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成都美食知识

2018-01-05 17页 doc 44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7320

暂无简介

举报
成都美食知识成都美食知识 第1道菜:龙抄手 1. 味道: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为蓉城小吃的佼佼者。 2. 来历:龙抄手的得名并非老板姓龙,而是创办人张武光与其好友等在当时的“浓花茶园” 商议开抄手店之事,切磋店名时,借用“浓花茶园的“浓”字,以谐音字“龙”为名号。成 都的“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了。 3. 《龙抄手赋》为著名川菜理论家肖崇阳为百年老店龙抄手所题,作于2001年。 从“抄手”的来历到南北差异,到龙抄手的历史、发展、及社会评价及历史意义的综述,使大家对龙抄手有所了解。此赋...
成都美食知识
成都美食知识 第1道菜:龙抄手 1. 味道: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为蓉城小吃的佼佼者。 2. 来历:龙抄手的得名并非老板姓龙,而是创办人张武光与其好友等在当时的“浓花茶园” 商议开抄手店之事,切磋店名时,借用“浓花茶园的“浓”字,以谐音字“龙”为名号。成 都的“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了。 3. 《龙抄手赋》为著名川菜理论家肖崇阳为百年老店龙抄手所,作于2001年。 从“抄手”的来历到南北差异,到龙抄手的历史、发展、及社会及历史意义的综述,使大家对龙抄手有所了解。此赋在龙抄手各个老店堂前都有悬挂,是成都餐饮界中华老字号的典型代表。 正文 抄手、混沌、云吞,民间风味小吃。 面包荤馅,皮角相交, 酷似菱角,又似元宝, 更拟人形,取暖交手。 北称“混沌”,南谓“云吞”, 川人钟情,俗名“抄手”。 大碗盛来,汤宽味浓, 快哉美食,老少咸宜。 有口皆碑,风靡各地。 成都“龙抄手”,“中华老字号”; 创业六十载,今朝添风采。 昔日“浓花”议事,与“龙”谐音得号。 用料地道考究,制作精细传统。 精面制皮透影,馅心鲜嫩饱满。 汤款味浓味鲜,风味特色各异: 原汤鲜,红油香;海味浓,酸辣爽。 不食不知道,一食忘不掉。 成都小吃魁首,堂前金牌荟萃。 日日食客爆满,笑纳四方宾客。 筵席快餐丰俭由人,正餐小吃任君选择。 珍馐佳馔美不胜收,四季小吃适时轮换。 烹饪大赛无敌手,“蜀珍”献艺载誉归。 小吃精品,美不胜收。 今非昔比,名扬亿万。 这正是: 小吃小点小中见大,美味美肴川人情怀。 注释 抄手:四川方言,即北方所称的“混沌”。 混沌:北方常见面食,据说名称来自神话“天地混沌”之传说,正式出现“混沌”一词是在宋代的杭州。 云吞:问过东南沿海地区对混沌的称呼。 浓花:指旧时成都的浓花茶社 ”蜀珍“献艺:全国第三届烹饪大赛中,龙抄手”蜀珍“宴荣获大赛金奖、全国名小吃宴金奖。 金牌荟萃:指龙抄手门前悬挂了很多餐饮界金字招牌,如中华名小吃,中华老字号,中国名菜等 荣誉牌匾 4.做法 精粉500克,猪腿肉500克,面粉、肉汤、胡椒面、味精、姜、香油、盐、鸡油各适量,鸡蛋2个。 1.把面粉放案板上呈“凹”形,放盐少许,磕入鸡蛋1个,再加清水调匀,揉和 龙抄手 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纸一样薄的面片,切成110张四指见方的抄手皮备用。 2.将肥三瘦七比例的猪肉用刀背捶茸去筋,剁细成泥,加入川盐、姜汁、鸡蛋1个、胡椒面、味精,调匀,掺入适量清水,搅成干糊状,加香油,拌匀,制成馅心备用。 3.将馅心包入皮中,对叠成三角形,再把左右角向中间叠起粘合,成菱角形抄手坯。 然后将其煮熟,火候要恰到好处才可以........ 注意注意 不要煮久,易爆 4.用碗分别放入川盐、胡椒、味精、鸡油和原汤,捞入煮熟的抄手即成。 