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为了更高的自由和尊严

2017-12-13 15页 doc 79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为了更高的自由和尊严为了更高的自由和尊严 ——解读浙江省严州中学的价值教育 《人民教育》记者 李 帆 在浙江,两个高中生的故事,让人精神一振。 一位学生,随身携带垃圾袋,拾捡地上的纸屑、空水瓶。刚开始,同学看她是“异类”,她却坚持着:“关注身边的环境,这种正确的事为什么不做,”到后来,许多师生都养成了随手捡拾垃圾的习惯。偌大的校园,总是干干净净。 还有一位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与家人一道,上山挖井,种植庄稼,想研究出如何改造山陇、提高山区粮食产量的方法。高二暑假,老师家访。他气喘吁吁爬上陡峭的山头,看到学生正赤着脚,在阳光的暴晒下挑土、...
为了更高的自由和尊严
为了更高的自由和尊严 ——解读浙江省严州中学的价值教育 《人民教育》记者 李 帆 在浙江,两个高中生的故事,让人精神一振。 一位学生,随身携带垃圾袋,拾捡地上的纸屑、空水瓶。刚开始,同学看她是“异类”,她却坚持着:“关注身边的环境,这种正确的事为什么不做,”到后来,许多师生都养成了随手捡拾垃圾的习惯。偌大的校园,总是干干净净。 还有一位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与家人一道,上山挖井,种植庄稼,想研究出如何改造山陇、提高山区粮食产量的方法。高二暑假,老师家访。他气喘吁吁爬上陡峭的山头,看到学生正赤着脚,在阳光的暴晒下挑土、搬石头。老师很感动,问学生怎么能坚持下来,学生说:“山区农民,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很累但收入特别少。我想改变这种状况。” 高中三年,这位学生默默地干了三年。他和家人一起写成近两万字的报告,寄给国务院,送给市里的农业局,希望无偿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浮躁的社会风气里,他们的故事仿佛一粒粒水晶,瞬间让听者纯净了心灵。 什么样的学校,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他们如此执守于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坚定地按照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去生活。教育最大的收获,也许莫过于此吧, 我们追踪采访,一路追到了地处浙西山区的浙江省严州中学(以下简称“严中”)。 那是一所建校已逾百年的农村高中,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知道“做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 2009年,浙江省实行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地处建德的严中,成了一匹抢眼的“黑马”。 当年,学校的一本上线率超过了50%,是十年来最好的成绩。尽管与名牌高中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但对一所农村高中而言,在第一次新高考中脱颖而出,已让很多人刮目相看。 杭州市区及周边县市的重点中学,一拔儿接一拔儿,找到校长王征,请他介绍经验。 让他们惊讶的是,王征说教学,但他更大张旗鼓地讲育人。他说,自己努力创造着“有道德的教育生活”。王征看杜威的书,有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杜威说,要“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处于普遍和统治的地位。”然而,我们常把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则”误解为“道理教育的原理”,没有领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性的存在。所以,“高中校长像我这样抓德育的,不多。” 王征说,德育的核心是价值观培养。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源于价值观,要受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知道该摒弃什么,坚守什么。” 1 “价值观是人生旅途上的灯塔,照亮前进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错了,我们越努力,就离正确的目标越远。”一个人,一所学校,甚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都要有一个价值支撑点。 但很多时候,价值观的塑造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试问,有哪一道试可以真正测试出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呢, 这样的冲突,严中不是没有遇到过。 好几年前,学校参加“杭州市平安示范校园”的评比验收。检查人员对王征说,我发现一个问题,学校走廊上消防指示灯的面板破损了很多,这种情况在杭州市区的重点高中几乎是不会有。 “这话相当刺耳啊。”事情过去很久,王征依然记得每一个细节。其实在这之前,他已关注到这个现象,每届学生会干部竞聘上岗,他总会问同样的问题:“如果你上任,怎么解决消防指示灯面板经常破损的难题,”但效果不彰。 学生们是不知道要爱护公物吗,不是。 学生们不知道的,是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前者是的养成,后者是价值观的引导。王征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让学生从“规则养成”走向“价值追寻”。 第二天,王征带着相机,跑遍校园的所有角落,把各种损坏情况拍下来。