关系割裂开来,是不符合事实的作法。美化帝妃之间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一 种用超阶级的人性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一现象,把最高统治者的爱情与人民大众的 爱情等同了起来。 (三)双重主题说: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 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此说的理由是: ?《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 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 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 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 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 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 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 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 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 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 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 《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第四课时 七、艺术特点: 1、语言方面: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 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 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 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 体”。 (“长庆体”之称始于宋人,是对唐代白居易、元稹诗的泛称,所指较为宽 泛。清以后,其内涵所指逐渐确定下来,成了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那种叙事风情宛转、语言摇荡多姿、平仄转韵的七言长篇歌行之 专名。)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 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 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 分重写他贪恋美色。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在马嵬坡兵变之 后。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 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 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 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 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 感受来表现内心 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 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 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 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 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 又深入一 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 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 一色一声,互 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 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 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 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 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 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 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 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 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 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 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 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 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 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 达到了高潮。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 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 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 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 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
本文档为【长恨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