第2道菜:麻婆豆腐 1.味道:麻、辣、烫、香、嫩、鲜,味之极致,麻辣“适当”,“幼嫩有味儿”,“非常下饭” 3. 来历:陈麻婆豆腐是由国家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老牌名店,是国营企业成都市饮 ),开业于成食公司旗下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家百年老店。其创业于清朝同治初(1862年 都北郊的万福桥。原名陈兴盛饭铺,主厨为陈春富之妻。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 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 尔,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 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陈 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陈麻婆豆腐赋》 3. 《 正文 同治初年,成都北郊,万福桥头,府河侧畔,陈石板铺,食客盈门。 掌灶麻婆,独具匠心。烹制豆腐,色香味美;技法独到,传承至今。 取府河清水,用川西菜油;东山二荆条,郫筒辣豆瓣;时蔬绿蒜苗,汉源大红袍。 料到物到火候到,物优料足出味道。油亮一条线,热汤更添鲜。 红白绿三色增辉,麻辣香三味浓郁。牛肉酥糜可口,豆腐形整不烂。 食客未入堂,早问扑鼻香。天下食家,慕名前往;趋之若鹜,火爆异常。 觅得餐座,味蕾顿开。欣喜间,堂倌翩翩而至;瞩目处,豆腐鲜活出堂。 品之开胃忘怀,观之动容神往。古有清代食家曰: 麻、辣、烫、香、嫩、鲜,味之极致也; 炒、烧、煎、煮、炖、熘,技之超群也。 一道民间豆腐菜,风光无限逾百载。 4. 做法 家常做法 1.准备材料:豆腐切丁(硬度适中)、牛肉切末、豆瓣酱、盐、酒、干红辣椒碎、青蒜、姜末、花椒粉、水淀粉、酱油、少许糖。 2.锅内加少许菜油,大火加热,油热后依次加入豆瓣酱、盐、干红辣椒、青蒜、姜末、花椒粉、牛肉末、也可将牛肉末用上述调料腌好后一并加入。 炒香。 3.加入切成小块的豆腐。改小火,煮沸。 4.待豆腐熟后,改大火,加入由水淀粉、糖、酒、味精、酱油调好的芡汁。待芡汁均匀附着后,关火,起锅。 5.起锅,撒上花椒面,香喷喷,川味十足的麻婆豆腐上桌啦~ 补:川菜简介 基本资料 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 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 [1]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川菜的派系 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其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通常颇具典故。其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灯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鸭子、白油豆腐、鱼香肉丝、泉水豆花、盐煎肉、干煸鳝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 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为代表的干烧系列、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为代表的泡椒系列、干锅排骨和香辣虾为代表干锅系列等。