他给全校师生连续作了四场讲座,从“百年严中的艰难创业史”讲到“严中的文化建设”,从“以人为本的办校理念”讲到“小小的消防指示灯在火灾发生时拯救生命的大作用”,从“公物损坏造成的恶劣影响”讲到“当代严中人的历史使命”„„ 刚开始,许多老师认为校长小题大作:这点小事情,讲清楚规则就行了,何必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浪费了多少教学的时间, 然而,每场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学生被震撼了,老师们也听得荡气回肠。原来,对物的爱护,便是对人类自身的体恤与呵护。眼里有物格的人才会有人格。惜物需要律己,律己便是敬人。唯此,人生才能庄严而美丽。 “学生到了这个年龄,一定要帮助他们去寻求行为背后的意义。有了意义,行为才会生根。”如果不知道意义,“规则”永远是头脑里抽象的概念,只能是临空虚蹈;不知道“为什么”,却被强迫遵从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依附性人格,丧失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我们的教育,必须从追寻意义开始,从价值教育开始。 由此,严中各个班级围绕学校的各项规则,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为什么这么做”的答案。他们希望,藉此让学生从“知书达礼”的外在行为,走向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从礼貌、礼节走向德性的生成。 像严中提出学生不带手机进校园,学生们就利用班会,自由讨论“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正方,反方,冲突激烈,甚至有学生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讲自己在宿舍里通宵用手机上网、看小说,导致成绩下滑的事实。 “讨论的过程,就是规则内化的过程。”班主任洪金说,其实所有的规则,即使学校不制定,学生也会自己定出来。就在那节班会课上,学生在《班约》中增加了一条规定:携带手机进校园者, 2 发现一次就扣操行分5分。这比学校的规定更细,更严格。 对班会课的主题,学生最后提炼出:规则第一,法理第一。他们说,规则不只是约束,更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断地发现着做人、做事、为人处世等多种背后的意义,并渐渐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 各式的讨论,还给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这种超越于规则本身的对话与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氛围,一步步蔓延开来,把越来越多的人包裹其中,真正的教育就此形成。 这样的教育,才能深入骨髓,伴随一生。 “和学生一样,我们的老师也需要知道‘为什么’。”几年前,王征带老师去参观一所全国知名的中学,发现教室里安装了教学观摩系统,其实就是监视器。 这个经验学还是不学,王征组织老师们讨论。赞成者说,方便老师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反对者言,这种装备,让师生都有一种压抑感,始终有被监视的感觉,“是违背人性的”。 “最后,反对的声音占了上风。”王征说,学校提倡“以人为本”,就是因为教育要顺应天性,而在人性的深处,是对自由和尊严的价值追求。 讨论的过程,也是教师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这于学校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取向,学校的各种措施,朝着不同的方向用力,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互相抵消,相互掣肘。学校又如何持续发展, 学校既要明白自己的价值追寻,又要学会做意义的追问。 “没有什么比生命悲悯更重要” 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处在“被选择”的境况里。从小,他们就“被选择”了学校、“被选择”了课业,甚至“被选择”了专业和将来。 “被选择”的结果,就是失去判断力。 有一次,校团委书记夏安腊带着几名学生志愿者,到街头进行宣传。在回校的路上,遇到一个老年乞丐,一条腿残疾,穿得破破烂烂,跪在地上乞讨。 一名学生毫不犹豫,掏出了钱。另外两个学生开始不停地讥笑他,“真笨,乞讨就是他的职业啊,何必可怜他~” 其实,媒体常常宣传类似的观点,以至于很多人都带上了“有色睛镜”去看世界,看社会。但夏安腊不这么想,他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我们对弱者不再同情,为什么学生的价值判断不再明朗,教育能做些什么, 他选择了双方的正面交锋。 回到学校,夏安腊组织几位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型的辩论会。激烈的程度,超过了他的预期。 “乞丐利用大家的同情心,进行欺骗,不应该给钱。” “即使他是欺骗,但他的那种现状,难道不应该帮助吗,” 3 „„ 最后,给钱学生的一句话打动了所有的人:“当时哪怕你把钱夺回来,我也会继续给。因为,我选择永远站在良心的一边。”这句话,成为反对方的终结。 “我们永远不要对主流群体的价值判断进行质疑。”这是夏安腊采用辩论的原因之一。在他看来,正确的价值判断,总有一种简洁之美,道德之美,哪怕是只有几十个字的表述,也拥有不可言说的巨大力量。 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会用同情、包容、尊重、理解等全人类共同尊崇的价值品质,去衡量并决定自己的行为。试想,如果不是为了传承和捍卫这些价值品质,教育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价值, 教育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 2009年,严中所有的高三班级,不分文理,都上了一堂特殊的历史课《战争?生命?人性》。提出这个设想的,是副校长刘雪珍。 “高二我们学过一本书,叫《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如果从高考的角度来讲,只要让学生知道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就可以了。”