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2017-09-20 6页 doc 32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摘要:晋宋时代大诗人陶渊明把田园生活题材带入诗歌中,开创了文人诗歌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中平和、淡泊、宁静的意境中隐隐透出他仕官情结和田园情结在心里深处的反复交替的碰撞,表现为对人生的无奈、痛苦。 关键词:陶渊明;冲谈诗风;矛盾心理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思想和风格都极其独特的伟大诗人,其开创的田园诗隐含了诗人抱负成空的苦闷和愤懑,为了更好地解读其诗歌,笔者就冲谈诗风对其矛盾心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陶渊明的家世和不幸的人生经历是造就其田园诗作蕴含矛盾心理的前...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摘要:晋宋时代大诗人陶渊明把田园生活题材带入诗歌中,开创了文人诗歌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中平和、淡泊、宁静的意境中隐隐透出他仕官情结和田园情结在心里深处的反复交替的碰撞,表现为对人生的无奈、痛苦。 关键词:陶渊明;冲谈诗风;矛盾心理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思想和风格都极其独特的伟大诗人,其开创的田园诗隐含了诗人抱负成空的苦闷和愤懑,为了更好地解读其诗歌,笔者就冲谈诗风对其矛盾心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陶渊明的家世和不幸的人生经历是造就其田园诗作蕴含矛盾心理的前提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过武昌大守,父亲陶逸也曾做过官。陶渊明年仅八岁时,父亲早逝,少年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和妹妹依靠寡母孟氏抚养。从小孤独的他农忙时,跟着母亲参加农耕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闲下来便在家里读书。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诗自娱以示其志,受魏晋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忘怀得失。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有着火热的情怀与宏大的抱负,祖辈的业绩曾鼓舞着他。二十九岁时,曾出任江州祭酒之职,目睹了官场的黑暗。三十岁那年,妻子死后,诗人更加孤独。不久就辞官回家,隔了一些时候,州里又召他去做主簿,然而被他拒绝了。陶渊明三十五岁时,成了桓玄的幕僚,不久他对朝廷失去信心,加之桓玄的篡逆,东晋政局的变化,母亲的病逝等原因,他借故辞官回归故里。之后,陶渊明又做了刘裕的参军,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又想到归隐。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因为家庭负担过重,官僚的腐化,苛捐杂税多如牛马毛,,风雨的不调加之自己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他更加贫困了。于是他又来到彭泽任县令,此时陶渊明已经四十一岁。上任仅仅八十一天的他真正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为此感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①。从此归隐终身不仕。 陶渊明五次的出仕和归隐,原因出于两方面:最初一次出来要奉养老母,最后一次出仕是因为抚养子女,而中间几次的出仕是满怀远大抱负的。陶渊明辞官归隐是痛苦的,他一次次目睹了官场的黑暗,自己的宏伟理想不能实现,其内心不是单纯的平静,而是心灵深处矛盾冲突之后看似的平静。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逃避世俗的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更是有意识追寻人生的真谛,以自己的行动为这个黑暗污浊的世界留下一线光明和正义。 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是最有思想的诗人之一,主体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的陶渊明并非恬静平淡,有着读书人的“修、养、治、平”的立德立功的思想。然而岁月的磋砣,现实的黑暗,让陶渊明领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他没有被外界现实迷乱,把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隐寄于诗歌之中。其田园诗作中充分表现他归隐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二、陶渊明创作的《归田园居》,诗中把田园风物,稼穑生活和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有机融入诗中,自己也成为诗中的一员,充分把自己的矛盾情怀在田园冲淡诗风中表现得深刻、含蓄。 陶渊明自辞彭泽令之后第二年春天,写下了《归田园居》五首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分为三段,前八句为第一段,追叙误落尘网最终返归田园,说明诗人个性与仕途的冲突。“适俗韵”即,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这是诗人从来没有学会的东西。作为真诚率直的诗人其本性与淳朴的山林,宁静的自然有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年少时的诗人,曾想出去做一番事业,但发现官场的虚伪,淳朴风气已消失,做了官却不能保守节义,于是他选择回归田园。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接下来诗人连用了三个比喻:以“尘网”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尘网的诗人。“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为第二段描写回归田园的优美宁静的风光。有近景,有远景,动静结合。诗人将平平常常的田园风物絮絮道来,一一展现:田亩、草屋、榆树、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一经诗人点化,增添了无穷情趣,蕴含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深情。最后四句,直抒胸怀。表现了回归田园的诗人生活悠闲,心情愉快,和开端两句呼应。