风靡海内外的麻辣火锅(或称毛肚火锅、火锅)发源于重庆,因为其内涵已超出川菜的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膳食体系而不被视作川菜的组成部分。 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菜为主);其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 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这里仅列举其中部分:火鞭子牛肉、富顺豆花、火爆黄喉、冷吃兔、芙蓉乌鱼片、冲菜等 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盐帮川菜是新式川菜。以做回锅肉为例,蓉派做法中材料必为三线肉(五花肉上半部分)、青蒜苗、郫县豆瓣酱以及甜面酱,缺一不可;而渝派做法则不然,各种带皮猪肉均可使用,青蒜苗亦可用其它蔬菜代替,甜面酱用蔗糖代替。而具体烩制手法两派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在于蓉派沿袭传统,渝派、盐帮推陈出新(虽然未必较传统做法更加美味)。 川菜特点 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 调味 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如何做出川菜的7种经典口味 川菜的味相当丰富,号称百菜百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鱼香、麻辣、辣子、陈皮、椒麻、怪味、酸辣诸味。调制这些复合味有很大的难度,但若掌握了它们的配方及调制方法,基本上也能学得八九不离十。现在分别介绍如下(按其重量比例作为单位) 1(鱼香味:葱姜蒜泥1.泡椒0.5.四川豆瓣酱2.糖1.5.醋1.5.酱油、酒、味精适量。调法是先煸葱、姜、蒜、泡椒,再煸豆瓣酱出红油,与其他调料混合。色红味甜、酸、辣均衡,都不算太浓。可做鱼香肉丝、鱼香茄子、鱼香蘸汁等。 2(麻辣味:花椒0.5或花椒粉0.2.干辣椒0.3.四川豆瓣酱3.糖1.醋1.葱、姜、蒜、酒、酱油、味精适量。调法是先将干辣椒段炸至褐色,再下花椒炒香,煸葱姜蒜之后下其他调料。为取麻味,还可加些花椒粉。(油炸花椒起香,麻味来之于花椒粉)。特点是色泽金红,麻辣鲜香,有轻微的甜酸。可制麻辣鱼丁、麻婆豆腐等。 3(辣子味:四川豆瓣酱1.糖0.3.醋0.3.葱、姜、蒜及酱油、味精、酒适量。调法是先下葱姜蒜煸香,再将豆瓣酱煸炒出红油,下其他料调和。特点是鲜辣中带有极微的甜酸味。可制辣子鸡丁,辣子鱼丁等菜。 4(陈皮味:花椒0.5.干辣椒1.四川豆瓣酱3.糖2.陈皮2.酱油、味精、葱、姜、蒜、酒适量。调制法为先将干椒炸焦,再煸花椒出香味,如用陈皮块,亦加煸炒,若用烤干的陈皮碾成的粉,可在烹调近完毕时洒入。煸葱、姜、蒜出香味后再煸瓣酱,随后下料加汤及其他作料焖烧原料。口味特点是麻辣鲜香,有陈皮特有的芳香味,可制陈皮牛肉、陈皮鸡等。 5(椒麻味:葱白10.花椒2.酱油12.糖2.醋2.味精、鲜汤少许。制法是将花椒用酒浸泡一夜,然后与葱白一起剁成细泥,加酱油、糖、醋等其他料调拦而成。特点是麻香鲜咸。可用于调拦椒麻允片、椒麻肚片等菜。 6(怪味:四川豆瓣酱1.芝麻酱1.糖0.8.醋0.8.花椒粉0.05.油1.葱、蒜泥各0.1.酱油、鲜汤适量。制法是先以油煸四川豆瓣酱至油变红,用鲜汤调开芝麻酱,再加上所有作料调拦均匀而成。特点是辣、麻、甜、酸、咸、鲜、香诸味融为一体,味觉非常丰富。可调制怪味鸡丁、怪味鸭片等等。 7(酸辣味:辣味有用于炒爆菜和用于烩菜之分,前者比例为:四川豆瓣酱1,糖0.6,醋0.9,葱、姜、蒜及酒、酱油、鲜汤、红油适量。制法是先煸葱、姜、蒜和豆瓣酱,再调和其他味料。后者比例为白胡椒粉0.8,醋6,葱花香菜末6,麻油少许。前者特点是酸辣而香,微有甜味,后者酸辣爽口,上口咸酸,下咽时始觉辣味。用于炒爆菜如酸辣鱿鱼卷、酸辣鱼片;烩菜如酸辣汤、酸辣烩鸡血等。 