但上完课,学生麻木的神情让刘雪珍难以放下。她问自己:这门课到底给了学生什么,难道只是分数和史实,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是为人生成长服务的,而不应是师生冷漠旁观的对象。战争是人类社会的极端情况,对人性、生命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什么不让即将成年的学生,对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进行思考, 更让她下定决心的,是一位普通的女学生。一遇到不顺,这位学生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划一刀。心理老师找她谈话,她两眼发直,翻来覆去只是一句话:“生活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学习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在多重的压力中,这位学生丧失了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她对生命失去了尊重,充满了漠视。以至于她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判断: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 刘雪珍想做的,就是让学生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总能坚持正确的东西。 学生的精神成长,如同身体成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即使马上要高考,这堂课也必须上。”为这,刘雪珍酝酿了三年,准备了一个学期。 课堂上,刘雪珍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善于思辨的日耳曼民族会深信希特勒荒谬的种族主义理论,出现集体犯罪,”“二战中,日本提倡不怕死的殉国行为,美国却给每个军人一条白布,让他们在必要时举白旗投降以保护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怕死’的美国人打败了‘不怕死’的日本人,”„„ 尖锐的问题,配上战争中生命消逝的图片,让一些学生泪流满面,但更多的学生陷入了沉思。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也是出奇的高。他们说:“战争是对人性的扭曲,但也有很多温暖的人性在战火中盛放。正是基于珍惜生命的美好人性,才让正义战胜了邪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不论社会环境什么样,人总会碰到坎坷和挫折,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坚守善好,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悲悯更重要。” 学生的认识,让刘雪珍感到欣慰。她说:“走上社会后,学生迟早会面临种种不良的情况。我们没法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那是对他们终生有用的免疫力。” 4 这种免疫力,让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精神财富,不会因时间的流逝、环境的改变而丧失殆尽。 前不久,严中要举办“校园吉尼斯活动”。学生到社会上去拉赞助。一家旅行社对学生说:“如果你在发放我们资料时,对同学说,有些学生干部将在假期通过我们旅行社去旅行,我们就赞助20 00元。不说这句话,只赞助1000元。” 学生当场就拒绝了:“我不能进行虚假宣传。” 这样的学生,走到哪里,都让人放心。因为他们价值判断的能力一旦成型,就奠定了一生命运的基调。 即使毕业多年,还有严中学生在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感谢您给了我澄明的方向,从此人生不再偏离。” 原来,一位老师真正被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课堂上具体的知识,而是那些理念、观点,甚至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或方法。 知识可教;但背后传递的,却是人生的智慧。 做自己灵魂的主人 作价值判断,离不开独立思考。 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最终的归宿。 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细节里,严中都极其重视让学生“在灵魂上做自己的主人”。 王征有一次去听课,这位老师态度很认真,课前准备也很充分,把解题过程做成幻灯片,一道接一道细细讲解。 听了一半,王征就示意他停下来:“下节课改成学科自修课。” 老师脸上挂不住,急了:“我又没偷懒~” 王征摇摇头:课堂上,学生们全都耷拉着脑袋,很安静。这种外表上的安静,恰恰是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证明,他们得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思维早已逃离了课堂。 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仅仅是接受各种知识,然后像商品一样陈列在大脑里, 肯定不是~这样的知识,只能成为毁坏学生心智的沉重负担。 学生需要的,是让大脑成为熊熊燃烧的火把,高高照亮他们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路径。 王征一言以蔽之: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005年,是浙江省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前一年。英语老师赖朝晖开始了改革:新学期伊始,他提出十几个主题,让学生分小组挑选。他告诉学生,每个小组都将在这个学期里,得到一整节课,用英语去阐释自己选择的主题。 