诗人把平和散淡的田园风物和自己在官场的亲身感受,有机融为一体,隐寄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满怀抱负的他离开官场,难道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批判和控诉吗?作者写田园景物并非仅为了写景而写景,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无比丑陋。面对这个污浊不堪的社会,他内心是极其苦闷的,只能归隐田园。从这首田园诗歌可见诗人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诗人将其内心的悲愤含蓄地融入诗中,他虽然无力改变现实,但是内心是极其悲愤的。由此可见他的归隐,他的田园诗,并非仅仅描绘诗话的田园仙境,而是寄寓诗人无限的伤悲。 《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常恐露霰至,零落同草莽”。进一步写出自己只是隐居山村的古农,住在如此与世隔绝的山村,世之盛衰已不用再谈,只能谈自给自足的桑麻之事。每日所想的事,也只是桑麻生长状况及黎庶之命运,唯有担心霜雪早至,使我不能得到如期的收获。这首诗侧重对人际环境描写。在这种幽静的乡村,只谈与桑麻及黎庶的生长和作者内心曾拥有远大志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平和淡泊的田园诗风中隐露出作者内心的苦衷,要造福于社稷黎民,官场又如此污浊,壮志难酬;要隐居山野,无所作为内心实难平啊! 归田园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初归田园参加劳动的新鲜感受。他的劳动感受与普通农民不能等同看待,包含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沉思考。这首诗宛如日记,寥寥几笔,简洁形象地勾画了诗人如诗的劳动场景: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的小路旁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其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说明了陶渊明为了保持纯洁的志愿,高尚的人格,宁可选择辛苦的乡野生活。一代文人本应大展宏图,然而残酷的黑暗官场,让诗人望而却步,于是作者痛苦地归隐了。陶渊明把这种痛苦有机融入自己的诗歌作品中。这也正是陶渊明能从极其矛盾的心理中得以解脱出来的原因。由此,创作了这样意境极其优美,内涵尤为丰富的田园诗篇。 这首组诗在优美、宁静、如画的画卷,凸现的是一代文人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思想矛盾斗争之后,为了保持高洁,最后选择归隐的伟大人格。 三、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这种艺术境界正是作者矛盾心理的升华,最具有代表性是《饮酒》组诗。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也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写的。诗作中平和淡泊,与世无争,心与自然泯一的诗风,更是诗人完全看透社会,把自己一生的辛酸,矛盾巧妙隐藏诗歌之中的结果。 这组诗,虽然以“饮酒”为题,可里面不是仅说喝酒的事,而是讲述人生的很多哲理。“酒”既是一种“饮食”,又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麻醉剂”。深知自己的言行都是别人无法理解的陶渊明只能把自己从儒家思想出发的报国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种种不满完全寄托于田园的宁静,冲淡的诗风之中。 《饮酒》诗的开头有一篇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比较明确地交代了组诗的创作背景。这是冬季农闲而夜已渐长的时候。诗人“闲居”时反而“寡欢”可见精神上诗人是孤独的。农事的稀少,漫漫的长夜,诗人如何排遣那些忧伤呢?只能独自一人,对着自己的影子干杯。“醉”是一种解脱,陶渊明的这种是在黑暗官场壮志难酬的“醉”,虽醉犹醒,醉了仍能写诗。从这篇小序和二十首《饮酒》诗,让我们看到一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形象,他是多么忧伤啊! 《饮酒》组诗其一是“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这一首诗是诗人对人生观的思索,独自一个人喝着那些送来的酒,想起同酒一起送来的“忠告”,边饮边思考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他明白了人世间的盛衰、祸福进退的更替代谢的大规律,决定放弃官场的利禄,在家种田,即使妻儿一同挨饿受冻也罢!他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荣华而违背自己纯洁的本性。由此可见陶渊明内心的很多思想、很多情感,都是没有人体会和理解的,只能用酒来渲泄自己的心声,排遣孤独。 《饮酒》组诗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最能代表陶渊明的冲淡之美的诗,从诗中可见他人格的升华。 其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虽然把草房子盖在尘俗世间,但只要心静,照样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因为门前既然没有了车马的喧哗,从而远离了官场的黑暗的竞逐。诗人矛盾的心理得以解脱,人格也升华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两句妙语惊言写出了诗人对丑恶黑暗官场的鄙弃。这是诗人心灵对烦嚣氛围的一种阻隔,对外物的一种过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面写景,实则是诗人与山融为一体。“菊”高雅的象征,更是诗人峻洁人格的象征。“悠然见南山”则是一种超越,一种精神上的飞跃。“见”用词较妙,可见诗人追求的并非是物外之物,而是象外之象。 “天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南山外还有什么呢?在这美丽的黄昏,三三两两的飞鸟,相互作伴都飞了回来。鸟回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宿,宁静充实而完美。那人呢?诗人孤寂的心灵与自然冥会,若有所悟。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这幅如画的黄昏美景中,这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修、养、治、平”建功立业的理想已成梦,也不必再为自己辩白,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寄寓山水罢! 