烹调方法 擅长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尤为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烧有其独道之处。从高级筵席“三蒸九扣”到大众便餐、民间小吃、家常风味等,菜品繁多,花式新颖,做工精细。川菜烹调讲究品种丰富、味多味美的川菜,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是与其讲究烹饪技术、制作工艺精细、操作要求严格分不开的。川菜烹调有四个特点:一是选料认真、二是刀工精细、三是合理搭配、四是精心烹调。在“炒”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它的很多菜式都采用“小炒”的方法,特点是时间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鲜嫩,合乎营养卫生要求。菜肴烹饪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着高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能力。 川菜味型 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在川菜烹饪过程中,如能运用味的主次、浓淡、多寡,调配变化,加之选料、切配和烹调得当,即可获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川菜的复合味型有20多种,如咸鲜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糊辣味型、鱼香味型、姜汁味型、怪味味型、椒麻味型、酸辣味型、红油味型、蒜泥味型、麻酱味型、酱香味型、烟香味型、荔枝味型、五香味型、香糟味型、糖醋味型、甜香味型、陈皮味型、芥末味型、咸甜味型、椒盐味型、糊辣荔枝味型、茄汁味型等等。 川菜菜式 主要由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组成。四类菜式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渗透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地各阶层甚至对 国外,都有广泛的适应性。 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 第7道 冷淡杯 兔头 1.味道 兔头其实只有半个手掌大小,但竟然肉很多很饱满,焖煮得酥烂,辣而不燥,鲜而不腥,五香味浓郁,让人不禁吮指。 北方有扒猪脸、北京流行鸭脖子、湖南爱啃鸭下巴……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如今,又从成都传来了吃兔头的风潮。 你且听听四川流行的新民谣———“成都一大怪,兔头炒来卖”。兔头有卤水的、麻辣的、生炒的、酱拌的种种,据说有粉丝可以一次吃下二三十只兔头。 四川话里甚至把吃兔头叫成是啃兔头,变成一语双关的意思———指的是“KISS”的动作,吃兔头竟然吃出了香艳的感觉。 “知道兔头哪两个部分最好吃吗,是兔腮和脑花,兔腮肉多够味,脑花嫩滑爽口。” 说着便指给我看,“学着点啊,先把兔头的上下颚掰开,分成两半,咬出兔舌,然后吃兔腮,这下半部分便干净了;然后对付上半部分,先啃干净兔脸,吃干净外部的剩下的肉,最后吮去脑花,这才算是吃干净了。明白,” 2.做法。 在特制卤水中浸泡,再配合香料炒出来。要赞的是这兔肉的卤料,相当入味。据说先以老鸡老鸭等鲜物吊上高汤,再加八角、桂皮、香叶等几十种中草药调料制成特别的五香卤料,将兔头狠狠卤起,随后配合豆豉、孜然等一起炒出。端上桌来的这一大盘里,有花生米、大葱、海椒、杭椒等许多佐料,红红绿绿,满目花团锦簇,吃起来也是“味道好极了”。 3.