刚开始,他不是没有顾虑:这是高三年级,花掉那么多节课,会不会影响高考,老师完全放手后,学生能做好吗,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安慰自己:小羊放到草原上,就会自己找草吃。学习不也如此,“圈养” 5 变成“放养”后,学生学习的本能,会让他们像小羊一样,去想尽办法寻找鲜美多汁的野草。 周末的时候,赖朝晖看到学生放弃休息时间,在教室里用电脑找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到图书 馆借书、做课件,“那种学习的热情,是平常从没有看到过的”。 在每周一次的展示课上,那些平常笔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了全班的“焦点”。一个小组给大家讲“哈利?波特”,他们问同学:“为什么哈利?波特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尽管英语表达起来磕磕巴巴,不是那么流畅,但每位同学都抢着回答,与他人进行互动。 求知的激情,在课堂上喷薄而出;深层的参与,让学生对学习成果有了一种拥有感,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展示完后,全班给了这个小组最热烈的掌声。在同学互评阶段,英语科代表说:“没想到,他们有这么精彩的表现。”这种来自同伴的赞扬,比教师的认可更加激动人心。 获得成就感的学生,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从高二时的英语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变成了高考时的平行班第一。学生毕业时,对赖朝晖说:“您让我明白了如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是我高中三年最大的收获。” 如今,所有的严中老师都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提出“高手上课”,让学生讲新课,上复习课,当“小老师”,老师只是作一些补充。 他们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为教而学”,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努力让同学明白;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自己格外地明白,也会心甘情愿付出格外的努力。 这样的学习,充满发现的欢乐,思考的乐趣。 其实,“展示课”也好,“高手上课”也好,其背后的精神内核都是独立。它不仅是对学生个体能力的承认,更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 认知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个人的独立。 为此,严中还进行了两项大的教学改革。 第一项是宏观的“课时改革”。 严中把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从45分钟调整成40分钟,余下的时间用于增加自修课。如今,严中每天有5节学科自修课,每周有11节公共自修课。在学科自修课上,学生可以做练习,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个别向老师请教。所有作业,都必须在学科自修课上完成,不得再另外布置课外作业。 这项改革,用王征的话说,是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去,老师过多地占用了学生的时间,让学生的大脑变成了自己观点的“跑马场”;现在,严中要用严格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享有“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康德语,,并由此完成自身的启蒙和思想的独立。正因为此,教育才能为漫长的一生奠基。 第二项是微观的“扫描纠错”。 改革起因于一位学生向王征的求助。那是2008年,一位学生找到王征,诉说自己的苦恼:成绩一直下滑,但总找不到原因。 王征问他:“你能不能讲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一下愣住了,只知道自己学得不好,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还真不知道。 6 王征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把学科所有的知识点排列出来,然后对照这些知识点,对纠错本上的错题进行扫描、汇总,看哪些知识点的错题最多,就是知识最薄弱的地方。 找到薄弱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突破。 这项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同时也是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要过分依赖老师。 “自主学习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做到,需要有落地的措施,实践的智慧。”王征说。 智慧,意味着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 几年前,严中曾用开办小班的方式辅优补偏。但现在,王征说那是“假爱”,是“劳民伤财”,因为“你把旧课再上一遍,学生不懂的还是不懂”。他不希望将来再走这样的弯路。 “因学施教,独立自主”,才是最好的辅优补偏。 严中所有的改革都着眼于此。 他们从最贴近学生的地方出发,从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唤醒学生内心潜藏的创造力、思考力和学习力。 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培养自我决定的能力,严中正慢慢逼近育人的内核。 让美好的情感,成为教育最动人的节拍 “只有先感动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谈论和实施教育。”王征希望,严中校园能充盈着丰富的价值情感,激荡着高尚的价值情操。