这种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充分表现了陶诗冲淡、自然、和谐的境界。诗人以最为淡泊,几乎接近“无我”的心境体悟自然,完全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这种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完全融合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也正是诗人看清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在世事混乱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可以使他在这个社会剧烈的动荡不安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紧张的心理暂时缓解。 从陶渊明《饮酒》整组诗可对其半生的坎坷经历和社会的动荡,黑暗有较全面的认识。世事的衰荣与自然界的春秋寒暑四季转化一样,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诗人傲立于世,以“菊松”自喻,针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过去进行反省,终于从痛苦的心态中解脱出来,用平和散淡的心去感受外物。因为污浊的现实,出仕也是一路迷茫,玷污自己的人格。陶渊明并非真的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变化,其实是一种无奈。 在这样的社会里,面对世事的艰难,善良的人良心被蚕食,一心想造福社稷和黎民的他在如此的官场怎会有所建树呢?正如萧统《陶渊明传.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欢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② 诗人的归隐,是为了坚守自我的节操,是经过多次反复挣扎后退居田园,是量力而行的。他深知旧友零落,世无知音,只能在贫困和田园间孤寂地了此残生,这还有什么人再比他更悲伤的呢?诗人把满腔的悲慨融入冲淡的诗风中,隐寄寓山水田园之间。 陶渊明一生以辞彭泽令前后为分界线,前期他不断在出仕与归隐两条路上徘徊。后期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临终前的《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这是诗人对黑暗社会造成自己抱负成空的叹息。由此可见他的人生是平淡的,当然也是悲壮。 总之,陶渊明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对田园诗的创制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造,在我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陶渊明田园诗之所以“静穆”之伟大,正是他超越了:“金刚怒目式”的社会主体性表现出的境界,是当个体与实现保一定距离所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诗意气质。 陶渊明田园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钟嵘说陶渊明“文体省净,殆长无语”。③可见他诗的魅力完全以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 作为一千五百年后的我们,仅仅把陶渊明称为“隐逸之宗”是不确切的。其实他一生有强烈的追求,希望有用于世,但又反对无谓的角逐,反对徒慕虚荣,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不与强权合作,仁慈爱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系统。他宁可固守贫困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奉行自耕而食,不屑向他人屈膝折腰,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 陶渊明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归纳为一个“真”字,即——性情自然说。诗歌中把自我融入大自然,但现实总是不能回避的,他的思想偏重于现实,这种偏重于现实与超脱现实的相互矛盾铸成了他心灵的苦恼。陶渊明所面临的人生,几乎没有出路了。人永远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细胞,离开社会独立生存,就会陷入孤独和空虚的境界。陶渊明一方面归隐田园让自己的身体投入大自然或农田中去感受这种物我一体,平和散淡的田园之美;另一方面,诗人又陷入极度的空虚之中。陶渊明的思想矛盾之中所谓的事业也是不具体的,清晰的内容,但总与现实的“功名”重合。陶渊明的“性情自然说”只有在脱离功名的领域才能实现,但现实又这样,脱离了“功名”,同时也就脱离了“事业”这正是他一生痛苦的原因。 陶渊明的一生就是在“自然”和“理想”间挣扎,他的田园诗中平淡质朴中流露哀怨,表明自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其实内心深处陶渊明是寂寞的、矛盾的。封闭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给想冲破它的人们一个机会。陶渊明只能把满腔抱负化为诗歌,把自己的理想寄寓山水之间。 陶渊明田园诗作平和冲淡的诗风融入他清高、洒脱、质朴直率的品质和对现实的沉思的矛盾心理。其人格精神和不朽的诗篇为后人筑起了不朽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陈桥生《陶渊明传》中国古典诗的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8页 ②萧统:《陶渊明传》,见张岱年主编:《传世藏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海南国际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三册 ③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92页 参考书 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②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③陈桥生《陶渊明传》中国古典诗的精品演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④朱熹《论语集注》齐鲁书社出版 1992年4月第1版 ⑤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 ⑥杜景华著《陶渊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
本文档为【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