卤菜分类 川味卤菜使川菜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问世以来,便与广大群众接下了不解之缘,它在川菜王国里,历经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魅力依旧,当我们举筷品尝那美味可口的卤菜时,竟然会那么芳香扑鼻,香味悠长的奇特风味所陶醉,竟会使天下有如此美味而赞不绝口,愿我们的川菜韵味永存,香瓢万里。 接下来我们讲卤水的分类: 卤水分为两大类:即红卤和白卤。其味型基本相同,属复合味型,味咸鲜,具有浓郁的五香味(所用味料,香料基本相同)。 红卤,加糖色卤制的食品呈金黄色(咖啡色,如卤牛肉,金黄色,如卤肥肠等) 白卤,不加糖色卤制食品呈无色或者本色(白卤鸡,白卤牛肚猪肚等) 卤的特点: 无论白卤还是红卤,它基本属于煮的范畴,由于卤比煮的时间稍长,便属于单独的烹饪发存在于川菜中了,所以卤菜是川菜烹制方法的一种方法。是川菜冷菜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将调味料加香料多种制成卤水,将原料粗加工入卤成菜,适用于,肉类,家禽野味,水产,蔬菜,豆制品等原料,川味卤菜就是把经过红白卤制好的食品,做成川味热菜,冷菜的过程适用于家庭,餐厅,酒楼作菜。 4.卤菜的制作方法 将鸡骨架。猪筒子骨(锤断)用冷水汆煮至开,去其血沫,用清水清洗干净,重新加水,放老姜(拍破),大葱(留根全长),烧开后,应用小火慢慢熬,不能用猛火(用小火熬是清汤,猛火熬的为浓汤)傲成卤汤待用。 糖色的炒法:用油炒制。冰糖先处理成细粉状,锅中放少许油,下冰糖粉,用中火慢炒,待糖由白变黄时,改用小火,糖油呈黄色起大泡时,端离火口继续炒(这个时间一定要快,否则易变苦,要掌握好,自己可以先多试几次),再上火,由黄变深褐色。由大泡变小泡时,加冷水少许,再用小火炒至去糊味时,即为糖色(糖色要求不甜,不苦,色泽金黄) 香料拍破或者改刀(千万不能弄细,稍微改下,以免影响效果)用香料袋包好打结。先单独用开水煮5分钟,捞出放到卤汤里面,加盐和适量糖色,辣椒,用中小火煮出香味,制成卤水初胚红卤(白卤不放辣椒和糖色,其他和香料都相同)。 2.制作红白卤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卤水是用水导热介质的烹饪法,它在处理调味料与香料的过程中,以及卤汤中的基本技术要求。 掌握好香料的用量 新卤水12.5千克,用600-700克香料为宜(6千克水用300克,3000克用150克左右) 包好香料香料应用洁净的纱布包好扎好,不宜扎的太紧,应略有松动。香料袋包扎好后,应该用开水浸泡半个小时,再进行使用,使棋目的是去沙砾和减少药味。 3.糖色用量 红卤糖色应该分次加入,避免汤汁伤色。应以卤制的食品呈金黄色为宜。 4.熬制原汤 用鸡骨架和猪铜子骨熬制原汤时,应用小火,避免大火冲酽汤汁。 5.适时更换香料袋 由于卤水经过一定原料的卤制后,会使卤水中的香味逐渐减弱,因此在香料已经不浓郁时,要及时的更换香料袋,以保持其始终浓郁的香味。 6.不断试 卤水中的香料经过水溶后,会产生各自的香味,但香味却有棋易挥发和不易挥发之差异,为了使香料益出,就要不断的尝试卤水的香味,待认为已经符合卤制原料的香味后,方能进行卤制。在试味过程中应随时作好香料投放量的记录,以便及时增减各种香料(这一点不好掌握,但是只要你经常做,慢慢的有经验了,就好掌握了)。 7.离不开咸味 “盐为百味之本”,这就是说任何川菜都必须有一定的底味,卤制原料也是一样,因为卤水中的香料只能产生五香味的味感,却不能使原料产生咸味,因此,在每天投放原料时都必须尝试卤水的咸味,看其咸味是否合适,差多少咸味加多少盐,只有在盐味适宜后才能进行卤制。在具体操作上,卤一定的原料就应该加一定的盐及时补充盐量,使卤水始终保持味感醇正的咸味。 8.勤加汤汁 在卤制过程中,因卤水沸腾而产生蒸汽,会使卤水逐渐减少,这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加水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事先准备一定量的原汁卤水,边卤制边加入,这样卤制的原料能够保持棋五香味正醇厚可口。 