由此培养出的学生,都有明亮而美好的精神。 进入严中,学生的第一课是“爱心纸”。 严中的每个教室,都有“爱心纸”收集箱。老师告诉新生:用过的废纸要放进收集箱,定期出售给废品收购站,然后把资金汇集到“严州中学希望工程互助会”,用于帮助贫困的同学。 离开严中,学生最后一课是“旧书义卖”。这是毕业生自发组织的,他们捐出自己的书籍和资料,以“爱心价”出售,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学校的希望基金。 如今,接受过希望基金帮助的严中学生,已超过千人。学生们说:“原来我的一张纸也可以帮助别人。”他们懂得,只要有爱心,再小的行为,都有价值。 从入校到离校,整整三年,严中学生都生活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校园环境里。“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渐渐成了他们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2007年初,学生汪寒冰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全校二千多名学生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走到募捐箱前,默默投下自己的一份祝愿。他们当中,有的还是希望工程的援助对象,家境窘迫; 7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到汪寒冰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和其他学校去募捐,希望能有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 还有的学生,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询问汪寒冰需不需要骨髓移植。如果可能,他们愿意捐献自 己的骨髓„„ 严中校园,汇成了一股爱的洪流。汪寒冰的班主任程善忠认为:“帮助汪寒冰,最受感动的是学生,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回顾整个过程,就如同在学生人性的深处打了一口井,让他们心中潜伏的同情与善意,像甘甜的井水一样慢慢地渗出来、聚积起来,从此滋养一生,照亮一生。 这样的“心灵体验”,注定让学生终身难忘。 十天后,噩耗传来。师生们失声痛哭。但严中并没有就此停步。面对剩下来的救助款,学校组织各班进行讨论:怎样使用才更有意义,怎样做,才能让爱心继续传递, 讨论的结果是:成立“严州中学爱心基金”,用来帮助那些遭遇变故和意外的同学。 第一个获得帮助的,是一位因车祸而高位截肢的同学。学校专门从北京请来专家,为她、安装义肢。 当她站在阳光下,和同学相互簇拥时,所有人都笑着,流着泪水。 一位学生说:“我今天才体会到,帮助别人,原来是一件这么美好的事情。” 他的话让王征心生感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是缺乏爱心,而是教育缺乏能打动他们情感、引发他们共鸣的东西。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美好的情感,成为教育中最动人的节拍,成为教育得以发生的精神引线。 为什么家长会后,要求学生拉着家长的手,到校园里走一走,班主任汪海云的解释是:人的精神层次,是由教育的陶冶方式决定的。 拉了父母手的学生,心里充满对父母的歉疚和感激。“他们的手,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粗糙,过去自己因为一些小事和父母争吵,也没有觉得父母之爱是那么不可或缺。现在想想,真不应该。” 严中还为学生开办“人文大讲堂”。他们请来当地著名的企业家——新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讲创业史,他三次到日本的经历让学生热血沸腾:第一次到日本同类企业参观,可以在厂房里随便看;第二次,日方只允许在厂房外面走一走;第三次,只能隔着公路看一看。“日企为什么提防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能和国外一流企业相抗衡,甚至超过他们。”王伟说。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为国人感到自豪。”这是学生由此得到的感悟。他们说,如同企业的成长,我们的青春不也是在砥砺中才成为人生至美的风景, 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很多农民工失业了。严中的志愿者利用寒假,到车站对返乡的农民工进行调查:从哪里回来,从事什么职业,是不是失业了, 在最后的总结报告中,一位学生满怀深情地写道:“所有的他人都是我们的亲人,他们的悲伤是我们的悲伤,他们的艰难是我们的艰难。” 8 看到此处,指导老师感动了,能于平凡的他人身上找到心灵的共鸣,是为大善~ 当年,成立8年的“严中志愿者联盟”,被建德市全体市民评选为“十大感动建德的个人(团体)”。 颁奖词里,建德人评价这个团体“迈开了创造幸福的步伐”,“大爱无言,青春无悔”。 整个严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很多已经毕业的严中学生,至今仍对学校营造的情感氛围念念不忘: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也不觉得痛苦。’每当看到冰心的这段话,就让我怀念起严中,一所充满爱与同情的学校。” “严中让我明白了,生命总是以未知的方式带着欢乐或苦难降临,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逃避。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可以将快乐与所有善良的人分享。” “我在严中的三年,一直被温暖包围。” 多让学生感受,多让学生体验,在心中留下善与美的情感,是百年严中给予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教育最为珍贵的精魂。 9 2010.12.06 10
/
本文档为【为了更高的自由和尊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