二是事先熬制好鲜汤,在卤制前加入原卤汁中,稍傲后再进行卤制原料。由于鲜汤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可使入卤原料鲜味浓郁。切记在卤制原料时加入冷水,这样会减弱香味,鲜味和咸味。 9.卤水中忌加入酱油 红卤中的金黄色是*糖色来产生的,千万不能以酱油来代替,加糖色卤制的原料色泽金黄,不易变黑,而加入酱油的卤水,时间稍长,经氧化后便会使色泽发黑发暗,时间越长,色泽越黑越深,所以,有的朋友卤制的原料是黑色的不是金黄色,就是哪个道理。 10.就是熬好的卤水,应该妥善保管,不宜搅动 这点做餐饮的朋友都是知道的,大家也懂我就不多说了,比如夏天,如果经常搅动而不烧开,就会滋生细菌,而使卤汁变酸变味。 11.是卤汁中应该加入一定量的鸡精和味精 现在由于人民对鲜味的要求都比较高,还有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但是谷氨酸钠在160。C才能分解为焦谷氨酸钠,所以在卤汁中加入味精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请大家放心加入。 5. 冷淡杯的由来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每年初夏到晚秋,蓉城都有数不胜数的饮食店铺和摊点把生意做到了街头院坝、河边绿荫。这些食摊大多销售一些煮花生、激胡豆、毛豆角、豆腐干、卤鸡翅、卤鸭脚、泡凤爪、炒田螺、炒龙虾、炒兔头等家常小菜,供应一些“泡酒”、啤酒、扎啤等酒水。 每到日落黄昏时,在这些食摊的“坐场”范围内,总是人声鼎沸,热闹异常。这种在户外露天院坝,或是店铺街边就餐的饮食形式,被蓉城市民称之为“冷淡杯”。 不知为啥,前几年有人在报纸上批评蓉城各处“冷淡杯”招牌上的“淡”是个错别字,称“冷淡杯”应改为“冷啖杯”。那么,冷淡杯究竟应该写成“冷淡”还是“冷啖”呢,这里,我们还是先从老成都的民风食俗去看一看吧~ “冷淡杯”一词,原本是成都老百姓的俗语。车辐老在1990年出版的《川菜杂谈》一书就提到过:“有酒无肴恰恰是四川人端„冷淡杯?,吃酒不吃菜的习惯。”旧时的成都是一座著名的消费城市,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福荫,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那时成都多数平民家庭每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点左右吃一顿,下午5点左右 吃一顿。到了晚上,即使你肚子再饿,也只能“打个尖”,临时吃点东西(这在当时被文人记作“间食”)。到了夏天,市民们喜欢傍晚在院坝里,或街沿边摆张小方桌,端来几碟煮花生、毛豆角、豆腐干、卤猪蹄、腊肉香肠之类的下酒菜,就着老白干或自泡的“跟斗酒”,边乘凉边“打尖”。若是左邻右舍也到外面来乘凉了,那主人往往会热情相邀,让其随意坐下来,一起端这“冷淡杯”。要是邻居也有乘凉“打尖”的食物,有时还会把各自的小桌拼在一块儿,边饮酒边摆“龙门阵”。那时候,每当有邻居、朋友前来就座时,主人都会自谦地说出“请得闹热,吃得淡泊”一类的顺口溜。这般情景,也算是旧时成都比较典型的食俗之一吧。 第8道菜 粉面类 肥肠粉 肥肠粉历来是成都众多小吃中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其麻辣鲜爽,色红味美,配上特色的拌肥肠既可作为小吃品味,也可权作特色一餐。肥肠粉完全具备“快餐”的特点。 1.口味及选料 正宗的肥肠粉选用的是上等红薯粉、菜子油及干红辣椒、花椒等原料,锅汤则是用肥肠、猪骨头等以及多种佐料熬制而成。红油飘香,霉干菜、榨菜末星星点点,炒黄豆焦黄浑圆。粉条糯软,满口留香。夹起颤巍巍的肥肠送入口中,只觉卤香细腻,滑爽耐嚼。 2.做法 1.将猪肠、猪肺、猪心、猪骨洗净理好,放入开水锅内煮沸,撇去浮沫,转用小火炖,同时放入姜块、葱花、花椒(用布袋装着),待猪杂货炖耙后捞起备用。 2.猪杂货用刀切碎,芽菜剁末,葱切花。取12只碗,分别放入酱油、味精、胡椒粉、川盐、红油辣椒、芽菜末、葱花。 3.竹漏子内放入适量的各种猪杂,再放适量的粉,在沸汤内烫2分钟,连汤一起倒入有底料的碗内,最后往每碗内挤入花椒水即成。 先将泡好的红薯放进沸腾的肥肠汤锅里来回荡几下,捞起来后倒入已放好肥肠和调料的大口碗里,最后从汤锅里舀一大勺沸汤沿粉丝浇淋下去,再往碗里放几粒花生和几抹葱花即可。 制作要领 1.猪杂货要煮耙烂; 2.红苕粉不宜烫制时间过长,以免失去滑爽。 3.为什么受欢迎 肥肠粉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持续火爆有着根本的原因,这是其它小吃所不能比拟的。 如粉丝:肥肠粉所用粉丝均是店内制作,选用优质的红薯粉,经特殊工艺发制,再手工 制作而成,完全区别于成品的其它粉丝,其软滑而香糯,爽口却不断条,口在嘴里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就粉丝的制作,本身就是一大价值的体现,拥有此技术的师傅,在成都肥肠粉店内加工,其工资就可达到3到5千元。 如军屯锅魁:肥肠粉长期以来,一直与军屯锅魁相随相伴,军屯锅魁金黄油亮、特色鲜明,外酥内嫩,用猪肉、牛肉为馅,口味香麻、咸鲜,口感酥香,在品像、味道、特色上远甚于北方烧饼。并且与肥肠粉一道获得成都名小吃称号,每到一处,皆是抢购。因此,在川外,就单卖军屯锅魁也可轻易致富。 如味道:肥肠粉不是简单的加入调料即可,而是采用香浓的、特制的肥肠汤浸煮粉条,在煮的过程中鲜香亦浸入粉丝内,而后分别有精致的系列调辅料,如辣椒、酥黄豆、榨菜等,再加上浸煮的鲜蔬,一碗香气袭人,营养丰富的肥肠粉方才制作成功。肥肠粉还分为辣味和白味,辣味麻辣爽口,白味清香宜人,也可在食用过程中,自行加入食醋,则是上好酸辣粉,食之鲜香泌入心脾,食后满口余味让人离之恋恋。 铺盖面 四川省的一种面食。通常是在揉着比较硬的面团上,通过两只手掌的夹、扯等动作,从面团上拽下巴掌大小的面片,稍微拉扯均匀后下锅煮熟即可出锅。出锅后,配以四川传统的麻辣牛肉汤或者鸡杂汤等,口感有肉感而不硬,下肚后浑身热乎乎的,冬天或者雨天吃上一碗铺盖面,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散发的暖意。 燃面 1.来历及味道:宜宾燃面香气浓郁,重油重色,入口筋道酥脆。燃面名称由来有一 说,因此面干燥多油,挑起来可如火绳一般点燃故名。 宜宾最具特色的小吃,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这种小吃选用本地优质水面条为主料,以宜宾黄芽菜、小磨麻油、芝麻、花生、核桃、辣椒、花椒、味精以及香葱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宜宾燃面特点是: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因其油重无水,引火即燃,故名燃面。不仅本地人喜爱,就是中外游人也赞不绝口。 2.制法:面条入沸锅断生即用竹笊篱捞起,劲甩两下去掉多余水分盛入碗中。淋入炼熟菜籽油,趋热用筷子挑散和匀使之不起粘,随即淋上本地酱油、多种香料密制的油辣椒、宜宾芽菜末、炒熟碾成半碎的花生末、葱花挑拌均匀即成。如在面上浇一勺炒香的肉臊就是荤燃面,淋上骨汤则成燃汤面。 渣渣面 查渣面 1.历史及味道:“查渣面”名字的由来--它的创始人查淑芳用卖不完的抄手馅用油炒干,第二天改作面的臊子使用。因为这种臊子炒干后既细又脆且香,形状虽像渣渣,但味道却特别鲜美酥香,顾客都喜欢吃这种“渣渣臊子面”。久而久之,人们干脆就将它称为“渣渣面”了, 由于查淑芳姓查,所以叫“查渣面”。
/
本文档为【成都美食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